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

合集下载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又称为进口火蚁,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蚂蚁。

它们原产于南美洲,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入侵物种。

红火蚁对人类、动物和农作物造成为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一、红火蚁的外观和生活习性红火蚁的工蚁体长约2-6毫米,身体呈红褐色。

它们建立巢穴,通常在土壤中或者树木下方。

红火蚁是肉食性的,以昆虫、蛇、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蛋为食。

它们的蚁巢通常由一个或者多个女王控制,每一个巢穴中可以容纳数千只工蚁。

红火蚁的蚁群具有高度的侵略性,对于入侵其领地的动物和人类会进行攻击。

二、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对于红火蚁的预防,宣传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可以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宣传活动,向居民提供相关资料和宣传品,匡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红火蚁的入侵。

2. 强化边境检疫红火蚁主要通过人类活动和货物运输传播。

因此,在边境和港口等地方加强检疫工作,对进口货物进行检查和筛查,防止红火蚁的传入。

同时,加强与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红火蚁的跨国传播。

3.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红火蚁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掌握红火蚁的分布情况和传播趋势。

对于发现的红火蚁巢穴,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

4. 加强园林管理红火蚁通常在园林、公园和农田等地方繁殖和扩散。

因此,加强园林管理,及时清除垃圾和积水,修剪植物,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可能存在红火蚁的区域进行喷洒,有效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三、红火蚁的控制方法1.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是一种有效的红火蚁控制方法。

例如,引入食肉昆虫和寄生蜂等天敌,可以匡助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这些天敌能够寄生红火蚁的巢穴,繁殖后代,从而减少红火蚁的数量。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是一种侵入性外来物种,由于其繁殖能力强、攻击性强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害虫。

为了保护农作物、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红火蚁的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红火蚁属(Solenopsis)。

其体长约为2-6毫米,体色为红褐色,头部呈黄褐色。

红火蚁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巢穴一般建筑在地下或者树木底部。

红火蚁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危害:红火蚁会攻击农作物的根系,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同时,它们还会攻击农作物上的果实,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2. 生态环境破坏:红火蚁在入侵地区会对原生动植物造成很大的威胁,破坏生态平衡。

它们会消耗大量的昆虫、鸟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3. 人类健康危害:红火蚁的蚁螫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严重反应。

二、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入境检疫:由于红火蚁是外来物种,其传播主要通过人为活动,特别是货物和运输工具的国际贸易。

因此,加强入境检疫是预防红火蚁传播的重要措施。

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进口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检查,对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进行隔离处理。

2. 提高公众意识:公众教育是预防红火蚁传播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并告知如何预防红火蚁的入侵。

3. 加强园林管理:园林管理单位应加强对公共绿地和花坛的管理,定期巡查并清除红火蚁的巢穴。

同时,选择抗红火蚁的植物进行绿化,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

4. 防止红火蚁扩散:对于已经发现红火蚁的地区,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其扩散。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方法PPT课件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方法PPT课件

联合执法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 开展红火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 全球防控能力。
加强国际间的联合执法,共同打击非 法贸易和走私红火蚁,防止其跨国扩 散。
防控经验分享
分享各国在红火蚁防控方面的成功经 验和做法,促进防控技术的普及和应 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红火蚁通常在地下建立大型的蚁巢,巢内结构复杂,有多个室和通道。它们通 过互相传递信息来协调行动,一旦发现食物源,会迅速召集大量工蚁前往觅食。 在遇到威胁时,红火蚁会倾巢而出,攻击入侵者。
繁殖特性
总结词
红火蚁的繁殖特性包括雌蚁和雄蚁交配后产卵,雌蚁产卵期长,数量多。幼虫孵 化后经过多次蜕皮成为工蚁或兵蚁。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轮作、深耕晒田、清除杂草、减少红火蚁的寄主植 物等。
农业防治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环保,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明显效 果。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天敌、 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红 火蚁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目
的。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释放 红火蚁的天敌、使用微生物农药
详细描述
雌蚁在交配后开始产卵,每只雌蚁一生可产卵多次,数量可达数千粒。幼虫孵化 后经过多次蜕皮发育成为工蚁或兵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红火蚁繁殖迅速, 种群数量增长快。
02
红火蚁的危害
对人类的危害
01
02
03
叮咬与过敏反应
红火蚁会叮咬人类,引起 局部红肿、疼痛和过敏反 应,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
影响农业生产
科研技术的进步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定向改造红火蚁的基因,从

红蚂蚁

红蚂蚁

红火蚁预防和疾控一、红火蚁的分布与危害红火蚁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原分布于南美洲,后传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余个国家,2004年传入我国台湾和广东省局部地方。

1、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嫩茎、果实和根系、危害农业生产;2、危害生态环境中的其他土栖生物,破坏生物多样性;3、筑巢在户外和居家附近的电器相关的设备中,及交通设施等,造成电线短路或是设备故障;4、受到干扰时攻击叮嗤人、畜,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二、红火蚁的识别(一)形态特征红火蚁经卵、幼虫、蛹发育成为成虫,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和工蚁,婚飞时期还有具翅的雌、雄繁殖蚁。

