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自我总结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一、美学概念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学科,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学科。
2. 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审美活动的美。
3. 美学的任务美学的任务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规律等问题,促进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
4.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历了审美经验论、自然美学和艺术美学的发展阶段,现代美学又包括结构美学、语言美学、后现代美学等学派和流派。
二、美的本质和特征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存在的根源和本体,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主客观性、普适性、相对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三、美的价值和功能1. 美的价值美的价值包括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美的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美的功能美的功能包括满足审美需要、促进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等。
四、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征1. 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感知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活动。
2. 审美活动的特征审美活动的特征包括感知性、情感性、理性和实践性等。
五、艺术和美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以特定的形式和表现手段,通过感觉和思维的交织,表现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与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 艺术的特征艺术的特征包括艺术形式、艺术表现、艺术效果等。
3. 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批判功能、表达功能、交流功能等。
4. 艺术创作的原则艺术创作的原则包括真实性、美感性、表现力等。
六、影响美学的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感官的美的体验和美的启发。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对美的塑造、传播和感染力。
3.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4.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以上是美学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 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美的相对性:是指一个事物总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而言的,从大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而言,美或不美。
①美的时代性,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②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
2、美的绝对性:一个事物只要感性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就是是美的。
虽然世界上无绝对的美,但美却是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由于美有绝对性,表现出永久性和超越性,永久性指美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超越性则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界限。
3、格式塔心理学:即形式、形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感知对象时,心里如何与对象发生一种巧妙的关系。
两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异质同构理论,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结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4、爱得码(AIDMA)原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购买)。
5、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指英国18C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喜剧根源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对象的许多缺点、弱点,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荣耀感。
这个观点比较科学的阐释了喜剧的根源,但却不能涵盖一切喜剧。
(从对象来说又叫“鄙夷说”)6、康德“乖讹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乖讹说”又叫“期待失望说”。
有其合理性,适合解答小丑、小人物诙谐夸张的喜剧。
7、格格森“生命的机械化”:德国20C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由、鲜活、灵动的生命体,但因为某个因素使人的生命演化为像一台机械一样呆板而且呆滞,人面对他就会笑。
适合于着重表演的艺术作品。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
大一美学概论期末总结导言美学概论是大一学生艺术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旨在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对美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受益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情讨论。
在期末总结中,我将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美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追溯到18世纪,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缪尔提出并建立起来。
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感心理、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
在学习中,我们探讨了美的定义问题、主体美感心理的多样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变化等多个方面。
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美的概念与形式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代美的对象,也可以表示美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在美学中,我们学习了多种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美”到康德的“主客观美”,从形式美到功能美、内在美、外在美等,每个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论证。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建筑环境、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标准。
三、艺术与美学艺术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创造性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达情感、思想和观念。
在美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每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提高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艺术还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四、美学与实践美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
在美学概论的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艺术场所,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中文系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文系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概念与历史渊源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价值。
美学是对美的认知、体验和评价的理论研究,也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活动。
2. 美学的历史渊源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
在中国,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的《周礼》、《仪礼》,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传统。
二、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不同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对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
2.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指人们评价和认知美的依据和规范,美的标准有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之分。
客观标准是指美的规律和规范,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三、美学的基本理论1. 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等内容。
审美理论研究美的认知和体验过程,探讨美的产生和价值。
2. 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表现、艺术表达和艺术价值等内容。
艺术理论研究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探讨艺术的创作和意义。
3. 美学的方法论美学的方法论是指研究美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哲学方法、文学方法、艺术方法和实证方法等内容。
美学的方法论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工具和手段。
四、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艺术,主要包括美的本质、美的体验和美的价值等内容。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基本依据。
2. 美学的研究内容美学的研究内容是对美的认知和体验,主要包括美学原理、美学规律和美学方法等内容。
美学的研究内容是对美学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五、美学的发展与影响1. 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等阶段,不同阶段的美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典籍,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概论知识点
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的过程和价值。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话题,从艺术到自然景观,从文化传统到社会价值观。
本文旨在介绍美学概论的知识点,并以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历史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审美的过程和价值的探讨。
2.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形而上学到经验主义的思想转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美的本质和标准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客观角度看,美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从主观角度看,美可以是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2.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尺度和准则。
