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运用探讨 (2)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0d441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4.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一、风险因素1.高龄和卧床后同时存在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使得病人的生理反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2.不合理的药物使用、错误的用药或剂量不当,如使用降压药过快和过多会引起血压下降过快,导致晕厥或休克等情况。
3.手术后的创面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了心血管内科病人的手术风险。
4.家族史。
5.缺乏有效的治疗干预和管理策略,无法有效控制病人的病情。
这也需要心血管内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特别关注。
二、安全防范方法1.对于高龄病人和卧床不能行走的病人,在日常生活和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其卫生、营养等方面的问题。
必须确保卫生和营养状况,定期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护士需要认真核对病人的药品和剂量,合理使用药品,防止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安全情况。
如使用降压药要慢慢逐渐控制血压,防止过快降压导致病人大量出汗、口齿不清、眩晕或休克等症状。
3.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手术伤口和深静脉导管的输液情况,特别注意创面是否有渗液、红肿等情况,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4.了解病人家族史,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识别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病人,及早预防,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护士要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和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卫生、护理、治疗的合理配合,降低并发症的概率。
三、结语对于心血管内科病人而言,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命都不可挽回。
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病情,掌握和了解病人家族史和药物的使用剂量等,特别是手术后,更要加强对拔管后的病人的观察和注意加强卫生管理,预防创口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血管内科病人的风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b3136b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c.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等。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病人一旦发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果护理不到位,那么病情可能会加重,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因此,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必须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来确保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一、风险因素分析1、疾病本身: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容易导致各种心脏不适和心血管事件,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异常等。
这种疾病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因素,需要护士及时进行监测和观察,以防误诊或延误治疗。
2、药物因素:许多心血管病病人需要长期用药,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使用长期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护士需密切关注病人的用药情况,并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身体因素:心血管病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
例如,老年人、女性以及身体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病。
护士需要了解各位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安全防范对策1、严密监测: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症状变化和身体状况等信息,定期进行护理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规范用药: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作用机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将病人的药物治疗出错。
3、心理关怀:心血管病在心理上对病人的压力很大,护士可以通过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病人的压力和不适。
4、营养指导:健康饮食也是心血管病的治疗重点之一,护士应该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进行营养指导,降低风险。
5、宣传教育:护士应该告知病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和危险因素,帮助病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同时,护士还可以向家属宣传教育,提高家属对病人的关注和照顾水平,共同为病人的康复助力。
总之,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发病,护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内科风险控制与护理管理探析
![心血管内科风险控制与护理管理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db750f03d8ce2f0066235a.png)
心血管内科风险控制与护理管理探析作者:王霞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31期【摘要】目的:探讨加强心血管内科风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
方法: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提出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的预防措施。
结果:经过实施风险管理后,对总结出的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策,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4.52%,对照组为79.38%,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安全隐患;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1-0062-02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以来,将风险管理思想引入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早期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进而及时处理,近年来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成效颇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45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研究,其中冠心病265例,高血压138例,心肌梗死53例。
1.2 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分析1.2.1 由药物所导致的风险心血管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从而决定了其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药复杂,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患者不适或者并发症的产生[1],其中不仅包括药物保存方面的问题,如有些药物需冷藏放置;而且还包括服药时间的问题;同时,还要严密观察患者本身的合并病,尤其是笔者所在科患者以中老年居多,更应注意其糖尿病等疾病以及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避免其自行减药、停药甚至是加用药物等,使其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剂量及方法服药,以免加重病情。
1.2.2 由患者本身导致的风险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其对于健康知识如心理支持、疾病基本常识以及饮食指导了解甚少,导致在护理过程中配合性及依从性较差[2],另外,由于患者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家属带来较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3],因此,在陪同治疗过程中,家属或者是护工由于缺少耐心及正确的护理方法,导致很多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翻身不便所引发褥疮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6cb616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2.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保障心血管病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而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是其关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入手,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一、风险因素分析1. 患者情况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往往因疾病症状严重、身体虚弱、情绪不稳定等原因而容易产生意外。
尤其是中风、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其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监护和及时救治。
2. 医疗过程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涉及到各种医疗操作和治疗方法,如心电监护、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这些操作在不慎下易引发医疗事故。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规检查和治疗也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大量的接触,因此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3. 护理环境心血管病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护理环境安全和舒适度对其康复非常重要。
