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d979a079563c1ec4da7109.png)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2.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况;3.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及其意义;4.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5.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意义。
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法学法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化补充(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葡萄、石榴等)(同学回答)这些东西平时大家都有吃过,但它们原不是中原的产品,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产品吗?又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原呢?(同学们讨论回答)对,有些同学知道它们从西域传来的,那么西域在何方呢?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的通道,使这些东西传入中原?丝绸之路又是怎样闻名于世的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传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张骞图片)(由学生讲述,通过渴望建功立业、十年持节不变、主动5、教师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投影:西汉疆域图)6、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
师:1、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指定一表达能力强,知识丰富的学生讲解)生: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5f108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e.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2e3570767f5acfa1c7cd72.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提示:、陆上丝绸之路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
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d0826267ec102de2bd89e1.png)
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成果
熟悉了西域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想和汉朝往来愿望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讨论,
(1)大家看到这张地图,对比秦朝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西域)
(2)西域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大家在课本上找找答案。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脑筋: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3)班超经营西域
这里有两个成语故事,一个是投笔从戎,一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故事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生:班超
师:那么班超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的最后一目班超经营西域的这些小字部分。
时间:公元73年
目的: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意义: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cc0fd91eb91a37f0115c46.png)
张骞 字子文,今陕西
省城固县人。原是一 名郎官(平时守卫宫 殿门户),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 对外友好使者。
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38年 背景:西汉前期,匈奴残酷压迫和掠夺各族,从西
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联络大月氏进攻匈奴
过程:
公元前 138年
公元前 126年
A.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安息 大秦 B.长安 河西走廊 安息 今新 疆境内 大秦 C.洛阳 安息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大秦 D.洛阳 河 西走廊 今新疆进内 安息 大秦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作用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 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背景:对匈奴的战争获得重大胜利 目的: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 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汉朝,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 互了解与往来。
葡萄
核桃
苜蓿
你知道这些 物品哪些是 我从西域驮 回来的?哪 些是从中原 驮过去的吗?
丝
铁器
绸
石榴
良种马
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产自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物品 名称中带”胡”字,例如:胡萝卜、
胡蒜、胡瓜、胡豆、胡麻、 胡桃、胡笛等等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天马、汗血马、葡 萄、石榴、苜蓿、核桃、乐器、歌舞等。
想一想: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人往来 运送丝绸的通道!
1、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中亚
西亚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1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共1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d1be38aaea998fcc220e22.png)
西汉疆域
秦朝疆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结果:设西域都护。
班超经营西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时间--
公元 73 年(东 汉明帝)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原因-结果--
投笔从戎
①开通丝绸之路 ②促进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及经 济文化的交流 ③为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打 下了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广东
广东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孟加拉 湾沿岸
印度半岛 南端和斯 里兰卡岛
对西域的管理
背景:张骞通西域后 目的: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 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 正式归属中一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新疆及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此, 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西域的地理概念
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 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唐春羌
风笛 王出 君 阳更 王不何 之度须 维关 尽 涣玉怨 无一 故杯 门杨 人酒 关柳
玉门关遗址
唐西 劝
张骞两通西域
目的 结果
联络大月氏夹击 未达到目的,但了解了 匈奴 西域各国的情况以及想 第一次 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 138年
第二次
公元前 119年
加强与西域各国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 的联系 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匈
乌孙
奴
玉门关
大
大宛 疏勒 葱岭 玉门关 敦煌
西
鄯善 于阗Biblioteka 阳关河西走廊汉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d91692783e0912a3162ae3.png)
第 一 部 分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1.西域(The Western Regions)的地理位置 P67
玉门关 阳关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也就是今天
新疆地区 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域(The Western Regions)的情况
西域的地理环境情况 。春 ,羌
新课导入
这些你都认识吗?你知道他们都是从哪来 的吗?
胡瓜——黄瓜
葡萄
胡豆——蚕豆
胡萝卜
丝绸之路
第一部分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第二部分 文明之途——海陆达四方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
古道新途——“一带一路 ”
壹
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磨难,走访了许多西域国家,也使西域各 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 与往来。
动物品种为
主
造纸术、印刷术、凿井技术、铸铁技术…技…术
西
歌舞、乐器、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方
……
罗马文明 波斯文明
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 与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叁
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西域各 国纷纷归附汉朝。面对疆域版图的扩大,当时的西汉政府设置了 什么地方机构去有效管理西域的呢?
