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2025
人教版-算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
《算盘》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历史文化素养通过认识算盘,了解中国传统计算工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运算能力掌握算盘的计数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尤其是对较大数的处理能力。
3.空间观念理解算盘的构造和珠子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算盘的构造和各部分名称。
掌握算盘的计数方法,能够用算盘表示数。
2.教学难点理解算盘上珠子所表示的数值以及不同数位上珠子的组合意义。
准确快速地在算盘上进行数的读写和运算。
三、教学设想以实物展示和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算盘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展示算盘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算盘的构造和珠子的位置。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拨算盘,亲身体验算盘的计数方法和运算过程。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算盘的使用技巧和问题。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算盘实物若干。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商业交易中使用算盘的视频。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人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引出算盘的话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认识算盘的构造展示算盘实物,介绍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如框、梁、档、上珠、下珠等。
让学生观察算盘,指出各个部分的位置。
2.算盘的计数方法讲解上珠和下珠分别表示的数值,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举例说明如何用算盘表示不同的数字,如3、8、17等。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出给定的数字,互相检查。
3.用算盘进行数的读写出示一些用算盘表示的数字,让学生读出这些数字。
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强调读数和写数时要从高位开始,注意数位的顺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练习题。
人教版-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
《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运算能力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2.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能发现乘法口诀之间的规律。
3.应用意识能够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编制并熟记8的乘法口诀。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设想以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编制8的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8相关的情境,如螃蟹的腿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乘法问题。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等方式,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编制口诀的过程和发现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螃蟹模型、卡片等教学用具。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展示一只螃蟹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那两只、三只呢?”引出8的乘法问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编制口诀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出1只螃蟹到8只螃蟹的腿的数量,分别是8、16、24、32、40、48、56、64。
根据这些结果,编制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2.找规律引导学生观察8的乘法口诀,发现规律。
如: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8;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二个字都是八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积的个位数字的规律。
3.理解口诀意义结合螃蟹的腿的数量,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对口诀游戏师生对口诀,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或者反过来进行。
2.看算式说口诀出示乘法算式,如8×4,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口诀“四八三十二”。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数学教案【五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第一篇: 学校数学教案1、使同学初步熟悉直角,会用三角板推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推断力量、实践力量。
3、使同学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同学学会查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同学观看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
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
然后让同学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熟悉。
最终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四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外形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外形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象这样的角叫直角。
(板书课题)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这些角都叫什么角?我们四周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老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
要画上直角符号。
同学边画边说。
同桌相互评一下。
同学按操作画,老师巡察。
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全部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比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1、做练习的其次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这堂课你熟悉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事?直角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部编版2025年数学《除法的应用》教案
部编版2025年数学《除法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使学生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平均分要用除法计算。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正确的除法算式并计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一个分糖果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除法的应用。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糖果,想分给大家。
这里有12 颗糖果,要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颗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交流分的结果。
2、讲授新课认识除法结合分糖果的情境,讲解除法的概念。
老师:“像这样把 12 颗糖果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4 颗,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12 除以 3 等于 4。
”写出除法算式:12 ÷ 3 = 4,向学生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的意义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是平均分。
例如:有 15 个苹果,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几个?除法算式的写法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写出除法算式。
3、课堂练习安排一些基础的练习题,如“把 18 个梨平均分给 6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让学生写出除法算式并计算。
设计一些稍复杂的题目,如“有 20 支铅笔,每 5 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4、小组讨论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组织春游,一共有36 名同学,每 6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5、巩固提高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如“小明有 30 元钱,买一个笔记本 5 元,可以买几个笔记本?”让学生自己编一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互相解答。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除法的概念、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024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2024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设计说明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激趣(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羊绒:14.8%超细羊毛:73.5%天丝:11.7%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像14.8%、73.5%、11.7%…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百分数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5以内的减法|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5以内的减法|苏教版教案:5以内的减法一、教学内容1. 理解减法的概念,知道减法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运算。
2. 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 学会使用数轴帮助理解减法运算。
4. 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5以内的减法运算。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数轴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有一堆水果(如苹果),请学生数一数有几颗苹果。
然后教师拿走几颗苹果,请学生再次数一数还剩几颗苹果。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拿走几颗苹果”与“剩下几颗苹果”之间的关系。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通过数轴模型,向学生讲解减法的概念。
让学生明白减法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运算。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理解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差。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7 3 =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过程。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5以内的减法题目,如“8 5 = ?”、“9 4= ?”。
请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卡片,卡片上写有5以内的减法题目。
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题目。