而病房内设备的使用安全、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身心健康。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影响整个医疗保健机构的声誉和运营。
二、安全防范对策1. 加强患者观察与监测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特别是急性事件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定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和病情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和跟进。
2. 强化医疗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医疗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规范进行,确保操作的正确和安全。
在进行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消毒、质量检查和药品管理的规定,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加强感染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而临床医疗设施也要保证卫生条件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40d3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c.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内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有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需要护士们加以防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方法。
1. 药物相关的风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各种药物,包括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
药物的误用或滥用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因素,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准确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频率等。
- 对于患者自行购买的药物,应询问患者详细的信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 在给患者用药时,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 在给患者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明确说明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
2. 跌倒和摔伤的风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因疾病的原因而活动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跌倒和摔伤。
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因素,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在患者的床边铺好防滑垫,并确认床铺的高度适宜,以减少摔倒的可能。
- 尽量陪同患者活动或转移,特别是在患者需要去洗手间时。
- 对于需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患者,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
- 在患者需要下床时,护士应提前帮助患者准备好所需物品,并保持通道畅通,避免摔伤。
3. 感染的风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因病情复杂或免疫功能低下而容易感染。
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因素,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遵守手卫生的原则,洗手并使用消毒剂,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
- 在给患者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引流等操作时,应采取无菌操作,确保操作区域的清洁。
- 定期清洁患者的床铺、房间以及常用物品,保持环境的清洁整洁。
- 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痰液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的迹象。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方法,实际的工作中还会遇到其他不同的情况。
护士们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7760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3.png)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29T15:27:03.938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1期作者:姚亚玲[导读]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姚亚玲嵩明县中医医院651700【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内科收治的80例心血管呼吸疾病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护患纠纷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护患纠纷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大大提升临床护理的工作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效果心血管呼吸疾病与其他疾病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护理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风险事件,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
因此,临床上对心血管呼吸疾病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纠纷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
对此,本次研究主要探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疾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内科收治的80例心血管呼吸疾病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中,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中位数为56.34岁,病程中位数为5.92年;观察组40例中,男女比例为24:16,年龄中位数为56.42岁,病程中位数为5.83年。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c61f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f.png)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危害性极大。
本文旨在分析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不安全因素包括医疗错误、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措施不当等,对患者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建议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强化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合理规划护理流程,医疗设施安全等方面。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探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护理实践的规范化等方面。
护理人员应重视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不安全因素、影响、防范措施、建议、质量、重要性、研究方向、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血管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据统计,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心血管疾病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这些不安全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48d8e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2.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内科是研究和治疗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的一门专科,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来说,了解和控制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应的安全防范方法。
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等。
2.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
护士可以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来控制高血脂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之一。
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给予适当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4.肥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护士可以通过营养指导和饮食管理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相关的风险。
5.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戒烟或减少吸烟量。
6.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有条件的话,可以引导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
7.饮食不健康:营养不良和高盐高脂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并进行饮食指导。
