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的自述

苗族蜡染的自述
苗族蜡染的自述

苗族蜡染的自述

我是一块布,是一块不简单的布。现在我还有萌萌达的名字叫中国蓝哦。

我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如它们……。

我还可以做成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

我来自山清水秀的中国珙县。它在我们祖国的西南的四川盆地里哦。

我是用一种叫蜡染的工艺做的,这个工艺文皱皱的名字蜡缬。珙县苗族蜡染这个工艺可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虽然我没有华丽富贵气质,出生也是高大上的哦。

我是特点就是我有天然冰纹,这也是我们蜡染的灵魂,是不可复制的神奇。

我的色彩主要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制作我的阿妈和姑娘们说这样才把我的色调丰富些,层次才分明,既朴实也艳丽。

下面我详细说说我是怎么被做出来的吧:

第一步是调蜡,将黄蜡放置在小锅之中,加温慢慢熬制,使蜡溶解为汁。

第二步为碾布,将合适的布匹放置在案板上,用光滑的鹅卵石在布上反复打磨,直到布匹颜色均匀、光洁。为了“成材”,我也是吃了很多苦的哦。

第三步便是重要的绘图:将碾好的麻布(或者白布、生绸)铺在平案上,用蜡刀蘸蜡汁慢慢地一点一点绘在布上。我是阿妈们凭自己的构思和经验绘图,每匹布生产出来的我所以我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哦。”

第四步渍染,将染缸中染料调成所需的颜色,如深蓝、天蓝、浅蓝、青灰、深灰等,然后将绘好画的布放在染缸渍染。

最后一步是去蜡:将布料渍染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等到蜡溶化后,捞出用清水清洗,图案便色彩分明,现出花纹。

蜡染入靛渍染我的时候,会把我的一部分折起来产生“龟裂”,染液随蜡缝渗透,我就出现了不同的纹理。我的冰纹各异,变化万千,所有大家都喜欢我。

最后要讲一个美丽的故事给你们听了:

蜡染起源的故事

相传,一位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

一天,姑娘被仙子带百花园时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聪明的姑娘在洗这个洗这样衣服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苗族蜡染的工艺,人们来

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同胞中间流传开来了。这就是我的小故事。

解读贵州蜡染服饰图腾及其传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2年第3期(总第116期) 解读贵州蜡染服饰图腾及其传说Ξ 韩红星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探究蜡染这部“无字史诗”的奥秘,图腾和神话传说是其最好的注解,它们蕴藏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少数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 关键词:蜡染;图腾;传说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2)03-0073-03 On the Totems and Legends of W ax Printing In G uizhou Province HAN Hong-xing (Dept.Chines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mystery of Guizhou Wax Printing,which is”an epic without words”,one has to get the best understanding of its totems,myths and legends.These totems,myths and legends contain the memories,conventions and customs,religions beliefs of minor nationalities.They hold in store these minorities’hopes to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ir life.As the sources of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minorities they also help us to appreciate the historic cultures of these minorities. K ey w ords:Wax Printing;Totems;Legends 苗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开天辟地的古时代,天常常垮塌下来,祖先便让一个叫娃爽的女人缝造“撑天伞”。娃爽看见蜜蜂在人们晒的白布上拉屎尿,能现出花纹,于是她便学着用蜂蜡点在白布上,把白布染制成蓝底白花,缝成“撑天伞”,把天稳稳当当地撑起来。后来这手艺被苗家两个姑娘阿爷和阿卜学到了,她们把自然界的花鸟兽虫山川河流描绘在白布上,染成五彩缤纷的布料,并世代相传。[1](P149)正如该传说对蜡染的诠释一般,要探究蜡染这部“无字史诗”的奥秘,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是其异彩纷呈图案的最好注解。在千般寓意、万种风情的文化符号、审美符号中,蕴藏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少数民族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观照,是我们探究贵州少数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 神话传说的创造,是古代先民企图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表达他们渴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加以形象化的产物。正如法拉格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言,也不是无所谓想象的产物”,而“是保存关于过去回忆的宝库,若非如此,这些回忆便会永远付之遗忘”。[2](P2)贵州蜡染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图案创作多以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基础,在按“幻想的逻辑”(高尔基)摹写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以变形、夸张、支解、重组等方式,构建着族 群生活的各种图腾意象,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文化意蕴。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 其一,族源图腾意象。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是苗族世代崇拜的始祖,其所属部落在与炎蒂、黄帝争夺中原的战争中被打败,随后苗族开始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大迁徙。《苗族古歌》唱道:“我们离开了浑水,我们告别了家乡。天天在奔跑,日日在游荡。哪里才能生存啊,哪里是落脚的地方!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插戴在姑娘的头上。让我们割下树浆,染在阿嫂的衣上。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画在阿妈的裙上。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灌的地方。”[3](P50)已掌握用树脂作画的苗族妇女,把浩瀚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远古时代生息过的江河湖泊,繁衍过的平原沃壤,迁徙过的崇山峻岭……用线条、色彩、造型等图案语言在布料上记录下来。于是,贵州黔西北地区蜡染的“北斗花”纹,由寓意东西南北方向的四块方形围一块小方形组成,是后人为了感激当初“北斗星引路”以作纪念;苗族蜡染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几何形象征图案“九曲江河花”、“三条母江花”是族群迁徙经过的大小河流;“城界花”、“田园花”蜡纹则是对曾生活过的城市和曾拥有的肥田沃土的怀念;[4](P80)贵州织金苗族用“杜鹃花”蜡纹装饰,据说其祖先迁徙到贵州织金时,正是满山杜鹃盛开的季节;贵州丹寨、三都苗族常 — 3 7 — Ξ收稿日期:2002-02-08

