2018高考语文压轴卷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word解析版)

江西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江西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手机、纸质书、《新闻周刊》、热播剧、动漫、游戏、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并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烟草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

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

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

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

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

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江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2018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

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

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

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

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

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

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

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

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

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

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

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用题
语用题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 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 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 作用。城市绿化好,它的生态系统就一定很好,居民各方 面的生活环境也就一定很好。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 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 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 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 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即心宿。
❖ B.பைடு நூலகம்循为求重用,罔顾忠义。梁王想要称帝,苏循首先称 颂,认为梁王有功业德行,天意注定要称帝。因此被新帝 委以重任。
❖ C.苏循一心攀附,谋求官职。梁太祖即位后,设宴款待群 臣,唐的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苏循等人盛赞他的功德。
❖ D.苏循品行不端,被同僚厌恶参奏而回归田里,在河中依 附朱友谦,后来又随朱友谦投降晋国,才最终得到新的职 位。
❖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 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此题注意从“比喻 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 析。
默写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张载《剑阁铭》中有“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
地,匪亲勿居”之说。李白化用其意而翻新,唱出“一夫 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千古名 句。(李白《蜀道难》) ❖ (2)放任我们的一苇轻舟自在而行,越过茫茫无边的万顷 烟波。作者夜游时,用下面句子来表达上述意思:“纵一 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 (3)琵琶女终于出场了,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将此 句和前面“琵琶声停欲语迟”相结合,就会明白不是琵琶 女在自抬身价,实是有难言之隐,不便也不愿倾诉于人。 (白居易《琵琶行》)

2018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2018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2018年高考湖南省高三联考试卷(押题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湖南省高三联考试卷(押题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湖南省高三联考试卷(押题卷)含答案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

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型塑着代际伦理。

社会转型越剧烈,人们就越会珍视血缘亲情,藉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性,但亲子间的相予与相纳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且乙代对甲代无赡养义务,丙代对乙代亦无赡养义务,呈现出代间接力景象。

中国奉行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呈现出下代对上代的反馈景象。

反馈模式是基于孝道理念。

赡养父母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孝敬父母。

反馈模式及孝道理念传承之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

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来自西方,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西方的舶来品。

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

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对此行为自愿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压轴卷(有答案)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压轴卷(有答案)

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语文压轴卷(有答案)绝密★启封前 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题语文+含答案

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题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七)本试卷共12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成纪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

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

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

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

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

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

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

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

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

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

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

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打印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打印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18年4月8日1.A(B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项,“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只是条件之一,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

D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2.C(“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

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3.B(B项,“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错误。

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4.B(B项,“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分析有误。

)5.①交代了老八杂的来历、位置和特点。

(2分)②为下文故事设定了环境背景。

(2分)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分6.①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茶,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2分)②城市化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利益间的矛盾。

(2分)③城市棚户区改造困难重重,开发商过度逐利7.B(“83%”是指与中国做石油生意的核心产油国,不是所有产油国家。

)8.AE(B项,“生意越大关系越好”,文中无据:C项“旧有成员排位依然故我,毫不动摇”有变化:D项,“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最大的帮助”绝对化。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9.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可以自由使用自由兑换。

②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

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和市场化成功改革。

④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⑤加强的金融管控保障了中国经济安全。

⑥特别提款权货币代表性日益下降。

(答对一点得一分,共4分)10.B(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解析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解析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解析版】2018年4月8日第一版,2018年5月23日修订(高映东)序图:迟子建、王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含答案解析

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前2018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

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

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

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试卷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试卷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

“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

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

这是第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

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

”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

”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

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

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

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

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

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

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

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

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答案
届高三十四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更倾向于物质层面$结论无据"原文说#%五材&是一种虚指"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以及 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没有倾向物质层 面 的 意 思'% 项"将 一 般 判 断 变 为 已 然 判 断"#%工 匠&既 是 哲 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是现代 社会分工对工匠的要求'* 项"#为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工匠就要#饰物$"原 文 说#更 要%饰 物&以 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
断句') ##'%!刺"是#探听(侦察$的意思') #!')!#鲍昱的后代"都受人爱戴$错"原文中无法找到依据') #+'!#)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
都各得其所'!采分点*#还$"使,,回乡+#诸徙家属$"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蠲除$"废除(取消+#兴灭 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生获所$"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各#分) !!)鲍昱的儿子鲍德"修养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 荒"只有南阳丰收'!采分点*#志节$"德 操 名 节+#名 称 $"名 气+#累 官 $"多 次 升 迁+#时 岁 $"当 时 年 成+#丰 穰$"丰收'各#分) #,'()!( 项"#酒后$曲解文意')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答对一项得!分"答对两 项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由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湘西州民中;石门一中;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株洲县一中;株洲市二中;麓山国际;江西南昌二中;江西九江一中联合命题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18年3月3日14:30-17:0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之美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是三位一体。

由此而言,依据现代社会分工,“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

手艺工匠在自然经济时代创造了男耕女织的手艺美学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机械工匠在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机械化大生产的机械美学图景与全新的人造生活方式。

数字工匠在虚拟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高情感化智能的数字美学图景和后人类新生态生活方式。

