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3cefdcb14e852458fb57f2.png)
阐述, 是对 毛 泽 东 和 邓 小 平 关 于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观 点 的 继 承 和 顾 。 处 理 好 了 主 要 矛 盾 就 把 握 住 了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方 向 , 同 时 兼 顾 其 他 的 矛 盾 , 就 会 逐 步 向和 谐 迈 进 ,促 使 社 会 在 发展。 在 十 六 届 四 中 全 会 上 , 以 胡 锦 涛 为 核 心 的 党 的领 导 集 和 谐 中 发 展 , 在 发 展 中 变 得 更 加 和 谐 。 体 ,首 次 完 整 地 提 出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概 念 。 和 谐 ( ) 运 用 矛 盾 分 析 方 法 , 促 进 和 谐 发 展 三 矛 盾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没 有 差 异 和 矛 盾 的 和 谐 是 不 存 在 社 会 是 民主 法 治 、 公 平 正 义 、 诚 信 有 爱 、 充 满 活 力 、 安 定 有 序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社 会 。 和 谐 社 会 体 现 着 人 与 的 ,矛 盾 存 在 于 社 会 发 展 的 方 方 面 面 , 贯 穿 于 构 建 社 会 主 人 、 人 与 自然 、 人 与 社 会 的 和 谐 发 展 。和 谐 指 的 是 对 立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整 个 过 程 。 根 据 矛 盾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的 原 事 物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达 到 辩 证 的 统 一 , 是 不 同 事 物 相 辅 相 理 , 在 我 国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是 在 我 国特 殊 的 国情 成 、相 互 促 进 、 共 同 发 展 的 关 系 。 和 谐 指 的 是 一 种 发 展 下 , 我 国 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除 具 有 社 会 主 义 的 一 般 状 态 ,和 谐 不 是 矛 盾 的消 失 ,是 矛 盾 各 方 面 或 者 不 同 事 物 特 征 外 ,还 具 有 其 特 殊 的 矛 盾 。 我 们 是 一 个 人 口 大 国 并 且 的 矛 盾 斗 争 到 一 定 阶 段 而 达 到 一 种 相 对 稳 定 有 序 的 状 态 。 有 自 己特 有 的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 其 主 要 矛 盾 是 人 们 日益 增 事 物 之 间 的 相 互 联 系 和 矛 盾 运 动 推 动 了 事 物 的 发 展 , 矛 盾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需 要 与 落 后 的 社 会 生 产 之 间 的 矛 盾 。 我 们 实 施 的一 系列 的 改革措 施都 是 围绕着 这个 主要 矛盾 。 同时, 运 动 为 和 谐 提 供 了 一 定 的 条 件 , 和 谐 是 各 种 事 物 相 互 促 进 、共 同 发 展 的 健 康 状 态 。 协 调 好 各 种 矛 盾 ,达 到 事 物 这 也 决 定 着 我 们 可 以通 过 渐 进 式 的 改 革 解 决 这 些 矛 盾 。在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不 同 发 展 阶 段 存 在 着 不 同 的 矛 盾 ,需 的 和 谐 状 态 , 是 为 了 更 好 地 发 展 , 在 和 谐 中 发 展 , 在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促 进 和 谐 。事 物 的发 展 是 一 个 过 程 , 矛 盾 是 事 要 我 们 正视 这 些 客 观 存 在 的 矛 盾 , 具 体 问 题 具 体 分 析 ,结 合 各阶 段 的特 点,来 研 究这些 矛盾 的实 质及产 生 的根源 , 物 发 展 的动 力 , 矛 盾 的解 决 促 进 事 物 发 展 ,我 们 用 矛 盾 分 并 且 找 出解 决 这 些 矛 盾 的 具 体 途 径 。抓 住 我 国现 阶 段 的主 析 法 研 究 分 析 、解 决 问题 , 最 终 也 是 为 了 促 进 事 物 的共 同 要 矛 盾 , 分 清 主 次 , 为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奠 定全 面 牢 发 展 ,达 到 和 谐 发 展 的状 态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首 固 的 基 础 。 矛 盾 的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因 此 在 先 是 承 认 矛 盾 ,“ 而 不 同 ” 重 要 的 是 把 握 矛 盾 运 动 的 和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进 程 中 , 我 们 应 充 分 吸 收 人 类 文 规 律 ,立 足 我 国 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基 本 国 情 , 向 和 明 的 一 切 优 秀 成 果 , 吸 收 当 今 世 界 各 国包 括 资 本 主 义 国家 谐的方 向发展 ,促 进 国 民经济 社会 的健 康 发展 。 在 内优 秀 文 化 成 果 ,养 精 蓄 锐 ,增 强 综合 国力 。 同时 , 三、运 用马克 思主义 的矛 盾论 ,促进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我 们 国家 特 殊 的 国 情 决 定 了 我们 在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 义 的 和谐 发 展 过 程 中 , 必 须 坚 持 四 项 基 本 原 则 , 在 改 革 开 放 和 引进 世 界 ( )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中 存 在 着 各 种 矛 盾 一 各 国 的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的 同 时 ,必 须 防 范 和 抵 制 不 适 合 我 国 社 会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矛 盾 运 动 的 过 程 , 中 国特 色 的 社 会 国情 和 资本 主 义 国 家 的 腐 朽 的 东 西 , 抵 制 西 方 国家 的 和 平 主 义 社 会 也 是 一 个 矛 盾 的 集 中体 。 在 发 展 中 国特 色 的 社 会 演 变 等 ,这 样 有 利 于 我 们 在 遵 循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规 律 的 主 义 的 过 程 中人 与 人 、人 与 社 会 以 及 人 与 自然 之 间 都 存 在 同 时 , 处 理 内 部 和 外 部 的 矛 盾 , 实 现 内 外 部 的 和 谐 , 推 着 矛 盾 ,每 对 关 系 内 部 也 存 在 错 综 复 杂 的 矛 盾 , 这 就 是 矛 进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进 程 。 盾 的 普 遍 性 。我 国 具 有 一 般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的共 性 ,但 是 我 “ 而 不 同 ,同 则 不 继 ” 和 谐 是 在 不 断解 决 矛 盾 中 实 现 和 , 国具 有 中 国 自己 的 国情 , 于 并 将 长 期 处 于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的 。 物 是 多 样 性 的 统 一 , 现 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 需 要 处 理 好 处 事 实 段 , 与 别 国 的 国情 是 不 同 的 ,这 体 现 了 矛 盾 的特 殊 性 , 我 各 种 矛 盾 。“ 谐 社 会 是 社 会 的 各 种 要 素 和 关 系 相 互 融 合 的 和 们 建 设和 发展 社会 主 义 就 要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 国特 色 的 社 会 状 态 ,是 一 个 内涵 相 当 丰 富 的 概 念 ,它 涉 及 到 人 与 人 、人 与 中 主义 在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具 有 不 同的 矛 盾 , 个 新 阶段 也 会 出 社 会 、公 民与 政 府 、人 与 自然 等 多 重 关 系 , 盖 了 人们 的 经 每 涵 现 新 问 题 、 新 矛 盾 ,诸 多 矛 盾 存 在 于 社 会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济 生活 、政 治 生 活 、 化 生 活 和 日常 生 活 。 E我 国 发展 的 中 文 ”] s 这 就 需要 我 们 首先 认 识 到 社 会 的 各 种 矛 盾 , 后 具 体 问题 具 国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存 在 着 诸 多 矛 盾 , 盾 和 差 异 是 和 谐 的 前 然 矛 体 分 析 ,分 清 主 次 矛 盾 , 处 理 好 各 种 矛 盾 ,充 分 发 挥 各 要 提 , 盾 的解 决促 进 社 会 和 谐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也 是 一 矛 构 素 的效 能 ,这 是 实 现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的前 提 和 途 径 。 个 人 、自然 、社 会 相 互 矛 盾 又 统 一 的 过 程 。 用 矛盾 分 析 方 运 ( ) 矛 盾 是 和 谐 发 展 的 动 力 二 法 ,立 足 中 国 国情 ,坚 持 两 点论 和 重 点 论 的统 一 ,具 体 问题 唯物 辩 证 法 主 张 矛 盾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 会 发 展 具 体 分 析 ,在 和 谐 中 实 现 发 展 ,在 发 展 中 促 进 和 谐 , 进 发 社 促 过 程 中存 在 的 各 种 矛 盾 之 间 的 斗 争 是 推 动 事 物 发 展 的 动 力 。 展 中 国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的事 业 进 入 一 个 新 的阶 段 。 