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11e3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3.png)
社会学的十六个名词解释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和结构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社会学中的十六个关键名词,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受社会和文化影响下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教育、培养和塑造。
2. 社群(Community)社群指的是一群共同居住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人,他们通过共享共同利益、资源和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系的组织。
社群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形成。
3. 文化(Culture)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共享的知识、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模式的综合体。
文化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4.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的模式化和稳定的关系和角色。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层级、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互动产生影响。
5. 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要求。
这些规范通常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期望,对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6. 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ality)社会不平等指的是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资源、权力和机会的分配不均。
这种不平等可以基于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经济地位等因素产生。
7.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s)社会运动是指一群人团结起来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运动通常是为了争取权利、改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变革而形成的。
8.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指的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带来资源、信息和支持。
社会资本对个体的福利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
9. 歧视(Discrimination)歧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特征进行不公正的待遇。
(完整版)社会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社会学基本知识及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3714b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8.png)
(完整版)社会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简介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及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互动。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1.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社会实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包括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等。
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影响着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2. 社会变迁:指社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社会变迁可以是渐进的、革命的或周期性的,它通常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等因素紧密相关。
3.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中研究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促使个体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塑造了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4. 社会问题:指影响社会整体利益或社会群体利益的负面现象或情况。
社会问题可以包括贫困、犯罪、失业、歧视等,它们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造成了威胁。
5. 社会正义:指社会中的公平、平等和道德原则的实现。
社会正义追求的目标是消除不平等、促进公正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角色和社会组织等。
研究重点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社会互动等。
2. 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社会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等。
研究重点包括社会演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等。
3.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及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研究重点包括教育、健康、福利和环境等社会问题领域。
4. 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研究重点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和社会调查等。
结论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并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7e844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8.png)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探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在社会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深入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1. 社会社会是指人类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并进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社会可以包括小到家庭、团队,大到国家、全球范围的人群。
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学科,它探讨着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3.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的总体组织形式。
它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和经济机构等。
社会结构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稳定性。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中规定人应该如何行为的准则。
它们可以是正式的法律和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习俗和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非常重要。
5.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动和演化。
它可以是缓慢的演进,也可以是快速的革命。
社会变迁可以涉及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6.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并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开始于个体的早期生活,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逐渐习得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7.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
社会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面对面交流、网络社交等。
8.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资源、权力和机会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分配。
社会不平等可以体现在经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可以涉及种族、性别和阶级等因素。
9. 群体和社会组织群体是指具有某种相同特性、共同目标或共同兴趣的人们的集合。
群体可以是以家庭、朋友团体、兴趣爱好等形式存在。
社会组织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为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有意组织起来的集体。
社会学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社会学基本原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c989d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7.png)
社会学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社会学基本原理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石,下面将对社会学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归纳。
1. 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目的是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结构。
2. 社会学的范畴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变迁等方面。
它涉及到个人、小组、组织和整个社会的层面。
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案例研究和统计分析等。
这些方法帮助社会学家收集、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和行为。
4.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社会学中有一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行为。
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化、社会团体、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
5.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学有一些主要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如功能
主义、冲突理论、互动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
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
6.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
社会学研究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如社会政策、教育、犯罪学、人口学等。
它为这些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以上是对社会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你理解社
会学的基础知识。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c056c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3.png)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涉及社会机构、社会政治运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革等概念,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名词解释
1)会机构:社会机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指社会组织和集体行动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实体,如宗教、商业、政府和教育结构。
2)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情景的重要特征,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可以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文化价值观、关系网络、社会规范等等。
3)会政治运动:社会政治运动是指社会可以在有权威结构的支持下对社会规范进行改变。
它可以用于改变社会中某些社会机构或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促进社会变革,改变社会中不公或不均等的现象。
4)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社会现象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家庭、宗教、学校、政治组织、工会、慈善机构、文化组织等。
社会组织构成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构成了社会形态。
5)会变革:社会变革指的是社会系统本身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可以是一种文化变革、政治变革、社会制度变革、社会规范变革等。
它的变化可以是量变、也可以是质变。
以上是对社会学名词的解释。
社会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它通过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旨在分析和探究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脉络,以期依据科学的观点和原则来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可以采用实证研究和全球视角的方法对现象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社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更好地掌握社会变迁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想。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35c2d47f524ccbff0218420.png)
第一章社会学导言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改变。
4.功能主义视角: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
5.冲突论视角:认为社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是产生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社会生活中自发的、普遍的、基本上不能消除的因素,它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并使其制度化。
6.互动论视角:社会并不是外在于人的某种客观存在的模式或制度体系。
社会不过是人们的互动行为模式化了的互动。
7.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强调其动态性。