苗族银饰图案题材研究

苗族银饰图案,从其题材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呈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艺术家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活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挖掘与表现,再现和创造出的直观现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湘西少数民族图形题材的考察发现,这些图形图像具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发展与变迁。它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认识与研究有了新的立足点。图形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及历史性特点为深入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苗族服饰以刺绣精美、银饰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然而,就苗族的银饰而言,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银饰图形与纹饰承载着苗族人民情感的印记,记载着其族群经过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它们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事与物,颂扬了祖先的勇敢与顽强。 在苗族族群中,有很多是关于银饰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从物质层面上解释银饰的来源之一。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古歌表达出金银的物质与精神、功利与审美。苗族的《换嫁歌》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九)闪耀。”时距今日约有2000年。 然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即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相应的发展。苗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信仰与功能。 归纳而言,苗族题材银饰图案大致可分巫文化—宗教信仰题材、民间传说题材、自然崇尚题材三类。 一、宗教信仰题材 巫文化是苗族银饰图形和纹饰的主要题材来源。在各种银饰图案中,蕴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形与纹饰占据装饰物的主要内容。银器就功能而言,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而银器就是驱邪之极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这种功能体现得极为现实—如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时,要先用银器浸入山泉消灾后饮用。再如丹寨的苗族妇 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此器物必须是舅舅 亲自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台江苗族曾经有 这样的习俗:族人去世,要在墓穴中撒一点银屑, 银子可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使其不遭遇恶魔鬼怪。 苗族的宗教信仰还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方面,苗族族群的传 统社会体系迷信鬼神、盛行巫术。因此,图腾崇拜 是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的重要造型内容。比如,丹 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蕴浓 重,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因此,每一件银 衣均有这种“宗庙”图样,其图纹形式基本稳定, 不得随意创造和改变。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 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传统的童帽饰造型 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 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构思巧妙,造型别 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 一套九枚,件小,片薄,分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 婴幼儿佩戴。 苗族图腾即是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贵州的西江、 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以 “牛”造型显示“组灵意象”、“生殖意象”和以富为 美的观念,同时它还表示威武和抵御强敌,向爱人 显示魅力,向精灵显示魔力。苗族认为,枫树是祖 先之祖,传说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 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 二个兄弟。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 它也作为连接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 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 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 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 的。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 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 银雀,中间的一只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 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 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 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 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 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 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 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上述几种图 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其他的 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丰富的 宗教信仰题材给予了银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源泉。 二、民间传说题材 每一个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对苗族族群美 好愿望的传颂。迁徙使人们居无定所,同时也使得 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学以传唱的方式担当起了民族文 化的传承、授艺和教育功能。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 饰中,有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为题材的图形和纹饰 创作。例如,造型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半部分插 有6根参差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嵌制有二龙戏珠、蝴 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等各式各 样图形组合搭配而成的银饰纹样。然而,民间传说 在苗家银饰图形和纹饰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和心理诉求,如“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 呈祥”、“双龙夺宝”等纹样,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 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 的含义。苗族银饰中有一种银牌,其形状有大小不 等类型,银牌均浮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图案中兼刻 有“长命百岁”、“长生保命”等字样,这反映了制 作银牌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锁”住佩 戴者以防被魔鬼抓走,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因此, 民间传说题材便成为苗族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题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 尤的对手。所以,相传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 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 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有些地区则有特殊的龙崇 拜。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 中,“龙”的纹样随处可见。只是纹样形态有善有 恶,或是善恶互换,有些“龙”图纹甚至是可以与 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由于受到汉文化的 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有了新的意蕴—神圣 而尊贵,于是龙的纹样多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 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然而,在项 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组构多与植物纹样或动物 纹样搭配,形成新的、别致的纹样,图案样式特别 丰富。从纹样中可以看出,龙没有了神秘的面纱, 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 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或手镯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盛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 银项圈”,纹样形式为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项 圈中间部位是浮雕的龙纹圆盒,圈沿下部坠了猫、 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 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 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 ˉ

