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导学案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四
花鸟草虫皆有品
——咏物诗鉴赏指导
设计者:谢宪起
【考点阐述】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
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
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
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
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
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
(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
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方法点拨】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
当
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招粪物态之妙。
2、品味寄托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但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
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从修辞手法上
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
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操作步骤①“读清”全诗。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课本经典】
房兵曹胡马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
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
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
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
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
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俱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
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有关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
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阮郎归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
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
”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
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2、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
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街”正是燕子的动作。
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3、(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五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
导
设计者:谢宪起
【考点阐述】
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
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
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
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方法点拨】
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
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
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
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
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诗,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
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此外,诗歌
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
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通过不断地体味、剖析,从而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课本经典】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参考答案】
(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真题再现】
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
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
(三点说出一点即给1分)作者正是以这样
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1分)
(2)虚实结合。
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
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以上两方面只
要答出其中的一方面即可,技巧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
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
曾住在新丰的旅舍。
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
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
回答问题。
秋山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
时百无聊赖的情怀。
(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
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
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2.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
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
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3.(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
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
(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
第二首
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六满天风雨下西楼——羁旅行役诗和送别留赠诗鉴赏指导
设计者:谢宪起
【考点阐述】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同样,离别在外的游客浪子,因为旅途的艰辛或者遭
遇的坎坷,往往产生无限的漂泊之苦和对家乡亲友的相思。
因此离情别绪漂泊之苦的羁旅行役诗和送别留赠诗就成为古代文人永恒的主题和挥之不去的情绪。
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送别诗留赠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或抒怀,或祝愿,或安慰,或劝勉。
但也有其他情味,其所抒发
的情感往往因诗人的境遇、性格、所处时代、对方的状况、与对方的关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知识梳理】
1.整体感知,初悟情感
正如前文所述,尽管羁旅行役诗和送别留赠诗所抒发的情感有
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有所区别,各
人的情况不同,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这需要我们初读诗歌后能够进行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要区别所抒发的是离愁别恨、愤激不平,还是同情、安慰、勉励、担忧、思恋。
2.知人论世,再悟诗情
这需要我们在初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诗人的境遇、性格,结合对方的处境、与对方的关系等因素仔细地推敲品味,读出诗中的肺腑之言,品出诗中浓浓的情味。
在解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试题中的有效的已知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如
诗题,题后的作者简介、背景说明、注释等。
3.分析手法,明确意旨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手法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特别要重视这两类诗歌常见的几种艺术手法:
①借特殊意象传情
在这两类诗歌中,古人常常运用一些意象传递特殊的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情结。
如: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
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比喻离恨。
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鹧鸪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猿啼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
水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
日暮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落日表现迟暮的老年。
高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常见的种类有:
以哀写哀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萧瑟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以乐写哀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诗词显意深、真情依依。
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历来被视为“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典范。
借物衬情
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直接抒情
如唐高适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③联想对写,曲折达意
古人善于把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有当前景联想到别处、未来之景。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
此外,诗人往往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
对写法使得情感的抒发显得更加蕴藉,更能加深情感的沉重感。
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
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像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
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依据题目,分点答题,先总说后例证。
答题时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
比较。
要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
但切忌堆砌滥用。
【课本经典】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