7.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用来反映知识的原始创新能力。
8.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用来反映对基础研究成果应用途径的探索。
9.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第九章社会分层1.社会分层分层:(stratification):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一些很难懂的社会学概念
![一些很难懂的社会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3ede1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f.png)
一些很难懂的社会学概念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涉及的概念和理论比较庞杂。
以下是一些较难理解的社会学概念:
1. 结构功能主义: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部分和相互关联的机构组成的,每个机构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社会存在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利益。
2.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现实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建构的,个体的认识和意义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习惯来形成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
3. 社会资本:一种资源,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关系和网络所获得的支持、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社会资本可以包括个人的社交联系、信任和互助关系等。
4. 文化资本:一种资源,指的是个体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教育水平和艺术品位等。
文化资本可以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流动性。
5. 表征:指的是通过符号、语言和象征来传达和展示社会现象和关系。
表征可以包括文字、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是人们理解和沟通社会意义的重要方式。
6. 规训:一种社会化过程,指个体在社会中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接受教育、培训和训练,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和期望。
7. 文化相对主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文化应该以其自身的背景和内在逻辑来理解和评价。
这只是社会学中的一小部分难懂概念,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理论和概念。
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对社会学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486ae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4.png)
《社会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微观的个人行为到宏观的社会结构,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社会学概论》中的重点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
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运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社会学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社会现象,社会学引入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网络、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
这些概念是构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学的分析方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
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考察或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方法,实验法则是通过实验来控制和观察社会现象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系统论等。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冲突论则强调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互动论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和意义,系统论则将社会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些理论流派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五、社会学的研究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揭示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探究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过程,研究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和挑战等。
社会学也可以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19f2b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8.png)
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名词解释郑杭生,中国现代社会学家,被誉为社会学界的泰斗。
他对社会学的研究贡献深远,对众多社会学概念进行了深入解释和重新定义,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郑杭生对社会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1. 社会观:郑杭生认为,社会观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将社会观定义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感知、理解和看待的态度和观点。
社会观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方式和研究方法。
而在郑杭生看来,社会观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注重社会的历史维度和结构变迁的规律。
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郑杭生在社会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他将社会结构定义为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组织机构和社会角色。
郑杭生特别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的存在和运行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决定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3.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过程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郑杭生认为,社会化过程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他将社会化视为社会行动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能够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实现。
4. 群体:郑杭生对群体的理解与传统的群体论有所不同。
他将群体视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体。
在他看来,群体是一种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仅局限于以人为中心的组织。
5.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郑杭生将社会关系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友谊关系以及工作关系等。
他强调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6. 社会变迁:郑杭生对社会变迁的研究为社会学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他的观点中,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他将社会变迁定义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演变和调整过程。
社会学内容
![社会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e1e396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d.png)
社会学内容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其变迁的学科,它研究的范围涵盖从社会结构到政治、宗教、家庭、社会变迁等方面,其研究内容及方法跨越了多种学科。
1. 人类社会结构:人类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分层、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社会秩序等方面。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由贫富、社会地位及生活圈组成的综合性概念,它指向着财富、社会地位、文化信仰、仪式行为等与社会经济斗争有关的内在联系。
2.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友谊、亲属关系、社会支持关系以及社会分层关系等。
这类关系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地位、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了解社会关系的构成以及变化,从而分析出人类社会结构的演变规律。
3.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变革,它可以表示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持续性变化。
社会变迁受到社会条件、社会机制、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结构的变化。
从社会变迁中可以推断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变革提供建议。
社会学概念
![社会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766087b1711cc7931b71677.png)
1.实证主义社会学--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社会学流派。
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样,都是纯粹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虽然各个社会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但相同的原因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一点是无差别的。
②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③做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表现为研究理论的模式化,即理论构架的建立和把研究过程变为可以操作的固定程序。
2.反实证主义--是与实证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可以大致概括如下:①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
②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
③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倾向。
3.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它有以下基本特征:群体性、制度规范性、系统性、能动性。
4.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相对。
认为所谓社会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社会。
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5.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相对。
认为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完整版)社会学基础
![(完整版)社会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94109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3.png)
(完整版)社会学基础简介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学科。
社会学基础涉及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基础的一些重要内容。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社会指的是由人类组成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或组织。
社会不仅仅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它还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规律,并探索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现象和行为。
它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社会问题等多种方面。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关系。
它包括亲属关系、友谊关系、职业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学基本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功能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它强调社会的秩序、稳定和社会共识的重要性。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不平等,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
它强调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和冲突。
交互主义理论交互主义理论认为社会行为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产生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角色扮演。
社会学研究方法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民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了解人们的态度、意见和行为。
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和行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研究人员亲自去现场观察,以获取真实和详细的数据。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研究已有的书籍、期刊、报纸、研究报告等文献,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社会实验法社会实验法是一种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社会现象和行为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控制变量和观察实验结果,来验证和测试社会学假设和理论。
社会学基本概念 吉登斯
![社会学基本概念 吉登斯](https://img.taocdn.com/s3/m/b1776a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b.png)
社会学基本概念吉登斯?
