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生读后感

《先生》

《先生》编写组编著

中信出版社

《先生》读后感

我想,若将当年的学术高度与现在相比,自然是现今的学术水平更进一步,然而,先生们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学术,而是真真正正地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留下了中国学术的魂魄。近代中国,无

论军政经工,无一不是落后列强数十年,然而,学术上,我们仍有

这样一群人一力承担。如果说,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

国民的努力成果,那么,这份力的源头,则有赖于先生们百年前的

不懈努力。试问,学界泰斗就可称先生乎?仁人志士可称先生乎?

显然不行。

先生,学术非标准,德行非标准,立场也不能成为标准。正如晏阳初,并非站在学术之巅;正如辜鸿铭,好骂好嫖,娶妾赌博;正

如胡适,沉浮政坛,最终去台,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功绩,

仍要尊一声“先生”。何为先生?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称谓,是风骨、是风度。他们的影响,往往延续几代甚至十几代人。所谓先生,是一群眼光远远超过当代

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所奋斗、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延续。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

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那么当代为何难再出先生?其一,是平台。没错,若是将当时的学术水准与当今相比,当年自然是远远落后,当今学术成就上能够

与当年先生比肩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那么就能说当今仍有可以

尊为先生的人吗?显然不是。单就平台而论,先生们当年不知比现

在低了几筹,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成就超越当时那个年代更

要远得多。比如当代中国,论国力已经是世界强国,而我们所取得

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成就也同样不少。这固然可喜,然而看看顾维钧

和民国一代外交家们,几十年下来,左冲右突,几乎废除了所有不

平等条约,作为

当时的一个弱国将势头正劲的日本拖垮,跳上了战胜国的席位,战后号称世界五强之一。若以牌作比,当今中国手中可以说是一把

好牌,赢得了无数成果自然可喜,但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而民国

的外交家们,手中可以说是一把烂牌,弱国的标签还没有摘除,取

得了如此成绩,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所谓的弱势中见能力,大约

就是这样吧。

其二,就是风骨。先生们无论颠沛流离,无论是受尽挫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们在乱世中不浮躁,在各种运动中落魄

却不是希望,自然其中有乱世从而凸显了风骨,但相比于现今的年

轻一代,他们的眼光长远了太多,望过了名,望过了利,最终看向

了国之未来。如今的学术圈被商业化渐渐侵蚀,再不复当年只为学

术的模样。

自然,这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希望当今学者自封象牙塔,我认为,商业化的进入仍然是利大于弊,然而,无论如何追求,心中的“国”之概念绝不能丢,这也是我对公费留学而不归者痛心不已的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确实还比发达国家要差,然而,若是一味逃避,不愿为国付出,如何能够赶上?忘记“祖国”,这与当初先生们的初

衷背道而驰,实在让人不齿。

说到底,先生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让这个国家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真正地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

界的尊重。愿华夏大地上能够再出先生!

第二篇: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何为“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北大永远的校长,将北大由原来的官二代升官发财之地变成了中国现在文化的起源地,从中走出了罗家伦,蒋梦麟这样的校长,也成为我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当时的北大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地,每种思想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讨论

还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和陶行知,按照现在的标准看他们都是名校的海归,更不用说当时的情况了,他们走入基层,探讨平民教育的可能性,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的路线

能称之为先生的,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当这些人面对中国残破的现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救中国,他们没有革命,没有变法,他们求的就是将更多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人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国家,让这些人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他们提供了条件

我认为先生,要有责任感,要知识,有激情,还要有梦想,剩下不怕苦不怕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

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

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

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

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

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

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

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

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

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

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

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

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

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