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组织或细胞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质标记。
下面是一般的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步骤一:取样步骤二:切片将固定的组织样本或细胞样本进行切片处理。
可以使用切片刀或者切片机来获得薄片。
切片的厚度往往是几微米到几百微米。
切片完成后,可以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步骤三:预处理载玻片上的切片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步骤,以去除可能会影响后续染色的物质,如脂质或其他杂质。
预处理步骤可能会包括洗涤、脱水和透明化等。
步骤四:抗原修复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抗原有时会受到固定过程的影响,使得抗原无法与抗体结合。
因此,需要进行抗原修复步骤来恢复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原修复可以通过热处理、酸碱处理或酶解等方式进行。
步骤五:阻断非特异结合物为了减少非特异抗体的结合,需要使用一种阻断剂来防止非特异结合。
典型的阻断剂包括牛血清蛋白、胎牛血清等。
阻断剂可以在洗涤缓冲液中加入。
步骤六:初级抗体染色在预处理和阻断步骤之后,将含有特定初级抗体的溶液加到样本上,进行孵育。
初级抗体是特异性结合到目标蛋白质的抗体。
孵育时间和温度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来确定。
步骤七:洗涤之后,用缓冲液洗涤样本,将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去除。
洗涤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可以通过多次洗涤来提高特异性和背景的对比度。
步骤八:二级抗体染色二级抗体通常是带有荧光标记的抗体。
与初级抗体相比,二级抗体对特定的初级抗体更具选择性,并且能够增强荧光染色的信号。
将含有二级抗体的溶液加到样本上,进行孵育。
步骤九:洗涤与前面的步骤类似,需要用缓冲液洗涤样本,去除未结合的二级抗体和杂质。
步骤十:荧光显微镜观察片片染色完成后,放入荧光显微镜中观察。
通过荧光显微镜,可以看到标记的荧光信号并进行图像记录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步骤根据具体实验目的的不同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具体的步骤和实验条件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进行优化和修改。
免疫荧光染色(多标)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多标)步骤一、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简介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是通过同时使用多个荧光染料,标记不同的抗体,从而实现对多个目标分子的检测。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免疫组化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准确的结果。
二、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步骤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步骤主要包括标本处理、抗原修复、非特异性结合阻断、一级抗体处理、荧光二抗处理和显微镜观察等。
1. 标本处理将待检样品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并固定在载玻片上。
可以使用多种组织固定剂,如乙醛、甲醛等。
固定后,需进行脱水、透明化处理,以便后续步骤的进行。
2. 抗原修复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可能导致抗原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后续的抗原-抗体结合。
因此,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如热解、酶解等方法,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原性。
3. 非特异性结合阻断为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需要对标本进行非特异性结合阻断。
可使用一些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鱼胶蛋白等,与标本中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结合,阻断后续试剂的非特异性结合。
4. 一级抗体处理将标本与一级抗体一起孵育,使一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
一级抗体通常是由小鼠、兔子等动物制备的,可以识别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
一级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5. 荧光二抗处理将与一级抗体不同动物来源的荧光标记的二级抗体与标本一起孵育。
荧光二抗能与一级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荧光标记。
不同荧光染料的荧光二抗可以同时使用,以实现多标的目的。
6. 显微镜观察将处理好的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进行观察。
通过不同的荧光染料,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三、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的多标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如疾病诊断、蛋白质定位和分析、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等。
通过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分子,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过程的机制。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
免疫荧光染色大全(精华版)组织免疫荧光法(1)将待染组织切片置于65摄氏度恒温箱烤片1h,脱蜡(2)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3)0.5%Triton X-100(PBS 配制)室温通透 10min(4)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注意:步骤(3)和(4)用于检测细胞核抗原,细胞膜抗原直接跳过此步骤(5)抗原修复: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微波炉微波高火3min,后转成低火 15min。
(6)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7)3% H2O2,室温孵育30min,目的是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8)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9)使用1% BSA进行室温封闭 30min,用于封闭非特异性抗原表位。
(10)按抗体推荐使用说明书孵育特异性一抗,4°C 湿盒中静置过夜。
(11)次日取出切片,室温下复温 30min。
(12)1×PBS 洗涤 3 次,每次 5min。
(13)选取相应的免疫荧光二抗滴加于血管组织上,37°C避光孵育30min。
(14)1×PBS洗涤 3 次,每次 5min。
(15)避光条件下,DAPI 染液染细胞核,浓度和时间根据试剂说明书使用(16)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17)在血管组织上滴加抗荧光淬灭剂进行封片。
(18)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拍照。
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法(1)在培养板中接种的带染色的细胞爬片用PBS泡洗3次×3min(2)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爬片15min(3)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4)0.5%Triton X-100(PBS配制)室温通透10min(5)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6)1%BSA室温封闭30min(7)弃掉封闭液,细胞爬片滴加适量稀释至适当比例的一抗,4℃孵育过夜(8)1×PBS洗涤 3 次,每次5min。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组织免疫荧光步骤:
1)取出切片,用 M PBS冲洗5min×3次;
2)滴加10%正常山羊血清37℃封闭45 min;
3)吸去多余液体,加入抗TSHR的一抗(1:100),放入湿盒中,37℃孵育1h后置于4℃冰箱中过夜(保持在湿盒中);
4) M PBS冲洗5min×3次;
(至下一步开始要适度避光操作,防荧光淬灭!)
