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黄庭坚《早行》诗词鉴赏
《商山早行》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商山早行》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259e9df78a6529657d5370.png)
商山早行[唐] 温w ēn 庭t ín ɡ筠j ūn晨ch én 起q ǐ动d òn ɡ征zh ēn ɡ铎du ó,客k è行x ín ɡ悲b ēi 故ɡù乡xi ān ɡ。
鸡j ī声sh ēn ɡ茅m áo 店di àn 月yu è,人r én 迹j ì板b ǎn 桥qi áo 霜shu ān ɡ。
槲h ú叶y è落lu ò山sh ān 路l ù,枳zh ǐ花hu ā明m ín ɡ驿y ì墙qi án ɡ。
因y īn 思s ī杜d ù陵l ín ɡ梦m èn ɡ,凫f ú雁y àn 满m ǎn 回hu í塘t án ɡ。
诗词赏析:《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
“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
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
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经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鉴赏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5667180d5bbfd0a795673e1.png)
九年级语文复习之古诗鉴赏(一)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②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驼褐,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
②阑干,错落纵横的样子。
1.一、二句诗写清晨出行后见到的景致,请加以描绘。
露水浸湿外衣,寒气袭人;星星纵横交错,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
2.运用反衬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三、四句加以具体赏析。
作者孤身一人经过小桥,在别人的梦中走过,稻田深处传来一阵阵虫子的低鸣声。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能表现作者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诗中“鸣”字用得含蓄隽永,意味绵长,请赏析。
反衬手法,以虫“鸣”衬晓“静”,说明作者出行之早,也烘托了作者因漂泊而产生的深深的孤寂。
(二)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刻的景色?主要意象是什么?盛夏傍晚。
荷。
2.运用拟人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三、四句加以具体赏析。
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愁”“低面””深藏”等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
3.首句中的“摇头”一词用得巧妙,意味隽永,请赏析。
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草在酷暑的傍晚巧取凉风的可人状态,也侧面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谒荆公①不遇宋·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②催日下城头。
【注释】①荆公:王安石,王安石推行新法受阻后退居江宁(今南京),此诗为作者拜访王安石不遇,乘船离开江宁时所作。
②春旗:春日之旗。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通过春江、孤帆、烟草、柳花、春旗、夕阳等意象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 2.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拜访王安石不遇而产生的失望无聊、烦愁怅惘的心情。
3.借景抒情是本诗的表现手法,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加以分析。
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19e03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4.png)
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蝶恋花·早行宋朝周邦彦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蝶恋花·早行》译文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
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
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
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
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蝶恋花·早行》译文二月光皎洁明亮,乌鸦噪动不安。
更漏将残,摇动轳辘汲水的声音传到耳边。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烦,两只明亮的眼睛泪水涟涟。
一夜来眼泪未断。
湿透了枕中的红绵。
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中,秋风吹着美人的鬓影。
离别的双方恋恋不舍,告别的愁语让人不忍细听。
楼上星光灿烂,斗柄横空。
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远,偶尔传来晨鸡的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蝶恋花·早行》注释月皎:月色洁白光明。
《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轳辘: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轣辘,即辘轳。
因“轳”字是平声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辘”。
金井,指用黄铜包装的井栏,是富贵人家景象。
张籍《楚妃怨》诗:“梧桐叶下黄金井,横架辘轳牵素绠。
”欧阳修《鸭鸩词》:“一声两声人渐起,金片镀轳闻汲水。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红绵: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
执手:是紧握对方之手。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纵横的意思。
唐人刘方平《月夜》诗里有“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句子。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蝶恋花·早行》赏析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d6af1458fafab068dc0247.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商山早行/ 温庭筠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 许浑无题/ 李商隐行香子/ 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内容主旨: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故乡的月亮并非真的更亮,但是却寄托了人们对家乡最深的感情。
4.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商山早行》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商山早行》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6f088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4.png)
《商山早行》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商山早行》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商山早行》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山早行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⑷枳花照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
