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印香炉研究
元代钧窑“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
各教神 明 上均 具有 普遍 的宴 用意 义 。在供 佛 的供 景 偏 大 。它 上承 宋瓷 的恬 静雅 素 ,结台 本 朝的雄 壮浑 中 .香 居 前列 .表 示愿 意摄 心生 信 ,誓育 降 伏 自己 厚 .形 成 了元 代钧 瓷粗 有的 纹饰 主题 突 出 、简练 豪
的烦恼 .依 着 佛陀 所教 授的 正遒 寻求 究竟 的 解脱 . 由此 可见 香炉 的重 要性 。香 炉的 嚣形 丰富 。有博 山
从器 物造 型上 器 .香炉 是 南北 瓷窑 普遍 烧制 的
焚香用 具之 一 ,或 爨衣 .或 陈设 .或 戢神 供 佛 。但 香炉起 源 于何 时 ,尚未 有定 论 。受古 代祭 柜 文化 传 承 的影 响 ,香 炉除 生活 熏香 之用 外 ,在供 拜 祖先 、
从艺 术 风 格 上 看 . “己酉 ” 香炉 足 部 露 胎 不 上 釉 ,釉 垂如 蜡泪 . 口边釉 泛青 .胎 骨 厚重 .器形
器物 耳部及器表 点决 定的。 “ 己酉”香炉的兽形耳 、麒麟雕饰 、兽 面铺
第 三 ,就 目前 的出 土品 和传 世品 来看 .刻 有纪 年 款识 的元 钧 窑瓷 器较 少。 “ 酉” 香炉 的十 五字 己
地 区。特 色独 具 。钧窑 的历 史肜 晌深 远 ,宋 、元 、
明
发展 .就建 元 铭 文 .明确 记 载了 它的 烧制 时间 与工 匠姓 氏 ,为 判
_“ 己酉 ”香炉的精湛工艺 之美
钧窑属 北方育瓷 系统 ,被 后世视作宋 代五大 名窑 之一 。其 独特之 处不仅在 于釉色 美,釉的 质地更美 。 它是一种 乳浊釉 ,烧出的釉 色青 中带红 .青 釉是浓 淡 不一的蓝 色乳光釉 .善于在 天青釉 色中产生 乳浊温和
的效果 。
史上最牛逼的香炉-中华五千年各代香炉大全,值得收藏
史上最牛逼的香炉-中华五千年各代香炉大全,值得收藏没有仇恨就没有伤害:凭什么歷史考古表明,直到漢代才出現專為焚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香熏、熏球、香盒等……形制繁多的各式香器也成為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載了源遠流長的中國香文化。
香炉“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華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瑯及玉石等。
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
手炉即壹般所說的柄香爐,以焚燒香丸、沈香木塊為主,方便上堂時以手持之。
香筒亦稱香籠,是壹種燃點直式線香的專用之器,造型為長直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蓋和底的內壁中心均有壹小孔,內插不含簽芯的線香。
香斗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於供佛。
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
香鬥在唐代已經很流行,敦煌壁畫中就經常出現香鬥。
香鬥所燒的多為顆粒狀或丸狀的香品。
香盘又稱香臺,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制成。
香箸香箸即'香筷',多為銅制。
香铲常用來處置香灰,多為銅制。
香匙用於盛取粉末狀或丸狀香品。
薰球為鏤空圓球,內放香品焚燒,無論球如何轉動,球內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會傾倒。
香囊指將各種香料、香品置入囊中,放在身上散發香氣的香具。
隨著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香器的樣式也不斷出奇翻新,從香器開始出現到現今,香器的演變,幾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讓人們無論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時,在嗅覺及視覺的心靈意境上,都達到了美好的升華。
歷代香器大合集,比妳想象的還要精美!戰國灰陶熏爐山東博物館漢代釉陶博山香薰山東博物館漢代原始瓷青釉葉脈紋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漢代原始瓷青釉刻花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漢代鴨型香薰故宮博物院漢代銅鎏金香薰山東博物館漢代銅陽泉使者熏爐故宮博物院漢代青銅力士騎龍托舉博山香薰故宮博物院漢代青銅博山香薰山東博物館漢代鏤空蓮花旋轉式香薰天津沈香藝術館漢代青銅香薰山東博物館香料——郁金、澤蘭、藿香、辛夷、桂皮、艾葉西晉青銅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西晉青釉鏤空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東晉青釉鏤空褐彩香熏故宮博物院東晉青釉點彩香薰故宮博物院唐代青銅提鏈四足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青銅鏤空三足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附活環四足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青銅提鏈五足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黃堡窯黑釉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鞏縣窯三彩香盒山東博物館唐代綠釉白斑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銀加蓋雀尾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邢窯白釉高扁三足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五代定窯白釉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五代邛窯青釉五足香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五代越窯青釉香盒(內配原裝香匙)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青釉褐彩素刻蝴蝶紋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越窯黃釉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越窯青釉刻蓮瓣紋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三彩五足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鏤空花鳥銀香球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長沙窯青釉四足香薰、唐代長沙窯綠釉小香爐唐代長沙窯青釉綠彩對花香盒唐代邢窯白釉慈姑香盒唐代邢窯白釉三足爐唐代青銅香寶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銅鎏金獅子鎮柄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銅鎏金香寶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耀州窯白釉弦紋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唐代青銅香寶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白釉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定窯白釉素貼螭龍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介休窯白釉折沿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介休窯白釉香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青白釉刻蓮瓣紋香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青釉塑貼人面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宋代白地塑貼人像高足香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北宋定窯白釉鏤空香薰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宋代哥窯戟耳爐故宮博物院北宋龍泉窯黃釉折沿行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院南宋粉青釉鬲式香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南宋吉州窯黑釉立耳鼎式三足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南宋龍泉窯青釉弦紋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宋代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故宮博物院南宋青白釉菊瓣印花香盒、耀州窯黑釉醬褐斑香盒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獅鈕香爐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宋青白釉菊瓣印花香盒清代竹雕西園雅集圖香筒天津沈香藝術博物館。
宣德炉五大鉴定要点,这篇文章告知你,藏家吃透不打眼!