实现 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就 是协 调 好 各 种 矛 盾 的关 系 促 进 社 会 不 参 考 文 献 : 马 M].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断前 进 的 过 程 , 会 的 发 展 也 是 一 个 和 谐— — 不 和 谐 — — 和 [1]《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三 卷 [ 社 9 2年 版 , 1 0页 . 6 谐 的过 程 。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过 程 中 , 内发 展 和 对 外 1 2 在 国 2《 M. 9 2年版 ,17雨. 3 开 放 的 矛 盾 、中央 和 地 方 的 矛 盾 、城 乡 之 间 的 矛盾 、个 人 利 []毛泽 东著作选读 》上册 [] 北京 :人 民出版 社 ,18 3《 M. 92 6 页. 益 与 集 体 利 益 的 矛 盾 、 前 利 益 与长 远 利 益 的矛 盾 、 的发 []毛泽 东著 作选 读》 上册 []北京 :人 民出版 社 ,18 年 版 ,10 当 人 4 《 三个代表’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 年版 ,14页. NM . 01 5 展 与 保 护 自然 的 矛 盾 等 等 , 个 矛 盾 的解 决 都 促 使 我 们 向 和 []论 “ 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https://img.taocdn.com/s3/m/b4caf41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d1732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f.png)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和方法论。
矛盾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发展和推动的。
实践论则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实践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矛盾论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又可以分为对立统一和同一斗争两个方面。
对立统一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斗争则是指对立双方之间的斗争与妥协,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在统一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了不同矛盾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性。
实践论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性活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创造新的事物。
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生产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科学实践是人们通过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来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践;社会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践。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矛盾论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实践论则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和发展了矛盾论的理论观点。
矛盾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丰富和深化了矛盾论。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社会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0e5cee5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深入研究了社会的本质和其内部的矛盾现象。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矛盾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阶级斗争学说等要素。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辩证法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和发展变化。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始终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存在。
二、社会矛盾的定义和分类社会矛盾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对立、冲突和矛盾现象。
它包括对立统一的矛盾和非对立统一的矛盾。
对立统一的矛盾是指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矛盾,如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等;非对立统一的矛盾是指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等。
三、社会矛盾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经济领域的矛盾突出,如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等;其次,政治领域的矛盾凸显,如民主与专制的冲突、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等;再次,文化领域的矛盾增多,如传统价值观与新兴价值观的碰撞、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等。
这些社会矛盾不仅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间的关系中。
四、社会矛盾的作用和解决途径社会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解决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寻求合理的方式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解决社会矛盾,通过推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也可以通过改革制度、完善法治以及推动人民的威权发挥作用。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矛盾的研究以及对其解决途径的探讨,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394cc6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3.png)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承认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立统一规律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矛盾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矛盾即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承认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分析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883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原理汇总Microsoft Word 文档
![8883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原理汇总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a15fa61581b6bd97e19ea62.png)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重点论的统一
(105―109 页) 发展和解决。
坚持两点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
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可积极促进转化,可积极防止转化。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的主要
看问题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抓本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方面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Hale Waihona Puke 起 坚持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和
7 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110―112 页)
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由矛盾 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
看问题时,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看到支流,要全面
也有一定影响。
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