苗族蜡染的自述

苗族蜡染的自述 我是一块布,是一块不简单的布。现在我还有萌萌达的名字叫中国蓝哦。 我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如它们……。 我还可以做成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 我来自山清水秀的中国珙县。它在我们祖国的西南的四川盆地里哦。 我是用一种叫蜡染的工艺做的,这个工艺文皱皱的名字蜡缬。珙县苗族蜡染这个工艺可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虽然我没有华丽富贵气质,出生也是高大上的哦。 我是特点就是我有天然冰纹,这也是我们蜡染的灵魂,是不可复制的神奇。 我的色彩主要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制作我的阿妈和姑娘们说这样才把我的色调丰富些,层次才分明,既朴实也艳丽。 下面我详细说说我是怎么被做出来的吧: 第一步是调蜡,将黄蜡放置在小锅之中,加温慢慢熬制,使蜡溶解为汁。 第二步为碾布,将合适的布匹放置在案板上,用光滑的鹅卵石在布上反复打磨,直到布匹颜色均匀、光洁。为了“成材”,我也是吃了很多苦的哦。 第三步便是重要的绘图:将碾好的麻布(或者白布、生绸)铺在平案上,用蜡刀蘸蜡汁慢慢地一点一点绘在布上。我是阿妈们凭自己的构思和经验绘图,每匹布生产出来的我所以我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哦。” 第四步渍染,将染缸中染料调成所需的颜色,如深蓝、天蓝、浅蓝、青灰、深灰等,然后将绘好画的布放在染缸渍染。 最后一步是去蜡:将布料渍染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等到蜡溶化后,捞出用清水清洗,图案便色彩分明,现出花纹。 蜡染入靛渍染我的时候,会把我的一部分折起来产生“龟裂”,染液随蜡缝渗透,我就出现了不同的纹理。我的冰纹各异,变化万千,所有大家都喜欢我。 最后要讲一个美丽的故事给你们听了: 蜡染起源的故事 相传,一位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 一天,姑娘被仙子带百花园时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聪明的姑娘在洗这个洗这样衣服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苗族蜡染的工艺,人们来

