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9年教育文档
简述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中的素质教育
简述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中的素质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笔者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来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也有人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因此,认为素质教育的含义应该是:第一,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第二,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第三,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个人志趣、爱好、特长也能得到发展,亦即个性得到发展。
又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它着眼于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要求教育加速社会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在每一个人身心组织中的内化、凝聚和积淀,提高人类的主体能力。
综上所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
一方面从素质教育概念本身出发去追问何谓素质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给定;另一方面,从应试教育的弊端出发去界定素质教育不应该是什么,从而理解素质教育。
由此可见,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可谓是百家争鸣,这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在理解素质教育时容易走入误区,如:素质教育不能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素质教育就是没有压力;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等。
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极端的,产生这些认识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如何看待考试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回顾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以应试教育的存在为前提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为前提。
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归宿,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
面对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很多人开始清楚地认识素质教育在教育现阶段的必要性。
然而人们面对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很难说清楚;而且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跟全面发展教育是不同的,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所以将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弄清楚,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1]。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归宿;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0-02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失去任何一方面,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发展和深化,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归宿,还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所以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和发展针对素质教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
虽然人们的观念并不都相同,然而这些都是围绕着人的整体素质来讲的。
所以从这种意义方面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影视教育是强调孩子在某个方面素质的提升;而素质教育是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和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自身素质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提升,从这个方面来说,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2]。
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和观念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它应该包括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有人认为它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包括学习以外的内容。
这些观念总结起来,可以分为德智体美以及劳动技术方面的全面教育,这都说明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
但是素质教育和“五育”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深化和发展,从这方面讲,全面发展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的内容也是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变化的。
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作者:摘要素质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探讨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属性、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以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改革。
自《上海教育》(中学版)刊发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后,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
从最初的一种素质教育提法,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政府行为,由教育部积极地推动并引导,日益显示素质教育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展开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
本文探讨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属性、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望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达成共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终极理想(一)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由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的,是与人的素质层次相联系的。
在教学上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是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外力作用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十个方面:1.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
2.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道德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约束自己,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4.知识素质教育,指在教育活动中,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科基础文化知识,以形成牢固的知识基本框架,并在框架上发展其认知、兴趣和潜在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函的报告中说:“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个热门话题。
虽然二者在具体内涵和教育理念上略有不同,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教育则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魄、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首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而全面发展教育则注重学生智力、体魄、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平衡发展。
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全面发展教育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多元智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优秀学生。
再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策略上有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全面发展教育则强调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实现平衡发展。
可以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面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最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科技信息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年第15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
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年))和《资本论》(1867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教育的素质教育与全人发展
教育的素质教育与全人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适应和发展现代社会的需求。
全人发展则是指发展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与全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完善的个性。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开展德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此外,素质教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人发展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全人发展旨在发展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
充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智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都能有所进展。
同时,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全人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和全人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素质教育追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全人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和全人发展教育需要学校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则强调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适应、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科学的思维能力等。
而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为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全面发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实施的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适应、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这些要求都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具体方法。
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样,通过素质教育,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全面发展教育所需要的。
因此,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而现在的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而提出的。
通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讨论较多的两种教育理念。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但其侧重点和实践路径却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道德情感、智慧才能、审美情操、劳动实践等多个方面的素养。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核心理念是“人人皆才,人人皆能”,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值得受到个性化、全面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审美、德育、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多元智能”,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类型和发展需求,应该倡导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领域。
三、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异同1. 相同之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都追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强调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它们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优秀人才。
2. 不同之处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情感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推崇“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念,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
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23。
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
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94。
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
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和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
其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330。
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1]224。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容。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1、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改革理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两者有严格的区别。
人的全面发展及全面发展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主要是一种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及教育的理想描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忽视人的本质、脱离社会的发展,仅仅从抽象人性的角度讨论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带有许多空想色彩。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改革的理论,而非系统的教育理论。
它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
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其本义上是指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多方面发展,个体和社会协调一致发展。
实际上是指明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要求。
素质教育则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它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并不是企图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
它不仅隐含了对教育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它是培养社会各行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它既是全面发展学说的延续,也是对其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入化。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带有太多的历史痕迹。
我国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背离了这条方针和目的,导致教育出现许多弊端。
如“应试教育”使教育成为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教育。
它仅仅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削弱了德育、体育、美育等,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并非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而是针对我国教育还存在着不适应状况及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而采取的战略举措。
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和潜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意识。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
其次,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和潜力。
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才能和兴趣。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实践中,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互补不足,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设置,使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在学业、体育、艺术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拓展和提升。
总之,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在多方面发展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学生也应当自觉提高素质,不断拓展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作出积极的贡献。
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作者:摘要素质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探讨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属性、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以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改革。
自《上海教育》(中学版)刊发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后,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
从最初的一种素质教育提法,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政府行为,由教育部积极地推动并引导,日益显示素质教育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展开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
本文探讨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属性、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望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达成共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终极理想(一)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由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的,是与人的素质层次相联系的。
在教学上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是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外力作用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十个方面:1.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
2.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道德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约束自己,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4.知识素质教育,指在教育活动中,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科基础文化知识,以形成牢固的知识基本框架,并在框架上发展其认知、兴趣和潜在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函的报告中说:“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浅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吗?
