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 香包 花灯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
So
c
程 学 院 学报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N S T I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社会科学版
ia f S c i e
E d i t io
n
勿 异影 纷 星 扔 侉 埘 八 硕 非 才 质 灰 化 遣户
彭 城 自古 列 九 州 历 史 悠 久 文 化 积 淀 深 厚 孕 生 成和 流传 着 丰 富的非 物质 文 化 2 0 0 8 年6 月1 4 日 国 务 院 正 式公 布 在我 国第三 个 文化遗产 日 第 二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及 第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扩 展 项 目 徐 州 市8 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列其 中 山西 梆 徐 州 梆 子 戏 起 源 于 明 朝 后 期 结合 陕 西 子 与 苏 北 民 歌 小 调 杂 耍 曲 艺 说 唱 艺 术 以及 方 言 俚 语 风 俗 民情 再 经 过 几 代 艺 人 潜心 打磨 形 成 了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 鲁 豫 皖 接 壤 地 区 具 有 鲜 明地 方 特 色 的 代 表 性 剧种 邳 州 纸 塑 狮 子 头是 种 集雕 塑 裱 糊 扎 制 狯 画于 体 的综 合 造 型 艺 术 极 具 苏 北 地 方 特 色 和 民 间 工 艺特 色 据 史 料 记 载 已 有 5 0 0 多年 历 史 纸 塑 狮 子 头造 型 夸 张 形 象 活 泼 色 彩 鲜 艳 对 比 强 烈 有 着 北 方 塑 艺 的粗 犷 豪 放 且 兼 具 诙 谐 幽 默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研 究价 值 距今 已 邳 州 跑 竹 马 始 于 清 代 嘉庆 元 年 ( 1 7 9 6 ) 竹 马会 有 2 0 0 多年 的 历 史 俗 称 竹 马 舞 表 演 者腰 上 挂 着竹坯 和 纸 糊 成 的马或 麒 麟 扮 演 历 史 人 物 并 表 演 出各 种 阵 势 是 邳 州 传 统 的 民 间 舞 蹈 徐 州 琴 书 源 于 明代 小 曲 于 明嘉 靖 年 间广 为流 传 旧称 丝弦 唱 扬 琴 的 等 是 以徐 州 方 言 演 唱 具 有 浓 郁 乡土 气 患 的 民 族 民 间 说 唱 艺 术 主 要 流 行 于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四 省 接 壤 地 区 不 但 是 江 苏省 的 主 要 柳琴 戏 原名 拉 魂腔 剧种之 也 是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广 大 地 区 现 存 的唯 本 土 地 方 戏 曲剧 种 是 徐 州 及 周 边 地 区农 民 创 造 出来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柳 琴 戏 的许 多 小 戏 折 子 戏 大 多是 从 早 期 的 篇 子 或 民 间故 事 传 说 衍 化 而 成 香 包 的历 史 至 少 可 以 上 溯 到 战 国 时 期 制 作 和 佩 戴 香 包 的 习 俗 在 我 国 由来 已 久 徐 州 香 包 从 造 型 上 看 以新 奇 美 真 为特 色 形 状 敦 实 淳朴 色 彩 对 比 强 烈 立 体 造 型 栩 栩 如 生 有较 高 的观 赏 收藏 价值 徐 州 剪纸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现 已发 现 的 汉 画 像 石 中 多次 出现 汉 代 徐 州 人 已 经 运 用 了 以 影 像 作 为 形 象 标 记 的 艺 术 手 法 继 而 创 造 了在 石 块 上 镂 刻 透 空 的 艺 术 技 巧 并 在 汉 画 像 石 上 刻 制 出剪纸 图 案 作 为 种 民间美术形 式 徐 州剪纸 风 格用 八 个 字可 以概括 为 热 烈 夸 张 粗犷 抽 象 剪 出来 的作 品 线 条简 洁 人 物夸 张 生 动 丰满 糖 人 贡 清 代 中期传 入 丰 县 俗 称 贡 品 是以 优 质 白糖 为 原 料 用 模 具 注 塑 的糖 塑 艺 术 品 是 传 统 丧 葬 祭 祀 礼 仪 的 重 要 载 体 体 现 了儒 家传 统 的孝 道 是 研 究我 国 古代 丧 葬 文化 的 活 化 石
关于徐州小年民俗的介绍
关于徐州小年民俗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在徐州,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至十五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小年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参与和观赏。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前一天,也被称为“腊月小年”或“过小年”,是为了预祝除夕来临,祈愿整个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徐州的小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传统庙会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扭秧歌、舞龙、舞狮等节目。
扭秧歌是徐州小年的特色,乃是源自秦汉时期的舞蹈表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扭秧歌舞者手持彩绸,身穿鲜艳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舞龙舞狮也是小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人们信仰龙能带来好运,带着龙舞蹈能够驱邪辟邪、辟邪庆祥,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徐州小年还有一项特别有趣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在腊月初十五这一天,徐州的大街小巷都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人们在夜晚走街串巷,观赏花灯,体验古老民俗的魅力,感受小年带来的喜庆氛围。
除了传统的庙会活动外,徐州的小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美食。
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技艺的表演,如刺绣、剪纸、泥塑等,展示了徐州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徐州的小年也是美食的盛宴,各种传统美食琳琅满目,如汤圆、元宵、糖莲子等,让人回味无穷。
在徐州的小年民俗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领略到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
小年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节日庆祝,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参与小年活动,人们能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式微。
在徐州,小年民俗活动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与和观赏。
徐州民间工艺鉴赏
