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学述评
,
全球 气候 是在 变冷 还是 变 暖 , 如何 看 待人 为作用
和影响 ; 其二 , 气候 变化 何 以成 为 问 题 , 个 什 么样 是 的问题 ; 三 , 其 气候 变 化 问题 对 人类社 会 和经济 发 展
会 (P C)第 四次 评 估 报 告 则认 为 , 球 气 候 呈 现 IC 全 以变 暖为 主要特 征 的 显著 变 化 , 而且 大 部 分 观测 到
定性 意 味着气 候 变 化 的后 果 无 法 证 实 , 有 观 点认 还 为 温室效 应 将孕 育一 个冰河 期 的到来 。3 _ 实际上 , 人类 历 史 上 曾经 经 历 了无 数 个 冷 暖交 替 的气候 变 化 , 且 变 暖 还是 变 冷 的判 断 也 与基 年 而 和 时间尺 度 的选 择 有 关 。但 是 , 人 类 可 能施 加 的 与 影 响相 比, 些 巨大 变 化 的 自然 速 率 通 常要 缓慢 得 这
个 政治 经济 学 问题 。 二、 气候 变化 的科 学 问题 ( ) 一 气候 变化 的 内涵
气候 变化 是 指 气 候 平 均 状 态 和 离 差 ( 平 ) 距 两 者 中的一 个或 两者 一 起 出现 了 统计 上 的显 著 变 化 , 离差 值增 大表 明气 候状 态不 稳定 性增 加 。 P C定 …I C
候 变化 问题 的研究 至少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争 论 : 其
一
据有 关 资 料 分析 ,2过 去 10年 间地球 气 温 总 l 0 体 上升 05— ." 而且 北半 球 地 面平 均 气 温 上升 . 06C,
幅度 随 纬度 升高 而加 大 。联 合 国气候 变 化专 门委员
应 能力 将是个 巨大 的挑 战 。也正 是 在 这 个 意义 上 , 气 候变 化作 为全球 公共 问题进 入 国际社 会 的视野 。 三、 气候 变化 的经 济学 问题
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但是 , 在吉 登斯 此书问世之前 , 学术界并没 有从 政治学 那样 的情况 , 我们就 不再 有行动的余地 了, 一切都 为时 的意 义上探讨 过气候 变化 问题 , 没有理解 气候 变化 已晚。… 如 果我们再 不把气候 变化 问题 有效 地纳入 并 的社会学意义和 政治学意义。 吉登斯 对气候 变化政 治 的阐述可谓 广博 深厚 , 对
“ 登斯悖 论 ” 吉 主要 指这样 一种 困境 : 气候 变化 问
影 响。2 0 年 , 登斯再 出新著 《 09 吉 气候 变化 的政治 》 题尽 管是一 个结果 非常严重 的 问题 , , 但对于 大多数 公
民来说 , 在 日常生活中感受不直接 , 由于 人们 虽然 意识 在 当今 的这个世界 和时 代 , 气候 变化政 策是 一个 到 它的重要性 , 普通人 的 日常生活却鲜 有 因此发生 改
英 国著 名社会 学家 、 敦政治 经济 学院前 院长安 伦 去 的4 年 里 , 提 出的一 系列 理论对世界 产生 了重要 0 他 并迅速在全球学术界和政治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
、
破 解“ 吉登斯 悖论 ” —— 给各级 地方政 府 以节
东 尼 ・ 登斯是 当今世界 最重 要的思 想家之一 。在过 能减排降耗的动力与激励 吉
这本 书里 , 登斯特 别提到 了中国 , 中国治理 气候 变 部 的考核 指标 , 吉 “ 但是宣传 和推行都 不够 高调 , 目前来说
化 的决 策遇到 的最 大障碍就 是 中央政府 的“ 政治整合 ” 这一举措没有运行起来 , 其成效不彰是必然的。
和 “ 济整合 ” 经 在上令 下达 的过程 中 , 往往经 过层层 官
国家不能回避的重要主题。这一 问题 的解决最终要走 变 , 更没 有动 力做 出实质性的努力 , 几乎没 有人 以 自己
把“暖化政治”找回来——读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
[ 者 简 介 : 瑞 祺 (9 4 ) 男 , 作 黄 15 一 , 台湾 台 北 人 , 国 英
③ e
Wa:T e R n w lo oi e orc, y h ee a f Sca D m cay l
剑桥 大 学 国王 学 院社 会 暨政 治 学 系博 士 , 台湾 “ 中央 研 究
谲 ” 字 . 从全 球 暖化 的文献 分类谈 起 。 间搭 二 得 坊 上 “ 化 热 ” 出版 品 , 致 可分 为 四类 : 学 地 暖 的 大 科 述说 暖化 的成 因与危 险 ; 乐观 地 细数 创新 科技 与
后, 暖化成 了道 德议 题 。人 们 似乎 很难 再从 天上 重 返人 间 , 心静气 地 看待 围绕在 暖化 议题 旁 的 平
院” 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欧 美 社 会 政 治 理 论 、 欧 主 马
C m r g: oi rs, 9 8 中 译本 《 三条 路 : 会 a bi e P lyPes 19 . d t 第 社 民 主 的更 新 》 ,台北 联 经 出 版 事 业 公 司 19 9 9年 出 版 ; 《 球化 与第 三条 路 》 台 北 松 慧 文 化 出版 社 2 0 全 , 0 5年
对 看 不见 、 不着 的问题 常 常睁 一 只 眼 、 摸 闭一 只 眼 . 虑 到 暖化 一 旦 成 真 时 的严 重性 , 们 至 少 考 我
要 也太 棘 手 , 们 不 该 眼 高手 低 , 不 能 空谈 国 我 也 际 合作 , 或把 问题 留给道 德 劝 说 , 忽 视 了国 际 而
关 系 中权 力 竞 合 的 张力 本 质 。吉登 斯 锐 利 地 看
不过 在 劝 人为 善 的 电影 《 不愿 面 对 的真 相 》 映 上
2022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汇总:积极落实《巴黎协定》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2022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汇总:积极落实《巴黎协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选择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绿色消费。
倡导绿色消费()①会抑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低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③有利于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消费④减少消费支出,降低恩格尔系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倡导绿色消费,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②③正确;①④没有正确认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作用,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选择题《巴黎协定》从承诺到落实有利于规范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维护好正常的生产秩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市场秩序需要()①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②强化行政调控手段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③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④要抓住道德建设这一规范市场秩序之本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维护市场秩序需要,需要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和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故选项①③正确;选项②说法错误,因为打击垄断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并非增加财政收入,故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因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D o选择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诸如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日益增多。
《巴黎协定》从承诺到落实,深化了各国对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在合作共赢中深化共识,实现环境问题更有效的全球治理。