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可积极促进转化,可积极防止转化。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条件性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要集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 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坚持重点论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定作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坚持两点论和
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
方的对立又看到双方的统一。防止片面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 矛盾具有普遍性原 理(89―92 页)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掩盖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 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3 矛盾具有客观性原 矛盾是一切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的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的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d005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2.png)
矛盾的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阐释的矛盾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随后我们应当着重考虑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决定了当今社会中对立统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社会实践中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有利于我们深刻的理解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趋势,用辩证的眼光审时度势,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锻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矛盾的处理能力,对我们大有裨益。
关键字: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统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
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
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
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也就是总体上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此我们可以推知,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
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比如我们知道,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社会矛盾解析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社会矛盾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519b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6.png)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社会矛盾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阶级斗争理论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社会矛盾的解析。
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前进的。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他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2. 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要点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体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则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现代社会阶级斗争的核心。
其次,阶级斗争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和阶级斗争密不可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是已经转化为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最后,阶级斗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划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3. 社会矛盾的解析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前进动力,是产生阶级斗争的基础。
社会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主要矛盾的衍生矛盾,与主要矛盾相比较次要。
在分析社会矛盾时,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观念。
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简答论述题问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简答论述题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0e2e15ecfab069dc5022015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整理(简答论述题问答)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重点)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全面看待可做大题可做小题简答题概括论述题展开回答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已经被广泛使用。
资本主义生产在英、法、德等国的迅速发展,使它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固有的矛盾逐渐显露,它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19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里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阶级的、政治的前提。
③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典型的话语根据节、目标题梳理关键词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解读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094822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6.png)
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解读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进行解读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对社会变革和发展规律的独特解释。
社会矛盾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以及整个社会结构。
如今,在全球化、科技进步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来进行讨论: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概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并追溯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从而全面了解这一理论体系。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进行比较与对比,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在学术界和现实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随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评价,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其解释力和实践意义。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文章将做出总结,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明确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评价。
同时,本文也将希望能够引发对该理论的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和视角供学者们进行深入探讨。