丰县吹糖人 制作工艺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 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月气 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 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 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 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 集活动的场所,摆摊制售。丰县 吹糖人的代表艺人有:侯敬爱、 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丰县糖人贡艺术 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 女),密不授人。 糖人贡,俗称“供品”,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 为模具注塑。作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糖人贡题 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由于受道教影响,略带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种有:《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 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 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等。
徐州民俗馆展厅———编结工艺
现代编结工艺的继承
徐州香包 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 在我国由来已久。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 “料布袋”,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 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 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 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 州香包便已经出现。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 拌辛夷等香料。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 徐州香包工艺。
邳州纸塑狮子头
1994年,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巨型纸塑狮子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金奖
铜山面塑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手将和好的面捏制而成。 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 展,形成了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 铜山面塑在题材上是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 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 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家乡的风俗徐州作文
家乡的风俗徐州作文
标题:徐州民俗风情——一份故乡的记忆与传承
正文:
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是我深深眷恋的家乡。
这里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同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长卷,以其淳朴、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徐州人的心中。
徐州民俗风情首先体现在节庆活动上。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寓意辞旧迎新、红红火火。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是“鱼”,象征年年有余。
元宵节时,人们欢聚街头赏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而在端午时节,香甜的粽子和五彩丝线编织出对屈原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徐州的风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譬如饮食文化,徐州菜以鲜辣浓烈、醇厚适口闻名,地锅鸡、羊方藏鱼等特色菜肴脍炙人口。
另外,“彭城茶馓”作为地方特色小吃,也是徐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酥脆,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意味。
再者,徐州的民间艺术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剪纸、泥塑、柳琴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柳琴戏以其高亢激昂、韵味悠长的独特唱腔,展现了徐州人民的热情豪放性格。
此外,徐州的婚嫁习俗同样颇具地方特色。
从提亲、订婚到结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庄重而又热烈的气氛,体现了徐州人对于家庭和睦、婚姻美满的深深期许。
综上所述,徐州的风俗宛如一部丰富多彩的生活史诗,它承载着世代徐州人的生活记忆,映射出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无论身处何方,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都将作为我心中的乡愁,成为我永远的精神归宿。
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
灵秀两汉非遗风,流韵彭城民俗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更好的宣传、认识、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4名老师和15名学生组成的“汉风未央”暑期社会实践团,穿梭于大街小巷,行走在乡间小道,寻访了所有国家级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徐州剪纸、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琴书、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鼓吹戏、花鸟字等,并倾听了国家级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奇故事。
“汉风未央”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宣传、认识、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7月2日,实践团的所有成员来到徐州市图书馆查阅徐州非遗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徐州非遗的现状与发展历史,确定寻访的内容。
在理论知识完备后,实践团的所有成员,来到徐州非物质文遗产展览馆,实地参观。
