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
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B.“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自对灯夜读、寂然凝思的闲适神态。
C.“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D.“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2)本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2024年部分名校高三语文3月模考卷【诗歌鉴赏题】汇集练一、山东省2024届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河中鹳雀楼张乔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
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
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
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
16.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案及解析】15.C【解析】“‘归计’……,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并无“归计”。
16.①紧承颔联对鹳雀楼周围景色的描写,渔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与上联的三晋秋景远近结合,共同描绘出登楼所见的冷寂画面。
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用语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为尾联抚景思归作了铺垫,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二句描摹远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隔树西望,渭水北岸的五陵,一片秋色。
依次北眺,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大地,一片夕阳景色,“秋色早”、“夕阳多”,自然会“动悲歌”。
景色冷寂,情感悲凉。
颈联二句描摹近景,诗人低头向下俯瞰:“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打鱼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唐)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山花”怎样的特点?(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杂诗》唐·无名氏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4.古诗文阅读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唐钱起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庾信①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⑤战,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
②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③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
④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
⑤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两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意象阔大雄浑,情调苍凉悲壮。
B.诗的三,四两句借用典故,意在说明这些南征陈国的将军,都是从塞外得胜归来的名将。
C.诗的七,八两句既写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起首二句,又隐喻北周军列阵严整,行动迅捷。
D.这首诗结构十分别致,诗人用“闻道”一词,一笔就将时空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把时空分散的北战南征事件连在了一起。
(2)这首诗描写了北周大军时空迥异的“三部曲”,请用小标题概括“三部曲”。
(3)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陆游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
②疏钟:稀疏的钟声。
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
④寐(yì):呓语。
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
“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诗歌鉴赏练习题(共十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1)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2)。
大都秋雁少(3),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1)侍御:官名,即侍御史。
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
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
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
(2)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
(3)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领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童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2)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青玉案[宋] 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3 分)(2)词人为什么说“凄凉只恐乡心起”?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裁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 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一(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阅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阴阴;又(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①,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
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4分)(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登原州城①呈贲从事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注】,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悰(cóng):欢乐;乐趣。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题目。
(11分)泊自沙渡真山民①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6分)(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感遇唐·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1)诗中塑造了兰、桂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日三首(其一)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②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注】①邗(hán沟:今至的一段运河。
②菰(gū)蒲:菰,茭白。
蒲,蒲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2)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
(3分)参考答案一、语言表达1、14.(1)首联上句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小孤山的壮伟;“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
“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2)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5.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手法。
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结合注释,体会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
这是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
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
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
“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
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考查物象形象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提问变式: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中的“……”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规: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
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容加以分析说明。
③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诗歌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
2.抓住诗歌关于物的描写。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物的形象,表现物的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
所以,我们在分析物的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容、由表及里的阐述。
诗人忠肝义胆的形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解题的根本。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
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
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
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指出其表现手法。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
2、20.不能。
因为。
①“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②“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家日久的矛盾心情,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二是对并州的不舍之情或是久居并州远离故乡的怅惘失落之情。
【解析】2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试题分析:《渡桑干》是唐代诗人皂(一说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3.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3分)14.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2分);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2分);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2分)。
(6分。
一个要点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