此外,本文还将尽可能以简明扼要、准确客观的方式呈现相关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述内容。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2.1 社会矛盾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社会矛盾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对抗和冲突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矛盾并非简单地消极、阻碍社会进步,而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动力源泉。
2.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矛盾问题早有关注,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矛盾给予了深入剖析。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b6981a4a8956bec0875e372.png)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谈谈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主题: 矛盾与人生关键词: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价值在于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智慧就会有知识,有了人性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有了智慧,有了工具的出现,解放了体力劳动.有了智慧,有了人类的各种奇迹.具体于个人来讲,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少走错路弯路.其中最为具体的例子莫过于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矛盾.1.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矛盾只要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我国的古代学者程颢、程颐曾在他们的学著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古代孔子有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名句.这些都可见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考研和工作中作出选择就是一对矛盾的双方面.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暂时无法参加工作.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无法在学校中接受进一步的研究生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2.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不可忽略.既然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做出最优的决策呢?这个要从矛盾的分类中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称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https://img.taocdn.com/s3/m/7c5643ae1a37f111f1855b54.png)
自然灾害伤害人类,却让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矛盾具有特殊性
(1)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 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首先,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产、供、销的矛盾
教和学的矛盾
医患矛盾
警匪矛盾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心理
故事一:以大象为题写作文,德国人写 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 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 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而我 们中国人写的是《大象的伦理》。 故事二:一幢各族杂居的大楼失火了, 中国人奋不顾身地救出自已的母亲,犹 太人首先背出钱袋,法国人则立即抢救 情人。
看问题坚持一分为 二的观点,坚持两 分法、两点论,全 面地看问题。 不能害怕、回避和 掩盖矛盾;要敢于 承认矛盾、揭露矛 盾、解决矛盾。
双刃剑、两面性、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https://img.taocdn.com/s3/m/d1349557f01dc281e53af0f1.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56d3f8700abb68a982fb5c.png)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方法分析次贷危机美国这一世界经济繁荣昌盛与繁华的代表,今年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经融危机。
随之世界经济的整体崩盘,股市的狂跌,失业的不断增加,全球经济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已被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灾难呢?美国的这场风暴,导火索应该归结到次贷危机。
贷款机构把钱借给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用来购买房,房屋贷款机构再向投资银行发放债券借款,投资银行寻找基金公司转手。
因为当时美国房地产行业走好,购房者可以用房产上升的差额还款。
逐渐美国房地产形成泡沫,一当这个泡沫爆炸,房子贬值,那么买房者无力按时还款,这时后三者皆无法获得利息,其中投资银行最为危险,手持众多债券,面临亏损。
投资银行告急,给投资银行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得不替其偿还债务,亏损也是指日可待。
美国就这样一步步陷入了自己一手制造的经济深渊。
美国政府挺身救市,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只得有保有放,救贝尔斯登不救雷曼。
而在这场大风暴中,我们看到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然而这必须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比的思考。
从而吸取教训,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保驾护航,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导致的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富有、广大的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的矛盾势必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生产的相对剩余。
这也许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在资本主义中,有产者或者说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机器、土地等资本品谋取高额收入的;而广大的无产者即工人劳动者是靠双手谋取劳动收入的。
双手创造的收入无论如何是无法赶上机器所创造的利润的。
资本家和地主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几千倍或几万倍。
有产者越来越富有,无产者越来越贫困,这就是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
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追求更大规模的投资,但如果消费跟不上供给,就会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观课件
![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01de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3.png)
个人感悟与思考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观,我深刻认识到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更加 注重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实践中,我也更加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为推动事 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理解其在现代 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意义
本课件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件也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人们对事 物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处理
总结词
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处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马克 思主义思想矛盾观提供了处理经济发展中矛盾的理论指导。
详细描述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如资源分配不 均、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矛 盾观,可以深入分析这些矛盾的实质和根源,提出有效的解 决方案,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体制建设中矛盾 的处理与化解