确定寻访的人物、内容、地点后,寻访团的同学将鼓吹戏、江苏柳琴戏、琴书作为实践团的第一站,先后来到了李树鹏、季艳秋、魏云彩的家中,倾听艺术家们对徐州非遗文化的讲述,并领略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和和蔼可亲的为人处世方法。
当艺术家们翻开陈年的照片时,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历历在目,言谈举止中,都深深流露着老艺术家们对非遗的热爱,及渴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家非遗文化的愿望。
随后,实践团的成员不远千里,驱车赶往邳州跑竹马屈绍金家中,年过70的老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认真的向我们讲述跑竹马的历史与现状,并向我们发放他所撰写的关于跑竹马的研究材料,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当看到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戴好跑竹马的行头跃跃欲试时,屈老流下了热泪。
他为跑竹马后继无人担忧,为像跑竹马这样的传统文化不受关注担忧。
实践团的成员们更感到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的重担。
带着万分的感慨,实践团的成员驱车来到丰县,寻访了丰县糖人贡郭新元先生,郭先生认真的讲解了糖人贡的来历、作用,在成员们的热情感染下,郭先生现场制作了宝塔和寿桃,在场人员无不被郭先生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PPT讲演
—— 13电信学院 司皓
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级:徐州剪纸
国家级:徐州梆子、徐州琴书、江苏柳琴 戏、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 邳州跑竹马等。 省级: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 泥模、睢宁落子舞等。
• 徐州琴书 • 邳州跑竹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睢宁落子舞
• 2009年12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 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四次会议上,徐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徐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 (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 金坛刻纸)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名称由来:
“跑竹马”,
“一字长蛇阵”、“二龙取水阵”、“四门 兜底阵”、“五虎寻羊镇”、“十字梅花 阵”、“八卦连环阵”、“蛤蟆出水阵”等。
• 现代影响: • 1955年春节,滩上镇跑竹马参加了徐州专 区会演,获表演一等奖; • 1984年1月江苏民间舞蹈调演,获一等奖。 • 江苏省电视台、徐州市电视台曾多次对邳 州竹马舞给予录像宣传,并与其它艺术项 目一起交流到法国圣太田市(与徐州市结 为友好城市)放映; • 跑竹马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
• 代表曲目 • 长篇传统曲目有《王天保下苏州》、《张 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十把穿 金扇》、《杨家将》、《说唐》等 • 长篇现代曲目有《林海雪原》、《铁道游 击队》、《敌后武工队》等; • 短篇小段有《马前泼水》、《小两口抬 水》、《猪八戒拱地》、《清心酒》、 《王杰颂》、《悦来饭店》等
睢宁落子舞
• • • • 历史—形成: 《明史》 《睢宁县志》 明朝嘉靖年间
• 威武将军、抗倭名将汤克宽 • “汤家落子”“下邳落子”“睢宁落子舞”
徐州香包
课题:徐州民间艺术——香包执教者:王存义活动目的:1、通过徐州民间艺人亲自传授,使学生感受徐州民间香包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通过收集、查阅、采访、拍摄、制作香包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选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材料等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过程:一、导入(引出民间艺人)师:首先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师,她是我们徐州云龙区的民间艺人,今天我请他来给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欢迎。
民间艺人: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听王老师说给你们一个调查民间艺术的研究课题,你们能把调查的结果给大家说说吗?哪一位同学来先谈谈。
还有哪位来谈谈。
学生回答:(从三个方面回答)a 香包的由来。
b 制作香包的意义。
c 徐州的特色香包。
民间艺人: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同学们调查的很全面,对香包有了一定的认识,王老师,咱们这节课学习做香包,怎么样?师:好,今天咱们就学习制作香包。
(出示课题。
徐州民间艺术——香包)在做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赏一下由我亲手缝制的各种香包,你们可以走近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答:通过看:有各种各样的香包。
通过摸:香包是用布、绸,内装棉花做成的。
通过闻:有一种中草药的味。
民间艺人:同学们通过你的看、摸、闻是不是和你们调查研究相符合。
(是的)这样,下面咱们就让我来教咱们缝制香包吧!二、传授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香包形状各样,其实制作方法一样,今天我教同学们制作一种简单的“心”形香包的方法。
基本方法:1、制作工具。
2、制作步骤:a、将布裁成两片正方形(或对折)b、将布两边缝起(注意缝制时布边留约1厘米的距离)c、将布翻挺过来(缝线在中间,折成三角形“漏斗”状)d 、在三角形“斗”内塞入棉花和香料。
e 、将三角形布片底边向内折。
f 、分别从三角形两底角向中间缝线再拉线使之成为“心”型。
g 、加装饰品。
三、学生制作,艺人、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制作,教师与民间艺人到学生中巡视辅导。
(电脑课件)电脑出示曹氏香包,学生边做边欣赏。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云龙山庙会看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姓名:杨成业学号:100663017 班级:10营销(Z)摘要我们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彭城自古列九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生成和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消费商贸习俗、民间医药、传统体育等,十分出名的主要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徐州梆子戏、徐州琴书、徐州剪纸、糖人贡、徐州针插造型工艺、马市街饣它汤。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文化云龙山庙会徐州正文每年的清明时分,徐州云龙山半腰,云龙湖河畔都会举行盛大而热闹的庙会。