8.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护士应该积极开展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少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护士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安全防范工作。
1.监护: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药物安全:护士应该确保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3.病情观察: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4.预防并发症: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如预防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f04c13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8.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严重、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当重视患者的心血管健康,通过分析患者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一、风险因素分析1、遗传因素:心血管疾病与家族遗传有关。
如果患者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则患病风险会增加。
2、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硬化,加重心脏负荷。
3、高血脂:血脂过高可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变得狭窄,从而增加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风险。
4、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危害心脏和血管健康,从而引起心脏病。
5、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较快,且容易并发症,如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疾病。
二、防范对策1、家族遗传: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提醒患者注意自身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和监测,尤其是患者存在家族病史时。
2、高血压:护士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量身定制合理的降压方案,帮助患者控制血压。
同时,注重营养、运动、放松身心等方面的调整。
3、高血脂: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降脂方案,并适量增加运动、控制体重。
4、吸烟:护士应积极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引导患者戒烟,并提供心理和物资支持。
5、糖尿病:护士应重视糖尿病的护理和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监测血糖变化等,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总之,在心血管疾病的防范工作中,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始终把患者的健康和福利放在第一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
还应加强科普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2c1bf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f.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1. 高血压风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安全防范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降压治疗方案,监测血压变化,定期复查,引导患者正确服药,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减少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做好日常护理。
2. 冠心病风险因素: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严重时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安全防范方法:严格控制心脏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紧张,避免劳累,合理饮食,注意睡眠质量等。
3. 心律失常风险因素: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会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甚至致命。
安全防范方法: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保持心脏健康,规律生活,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精神紧张、劳累、饮食不节制等。
5. 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血栓形成可引起血管栓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安全防范方法:对可能形成血栓的患者进行评估,选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避免长时间卧床,定期活动,劳逸结合,避免诱发血栓形成的因素。
7. 体重过重风险因素: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安全防范方法:引导患者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低热量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改善心脏健康。
9. 脑卒中风险因素: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安全防范方法: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运动,避免劳累,控制体重,保持良好心态等。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于上述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c8bfe5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1.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更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就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护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帮助。
一、危险因素分析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又有相当比例为糖尿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4. 吸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2倍。
5. 饮食不良: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过量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
6.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二、防范对策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并解释各种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的影响。
2. 定期监测: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的指导,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服药时间、剂量等信息,确保用药的正确性。
4. 心理护理: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5. 定期康复训练: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在稳定期应定期参与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增强心肺功能。
6. 家庭支持: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护理人员应加强家庭支持力度,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支持。
7. 早期干预: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护理人员应进行早期干预,采取措施防范疾病的发生。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防范分析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防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8bb63df111f18583d05a39.png)
23工作 能力 的强弱 与 心理压 力 程度呈 负 相关 。 工 . 作 能力 低使 部分 护士 产 生严 重 的思想 压力 . 其较 尤 年 轻 的护士 缺乏 实 际操作 经验 , 独执 行操 作 时易 单 出现偏 漏引起 患者 及家属 的不 满 。
24病人 家属 、 . 社会 对 护理 人员 要求 曾加 , 旦受 到 一
流、 _ 质量 差 、 T作 _ 效率 不高 。 T作
22家务 繁重 。 . 护理人 员作 为职业 女 性 , 多承担 着 大
家庭 、 工作 双重 负担 。 在双 重压力 下 , 其 是 当家庭 尤 问题 与工 作发 生 冲突对 护理 人 员产 生负 面情 绪 . 致 使 工作 中容 易分心 , 而造 成差 错事 故也 是 在所 难 从
总之 , 注护 士 的 身 心健 康 , 关 懂不 同层 次 减 轻 护 士 心理 、 生理 压 力 , 护 士 在轻 松 、 让 愉快 中完 成 工 作 ,
提高 护理质 量 。
心血 管 内科 护 理 管 理 工作 中潜 在 风 险 防 范 分 析
吴淑华 付 嫱 对我 院 5 例 病例 进行 回 0
题。 避免 护士 超 负荷 工作 。加 强 医院辅 助 支持 系统
的建设 , 除非 护理 工作 。 护士还 给病 人 , 高护 解 把 提
理工作 质量 。
33提 高 护士 的T 作技 能与 适应 能 力 。一方 面 通过 .
护理_ 不到 位 , 人不 满意发 生 冲突 。 T作 病
2影晌护 士身 心健康 的个 人 因素
动 、 调 的工 作环 境 ; 闷易 产生 情 绪 低 落 、 烦 、 单 沉 厌 抑郁 等症状 。 1 生 活无规 律 。 . 5 护理人 员 “ 三班倒 ” 的工 作特 点 , 使 她们 的正 常生 活规律 被 打乱 。出现严 重睡 眠 障碍 ,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31d08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3.png)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血管疾病也成为了当前威胁人们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是指因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造成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而对于这类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高风险: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常常较为严重,病情不稳定,易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病情,护理风险较大。
