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体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人际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可以测量的。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简单地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
含着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其中,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情感因素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感情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因素则是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在这三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及稳定程度,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际关系的内涵,有必要了解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以及它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情感。在第一种情况下,对方总是自己所希望的、满意的客体,个体有强烈的与其合作或结合的行为倾向。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对方则是自己不能被接受的、难以容忍的,甚至是感到厌恶的客体。
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生产关系是其他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关系不是简单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一定的角色载体,即每个人都是处在社会关系体系的一定位置上,个体是一定社会集团的代表。因此,社会关系对于个体来说,是客观决定的,是建立在每个人在社会系统中占据的一定地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人的同情和厌恶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社会关系带有非个人的性质,它的本质不是表现在具体个人的相互作用中,而是表现在角色的相互作用中。所以,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角色关系。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人们又都是作为具有一定的独立人格的个体而存在的。因此,虽然社会关系按其本质来说是角色的非个性关系,而实际上在其具体的表现
中却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在以某一个社会角色的面貌出现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投入了自己的个性成分,也就是说,个人的既有人格影响和制约其对角色和扮演行为的选择、调适。这样,在非个性的社会关系系统内部建立起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而这种建立在个人间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联系,正是社会心理学所要讨论的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某一个层次。事实上,人
际关系渗透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离不开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个人决定了在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个性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因此,那种仅仅把人际关系看成是低层次的社会关系的观点,是对人际关系本质的一种不够全面的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即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因为,归根到底人际关系是为客观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际关系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或者说人际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而社会关系正是透过人们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亦即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才能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阶段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
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此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图10-1 是对人际关系状态予以直观描述。
三、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
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2.交换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 即在交往过
程中的得大于失, 至少等于失。 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 果。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
倾向的心理 活动, 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他人评价而确立
的, 个 体对他人评价极其敏感。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 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 并反投以肯定与
支 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此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四、人际关系的类型
人际关系有多种分类方式:依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 关系、同学
关系、朋友关系等;依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 对关系等; 按关系中
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 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 按关系持 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
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在人际关系类型的划分中,以雷维奇 (P.Lewicki )的划分方法较有代表性。他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通过对 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如下八种类
型:
1.主从型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特点是, 一方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 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或服从的 地位。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是八种类型中最基本的一种, 几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有主从型 的因素。 同
时, 主从型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 属于这种关系的夫妇在共同的生 活中,虽然一方感
到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会轻易离婚。
2.合作型
在合作型的人际关系中, 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 彼此能默契配合 和互
相忍让。在双方发生分歧时,往往能够互相谦让。一般来说, 人们都希望与他人结成这
种类型的关系。 但是, 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型关系的双方更适宜做好朋友, 做
夫妇。 因为尽管这样的夫妇能够和睦相处, 但是他们也会感到单调乏味, 情
绪。
3.竞争型 竞争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令人兴奋、 又使人精疲力竭的不安宁的关系。
达到各自的目标, 常常会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 这种人际关系的主要优点是有生
气、 有活力, 缺点是竞争时间过久,难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
4.主从—竞争型 这是一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双方在相互作用时, 有时呈现为主从型的人际关系, 有 时则
呈现为竞争型的人际关系。 这种不断的变化使双方不得安宁、 无所适从。而且,在这种 混合型的关
系中, 常常包含了主从和竞争型中最不好的特点。 这种关系的结局常常是在他们 忍无可忍时,不得
不中断他们的联系。
5.主从—合作型
这是一种互补和对称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较为理想, 在这种关系中双方能 够和谐
共处,即使有些摩擦也没有多大危害性。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因素超过主从因素, 那么双方会感到
更加融洽。
6.竞争—合作型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混合型人际关系。 此种人际关系的双方, 时而呈现出竞争关系, 时 而呈
现出合作关系, 如此反复循环。 这种关系类型最适合朋友之间, 而对夫妻关系来说则不 甚适合,这
是因为,要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双方过于频繁的互动。
7 •主从一合作一竞争型
这也是一种混合型的人际关系。属于这种关系的双方,往往陷入困境,因为在他们的相 互关系
而并不十分适宜 容易产生厌烦的
竞争的双方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