这说明()①经济全球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③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④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发展日趋一致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巴黎协定》从承诺到落实,深化了各国对共同体的认同,不断在合作共赢中深化共识说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没体现;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o选择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面临发展的重任更艰巨,亟须在经济发展、能源利用上贯彻可持续的理念。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变革。
其中,气候变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从农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变迁较为平稳的时期,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但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会遭受严重的影响,如干旱、水灾、风灾、虫灾等。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干旱和水灾,因为它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饮水和灌溉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多次干旱和水灾,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而到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雨量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济气候变迁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当干旱和水灾发生时,粮食短缺将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渔业、矿业、森林资源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而到了唐宋时期,气候变迁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影响。
三、文化气候变化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干旱和水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文化的转移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1 气候变 化的政治 学分 析背景 气候 问题 已然 成 为 世界 普 遍 关 注 的焦 点 ,这 一 点可 以在 20 09年哥本 哈根联 合 国气 候峰会 以及 2 1 00 年坎 昆世界 气候 大 会上 得 到 印证 。各 国如 同讨 论 国 家安 全般讨 论 全球 变 暖 ,在 承担 温 室 气 体减 排 义 务 上锱 铢必较 。政府 间气候 变 化委 员会 (P C 第 四 IC ) 次评估 报告 指 出 ,近 百 年来 ,全 球 表 面 的气 温 升 高 了 0 7 c ¨ 。气 候变 化如 果 得不 到 有 效遏 制 ,与 气 . 4【 = 候变 化关 系密 切 的一 些 极 端气 候 事 件 ( 如洪 水 、热 浪 、雪 灾和 风暴 、沙 尘 暴 、森 林 火 灾 等 ) 发 生 的 频 率 和强 度也会 有 所增 加 。气 候 变 化 会 对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产生 深 远 的 影 响 ,甚 至 危 及 人 类 的生 存 和 发 展 。 更 重要 的 是 气 候 问 题 需 要 人 类 对 现 行 的科 技 体 制 、 政 治 体 制 、经 济 体 制 、生 活 方 式 等 进 行 重 大 改变 , 转 变传 统 思 维 方式 、重 新 调 整 价 值 观 念 。 因此 , 应 对气候变化需要彻底变革。 英 国学者安 东尼 ・ 登 斯 关 于气 候 变 化 的政 吉 治 学分析 框架 旨在从 政 治 的 角 度 ,解决 气 候 变 化 的 问题 。他以 自身名字命 名的 “ 吉登斯悖论” ( i Gd . dn aao)3 气 候 变 化 问题 的风 险 与人 类 对 该 es rdx [将 P 3
c mmu t h sc u e d s r a o c r By r c nsr ct g t r s o lmae ch ng o ni y, a a s d wi e p e d c n e n. e o tu i he wo d fci t a e,An h n d e s e p oe t n t o y Gi d n x lr s i fo t r p cie o oiia ce c r m hepe e t fp lt ls in e,a d s me s g sin o h r b e a e p o t d.Th sp p ra l z st c s v c n o ug e to sf rt e p o l m r r mp e i a e nay e heba k—
气候变化_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潘家华摘要: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由技术、经济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地缘政治问题。
中美欧,是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角。
欧美均希望联盟中国,获取全球气候问题主导权,中国是决定走向的砝码。
相比在欧美间不偏不倚、倾向美国或自立山头,选择倾向欧盟,对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空间,更可行、更有益。
一、气候变化已进入地缘政治的诸强博弈阶段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
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工业化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
1998年到2005年,气候变化的焦点似乎在经济层面——温室气体减排的代价有多大、技术上是否可行,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理由也是经济代价太高。
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此为转折,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论逐步转向地缘政治大国(或集团)的博弈。
2005年,在英国举办的西方八国首脑加五个发展中大国首脑(G8+5)会议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主要议题列入诸强议程。
2006年,美国发起亚太清洁发展伙伴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国际政治考虑。
2007年5月,美国国务院出资邀请中、美、欧三方的智库就能源与气候变化举办三方论坛,中方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欧洲主要是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资深外交官员和德国国会、英国、瑞士的高级顾问以及战略研究人员,美国的与会者来自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情报委员会等战略决策层面,却没有能源部、环保署等部门和技术层面的官员和学者,就连美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资深官员都没有参加。
“气候政治”的国际博弈日益激烈
另外,在欧盟与美国的种种较量中,环保和气候问题与其他政治问题相比,敏感性较低,较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因此,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领域承担减排责任的标兵。