政治体制建设中,政府注重民族 团结和宗教和谐,推动各民族共 同发展进步。这些措施有助于减 少民族和宗教矛盾冲突,促进国 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05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总结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矛盾观是指导我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帮 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 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d123844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8.png)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社会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存在,而社会变革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
一、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特点1. 社会矛盾的本质社会矛盾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对抗。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不适应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出现和积累。
2. 社会矛盾的特点(1)普遍性与多样性:社会矛盾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普遍存在,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
(2)对抗性与和谐性:社会矛盾既包括对抗性矛盾,如阶级矛盾、利益矛盾,也包括和谐性矛盾,如生产中的各种矛盾与不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得到解决。
(3)主次矛盾:社会矛盾中存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
二、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1. 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和重构。
2. 矛盾运动与矛盾斗争社会矛盾推动着社会变革的进行。
社会矛盾的运动与斗争,通过改变社会关系、调整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矛盾的对立面通过矛盾斗争得到解决,从而催生出新的社会形态。
3. 革命与改革社会变革既包括革命形式,也包括改革形式。
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一种极端方式,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改革则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调整,实现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变革实践1.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解决了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实践。
2.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呈现出多样性,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道路和发展模式。
矛盾学说原理
![矛盾学说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bea4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4.png)
矛盾学说原理
矛盾学说原理是一种辩证思维方法,用以描述事物和现象的内部矛盾以及矛盾的发展演变规律。
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矛盾学说原理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侧面之间的关系。
例如,物体的内部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规模扩大的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一方占据支配地位,而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
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的内部,还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事物的内部矛盾中,主要矛盾的消亡和新的矛盾的产生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这种不断发展的矛盾又会引发新的矛盾,从而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矛盾学说原理还指出,矛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最基本的规律是事物的矛盾是普遍的、必然的和永恒的。
事物内部的矛盾不断地解决和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的体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总之,矛盾学说原理是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基本方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矛盾学说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184910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8.png)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咱今儿个就来唠唠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说白了就是讲讲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你争我夺、你推我让的道理。
你想啊,咱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就跟那街头巷尾的八卦一样,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就像是给这些八卦添了把火,让它们烧得更旺,揭示了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比如说,咱家的小明吧,他一心想当个大明星,每天忙得像陀螺似的,早出晚归,累得像个干瘪的柿子。
但他的爸妈呢,又希望他能找个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日子。
这不就是矛盾的典型例子吗?小明和父母的想法就像是两只在天上飞的老鹰,一个往东飞,一个往西飞,目标不同,自然就有了争执。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就像咱家那只老猫,它既想在阳光下晒太阳,又怕晒得太久会中暑。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
小明想当明星,父母盼他安稳,这两种想法看似对立,但实际上是互相关联的,都是为了小明的未来着想。
你看,矛盾不光是家庭内部的事儿,社会上也是矛盾满天飞。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就像是猫和老鼠的游戏,老板想多赚钱,员工想多休息,双方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道理。
马克思说,矛盾推动事物发展,这话一点儿不假。
没有矛盾,社会就像一潭死水,哪里还会有进步?再来看看咱的经济生活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像是厨房里的大锅和小碗,大锅好用,但装不了多少东西,小碗灵活,但装不了大餐。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也是如此,各有千秋,互为依存。
咱再聊聊矛盾的解决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解决不是简单的谁服从谁,就像咱家那对老夫妻,吵归吵,但最后还是得互相让步,找到平衡点。
矛盾的解决需要双方的智慧和妥协,就像做菜时调味一样,少了盐会淡,多了又会咸,恰到好处才是王道。
不过,矛盾的解决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像咱家那棵老榆树,枝叶繁茂,根系复杂,你想把它修剪得整整齐齐,哪有那么简单?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慢慢地去理解对方的立场,找到共赢的办法。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512fa7eccbff121dc36830b.png)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本文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该书从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着,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二)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深刻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方法分析次贷危机
美国这一世界经济繁荣昌盛与繁华的代表,今年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经融危机。
随之世界经济的整体崩盘,股市的狂跌,失业的不断增加,全球经济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已被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灾难呢?