小型工蚁体长2.5-4.0毫米,大型工蚁体长6-7毫米,体呈桔红色至棕褐色。

(二)蚁巢特征蚁巢常筑与草丛、田埂、堤坝、道路绿化带、垃圾堆、果园和园艺场等场所,在炎热和干旱季节会迁移至室内,新形成的蚁巢不明显露出地面,随着巢内红火蚁数量的增加,蚁巢不断增大,成熟的蚁巢呈10-4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土堆状。

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冲出巢攻击入侵者。

三、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红火蚁营社会性生活,蚁巢中有一个或多个蚁后,多个雄蚁,有5-50万只无生殖能力的工蚁和后蚁,蚁后每天可产1500-5000粒卵,工蚁负责出外觅食,保育幼蚁及蚁后,兵蚁负责保卫工作。

红火蚁从卵发育至成虫,工蚁约需20-60天,兵蚁、蚁后和雄蚁约需180天。

工蚁寿命30-90天,兵蚁90-180天,蚁后6-7年。

单个蚁巢每年约产生数千只生殖雌蚁。

雌、雄有翅繁殖蚁飞到空中交配,雌蚁交配后约飞行3-5公里降落筑新巢。

每年5-10月为红火蚁发和为害高峰期。

四、传播扩散途径(一)人为扩散随带土的花卉、苗木、草皮等植物调运传播,还可随垃圾、余泥、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和运输工具等传播。

(二)自然扩散爬行、迁飞或随水流扩散。

五、封锁与检疫处理技术发生区调运出的带土苗木、花卉、盆景、草皮等用4.5%绿爽微乳剂1500倍液浇灌、浸液或喷雾处理。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简介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入侵性物种,其侵入和扩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红火蚁的入侵。

二、红火蚁的特征红火蚁体长约2-6毫米,身体呈红褐色,头部和腹部呈黑色。

它们生活在地下,通常建立大型的地下巢穴,巢穴内有数以千计的工蚁和兵蚁。

红火蚁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一旦感到威胁,会迅速聚集并发动群体攻击,造成人和动物的刺痛和灼伤。

三、红火蚁的传播途径红火蚁主要通过人类活动和物品传播。

它们可以黏附在土壤、植物、木材、建筑材料、货物和容器上,通过交通工具、货物运输和旅行活动迅速传播到新的地区。

此外,红火蚁的蚁后也能通过飞行传播到较远的地方。

四、红火蚁的危害1. 生态环境破坏:红火蚁入侵后,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土壤、植被和其他昆虫造成严重影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2. 农业损失:红火蚁会攻击农作物和农畜,对农业产业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果园、蔬菜园和家禽养殖场。

3. 人畜受伤:红火蚁的螫刺具有剧毒,一旦被螫伤,会引起疼痛、发痒、红肿和水泡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休克。

五、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1. 加强监测和早期发现: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对可能的入侵地区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红火蚁的迹象,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2.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对红火蚁的识别能力,避免其扩散。

3. 增强边境检疫:加强对进出口货物、木材和植物的检疫,防止红火蚁通过国际贸易传播。

4. 采取物理控制方法:如使用热水、蒸汽或冷冻等物理方法处理带有红火蚁的土壤、植物和货物,以杀灭红火蚁。

5. 使用化学控制方法: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如氯化石汀、灭蚁磷等,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或撒布,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分布。

6. 推行生物控制方法:引入天敌或寄生物,如捕食性昆虫、线虫和真菌等,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扩散。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红火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入侵性昆虫,其蚁后数量庞大,攻击性强,对人畜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红火蚁的传播和控制其种群数量,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红火蚁的特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小型蚂蚁,身体呈红褐色,身长约2-6毫米。

其具有独特的蚁后数量控制机制,即多蚁后制度,使得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三、红火蚁的生活习性1. 红火蚁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如草坪、花园、公园等。

2. 红火蚁以昆虫、蚂蚁蜜露、植物种子等为食物来源。

3. 红火蚁的蚁后数量庞大,具有攻击性,一旦受到威胁,会迅速发起攻击,并在攻击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蚁酸。

四、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红火蚁防控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网络等渠道,向公众传达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2. 建立红火蚁监测体系,定期检查可能受到红火蚁侵袭的区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加强入境物品的检疫工作,特别是对来自红火蚁疫区的物品进行严格检查和处理。

4.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及时清除可能成为红火蚁栖息地的草坪、花园等地的垃圾和杂草。

5. 鼓励居民在家庭花园中种植对红火蚁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如薄荷、马齿苋等。

五、红火蚁的控制措施1. 机械控制:使用专业的红火蚁灭蚁工具,如灭蚁剂、灭蚁粉等,对红火蚁巢穴进行喷洒或撒布,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2. 生物控制: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蚁等,进行生物防治,减少红火蚁的种群数量。

3. 化学控制: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喷洒或撒布,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杀虫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物理控制:通过热水、高温蒸汽等物理手段对红火蚁巢穴进行处理,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六、红火蚁的处理方法1. 当发现红火蚁巢穴时,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

