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Garber剂量效应研究: 二甲双胍最佳降糖效果出现于2000mg/日
FPG
0 0
HbA1c
终点时与安慰剂相比 △ HbA1c的平均差异(%)
终点时与安慰剂相比 △ FPG的平均差异(mg/dL)
-20
-0.5
-19
*
-40
-31
**
-1
-0.9
*
-41
***
-1.2
*
-60
-1.5
-62 -80
1500mg (n=76)
二甲双胍日剂量(mg)
• •

二甲双胍日剂量(mg)
• • 安慰剂组自基线的△HbA1c= +1.2%(n=79) *P<0.001
安慰剂组自基线的△FPG= -8(n=79) *P=0.054,**P<0.01,***P<0.001
一项关于二甲双胍的14周、多中心、双盲、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纳入451例年龄≥3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日剂量500mg、 1000mg、1500mg、2000mg和2500mg组以及安慰剂组,3周冲洗期后强制滴定剂量,评估与安慰剂相比不同剂量的疗效与安全性 GLU/2016/SL01V3 Valid until Feb.2017
日本T2DM患者回顾性研究: 二甲双胍强效降糖不受BMI影响,同时调节体重
肥胖患者(n=105) 非肥胖患者(n=108)
与基线(0个月)相比:* P < 0.05 ; ** P < 0.01;与肥胖组相比:$ P < 0.01
一项回顾性研究,213例T2DM患者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BMI≥25kg/m2)和非肥胖组
启动会
定稿会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控制达到目标水平。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受损患者,需调整剂量。

四、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这种情况多数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前应进行肾功能评估,并注意监测肾功能和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五、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六、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妊娠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已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是一种可靠的降糖药物,可使HbA1c下降1%~2%。

它可以与其他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

此外,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65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对比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小时,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脂肪合成与代谢,改善血脂谱,对NAFLD患者的肝脏血清学酶谱及代谢紊乱均有显著改善。

此外,虽然二甲双胍没有治疗PCOS的适应证,但可以提高PCOS患者的雌二醇水平,改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提高生育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表 3 主要推荐意见
项目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如果无禁忌证和不耐受 , 二甲双胍是治疗 T 2 DM 的首选药物 , 也同样适用于非超重/肥胖的 T 且疗效和不良反应与患者的 二 甲双胍不仅是超重或肥胖 T 2 DM 患者的首选用药 , 2 DM 人群 , BM I无关 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 T 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2 DM 的风险 , 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 I R 而降低血糖 剂量与临床疗效 / ; / , / , 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 , 在患者 最佳有效剂量 2 成人最大推荐剂量 2 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 5 5 5 0m d d 0m d 0 0m 0 0 g g g / ) 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 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 ( 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2 0m d 0 0 g 去除安慰剂效应后 ) 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降糖疗效 , 可使 H c下降 1% ~2% ( b A 1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任何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联合应用 , 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 加用其他降糖药后可进一步获得 明显的血糖改善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 , 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治疗 T 1 DM 特殊人群用药 二甲双胍可用于 1 0 岁及以上儿童 , 6 5 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使用最大剂量 二甲双胍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 3 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表 1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
证据等级 I级 证据来源 按照特定病 种 的 特 定 疗 法 收 集 所 有 质 量 可 靠 的 R C T 及对其所做的系统性评价或 M e t a分析 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 R I I级 C T 研究 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 I I I级 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 I V级 专家意见 、 个案报道和临床总结 V级 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

二甲双胭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梳理二甲双服因良好的降糖效果并可降低体重、具备良好安全性以及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证据,且有多种降糖外的作用,已被多个指南推荐为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近年来,关于二甲双服临床应用的证据日益丰富,基于此,《二甲双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后文简称为《共识(2023年版)》)在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现整理主要推荐意见,以供参考学习。

1、二甲双服的临床地位有无变化?二甲双服具有良好的降糖疗效,并可轻度减轻体重,同时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掌握好禁忌证的前提下,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风险,《共识(2023年版)》推荐二甲双服作为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推荐意见:♦二甲双肌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

在无G1P-1RA或SG1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二甲双服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因改善心肾临床结局需要优先使用G1P-1RA或(和)SG1T2i治疗时,二甲双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首选的降糖药物;♦二甲双服适用于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重指数无关。