2. 多重疾病: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伴随其他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多重因素,风险较高。
3. 接受治疗: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护理风险增加。
4. 心理影响: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护理工作中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避免心理风险。
1. 评估风险:在护理工作开始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病情稳定性、并发疾病、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评估,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2. 监测病情: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合理用药: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需要长期用药,护理人员需按照医嘱合理给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4. 预防并发症: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 心理关怀: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困难,提高治疗效果。
6. 安全保障: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摔倒、滑倒等,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7. 交流沟通: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诉求,提高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11dc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b.png)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关乎患者安全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视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护士应定期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还应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需要注意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护士应正确使用药物,并准确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用药情况。
对于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特别重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护士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需要注意体位的合理调整。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患者的体位,维持患者的舒适度和呼吸通畅。
对于不能翻身和活动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还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护士应注意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脱落。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需要强调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
护士应与医生、药师、物理治疗师等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分享患者的信息和数据,以便共同制定和调整患者的护理计划。
还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和安全意识,以减少潜在的护理风险。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护士应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体位的合理调整、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的重视,以提高患者的安全和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风险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805dd55022aaea998f0f3c.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3 保 障患者 安全 医疗 安 全是 本 , 医疗 质 量 的先 决 条 . 是
件, 不能 在没 有安全的情况下拥有质 量。在优化 工作 流程 、 完
善管理制度及有关 标准 、 强 医患沟通 的基础 上运 用 目视 管 加
理, 增强 了医务人 员 自我管理 意识 , 到相 互监 督 、 起 相互 激励
实施 目视管理后 , 区卫生服 务站管理 逐步制 度化 、 社 规范
化 、 准化 。 标 4 讨 论
化、 动态化 、 活性化 、 性化 、 习化 , 而创 造一 个 高效 的工 人 学 从 作环境 ,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 保证 各项 工作的安全运行 。 随着物质生 活水 平 的不断提 高 , 们对 人
2 6 32 5例和观察组 2 7 , 54 6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 , 观察组 采用风险管理 模式进行 临床护理 。统计 比较 两组护理风 险发生
情况 、 诱发原 因及 患者满意度 。结果: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 、 护理人 员因素及 患者 自身 因素造成 护理风 险事件发 生率 、 患者 满意 度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0 0 ) P< .5 。结论 : 风险 管理模式 可以减 少临床 护理 风险事件 的发生率 , 高医疗和护理 水平。 提
【 关键词 】 心血管 内 ; 险管理模式 科 风
中 图分 类号 : 9 . R17 3 文 献 标 识 码 : B DOI1 .9 9 jin 10 7 5 .0 2 1 .6 :0 3 6 /.s .0 6— 2 6 2 1 . 90 5 s 文 章编 号 :06— 2 6 2 1 1 10 7 5 (0 2)9—09— 2 9 0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55b7b8512e3f5727a5e9629a.png)
损伤 的临 床及 预 后 作 用 比较 [ J ] . 重 庆 医科 大 学 学报 ,
2 0 1 3 , 3 8 ( 3 ) : 3 1 9~ 3 2 1 .
报道 9 ] , 护理人员 的知 、 信、 行( 知识 、 态度、 行为 ) 提高, 有助 于 提高管道护理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通过采取高举平 台法等新 的
规护理 方法 ; 观察组在 常规 护理基 础上加入风险管理 , 比较 2组 的护理效 果及 患者 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 1 6 2例 患者 中, 护理 总合 在心血 管疾病 护
格 率为 9 6 . 9 1 %; 对照组 1 2 4例 患者 中, 护理总合格率为 8 6 . 2 9 %; 2组 护理 总合 格率相 比, 差异具 有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此 外 , 患者 满意度 方面 , 观察组 总满意度 为 9 3 . 3 3 %, 对照组总满意度为 8 6 . 6 7 %,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P<0 . 0 5 ) 。结论 理 的过程 中对护理风险进行管理 , 有助于提 高护理效果及 患者 满意度 。 关键词 : 护理风险管理 ; 心血管疾病 ; 效 果评 价
曹家燕, 陈 昌连. 1 2 1例导 管滑脱 不 良事件原 因分析 及 防
范对 策[ J ] . 护理 学报 , 2 0 1 6 , 2 3 ( 4 ) : 4 7~ 4 9 . 李杰夫, 项 劲驰 . C T 图像 计分 与格 拉斯 哥评 分预 测 颅脑
牢及操作 时引起的非计划性拔管 占 8 . 5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示 医务人员 的管
固定方式 、 以点带面对全 院护理 人员进行 管道 固定 的标准化 培 训及考核 , 提高护理人员对管 道护 理的认知度及护理水平 , 避 免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5f7d8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2.png)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挑战,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度在不断增加。
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可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方法进行论述,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风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持续的损害。
患者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根据医嘱合理调整降压药物。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病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过慢、过快、不规律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同时帮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3. 异常血脂: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进行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帮助调整饮食结构和促进身体活动,控制血脂水平。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提供合理的饮食管理、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等护理服务。
5. 肥胖: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病发风险。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肥胖的危害和防范知识宣传,指导其进行减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吸烟与酗酒:吸烟与酗酒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脑血管系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戒烟和戒酒宣传,帮助患者克服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安全防范方法1.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发现疾病变化、预防意外事件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2. 提供专业护理指导: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特点,护理人员应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细节内容。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42aefa0722192e4436f636.png)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心血管内科病房患者多数年龄偏大,表面看似平静,却常常突然发病,病情危、重、急、险,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而患者或家属认识不到疾病的危险性,发生病情变化时往往不能接受,导致护理风险系数增大。