5)在黑暗条件下加入山羊抗兔IgG-FITC(1:200),37℃温育45 min;6)在黑暗条件下吸弃二抗 (注:不再冲洗),加入DAPI染液(μg/ml),室温作用20 min;
7)在黑暗条件下 PBS冲洗5min×6次;
8)在黑暗条件下防荧光淬灭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合适波段激发,照相保存实验结果。
核实好下边的问题你就可以操作了:
1、准备 M PBS 500 ml,冲洗时动作既要轻柔防脱片,又要保证冲洗
彻底;
2、抗TSHR的一抗用1:100,用抗体稀释液稀释;
3、实验室有没有山羊抗兔IgG-FITC,使用浓度是1:200;
4、DAPI染液(μg/ml)实验室有吗
5、防荧光淬灭剂封片实验室有吗。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用于检测特定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
以下是免疫荧光染色的基本步骤:
1. 取得标本:获取需要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样本,可以是固定的组织切片或涂片,或者是固定的细胞。
2. 抗原解发:如果样本中的抗原被掩盖或结合得过于紧密,需要进行抗原解发。
可以使用酶解方法或热解方法来解发抗原。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非特异性结合抑制剂,如动物血清、牛血清白蛋白或BSA,来阻止未特异性抗体结合到样本上。
4. 抗体染色:加入特异性一抗,即针对目标抗原的初级抗体。
留样本在4°C或室温下与一抗孵育一段时间,充分结合。
5. 洗涤:用缓冲盐溶液或PBS洗涤样本,以去除未结合的初
级抗体。
6. 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使用经荧光标记的二抗,即反应在初级抗体上的特异性抗体。
留样本在4°C或室温下与二抗孵育
一段时间,充分结合。
7. 洗涤:再次用缓冲盐溶液或PBS洗涤样本,以去除未结合
的二抗。
8. 盖玻片和封片:将样本转移到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可以加入抗褪色剂来保护荧光信号。
9. 观察与记录: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并记录所观察到的荧光信号的位置和强度。
以上是免疫荧光染色的基本步骤,具体步骤可能会因实验目的和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显示目的蛋白,主要包括蛋白和一抗结合,其次是带有荧光基团的二抗识别并结合一抗,荧光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荧光,下文主要列举了三种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的实验步骤。
zo—1的免疫荧光,步骤如下:1、细胞在盖片上生长融合到95%—100%时,从孵箱中取出。
2、用预温的1×PBS洗3次,每次10分钟3、4%的甲醛室温固定20-30分钟4、1×PBS洗3次,每次10分钟5、0.2%Triton X-100透化2—5分钟6、1×PBS洗3次,每次10分钟7、5%BSA室温封闭30分钟8、加一抗(用1%BSA稀释)放在湿盒里,4度过夜9、1×PBS洗3次,每次10分钟10、加二抗(用1%BSA稀释)30分钟,闭光!!!11、1×PBS洗3次,每次10分钟12、95%甘油封片注:4%甲醛,0.2%Triton,5%BSA均用1×PBS稀释从大鼠分离的T细胞能否直接做细胞免疫荧光细胞爬片的免疫荧光步骤基本一致:1。
取出细胞爬片放到35mm或60mm用过的细胞培养皿里,PBS洗三遍。
注意:有的时候作的细胞爬片可能比较小,因此夹取的时候要小心,注意反正面,放在皿里洗比较方便,避免了来回夹取,另外洗的时候加PBS不要太冲,不要细胞冲下来。
洗的时候我都是多加PBS,稍晃一下就倒掉,没有等5分钟或10分钟。
2. 4%冷的多聚甲醛固定20分钟,PBS洗三遍。
3。
0.2%Triton X-100通透10分钟,PBS洗三遍。
4。
与二抗相同宿主的血清封闭30分钟,PBS洗三遍。
5。
一抗4度湿盒内过夜,也可37度2小时,感觉前者效果好,PBS洗三遍。
6。
二抗室温2小时(避光),或者37度1半小时,PBS洗三遍。
7。
最好用DAPI染核,然后直接照荧光片。
8.蒸馏水洗掉PBS,甘油封片,指甲油封片子的四周,因为甘油不象树脂那样会干,所以不用指甲油封的话会弄的一塌糊涂。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标本的处理: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抗体染色: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1.将石蜡切片二甲苯脱蜡(二甲苯Ⅰ20min→二甲苯Ⅱ10min)、入水(100%酒精Ⅰ5min→100%酒精Ⅱ3min→95%酒精2min→80%酒精1min→70%酒精1min),蒸馏水冲洗后,0.01M PBS冲洗,5min×3次;2.枸橼酸盐缓冲液微波抗原修复,加热使水温达92-96℃,维持10-15min,自然冷却至室温,0.01M PBS冲洗,5min×3次;3.3%H2O2溶液,37℃,20 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0.01M PBS 冲洗,5min×3次;4.正常羊血清封闭,37℃,30 min;5.倾去多余血清,滴加一抗,37℃2小时或者4℃过夜,0.01M PBS冲洗,5min×3次;6.滴加二抗工作液,37℃,30 min,0.01M PBS冲洗,5min×3次;7.滴加三抗工作液,37℃,30 min,0.01M PBS冲洗,5min×3次;8.DAB避光显色,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9.0.01M PBS终止显色;10.梯度酒精脱水(70%酒精1min→80%酒精1min→95%酒精Ⅰ1min→95%酒精Ⅱ1min→无水酒精Ⅰ10min→无水酒精Ⅱ10min),二甲苯透明(二甲苯Ⅰ15min →二甲苯Ⅱ10min;11.中性树胶封片。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1)将组织切片脱蜡入水;(2)抗原微波修复,温度92℃-96℃,10-15min,自然冷却至室温;(3)正常羊血清封闭,37℃,60 min;(4)倾去多余血清,滴加一抗,37℃2小时或者4℃过夜,PBS冲洗,5min×3次;(5)滴加荧光素标记的二抗,避光,37℃,60 min,0.01M PBS冲洗,5min×3次;(6)防淬灭封片剂封片,4℃,避光保存。
(7)荧光显微镜观察拍照。