2、二甲双服的最佳剂量是多少?《共识(2023年版)》指出,:二甲双服可在进餐时服用或餐后立即服用,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二甲双肌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mg/d,若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 o>>>推荐意见:♦二甲双肌起效最小剂量为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o二甲双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若患者能够耐受,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二甲双服单药治疗可使HbAIc下降1.0%-1.5%z并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

3、肝肾功能不全者可以使用二甲双服吗?(1)肾功能二甲双服本身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因二甲双胭以原形从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二甲双肌蓄积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增加。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

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

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随着二甲双胍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丰富,我国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尤其是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阐述,要点如下。

1.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如无禁忌证和不耐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首选和全程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A)。

二甲双胍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同样适用于体重正常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与体质指数(BMI)无关(A)。

二甲双胍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用于预防糖尿病(C)。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甲双胍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新诊断及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的 T2DM 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A)。

二甲双胍可通过有效改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降低基础和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UKPDS 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T2DM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Ⅰ级)。

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所带来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其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Ⅰ级)。

REACH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2年,全因死亡相对风险下降24%。

HOME研究结果提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比单用胰岛素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风险。

意大利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相比,二甲双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SPREAD 研究显示,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T2DM 患者,与格列吡嗪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 46%(Ⅰ级)。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格列奈类:
胰腺
• 二甲双胍:
肝脏 肌肉 脂肪
胰腺 小肠
胰腺
• DPP-4 抑制剂 :胰腺 • GLP-1类似物:
胰腺 胃肠道 脑
HbA1c
• 噻唑烷二酮类: 肌肉 脂肪 肝脏
其他:不针对病理生理机制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消化道
GLU/2014/SL05V1 Valid until Dec.2015
对磺脲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联合二甲双胍显著降低HbA1c达1.7%
基线HbA1c ︵ % ︶
8.5% 0.2
HbA1c=7.0%
Kahn SE, et al. N Engl J Med, 2006, 355(23):2427-2443.
GLU/2014/SL05V1 Valid until Dec.2015
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为 “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开始时服用500mg/d或小于1000mg/d; 1~2周后加量至1000mg/d; 继续1~2周加量1次,最佳剂量为2000mg/d (1000mg bid) 如果发生胃肠道反应,将剂量降至之前较低的剂量,过一段时间再尝试
启动会
定稿会
GLU/2014/SL05V1 Valid until Dec.2015
审稿会
共识共参考106篇国内外著作、指南及研究
重点参考了很多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
GLU/2014/SL05V1 Valid until Dec.2015
共识于2014年8月同时发表于 《中国糖尿病杂志》与《药品评价》
正常体重 (n=111) 基线HbA1c(%) 16周HbA1c(%)
0.0
基线至16周的校正后的 HbA1c变化(LOCF)(%)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 2 1 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 二甲双胍 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 、餐后血糖 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 ) ( , 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 c )下降 1% ~ PPG) 可使中国新诊断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HbA c 2% [ ], 下降 1 8% (可能含安慰剂效应) ,且不受体重影 [ ] 响 ; 在相似的基线 HbA c 条件下, 最佳有效剂量 ( 2000 mg / d )的降糖疗效显著强于其他口服降糖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 联合其 药[]; 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Ⅰ 级) 。联合胰岛素可降低血糖、 改善血脂, 同时减轻 该药 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 减少胰岛素用量[]; [ ] 目前惟一被指南推荐为有 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 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长 期治疗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已经发生了心 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下降相关[ ](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Ⅰ级) 和耐受性, 低血糖的发生率低, 胃肠道副反应多为一 过性, 不导致肾脏损害, 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 [ 和乳酸酸中毒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 具 [ ] 。如果无禁忌证, 二 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 Ⅰ级) 甲双胍是 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且应一 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 2 超重或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回 顾性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 二甲双胍在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相