第二幕:力劝大月氏(ròu zhī)终无果 (月氏女王帐内)
张骞力劝大月氏女王结 盟 女王婉拒:大月氏人西迁已久过 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不想再看到 战争。 张骞力劝大月氏女王无果,逗留1 年多后,踏上返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4](https://img.taocdn.com/s3/m/2fd0ae0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0.png)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畅谈收获、随堂检测等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的方式来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e6b444be23482fb4da4c59.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知识梳理1.张骞通西域(1)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
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3134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b.png)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28add8cc22bcd127ff0c1c.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古道漫漫梦驼铃——丝绸路、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
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
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
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
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张骞出使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305b310066f5335b812103.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74545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b.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新课讲解张骞通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张骞出使西域通过大屏幕出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结果的对比表格。
问题思考(p.68)张骞曾两次被向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赛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想一想:(1)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西汉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的基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ec946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e.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对中西方的交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古代的交通、贸易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意义和作用。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0b7a054693daef5ff73d92.png)
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
( B)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
• 5、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
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B
)
• A、黑水都督府
• B、西域都护府
• C、北庭都护府
• D、安西都护府
• 6 、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B)
•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
②铸铁技术
• ③井渠法与坎儿井
④葡萄与石榴
•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7、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
要是由于 ( D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
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 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 8、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 ⑴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出使西域的是谁?这 个人出使西域,开辟通道,在我国历史上称 为什么?
• ⑵试从与西域建立外交、发展国际交通与促 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他通西域的 贡献。
• ⑶你认为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 发你的意见。
1、张骞、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忠于祖国,百折不挠,好男儿志在四
2、丝绸之路已经成为_古__代_东__西__方_经__ __济_文__化__交_流___的代名词。
达标检测
•
:
• 一、选一选
B • 1、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 2、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
A 其路线是
•(
)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省优质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68dff651e79b8968022688.png)
——《后汉书·班超传》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
出使西域。
2、班超经营西域时,曾派(
)
出使大秦
3、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
)
交往。
三、丝路展望---美好未来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 之路。今天,我们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 的沿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2017年5月14日)
填一填
公元前___6_0____年,西汉政府设立_西__域__都__护_, 总管西域事务。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_长__安_____→河西走廊 →_新__疆__地__区_→西亚→____欧__洲__。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 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 海上丝绸之路
西域在汉武帝以前的形势是怎样?
汉武帝以前,那里小 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 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重氏出匈奴附常自
赏,使奴骚近被古
。 钦
共 同
西 域
, 现
挠 ,
的 人
匈 奴
以 来
招
此 !
夹 击
, 联
招 募
为 大
民 更
压 迫
, 我
贤
匈 奴
合 大
一 勇
举 反
常 遭
, 黄
族 人
令
,月士击匈河民
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 完成什么任务?
一、西域 两汉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二、张骞通西域
1.经过 前138年,了解西域 前119年,沟通西域 2.意义 加强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开辟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三、丝绸之路 1.路线 陆上: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2.作用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四、经营西域 1.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1de65a1c7aa00b42acb9c.png)
课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版本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1.依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的主要路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图片及文字史料,史论结合,分析张骞身上的精神品质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及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学习张骞身上报效祖国、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材分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大一统的汉朝政治、经济史的延续。
其中,汉通西域中的张骞被称为“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汉通西域最终又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发。
大漠戈壁展现了中国首次对外交往的精美画卷,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对文本中的隐性知识较感兴趣,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查阅、整理相关教学资料,充实学生的大脑;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实践、交流中主动学习历史,用眼睛去观察历史,用心灵去体验历史,用大脑去思考历史,更好地实现育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路线图的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技能。
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3.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教师使用
教师
授课时
间
年月日
课
时
1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
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能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历史剧和材料,能够正确人士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
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领略大汉王朝开放对外进取的精神。
重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重点讲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本和课时练
教学说明二次备课
环节
复习1.光武帝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结果怎样?
2.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怎样出现的?对稀罕有何影响?
新课导入导入:《一带一路纪录片》
看完视频后,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这个视频里面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学生答:丝绸之路)很好,丝绸之路开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这条路是怎么开辟出来的,它对当时,乃至于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14课的学习。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那么谁是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呢?(张骞)他又在开辟这条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曲折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的一部分——通西域
课程讲授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问题3: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
思考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
二、丝绸之路
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
问题: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这一机构什么时候设立,有什么意义?
1、班超出使西域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小结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