红火蚁危害及防控技术

红火蚁危害及防控技术
交配成功后,蚁后通常会飞出1公里左右,建立自己的“殖民 地”。
蚁后率先产的第一批卵,在2周~1个月的时间发育成第一批 小型工蚁,然后才开始孵化出大型工蚁。
红火蚁强大适应能力:
1、红火蚁食性杂,食物谱广 2、繁殖能力强,种群密度大 3、适宜温区宽、适宜地理区域广 4、 竞争能力强 5、自然扩散能力强,传播速度快
● 第一步: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 ● 第二步:涂止痒药或过敏药剂; ● 第三步:如出现头晕、胸痛、恶心、严重出汗、血压低、呼吸困难和言语模糊等症状请第一时间
到医院治理。
七、防控方法
1.诱饵毒杀 单巢处理、大面积撒施 2.药剂灌巢(药水或药粉) 3.物理方法 沸水处理、水淹法、液氮灌巢
学校防控建议方案
红火蚁防控专用诱饵药剂
红火蚁防控专用诱饵药剂
推荐使用技术
● 对单个蚁巢用药。 ● 将本饵剂20~30克均匀撒施与蚁巢周围30厘米
~1米的地面上,如蚁巢较大可适当加大施药量。
推荐使用技术
●红火蚁发生面积大、蚁 巢密度高的区域:
●采用撒施和点施结合的 施药方法,撒施每亩毒 饵用量300-600克,同 时在蚁巢周围加施20克 /巢药量。
里的速度扩散。 ●2004年5月台湾报道在台北、桃园、嘉义等地区发
现红火蚁入侵危害。 ●2004年12月湛江吴川市首先发现红火蚁入侵大陆。
国内红火蚁情况
农业部2005年1月17日将其列入禁止进境检疫性有害 生物名单和国内检疫害虫名单。 中国:目前在13个省(包括台湾)和直辖市(重庆) 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无法找到蚁巢时,直接 在处理区域撒施毒饵
注意事项
●1、每年的第一次施药务必要全面、周到; ●2、在气温为20~30℃的晴天用药最好,低温季节在

红火蚁

红火蚁

红火蚁的分布与危害红火蚁是一种重大危险性害虫,原分布于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后经不断传播扩散,现已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嫩茎、果实和根系,危害农业生产;伤害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生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供电、电信、农田、堤坝等设施;受到干扰时还攻击叮螫人、畜,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红火蚁的识别形态特征红火蚁具多种型态,成熟蚁巢中有蚁后、雄蚁、兵蚁和工蚁,还有具翅的雌、雄繁殖蚁。

工蚁体长2.5~4.0毫米,体呈棕红色至棕褐色;兵蚁体长6~7毫米,体桔红色,上颚发达。

一般肉眼难以区分红火蚁形态特征,如有疑似种类,可结合蚁巢特征进行判断,并采集标本送专家鉴定。

蚁巢特征蚁巢常筑于杂草丛、田埂、堤坝、道路绿化带、垃圾堆、果园和园艺场等场所,成熟蚁巢外观呈以土壤堆成的高10~4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沙堆状隆起(称蚁丘),蚁巢初期蚁丘并不明显。

蚁巢在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冲出巢攻击入侵者。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红火蚁营社会性生活,蚁巢中除蚁后和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工蚁和兵蚁。

工蚁和兵蚁体型大小不一。

红火蚁从卵发育至成虫,工蚁约需20-60天,兵蚁、蚁后和雄蚁180天。

工蚁寿命30-90天,兵蚁90-180天,蚁后约6-7年。

红火蚁蚁巢中有1只或多只蚁后,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蚁,蚁后每天可产1500-5000粒卵。

单个蚁巢每年约产生上千只生殖雌蚁。

雌、雄有翅繁殖蚁飞到空中交配,雌蚁交配后约飞行3-5公里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

蚁巢受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搬家转移,另筑新巢。

每年5~10月为红火蚁发生为害高峰期,常发生在农田、荒地、绿化带、路边、果园、公园、高尔夫球场、堤坝、塘边,也可见于建筑物内,在炎热和干旱季节会迁移至室内。

传播扩散途径自然扩散:爬行、飞行或随水流扩散。

人为扩散:随带土的花卉、苗木、草皮等植物调运传播,还可随垃圾、余泥、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和运输工具等传播。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

红火蚁识别与防控技术红火蚁(So1enopsisinvicta),源自南美洲,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

一旦被红火蚁咬了,就会引起毒性反应,轻者皮肤瘙痒起泡,重者则会有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一、危害症状叮咬过的人通常会留下延续数周或永久性的伤疤,重者会产生胸痛、呼吸衰竭、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识别方法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用土^堆成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

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其表面土康颗粒细碎、均匀。

I®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蚊丘也不断增大。

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因此,可根据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

三、传播途径红火蚁的入侵、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

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园艺设备、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传播。

四、防控措施(-)加强检疫。

调运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尤其是带土的花卉苗木等,应先向所在地植物检疫机构申报,办理检疫要求书,在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入或调出。

(二)化学药剂处理。

将杀虫剂如毒死婢等药剂混入大豆油中,引诱红火蚁取食从而毒杀至死的防治方法。

(三)物理处理法。

沸水法是直接利用沸水处理可见蚁巢(蚁丘),防除效果接近60%o水淹法则是用水淹没蚁巢将蚂蚁淹死,有效的实施需直接挖掘蚁丘,将整个蚊巢在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