3 9 18 - 19 20 21 22 19 23 24 25 26 27 - 28 29 30
效果与剂量 (500 ~ 2000 mg / d )呈正相关关系, 500 mg / d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 HbA c 0 6% (减去安 慰剂效应后, 以下同) , 2000 mg / d 标准剂型降糖效 果达最大可降低 HbA c 2% , 且胃肠道反应与 1000 或 1500 mg /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 级) 。UKP DS 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 2550 mg / d [ ]; 长效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 2000 mg / [ ] 标准片推荐成人最大剂量为 2550 mg / d[ ]。 d ,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 500 mg / d, 成人最大 推荐剂量 2550 mg / d, 最佳剂量 2000 mg / d。 4 2 剂量调整原则 二甲双胍的剂量调整原则为 “ 小剂量起始, 逐渐加量” 。开始时服用 500 mg / d l ~ 2 周后加量至 1000 mg / d; 或小于 1000 mg / d, 继 续 1 ~ 2 周 加 量 1 次,最 佳 剂 量 为 2000 mg / d ( 。二甲双胍 1000 mg, 2 次 / d 或 2000 mg, 3 次 / d) 晚餐 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 缓释剂型 1 次 / d, 时或餐后立即服用。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 从性, 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 建议起始 500 mg, 2 次 / d, 如 无 明 显 胃 肠 道 反 应,2 周 后 可 增 加 至 1000 mg, 2 次 / d。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 每 日总剂量 1500 ~ 2550 mg, 分 2 ~ 3 次服用。老年人 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 具体调整方 法详见“ 特殊人群用药” 部分。 4 3 剂型 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 、 二 胍普通片( 250 mg / 片, 500 mg / 片或 850 mg / 片) 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 、 500 mg / 片或 500 mg / 胶囊) 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 250 mg / 片或 250 mg / 胶 囊) 、 二甲双胍粉剂, 以及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如 磺脲类药物或 DPP - 4 抑制剂) 组成的复方制剂。 4 4 不同剂型的疗效有区别 ( 1 )各种剂型的主 要区别在于给药后制剂中药物的溶出释放行为不 同。普通片剂在胃内崩解释放; 肠溶片在从胃排空 到肠道后崩解释放; 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内 缓慢地溶出、 释放; 肠溶胶囊在肠道内溶出、 释放。 ( 2) 普通片剂在胃内的溶出速度较快, 肠溶片和肠 溶胶囊次之, 缓释片再次之。因每种制剂给药后血 药浓度峰值、 达峰时间、 表观半衰期等参数存在一定 的差异, 所以多剂量给药后的达稳时间也不一致。 ( 肠溶片(胶囊)和缓释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 3) 剂而言, 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 提高患者的用 [ ] 药依从性 。( 在相同的给药 4 )合格的药物制剂, 剂量下, 各种剂型之间应该具有生物等效性。( 5) 不同剂型的临床疗效是否一致, 尚需更多的大样本 临床研究证实。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二甲双胍临 床应用专家 共识2023
前言
▪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以及降糖之外的多种益处,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 物联用,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在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的强适应证的情况下, 二甲双胍应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的基础用药。
谢谢观看
肾功能不全患者
(1)二甲双胍本身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因二甲双胍以原形从肾脏排 泄,对于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二甲双胍蓄积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 风险增加,开始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应至少每年检查1次肾功能。建议根据 患者的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
(2)国内二甲双胍说明书推荐eGFR < 45 ml/min/1.73m2时禁用。 2022年版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和2023年版美国糖尿 病学会(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在eGFR < 45 ml/min/1.73m2时减量 使用,eGFR < 30 ml/min/1.73m2时禁用。
(2)虽然在系统评价中妊娠期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相比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但长期随访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对子代的生长发 育和长期体重有影响。因此,仅当孕妇无法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医生认为不适宜胰 岛素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以作为一种替代选择。
(3)二甲双胍禁用于1型糖尿病(T1DM)孕妇、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宫内 发育迟缓患者。
患者造影或麻醉/手术前停用二甲双胍及恢复使用时间
(1)向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可能引起二 甲双胍蓄积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 (2)患者在造影检查前和检查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在检查完成 至少48 h后且复查肾功能无恶化的情况下可恢复使用。 (3)在接受常规、脊髓或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时建议停用二甲双胍, 术后至少48 h或恢复进食并且肾功能经评估稳定后可以重新开始治 疗。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背景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在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以及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

无论对于血糖控制,还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二甲双胍都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二甲双胍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使用经验。

1995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有肾损害的证据或风险,否则患者应从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体现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效性、剂量、用法、安全性、疗效与体重的关系等)存在认识误区。

例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未能发挥二甲双胍的剂量优势;因担心二甲双胍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等,使一些原本可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治疗良机。

为此,我们组织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制订《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推荐意见和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表1 主要推荐意见推荐级别:A:强力推荐。