走在人山人海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徐州非物质文化的痕迹。
每年的庙会我都会去游览一番,发现一年比一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已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
走进云龙山山下古老的牌坊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州的柳琴戏[1]。
它是徐州及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柳琴戏的许多小戏、折子戏大多是从早期的“篇子[2]”或民间故事、传说衍化而成。
比如《喝面叶》、《拾棉花》、《借当》、《小书馆》、《回娘家》、《七装》等。
听老人说,自明末清初以来,苏北、鲁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遂形成庞大的灾民群体。
从他们行乞时说唱的“吉利话”开始,经过二百多年的不断衍化,最终创造出江苏柳琴戏这个独具个性和艺术魅力的剧种。
形成了现在清丽、秀美、热烈、泼辣的风格,这种文化艺术品质,正好切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才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和柳琴戏对台的就只能是徐州梆子戏,这种起源于明朝后期,结合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再经过几代艺人潜心打磨,形成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戏剧。
浅谈徐州民间工艺品香包的艺术特色
香包 ,古代 称 “ 香 囊 ” ,亦 称 “ 佩帷” “ 容臭 ” “ 香 袋 儿” “ 荷 包 ”。汉 乐府 长 诗 《 孔 雀 东南 飞 》 中有 “ 红 罗覆 斗帐 ,
四角 垂 香囊 ”。徐 州 是我 国两 汉 文化 的 发源 地 , 由此可 知 香包 工 观 ,在 我 幼年 时 的记忆 中,几 乎 家家 户户 都 有 。这种 香 包既 可 做 艺在 汉代 的徐 州 已经 具有 较 高 的水平 。而汉 族 礼仪 是汉 文 明最 为 针插 ,又 可做 玩具 ,还 可 做香 包摆 起 。 一般 一个 针插 边 缘会 带 有
习俗 。从 屈原 所 在 的战 国时 期 到随 后 的秦 、汉 、晋 、唐 ,男 女老 多 数 ,虎 头枕 中会 加 入些 中草药 或 者香 料 ,放 在孩 子身 边 可 以驱
・
美 术 与设 计 ・
大 众 文 艺
浅谈徐州 民间工艺品香包的艺术特色
曹若 青 ( 江 苏师 范大 学 2 2 1 0 0 0 )
摘要 :五彩 的丝 线于指 尖翻 飞。灵巧 的手指将 锦缎 、丝 线、香 香 包 , 寄托 了无 限 美好 的祝 福 ,包 含着 充 实 的文化 底 蕴 、精神 取 料 、棉絮 、深深 的情意融为一体 ,这就是香 包。香 包 出现至今 已有千 向 。香包 在 徐州 这 片热 土上 ,经历 了千 年 的衍 化 ,慢慢 发 展成 了 年 ,是我 国古代 男耕女 织文化的产物 。后经历 历史文化的洗涤发展 至 具 有徐 州 地 方特 色 的香 包 ,并 拓展 为一 项地 方 特色 工 艺作 为 非物
徐州关于七夕的风俗
徐州七夕的风俗徐州,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七夕节,又称七姐节、七巧节、女儿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对神话人物牛郎织女的崇拜。
在徐州地区,七夕风俗丰富多样,既有传承已久的传统习俗,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徐州关于七夕的风俗。
一、乞巧活动七夕之夜,少女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乞巧活动。
她们在月光下用五色线编织成小巧玲珑的图案,如花卉、鸟兽等,祈求织女赐予她们聪慧的双手,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心灵手巧地应对各种事务。
此外,少女们还会比赛编织技艺,看谁的作品更精美。
这一风俗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技艺的尊重。
二、染指甲在七夕这一天,妇女们会采摘一种叫做“七叶草”的植物,将其捣碎后用来染指甲。
她们相信,这种植物能让她们的指甲更加美丽,同时也寓意着健康和幸福。
有些地区还会用凤仙花、玫瑰花等植物的汁液染指甲,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好运。
三、食巧果在徐州地区,七夕当天家家户户会制作巧果。
巧果是用面粉、糖、油等食材制作而成,形状各异,寓意着吉祥如意。
家人会将巧果摆放在供桌上,祈求家庭幸福、丰收和好运。
此外,七夕当天的餐桌上还会准备丰盛的美食,如红烧鱼、炖鸡蛋、炖豆腐等,象征着年年有余、夫妻恩爱、家庭美满。
四、观星七夕之夜,人们会仰望天空,观赏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
民间传说,在七夕这一天,牛郎星和织女星会靠得最近,人们借此机会祈求美满姻缘和幸福家庭。
观星的同时,还会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以此教育子女珍惜家庭、忠贞爱情。
五、送七夕礼物在徐州地区,七夕这一天,子女会送给父母礼物,以表达孝心。
通常送的礼物有巧果、鲜花、保健品等,寓意着对长辈的关爱和祝福。
同时,年轻人也会互赠礼物,增进感情。
在这一天,情侣之间会送巧克力、鲜花等,象征着甜蜜的爱情。
六、穿针引线比赛七夕之夜,妇女们会举行穿针引线比赛。
她们相互竞技,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将线穿过针眼。
传说,谁的速度最快,谁就能获得织女的祝福,拥有美好的姻缘。
徐州的传统风俗
徐州的传统风俗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与豫、鲁、皖三省接壤。
徐州历史悠久,是华夏九州之一,有着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
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一、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徐州人过春节的习俗颇具特色。
从腊月初八开始,徐州人就忙着准备年货,家家户户都要熬制腊八粥,寓意着丰收和吉祥。
腊月二十三,是徐州的小年,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灶仪式,祈求来年灶火旺盛,家庭和睦。
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对联、挂灯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
子夜时分,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徐州人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
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顺利成长。
接下来的几天,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宴请,庆祝新年的到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徐州人有吃元宵、赏花灯的习俗,街道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二、婚嫁习俗徐州的婚嫁习俗历史悠久,流程繁琐而讲究。