宣德炉五大鉴定要点,这篇文章告知你,藏家吃透不打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我国将进入一个国强民富的社会。
近年来古董收藏更是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这种在古代只能是达官贵族才能玩的起的东西,到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也加入其中。
终是泱泱大国之崛起!玩收藏,三藏想无非是这三个点辨真假(新老),断窑口,知其价。
不少藏友在收藏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很多宣德铜炉,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今天我们来看看!收藏,属于文雅的爱好,喜欢的人多了,自然收藏品的价格就走高。
很多宣德炉底部写着宣德年制或者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间的真做了那么多的铜炉吗?我们知道宣德炉最开始是在宣德年间所制作出来的,据记载,宣德炉主要是当年宣德皇帝在位时,为了满足把玩香炉的嗜好,特意下令去暹罗国进口了一批优质的红铜,大概四万斤。
且是由宣德皇帝亲自设计和监制的,所以铜炉的质量都是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制作的,一遍遍的精炼,终于在在宣德三年,极品的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这个可以说是香炉的的极品。
宣德炉这种收藏品,在铜器里独树一帜,在文房里可谓老大。
究其原因,第一是实用,第二才是收藏历史和珍贵程度。
据说当时铸造的香炉,主要是陈列在宫廷各处,少量有赏赐给皇亲国戚、功臣以及少量香火鼎盛的寺庙,所以当时基本在民间基本是没法看到的。
而且由于制作的材料都是比较昂贵的重金属金银一类的,据统计也不过三千多件,可见其珍惜程度之高!说宣德炉我就离不开一个词——风磨铜,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纯铜,如果手上有宣德炉的朋友会发现宣德炉表面都特别光滑,这就是其制作工艺的精致之处!有些由于铸造的不同,表面会出现一些自然的斑纹,大体分为五个颜色,有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经纸色,而且以藏经纸色的宣炉为最稀少和最贵重。
宣德炉问世初期,基本民间见不到,但是到了明中期,很多富豪或金石玩家都愿意花重金收藏宣德炉。
后期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
因此民间的仿制也一直未间断。
清三代的时候有很多仿古瓷,其中也包括宣德炉的仿制,这也造就此时的宣德炉的件数开始多了起来,为后世流通的数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其实很多藏家手中的基本上都是康雍乾三代生产的“巧生炉”,现在收藏界所说的宣炉,通常是指类似宣德彝器样式的铜器,而且明朝官私款、清三代官款收藏价值极高。
认识各种香器PPT(完整版)
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清 竹雕听泉图香筒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 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清 竹雕听泉图香筒 清 竹雕听泉图香筒 汉代青瓷博山炉 清 竹雕听泉图香筒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 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汉代错金银博山炉 汉代青瓷博山炉 清 同治 刺绣 汉代错金银博山炉 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 青釉陶虎形座博山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
汉代错金银博山炉
东汉 青釉陶虎形座博山炉
汉代青瓷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 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 上第一次运 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
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 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 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高仿吴邦佐款宣德炉
清 兽耳宣德炉
感谢观看
认识各种香器
清 白铜冰梅盖手炉
唐代银薰球
清 竹雕听泉图香筒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香插
清 同治 刺绣 香囊
铜卧炉
博山炉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 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 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 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
妙品印香炉
赏鉴APPRECIATION高鹗的这首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江南的景色和他借景抒怀的心境,别样的美丽和哀愁,借丝丝香篆缭绕人心。
何为香篆呢?香篆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盛行的一种香事,一开始是寺院里诵经计时所用,用香印模在香末粉上打出篆书图案,点燃后绵延不绝,直至燃尽。
宋洪刍《香谱》中这样描述:“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天径者。
”又“百刻香”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已。
”香篆因此又得名“无声漏”。
随着时光流转,香篆逐渐走出寺院,成为士大夫、文人喜爱的梵香方式。
发展至宋代,打香印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技艺,一些工匠制作的香篆模子精细考究,材质以木质为主,更有使用象牙等贵重材料,供有身份的人使用。
及至明清,则多以铜锡等金属制作为主了。