圆园12年第4期浅说素质教育■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吕渭源———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一样吗?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有联系的两个范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提升、飞跃。
两者的区别:其一,背景、理念不同。
全面发展教育是计划经济、阶级斗争、在教育被定为上层建筑的背景下提出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前苏联,他们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谁把它掌握在手里去打击谁”,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建国后,我国“一边倒”,将苏联全面发展教育全盘移植到我国,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显然,全面发展教育是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以社会、国家为本的教育,简称“国本教育”。
素质教育是取消阶级斗争,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受竞争理念的支配,在呼唤自由、个性的思潮下,人们意识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提出个性,承认天性,教育慢慢回归人自身———人(素质)的教育———教育的真谛解放人,语言实在是比比皆是,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作家若不热爱生活,不深入生活是不可能这样随意写出如此鲜活的语言的。
五、多种艺术形式的语言相约展现伍剑作品的语言绝不呆板、枯燥,读起来可谓津津有味,色彩斑斓,这与他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是分不开的。
写文学作品是要用技巧的,尤其是舞文弄墨写小说,不可能是直愣愣,干巴巴地去写,但是作者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技巧,为了技巧而用技巧,并为此纠结。
舞弄文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切浑然天成”,用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感觉不到他用了技巧,甚至作者自己都没感觉到,即:千锤百炼,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顺理成章,宛如天籁!《可爱的胖嘟嘟》,在这方面也着实可爱,它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语言令人沉醉,耐人品味。
仔细侦查,发现了不少不露痕迹的技巧。
比如:大量象声词、叠音词的运用。
“哈哈”“哼哼”“呼呼啦啦”“呜———”“咯咯”“当当”“呼哧,呼哧”“咕咚,咕咚”“憨憨的”“傻傻的”……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有声有响的文字怎不吸人眼球!比喻手法随性使用。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
浅析“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
[1]今天,全球化经济大发展,人才成为时代的符号,人的主体性需求得到极大的体现。
20XX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人学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发展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素质、能力、个性的全方位的发展径路。
马克思这位具有非凡勇气和智慧的实践家,他所追求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愿景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所谓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可以概括为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人格得到最大尊重。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本质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简言之,人的解放学。
人的解放即人生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人的解放包括需求满足的最大化,潜能发挥的最大化和人格被尊重的最大化。
这三个最大化为我们理解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准确的解释。
二、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素质教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一脉相承地强调: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体现对其深厚的关怀,促进全面发展并把阶段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依据当下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审视素质教育思想,不难看出,两者有相当契合的地方,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目标:一是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二是为学生走向社会所需的理论、技能及心理打下基础;三是终身学习。
试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育 、 绪稳 定教 育 、 志 坚强 教育 、 境 适 应 教 育 、 情 意 环 反应 适
度教育 、 交 和谐教 育 、 性 健全 教 育 。 社 个 总 之 , 质 教 育 是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的 深 化 和 发 展 。 这 种 素
发展和 深 化必将 影 响教 育 方 针 中关 于全 面 发 展 内容 的 充
么别 的发 展 。所谓 人 的全 面发展 , 是全 面发 展 的教育 方针 , 但实 际上 实施 的却 是 以升 学为 中心 的应试 教 育模 式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目的 被 异 化
为 以升 学 为 目 的 ; 向 全 体 学 生 被 异 化 为 面 向 少 数 有 升 学 面
人 的 各方 面素 质得 到发 展 。从 这种意 义上 讲 , 质教育 与 素 应 试 教育 的 区别 , 就在 于 素质教 育使 人 的全 面素 质都 得到
发 展 , 应试 教育 只强 调学 生 某 方 面 素质 的发 展 , 要 是 而 主 应 试方 面 的素 质 。素 质教 育 就 要使 人 各 方 面 素 质 都得 到 发 展 。 换 句 话 说 , 就 是 要 使 人 得 到 全 面 发 展 。 因 为 人 的 也
面发展教 育 的 内容看 , 面发 展教 育 是 一 个 历 史 产 物 , 全 它
的内容会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而有所 变 化 , 过去 我 们把 全 面 发
展 教育理 解 为德育 、 育 、 育三 育 , 来 又增 加 为 德 育 、 智 体 后 智 育 、 育 、 育 、 动 技 术 教 育 五 育 , 素 质 教 育 的 提 出 体 美 劳 而 又为其增 添 了新 的 内容 , 心理 素 质 教 育 , 调 除 了 要使 如 强 学 生 在 德 、 、 、 、 几 方 面 都 得 到 发 展 , 应 发 展 学 生 智 体 美 劳 还 的 兴 趣 、 好 、 长 、 格 、 智 力 因 素 等 方 面 。 其 次 , 质 爱 特 性 非 素 教 育 对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的 划 分 , 在 局 限 于 传 统 上 的 五 育 的 不 划 分 , 且 还 可 以从 不 同 角 度 、 同 层 次 , 行 深 入 具 体 的 而 不 进 划 分 。 如 有 人 对 心 理 素 质 教 育 , 一 步 划 分 为 智 力 健 康 教 进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教材《教育学基础》中,在对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大致有同一说、超越说、同异说、具体化说四种观点。
同一说认为两者有相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向。
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素质教育概念不明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两者是不同的。
而这样不同的看法主要根源则在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周没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认识。
超越说认为素质教育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比同一说具有更多的合理内核,它把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理想转向了现实,并强调它的内容侧重于从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潜能,这对于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应是重要的依据。
同异说认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有着相同之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上是同一而紧密相连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说为全面发展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相通的、一致的,素质教育里面有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对“同一说”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明确的提出两者存在着区别。
它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指出两者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关系。
并对“同一说”和“超越说”提出了批判,认为素质教育相同于全面发展教育和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都没有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解的片面化了。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对于进一步的更为准确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进步。