在古代,徐州的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婚前要进行“问名”、“纳吉”、“纳征”等一系列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会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返回新郎家的途中要跨过一个燃烧的炭盆,寓意辟邪和去除不吉之物。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跨过门槛前的马鞍,寓意着平安和顺利。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行三拜九叩之礼,感谢天地、父母和夫妻之间的恩情。
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到娘家“回门”,表示对父母的尊重和感谢。
三、丧葬习俗徐州的丧葬习俗同样庄重而复杂。
当有人去世时,家人会立即通知亲友,并请风水先生选定墓地和安葬的吉日。
在停灵期间,家人要守灵,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出殡时,长子要摔碎一个瓦盆,寓意着“岁岁平安”和“碎碎平安”。
送葬的队伍要一路撒纸钱,为逝者引路。
到达墓地后,家人要进行安葬仪式,并请和尚或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
安葬完毕后,家人要回家进行“圆坟”仪式,表示对逝者的最后告别。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香包花灯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
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
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等;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等;沛县的张玉兰等;市区的有孟宪云、张丽君、刘毅、吴国本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
这里展示的她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市知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知名剪纸艺人孟宪云老师的作品:。
信息点: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出身贫苦,从小就倍受父亲雕刻艺术的熏陶,她的作品源于生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浑朴天然,自成一家。
既有质朴厚重之意,又充满着生活情趣。
其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徐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丽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的《九龙图》、《喜上眉梢》、《虎娃》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
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
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
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民间工艺传承视角下徐州香包的艺术探析
绘術烈谒右究民间工艺传承视角下徐州香包的艺术探析□朱晓洁摘要:香包蕴含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调。
徐州香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吸取了汉代文化中的精髓,在造型特点、纹样内涵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凸显出浓浓的地域特色。
徐卅香包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代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他们将香包带出家门,使其走上国际舞台。
徐州香包在造型、纹样、色彩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其独特的欣赏价值融入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民间工艺徐州香包艺术香包,古时又名“香囊”“佩帷”“容臭”“香袋”等。
它是一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绣囊,富有寓意的图案纹样被绣制在绸布上,内部装有各种中草药研制的粉末,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香包蕴含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调,承载了人们祈求祥瑞的美好愿望。
徐州香包以其丰富的纹饰、精湛的工艺及地方特色,在中国传统香包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徐州香包的历史背景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人们在香包内装满中草药,利用其散发的香味驱虫杀菌,这一用途被沿用至今。
1.徐州香包溯源徐州是彭祖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两汉文化成就和显赫的历史地位。
徐州香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制作和使用兴盛于汉代,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相传古代有位徐州商人,在回家过端午节的途中偶遇一位老人。
这位商人邀请老人搭乘自已的马车,而后得知这位老人是一位仙人,要去徐州放毒虫。
商人便询问免除灾难的方法,老人告诉他回家后将香包悬挂于门上。
商人回家后挨家挨户地通知了全城的人,自己却忘记将香包挂上。
第二天全城百姓来道谢,发现这家人没有逃脱厄运。
为表纪念,百姓修建了“五毒庙”,每逢端午便会到庙里上香。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商人舍身救人的故事代代相传,驱邪避毒的中草药香包也成为五毒庙会最受欢迎的物品之一。
2.徐州香包与地域文化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此发掘出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
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篇一《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香包的奇妙世界》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多,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徐州香包。
这徐州香包啊,就像一个小小的宝藏,里面藏着好多故事呢。
我第一次接触徐州香包是在一个集市上。
那个集市可热闹了,人来人往,各种摊位琳琅满目。
我在一个个摊位间穿梭着,突然就闻到了一股很特别的香味。
顺着香味走过去,就看到有个小摊位摆满了各种造型的香包。
有小巧玲珑的蝴蝶形状的,它的翅膀上绣着精美的花纹,好像下一秒就要飞起来似的;还有圆鼓鼓的小老鼠形状的,那小老鼠眼睛滴溜溜转,透着机灵劲儿。
摊主大妈特别热情,看我盯着香包看,就拿起一个葫芦形状的香包给我讲起来。
她说这香包制作可有讲究了。
布料得是上好的丝绸或者棉布,这样摸起来手感才好。
然后就是里面的香料,那都是用各种中药材配出来的,像丁香、艾叶、薄荷啥的,不同的配料组合起来有不同的香味,有的能提神醒脑,有的能驱虫辟邪。
大妈说她自己做香包都做了好几十年了,以前都是自己家用或者送给亲戚朋友,现在拿出来卖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徐州香包这个宝贝。
我仔细看着手里的香包,绣工特别精美。
