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1.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1.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的形成与发展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第1课
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政政治治体 体制制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5)东汉:出现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它起源于西汉 监察地方的十三州部刺史。
(6)隋朝:废除郡的行政设置,实行州、县两级制。 (7)唐朝: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作为 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8)宋朝:撤除节度使,实行路、府、县三级制。从宋代开始, 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_州__刺_史__
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县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______二级制,唐朝继承。
(4)唐朝地方体制的演变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 为中央派出的__监_察__机__构__。
【名师提醒】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 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 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 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 一种管理方式。
(3)原因:国家疆域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 的经验教训等。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10)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10)

3.西周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的 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名”相联的“字”,末 一字是“父”字。女子取“字”的方式和男子相类,只是末一字作 “母”或“女”,伯、仲、叔、季之下要标出“姓”。这反映的社
C 会现象是( ) 六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因葬父归乡二月,出京时, “六部官员相送”,还朝时,“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 抚按大吏越界迎送,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虽 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过南阳,唐王亦如此, ”上述情况反映出( ) A.内阁首辅位高权重 B.相
A 权过大威胁皇权 C.内阁直接统领六部 D.皇权受到严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 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发展历程:
萌芽 确立、巩固 战国 秦汉
完善 隋唐
加强 强化(顶峰) 结束
宋元
明清
辛亥革命
(一)核心:皇帝制度(本质:君主专制)
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丞相:百官之首,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4.宋:二府三司制 (1)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专管军政,长官由文官担任,只有调兵权不统兵。 (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专管财政。
皇帝 御前会议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财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宰相) (副相)
2.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也是最高监
察官。
3.太尉(虚设):最高武官,掌军事;
4.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制度是指导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 方法的总和。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指秦以前的历史,主要包括夏、 商、西周春秋与战国。)
郡守、郡尉、郡丞、 监御史
县令、县尉、县丞
三老、啬夫、游徼
皇帝
集 中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权力
47
3 、郡县制实行的意义:
①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步; ②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
理地方); ③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治
安定和经济发展; ④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 之间相互依存,是互为表里的政 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 定。
⑦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 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⑧ 宗法制的影响:
在当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西周的统治。 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凝聚了宗族,保证了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强化了家国一体。 长远看,对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都产 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⑧、破坏: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 制破坏.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
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宗法制的含义: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 继承关系和名分。 ③原则(核心):嫡长子继 承制
★注: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42张ppt)

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真题演练
(2017·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
03 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 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一 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政治制度(约公元前2700—公元前1600年)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 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秦朝至清朝君 主专制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的 演变线索
能够梳理秦朝至清朝中央宰辅制度 的演变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辨析内阁、军机处与宰相制度的 区别;概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基 本特点和规律。
水平3-4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央集权制 度取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原因,评价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理解我 国早期政治制度、秦朝政治制度与 相应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体会先民 制度创新方面的政治智慧。
经其济独社特会性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包含中央与地方); 2.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3.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4.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消极:后期诸侯实力强大,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精品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课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精品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课时)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课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约BC2070—约BC1600)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知识点专练】.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B.禹建立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帝王C.大禹功绩卓著,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D.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王朝所取代【答案】D【解析】大禹的儿子启实行王位继承制,代替了过去的禅让制,D正确;A、B和C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二)商朝(约BC1600—BC1046)1.内外服制度(方国联盟)【知识点专练】.在殷商卜辞中,“呼”“令”这类涉及上下级关系的动词越来越多地用于某侯、某伯,这些地方首领因此承担着商王朝的各项事务。

这一现象有利于()A.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密切商朝与方国的联系D.中原文化向边疆的传播【答案】C【详解】由材料“在殷商卜辞中,‘呼’‘令’这类涉及上下级关系的动词越来越多地用于某候、某伯,这些地方首领因此承担着商王朝的各项事务”可知,这一现象密切商朝与方国的联系,C正确;大一统政治局面形成秦统一之后,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原文化向边疆的传播,故D错误。

2.神权与王权结合【知识点专练】.商朝统治者的活动都要通过占卜(用各种超尘世的方法来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迷信活动)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B.体现决策的民主性C.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

这样就使王权具有了神秘的色彩,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分析选项,A不合题意,当时实行的是藩属体制;B亦不合题意,我国是奴隶主专制的国家;C符合题意;D是宗法制的特点。

同步新教材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新教材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阅读教材P3“历史纵横”,为什么自嬴政开始最高统治者 称“皇帝”?
提示:(1)他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改名号表达成 功,体现他完成统一的丰功伟绩。
(2)始皇帝,代表第一个,说明他希望后代要千秋万世,传之无 穷。
3.阅读教材P4“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 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2)特征 ①分封制与 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 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1)春秋时期,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都进行了 重大变革,君主权力加强。 (3)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汉 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 ,从而使 外朝丞相 的权力大 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时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 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 是执行机构,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③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6)明清 ①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都指挥 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安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朝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 ③明清时期形成省、 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1.阅读教材P2相同:两种制度的目的都是为巩固王朝的统治,但由 于附属国、诸侯国的权力太大,商王、周王对各国的控制并不严 密,与对内服、王畿的控制相比十分薄弱。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治理是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 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简 单地说,政治制度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游戏规则。
政治制度建构了人类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 活动的大框架,其变革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 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摘编自詹子庆 《夏史与夏代文明》
2. 商朝内外服制度
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度
历史影响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 了原始民主制下的政治传统。 国家管理制度有所发展。 王权进一步扩大。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3.秦朝的历史地位
新专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文书制度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秦朝制度的创新
君 主
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1. 夏朝世袭制
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传子(兄终弟及)替代传贤
历史影响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了 原始民主制下的政治传统。
材料一 “益让(禅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 巩固西周统治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 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 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附属
附属


都城
附属 国
附属 国
殷衰,诸侯或不至; 殷兴,诸侯归之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
与王室 关系
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但未必有血缘关系
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 血缘关系也一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 系,作为血缘宗法关系的补充
地方居 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 多数封国内血缘界限被打破 民组成 有血缘联系
对地方 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有的 控制力 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不同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的政治制度
时间: 秦朝以前的历史
分期: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变革时期)
制度: 世袭制(夏)、 内外服制度(商)、 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 郡县制与官僚制的萌芽(春秋战国)
禅让制到世袭制
夏朝的政治制度
——《左传·桓公五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 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左传》文公十三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 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权利和义务: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再分封、可以设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役)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 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 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 统治范围扩大。
➢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思考: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的异同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 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积极影响?
➢ 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 周王确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 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 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 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 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 小"国","国"是大 "家"。"家国同构" 体现了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的融洽, 是一种借助血缘人 伦关系来治理国家 的政治模式。
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
亲 戚
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 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 族遗民之国)。”

——钱 穆
以 藩 屏
思考: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 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 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周 同姓:亲族 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对同姓诸 侯的分封到达边疆要地,周王室的有效管辖 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地位
目的都是为巩固王朝的统治,商王、周王对各国的控制并不严密,后者是对 关系
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 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 后盾。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 人民结合,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 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史记·楚世家》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消极影响?
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 诸侯不尊天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增长,春秋时分封制开始瓦解, 到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解体。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