要实现对世界的环境承诺,美国要比欧洲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这无疑会削弱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因此,美国一直是气候变化谈判中一个重要的阻力。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果真一直到布什卸任,美国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毫无进展,但显然情况现在出现了变化。奥巴马在今年6月的一次讲话中明确表示,美国要占据未来新能源的领导地位。“以前欧盟总是拿这个问题敲打美国,奥巴马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袁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袁鹏介绍,美国态度转变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执政党的政治主张不同,民主党比较重视气候问题和新能源战略,在克林顿政府期间,副总统戈尔亲自挂帅新能源战略,但被后来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全部推翻;其次奥巴马本人对清洁能源情有独钟,并希望它能成为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是国际大环境所迫。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和他的哥哥外交部长杨洁篪,如同英国外交部长戴维·米利班德与其弟弟、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长埃德·米利班德,都是“气候外交”领域的“兄弟连”。
杨洁勉对时代周报说,“首先,应对气候变化不能损害中国的发展权。发达国家率先发展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不能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借口。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保证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并为国家跨越必经的发展阶段争取宝贵时间,尽可能延长中国的发展机遇期。”
杨洁勉进一步说,“其次,‘巴厘岛路线图’也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适当减排温室气体行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在多边外交关系中积极应对相关的国际要求。同时,应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参与资金和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行动,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社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做到妥善应对,因势利导,为我所用。”“巴厘岛路线图”是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关于减排温室气体通过的一项决议,中国在这个决议中承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责任。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同时降低它们的碳排放,该有多少问题等待去应付。
著名的“石油诅咒”并不仅仅会加到国家头上,而且会加到整个世界体系头上,因为稳住石油流的需要在当代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打破它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依赖,受益者不仅会包括它们,反过来也会包括石油生产国。
它将会带来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关系再调整。
我们没必要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即发达国家将会在它们的能源供应方面变得独立自主,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相互依赖——例如以大范围的、靠可再生技术发动起来的智能电网的形式——将仍然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并在资源共享方面拥有一种明显正面的影响。
但是,借助于重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来保护发达国家免受系统崩溃的影响,未来比现在将更有可能做到。
美国和中国在小布什政府毒害至深的时代以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告终之后,许多人以为美国必定会在世界上采取一种比以往更为谦卑的姿态。
“单极化的时机”似乎转瞬即逝。
美国从人们常说的全球帝国中心沦落成了世界贱民。
世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习惯于将美国看作气候变化的落伍者,以至于假如或者当美国变成一位环境领导者的时候,它们一时间会适应不过来。
然而,随着奥巴马(Obama)总统的当选,美国又一次表现出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政治层面上是必须的,但也许在经济层面上更加重要。
美国是刚刚过去的、通过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推手,而在可再生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会如此。
全世界都需要开明的美国领导层——只要它是以重申在20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影响巨大的威尔逊传统为基础。
我们能够预见到美欧之间的关系修复,尽管不是那种标志着“西方”概念被重新启用的关系。
对抗气候变化能够成为推动这种关系修复的工具。
欧盟委员会喜欢的那种官方的、官僚的方法很可能不会被美国领导层搬去使用。
我之前引用过的调查结果(见第五章)显示,劝服美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的危险比劝服其他国家公众要难得多,同时,美国公众对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抱着更乐观的态度。
高中政治全球气候变暖:不容回避的挑战.doc
2007年5月15日,冰山的影子倒映在格陵兰岛沿岸的水面上。
据测算,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
新课程版全球气候变暖:不容回避的挑战热点材料解读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冰川萎缩、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频频登陆、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观测事实,这足以表明气候变化正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热点话题,由于本年度发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如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召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制定、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等。
因此,本热点将会成为今年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的气候外交与节能减排的措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一、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2007年陆续出台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汇总了近5年来世界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再一次强调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