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专题十八——二十一诗歌鉴赏
![专题十八——二十一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d5128dd52ea551811a68727.png)
专题十八鉴赏诗歌的形象(测试时间:90分钟)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刘海燕姓名:成绩:1、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在诗的前两句中,由“酒痕”、“消魂”可以看出,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怎样情感特征的人物形象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散文创作有“形散而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
4、诉衷情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5、赠另U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6、鹊桥仙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7、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他的性情的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⑴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⑵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怎样描写小梅的优美风韵专题十九鉴赏诗歌的语言1、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cba92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7.png)
【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杨炯《早行》原文
敞朗东方吉,阑干北斗横。
地气俄成雾,天云渐作霞。
河流才辨马,岩路不容车。
阡陌经三岁,闾阎对五家。
露文粘细草,风影数下花。
日月从来惜,关山犹自赊。
杨炯《晚行》译者
待更新
杨炯《晚行》赏析
《早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词作品之一,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杨炯的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长诗词。
他在长安期间写下了
不少文学佳作,很受当时人的称赞,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与王勃、卢照邻共同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
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很有气魄。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全诗意思及赏析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全诗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e92b9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f.png)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全诗意思及赏析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作主要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整体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
名句赏析: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 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了六个画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无一个动词,纯用名词组合,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商山早行的凄清、荒凉的景色,意境深远,含蓄蕴藉,被后人称为“意象具足”的佳句。
2.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 这两句诗描绘了刚上路的景色,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显得十分鲜艳。
- 作者通过对槲叶、枳花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 859 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作者简介:温庭筠,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监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月夜》《早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月夜》《早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1a9ee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9.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月夜》《早行》含答案《月夜》和《早行》的比较阅读来具体学习一下。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问题】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以动衬静”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直观形象的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月夜》,夜是静的,这里“虫声新透绿窗纱”寂静的夜里一声虫叫更显月夜的寂静,《早行》中诗人早起出行路过稻田草虫的鸣叫让清晨更鲜寂静,答案很明显:《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
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因此解答比较技巧题时我们要注意:分清类别、解析语句、明确效果。
《早行》古诗原文及赏析
![《早行》古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3442b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2.png)
唐代:杜牧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赏析 前四句写早行所感。
起早赶路,诗人没有明说早到什么时候,他只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无力地垂着马鞭,而让马自己自由地前进;走过了数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还未听见鸡鸣。
“林下带残梦”使人意会到诗人是由梦乡中被唤起来上路的。
以致出发以后,依然梦思缕缕,睡意绵绵,足见其赶路之早。
“叶飞时忽惊”,是对上一句诗的承接和申述,进一步强调出“早行”来。
“林下”和“叶飞”互文,只有在林下路过,才会被落叶所惊醒。
这就把行旅者早行时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来。
第五、六句是诗人通过自己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
此刻天时尚早,天宇大地还笼罩于一片迷蒙的夜色之中。
这种情景,对于一个野旅行役者来说,是会产生一种孤独寂寞之感的。
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各种各样的操心也就油然而生。
“孤鹤”与其说是真实之景,还不如说是作者的自况。
诗人的心绪不宁、心神不定,不言而喻。
因此,这两句诗明显地表达出诗人早行时的那种特有的悲怆、孤度寂莫的心理感受。
至此,早行时的凄清气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绪,情景交融地表现了出来。
后两句写作者和僮仆的交流和行为。
“僮仆休辞险”,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回答说“时平路复平”,当然,此“平”非彼“平”,作者结尾用这种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也正反映出了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担忧。