美的标准可以基于客观的规律,例如比例、对称和和谐;也可以基于主观的情感和个人喜好。
三、审美的过程和价值1.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和欣赏美的过程。
审美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和评价等多个环节,涉及感官、认知和情感等维度。
2.审美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体现在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审美体验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认知上的启发和文化上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
四、美学与艺术1.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艺术是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
艺术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创造美的方式来呈现。
2.艺术的美学意义:美学对艺术的研究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还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美学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和方法。
五、美学与社会文化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美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美学在社会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2.美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应用:美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广告传媒和教育等领域中,美学对于提升品质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2、鲍姆加通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3、美是生活“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年就是美的”。
4、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
美学(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p1-11)简答(p12-42)论述(p43-45)名词解释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审美体验、美的观念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学名词的解释:1.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2.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4.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5.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6.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7.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8.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9. 象征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象征。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
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
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概论学期总结[推荐五篇]
美学概论学期总结[推荐五篇]第一篇:美学概论学期总结美学概论学期总结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随着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美学这个词还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网络上,词人们对美学的定义就是:‘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课堂上,老师带领着我们欣赏了很多美学的案例,很多美丽的事物,还阐述了自己对美学的理解,并且让我们也参与了讨论。
使我们对美学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老师还系统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还有海内外的很多美学大家的作品,我真的越来越佩服黄老师了......(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梵高的那幅印象派的画作,因为我认识。
)现在既然要说说我们这学期的所得,那我就讲讲我对文艺复兴的东西的理解吧。
文艺复兴的作品是讲究以人为本的,她批判封建神学。
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画中的丽莎·乔宫多拥有着令人痴迷的微笑,达芬奇高超的技艺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
这更是一种美的体现。
而且我在网上看到说蒙娜丽莎的眼睛里有很多符号,这也许就是达芬奇密码的原始素材吧。
这也许是一种科学美的体现,而拍出的电影是艺术美的体现......而另外一幅最后的晚餐,他则是一改往日对人物呆板,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画作就像是真实世界的一个翻版,形象而生动。
画面中间的耶稣正襟危坐,而犹大则显得很阴郁。
文艺复兴是人类美学,科学,艺术,思想文化的历史性变革。
对美,特别是人性美,人的躯体美,思想美等都有着深刻的总结和拓展。
文艺复兴使得我们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对美特殊的理解,美学也不能局限于个人,所以老师让我们互相讨论美学这个词汇。
美学概论就这样上完了,但是美已经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我衷心的谢谢黄老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生动的美学历程......第二篇:美学概论美学概论期中作业姓名:杨瑾班级: 13税收一班学号: ***72014年11月3日1..你喜欢花吗?花是大自然的象征吗?你再什么情况下会送花给朋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接受别人送花?答: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十分喜欢花。
美学概论——精选推荐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1.美它是美学研究的中⼼范畴,能引起⼈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
2. 美学它是古⽼⽽⼜年轻的学科,产⽣于⼈类社会实践中,是⼈类对现实⽣活美,⾃然美,特别是对艺术美进⾏审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
它能帮助⼈们树⽴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尚的审美情趣,提⾼审美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
3. 美感它是⼈们在接触到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感知,想象,情感。
理解等审美感受,是⼀种赏⼼悦⽬和怡情的⼼理状态,是⼀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式。
4.审美素质关于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的素质,也是⼈必须的⼀种⽂化素质,⼈们将它渗透到创造主体的⼼智中去,使之变成⼀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的价值取向5.审美能⼒是⼈们在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没,表现美,创造美等⽅⾯的能⼒。
⼆·单项选择1.在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先提出并加研究的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多德D.康德2.提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格尔C.休谟D.博克3.“美不常珍,恶不终弃”说明美的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社会性4.弗洛伊德认为,⾃然风景之所以美,是⼈们把他当成了()的代替品A.母亲B.情⼈C.⽗亲5.美感是下列何者的产物A.社会实践B.主观愿望C.主观意志D.⽣物本能6.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律的⽿朵来说,最美的⾳乐也毫⽆意义。
”说明A.⽿朵很重要B.感官的重要性C把握⾳律很重要 D.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灵去领悟7. 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卢浮宫的没,不论是有⼈或⽆⼈,都同样存在。
这说明()A.美有主观性B.美有客观性C.美有社会性D.美有实践性8.“⽇出江花红似⽕,春来江⽔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映了诗⼈的()情绪。
(完整版)自考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二.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理想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审美形态20、审美活动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虑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创造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有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认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三、问答题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弓I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大纲知识点总结
美学大纲知识点总结一、美学概念简介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其研究对象包括艺术作品、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是对艺术的理论分析和研究。
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以艺术和美的本质为研究对象,探讨美的产生、美的表现、美的规律等问题,是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
在美学中,人们对美的认知、美的体验、美的表现都成为了研究的对象,美学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产生、美的表现、美的规律等问题,是对艺术和美的理论性探讨。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都纳入到了美的理论研究范畴之内。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智慧的第一作家柏拉图就曾经写过一部名为《对话录》的著作,其中就包括了对美和美的理论性探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也详细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成为了美学研究的奠基人。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影响了美学的发展,美学成为了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在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审美经验等一系列美学理论。
19世纪法国的大卫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复兴,开辟了美学的新篇章。
20世纪以来,美学也得到了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美学家,如礼乐的、杰克逊等,他们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美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美学的基本概念与美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