香篆的流行从唐宋一直到清代中期,都使用香盘来打香篆,打好香印后点燃,上加镂空的盖子,香味便随着袅袅烟雾沁人心脾。
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三“诸色杂货”条“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清香钱而已。
”刘攽《中山诗话》:“京师人货香印者,皆击铁盘以士众人。
”宋刘子翚《次韵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绝》句云“午梦不知缘底破。
篆烟烧遍一盘香。
”明代朱之蕃《印香盘》:“不听更漏向谯楼,自剖玄机贮案头,炉面匀铺香粉细,屏间时有篆烟浮。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文/图:润土妙品印香炉“丝丝香篆浓于雾,织就绿阴红雨。
乳燕飞来傍莲幕,杨花欲雪,梨云如梦,又是清明暮。
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
鳞瞑羽迷谁与诉。
好段东风,好轮明月,尽教封侯误。
”——清高鹗《青玉案》兰亭集序白铜印香炉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周嘉胄《香乘》中也都有香印图样和香盘的描述。
直至清中晚期,才出现了一种印香炉,也称篆香炉、芸香炉,专门用来焚篆香。
印香炉一般有三到四层,并有印模、香铲、香压等配件。
第一层为盖,第二层为焚烧印香用,第三层放置香印等配件,第四层存放香料。
宋金出土瓷香炉初步研究
2023-11-03•引言•宋金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出土的宋金瓷香炉概述•宋金瓷香炉的初步研究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瓷香炉作为当时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宋金出土瓷香炉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宋金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和工艺水平。
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研究目的通过对宋金出土瓷香炉的型制、工艺、装饰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演变过程和历史文化内涵。
研究方法收集宋金时期出土的瓷香炉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02宋金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宋金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宋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局面复杂多变,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但同时也存在地方割据势力。
南宋时期,偏安一隅,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相对较为稳定。
经济状况宋金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进步。
农业方面,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北方地区的麦类作物种植也得到了推广。
手工业方面,纺织、制瓷、造船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商业方面,南北方市场都得到了开发,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
宋金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既继承了唐、五代的文化传统,又受到了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为后来的元明清文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特点宋金时期的宗教信仰十分普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一定的发展。
其中,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出现了很多佛教寺庙和石窟。
同时,道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宗教特点宋金时期的文化和宗教特点陶瓷业发展宋金时期的陶瓷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制瓷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由于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陶瓷制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瓷窑,如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窑和金代著名的磁州窑等。
宣德炉研究大全_图文
宣德炉探究大全宣德炉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个谜。
似乎越搞不清楚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争论,越争论也就越是个谜。
困扰大家的既不是宣德炉怎么鉴定,也不是有多少样式和款识,而是到底有没有宣德炉。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史料和实物的脉络,探寻一下宣德炉的踪影。
真伪书之争明代吕震编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
书中说,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朱瞻基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
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以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于三月初下旨工部和礼部官员铸造鼎彝。