具体化说认为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到人的素质上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具有可操作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它从实践的层面考察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对其他各种观点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素质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这对于全面了解素质教育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
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123。
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
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3]94。
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
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和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
其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330。
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1]224。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95。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4]109。
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443,“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3]443。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关系
【导语】为了让⼤家更好的准备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了⾼频考点《中学综合素质考点:“⼈的全⾯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关系》,希望有助于考⽣全⾯系统的复习考试!模块⼀职业理念——“⼈的全⾯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攻克本章节90%考点>>】⼈的全⾯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来说,⼈的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的。
素质教育是实现⼈的全⾯发展的保障和措施。
⼀、⼈的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的。
素质教育不仅坚持对学⽣进⾏应⽤知识的传授,⽽且注重对学⽣能⼒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学⽣德、智、体、美、劳等⽅⾯并重,要求全⾯发展学⽣的⽣理素质、⼼理素质和⽂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的⾃我发展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尤其是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是真正的“全⾯发展”。
所以说,⼈的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的。
⼆、素质教育是实现⼈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全⾯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论是个⼈还是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都离不开教育。
良好的教育是提⾼个⼈和社会整体素养的重要⼿段。
要实现⼈的全⾯发展,就必须实施多⽅⾯的教育,促进个⼈在德、智、体、美、劳等诸⽅⾯的全⾯发展。
所以说,素质教育是实现⼈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素质教育体现了⼈的全⾯发展和个性化的统⼀。
⼈类的社会发展以⼈的⾃由全⾯发展为最终归宿。
因此,教育的⽅针和⽬的最终也要转变到以“⼈”为中⼼,为“⼈的全⾯发展”服务上来。
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的全⾯发展,⽽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使⼈的全⾯发展与其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促进个⼈的特长得到程度的发展,从⽽实现⼈⼈都能尽其才的⽬的。
论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硕士研究生:陈静指导教师:范尉教授学科、专业: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二OO七年十二月摘要全面发展教育作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种基本教育方针,正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往往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
本文在阐明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弊端,分析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提出了必须由全面发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才能解决现在存在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素质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可见,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是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
早在5O年代,我国就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即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而提出的。
这种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一直沿袭至今。
但在近些年来,教育界却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即素质教育。
而且,这种呼声愈来愈高,大有革新全面发展教育之势。
那么,我国一贯遵循的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现状如何;素质教育提出的基点是什么;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又是何种关系昵?马克思针对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而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问题,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内在本质的全面的充分发挥,即不仅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而且包括精神道德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过程,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除为条件。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它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并且,在我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尚未将“全面发展”真正到位,教育教学模式依旧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方式。
尽管有一些教改实验,但对整体的教学方式的冲击和震荡仍然微乎其微,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陈旧的传统教育的种种表现:1.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
有相当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看成了唯一的形式。
学生整天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室转、围着作业转。
2.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
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问学生的学。
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考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考试和阅卷等。
至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则很少顾及。
3.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
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可有的老师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任务,由此而产生僵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口袋,硬灌硬塞。
诸如“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都属于此。
4.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
由于人的秉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缺陷,对这些人,有些教师只用一个腔调,一个尺码去要求学生,如有悖老师观点、要求的则斥之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宫”,视为“废才”,这样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埋没了“才干”。