教师进行巡查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减法概念: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运算例题:7 3 =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实际问题,让孩子尝试用减法解决。
2024年实用小学数学标准教案
2024年实用小学数学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册第十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吃掉了这块巧克力的1/4,然后又吃掉了1/3。
请问小明一共吃掉了多少巧克力?(2)小华买了一箱苹果,他先吃掉了这箱苹果的2/5,后来又吃掉了1/5。
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苹果?2. 例题讲解(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步骤。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解法。
3. 随堂练习(1)计算:3/4 + 1/4、5/6 2/6。
(2)计算:2/3 + 1/6、4/5 3/10。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4. 小组讨论5. 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步骤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7/8 + 1/8、9/10 4/10。
(2)计算:3/4 + 1/12、6/7 2/21。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5/6 + 2/3 1/2。
2. 答案(1)1、1/2(2)1、1/3(3)7/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律,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1. 情景设计的趣味性: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2025年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部编版2025年数学《认识小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
2、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价格标签、米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展示超市商品价格标签,如:牛奶 35 元、面包 28 元等。
提问:这些价格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2、引入课题揭示这些带有小圆点的数就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二)讲授新课1、小数的读写介绍小数的组成: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以 35 为例,讲解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让学生尝试读几个小数,如 28、06 等。
指导学生写小数,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出示价格标签:书包 258 元、铅笔 12 元。
引导学生思考:258 元表示多少钱?12 元呢?讲解: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举例练习:如 85 元是几元几角?3、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拿出米尺,展示 1 米的长度。
将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是 1 分米。
指出 1 分米可以用 01 米表示,3 分米用 03 米表示。
同样的方法,将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每份是 1 厘米,1 厘米可以用 001 米表示。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读写小数,并说出小数表示的意义。
2、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小数,并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强调小数的读写方法和意义。
部编版2025年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部编版2025年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引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问题。
比如: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 5 元,小明买了 3 支铅笔和 2 个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钱?2、新授(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列式:方法一:2×3 + 5×2 = 6 + 10 = 16(元)方法二:(2×3 + 5)×2 =(6 + 5)×2 = 11×2 = 22(元)(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从而引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讲解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给出例子:(2×3 + 5)×2 ,先算括号里面的 2×3 = 6 ,再算 6 +5 = 11 ,最后算 11×2 = 22 。
得出结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式子,如:15 + 3×4 、 20 5×2 等,让学生直接口算出结果。
(2)给出一些稍复杂的式子,如:(12 + 8)÷ 5 、 25×(4 2)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3)设置一些实际问题,如: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租了 5 辆车,每辆车可以坐 40 人,门票每人 15 元,车费一共 800 元,这次春游一共花费多少钱?让学生列式并计算。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要求,本册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案包括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运算2. 第二单元:分数的认识和运算3. 第三单元: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测量4. 第四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5.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过程1.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运算(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运算规则。
(2)教学内容:小数的概念、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教学过程:-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
- 讲解小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读写小数。
- 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 第二单元:分数的认识和运算(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教学内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读写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教学过程:- 通过实例,引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 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读写分数。
- 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024年版小学数学教案
2024年版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乘法口诀表的练习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并能够灵活运用口诀表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步骤:
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并示范快速计算乘法的方法。
2.学习:教师向学生逐步教授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背诵。
3.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乘法计算题,让学生利用口诀表进行计算并核对答案。
4.拓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乘法游戏,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和理解。
5.总结:教师再次强调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乘法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并完成相应的乘法练习题。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帮助。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运算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
同时,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动力。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202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1-10的数字。
2. 能够正确配对数字和相应数量。
3. 能够灵活运用1-10的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1. 认识1-10的数字。
2. 完成1-10的数量配对。
3. 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1. 将数字和相应数量进行准确的配对。
2. 灵活运用1-10的数字进行加减运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1-10,数量卡片1-10,小计算板,橡皮擦,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依次读出数字,并问学生可以举例说明这些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教师出示数量卡片1-10,让学生观察数量,然后将数字卡片和相应数量进行配对。
2. 学生进行练习,将数字卡片和数量卡片配对,教师辅助纠正。
三、巩固训练(20分钟)1. 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练习,利用小计算板进行数字相加。
2. 学生进行减法运算练习,利用小计算板进行数字相减。
3. 学生进行数量比较练习,用彩色笔在数量卡片上画出比较符号(<, >)。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字和数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第一单元的练习题,巩固数字和数量的认知。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熟练掌握1-10的数字和数量关系,并对简单的加减运算有基本的认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部编版2025年数学《解答应用题》教案
部编版2025年数学《解答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正确选择解题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难点分析复杂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灵活运用多种解题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算账、计算路程时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应用题的概念。
2、新授讲解应用题的构成要素:包括已知条件、未知问题和数量关系。
以简单的应用题为例,如“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 3 个,小红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小明有 5 个苹果)、未知问题(小红有几个苹果)和数量关系(小红的苹果数=小明的苹果数+ 3)。
总结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1)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计算。
(4)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巩固练习安排一些基础的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商店里有 12 个篮球,卖出 5 个,还剩几个?”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小组讨论给出较复杂的应用题,如“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租了 3 辆大巴车,每辆大巴车能坐 45 人,还有 10 个同学坐小轿车,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数量关系,尝试解答。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
5、拓展提升呈现更具挑战性的应用题,如“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队合作需要几天完成?”引导学生思考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6、课堂总结回顾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强调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