(五)生物防治。

主要使用寄生蝇,寄生真菌小芽匏能够感染工蚁并通过并哺作用传给蚁后,最终导致蚊后产卵量降低,整个蚁巢渐渐衰弱。

蚁巢可以在9~18个月内被灭绝,例如,红火蚁寄生性蚤蝇则是将卵寄生在红火蚁工就身体导致种群衰弱。

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

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

二、红火蚁的危害
02、红火蚁对生态危害
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红火 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为害 幼苗,造成产量下降。它损坏灌溉系统,降低 工作效率,侵袭牲畜,造成农业上的损失。
二、红火蚁的危害
02、红火蚁对生态危害
红火蚁对野生动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它可攻 击海龟、蜥蜴、鸟类等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 的密度和无脊椎动物群落有负面的影响。
02
红火蚁的危害
二、红火蚁的危害
01、红火蚁对人的危害
红火蚁对人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 红火蚁以上颚钳住人的皮肤,以腹部末端 的螯针对人体连续叮蜇多次,每次叮蜇时 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
二、红火蚁的危害
01、红火蚁对人的危害
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 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多数人仅感觉疼痛、 不舒服,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 生过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险。如水泡或脓包 破掉,不注意清洁卫生时易引起细菌二次感染。
红火蚁危害及防治
防治红火蚁主题班会
目录
01 什么是红火蚁
02 红火蚁的危害
03 如何防治
04 叮咬的预防及处理

01
什么是红火蚁
一、什么是红火蚁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 有多个品级,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 蚁和工蚁(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的雌 蚁)。其中的工蚁又可分为一至多型, 多型时包括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 蚁。工蚁有腹柄结2个;触角一般10节, 末2节成锤棒状;唇基两侧有纵脊向前延 伸成齿。雌蚁和雄蚁有单眼,雌蚁触角一 般11节,雄蚁触角一般12节。并胸腹节不 具刺或齿。
三、如何防治
03、物理防治
阻断食物来源(物理防治):对场站草坪进行硬化, 铺碎石或透水砖,无草坪生长将大大降低红火 蚁的食物来源,逼迫其迁移。

红火蚁

红火蚁
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 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 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 草皮、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 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传播。
形态特征
红火蚁是隶属于膜翅目蚁科的一种昆虫和我们常见的蚂蚁是 近亲,成虫体红褐色,体长为3~6毫米,头部的线呈倒“Y”形, 大颚具4齿,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复眼明显,由数十 个小眼构成。触角10节,锤节2节。腹锤间有2节明显腰节 (腹柄节与后腹柄节),无前伸腹节齿。
红火蚁
目录
• • • • • 传播途径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危害性 防治方法
红火蚁【概述】
红火蚁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 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是火蚁 的一种。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 南美洲。它在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 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箱及草皮从美国 蔓延至澳大利亚及台湾,然后又透过家居 垃圾从台湾再传入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 而蔓延至省内其他城市及香港、澳门。
红火蚁的危害性
1、 危害人类健康。 红火蚁能攻击人类,人们被红 火蚁蜇以后其毒囊中的毒液注 入皮肤,导致剧烈的疼痛,被 叮咬的皮肤会出现水泡,以后 会留下永久性的伤疤。对于敏 感体质的人,被红火蚁叮咬能 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有 的表现为脸红、荨麻疹,脸、 眼睛或喉咙发胀,胸部疼痛, 恶心,大量出汗,呼吸衰竭, 说话含糊,瘫痪,或者引发心 脏病。
2、破坏电路系统。红火蚁能 咬掉绝缘层或携带泥土进入设备 中,造成电路短路。 3、破坏农作物。红火蚁取食 大豆、玉米、茄子、黄瓜等作物 的种子和果实,造成农作物减产。 4、攻击家畜。对于小牛、小 猪、羊等家畜常受到攻击而致死。 5、捕食蜜蜂。红火蚁能捕食 植物传粉的蜜蜂个体。 6、破坏生态平衡。红火蚁能 袭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由于 红火蚁的大量繁殖,能使当地蚁 类大量减少甚至于灭绝。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引言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又称为进口火蚁,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入侵性害虫。

它们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繁殖能力,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本文将介绍红火蚁的特征、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方法。

二、红火蚁的特征红火蚁的工蚁体长约2-6毫米,身体呈红褐色。

它们具有剧烈的攻击性,一旦受到威胁,会迅速会萃并进行群体攻击。

红火蚁的蚁巢通常建在地下,内部结构复杂,包括多个女王蚁和成千上万只工蚁。

红火蚁的蚁后寿命长达数年,每年能产千万只卵,使得红火蚁的种群迅速扩大。

三、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知和警惕性,增强预防意识。

2. 管控入侵途径加强对入境货物、木材、植物等的检疫,及时发现并隔离红火蚁的传播源。

加强边境和港口的监测,防止红火蚁通过非法贸易途径传入。

3. 阻断传播途径加强对携带红火蚁的物品、土壤、植物等的消毒和处理。

禁止私自携带植物和土壤进出各地,减少红火蚁的传播途径。

4. 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的环境整治,清除废弃物和积水,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