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培养板中染色)1.培养的细胞,弃去培养基,冷的PBS洗两次,首先用4%多聚甲醛(4孔板200μl)固定10min,PBS洗2次,每次5-10分钟。
免疫荧光三色染色步骤
免疫荧光三色染色步骤免疫荧光三色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抗原。
通过使用三种不同的荧光染料,可以同时检测三种不同的抗原,从而在同一样本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下面是免疫荧光三色染色的步骤:1. 样本处理:首先需要准备好待检测的细胞或组织样本。
可以通过固定、切片和脱脂等步骤来处理样本,以便于荧光染料的渗透和抗原的暴露。
2. 抗原修复:某些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可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损伤或变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以恢复其免疫反应性。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和化学修复等。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为了避免荧光染料的非特异性结合,需要使用适当的阻断剂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常用的阻断剂包括牛血清蛋白、小鼠或兔子血清等。
4. 一抗染色:选择合适的一抗,加入到样本中与目标抗原结合。
一抗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一抗。
5. 二抗染色:二抗是与一抗结合的抗体,通常是兔抗小鼠或小鼠抗兔的抗体。
二抗上标记有荧光染料,常见的有荧光素、荧光素同工酶和荧光素同工酶等。
6. 染色显色: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二抗加入到样本中,与一抗所结合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形成荧光染色的复合物。
7. 洗涤:染色完成后,需要进行多次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荧光染料,减少背景信号的干扰。
8. 封片:将处理好的样本用适当的封片剂封装在载玻片上,然后使用适当的封片胶或胶带固定样本。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免疫荧光三色染色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同时检测和定位多种抗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免疫荧光三色染色时,要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以及荧光染料的激发和发射波长。
此外,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包括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荧光三色染色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分子机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相信免疫荧光三色染色技术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研究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这种染色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取得组织样本:通常从动物(如小鼠、大鼠)或人体中取得组织样本。
样本可以是固定的组织块或细胞培养物。
2. 制备组织切片:将组织样本固定、包埋、切片,得到薄片。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或乙醛等。
切片可以通过切片机或手工操作。
3. 抗原解露:将组织切片进行抗原解露处理,使得目标抗原能够与特异抗体结合。
解露方法包括热解露或酶消化等。
4. 抗原结合: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切片上,与目标抗原结合。
这些抗体通常是通过动物免疫反应获得的。
5. 检测染色:使用荧光染料或酶联二抗法等方法标记抗体,以可视化与抗原结合的抗体。
荧光染料通常是荧光素和荧光素衍生物。
6.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的组织切片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
荧光显微镜能够通过荧光染料的发射光进行可视化。
通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研究者可以可视化特定抗原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水平,从而了解细胞和组织的功能以及疾病的机制。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标本的处理: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抗体染色: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μ•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brdu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brdu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步骤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是一种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能够在DNA合成期(S期)代替胸腺嘧啶掺入到DNA中,常用于标记活细胞中新合成的DNA,以研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rdU 组织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步骤大致如下:1.样本处理:将待检测的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和切片。