那针脚密密麻麻又很整齐,一看就是花费了好多心思的。
我忍不住买了一个葫芦形状的香包,挂在我的床头。
到了晚上,屋里弥漫着那种淡淡的草药香味,特别安神,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小小的香包。
这就是徐州香包,从它身上能看到徐州人的心灵手巧,也能感受到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篇二《烙馍:徐州人的面食智慧》提到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馍可不能不说。
这烙馍在徐州人的日常生活里那可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我记得有一次去徐州的一位亲戚家做客。
早上起来,就看到亲戚在厨房忙活着做烙馍呢。
她先是把面粉倒在一个大盆里,然后一点一点加水,一边加水一边用手搅拌。
那面粉在她的手下慢慢变成了絮状,然后她开始揉面,揉啊揉,哟,那面团看起来特别光滑,就像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
紧接着,她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
拿出一个小剂子,擀面杖一擀,这擀面皮也是有技巧的,要擀得中间厚,边缘薄。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哇,徐州可真是个好地方呀!”我兴奋地对妈妈说。
有一天,我们一家来到了徐州的一条老街。
这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妈妈,你看那边在卖什么呀?”我好奇地拉着妈妈的手。
我们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卖徐州香包。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包,散发着阵阵香气。
老板热情地介绍着:“这可是我们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拿起一个香包,仔细地看着,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真漂亮啊!“这香包好特别呀!”我对妈妈说。
妈妈笑着点头:“是啊,这是徐州的传统文化呢。
”我心里想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真了不起呀!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群人围在一起。
“快去看看在干嘛。
”我拉着妈妈跑过去。
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表演徐州梆子。
老爷爷唱得可投入了,那激昂的唱腔回荡在整条街道上。
旁边的观众们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爷爷,您唱得太棒啦!”我忍不住大声喊道。
老爷爷听到我的夸赞,笑得更开心了,接着又唱了一段。
我问妈妈:“妈妈,这徐州梆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妈妈摸摸我的头说:“对呀,宝贝,这些都是我们要珍惜和传承的宝贝呢。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着走着,我们又看到了一位阿姨在展示徐州剪纸。
那薄薄的纸片在阿姨的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有可爱的小动物,有美丽的花朵。
“哇,阿姨,您太厉害啦!”我惊叹道。
阿姨笑着说:“这剪纸可是我们徐州的传统技艺哦。
”这一天,我在徐州的老街看到了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徐州梆子、徐州剪纸……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觉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时间的宝藏,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传承它们吗?我们要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呀!。
徐州香包介绍作文
徐州香包介绍作文
香包是我们徐州的特产,我爱徐州的香包,因为它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能驱虫避邪。
香包主要由绸布、刺绣、珍珠、纽扣等组成,它一般都是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的面料做成的。
做成后,还要经过刺绣、缝纫等精细工艺加工才能制作成成品。
香包一般是由长辈亲手制作的,并佩戴在胸前或腰间,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美化环境,而且还有驱邪避害、保佑平安的作用。
制作香包要先选好材料,然后进行分类、剪裁、缝制。
材料不同,缝制出来的香包也不一样。
如:绸布的香包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刺绣香包是用来美化家居环境的;珍珠香包则是用来佩戴或馈赠亲友的。
而我们徐州人制作香包时是不用绸布的,而是用五颜六色的纽扣和彩色丝线制作而成。
以前在徐州农村里,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妇女们就会拿出她们精心制作的香包挂在胸前。
她们用五彩丝线和彩色布片缝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图案;再加上一些具有辟邪作用的香料(如艾草、菖蒲、黄蒜等)做成香包挂在身上。
—— 1 —1 —。
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作为一个地道徐州人,我感到很荣幸。
徐州的民间艺术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有徐州剪纸、徐州香包、徐州泥塑、徐州风筝、布玩、面人、糖人、丰县糖人贡、沛县封侯虎、彩灯、木雕、汉王石刻、邳州木刻版画、邳州年画、徐州草编、柳编、刺绣、徐州织锦、邳州农民画、睢宁儿童画等等。
其中我对剪纸还是比较爱好的。
可能是因为奶奶的老家在邳州市,小的时候我就记得奶奶手很巧,喜欢绣花,剪纸,还有做一些家庭用品,像一些竹筐竹篮之类的。
我记得在我姑姑出嫁的时,奶奶用红纸剪了许多窗花,很精致很漂亮。
徐州剪纸广泛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等地,剪纸技艺在当地世代相传。
其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花、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样)、特种剪纸等。
徐州剪纸取材丰富,内容广泛,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类型的作品,也有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剪纸作品。
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疏密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有时出其不意地在大面积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象,画面朴实,简洁明快,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
邳州市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沛县敬安镇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姚佃霞、张开华;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李英、黄继婷;沛县的张玉兰、朱宪英、许碧霞;云龙区的孟宪云、泉山区的刘毅、吴国本等。
