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换的角度赏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之推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变换的角度赏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之推导
近期观看了科幻大片《星际穿越》,影片中出现了虫洞、黑洞、第五维空间等一些星际概念,让人感觉宇宙中充满了奇妙的变换.宇宙的研究当然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王,而数学中也充满了各种奇妙的、令人着迷的变换.三角变换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人认为三角学是古老的数学,应该弱化.但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来看,仍是对三角学比较重视,确实三角学属于经典数学中的知识,之所以经典有其原因所在,三角学中的各种变换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开启学生数学智慧之门,引起学生数学探究欲望的良好素材.
数学变换方法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这是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1].由于数学变换方法充分体现了联系、运动、转化的观点,它对数学教育研究必然是有启发性的.
下面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为例,从变换的视角赏析其生成方式.
1公式推导前奏――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
从学生认知特点的角度出发,从特殊到一般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一般可以考虑从两锐角差的余弦着手,
比如cos(45°-30°)=?有各种变换方法可以求出此三角函数值.
1.1数学动手实验中的变换
明代学者与军事家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老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陶老先生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获取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
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古今中外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一
不是从“做”中得来,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做”为主.
浙江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冯寅老师也曾经强调“动手”与“动脑”图1并重的观点.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推导出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
(1)你能用这两块三角板(如图1)拼出哪些角度呢?
(2)你能用它们拼出15°的角吗?
(3)你能否利用所拼出的图形(如图2或如图3)求出cos15°的值呢?
(4)若将上面的45°和30°角分别改成锐角α和β,那么会有怎样的结论?cos(α-β)=?
1.2物理学做功中的变换
正如文首提及的影片《星际穿越》中诸多的数学变换,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变换.我们可以探寻高中学生熟
知的物理知识,挖掘其中“两锐角差余弦公式”.下面以物理学中“做功”为例尝试让学生挖掘出其中“两锐角差余弦公式”的模型.
如图4所示,一个坡度为30°的斜坡.已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且大小为10N,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斜坡运动了2m,求力F作用在物体上的功W.
学生很快就分析出W=10cos15°?s=20cos(45°-30°)=?学生由此做功问题提炼出图5所示的“两锐角差余弦公式”的模型,其中∠BCD=90°,∠ABC=30°,∠DBC=45°,AH⊥BD.不妨设AC=1,则可以迅速求出cos15°=6+24.将特殊角替换成一般角便可以得到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其间也涉及到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三角变换,在推导新公式的同时,也是对之前三角变换知识的回顾与应用.因此,这种推导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提炼出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模型,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运用于实际,自然界万事万物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变换.
1.3三角起源弦图中的变换
公元3世纪末,亚历山大数学家帕普斯在《数学汇编》
中给出命题[2]:如图6,设H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一点,CE是半圆在点H处的切线,CH=HE.CD和EF为AB 的垂线,D、F是垂足,则(CD+EF)?CE=AB?DF.认识“弦图”,从平面几何中发现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
可以为学生搭建脚手架:(1)如图7所示,设∠HOF=α,∠COH=β,试用α、β表示∠EOF;(2)不妨设
OC=OE=1,试用线段(比)分别表示sinα、cosα、sinβ、cosβ以及cos(α-β);(3)试探究cos(α-β)与sinα、cosα、sinβ、cosβ的关系.
以上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数学史知识,让学生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三角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典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融入三角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学的发生发展历程,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知其“源”,而且知其所原,则既能使教学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又能随数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此外,古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利用两角和、差的三角关系绘制了现存最早的三角函数弦表,在天文学和测量计算中有很重要的应用.制作弦表的原理如图8所示.此原理与人教A版上的方法(如图9所示)有异曲同工之妙.
1.4面积中隐含的变换
数学的魅力在于他能让人惊叹于数学的各种奇妙的变换,一个普通的图形当中竟然也能蕴藏着“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如图10所示.通过简单的三角形等积就可以非常简单的得到“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3].
此种变换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这是让学生体验数学魅力的良好素材,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而一线的很多数学教师却苦于没有好的素材,其实,好的素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的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素材.就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例,我们可以将其推导过程开发成一堂或是一系列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选修化,既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也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热情.也可以将这些素材开发制作成微课,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撰写有关“两锐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数学小论文,用足教材中的内容,也迎合高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精神. 2角度范围推广――两任意角差的余弦公式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初始,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将初中里的特殊角推广到任意角,如何推广?那便是引进直角坐标系.
2.1诱导公式的化角变换
笔者觉得在三角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诱导公式”的强大功能,只是单纯让学生记住“奇变偶不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