大国工匠,则是工匠各个历史形态审美典型化,突出了“工匠”对于国家强盛和人类社会福祉的决定性价值和意蕴。

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则。

作为中华美学基本范畴,“象”在工匠之美中更有其特殊意义。

一般而言,工匠造物的结果是一定形体的器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器”,不在于“形”(实存性、物质性),而在于“象”(精神性、情感性),而“象”内涵着“意蕴”“智慧”等,是工匠的技术原则(巧)和艺术原则或审美原则(饰)的高度统一(《说文》“工,巧饰也”),同时也是中华易学美学传统具体化。

五材并用,工匠之美的智慧。

“五材”既指世界构成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也指人类的五种德性(勇、智、仁、信、忠),还指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金、木、皮、玉、土)。

“五材”是一种虚指,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

“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技进于道,工匠之美的创新。

“技进于道”在于工匠的传承与创新,在于庖丁(工匠)技艺高超之“神遇”状态。

“道”不远人,存乎“匠心”。

工匠之美的创新使得“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而进入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赋予了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器以载道,工匠之美的哲学。

如果说技进于道,还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神秘性质的美学样态,那么器以载道,则更是一种具体的美的哲学范式了。

百姓日用之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日常性”“普适性”,具有一种强大的行为规范作用。

很自然,器物承载着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

无论是古建筑的上栋下宇,还是传统服饰的天天圆地方,无不显示着“器以载道”的工匠之美的哲学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5日第07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福祉均有贡献。

B.“五材”指五种物质和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又指人类的五种德性,更倾向于物质层面。

C.现代社会里,“工匠”本来就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艺术家等。

D.为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工匠”就要“创物”“制器”和“饰物”,达到三位一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工匠有美为立论前提,依次论述工匠角色美、作用美、美的原则和美的智慧等。

B.本文论述了工匠的角色和工匠的历史作用之后,转而论述工匠之美,层次分明。

C.作者用“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句话补充证明工匠之美的创新有其意义和价值。

D.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理证法,但例证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不枝不蔓,事实无堆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器的精神性和情感性,可能比实存性和物质性更重要。

B.技进于道,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又神秘的美学样态,与器以载道截然不同。

C.“五材”既指物质层面,又指精神层面,是“虚指”“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D.工匠之美的创新可能让“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赋予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6题。

情无赝周海亮四二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

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里,染满尘埃。

擦了擦,釉黑,斑蓝;敲了敲,音色沉美。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

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

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

妻子说,你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

妻子说,你以为你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

朋友听了,眼珠子当时就直了。

朋友也許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

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

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

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同意了。

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

唐钧查过很多资料,价钱绝对是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

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

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

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儿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

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的。

壶在家里呢。

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

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

朋友说,君子不夺人之爱——要不这样,壶你先拿回去,钱你也送回来。

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

朋友想了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

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

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

他说,是咱家那把,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

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

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还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

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

朋友细细看了看,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

唐钧问他,哪儿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

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的。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我相信你肯定不会的。

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你肯定不会。

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

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如借助唐钧妻子之口和朋友之口表达主人公的孝心,借唐钧父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衬托主人公心理。

B.插叙唐钩朋友被唐钓父亲骂了一顿,既说明唐钧父亲对执壶十分珍惜,又让朋友产生疑问的情节合情合理。

C.“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这句话既体现了唐钓对友情的珍视,又体现了唐钧对父亲的一份孝心。

D.文章以“情无赝”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充分说明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真挚的,不像商品那样有真假。

5.简要分析执壶在小说中的作用。

(5分)6.小说有效使用了延迟手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中国标准动车组;2014年完成方案设计;2015年,中国标准动车组下线,开展了标准动车组试验和运用考核。

如今,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研究员赵红卫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全面更新替换。

如果目前2586组“和谐号”全部替代为“复兴号”,记者粗略估算,替代空间将达到4000亿。

而“十三五”规划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预期新增1.1万公里铁路建设,意味着将新增1320个组“复兴号”,增加2000亿空间。

总体看来,“复兴号”将推进6000亿国产替代。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走出去’的战略。

”赵红卫说。

相比于日、法、德等国的高铁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关键优势有三点:一是轨道、隧道建造技术更高,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譬如中国高铁技术能够保证在很大温差情况下铁轨不变形;二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团队过硬,整体人马能够做到随调随用;三是中国高铁的修建造价比发达国家更低。

英国广播公司在2014年“中国的高铁革命”报道中援引数据指出,中国高铁建设成本不超过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每公里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万至2100万美元,而欧洲这一数字为2500万至3800万美元,美国则估计高达5600万美元。

(摘编自《中国报道》2017年8期)材料二随着“复兴号”陆续为“和谐号”顶岗,中国标准“国产替换”将开启经济增长新里程,值得期待。

首先,中国标准直接惠顾动车组发展,车型更换带来巨大产业机遇。

我国动车组是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从德国、法国、日本等引进技术,基本上是合资生产,使用外方技术。

虽然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动车组,但有些技术还是打着外方的“胎记”,知识产权依然不在掌握中,包括车轮、轴承,还有制动刹车系统等都依旧采用外国标准,由国内零部件商进口组装。

其次,中国标准带动产品全面升级,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是标准的提升,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

倘若全国各行各业的产品都进行中国标准的全面升级,一定能够带动经济,克服眼前徘徊状态,提高增长水平。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摘编自《产权导刊》2017年8期)材料三2003年,中国高铁走上了“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研发路径,使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