蓝白的悠远意境——从贵州蜡染中理解色彩

蓝白的悠远意境——从贵州蜡染中理解色彩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充满幻想与希望;也是大海的颜色,孕育了最初的生命。在色谱中,蓝色是冷色调,于冷静中多了几分感性,令人安静并放松。湖蓝色平缓的水面,充满庄重的沉思;蓝色深远而博大,紫蓝色深邃的夜空,神秘而遥不可攀。 白色是白云的颜色,象征纯洁和智慧;也是白雪的颜色,保护严冬中的幼苗。白色高贵优雅、端庄大方,并给人以略显冷峻的感觉。白色属于中性色调,它也代表着公正,并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与任何色彩都能和睦相处,经它的搭配,过于强烈的色彩力量得以化解,而模糊的色彩语言得到增强。 白色与蓝色的相处,使二者都相得益彰。纯净的蓝色和白色应该出自塞北的冰雪大地,出自边陲的静谧湖水。蓝与白的结合,朴素大方,和谐生动,对比鲜明,不像对比强烈的黑白搭配所呈现出的冷漠和肃杀感,它透出一种清新而温和的气质。蓝白的悠远意境既能见于高原的晴朗天空和大漠的浩瀚星空,也能见于云贵的蜡染和江南的夹缬花布。 蓝与白是构成蜡染的灵魂。蓝色是染上的色,白色是本色布留白,可以说,只需一种简单的染料—靛蓝,与蜂蜡和巧手一起,便产生了蓝白交融、变换迷离的效果。 靛蓝的颜色取自蓝靛,这种植物仿佛天生是为了表现蓝色的丰富性,它是蓝色的精灵,能将蓝色的变化——浅蓝、蓝绿、天蓝、蓝紫一一展现,而且蓝靛染的衣服耐洗耐晒、不易退色,还能对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利用蓝靛多次染色可逐渐加深的特点,许多蜡染作品采用二次染或多次染来达到色彩层次上的变化。如贵州麻江的绕家蜡染为二次染,其先将白布染成蓝色,然后在蓝色的布上点蜡画花,再经靛染,成品是深蓝的底子上布满蓝色花纹、色彩含蓄而柔和的蜡染花布。绕家的图案属于比较抽象的类型,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花草变形而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图案为“叶子花”,这是流传了很久的古老图案。黔西的蜡染也是二次或多次染。在白布上点蜡,然后浸染,得到浅蓝色,不用退蜡,然后在浅蓝色上再次点蜡,浅蓝和白色部分封住的蜡形成图案,再次浸染,获得深蓝色,煮去蜡后,就呈现出白、浅蓝、深蓝层次丰富的蜡染布,根据喜好,层次还可增加。黔西蜡染流畅抽象,线条如同大海翻卷的浪涛,图案多为抽象的花叶鱼鸟变形,飘逸如流云,酣畅似草书,充满生命的激情。 点蜡技巧和工具的变化也能带来不同的色彩感受,如贵州岜沙的蜡染极为朴素,工具也很原始,用枫树的树液——枫香来作防染剂,用削成一毫米粗细、二十余厘米长的竹条或者在鹅毛中间贯穿发丝作笔来点蜡,长线条用竹条,短线用鹅毛笔。岜沙蜡染用简单的线条也能显示出热情奔放的活力,线条略有粗细变化,透出手工制作的印记,类似于彩陶时代留给人们的遐想。尤其是在密密的百褶裙上,褶裥使线条呈现光影的变化,透过斑驳的白点感受排列整齐的线条,仿佛点彩派绘画的原理,有种迷幻的效果。 大多数地区蜡染是用蜡刀,蜡刀的大小决定了图案的风格,同样影响了画面的整体色彩。贵州榕江的蜡染的蜡刀较大,因此风格较为粗犷,蜡染图案比较具象,略显程式化,块面很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摘要:苗族的银饰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民间特有的艺术的产生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仰.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的形成所反映的的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生活信仰,以及这些图案纹样所表达出来的苗族人对于宗教`图腾的崇拜。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就是苗族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的生活的百态,是一本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纹样;生活;宗教;图腾 苗族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它的图案和纹样的特点均不相同,所反映的题材也不一样,综观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其造型的主题多样化,并且主题大都含混冲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者的宗教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多元化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 银饰图案的题材多以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制作内容,也有少量传统民俗戏文、传说人物、场景、山雀、蝴蝶、蜈蚣,田里的鱼虾、田螺,树上的桃子、石榴,门前房后的莲花、菊花、水仙、牡丹,畜圈里的牛、马、鸡、兔,甚至箱子里的古钱、元宝,男人们把玩的唢呐、刀剑等,但凡眼下所见,都成为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和欣赏的苗族文化。其中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狮夺宝”等纹样,是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的吉祥涵义。 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整体上看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以花鸟鱼虫的生活中的自然纹样为主。第二类是以龙和凤的纹样为主。第三类是以受巫术影响严重的稀奇古怪造型的纹样为主。 第一类以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的图案和纹样在苗族银饰中是最常见的。在大部分的苗族的银饰的图案中均会看到这样的题材。尤其在银帽的装饰中层层叠叠各种造型的鸟蝶鱼虫等动物和银键银铃,给人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感觉。 苗族银饰的图案中最常见的是花。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就光是花的造型就有成百上千个,花的图案几乎装饰在苗族银饰的每一件器物上。从头到脚几乎到处都有装饰的银花。这充分的表现出了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蝴蝶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是大量的出现,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苗族人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蝴蝶据说是苗族关于人类创生传说中的主角之一。传说在远古时期,蝴蝶在枫树心里