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过去五十年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十年上升大约0.13℃。
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负主要责任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导致地球变暖的因素中也有自然力如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的作用,但这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以大规模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经济活动才是制造气候变暖的最大力量。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使用化石能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70年到2004年增加了70%。
目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在过去65万年间自然变化的范围。
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影响
、
( 一) 5 5 0 a B P气 候 事 件 的 影 响
文 明 和 一 个朝 代 的 诞 生 往 往 由 气 候 变 冷
日益 尖 锐 , 从 而 激化 了社 会 矛 盾 . 引 发 了 私 有 观 念 的产 生 . 并 促 使 社 会 日益 复
些 时期 气候 的 作 用 甚 至 是 决 定 性 的 社 会 活 跃 . 在 此 影响 下 . 处 于 中 国 西 部 的 天 触发 . 但 其 和 平 和 快速 发 展 却 需要 温 暖 的 气候 作 保 障 关键 词 : 气候 变化 ; 中 国社 会 : 政 治; 经济 ; 文化 : 变迁 ; 影 响
当时的思想时的植物生长季节也比现在要师县二里头文化中发现了爵铃刀领域空前繁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产书提到在滇西南高原地区也能一年种镞锛凿锥等属于这一时期的青铜生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社会视野
摘要 : 本 文 总 结 了史 前 5 5 0 0 a B P气 候
5 5 0 0 a B P前 后 气 候 变 冷 是 世 界 上 许 5 5 0 0 a B P左 右 的 气 候 变 化 所 导 致 的 资 源 多 地 区 最 为 显 著 的 气 候 变 化 之 一 。现 有 紧 张 和 资 源 重 新 分 配 正 是 引 起 社 会 复 研 究 成 果 证 明 ,这 一 时 期 E NS O ( 厄 尔 杂 化 的 原 因 . 降 温 导 致 了 粮 食 作 物 的 大
尼 诺 和 南 方 涛 动 )发 生 了 显 著 变 化 . 沉 幅 减 产 。 人 口与 资源 、 产 品 之 间 的 矛 盾 寂 了很 长 一段 时 间 的 E NS O 现 象 开 始
事件至 1 9世 纪 中叶 的 小冰 期 及 延 续 至今
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政治
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政治作者:赵青海来源:《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10期编者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增长。
同时,当今世界又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问题和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
昨天的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布什政府提出的“邪恶轴心”与“邪恶国家”,今天的伊朗铀浓缩、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朝鲜的核爆炸⋯⋯今天的世界怎么了,是人们变得不理智了,还是另有一番隐忧?本刊特邀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学者,为我们寻根溯源,解疑释惑,以期达到还原事件真相的目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渐成国际共识。
仅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八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大会均将气候问题作为主要议程。
接下来,2007年11月的中欧首脑会议以及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将专门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
毫不夸张地说,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热点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发烧”,既有该问题本身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使然。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之一。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如果排放温室气体持续增加,那么本世纪的平均气温将升高4摄氏度。
气候变暖会导致重大自然灾害增加,进而引发粮食减产、疾病流行、水资源匮乏、人口被迫迁移及国家间争斗等问题,危及人类安全。
英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新近发表的年度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其次,气候问题谈判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减排温室气体与各国的能源结构、使用方式等密切相关,牵涉国民经济发展。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然导致国内、国际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重塑国际关系。
西方国家欲借气候变化议题在国际环境领域争取主导地位,甚至遏制他国发展。
在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主要存在两对矛盾: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谢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低碳论坛,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位来宾和各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实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今后我们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
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维护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原则共识,为进一步的谈判明确了政治的推动力。
中国代表团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尚未明确发达国家中期减排指标的量值及其可比性的问题,也未明确每个发达国家的出资额和资金治理机制,发达国家承诺的近期远期资金量与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继续协商解决。
今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中国希望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继续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几点基本的立场: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权利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的人权。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的累积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减少排放。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气候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气候治理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复杂的政策过程和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全球气候治理的内在机制、动力与阻力,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策略与互动。