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
1995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0年,作品《洗被单》入选中国民间民族剪纸大奖赛;1994年,作品《农村生活剪纸》(五幅)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2002年,十五张剪纸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她的剪纸艺术和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及《新华日报》、《中华读书报》刊登宣传。
我想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值得发扬光大继承下去的。
徐州传统美术项目:徐州剪纸(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美术项目:徐州剪纸(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徐州剪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它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尤其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目前,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
(国家级传承人王桂英)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中国主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主要“十字路口”,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因此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豪放、粗犷、浑厚,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俊美,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王桂英作品《洗晒被单》获国家剪纸比赛金奖)徐州剪纸从创作风格上可划分为两派,一派以邳州剪纸为代表。
作品构图密实,且疏密得当;结构粗犷浑厚,风格朴实无华。
表现形式变形夸张,手法大胆泼辣,内容亲切可触,不合理法却合情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心灵震撼。
1993年,邳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1995年,邳州市剪纸艺人王桂英(现新沂市)、曹瑞兰、张桂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另一派以徐州市区吴国本、孟宪云、张丽君、陈永年及沛县敬安镇剪纸为代表。
作品风格灵秀俊美、细腻流畅、精雕细琢。
1993年,沛县敬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徐州剪纸尤以邳州剪纸的粗犷风格为主要代表,精于剪地方现代生产生活、民风民俗。
(市级传承人张丽君作品《九龙图》获“2004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市级传承人陈海涛作品《忙夏》)(市级传承人陈永年作品《十二生肖》)(市级传承人冯艳作品《和谐幸福新农村》)邳州剪纸风格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为“热烈、夸张、粗犷、抽象”,剪出来的作品线条简洁,人物夸张、生动、丰满,为徐州剪纸留下了创作经典。
中央美术学院陈开民教授曾把王桂英的作品和十九世纪毕加索作品相媲美。
徐州剪纸当今代表性传承人是合沟镇的王桂英、姚佃侠;窑湾镇的传承人王德连;邳州市的衡瑞霞(已故)、张桂英、黄继婷、陈海涛、冯艳、杨洪凯等;泉山区的吴国本、陈永年;云龙区的张丽君、孟宪云,鼓楼区的孟庆刚、王淑兰;沛县张庄镇的晁友廷;沛县河口镇的康雪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工艺赏析及其活态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工艺赏析及其活态化传承作者:岳子煊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09期摘要:徐州香包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且一直在传承创新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已发展为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手工艺精品。
文章从香包佩戴的历史入手,介绍了徐州香包的由来及演变,系统地展示了徐州香包这一优秀传统非遗文化。
对其分类、制作工艺、刺绣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呈现了徐州香包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笔者立足于当前马庄香包等徐州香包流派的传承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为振兴当地传统工艺作出贡献。
关键词:徐州香包;马庄香包;非遗文化;活态化传承香包,是中国传统配饰的重要种类之一,又名荷包、香袋等,古称“容臭”,又称“麝幐”。
《礼记·内则第十二》:“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
”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齐记》中“和帝中兴元年”条下“吏于麝幐中得其事”句注曰:“囊可带者曰幐。
山沙以盛麝香,故曰麝幐,犹今之香袋。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草药、花叶或香料,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以驱除虫蚁,因而早期的香包是由驱虫的草药包演化而来,进而被赋予帮助佩戴者趋吉避凶的美好寓意。
香包在汉唐时期多被称为“香囊”,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胄日常起居出行必备之物。
明陶宗仪《说郛》载:“谢玄常佩紫罗香囊,谢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焚之,玄遂止。
又古诗云:‘香囊悬肘后。
’”杜工部《又示宗武》诗云:“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香包也因制作简易、留香持久,在民间流传较广,古代小说话本中也常见香包的身影,如《红楼梦》中就有宝黛赌气剪香囊的经典桥段。
香包佩戴、制作的历史悠久,中华大地地域广袤,孕育了许多不同的香包文化。
北方中原地区历来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文化延续性强,因此在服饰配件上演化较慢,对古风的传承和保留也更为明显。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原古城和文化名城,早在先秦两汉,就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更是中原汉文化的腹地。
徐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
徐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剪纸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千年历史并世代相传。