美国的这场风暴,导火索应该归结到次贷危机。
贷款机构把钱借给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用来购买房,房屋贷款机构再向投资银行发放债券借款,投资银行寻找基金公司转手。
因为当时美国房地产行业走好,购房者可以用房产上升的差额还款。
逐渐美国房地产形成泡沫,一当这个泡沫爆炸,房子贬值,那么买房者无力按时还款,这时后三者皆无法获得利息,其中投资银行最为危险,手持众多债券,面临亏损。
投资银行告急,给投资银行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得不替其偿还债务,亏损也是指日可待。
美国就这样一步步陷入了自己一手制造的经济深渊。
美国政府挺身救市,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只得有保有放,救贝尔斯登不救雷曼。
而在这场大风暴中,我们看到我们中国并没有受很大的影响,然而这必须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比的思考。
从而吸取教训,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保驾护航,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导致的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富有、广大的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的矛盾势必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生产的相对剩余。
这也许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在资本主义中,有产者或者说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机器、土地等资本品谋取高额收入的;而广大的无产者即工人劳动者是靠双手谋取劳动收入的。
双手创造的收入无论如何是无法赶上机器所创造的利润的。
资本家和地主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几千倍或几万倍。
有产者越来越富有,无产者越来越贫困,这就是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现实。
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家追求更大规模的投资,但如果消费跟不上供给,就会产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增加投资,使生产能力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不断压榨工人工资,使消费能力不断下降,这就引发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首先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开始逐渐意识到,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提高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
为市场提供足够的消费能力以支撑扩大再生产。
虽然,似乎这一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减,但即便是这样也无力改变这一矛盾的现实纯在。
其次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当工业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之后,劳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商品充斥市场,但是劳动阶层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无力消费那些多余的商品。
于是那些西方国家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找市场,当非洲、亚洲的市场被瓜分完毕之后,列强为争夺市场展开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如今,资本家们学会了通过不同的手段与伎俩榨取更过的利益,发放贷款,超前消费。
次贷危机正是大胆放贷不计后果产生的后果。
矛盾的特殊性还告诉我们,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雷曼之所以在这次栽的最大,是因为它所持有的资产在次贷危机中亏损巨大,又无法及时注资来补充资本,势必如山倒,创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记录。
和商业银行不同,投资银行不吸纳存款,对资金周转要求非常高。
金融链的断裂是致命的打击,也就容易被商业银行收购。
如今美国政府救市,国家银行出资收购投行,正是一种化私有为公有的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透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中”十分类似。
西方社会在遭遇重创后再度想起了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再度引起世人的重视。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我们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以人民群众为主一切为人民。
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我们的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赚一辈子的钱,存一辈子的钱甚至还买不起一套房子。
过低的收入,导致消费不足,而生产力的提高,带来大量商品的积压,通过出口虽然能够缓解商品压力,但是低廉的商品价格却常常成为贸易摩擦的导火索,而政府发行大量纸币,却造成了目前的“流动性过剩”。
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立足国内市场,提高社会中下阶层的实际收入,提供大量低廉的住房,将群众从高启的房价下解脱出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如此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