答:吉登斯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以下是部分概念:
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行动者在日常实践中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则和资源所构成的。
这种结构化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由行动者创造结构,又由结构塑造行动者的行为。
社会实践:吉登斯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实践是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活动,包括工作、家庭、休闲等。
这些实践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场所。
时空关系:吉登斯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维度。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现象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时空分延”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信任:吉登斯认为,信任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是建立在抽象系统(如货币、法律等)的基础上的。
这些抽象系统使得人们在没有直接互动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交易和合作。
总的来说,吉登斯的社会学基本概念强调社会实践、结构化、时空关系和信任等概念的重要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名词解释1
![社会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7c172baa0029bd64783e2cc8.png)
25. 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26. 整体目标:指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的目标。
27. 社会分层: 所谓阶段,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5.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和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是指社会控制的类型分类。包括习俗,道德和宗教的控制,政权,法律和纪律的控制,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的控制。
44.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45.角色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18. 家庭: 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
19. X理论和Y理论: 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与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51.信息化社会: 指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的社会,又称信息时代。未来学根据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社会生活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信息社会有五大特征:①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②智力密集,智力成为经济社会的驱动力。③价值的增长通过知识实现。④关心未来,研究未来。⑤多样化、分散化、小型化。
33.习俗: 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aa71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f.png)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论体系相当广泛和深刻,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为您介绍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体系。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这个整体,人类社会是由人群、群体、组织、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被概括为“社会现象”,包括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行动、规律以及其背后的各种因素,例如个体和团体的行为、社会结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
二、社会学的核心概念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包括了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社会交往。
2.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形式,它包括了语言、符号、行为等各种形式。
通过社会交往,人们在彼此之间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
3.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表现为社会中的各种符号、象征和实践。
文化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导向和规范。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观察、调查和分析。
其中,观察和调查是必要的前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细致地观察和调查,收集大量数据和信息。
分析则是从数据和信息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行研究和解释,从而发现和揭示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四、社会学的理论体系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持续性。
约翰·杜威,泰尔德·帕森斯,罗伯特·莫顿等人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
李毅社会学概论
![李毅社会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6be6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a.png)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互动和结构,力图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模式。
以下是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题: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学科,致力于理解社会中的模式、规律和互动。
社会学的目标: 社会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提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调查、实地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等,以获取关于社会现象的信息。
社会结构: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即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群体和角色的排列和相互关系。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内化文化、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社会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如家庭、教育、政府和经济系统。
社会变迁:社会学关注社会的演变和变迁,研究社会结构和文化如何随时间而改变。
社会不平等:社会学研究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包括阶级、种族、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
社会问题: 社会学致力于分析和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如贫困、犯罪、教育不平等等。
理论框架:社会学有多种理论框架,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用于解释社会现象。
总体而言,社会学通过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这一学科涵盖广泛的主题,从个体行为到整个社会结构,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27fe707fd5360cba1adb8d.png)
名词解释社会学概论1.社会: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实论认定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独立于并且决定着个人的动机、意识及行动。
3.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唯名论坚持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而社会不具真实性、实在性,因此社会学研究应从了解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及行动入手。
4.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5.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
6.文化特质: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7.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8.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9.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它是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
10.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是少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11.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族群的成员因为过分认同本族群文化而对其他族群的文化表示不理解、批评以致否定,这种现象称为我族中心主义。
1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族群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族群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族群的文化。
13.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
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015b73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3.png)
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社会中的组织、结构、文化、价值观、制度、社会交往、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社会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1.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制度和角色的分布和关系,如家庭、政府、教育机构、职业等。
2. 社会交往: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括言语、非语言沟通、合作、冲突等。