蜡染文化内涵

分类 内涵 贵州蜡染纹样分为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人类。自然纹中多为动物植物纹,人物纹罕见,反映社会生活的纹样近年才有。几何形纹多为自然物的抽象化。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已很难确认哪种纹样是本民族的独有纹样,或哪种纹样是某种民间艺术品的独有纹样。有些纹样虽同一“母本”,不同的民族含义也不同。传统蜡染纹样繁多,内涵丰富,现仅选择几种重要的作—些阐释。 铜鼓纹 这是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对铜鼓的尊重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 蝴蝶纹 这种纹样在蜡染中比较常见,在苗族地区特别流行。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又有写意的;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赋子其种种寓意和传说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祖先崇拜是由自然崇拜衍生而来,万物有灵魂,人当然也有灵魂。因此,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样,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鸟纹 蜡染中的鸟纹有些是如实摹拟,能确指其名,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 鱼纹 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出现了鱼纹。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 花草植物纹 蜡染中这类纹样很多,不少是作为辅助纹样出现的。这些纹样不像汉族那样多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这类纹样在蜡染中虽也有出现,而多见的却是山间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为几何形纹。在苗族中有个传说,即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描绘在衣裙之上,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可见这些纹样中寄托着古老的绵绵情思 螺旋纹 螺旋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那是出于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摹拟。星辰山川纹 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乃至房屋、城池等,在蜡染中均有表现,不过已经抽象化了,成为整齐的形状组苗族历史上经历的离乡背井的大迁徙,是个悲壮的历程,苗族人民对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纹样中有的就记录了迁徙的历史,表现故土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过,如百褶裙上的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的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汀裙”。这种纹样在刺绣、挑花当中常见,在蜡染中也有表现。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图案与苗族历史

图案文化内涵浅析 一、蝴蝶: 1、纵观“苗族”图案,无不处处体现吉祥。如其:“喜雀闹梅”、“燕子双飞”、“小鸟含花”、“蝴蝶展翅”、“花团锦簇”等图案皆以小型动植物“花卉、小鸟、蝴蝶”入图,构图自然和谐,形象生动流畅,色彩夸张,洋溢出一种独特的祥和艺术风格,充分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的内心渴望和生活追求,是研究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苗族图案中本来还有许多小型经典图案,在小花、小鸟、蝴蝶的背后,每个图案都有一个小故事,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现已无法考证了。 2、苗族图案中的蝴蝶与小花一样,蝴蝶是必有的图案。因为蝴蝶轻盈娇小,能在山水花草自由飞翔,而颜色娇丽,易与人和自然亲和、易亲近,这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中渴望自由,信奉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3、不管在银饰上还是在服饰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蝴蝶。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蝴蝶,(我们称为)‘蝴蝶妈妈’”。苗族服饰中出现了很多枫叶和蝴蝶。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只从枫树心变来的蝴蝶。后来这只蝴蝶生了12个蛋,它们孵化出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他们就为蝴蝶是他们的母亲,枫木是他们的先祖”。

4、太阳普照大地,大地生了植物;有了枫树,枫树孕育蝴蝶;蝴蝶养育了人类始祖姜央和苗族的文明始祖蚩尤。苗族太阳崇拜、蝴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寓示生命生生不息、健康成长、兴旺发达。 5、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图案对龙合蝴蝶题材的偏爱来自苗族人民对自身起源的朦胧认识和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关于自身起源问题的解释是通过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符号论美学认为,神话与宗教同源,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提出“神话从一开始起就是潜在的宗教”。神话故事的情节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人类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信赖的展现,尤其是对自身起源的幻想,以及将自身起源依托 于某种神力的神化。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是由枫树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请一种名叫“脊宇”的鸟来孵化,生出苗族的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后来在姜央与雷公的争斗中,龙、虎、蜈蚣都帮助姜央作战,降服雷公,龙还帮助人类架云梯取金银,成就了人类最终的胜利。在这些传说中,苗族起源的根本和图腾的代表物有枫树、蝴蝶、鸟、龙等,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苗族历史上的动物图腾崇拜是与万物有灵的观念共存的。在这里,蝴蝶和龙的形象作为一种表达原始先人情感需求的具有创造性的艺 术符号频频出现在苗族的服装服饰中,成为苗族祖先和吉祥涵义的代名词。 6、“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

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一·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 1·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2·历史追溯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苗族芦笙曲谱《苗家请酒歌》

苗家请酒歌 1= B 4 4 魏宏词曲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6 5 3 5 2 2|6.6 .3 3 5|3 2 1 2 2 |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 )| 3 6 5 3 6.|1 2 2 ·3 |1 2 2 - |远方的客人你到来哎你到来。 远方的客人你慢行哎你慢行。 6.1 2 2 3 |1 2 1 6.3 | 1 2 1 6 .- |来到我们的苗家寨哎苗家寨。 行到你们的汉家乡哎汉家乡。 6 6 ..3 3 5 |3 2 1 2 2 | 6 6 ..3 3 5 |苗家孩子欢迎你咿,苗家孩子 苗家孩子把你想咿,苗家孩子 3 2 1 6 .6.|3 6. 1 2 | 3 3 2 3 - |欢迎你咿。进门请喝三碗酒, 把你想咿。出门再喝三碗酒,