本文首先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气候治理的内涵与外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梳理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分析气候治理从单一国家行动向国际合作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动因。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包括利益主体、权力结构、政策过程、市场机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分析,文章将揭示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层次动力和阻力。
在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后,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策略与互动。
这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国际组织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影响等。
文章将分析这些利益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立场、动机和行为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对气候治理进程的影响。
本文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气候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涉及多个维度,包括国家间的权力关系、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分配以及市场机制等。
这些基础因素共同决定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国家间的权力关系是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气候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发达国家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科技优势,因此在气候治理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世界政治格局
40政治多极化更明显多数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是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仍然保持这一地位,但日益明显的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独霸”开始发挥出比较大的制约。
第一,“911”之后,美国及时建立了全球反恐统一战线,试图建立美国治下的全球和平,但是其单边主义政策随后却因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在国际政治中遇到强大阻力,甚至有西方学者提出了“无极时代”和“后美国时代”的观点。
第二,俄罗斯站稳脚跟开始反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国际政治角色,但实力大不如前,地缘政治空间受到美国和北约挤压,但从2008年起,俄罗斯通过强硬处理科索沃独立事件、与格鲁吉亚战争、采取一连串针对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的军事行动等进行反击,产生了一定效果。
第三,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一批新兴的地区性强国的国际地位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和两级体制约束力的释放而明显上升,与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政治博弈,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发展。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进一步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目前的气候变化谈判中主要形成了三大阵营的抗衡,分别是欧盟、伞形集团(美、日、澳、加、新等发达国家)和“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这三大利益阵营的角逐决定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基本格局。
其中,欧盟各国经济比较发达,环境状况良好,在政治上环保势力比较强势,力图在国际上抓环保旗帜,主导气候变化谈判的走向。
另外欧盟各国的清洁能源在本国能源构成中比例较大,并且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足的资金,因此极力要求立即采取较激进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措施,由于上述原因,至少在气候变化领域,欧盟占据了比常规国际政治领域上更大的发言权。
伞形集团中,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较大,由于担心减排行动会对本国经济造成过重负担,布什政府曾反对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并且未批准《京都议定书》,一度在政治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奥巴马政府虽然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但一直尚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气候变化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不仅会影响到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还可能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首先,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变得更加贫困,进而影响其政治稳定性和实力。
例如,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暴风雨等自然灾害,一些国家可能会遭受损失,进而影响其经济和实力。
其次,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变得更加不稳定,进而影响其政治稳定性和实力。
例如,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一些国家可能会遭受暴乱、骚乱等社会动荡,进而影响其政治稳定性和实力。
最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变得更加团结,进而影响其政治稳定性和实力。
例如,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性挑战,一些国家可能会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而增强其政治稳定性和实力。
总之,气候变化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复杂的,它不仅会影响到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还可能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什么是全球气候治理?