部编版2025年数学《加减法应用题》教案
部编版2025年数学《加减法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应用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加法应用题和减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计算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加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包括已知条件和问题。
(2)掌握解决加减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1)根据具体情境,正确选择加法或减法来解决问题。
(2)理解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小兔子采蘑菇。
小兔子上午采了 5个蘑菇,下午采了 3 个蘑菇,引导学生思考小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从而引出加法应用题。
2、新授(1)出示加法应用题的例子:小明有3 个苹果,小红有2 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明白求“一共”就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列式为:3 + 2 = 5(个)(2)出示减法应用题的例子:篮子里有 8 个鸡蛋,拿走了 3 个,篮子里还剩几个鸡蛋?同样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让学生知道求“还剩”就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列式为:8 3 = 5(个)(3)总结加减法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加法应用题:已知两个部分,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减法应用题: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巩固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例如:操场上有 5 个小朋友在跳绳,又来了 2 个小朋友,现在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书架上有 10 本书,借出去 4 本,书架上还剩几本书?(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
比如:小明买了 8 支铅笔,用了 3 支,又买了 2 支,现在小明有多少支铅笔?(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加减法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部编版2025年数学《小数的加减法》教案
部编版2025年数学《小数的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 0 的处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直尺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在购物的时候会遇到计算商品价格的问题。
比如,一支铅笔 05 元,一个笔记本 12 元,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引出课题:这就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2、探究新知小数加法出示例 1:小丽买了一个笔记本 34 元,一支铅笔 05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 05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34 + 05 呢?学生汇报:可以用计数器拨珠计算,也可以把 34 元和 05 元分别转化成 34 角和 5 角,然后相加得到 39 角,也就是 39 元。
教师讲解:用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教师示范竖式计算过程。
小数减法出示例 2:小丽有 5 元钱,买一个笔记本 34 元,还剩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 34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5 34 呢?学生汇报:可以把 5 元转化成 50 元,然后按照小数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讲解:用竖式计算时,同样要把小数点对齐,从十分位减起,如果不够减,就从个位退 1 当 10 再减。
教师示范竖式计算过程。
3、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
21 + 35 = 48 23 = 67 + 12 = 85 34 =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5、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 1 3 题。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经典篇)
2024年小学数学教案(经典篇)小学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
人教版-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运算能力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抽象概括能力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意识。
3.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2.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设想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中,自主建构乘法的概念。
注重引导学生从加法算式过渡到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便性。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理解乘法的意义。
3.对比法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对比,突出乘法的优势。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棒若干。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播放游乐园的图片,展示过山车、小火车、旋转木马等游乐项目。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观察过山车场景,数出过山车上的人数。
每节车厢坐2人,一共有6节车厢,列式为2+2+2+2+2+2=12(人)。
2.观察小火车场景,数出小火车上的人数。
每节车厢坐3人,一共有4节车厢,列式为3+3+3+3=12(人)。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发现特点:都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
4.教学乘法的意义。
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例如2+2+2+2+2+2=12,可以写成2×6=12或6×2=12。
介绍乘号,读作“乘”。
5.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游戏:“对口令”。
人教版-计算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
《计算器》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运算能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器的多种功能,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器,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器中一些特殊功能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正确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复杂运算。
三、教学设想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好奇心。
通过演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利用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计算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提出与计算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直观演示法通过演示计算器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器,加深对其使用方法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索计算器的功能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计算器若干。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5分钟)1.提出问题:“如果要计算一个很大的数的乘法,比如12345×6789,用口算或笔算很难快速得出结果,那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引出计算器。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认识计算器展示不同类型的计算器,让学生观察其外观。
介绍计算器的主要部分,如显示屏、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等。
2.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讲解如何开机、关机。
示范如何输入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简单的运算。
3.探索功能键介绍计算器上的一些特殊功能键,如M+、M、MR、MC等。
讲解这些功能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这些功能键,探索其更多的用途。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练习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
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情景引入,完成学案“忆一忆”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
(1)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
(二)自学探究新知
1、结合自学提示学生自己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圆柱可以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拿出圆柱体体积演示器,动手试一下,可以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
(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相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形状②表面积③高度④底面积⑤体积)(小组合作探究)。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4)如果已知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出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小组合作)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6)计算圆柱体的容积,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方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圆柱的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底面积乘高,不同之处在于求圆柱的容积应从圆柱的里面量直径(或半径)和高。
)
2、完成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
(三)展示与探究
1、小组内展示
2、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全班指名展示以上4个问题。
师点拨: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展示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四)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一下问题:如果已知下面的2个条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⑴、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
⑵、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
⑶、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
2、、分别指定小组展示
3、小组讨论归纳求圆柱的体积有几条途径
4、自由展示求圆柱的体积的几条途径
5.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学生做后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
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6、课件出示练习题
(五)总结
1、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2. 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
数学优质课教案:
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
执教人:郭卫敏
单位:临颍县城关镇樱桃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