作为晚唐的一位诗人,杜牧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早行唐诗精选
![早行唐诗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7bd776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a.png)
早行唐诗精选
早行唐诗精选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
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
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
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
溪边人已耕。
刘驾诗鉴赏
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目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作为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刘驾对农民艰辛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如《反贾客乐》,说贾客四处奔波辛勤已极,而农民却羡慕他们,因为农夫更劳辛。
《桑妇》写农妇因春蚕未老,桑叶已尽,只好起早,赶往远处采摘。
等等。
这首诗虽然写早行,但是,在着力渲染出早行时的`苍茫气氛以及早行者悲苦情怀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意境,以早行者的苦衬托出农人更苦。
从而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厚。
这既显示出诗人谋篇布局的匠心,也显示出此诗与闲适的田园诗异趣。
《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56d8f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9.png)
《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早行宋代: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羁旅,抒情,孤寂,愁绪译文及注释译文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注释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星斗:特指北斗星。
阑干:横斜的样子。
赏析钱钟书《宋诗选注》:“《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张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晓行》诗,也选入《诗家鼎脔》卷上,跟这首诗大同小异:'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
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诗,跟这首只差两个字:'露’作'雾’,'分’作'野’。
”《梅磵诗话》卷下:“早行诗,前辈多佳作。
近世如杨万里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刘应时诗云:'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
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
’三诗意皆高远。
”所引刘诗与《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陈与义先生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中。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直接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陈与义先生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
月明则会星稀,现在则是“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
——露,本来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早行》的阅读答案
![《早行》的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ed612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3.png)
《早行》的阅读答案《早行》的阅读答案《早行》的阅读答案1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3分)答: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
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结合诗句,意思对即可)2、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答: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
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早行》的阅读答案2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照④驿墙。
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①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②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③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照:有的写作“明”。
⑤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音符):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一句则为虚写。
(2分)(2)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律诗(或五律、近体诗)凫雁满回塘(每空1分,共2分)(2)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古诗赏析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ecb02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c.png)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古诗赏析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关于“早行”的诗,陈与义之前已有很多佳作,典型的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亦有唐代刘驾的《早行》: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还有晚唐诗人杜牧的《早行》: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既然诗写的是“早行”,那么如何体现“早”字,应该是本诗的一个关键之处。
首句“露侵驼褐晓寒轻”从触觉着手,写露水打湿了衣服,使人顿觉寒意。
“驼褐”是用驼毛织成的衣服,能防水御寒,而身着“驼褐”的行人,却能清楚地感受到清晨的寒气,表明时间尚早;同时,也说明了行路已久。
次句“星斗阑干分外明”从视觉入手,转写景物。
“星斗”特指北斗星,“阑干”即横斜的样子。
什么样的情况下,星斗才会“分外明”呢?有经验的人应该懂得,如果明月悬空,则星星会显得暗淡,因此星斗“分外明”则表明天空无月。
同时,地面一片漆黑,才会衬托出天空的星斗分外明亮。
这些也都在强调一个“早”字。
后二句“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记叙“行”路中的见闻。
第三句写得十分真切,令人玩索不尽。
因为很早就开始赶路,人不免要犯困,至于困到什么程度,诗人用了一个“梦”字。
如果单独写做梦,并没有可以玩味的地方,而把过桥与梦结合到一起,诗味立刻就出来了——“寂寞小桥”上载着“寂寞”的行人,睡眼惺忪的行人从桥上悠悠地走过,处于半睡眠状态下的人可不就是这样吗?末句“稻田深处草虫鸣”以动衬静,烘托出夜的沉寂,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寂寞”的感受。
四下无人,唯有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小桥、稻田里的草虫来为行人作伴,有了它们的陪伴,行人反而更觉孤独。
星星遥在天际,小桥冰冷无知,草虫躲在稻田深处,天地间的一切都好像远离了他,紧紧相随自己的,只有梦魂,此情此景,谁人不寂寞?全诗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体现出羁旅游子的真实感受,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古诗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翻译赏析