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尊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收录的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及内府密藏的宋代汝官哥钧定诸窑名瓷中。
选取样式典雅的117种为摹本,铸造供祭祀用礼器和陈设器。
宣宗在看过臣僚呈递的所有图样和样品后谕旨,使用暹罗国晋献的风磨铜铸造宗庙祭祀所用鼎彝和内府日常炉具。
所用的铜料都经过6次甚至12次提炼,共铸有3000多座。
史称为宣德炉。
就是这样两本内容的书,后来被一部分人疑为明末文人臆造的伪书,宣德炉则成为他们认定的弥天世纪太谎。
那么吕震何许人也?《明史》有关章节记载得很清楚。
吕震,字克声,临潼人。
明朝大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不错,确实是礼部尚书。
再查:吕震洪武十九年以乡举人太学。
时命太学生出稽郡邑壤地,以均贡赋。
震承檄之两浙,还奏称旨,擢山东按察司试佥事。
人为户部主事,迁北平按察司佥事。
燕兵起,震降于成祖,命侍世子居守。
永乐初,迁真定知府,人为大理寺少卿。
永乐三年迁刑部尚书。
六年改礼部。
皇太子监国,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太子以震故宥之。
帝闻之怒,下震及蹇义于锦衣卫狱。
已,复职。
仁宗即位,命兼太子少师,寻进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
宣德元年四月卒。
“宣德元年四月卒”,那么宣德三年吕震奉旨铸炉又著书的记载就很荒唐了,起码说明当时即便有其事,也和吕震搭不上关系。
但仅凭此一点,将《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疑为伪书,进而将宣德炉也全盘否掉,似乎也有些武断。
小众收藏的印香炉
⼩众收藏的印⾹炉在晚清民国的⽩铜或黄铜/红铜制品中,有时会见到⼀些正⽅,长⽅,园形,多边形,以及如意形,琴形等的多层盒⼦。
最早⼤家将它们归为熏炉的⼀种,但国外学者称其为⾹钟(incense clock),最近⼏年国内的称呼为芸⾹炉、印⾹炉、篆⾹炉、⾹篆炉不⼀。
这类盒可薰⾹亦可计时,最早的原型多⽤在宗教仪式中,作为⽂玩是在晚清和民国江浙⼀带⼩众中流⾏。
在20世纪80年代,南通博物馆曾尝试普及这类,请苏州的陈巧⽣先⽣仿制这类炉,但后来似影响不⼤。
近年有些藏家和商家关注过这类,但收藏圈⼦⼩,东西数量少。
门类冷清,少受虚价和⼴告的影响,坚持下来的藏家就多有真爱。
这类早期的名称为⾹篆。
宋《⾹谱》:“⾹篆,镂⽊以为之,以范⾹尘。
为篆⽂,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三尺径者。
”⾹代表它的主要功能,它⽤来燃⾹、熏⾹。
篆代表它的趣味,它有⼀个篆模压,把它压在⾹灰上,⾹灰就有了设计,等⾹点完,灰烬就呈现模压的花样,以此觅趣。
(见图1) 此外,根据它的长度,烧完是⼀个固定时间段,所以也可⽤它指⽰时间,所以国外称它为⾹钟也是合理的。
红楼梦76回妙⽟的续诗起头:“⾹篆销⾦⿍脂冰腻⽟盆”。
红楼梦中提及的⾹篆未见过实物,也许当时的篆模压还是⽊制的。
⽬前所见的实物都是晚清和民国的。
同光时出过⼀个这类的设计家,南通的丁⽉湖。
丁⽉湖晚年出过⼀本关于这类的图录,他称之为印⾹炉,⾥⾯收有他设计的百多种⾹篆⽂/图以及⼏⼗种盖式样,在周遭地区有⼀定影响。
他去世后有不少照他图录所制的印⾹炉,如今市场上见到的不少均是这类。
附上他图录的开头。
(见图2)它们⼀般最少有两层,,四个基本部件:最上⾯的镂空盖,主盒体,衬盒,以及⾹模压。
完整的另有舀⾹末的⼩勺和衬盒盖。
如意形,琴形等的做得考究的还有分开的底座。
正⽅,长⽅,园形,多边形的常有三层六件,⽽如意形,双联形,琴形的多为两层四件。
(见图3)这类印⾹炉的鉴赏应可从以下⼏⽅⾯着⼿:1.造型的⾼下:正⽅,长⽅等⼏何形最普通,如意形其次,仿⾃然的级别⾼些。
文房精品(五)—— 香炉
文房精品(五)——香炉文房精品(五)——香炉来源/ 关福收藏复制 . 编辑/ 塞上齐翁中华民族用香历史流长久远,不仅孕育出深蕴博大的中国香文化内涵,同时造就各式香器香具的发展演进,香炉作为焚香、承香的主要用器,地位自然举足轻重。
古人焚香祭天祈福、礼敬神佛,点香净化室内环境、养心安神,文人雅士品香斗香以追求闲情风雅,皇室贵族及官商巨贾以香薰衣以示身分尊贵,香炉无不派上用场。
新石器时代(约于公元前7500-公元前2000年)的陶器「豆」,和商周时代的三足青铜器「鼎」,可谓对后世香炉形制发展具有相当的肇始性。
青铜鼎原是古代的炊具,后来发展成祭天祈福时盛载供品的礼器,更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虽然已有室内薰香的习惯,但焚烧香料专属的香器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才出现,人们对薰香炉的需求明显骤增,此从汉墓出土大量薰炉陪葬物器可见端倪,当中的「博山炉」更被视为中国香炉的始祖。
博山炉的设计概念源于当时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思想,质料有金属和陶器,以仙山为造型,炉盖上常镂雕仙人灵兽等纹饰。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佛教传入中国,同时引进各种香料及用香的观念与方法,及至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渐始盛行的点香薰衣风俗,加上各地建寺造佛蔚然成风,皆为香炉文化的普及奠定基础。
唐朝盛世(公元618-907年),铸造金银器与烧瓷技术先进,香炉工艺水平卓越超群,如唐三彩瓷炉及三足炉的形制,已渐近宋代香炉的雏型。
再者,随着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文化与贸易交流促成大量新品种香料流通中原,间接令焚香风气习染民间,用香形式与意义加以扩展,中国品香文化已逐渐蜕变为显示生活品味与修养的传统艺术。
如始创于唐代的「手炉」,正反映当代用香文化的独特风尚。
手炉又称「袖炉」、「手薰」,质料以铜为主,炉内常置火炭或余温灶灰发热,于掌中取暖。
古时皇室贵族、达官显贵及名门仕女,于寒天出游时掌中必备手炉,薰衣炙火,添香送暖,以示气派。
邓三丁宣德炉鉴定方法
邓三丁宣德炉鉴定方法
邓三丁宣德炉鉴定方法是指用来识别古代宣德窑烧造的瓷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釉色和釉下彩绘上进行考察,以判断出宣德窑瓷器的真伪。
首先,从外观上观察宣德窑瓷器,看它是否有浅浮雕,细节是否清楚,釉面是否光滑,釉色是否细腻,釉色是否有变化,表面花纹是否清晰,精度是否高等特征,从中判断出宣德窑瓷器的真伪。
其次,从釉色和釉下彩绘上考察宣德窑瓷器,看釉色是否细腻、是否有变化,釉下彩绘是否清晰、稳定,釉质是否柔软,釉面是否洁净、是否有白色斑点,等特征,从中判断出宣德窑瓷器的火候。