因而,加强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在心血管内科病房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心血管内科病房常见安全隐患1.1 心血管内科疾病特点:①心血管疾病发病较急,且常常突然发病,要求护士有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
②心脏病突然发作,如发生心肌梗死或并发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往往在数分钟内就能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发现病情和抢救生命必须及时,要求护士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
③心脏病表面看似平静,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危及生命,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要求医护人员有良好的预见性和处置、沟通能力。
1.2 护理人员因素:①护士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护士心电图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观察病情不到位或发现病情不及时,导致疾病发展或恶化。
②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当患者病情发生紧急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措施,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③护理记录不及时或记录缺陷,如对患者病情变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具体,易引起医疗纠纷;或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而影响诊断治疗。
1.3 管理因素:①管理者水平有限,无风险预见能力或没有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导致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排除,最终发生不良后果;或管理者虽然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但由于种种原因,采取的措施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②管理者态度不端正,对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比如认为某些护士不落实制度是护士自身的原因,而不去积极想办法促使护士认真执行制度;或者一些管理者认为自己只负责传达上级的精神,只要传达到了,执行不执行与自己无关,对科室的护理工作监管不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护理中风险管理的运用探讨
目的:观察心血管护理运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方法:抽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心血管科接受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同意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0%、26.66%;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33%、80.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风险管理实施在心血管护理中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维持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心血管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中,心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是造成患者死亡或者残疾的主要因素,中老年患者是常见的发病人群[1]。
本文在我院心血管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对策,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来自我院心血管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者,共150例,男患者78例,女患者72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72.3±5.3)岁;病程为1~20年,平均病程为(10.3±5.2)年;将严重肝肾功能、心肺疾病、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全面排除。
分组之前均征求患者意愿,得到患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接待患者入院后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将陪护制度、住院环境等详细告知患者,每天对患者的脉搏、呼吸、体温以及血压等进行测量,每隔一段时间到病房巡查,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出现改变,则立即告知主治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2]。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进行干预,具体体现如下。
①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采用评估的方式制定不同突发情况的处理措施,首先要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压疮危险因素、坠床危险因素、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其次,构建针对性的应急方案,需要医护人员对于相关应急对策给予全方位掌握以及应用;最后,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要准确地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中记录,对发生风险事件的过程以及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同时根据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整改对策。
②重视环境的安全管理。
医护人员可以将护栏安装在病床旁,且将扶手、防护栏安装在病房内、卫生间、病区走廊等患者经常接触的位置,在卫生间、洗手间等地方要设置防滑装置,提醒患者地面光滑要小心行走,从根本上降低出现摔倒、坠床的概率。
将警示标志设置在床头,起到警示患者以及护理人员的效果。
加大家属以及患者健康教育的力度,让患者家属明白护理防范的重要性,患者在行走时需要专人陪护在其左右,避免出现摔倒等情况。
③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促进监督力度得以提高。
通过分析各科室的实际情况,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心血管患者进行干预,管理小组组长通过护士长担任,具体负责有效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出现风险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针对性的管理对策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对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意度调查以100分为总分,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基本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3]。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工作,以χ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代表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66%,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50例,基本满意23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7.33%;对照组中非常满意40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5例,满意率为80.00%,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19,P=0.0008)。
3 讨论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临床常规护理工作中会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这种类型的不良事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疗预后以及治疗效果等产生严重的影响。
据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得知,由于中老年患者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大部分患者在
发病后受到身体机能、年龄、疾病等方面的影响发生意识模糊、表达能力降低、运动受限等症状,心血管护理工作中常出现对患者、护理人员产生伤害的风险原因。
最近几年,临床护理工作中逐渐提出护理风险管理理念,分别从设备管理、环境管理、制度管理、患者管理等方面实施风险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得到降低,从而促进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4]。
通过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3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0.00%;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66%,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代表着风险管理模式实施在心血管护理工作中,能够促进医疗纠纷以及不良事件概率得以明显降低,促进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在心血管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3(33):251-252.
[2]罗永彬.浅谈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1(21):193-194.
[3]凌莉萍.浅析心血管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4(28):147-148.
[4]何丹丹.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4,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