定期巡查社区,发现红火蚁的蚁巢及时进行处理。

四、红火蚁的控制方法1. 化学控制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喷洒或者撒布,以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的目的。

在选择杀虫剂时,应根据红火蚁的生命周期和行为特征,选择具有高效、低毒性和长效性的杀虫剂。

2. 生物控制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寄生蜂、食蚁兽等,通过天敌的捕食和寄生来控制红火蚁的种群。

这种方法对于大面积的红火蚁防控较为有效,但需要对引入的天敌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其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3. 物理控制采用物理手段,如热水浸泡、热气熏蒸等,对红火蚁的蚁巢进行处理。

这种方法对于小范围的红火蚁防控较为适合,但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入侵性的外来物种,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二、红火蚁的特征红火蚁是一种小型蚂蚁,身体呈红褐色,工蚁体长约2-6毫米。

其特点包括:1. 群体性:红火蚁以群体生活为主,每一个巢穴内可容纳数百至数千只蚂蚁。

2. 攻击性:红火蚁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当受到威胁时会发动集体攻击,咬伤人和动物,造成疼痛和过敏反应。

3. 繁殖力强:红火蚁繁殖能力极强,每一个巢穴内有多个女王,每一个女王每天可产卵数百个,导致种群迅速增长。

三、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检疫措施:加强对进出口货物、邮包、行李等的检疫工作,特殊是对来自红火蚁疫区的货物进行严格检查,防止红火蚁的传播。

3. 加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红火蚁的监测体系,通过定期巡查、虫口监测、诱捕器监测等方法,及时掌握红火蚁的分布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蚁狮、蚁鸟等,对红火蚁进行生物防治,控制其种群数量。

5. 环境调控: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如清除垃圾、修剪植被、消除积水等,降低红火蚁的繁殖和生存条件。

四、红火蚁的控制措施1.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灭治,可选用接触性杀虫剂、胃毒杀虫剂或者诱杀剂等,根据红火蚁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施药方式。

2. 物理控制:采用物理方法对红火蚁进行控制,如利用高温、低温、水淹等方式,对红火蚁的巢穴进行处理,达到控制红火蚁的目的。

3. 机械控制:通过人工清除红火蚁的巢穴和蚂蚁,如使用拖把、刷子等清除红火蚁的巢穴,或者使用真空吸尘器吸走红火蚁。

4. 集体行动:加强社区、学校、农场等集体单位的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清除红火蚁的巢穴,防止红火蚁的扩散和传播。

红火蚁 总结

红火蚁 总结

红火蚁总结1. 简介红火蚁(Red Fire Ant),学名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常见的食肉性蚂蚁。

它们的身体为深红色,表面有明显的光泽,尾部末端呈现黄色或橙色。

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后来通过人类活动被引入到其他地区。

它们的繁殖速度极快,且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对生态和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 分布与生境红火蚁最早发现于巴西,后来经过人类活动的传播,已经分布到了世界各地。

它们主要栖息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如森林、农田、草地以及城市中的公园、花坛等。

红火蚁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但对高温和干旱的耐受性较差。

3. 生活习性红火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包括女王、雄蚁、工蚁和兵蚁等不同的角色。

女王是红火蚁群体中唯一能够繁殖的个体,而其他蚂蚁则负责筑巢、觅食、保卫和繁殖后代。

红火蚁以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种子等为食,它们还会攻击其他昆虫、小型动物甚至是小型哺乳动物。

红火蚁的口器非常强大,能够喷射出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毒液,对被攻击对象造成伤害。

被红火蚁攻击后,人类和动物往往会出现严重的皮肤刺痛、红肿、瘙痒甚至过敏反应。

红火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大规模的蚁群。

它们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筑巢,巢穴通常多为土质,呈现圆形或锥形。

红火蚁巢穴底部有一个通风孔,以维持巢穴内的空气流通。

4. 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红火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入侵性、捕食性和竞争性。

它们在被引入的新地区会造成其他昆虫和动物物种灭绝,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红火蚁会攻击农作物和植物,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红火蚁还给人类和家畜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在经济方面,红火蚁的繁殖和扩散对农业、旅游和房地产等产业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损失。

红火蚁会对农作物进行破坏,导致农民的产量减少;它们还会造成景区和公园的关闭,降低了旅游业的收入;此外,红火蚁还会侵蚀建筑物,对房地产产生破坏。

5. 红火蚁的管理与控制管理和控制红火蚁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介绍红火蚁的基本情况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入侵性蚂蚁种类。

它们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红火蚁的特点包括:体长约2-6毫米,身体呈红褐色,头部呈红色,尾部有黑色刺状毛发;它们以昆虫、小动物和植物为食,同时也会攻击人类和家畜。

二、红火蚁的危害1. 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红火蚁会破坏地面上的生态系统,对土壤、植物和其他昆虫造成严重威胁,影响生态平衡。

2. 对农业的危害:红火蚁会攻击农作物和果树,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3.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红火蚁的螫刺会引起疼痛、瘙痒、红肿和过敏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三、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和社区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 禁止携带和传播:禁止携带和传播红火蚁的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特别是对于从受红火蚁影响的地区引进的物品,要进行严格检疫和消毒。