最后,借助显微镜或其他仪器对宣德窑瓷器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看细胞壁是否存在裂隙、细胞结构是否紊乱,以及细胞间隙的大小,从而推断得出宣德窑瓷器的火候情况。
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上)
南宋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上)雷国强李震 / 文中国的香文化是华夏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其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作为焚香工具的香炉,其最早的出现时间,据目前的考古实物资料可追溯到西汉及战国时期的熏炉。
当时的熏炉以制作材料分之,主要有青铜和陶质两大类。
自东汉后期至南北朝,中国制陶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瓷香炉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易生锈方便使用的特点渐成主流。
隋统一南北割据,入唐之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文化勃兴,用香制度已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生活用香也已成为文人及士大夫阶层追求素雅和有灵性生活的一种方式。
此时的香炉之造型与前期博山炉等炉具相比较已趋于轻便简易,更适合于日常生活的使用。
但就其形制而言,瓷质香炉之造型仍以模仿金、银材质熏炉为主。
宋代崇文抑武,科技领先,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继唐以来的又一座高峰。
此时中国的香文化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香已成为日用生活的重要消费品,用香也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香具的生产与制作的发展角度来考察宋代香炉的制作工艺,可概括出以下四大特点:其一,瓷质香炉已取代金银材质熏炉成为主流;其二,就宋代香炉之造型而论,特别是南宋时期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所生产的香炉已基本摆脱单纯模仿金、银、铜香具之造型,而进入立足仿古同时结合瓷器制作工艺特点与适合于当时的用香制度,有利于方便实用的工艺发展追求阶段;其三,宋元香炉已出现了很多无盖、方便使用的简易香炉,如筒式炉、鬲式炉等,南宋多于北宋,元代又多于南宋;其四,宋代瓷器工艺发达,品质与产量都有很大提升,花色、纹饰也更丰富,香炉形成了朴实、大雅、简约、洗练的艺术风格。
南宋是中国瓷质香炉生产与制作进入鼎盛发展的时期,其中最具特色和最有艺术品质的香炉还是当时由官窑和龙泉窑所生产的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
本文主要以历年来考古发掘、各地窑场所发现出土,由各大博物馆珍藏的南宋龙泉青瓷香炉为标准件,以及从龙泉窑址所采集的南宋龙泉青瓷香炉标本为考察研究样本,从其款式造型分类点评鉴赏入手,再就其艺术成就、文化积淀展开讨论,以飨读者诸君。
清代香炉赏析
清代香炉赏析作者:丁晓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3期摘要:香炉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香炉是国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香炉作为清代重要的日用品,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文章选取通辽市博物馆馆藏的几件清代香炉进行赏析,通过赏析可领略香炉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清代;香炉;佛教香炉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是国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特别设计的。
历代人民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其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
香炉作为清代重要的日用品,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形状上常见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基本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
下文介绍通辽市博物馆馆藏的几件清代香炉。
庙宇形熏香炉清代,铜、银质地,高20.5厘米。
熏香炉为庙宇形。
庙顶银质,镂空古钱纹。
上立六幅法轮,左右对卧吉祥鹿,寓意“法轮常转”。
屋脊两端饰祥云,其中一朵挂宝珠。
该长方形庙宇装饰繁复,其余图案为忍冬纹、回纹及仰莲纹。
佛家气氛浓重。
铺首双耳香炉清代,红铜质地,高44厘米。
香炉器形呈罐状,颈部一周饰八吉祥图案,八吉祥简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也就是常说的佛教八宝。
肩部有一行藏文,腹部逐渐内收,平底,肩、腹交接处形成折痕。
两侧有铺首双耳,衔环。
腹部下端伸出三只摩羯足。
此香炉系红铜皮,人工锤揲,八宝图案、藏文、铺首及摩羯足全部为后期组装而成。
仿“大明宣德年制”款龙耳三足香炉清代,铜质地,高16.7厘米。
此香炉铜质,素面,唇口,曲颈,器身饱满,三足短小粗壮。
双肩上伏卧蛟龙,身形矫健,四爪有力,背部拱起盘绕成耳。
底款阳文“大明宣德年制”。
因宣德炉海外闻名,加之清代宫廷和民间宗教活动频繁,香炉为佛前五供之首,所以仿制宣德炉盛行。
仿“胡文明制”款瑞兽耳簋式炉清代,铜质地,高10厘米。
[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鬲式香炉
[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鬲式香炉[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鬲式香炉香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人们焚香之器,也作陈列之用。
香炉在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
故千百年来,香炉在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只是后来经过十年浩劫“扫四旧”后毁坏殆尽,而今幸存者已是寥寥无几,因此如今已成为收藏爱好者及收藏家的宠物,特别是像大明宣德炉,则更被藏家视为珍宝,竞相以高价收购。