凡此种种,都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变和落实.一、首先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
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123。
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就是说,人
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
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
产”[3]94。
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
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和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
其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
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330。
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1]224。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95。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4]109。
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443,“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3]443。
4.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
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443。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
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5.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
马克思一再说,“人始位,
终是主体”[1]130。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
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做人和当做主体来看待,反对蔑视人,只把人看做某种“手段”的观点。
人性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这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全面发展的人的要素与素质教育的要素是一致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并吸取思想史上和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人的素质的含义可看成是,人的自然遗传和社会历史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的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的有机“合金”。
概括地讲,所谓素质,就是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和基本的品质,它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要素。
素质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其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构成要素为体质体能、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审美求美、心理健康等成分。
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成要素为智力、道德、体力、精神等。
可见,全面发展的人的要素与素质教育的要素基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
.
2.全面发展的人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特征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其智力、体力、道德、精神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就其发展的动力而言具有内在性,就其发展的内容而言具有全面性,就其发展的对象而言具有全体性,就其发展的主体而言具有主动性等特征。
素质教育则有如下特征:1)基础性。
公民的素质是他们做人、成才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人,具备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当有的基
本素质,从而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一个社会公民基本的、内在的需求,是他们发展的动力。
2)全面性。
又称整体性,即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要使
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
能等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
3)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为每个公民
具有作为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打基础的,因此必须面向全
体公民。
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4)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一个人既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与体现者,又是活生生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
教育。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而非选择性教育,它的宗旨就
是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与人的个性的过程中被鲜明地体现的个性是息息相关的,在培养人
出来。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特征基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
3.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是辩证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
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它们二者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其中素质教育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指导,加强学校素质教育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确立多元目标
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运用到今天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建构中,具体应为: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发展更要重视后天的素质培养。
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的内容上,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实践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者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不能将知识点填鸭式地“喂”给学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标志,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既是21世纪时代精神的基本旋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所以,只有真正确立
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3.坚持德育为本,“六育”并举
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注意教育的
全面性,坚持德、智、体、美、劳、心各育并举;其次,要注
意教育的层次性,不仅在宏观上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心的全面发展,而且在微观上,在各育内部,各育的各级各类教
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都要坚持全面发展。
坚持“六育”并举,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各育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充分重视各育的作用。
但是,坚持“六育”并举,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和平均使用,正
确分配点和作用力量。
而是要根据各育的性质、规律、特.
教育时间和教育力量,要处理好各育之间、各育与素质教育整体
之间的关系,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实现“六育”并举。
只有正确认识各育的性质和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可以引导教育健康地发展。
对学生素质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学生发展性评价。
学生发展性评价指的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以其发展水平为内容的评价。
做好发展性评价,一要从片面评价转变为全面评价,即从只评价文化知识到评价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二要从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评价,即从只注重结果评价到既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评价;三要变单一评价为多样评价,即从单一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向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