![古诗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a28a8b52d380eb63946d67.png)
古诗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翻译赏析《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前言】这首《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
此诗写早行情景,意境高远。
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翻译】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鉴赏】《梅涧诗话》卷下:“早行诗,前辈多佳作。
近世如杨万里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刘应时诗云:‘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
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
’三诗意皆高远。
”所引刘诗与这里所选的《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
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
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比较阅读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e77ecb33d4b14e8524688c.png)
江城子密州出猎13.这首词气势豪迈,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的“狂”是实写出猎(或打猎),下片的“狂’是虚写征战杀敌的愿望。
14.下片两个注解处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答案:①表达了作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②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2.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5.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7、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倾城”。
8、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杜牧的五言律诗《早行》阅读
![杜牧的五言律诗《早行》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b39311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3.png)
【导语】《早⾏》是晚唐诗⼈杜牧创作的⼀⾸五⾔律诗。
这⾸诗着⼒渲染出早⾏时的苍茫⽓氛以及早⾏者悲苦情怀,从⽽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厚。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早⾏》 唐•杜牧 垂鞭信马⾏,数⾥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晓远⼭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赏析】 ⾸联点题,说⾃⼰上马启程后,⾛了数⾥还未听到鸡鸣声,突出了⾏程之早。
颔联两句写诗⼈的情态,“林下带残梦”把诗⼈睡眼惺忪之态刻画得⼗分真切,“叶飞时忽惊”句则写诗⼈被惊醒的样⼦,这两句互⽂见义,进⼀步突出了⾏程之早。
“霜凝孤鹤迥,⽉晓远⼭横”两句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夜⾊迷蒙,满天飞霜之下,有⼀只孤鹤迥然耸⽴,天欲晓⽽残⽉尚在,远处横亘的⼭峦绵延不绝。
“霜凝”可见时令,突出环境的清冷;“孤鹤”既可能是实景,也可能是诗⼈的⾃况,衬托出内⼼的孤独⽆助。
因此,这两句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早⾏时的那种悲怆、寂莫的⼼理感受。
末两句以对话作结,说时局平稳,路⾃然平坦,反映出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还曾注释《孙⼦》。
有《樊川⽂集》⼆⼗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有宋⼈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兵,以济世之才⾃诩。
⼯⾏、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草,⽓格雄健,与其⽂章相表⾥。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集》,《旧唐书》卷百四⼗七、《新唐书》卷百六⼗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草墨迹,系太和⼋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笺,纵28.2厘⽶,横162厘⽶,46⾏,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风韵。
【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cb125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7.png)
【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杨炯《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杨炯提前离开
敞朗东方彻,阑干北斗斜。
地球的大气层是雾蒙蒙的,云朵正在变成玫瑰色。
河流才辨马,岩路不容车。
钱莫静三岁,鲁燕告诉五个家庭。
露文沾细草,风影转高花。
太阳和月亮从来没有珍惜过,关山仍然值得称赞。
杨炯《早行》翻译
待更新
杨炯《早行》赏析
《早逝》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歌作品之一。
杨炯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歌而闻名。
他的
作品《行军》、《走出堡垒》、《城南作战》、《紫猴马》等,展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恢弘,风格大胆。
其他咏、咏、咏诗没有特色,也没有脱去齐、燕的风格;此外,还有50部赋、序、表、碑、铭、志和表。
杨炯的文学才华出众。
他擅长写散文,尤其是
诗歌。
在长安期间,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他和王波、卢兆林、罗斌旺一样出名。
他与王勃、陆兆麟一道,反对宫廷诗风,提倡“脊梁”和“雄浑”
的诗风。
与“四杰”的其他诗歌一样,他的诗歌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突破了齐梁“宫体”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诗不多。
他写了几首边塞诗,如
《参军》,表现出了刚健的风格和伟大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早行》诗词鉴赏
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释]
(1)失枕:失眠。
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
迷糊间却忽然警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
(2)凭:凭定,断定。
早晏:早晚。
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
(3)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
行露:指路旁的露水,《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
”两句意为路旁的露水,沾湿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
(4)两句写朝阳出,光影掩映,宛如吐出万道霞光,映红了半个树林。
[简析]
此诗作于熙宁元年山谷赴叶县途中,是山谷早年的作品,描写了秋日早起赶路的情形。
前三句渲染早行的孤清寥落。
“惊”、“单”字,把远行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辔湿”两句,既写出了秋日清晨的清冷,也衬出旅人旅途的孤寂。
“秋阳”两句笔锋一转,基调又趋光明,“弄”字、“吐”字,很是新警。
全诗写得颇有唐人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