什么是全球气候治理?随着人类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全球气候治理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涉及到全人类的利益和未来。
那么,什么是全球气候治理?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概念全球气候治理是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环境稳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政策。
这包括国际政治、科技、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科技水平等,从而实现全球气候治理。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全球气候治理是因为气候变化给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崩溃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和现状1、历史:全球气候治理可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签署于1992年。
随后2005年京都议定书落实之后,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逐渐采用全球协作和创新技术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理。
2、现状:当前,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世界各国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应对。
主要包括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制定气候变化法律、增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科技发展等。
四、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发展全球气候治理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未来,需要加强政策沟通和技术创新,在尊重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和国情基础上,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携手合作,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一、引言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本报告将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二、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1. 影响国家自主权与国际关系a. 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重新定位b. 气候摩擦与国家间合作的博弈c. 国际关系模式的调整与转变2. 产生新的国际政治议题a. 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化与环境外交的重要性b. 气候变化引发的移民问题与边界管控c. 生态安全与国际安全关系的演变三、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1.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a. 绿色经济模式的兴起b. 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能源市场的变革c. 新兴产业发展与经济竞争力的重构2. 贸易与投资格局的变化a. 贸易壁垒与气候变化议题的结合b. 环境标准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c. 气候变化与跨国投资的影响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1. 多边主义与全球气候治理a. 联合国框架公约与国际气候谈判b. 新兴国家的崛起与气候谈判的复杂性c. 多边主义的挑战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协调性2.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a.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b. 领导与非领导组织间的合作机制c. 私营部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五、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1. 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a. 推动国际合作机制创新与完善b. 构建全球合作平台与多元化合作伙伴关系2. 加快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a. 落实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提案b.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权力平衡与利益协调c. 提升全球治理体系的效能与合法性六、结论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同时降低它们的碳排放,该有多少问题等待去应付。
著名的“石油诅咒”并不仅仅会加到国家头上,而且会加到整个世界体系头上,因为稳住石油流的需要在当代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工业化国家能够打破它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整体依赖,受益者不仅会包括它们,反过来也会包括石油生产国。
它将会带来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关系再调整。
我们没必要设想这样一种未来,即发达国家将会在它们的能源供应方面变得独立自主,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相互依赖——例如以大范围的、靠可再生技术发动起来的智能电网的形式——将仍然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并在资源共享方面拥有一种明显正面的影响。
