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识字的利与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过早大量识字的利与弊

现在许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大量识字,并且让孩子在四岁左右就让孩子自己读书了。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我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在小时候刚出生时,他睁开眼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的图画:爸爸、妈妈、玩具……在这样的一幅幅图画中他认识了许多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智力,增进了情感的培养。图画不仅准确反映文字,与文字同步,还会延伸文字,图画的本身就有极大的价值。图画的传神,能传达文字难以描绘的幽默感和美感。而幽默感和美感的培育,恰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部分。比如日本的经典图画书(日本叫绘本)鼠小弟系列,文字简简单单,可是图画却幽默异常。老鼠弟弟的个子好小呀,只占画面高度的六分之一还不到。然后高一点的鸭子来了,然后更高一点的猴子来了,一个比_个高,最后来的大象好高呀,把画面都顶破了呢!这么大的大象,却硬是钻进了老鼠弟弟的小背心,难怪老鼠弟弟一见之下,大惊失色!老鼠弟弟身边的荒谬意外,被刻画得格外有趣。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孩子们从刚开始接触到的就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在整个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笼统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而文字是一种笼统的符号体系,对于尚未掌握阅读技巧的幼儿来说很难理解。相反,以“图”为主的绘本更为直观生动,更贴近生活,理解它们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识别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而不是取决于与文字符号的熟悉度,图画所传送的信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另外,我国心理学家已经对儿童对形状和色彩的感知觉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形状笼统最早,3岁后形状笼统下降,颜色笼统比率上升等一系列结论。

在幼儿的生长过程中,想象是不能缺席的也是无法缺席的。与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相比,集图像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幼儿想象力不可缺少的书籍形式。正像松居直所言:“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一位新西兰的幼儿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这位老师有2个孩子,二女儿刚出生时,她一边给小宝

宝喂奶,一边给3岁的大女儿念一本童话故事书,一连几天念了很多遍。有一天,她忙着给小宝宝换尿布的时候,3岁的大女儿拿起书来,一字不落地念出书上的内容,到该翻篇的地方就能准确翻篇,要知道那是一本文字很多的书,于是这位老师忍不住惊呼:“哇,我生了个天才!”

后来,当大女儿7岁时,恰逢搬家,又把这本书翻出来,妈妈说,“瞧,这是你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那时候你还会念呢!”此时大女儿已经学习认字了,于是再拿起这本书来读,却吭吭吧吧地非常吃力。这位老师对我们解释说,大女儿在3岁时“念”那本书,其实只是模仿性的背诵,因为妈妈念的次数多了,孩子无意识地记住了书的内容。等到了7岁,阅读需要经过大脑处理、识别、理解时,反而念得没有以前流畅了,而此时才是这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这位老师到澳大利亚一所学校教书时,校长给她讲了这么个故事:每个孩子入学时都会参加面试,为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校长给孩子准备了不同级别的阅读书籍,每级的颜色不同。有一个家庭共有5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都参加过面试,某一年终于轮到最小的那个孩子来面试,他把第一级、第二级很快就念完了,一直到最高级别的阅读材料,全顺畅地念下来了。校长很吃惊,心想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怎么这么强呢?校长动了个心眼,找出其中一本书,让孩子把某个字找出来,这个孩子一下就蒙了。他其实是

因为反复听了前面哥哥姐姐的阅读后,记住了书的内容,那不是真正的阅读。

儿童在3岁之前没有语义性记忆,只有肢体和情绪方面的记忆。到了3岁左右,当儿童的自我意识萌芽,不再叫自己为“宝宝”而是“我”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记忆。所以,早期的自主阅读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小小孩生活体验非常有限,对这个世界缺乏认识,给他一本书,即便他每个字都认识、可以念出来,却并不理解他念的是什么。学龄前的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亲身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这些体验,为将来的语义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很小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干什么的,需要从认识自己的手和脚开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待他去探索去发现去摸去碰去捏去玩儿,在他的脑里留下印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其中的奥秘。有了这些体验,等到他上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

无论是古代的教育家,还是现代的科学家,都告诉我们,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文字能力)与他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语言能力也强。人类认知与反应的回路是“身体—情绪—理智”,我们的脑深受我们身体的影响,这一点在幼儿那里尤为凸现。大自然安排好了人类儿童在学龄前就是用身体去感知和学习的,他们在运动

中开发大脑,孩子动说明他脑在动,静止状态则脑也在休息。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语言文字方面发展良好,最佳方式肯定不是让孩子背诵静止的字,而是让他在大自然中奔跑、嬉戏,鼓励他多运动、多玩耍。

我不主张让孩子很小识字,这会破坏他们的视觉神经发育。我也不主张让孩子脱离了阅读单纯去识字,这会扰乱他们记忆神经的发育。识字的目的是阅读,而阅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能够让孩子保持兴趣。

市面上流传着一些“神童”的故事,这些孩子在三五岁,就能认识两三千个字。但是这种“识字”毫无任何意义,一个三岁的孩子,即使能够流畅地阅读报纸,却无法理解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本事”,除了满足父母炫耀的心理之外,对孩子来说,弊端远远大于利端。

眼睛是人体上唯一一个透过它能够看见大脑的器官,也是五官中最最重要的器官。视觉神经必须通过外界刺激才能得到发展,对视觉神经缺乏刺激,会导致其不可逆转的退化。刚出生的小婴儿,如果蒙上两天眼睛,就会终生成为盲人。一切正常的新生儿,需要大概十二年的时间,视力才能发育完全。在这个时期,我们给孩子视力什么样的刺激,也就是说,我们让孩子多看什么,至关重要。

我们的视力实际上并非我们习以为常的那样:睁开眼睛就什么都在视野之内,还都清晰聚焦。事实上,我们的视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