证据肯定,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B:推荐。

有较好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利大于弊;C:不作为常规推荐。

有证据能够改善健康结局,但无法明确风险获益比;D:不推荐。

证据不足或对健康结局弊大于利表2 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备注:证据等级标注于正文相应证据后的括号中表3 常见缩略语一、临床地位1. 二甲双胍为什么被推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二甲双胍具有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可以使HbA1c下降1%~2%[1-3],可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4]。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科室:姓名:分数:一、单选题1.二甲双胍的最佳剂量是每天多少mg?A.1000B.1500C.2000D.25502.二甲双胝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A.低血糖B.维生素B12缺乏C. 胃肠道不适D.体重增加3.使用二甲双狐之后,患者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A. 没有变化B.降低C. 增加D.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4. 当eGFR小于多少时,不宜使用二甲双胍?A. 30B. 40C. 45D.505.当eGFR在这个范围内,使用二甲双胝需要调整剂量?A.30-35B. 40-45C. 45-59D.45-656.以下口服药物服药时间哪项是不正确的?A.阿卡波糖餐时嚼服B.二甲双胍饭前半小时服用C.瑞格列奈进餐服用D.西格列汀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7.肾功能异常者,使用对比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 小时应暂时停用,之后还需停药多少小时?A.12-24B.24-48C.48-72D.6-128.应用二甲双胍时,为了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患者的()A.肝功能B.肾功能C.心血管功能D.脑功能9.下列关于二甲双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B.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检查前,应暂停本品C.促进酮体形成D.可罕见严秉的乳酸酸中毒10.二甲双胍最小起始量是A.500mg/d B1000mg/d C.1500mg/d D.2000mg/d二、多选题1.二甲双胍的禁忌症有哪些?A.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B.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对比剂者C.长期酗酒者D.胃肠道反应2.二甲双胍减少心血管的危险因素有A.血脂异常B.高血压C.非酒精性脂肪肝D.肥胖3.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A.腹泻 B肥胖 C.乏力 D.呕吐4.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B.减少脂肪酸氧化代谢C.抑制肝糖输出D.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5.二甲双胍降糖外益处有那些?A.改善血脂B.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C.抗肿瘤作用D.多囊性卵巢综合征6.二甲双胍能够改善脂肪的合成与代谢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A.甘油三酯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总胆固醇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7.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A.抑制肝脏的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B.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C.提高胰岛B 细胞对血糖的应答D.增加脂肪酸氧化代谢8.以下对二甲双胍描述正确的是A. 二甲双胍可增加体重,适用于偏瘦的患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B.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经典一线用药,联用时作为基础用药C. 二甲双胍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D. 服用二甲双胍要2-3年检测维生素B12水平9.关于二甲双胍的描述正确的是。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文二甲双胍,简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减少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自1957年上市以来,二甲双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首选的抗糖尿病药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一、二甲双胍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二甲双胍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

此外,对于青少年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二甲双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然而,由于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慎用或避免使用。

同时,对于存在肝功能损害、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酒精中毒等的患者,二甲双胍也应谨慎使用。

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对二甲双胍过敏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也是禁忌的。

二、二甲双胍的常见副作用和安全性考虑二甲双胍在临床使用中,一般剂量调整逐渐增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治疗初期,一般在1-2周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另外,二甲双胍还可能引起乳酸性酸中毒,此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停药,并寻求医生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过度饮酒、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高风险患者,应慎重使用二甲双胍,以免加重现有疾病或引发不良反应。

在使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乳酸水平等指标,确保患者安全。

三、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及剂量调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以增强疗效。

目前,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

在联合治疗中,剂量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又不引起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一、无论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不耐受,否则二甲双胍应作为患者的首选用药。

无论是日本人群,澳大利亚人群还是中国人群研究,均表明二甲双胍对不同BMI患者的降糖疗效一致。

二、二甲双胍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 使用时应遵循“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的剂量调整原则。

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500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mg/d。

2000mg/d可以降低HbA1c2%,且胃肠道反应与1000mg或1500mg无明显差异。

二甲双胍(2000mg/d)单药治疗可以在4年内使受试者平均HbA1c水平维持在7%以下。

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2000mg/d)以使患者血糖达标并得到长期良好控制。

三、二甲双胍单药/在二甲双胍基础上的联合治疗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

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可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四、二甲双胍不损伤肾脏,无证据表明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酸中毒有关。

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

建议根据eGFR的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患者eGFR≥60 ml/(min• 1.73m2)无需减量,eGFR在45~60ml/(min• 1.73m2)时减量,当eGFR<45ml/(min• 1.73m2)时停用。

Cochrane协作组权威综述2010年荟萃分析表明:“没有来自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观察性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二甲双胍治疗与其他降糖治疗相比,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