追溯香炉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也是漫长而悠久的,据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载:“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制造始于此。
”说明香炉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但是真正要考证香炉的起源与发展,还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探寻。
从一些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可以认定香炉是受新石器时代的陶鼎、鬲、釜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从新石器时代的陶鼎、鬲、釜以及后来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相继出现的青铜鼎、鬲、釜来看,它们可能是一脉相承的器物。
新石器时代陶制的鼎、鬲就是后来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鬲的前身。
换句话说,这些青铜鼎、鬲也就很可能是后来香炉的前身,这一发展规律是很自然的,不过香炉的发展史千变万化,质地更是多种多样。
根据笔者所知,有金、银、铜、铁、锡、瓷、玉、石、木等香炉,其中铜香炉,又分青铜、红铜、黄铜、紫铜等诸多质地。
在造型上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有方形、圆形、椭圆形、扁形等。
如博山炉,因其炉盖雕镂成高而尖的山峦形,象征海上的仙山而得名。
它是古代一种焚香用的熏炉,用时馨香气味扑鼻,雅意异常,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南叛儿》一诗中这样描绘:“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前些年,笔者由于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关系,经常在农村看到一些农民家藏有铜香炉,他们都视为传家宝,认为价值连城,还说这些香炉过去是黄金制作成的,把它叫作“乌金”和“风宝铜”(其实是风磨铜),其实也不尽然。
当然要是真正是所谓的“宣德炉”那确实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如今仿制器太多,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时仿器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叫人一时难以辨别,真正的大明宣德炉,当属炉中一绝,价值连城。
一生学问寄图中
一生学问寄图中作者:卍来源:《中国收藏》2013年第01期印香让我国历史悠久的熏香仪式多了一层人文的精神境界。
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渔生面别开的“笠翁香印”可证一例。
而晚于李渔百十年后出生的丁月湖,则无疑是继承、发展、完善了印香这一人文戏法的杰出代表。
月湖名,南通石港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卒于光绪五年(1879年),一生不求仕进,曾在外游幕多年,倦归之后,隐于石港卖渔湾。
偶然的触机,成就了他勒改旧观的《印香图谱》。
并付诸实施,遂成雅制。
丁月湖设计监造的印香炉,完成于他人生最后几年里。
虽说偶然触机,诚可谓“一生学问,尽寄图中”。
丁氏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博涉经史,嗜古能文辞,又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擅丹青,尤善行书,得法于何绍基,旁及章草缪篆,音律棋剑亦俱极神妙。
《印香图谱》计有百式,而实际成器者约一二十种,从其传世实物看来,如意式与琴式应该是丁氏所设计监制的诸多印香炉中比较完美的两款,因款式新颖,立意高雅而成为时尚,备受当时文人追捧。
《图谱》中如意式炉仅录一款,炉盖铭词“大富贵亦寿考”,月湖制。
而丁氏后人惟一家藏的一件如意式炉铭词“读易一卷,弹琴一曲,坐久心清,怏然自足”为图谱所未载。
(此炉现藏南通博物苑)何以遗留未列谱中,尚有待考证。
然亦足见丁氏对如意式之钟爱。
琴式炉录三款,形制大体相仿,炉盖上的铭词纹饰却各不相同,其一铭词“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戊寅初春月湖仿古。
”此款实物尝见于南通博物苑,其二铭词“知音在霄汉,光绪四年月湖。
”此款未见实物。
其三,无铭词,用卍字锦地纹饰。
此款即为余欣于所遇者。
印香炉虽出自南通,但丁月湖亲自监制的印香炉,因工艺繁复,加之丁氏要求极高,故流传甚少,在当时已是“远近访求咸以稀见为宝”了。
之后坊间亦有仿制者,又落俗套,且工艺与丁氏监制之炉已不可同日而语。
丁氏真品印香炉其实就是“昙花一现”,然而正因为是“昙花一现”尤显珍贵。
时至今日早已是一炉难求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好的物质,一定承载着美好的精神。
篆香炉——精选推荐
篆香炉诸般香炉之中,属印香炉最有个性。
燃烧后残留的香灰,竟是一幅美丽的图案。
它所燃之香既非线状,也非环状和塔状,而是图案状或篆字状的,因此印香炉又叫篆香炉。
印香炉的天才设计,在于印香篆模。
这块厚不过4毫米的金属板,上面有镂空的篆字或其他吉祥图案。
不管是文字,还是图案,都回环连绵,贯通始终。
使用时,将芸香料铺设其上,轻压香料,刮去多余,然后提去篆模后,便形成绵延连贯的“香篆”了。
点燃其始,香篆便均匀缓慢地燃烧,弥散出的幽香,不仅可以除蠹驱虫,更能提神醒脑、愉悦人心。
燃香时,香印是走动的,香气是流动的,这与点燃一块香饼或一根线香是完全不同的观感与心境。
眼看着费尽心力打出的完美香印慢慢燃烧,香印变成香灰,一如出生时完整——单是这样想想,就已经情思满怀。
宋代的洪驹父著有《香谱》,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
”由此可知,印香炉不仅具有香熏的作用,还兼有计时的作用。
到了明代,香篆已改用金属制作,且改刻篆为镂空,体积也更加小巧。
由于这种变化,“香篆”之名也逐渐被“香印”所取代,这“香篆”、“香印”实际都是印香的模子。
清白铜如意形焚香炉清代中晚期,黄铜、白铜质地的印香炉颇为常见,最普遍的形制是方形、长方形和圆形。
炉身一般有三层或四层,顶盖常有“福禄寿”、“踏雪寻梅”、“携琴访友”等镂空图案,精巧雅致。
全炉几层套在一起,严丝合缝。
清万寿方香炉有些印香炉若做工考究,其炉身四面还会分别刻有真草隶篆各体书法,以及古鼎文玩和古泉之类的图案。