1. 美的本质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的本质是艺术和美学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之后,美的本质问题便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美国,艺术和美学界开始了一场有关美的本质的激烈争论。
美学家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分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立场。
客观主义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主义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的经验。
在哲学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形成了不同的美的本质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
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
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从而受到强烈的鼓舞,既而使人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高、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是指对象以其小巧、精致、秀丽等形式特征,给人以一种和谐、平静、舒畅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出对象与主体间的和谐统一,使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美好,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滑稽:主要是一种审丑的美学范畴。
它通过对丑的嘲笑,来曲折表达正面的美的观念和理想。
滑稽通常是以严肃的题旨为内容与荒唐的表现形式构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嘲讽丑、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的自尊自豪、优越胜利。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特点: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6)具有普遍性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分为可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
联想: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
联想的3个要素:欣赏者、眼前的人事景、昔日相关记忆。
联想的3种类型:接近联想、形似联想、对比联想,简答题:1、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1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潜移默化。
2、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另: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经验基础上,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
它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参与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审美批评的对象包括审美客体、审美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价值意识,即审美文化。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客观制约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融会;2.欣赏因素与创造因素的兼有;3.审美情感与科学理性的结合;4.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评价。
3、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4、孔子的美学思想◆美善不可分,甚至是同义语。
⏹“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算是善的、好的人。
(《里仁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和善、德一个意思,可以共同使用。
5、柏拉图(前427-347)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温和的天气、漂亮的相貌,骏马,建筑,美食等;指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大希庇阿斯篇》)6、康德(1724—1804年)❖ 1. 一种情感的判断。
❖ 2. 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
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 3. 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美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论述题美和美感的关系: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
2 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3 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4 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般的审美感知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或许并不需要将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搞清楚。
但是,如果不是以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定经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关于声、色、形的一般知识,就很难形成对美的整体感知。
比如,方圆、明暗、对称、比例和完整等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些内容已经深深渗透于感性之中。
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审美判断。
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建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人、更加强烈。
然而,认识活动毕竟不同于美感活动。
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认识。
而美感活动则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
比如,“对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它指的是某个物体或图形相对于某点或直线来说,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一规律本身无所谓美丑。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对称在感性现实中体现出来,就往往与和谐、平静的基调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引起美感。
美感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审美认识始终离不开形象,在美感活动中的思维,主要是对意象的概括,而并不像逻辑判断那样进行概念的推演二、美的本质(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就无所谓美。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寸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所谓的“尺度”有二:一是指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指内在尺度,即人的主观目的、要求。
所以,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是以捕食另一种动物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完全没有想到什么美味之类的。
但人在摆脱了野蛮人的生活之后,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后,开始寻找一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享受的方式,比如他们会去研究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味道,通过合适的恰当的配合(合规律性),研究出各种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合目的性)。
2、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才产生的。
它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即劳动创造了美。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生存活动。
(2)劳动使人和客观对象的联系成为可能。
(3)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提升。
(4)劳动使劳动对象或劳动成果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人类的观赏对象,从而使人最初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3、美是在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
(1)自由——合规律性,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
(2)自觉——合目的性,指人类对自身目的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
“自由”与“自觉”二者相统一、相结合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
4、自由自觉的劳动成果以宜人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才是美的。
感性形式: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把握的事物形式。
包括:事物的外形、线条、构造、颜色、整体风格和搭配等等。
如,法律条文能够为人所感觉,但其形式并不宜人,故不能说它是美的。
宜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
(二)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价值P29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理想、智慧、愿望、才能、情感等等。
美是用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着的人的本质力量;或者说美的事物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事物。
当然,这里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
人的本质力量不能毫无节制,肆无忌惮,它受到各种因素——如个人学识和整体素养等——的影响。
例如,同样是做一个杯子,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杯子,它的外形、质地、用料、颜色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不同的设计里蕴藏了设计师的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不同的情感。
审美过程:㈠审美的准备阶段:是审美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主体特有的情感状态。
㈡美感的实现阶段: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准备阶段和美感的实现阶段并无明确的界限。
美感是现阶段的首要活动是对对象的审美感知,……侧重于知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㈢活动的成果阶段:审美欣赏者切身感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及自己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实现。
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
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
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
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
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东西。
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