3 6.1 2 3 |1 2 1 6.·3 | 1 2 1 6 .- | 苗家孩子喜相迎哎喜相迎。 苗家孩子喜相送哎喜相送。 6 6 ..3 3 5 |3 2 1 2 2 |3 6.1 2 3 | 一碗美酒心发慌哎,二碗美酒 一碗美酒祝顺风哎,二碗美酒 1 2 1 6 .- |6 6 ..3 3 5 |3 2 1 2 2 | 闹肚肠,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祝健康,三碗美酒心陶醉哎, 3 6.1 2 3 | 1 2 1 6 .·3|1 2 1 6.- |醉在苗寨似梦乡哎似梦乡。 醉在路上想孩子哎想孩子。 3 6 6 3 5 |6 5 3 5 6 6 |3 6 6 3 5 |请陪孩子们跳一跳哎,请陪孩子们 再陪孩子们跳一跳哎,再陪孩子们 6 5 3 5 2 2 |6.6 .3 3 5 |3 2 1 2 2 |唱一唱哎。跳支改革开放舞哎,唱一唱哎。跳支时代进步舞哎,1. 6 6 ..3 3 5 |1 2 1 6 .·3 |1 2 1 6.- :||唱响苗寨大变样哎大变样。

蜡染

蜡染 蜡染简介 làrǎn 传统苗族蜡染 蜡染 [wax printing;batik]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始于汉代,盛于唐代。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起源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贵州蜡染文化与生态

贵州蜡染文化与生态 贵州蜡染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它代表的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念。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保、生态和自身的生活质量。 标签:贵州蜡染;特点;生态 通过田野考察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而正在快速地消失,贵州蜡染正是其中之一。贵州不仅是中国蜡染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蜡染的代表性地区。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对社会制度适应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造型法则。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受外界影响程度的差异,贵州民族民间传统蜡染形成了较强的区域性,各地区、各民族和支系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一、蜡染起源之说 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文化的起源也是如此。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充分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染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低碳环保。 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地方,文化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艾尔费雷德·比勒(Alfred Buhler)和埃伯哈德·费希尔(Eberhard Fischer)合著的《夹防染术》写道:一个似乎合理的假说,根据现在可以利用的有限的物证,是中国创造了扎染的简单形式,还有“蜡防染”技术,尽管印度是媒染防染和媒染防染与糊染相结合的创始之国。美国学者维尼恩·斯坦(Vinian Stein)在其著作《蜡染》中认为,最早的蜡染可能发生在中国和埃及,再流传到波斯、印度及其他国家。根据维尼恩·斯坦的看法,爪哇的蜡染术乃是近代的事。蜡染术应该发生在古老的中国和埃及才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特在其著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谈道:“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爪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这一点。英国蜡染艺术家诺埃尔·迪伦福斯(Noel Dyrenforth)在其所著的《蜡染技巧》一书中认为,蜡染工艺的传播,更可能是从远东到马来西亚群岛的岛屿通过商队路线西去中东,即由中国经过丝绸之路进行扩散的。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关于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调查

关于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调查——以贵州省织金县部分苗族村寨为例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蜡染刺绣,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苗族民间一直流传着。刺绣和蜡染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工艺。然而近年来,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本人作为一个苗族人,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更多的人重视对蜡染刺绣这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部分苗族村寨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并到相关工艺厂亲自体验蜡染刺绣服饰的制作过程的这些方式,着重了解蜡染刺绣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字:贵州苗寨;蜡染刺绣;传承与保护;应对措施 一.前言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刺绣艺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刺绣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刺绣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妇女,以蜡染刺绣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于衣裙的某个部位,不能擅自挪动位置。花纹多是世代相传,变化不大。有的花纹是属于纪念性的,传授多代,不能舍弃或更改。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刺绣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刺绣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而且,由于蜡染刺绣服饰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繁重的服饰未得到很好的改装创新,对于当今追求多元化的时代,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追求。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为此,本人选定“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这一课题,通过走访苗寨、问卷调查、学习工艺等方式,希望对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与难题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探究其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 由于此次调研内容问题涉及广泛,本人采取了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亲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