它通常有多层,从下往上依次有一层储放芸香屑(香料),一层摆放香铲之类的迷你工具,一层燃香之用(下垫香灰)。
如果炉盖也算一层的话,那么这一层必定是镂空的,燃香时,香的烟气于此徐徐散出。
清末/民国白铜方熏香炉印香让我国历史悠久的熏香仪式多了一层人文的精神境界。
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渔别开生面的“笠翁香印”可证一例。
而晚于李渔百十年后出生的丁月湖,则无疑是继承、发展、完善了印香这一人文戏法的杰出代表。
丁月湖印香炉熏香炉的特殊品种
丁月湖印香炉熏香炉的特殊品种古代用以焚香熏香的各类炉具中,有一种颇具趣味的,叫印香炉。
印香炉是熏香炉的一个特殊品种。
说起印香炉,首先离不开这印香。
何谓印香,顾名思义,印香应与印有关系。
宋代人洪驹父著有《香谱》,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昼夜乃已。
”由此可知,印香初备时有计时的作用,当然同时作香熏使用。
同书“香篆”条云,“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钦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经者。
”其它条目还有“香篆”有多大、多厚,字划应刻多宽、多深的记述。
依其叙述,这“香篆”就像一个大印章,把“香尘”即香料粉末填入香篆所刻的笔划中压实,磕出后就是要燃用的印香。
到了明代,“香篆”已改用金属制作,且改刻篆为镂空,体积也逐渐小巧,由于这种变化,“香篆”之名也逐渐被“香印”所取代。
与古时的香炉和熏炉不同的是,印香炉除了炉以外,还需配有印香模子和香铲等,这才能组成一件完整的印香炉。
如今存世的各类明清时期完整的印香炉已成为珍稀之物。
自宋代开始,由于焚香形式的变化,旧有的博山熏炉和一般形式的香炉已均不适用,印香炉便取而代之了。
宋时的印香炉如同今日的平底饼锅,上加镂空盖子,炉底有支脚,较为笨拙。
到了明代经文人参与改造,已不注重计时作用,逐渐变得步小巧美观。
典雅的造型、精致的图案、古朴的篆印,在外表上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果在炉内燃起芸香,袅袅清烟和浓郁香味,不仅可以除蠹驱虫,还能清醒提神。
特制的印香炉甚至兼具计时功效,在晚清时钟尚未普及的时候,这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工艺品驰誉大江南北。
这种工艺品的创造者是丁月湖,名沄,字月湖。
他工于书法,善画竹、石,对金石篆刻有较深的造诣。
此外,从丁月湖存世的书画作品及文辞也可看出,丁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丁氏一生中最大的建树是改进了印香炉。
印香炉的造型十分丰富,如平面呈圆形、方形、长方形、秋叶形、海棠形、菱花形、如意形、瓜形、古琴形、古币形、花瓣形、瓶形、钟形、梅花形、竹节形等百余种,大的直径23厘米以上,小的直径仅7-8厘米。
古鬲香深龙泉窑鬲式炉漫谈
古鬲香深龙泉窑鬲式炉漫谈上古无香,焚萧艾,尚气臭而已,故无香炉。
今所用者皆古之祭器,鼎彛之属,非香炉也。
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也,香炉之制始于此。
——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雷萦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辛苦勒铭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烧香。
——南宋范成大《古鼎作香炉》宋代士人雅好博古,最初许是附弄风雅,别出心裁拿了古代的鼎彝类器物用作焚香,一时流行开来,趋为风尚,而古物难得,瓷制的仿古香炉便应运而生。
鬲式炉便是其中一种,它的范本母型是商周的青铜鬲,鬲原为炊具,后也作祭礼器。
一、瓷质鬲式炉最早似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官窑粉青鬲式炉(高12.9厘米,见下图)”,但北宋官窑遗址不明,无可靠出土物可资参考,北宋官窑器难以界定。
且台北故宫的此类北宋官窑藏品,大都是清三代时收进宫中,并不可靠。
瓷质鬲式炉盛于南宋则毋庸置疑,这其中要数龙泉窑制品最为精好。
龙泉窑鬲式炉,俗称钢筋炉,历来被视为龙泉窑经典器型之一。
民国时,日本古董商争相购之(日人呼为“袴腰香炉”,以其造型酷似日本传统戏剧服装),一度身价十倍。
日本战前知名古董店“茧山龙泉堂”创始人茧山松太郎,更凭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炉声名鹊起,奠定基业,传为藏界佳话。
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更以近34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足见其收藏价值之高。
龙泉窑鬲式炉的基本造型大致为:扳沿口,圆唇,短颈,扁鼓腹或扁圆腹,下承三乳足,肩部饰凸棱一周,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条棱脊,微露白痕,俗称“出筋”。
其整体形制典雅,古色古香。
高度多在十二公分以下,口径不超过十五公分者为多,小者高仅六七公分,口径不及十公分,不过也有口径超二十公分者。
龙泉窑鬲式炉传世器例丰富,以下选取几例供参考:高7.2、口径9.7厘米高7、口径10厘米高11.5、口径13.6厘米以上三例均为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品高11.4厘米大英博物馆藏品高10.8、口径13.5厘米台北故宫藏品高12.6、口径16.3厘米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窖藏出土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高16.4、口径19.9厘米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窖藏出土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高16.5、口径21.5厘米台北故宫藏品以上三例为尺寸较大的鬲式炉。
浅谈如何收藏宣德炉
浅谈如何收藏宣德炉分别回复:“古玩|书画|瓷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佛像”可进入了解相关收藏知识。
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分别拍出166.1万元,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收藏市场上掀起了宣炉热,宣德炉广为大众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藏品。