但是,借助于重要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来保护发达国家免受系统崩溃的影响,未来比现在将更有可能做到。
美国和中国在小布什政府毒害至深的时代以美国人超前消费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而告终之后,许多人以为美国必定会在世界上采取一种比以往更为谦卑的姿态。
“单极化的时机”似乎转瞬即逝。
美国从人们常说的全球帝国中心沦落成了世界贱民。
世界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已经习惯于将美国看作气候变化的落伍者,以至于假如或者当美国变成一位环境领导者的时候,它们一时间会适应不过来。
然而,随着奥巴马(Obama)总统的当选,美国又一次表现出了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政治层面上是必须的,但也许在经济层面上更加重要。
美国是刚刚过去的、通过互联网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浪潮的推手,而在可再生技术的创新方面同样会如此。
全世界都需要开明的美国领导层——只要它是以重申在20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影响巨大的威尔逊传统为基础。
我们能够预见到美欧之间的关系修复,尽管不是那种标志着“西方”概念被重新启用的关系。
对抗气候变化能够成为推动这种关系修复的工具。
欧盟委员会喜欢的那种官方的、官僚的方法很可能不会被美国领导层搬去使用。
我之前引用过的调查结果(见第五章)显示,劝服美国公众相信气候变化的危险比劝服其他国家公众要难得多,同时,美国公众对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抱着更乐观的态度。
美国人经常被错当成具有天真的独创性和乐观主义,在当前也许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大有帮助。
改革清洁发展机制(参看本书第八章)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敛合度。
这两个过程并不十分相同,因为技术转让并不一定能够会提高受让国的竞争力。
我们应该放弃简单的技术转让,而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情景,即这类转让有旨在应用和推广技术的投资相伴随——通过提供技术培训或者提高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资助研发能力。
放松正常的专利保护对于这一过程来说将是极端重要的。
只要有可能,就不应仅仅致力于引进高技术机器或产品,而应该致力于打造高技术知识和低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说,形成地方的知识。
在第七章,我给出了一些适应领域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同样可用于说明减缓政策。
只要涉及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采用一种与清洁发展机制不同的路径就有意义了。
我们应该寻找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协调的同时具有削减排放效应的政策。
重要的例子之一,是向中国提供最新发明的天然气技术,以帮助该国降低本地污染、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绝大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是由少数几个国家造成的——就减缓而论,许多国家加起来的行动都比不过大的排放国的一国所为。
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真正有能力开拓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创新——统治知识转移和这些国家向其他国家的投资的法则比普通的一致性更显重要。
为了利用好这一规律,我们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在京都和巴厘岛表现出来的视角。
以个别国家、国家集团和地区之间的协议或伙伴关系为基础的路径,显得更有意义——且能够最终增强更普遍的措施。
京都协议已经认识到国家之间的许多差别,并为它们设定了不同的条款。
正如一位著作家评论到的,“《京都议定书》不太像一个全球协议,倒像一系列不同的地区路径,这点已经越来越清楚”。
世界贸易组织的经历是另一个同样的例子。
目前已证实,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根本就不可能,但通过地区和双边的协议,贸易谈判终于有了进展。
超过200个此类协议已生效。
研究表明,这类协议能够对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总目标形成支持,而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志在破坏它们。
地区协议让各国可以做到在全球层面上做不到的事情,但这些契约也因此为世界贸易组织层面上取得的进展铺好了道路。
八国集团(G8)——七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化国家加上一个俄罗斯——太像一个清谈场所了,以至于难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7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中,八国集团国家曾寻求在气候变化目标上达成共识。
各国领导人宣布了一项到2050年全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50%的计划。
美国第一次做出了追求这一目标的公开承诺。
会议联合公报说有“深度削减的必要”,但没有提出任何实行措施。
受邀在八国集团峰会上发表看法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则认为,这些建议太模糊,于事无补。
一个由八国集团和八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组成的小组自2007年初以来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如何找到一条取代《京都议定书》的途径,但没有取得任何具体成果。
中国则表示不会接受任何类型的强制性减排要求,因为中国的人均排放相对较低,因为“中国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应该火速建立一个代表主要污染者的机构。
如果我们将欧洲当成一个单独的实体包括进来,那么,70%的累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就是由六个国家所造成。