3.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红火蚁的出现,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加强边境检查:加强边境检查,对于从受红火蚁影响的地区进入的人员、车辆和物品进行检疫,防止红火蚁的传入。

四、红火蚁的控制方法1.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和寄生虫等生物控制红火蚁的繁殖和扩散。

例如,引入天敌蚁、寄生蜂等,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2. 化学控制: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喷洒或撒播,以达到控制红火蚁的目的。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正确使用。

3. 物理控制:使用物理手段如热水、蒸汽等对红火蚁的栖息地进行处理,以杀灭红火蚁。

同时,可以使用陷阱、屏障等物理设施来阻止红火蚁的进入和扩散。

4. 防治合理化: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管理,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从根本上控制红火蚁的数量和扩散。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引言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二、红火蚁的特征和危害红火蚁是一种小型的蚂蚁,身体呈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色腹部。

它们喜欢筑巢在土壤中,尤其是草地和农田中的蚁丘。

红火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危害:红火蚁会攻击农作物的根部,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对农业产量造成重大损失。

2. 生态环境危害:红火蚁具有高度侵略性,会排挤和消灭其他昆虫和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3. 人类健康危害:红火蚁的螫刺含有剧毒,螫伤后会引起剧痛、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感染。

三、红火蚁的预防方法预防红火蚁的扩散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方法:1. 加强监测: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定期检查农田、公园、花坛等可能存在红火蚁的地方,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

2. 防止人为传播:人类是红火蚁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避免携带红火蚁进入未受感染的地区。

3. 管理进口物品:加强对进口物品的检疫,特别是土壤、植物和木材等易受红火蚁感染的物品,确保不带入红火蚁。

四、红火蚁的控制方法当发现红火蚁已经侵入某一地区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1. 饵剂诱杀:制作含有毒性饵料的陷阱,吸引红火蚁前来摄食,从而达到控制红火蚁的目的。

2. 化学喷雾: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雾,直接杀死红火蚁。

在使用化学喷雾时,应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并遵循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或寄生虫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或线虫来捕食红火蚁,或者引入寄生虫来寄生于红火蚁的体内,从而控制其繁殖。

4. 土壤处理:对受感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例如热处理、冷冻处理或使用杀虫剂浸泡土壤,以杀灭土壤中的红火蚁。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又称为进口火蚁,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入侵性物种。

它们具有高度的侵略性和攻击性,对人类、动物和农作物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红火蚁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红火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旨在匡助您了解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红火蚁的生物特征和习性红火蚁通常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建立巢穴在土壤中或者树木的根部。

它们的巢穴通常很难察觉,但它们的存在可以通过其特征性的沙丘状土堆来判断。

红火蚁是社会性昆虫,每一个巢穴内有数千只工蚁、士兵蚁和一只或者多只蚁后。

它们以昆虫、小动物和植物蜜露为食,同时也会攻击人类和动物,造成疼痛和过敏反应。

二、预防措施1. 教育公众预防红火蚁的传播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公众应当了解红火蚁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组织宣传活动,向公众传达红火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预防控制的指导。

2. 加强监测和检疫加强对进口物品和植物的检疫工作,特殊是来自红火蚁疫区的地区。

对于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应当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隔离,以防止其传播。

同时,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红火蚁的踪迹,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3. 防止火蚁入侵对于已知红火蚁疫区的地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例如,在农田、公园和居民区域周围建立隔离带,限制火蚁的活动范围。

同时,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检查,确保没有红火蚁的存在。

4.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红火蚁的传播速度很快,一旦发现火蚁入侵,应即将采取控制措施。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快速反应队伍和资源调配,以便迅速控制和泯灭火蚁。

三、控制措施1. 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泯灭红火蚁。

常见的方法包括热水浸泡、冻结和高温处理。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死红火蚁和它们的巢穴,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2. 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目前最常用的控制方法之一。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如氯化物、拟除虫菊酯等,可以有效地杀死红火蚁。