徐州剪纸作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徐州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对徐州剪纸艺术特征的分析,以期为徐州剪纸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宝贵的依据。
徐州剪纸概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有着千年历史并世代相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徐州民间剪纸作为徐州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反映了徐州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徐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
徐州剪纸在徐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广泛的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地。
其中,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主要是邳州市和新沂市。
由于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深受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精致,徐州剪纸也因此形成了两大派别。
徐州剪纸的艺术特征1.徐州剪纸的艺术风格徐州剪纸的艺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即南派剪纸和北派剪纸。
南派剪纸风格多精致细腻,惟妙惟肖,更多的代表着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雅致内敛,因而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
而北派剪纸在风格上则不比南派剪纸这般精细,作品多显粗犷、质朴的气质,不注重细枝末梢的东西,更多的是用于表意,是自我精神向现实的倾斜。
也正因如此,北派的剪纸才更受大多民众的喜爱。
2.徐州剪纸的内容题材徐州剪纸的题材从徐州剪纸的图案构成来看,南派的剪纸更讲究对称、平衡、连续等形式美要素,作品具有灵动而逼真的生命力。
北派剪纸的构图则显得比较随意,似乎无章可循,但作品却饱满充实、自由而协调,充满着豪放不羁的力量感,这与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徐州剪纸题材种类繁多,既有花鸟鱼虫、蔬菜水果,也有祥禽瑞兽、戏曲文艺,还有锅碗瓢盆、房前屋后等。
本文将徐州剪纸的题材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人物题材、动植物题材和器物符号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
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
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等;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等;沛县的张玉兰等;市区的有孟宪云、张丽君、刘毅、吴国本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
这里展示的她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市知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知名剪纸艺人孟宪云老师的作品:。
信息点: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出身贫苦,从小就倍受父亲雕刻艺术的熏陶,她的作品源于生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浑朴天然,自成一家。
既有质朴厚重之意,又充满着生活情趣。
其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徐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丽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的《九龙图》、《喜上眉梢》、《虎娃》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
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
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
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最具代表性的有王振霞、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冯瑞珍等。
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目前,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艺人中王振霞、井秋红二位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里展示的有两位老师的作品有:。
.信息点:
王振霞从艺40余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领军带头作用,堪称“彭城一绝”、“娃娃王”、“巧女”等。
井秀红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十四岁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并将香包这项传统手工艺成功推向市场。
制(花灯)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扎制技艺。
花灯,又名"彩灯",是扎制的一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本地区的民间花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采用新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花灯扎制工艺风格。
徐州地区的花灯扎制技艺在内容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从工艺制作上大致分为:普通类和高雅类。
普通类大都取其形或取其意;高雅类则形神兼备,立意高雅、惟妙惟肖、色彩丰富、细致华贵。
目前,徐州有许多扎制艺人,其中代表性艺人有:曹开君、申玉和、张家鑫、马敬昌、武西奎、单文斌(风筝)、叶来财、程德林等。
他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内、省、市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
在这些扎制艺人中,曹开君的扎制作品是最具特色和创新力的,也是最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
曹开君的花灯扎制风格是在继承传统扎制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苦心研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并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
他是最早把汉画像融入花灯里,吸取“秦淮花灯”和“自贡花灯”的精华,结合铁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与欣赏收藏价值的花灯,成为市内同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