它们相互之间应该定期会晤。
20个污染最严重的国家要为工业时代开始以来的88%的总排放负上责任,它们也应该聚集在一起。
各国可以提议它们应该如何为控制排放的集体努力作出贡献,这一过程至少可以在各成员国涉足的其他国际努力尚未涵盖到的领域里展开。
评价和审查机制必须建立起来,也许还可以用上轮值领到的办法。
这个机构应审查各国政府提出的政策组合,以便确认它们反映的与各国在世界排放上的责任相匹配的义务。
此外,它应该评估整个进程,既包括评估各国的执行情况和机构取得的总成果,也包括监督集体涉足发展中世界的情况。
工业化国际首先要承担起让经济敛合受到重视的责任。
夸大经济敛合的重要性并不容易。
如果能够表明那些遵循了渐进程序的国家、地区和地方通过这样做赢得了经济优势,就有可能为世界政治提供一个关键的杠杆。
这样一个渐进程序既可以是技术的,也可以是社会的。
可把它用在工业化国家当中,只要它们拥有了富有成效的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但是,打破眼前存在的僵局也将有帮助,因为发展中国家下视发展和气候变化的政策为非此即彼之物。
表明从能源效率中获得收益的经济意义也是很关键的,不管这些收益是源于技术还是其他手段。
这类收益构成了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键的、积极的联系,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它们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如果能源效率带来了竞争优势,就会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反应产生积极影响。
任何有助于扩大减排和竞争力提高相敛合后的利益空间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行为。
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正在变得更加自觉,因为它们的领导人能够明白这些问题有多重要。
要想证明进步的坏境政策能够产生出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就得依赖于这些企业,因为它们取得的成绩将影响到任何一个地方的企业活动。
同一个定理也适用于国家机构,倘若绩效的改进是源于环境政策的话。
竞争优势的社会基础和它的经济或技术基础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当它涉及政治敛合领域的时候。
开创性的社会政策(例如在卫生领域)不可少。
脆弱性评估在激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脆弱性不仅包括在气候变化本身面前的脆弱性,也包括在气候变化所加剧的其他威胁面前的脆弱性。
任何地方只要出现了利益趋向的明显通道,它们就应该成为合作的焦点目标。
美国和中国确实有必要走到一起,因为只要涉及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它们就把世界的未来握在了手中。
它们可以是对手,可以加剧局势的紧张,如果资源之战主导了世界政治,而气候变化同时又开始提速。
然而,理解这样一种局面不符合双方利益并不需要太强的未卜先知的能力。
从一种一开始就排斥的立场出发,中国领导人已经完全明白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国家不能走西方发展时走过的老路。
也就是说,它不能继续向空中肆无忌惮地排放并寄希望于以后再去修复损害。
尽管中国政府拒绝接受强制性目标,但它2006年发布的《气候变化规划》(Climate Change Plan)是一个全面的规划,并预示着向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包含的类似于时间表的内容符合发达国家的期望。
例如,它制定了一个到2020年将可再生资源发电比例提高到16%的目标。
中国政府委托发布的一系列早期报告使得这一点已很清楚,即这个国家很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这一事实如今已被官方全盘接受。
中国有千百万人的生计仰赖几条大河。
但这些河流所发源的冰川已缩小了20%——这一变化还威胁到了水电站,而中国对这些电站在发电方面寄予了厚望。
这个国家一部分地区很有可能遭遇极端天气,尽管它的气候天生就反复无常。
2007年末让这个国家大多数地方陷入瘫痪的百年一遇的严重雪灾,也许就是未来景象的预演。
也许有人会认为,美国和中国不可能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展深入合作,但先例已经存在。
冷战期间,两个主要的对手——美国和苏联——显然没有机会举行富有成效的谈判。
但是,正如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发现的,这类合作确实有过,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两大主角之间的军控谈判刚刚开始时,相互之间的提防心理十分严重。
但有效的交流还是实现了,裁军方面的具体成果也达成了。
利伯曼指出,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如今正在进行的能源资源争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迈克尔·克拉尔认为,出发点可以是建立一个年度的美中能源高层峰会,轮流由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主持。
它可以仿照冷战高潮阶段举行的同类会议。
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尽量降低猎取资源时的冲突,并提出共同的、着眼于未来的、以培育低碳技术为出发点的能源动议。
会议一开始可以就如何搭建完全周边的基本架构展开深入讨论,应由官员、科学家和企业界领袖共同组成联合委员会或工作小组。
事实上,两国之间创建一个能源对话机制的初步“谅解备忘录”已经于2004年签署。
2008年10月,三家中国企业,包括该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中国移动,宣布加入非营利的、获得西方大型企业支持的“气候集团”(Climate Group)。
另两家中国企业是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尚德公司、一家私有企业远大空调公司。
加入该组织的西方企业包括了英国石油公司、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耐克和乐购。
中国移动计划到2020年将其经营活动的能源强度降低40%。
其他中国企业也在打听如何加入该集团,后者的目标是涵盖100多家世界最大企业。
两国可以在技术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并做好暂缓执行正常的专利权的特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