红火蚁的危害及检疫防控措施课件

红火蚁的危害及检疫防控措施课件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性蚁类, 成熟蚁丘高于地表10~30cm,直径约 30~50cm。 蚁丘内部具多孔蜂巢结构。蚁后寿命约 6~7 年, 职蚁 ( 工蚁和兵蚁 ) 寿命约1~6个月。
红火蚁并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 ( 交配期 ), 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 新的生殖个体形成。雌雄蚁会飞到约 90~300 公尺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 与交配, 完成交尾的雌蚁约可以飞行 3~5 公里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
红火蚁
红火蚁
红火蚁的鉴别特征—蚁巢特征
红火蚁成熟蚁丘在土壤表面的堆积高度约 10~30cm, 内部蚁巢直径则为30~50cm。 蚁丘内部具多孔蜂巢结构, 同时蚁丘周 围土壤中并布有多条觅食蚁道, 可供蚁 群活动、搬运与分食, 甚至作为避难逃 生通道。
红火蚁成熟蚁巢的主巢构造 其他蚂蚁的成熟蚁巢
红火蚁的鉴别特征—形态特征
红火蚁的成虫体长为3-6mm, 头前部具一中齿突, 后头平圆, 头部宽度总小于腹部宽度。体色是 红棕色至深棕色。触角10节, 触角棒头2节, 此特征很容易与其他属的蚁类区分开。工蚁和 兵蚁可从头部的宽度来区分, 工蚁的头部宽度 约为0.5mm 左右, 而兵蚁的头宽约为 1.5mm 左右。种间的其他一些区别见图1。
检疫的重点
检疫重点: 草皮和带土植物。引进草皮和 带土植物的地方要重点调查。
重点区域: 公园、垃圾场、绿化带、苗圃、 渠道、建筑工地等
重点单位:花场 、草坪公司、园艺公司、 废物收购站
发现疫情后的处理措施
----药剂: 联苯菊酯、七氟菊酯、毒死蜱、 二嗪农、氟虫腈、苯氧威、氟蚁腙、烯 虫酯、吡丙醚等。
其他蚂蚁的成熟蚁丘 红火蚁成熟蚁丘
红火蚁
红火蚁对农业的危害
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害虫, 对农业生产 的危害极大。它不仅取食农作物种子、 幼芽、根系、嫩茎和果实, 而且攻击家 禽家畜, 甚至使小牛、小猪等家畜致死。 红火蚁还伤害捕食昆虫、蚯蚓等土栖生 物以及部分鸟类, 破坏生态平衡, 其筑 巢严重影响农田灌溉系统和堤坝安全。

红火蚁

红火蚁

红火蚁
中文:红火蚁、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
分布于中国台湾(2004.7)、香港、广东、澳门。

入侵红火蚁是最近进入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
一。

这种生物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喜群聚并好攻击,对其栖息地的周围环境生物
具有强大危害。

输入性红火蚁具有极强的生态
适应能力,可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并对人、畜
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

人被红火蚁叮
咬后,受伤部位会感觉持续性灼热样疼痛,局
部皮肤有红斑、水泡、硬肿,还有些痒,如水
泡破裂常可引起细菌性二次感染。

少数体质敏
感的人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出现呼吸
困难、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症状,中枢神经系
统因脑缺氧和脑水肿,发生头晕、乏力、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据分析,红火蚁的适宜生存地区是北纬32.9度以南 即我国的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北局部地区,其扩散北界甚至可达天津及北京的边缘地区。

其入侵方式主要是随植物、土壤、货物包装和运输工具等进入。

带土植物调运频繁,有利于红火蚁传播、扩散。

在进口种苗、花卉等植物性
产品时,为避免病虫害的传入,一般要求不
带土。

国内在种苗、花卉、草坪、观赏植物等
贸易调运中,植物基本上带有土壤或栽培基
质。

有些地方甚至还长途运输废土、堆肥、
垃圾废品等、这些活动显著地增强了红火蚁
传播地可能性,也可能大大加快其扩散速
度。

红火蚁,最壮烈的动物群体

红火蚁,最壮烈的动物群体

红火蚁,最壮烈的动物群体1. 引言1.1 红火蚁的介绍红火蚁,又称火蚁、火烈蚁,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社会性昆虫。

它们体色通常为红色或金黄色,身体呈针状,长有刺状嘴和强壮的下颚,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防御性。

红火蚁主要以植物蜜、昆虫蜜露和小型昆虫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采取集体作战的方式,通过释放一种含有毒素的尖刺来攻击猎物,将其迅速制服。

由于红火蚁的种群密度极高,且具有强大的攻击性,因此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严重威胁。

红火蚁的群体性攻击往往导致被攻击者出现过敏反应或中毒症状,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致命。

红火蚁是一种十分具有攻击性和威胁性的昆虫种群,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危害。

在与红火蚁接触时,务必小心防范,切勿轻视其攻击性和毒性。

1.2 红火蚁的威胁红火蚁是一种来自南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其威胁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小型昆虫以其极强的繁殖力和攻击性而闻名,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红火蚁的入侵往往导致原生动植物的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它们在短时间内就能建立起庞大的群落,抢占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红火蚁还可以直接攻击其他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甚至是鸟类,对周围环境的生物链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农业方面,红火蚁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它们会进攻农作物和果园,给农民带来重大损失。

研究表明,红火蚁通过咬伤植物的叶片和根部,导致植物萎缩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正文2.1 红火蚁的社会结构红火蚁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复杂而有序的。