3. 社会化: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逐渐获得和内化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 社会控制:指社会各种机制和规则,用来约束和引导个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文化和行为的持续演变和转变,包括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6. 社会不平等:指社会中不同个体在资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距和不公平现象。
7. 社会群体:指在一定条件下共同活动和共享共同利益的个体或集体,如家庭、社区、组织、阶级等。
8.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行为和价值观的预期,是指导个体行为的规则和准则,包括道德、法律、习俗等。
9. 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存在的、与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相悖的问题或矛盾,如贫富差距、犯罪、性别歧视等。
10. 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旨在收集和分析社会数据,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以上概念只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和学派还会有其他的概念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
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
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
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
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
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
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
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
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
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
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
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
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
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
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
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
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
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
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
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
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
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也就是说:第一,个人在对待与之互动的他人时,更有能力来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适当的反映;第二,他把可以评价的自我形象从具体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加广泛的社区标准和观念上去。
因此,只有当个体采取它所从属的这个社区或社群价值、观念和规范时,他才能确实发展一个完整的自我,或者说拥有它已经发展成的这种完整的自我迪尔剀姆在此书中的第一大成就就是指出了社会学所研究的特殊现象―――社会事实,这是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是社会事实呢?根据迪尔剀姆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从这个定义上,我认为社会事实应该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必须是外在的,即客观的,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社会中,诸如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现象都是独立地客观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
同时,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集体的成分存在,它们构成了社会的集体意识的部分,独立于个人意识之外。
而且,“尽管许多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体内化,但个人最初还是面对着作为外部现实的社会事实的。
”第二,强制性。
也就是说,社会事实都是对个人产生着约束力量的。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个人逆来顺受或许感觉不到社会强制的压迫,然而那种压迫力却总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人们生活在空气中,并不觉得空气的重量,但空气的重量仍然总是存在一样⑤。
如果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顺利,成功将社会的各种约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的一部分,内化为自身意识的一部分,那么他就不会感觉到社会事实的强制力;相反,如果个人的要求与社会所引导的倾向发生冲突,他就会马上感觉到强制力的存在,并且一旦违反了,就会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惩戒,如逮捕、舆论谴责等等。
第三,普遍性。
我认为这里应该明确的是,迪尔剀姆所指的普遍性并不是来自大量个体的事实的总和,而是来自一种集体的属性,集体于此是一个最小且不可分的单位。
“社会事实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一种现象所以能够成为普遍现象,是因为它具有集体性,也就是说它或多或少是带强制性的,而不是因为它是普遍的,就能够成为集体性的现象。
这好比在一个团体中,团体的力量使每个成员采取相同的行动,这种团体行动能够触及各个成员,是因为它存在于集体之中,所以能触及其中的各个部分;而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它存在于各个部分,所以能触及全体。
⑥”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通过对个人的强制来实现自身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
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三种权威有社会组织的地方就有统治和管理,有统治和管理就得有统治的道理,人们服从统治的道理就构成了权威。
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为基础的。
权威能消除混乱,带来秩序,实现组织目标,推进社会发展。
马克斯·韦伯是对权威进行理论剖析的第一人,他对权威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正当的(或称为合法的)权威不外乎三种历史形态。
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韦伯认为,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密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都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没有权威,组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这即就是著名的权威理论。
1. 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是一种最古老的权威形式,来自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等。
由传统权威支配的社会组织,统治者依照传统形成的组织规则来治理臣民,芸芸众生对长官的服从来自于传统赋予长官的固有尊严。
这种社会组织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长制。
在家长制组织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并非“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是主子与奴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是社会传统的习俗和惯例,而不是法律制度。
传统权威的本质是“顺从”。
传统型权威支配下的社会组织有三种亚形态,即族长制、世袭官僚制与封建制。
族长制是传统权威统治的最初级形态,起源于氏族社会,但它大量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之中,既便现代社会中也不乏这种组织形态的存在。
各种家族制企业、乡土社会组织以及初级形态的帮会等等,仍较多地拥有传统权威特征。
世袭官僚制与封建制是传统型权威的两种进化形态,是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大与制度细化的结果,是由氏族组织向国家及其他大型组织转变时出现的更高级形态。
2. 魅力型权威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超人权威或神授权威,它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它来自于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
所谓魅力,即一个领袖人物的超越凡俗的品质,它可以是不同凡响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也可以是凡人不能理解的神授魔力。
具有魅力权威的领袖人物,必须拥有某种超人类甚至超自然的,也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
超人权威的本质是“敬仰”。
魅力型权威的核心是个人崇拜,这种组织所依赖的往往是某种信仰,而不是强制性因素。
所以,要维持个人崇拜组织的生存发展,领袖人物就必须不断地以某种新的方式来表现出他的魅力。
这就像现在体育明星、演艺明星一样,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为“粉丝”提供新的刺激,才能保持崇拜者的兴奋和激情,否则就会失去其受人崇拜的魅力。
所以,这种权威是最不稳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一般来讲,伴随着领袖的魅力的失去,这种个人崇拜组织就会转化为传统型组织或法理型组织。
这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学中常说的“祛魅”。
3. 法理型权威这种权威又可称之为法定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的合法性基础之上。
法理型权威以规则为统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点,只有根据法定规则所发布的命令才具有权威,人们普遍遵守规则、信守规则,规则代表了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普遍秩序。
法律和规章有契约式的,也有强制式的,但是,法理权威的形成依赖于法律和规章表现出来的理性。
“通过协议的或强加的任何法都可能以理性为取向,即目的合乎理性或价值合乎理性为取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制订成章程,同时有权至少要求团体的成员必须尊重它。
”正是这种从理性所衍生出来的规则成为了法理型权威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法理权威的本质是“理性”。
法理型权威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理性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