”五、二甲双胍治疗带来心血管获益。

UKPDS显示:使用二甲双胍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下降35%,心肌梗死风险下降39%;UKPDS10年随访显示:二甲双胍治疗组大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的获益具有延续效应,且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显著优于磺脲类和胰岛素。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

·指南与共识·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宁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李光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单忠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李焱);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延兵);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赵家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王卫庆);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洪天配),药剂科(赵荣生、翟所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童南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周智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刘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李强);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药剂科(纪立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彭永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余学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王佑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姬秋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李启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李春霖);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李全民);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时立新);上海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李益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石勇铨);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赵志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杨婉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剂科(吴久鸿)通信作者:母义明,E-mail:muyiming@301hospital.com.cn;纪立农,E-mail:jiln@bjmu.edu.cn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母义明 纪立农 宁光 李光伟 单忠艳 李焱 孙子林 李延兵 赵家军 王卫庆 朱大龙 洪天配 童南伟 周智广 邹大进 刘超 李强 郭立新 彭永德 陈璐璐 肖新华 余学锋 王佑民 姬秋和 李启富 李春霖 李全民 时立新 李益明 石勇铨 翟所迪 赵志刚 杨婉花 纪立伟 赵荣生吴久鸿【摘要】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摘要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来,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如2016年发表的中国最新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临床研究显示,无论单药还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均能有效降低HbA1C;2015年ADA/EASD立场声明,建议放宽二甲双胍用于中度肾功能不全T2DM 患者的限制;欧洲版说明书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2015年,中国研究显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能有效改善IR、更好地控制体重及成本-效益比更佳等。

因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关键词】二甲双胍;共识;临床应用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近年来,虽然有多个新型降糖药物上市,但二甲双胍仍是全球使用量迅速增加的经典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有良好的单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证据,以及心血管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明确的临床证据。

因此,该药已经成为全球控制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二甲双胍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T2DM。

2004年,欧盟正式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10岁及以上患儿T2DM。

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T2DM 患者,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自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该共识已成为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的重要学术参考文献。

近两年,针对二甲双胍的研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临床证据。

为此,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对2014年版《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更新。

推荐意见、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常见缩略语见表1~3。

一、临床地位与使用时机1.二甲双胍被推荐为治疗T2DM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二甲双胍有T2DM 可靠的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单独使用能有效降低T2DM患者的FPG、PPG,可使HbA1C下降1.0%~2.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可使中国新诊断T2DM 患者的HbA1C降低1.8%(可能含安慰剂效应),且不受体重影响。

在相似的基线HbA1C条件下,最佳有效剂量(200 mg/d)的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强于其他口服降糖药。

数据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可进一步获得明显的血糖改善(Ⅰ级)。

与以其他口服降糖药物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以二甲双胍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加用第二种口服降糖药或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最晚,今后需调整治疗方案的可能性也最低。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可进一步降低HbA1C,减少胰岛素用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

另外,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T2DM 患者及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T2DM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相关(Ⅰ级)。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其胃肠道反应多为一过性,不导致肾脏损害,长期使用不增加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风险。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Ⅰ级)。

如无禁忌证,二甲双胍是治疗T2DM 的首选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基础治疗药物,且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2.二甲双胍是否只是超重/肥胖T2DM 患者的首选用药: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二甲双胍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T2DM 患者中的疗效相当(Ⅰ级)。

因此,体重不是能否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决定因素。

无论对于超重/肥胖或体重正常的患者,国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为治疗T2DM 的首选用药。

3.二甲双胍能否预防糖尿病: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被证明能预防糖尿病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药物。

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T2DM 的风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但在我国预防糖尿病尚不是二甲双胍的适应证。

DPP是一项糖尿病预防计划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850mg,2次/d)治疗,3年T2DM 的发生率分别降低58%和31%(Ⅰ级)。

DPP随访研究显示,以安慰剂为对照,二甲双胍可降低IGT人群糖尿病发生率约13%(Ⅰ级)。

DPP/DPPOS结果显示,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二甲双胍能减少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体重增加,且10年花费更低(Ⅰ级)。

印度IDPP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单独或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应用均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分别为26.4%和28.2%(Ⅱ级)。

2012年IDF全球T2DM 指南推荐,预防糖尿病最好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对于IGF、年龄<60岁的肥胖人群,可给予二甲双胍干预。

建议糖尿病前期人群应起始生活方式干预,对生活方式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可有效预防糖尿病。