它们生活在一个由女王、工蚁和雄蚁组成的社会群体中。

女王负责繁殖后代,她们是整个群体的中心和领导者。

工蚁则负责几乎所有的工作,包括寻找食物、建造巢穴、照顾幼虫等。

雄蚁的主要作用是交配,一旦完成了交配,它们往往会被工蚁杀死或赶走。

红火蚁的社会结构中有严格的等级体系和分工,每只蚂蚁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工蚁根据年龄和体力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职业,有的负责打猎,有的负责建造,有的负责保卫巢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形态特征
红火蚁体色红棕色至深棕色,卵、幼虫及蛹 均为白色。唇基内缘中央有一明显的齿。红火蚁 的成虫体长为3~6 mm,头部上面的条纹呈倒“Y” 形,大颚具4 齿,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头部 宽度总小于腹部宽度。复眼明显,由数十个小眼 构成。 工蚁和兵蚁可从头部的宽度来区分,工蚁的头 部宽度约为O. 5 mm左右,而兵蚁的头宽约为1. 5mm左右。
6 预防与控制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应用经验,主要有: 6.1 沸水处理、水淹法、液态氮等非化学药剂防 治法 6.2利用小芽苞真菌和蚤蝇的生物防治法 6.3熏蒸处理法 6.4二阶段处理法等
7 最新研究进展
7.1 遗传物质研究 近年来,关于红火蚁遗传物质的研究进展较快, 在GenBank 上公布的红火蚁线粒体DNA 等基因片 段序列不少,不过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巴西和阿根 廷两地,尚未见到关于美国发生的红火蚁的有关基 因片段序列。 7.2分子生物学及行为遗传学研究 7.3实时荧光分子检测方法 即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火蚁属COI基因序列, 手工设计了检测红火蚁的引物与探针 .
1 起源与分布
2005 年初, 我国在广东、广西、湖南、 福建等地陆续发现有红火蚁, 这意味着这种 危险的入侵害虫已突破检疫封锁在我国登 陆, 对我国经济、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了严 重威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05年1月17 日,农业部紧急发布第453号公告,将红火 蚁定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 物见检疫性有害生物,要求全国对红火蚁 加以封锁控制。
7 最新研究进展
7.4化学防治药剂的研究 国外研究发展比较成熟,防治方法不断更新改 进,目前也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而我国目前 因红火蚁侵入不久,研究发展刚起步,主要集中 于对红火蚁有控制及消灭作用的化学药剂的研究 (最新的集中于有效的灌巢药剂及大面积防治药 剂)
7 最新研究进展
7.5生物防治 ARS(agriculture research service.U.S.)最新研 究出了一种对红火蚁的防治潜力的病 毒:Solenopsis invicta virus-1(SINY-1)。 Gopher tortoise,Gopherus polyphemus是最 新发现的一种对红火蚁有扑食作用的生物。
3 生物学与生态学
蚁丘常出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上部没有开口, 只有当生殖性入侵红火蚁要飞行时,工蚁才会挖 掘出很小的出口孔洞 。
3 生物学与生态学
3.2生态学 入侵红火蚁适合生存温暖湿润的环境中,但在 一17.8℃ 的环境下仍可生存。其存活离不开水, 因此人们常常在小溪、沟渠、川流、江河、池塘 和湖泊的附近发现蚁丘。如遇洪水整个蚁巢的火 蚁会形成一个球状物浮在水面 ,将蚁后及卵、幼 虫、蛹保护在中间,数剧不取食亦可存活,直到 碰到陆地重新建立蚁巢。 对红火蚁来说温度、湿度是限制其繁殖发育与 扩散的主要因子。
4 传播途径及入侵成因
4.1 传播途径 红火蚁的入侵和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 4.2入侵成因 红火蚁一旦在入侵地定居,由于其具有明显的种 群竞争优势,加上又没有自然天敌和使其感病的 天然微生物等自然因子控制,在适宜的气候环境 条件下,红火蚁则会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繁殖而扩 展蔓延.
5 危害
通过对有害生物红火蚁在我国的风险分析,其风 险评估值R = 1.861 ,属中度偏高的危险性有害生 物。 入侵红火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攻击人类, 危害人类健康甚至生命;破坏生态平衡;危害农 业生产;破坏公共设施,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 失。
输入性红火蚁研究概况
姓名:左 娟 专业:农药学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内容
一. 红火蚁的起源与分布 二. 形态特征 三. 生物学与生态学 四. 传播途径及入侵成因 五. 危害 六. 预防与控制 七. 最新研究进展
1.起源与分布
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 属于昆虫纲 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是高度分化的社会 性昆虫。学名为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红火蚁是一种外来侵入昆虫, 原分布于南美洲 巴拉拿河流域( 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 。20 世纪30-40年代随从南美运载农产品船只上的压仓 沙土不慎带入美国并扩散至13 个州(每年以近 200 km的速度扩散), 2001 年红火蚁成功地跨越 太平洋, 入侵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
3 生物学与生态学
3.1.2蚁巢的形状 入侵红火蚁为地栖型生物,新形成的蚁巢需 4~9个月后才会成熟出现蚁丘。成熟蚁丘高于土 壤表面10~30 Cm,内部直径约为30~50 Cm。 地表下面有几十厘米或更深的庞大隧道系统,使 工蚁们远离蚁巢去采集食物,并在很大的范围内 活动。蚁巢外观往往呈圆屋顶形或圆锥状,内部 具多孔蜂巢结构,人工建筑或灌木能为蚁丘提供 支撑。
3 生物学与生态学
3.1生物学 3.1.1生活史 红火蚁是一种营巢生活的社会性昆虫 ;属于 完全变态 ;成虫阶段包括蚁后、雄蚁及职蚁(兵 蚁和工蚁),婚飞时期还有具翅膀的雌、雄繁殖蚁。 蚁巢有单蚁后型和多蚁后型两种. 入侵红火蚁通常在春末夏初下雨后的清晨或黄 昏在空中完成交配,雌蚁可在一两万米的空中飞 行3~5 km降落地,寻找适合筑巢的处所,将翅 脱落后挖掘巢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