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香炉' target='_blank'>铜香炉的通称。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
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几百年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正宗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
难怪有些专家说,距今几个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500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炉难见,真让人废解。
我认为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纯朴美。
2、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六至十二炼,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实而厚重所以手感非常重。
3、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鼎彝图谱》所载相辅。
4、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5、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器的感觉。
收藏宣德炉,主要欣赏的就是造型和幽雅铜色,龙以不着纤尘,润译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
千不存一!传世收藏之宣德炉
千不存一!传世收藏之宣德炉传说明朝宣德年间,暹罗国进贡了一批“风磨铜”,宣德皇帝朱瞻基命工匠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反复提炼8至12次后铸造出了3000件香炉,这一批香炉被称为宣德炉。
宣德炉被认为是明朝铜器的代表作,是明代技术与智慧的结晶。
但经历多次历史浩劫,已千不存一。
并且由于宣德炉缺乏实物、文献的佐证,明史中也不见记载,现今各大博物馆馆藏中也没有一件公认的真正的宣德炉。
这3000件宣德炉的真实性尚有待商榷。
现在大家所说的宣德炉通常是指流行在明清时期的铜香炉。
宣德炉的诞生公元1428年,初登皇位仅三年的朱瞻基承袭先祖之荫,永宣盛世已初露锋芒,其时国泰民安,万朝来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这一年,暹逻国进奉的3.9万金“风磨铜”触动了皇帝萌生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之鼎彝陈设的想法。
而在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鼎器多以青铜铸造,鲜有用铜料所制者。
于是,朱瞻基工部和礼部,用此铜制作一批用于供奉的铜器。
宣德皇帝在皇帝的授意下,两部官员翻查史籍记载、研究宫中所藏,最后选定出29种典雅样式,并由皇帝亲自审定了117种图谱,包括鼎、炉、鹤、鬲、簋等器物。
最后,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的督办下,铸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
有记载称,其时所造宣德炉不过3000件。
由皇帝亲自督促,并采用进口风磨铜铸造的宣德炉已然成为铜香炉制作的顶峰。
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选料精,铸工精,“宣德炉”成为天下名器。
明嘉靖著名书法大家、文史学家南京应天府通判祝允明叹宣德铜器:“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
”宣德款铜熏炉清代仿制故宫博物院藏宣德五年,宣德炉制作完成。
这批由域外精铜所制成,入藏皇家贵族的香炉,令当时的富商、官宦垂涎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氏印香炉研究
本文以清光绪年间江苏通州(今南通)石港镇人丁月湖所创制的丁氏印香炉实物及其图谱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物质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实物材料及地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资料,试图分析丁月湖生平经历、晚清时代背景与文化风尚、及淮扬—通州乡土趣味等因素与丁氏印香炉视觉呈现之间的交互影响。
首先经由梳理丁氏印香炉图谱前序言、光绪时通州地方志及丁月湖友人诗文集,可知在丁月湖傲骨隐逸的自我文化形象下,尚还存在着一个重视实际且生活优渥的社会形象;而晚清乱局与相对安定的通州,以及清代淮扬—通州的香料文玩传统,则可能是促使丁月湖萌生通过创制丁氏印香炉来形塑文化形象这一想法的时代因素。
其次通过对丁氏印香炉视觉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可见在构思设计新异于以往香事的丁氏印香炉这一过程中,受淮扬—通州地方篆刻传统及金石学统影响的丁月湖,将在视觉结构上最能体现篆印样貌的奁式炉身与金石文字题材的镂空炉盖相结合,并可能参考了石港乡镇地理带来的感官体验,以复制法书的双钩技法克服了旧式印香存在的技术难题,同时将淮扬—通州流行的回文及谜语游戏融入其间,创制出了独特的炉体及印香样式。
继而藉由丁氏友人记述及地方志材料和清人笔记小说,在考察了丁月湖个人的精神世界及晚清的审美倾向与文化秩序后,可知丁月湖在构思设计丁氏印香炉时,将其自身经历及面对时代的矛盾心绪投注其间,他试图通过将香炉这一玩好之物与金石文字形象加以结合、化俗为雅,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已在无形之间,使以往在文化秩序中高据神坛的金石学与不可亵玩的“圣贤文字”具备了可观可嗅、可感可玩的视觉乐趣与感官愉悦,从而在客观上也化雅为俗了。
而在丁氏印香炉之外,也能见到许多与此近似、以金石文字形象作为艺术品主要视觉呈现的同时期案例。
这些晚清时期的案例中实际蕴含着一种以金石文字形象结合视觉享受与感官愉悦、打破窠臼、雅俗共赏的艺术新可能,虽然这种可能性由于种种因素并未形成变革浪潮,但在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都要求探寻自身独特性与未来发展道路的今天,或可提供一些小小的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