接受二甲双胍干预的患者应限于有预防糖尿病意愿、有很好的治疗依从性并有条件按照医嘱定期接受糖代谢评估的糖尿病前期个体。

二、作用机制二甲双胍改善高血糖主要机制包括:(1)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2)作用于外周组织(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降低FFA,提高IS,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3)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

三、剂量与临床疗效1.二甲双胍的最小、最大及最佳使用剂量:临床研究显示,在500-2000 mg/d的剂量围,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

500 mg/d二甲双胍可降低HbA1C 0.6%(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以下同),2000 mg/d可降低HbA1C 2.0%,且与1000 mg或1500 mg 比较,胃肠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KPDS研究中,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剂量中位数达到2550 mg,缓释剂型推荐最大用量为2000 mg/d,普通片推荐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 mg/d。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 mg/d,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 mg/d,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 mg/d。

2.二甲双胍使用时的剂量调整: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开始时服用2000 mg/d或<1000 mg/d,l~2周后加量至最大有效剂量2000 mg/d或最大耐受剂量。

二甲双胍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缓释剂型1次/d,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

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500 mg,2次/d,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随后可逐步增加至1000 mg,2次/d。

二甲双胍的血浆半衰期为5.1 h,但其同时分布于红细胞储藏室,使得全血消除半衰期达17.6 h。

二甲双胍1000 mg,2次/d,可维持24 h有效血药浓度。

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通常剂量1500-2000 mg /d,分2~3次服用。

注意老年人群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具体方法详见“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的使用”。

3.二甲双胍的剂型:目前,国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250 mg/片、500 mg/片或850 mg/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500 mg/片或500 mg/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250 mg/片或250 mg/胶囊)、二甲双胍粉剂,以及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

4.不同剂型二甲双胍疗效的区别:(1)各种剂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给药后制剂中药物的溶出释放行为不同,普通片剂在胃崩解释放;肠溶片从胃排空到肠道后崩解释放;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缓慢地溶出、释放;肠溶胶囊在肠道溶出、释放。

(2)普通片剂在胃的溶出速度较快,肠溶片和肠溶胶囊次之,缓释片再次之。

因而每种制剂给药后血药浓度峰值、达峰时间、表观半衰期等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多剂量给药后的达稳时间也不一致。

(3)缓释片/胶囊和肠溶片/胶囊相对于普通片剂而言,可减少给药后的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合格的药物制剂,在相同的给药剂量下,各种剂型间应具有生物等效性。

(5)不同剂型的临床疗效是否一致,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5.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降糖疗效: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29周可降低FPG 3.2 mmol/L、PPG 4.0 mmol/L、HbA1C 1.8%(Ⅰ级)。

在中国人群开展的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中,1000 mg/d或1700 mg/d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分别降低0.7%和1.0%(去除安慰剂效应后)(Ⅰ级)。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曾经接受短期胰岛素治疗后的T2DM 患者中,以二甲双胍(2000 mg/d)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物组疗效与甘精胰岛素组的降糖疗效相当(Ⅰ级)。

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显示,2000 mg/d二甲双胍的疗效与1000 mg/d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相当(Ⅰ级)。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T2DM 患者中,二甲双胍(1500 mg/d)的降糖疗效和阿卡波糖(3000 mg/d)相当。

6.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的疗效:二甲双胍可改善IR,减少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两类药物联合,作用机制互补,具有更全面针对T2DM 病理生理缺陷的特点。

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本脲治疗组比单用二甲双胍或单用格列本脲组能更好地控制FPG和HbA1C(Ⅰ级)。

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治疗18周后,格列吡嗪/二甲双胍复合制剂治疗组的血糖达标率(HbA1C<7.0%)为36.3%,分别是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组(8.9%)和单用格列吡嗪治疗组(9.9%)的4.1和3.7倍,同时复合制剂治疗组FPG水平控制更好(Ⅰ级)。

在中国T2DM患者中开展的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喹酮治疗组的HbA1C降低幅度(1.7%)高于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0.9%),且两组低血糖、体重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级)。

另有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与相同剂量的格列本脲相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含有格列本脲的中药固定复方制剂降糖效果相当,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减低(Ⅰ级)。

7.二甲双胍联合TZDs的疗效:二甲双胍联合TZDs能更好地降低HbA1C,显著改善胰岛功能和IR,但联合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升高LDL-C)高于单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的复合制剂与单用二甲双胍比较,复合制剂降低HbA1C和FPG 更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