固定通常使用4%的多聚甲醛,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以确保组织中的蛋白质和其他成分得到妥善保存。
切片厚度通常为5-10μm,以便于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2.DNA变性:由于BrdU已经掺入到DNA中,因此需要对DNA进行变性处理,使BrdU暴露出来,以便与抗体结合。
这一步通常使用2N的HCl进行处理,室温下变性30分钟,随后用0.1M的硼酸钠(pH 8.5)中和酸,再用PBS洗涤。
3.封闭和一抗孵育:在切片上滴加封闭液(如含5%BSA的PBS),以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背景染色。
然后,滴加BrdU特异性抗体(一抗),在湿盒中4°C孵育过夜。
一抗的浓度和使用时间应根据实验条件和抗体说明书进行优化。
4.二抗孵育:次日,用PBS洗涤切片以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然后,滴加荧光标记的二抗(如CY-2或CY-3等),在避光条件下室温孵育1小时。
二抗的选择应与一抗的种属和荧光染料相匹配。
5.洗涤和封片:用PBS洗涤切片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然后,用抗荧光淬灭封片剂进行封片,以防止荧光染料的淬灭和样本的干燥。
封片后,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
6.观察和分析: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可以看到BrdU阳性细胞发出明亮的荧光信号。
可以通过计数阳性细胞的数量或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分析细胞的增殖情况。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染色方法(如DAPI染色)来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和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BrdU免疫荧光染色时,应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实验过程中应避免强光照射和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以防止荧光染料的淬灭和样本的干燥。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1.标本固定:将所需分析的细胞、组织或细胞培养物固定在载玻片上,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乙醛、甲醛、乙酸醋酸洗等。
固定时间视具体对象而定,一般为10-30分钟。
2.细胞透膜处理:对于细胞,需进行细胞透膜处理,常用方法有:冷冻切片、石蜡包埋切片、异丙醇造液切片等。
其中,冷冻切片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原代组织、生物样品等。
3.抗原解膜:将标本解膜以增强抗原表面表达,使其易于与抗体结合。
常用方法有:酸性解膜(如:使用0.01M蛋白酶K)、热解膜(如:使用高温蒸气)等。
解膜时间和条件因抗原种类、标本类型而异。
4.阻断非特异性蛋白质结合:使用蛋白质阻断剂(如:牛血清白蛋白、小鼠胶原蛋白等)对标本进行阻断,以防止非特异性蛋白质与抗体结合。
阻断剂的浓度和时间视实验要求而定,一般为30分钟。
5.抗体结合:将与目标抗原相关的特异性一抗加入到试管中,与待检样本中的抗原结合。
一抗的浓度和孵育时间需进行优化,一般为1-2小时。
6.清洗:使用缓冲液对载玻片或试管中的非结合抗体进行清洗,以去除非特异性、非结合的一抗。
常用的缓冲液有:PBS、TBS等。
7.二抗结合:加入特异性的荧光标记的二抗(如:荧光染料标记的抗小鼠IgG)与一抗结合。
二抗的浓度和孵育时间需进行优化,通常与一抗相同。
8.清洗:重复第6步骤,去除非结合的二抗。
9.盖玻片:将载玻片或切片用透明胶带盖住,以防止样本干燥。
10.显微镜观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载玻片,记录目标抗原的荧光信号分布。
除了以上的步骤,还有一些增强免疫信号的步骤可选用,如增强素方法,例如亲和素-酶联生物素-生物素-(酶)染色。
总结: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齐全且繁多,每一步骤的条件、孵育时间和浓度等都需进行优化和调整。
实验者应根据实验目的、所用抗体和标本的特性,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优化操作,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免疫组织荧光步骤
免疫组织荧光步骤免疫组织荧光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抗原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该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从而获得关于抗原分布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织荧光的步骤。
第一步:固定和切片在进行免疫组织荧光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将待检测的组织固定并制备成切片。
固定可以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并固定其中的蛋白质,以便后续的抗体结合。
切片是将组织切割成非常薄的片段,以便于抗体的渗透和荧光信号的观察。
第二步:抗原解表为了提高抗体的结合效率和信号强度,需要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解表处理。
抗原解表通过一系列化学或物理方法,使组织中的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使得抗体能够更容易地与目标抗原结合。
第三步:抗体孵育在进行免疫组织荧光实验时,需要选择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并将其与组织切片一起孵育。
抗体可以是来自动物(如兔子、小鼠)的多克隆抗体或来自细胞培养的单克隆抗体。
在孵育过程中,抗体会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四步:洗涤为了去除无效的抗体和非特异性结合物,需要对组织切片进行洗涤。
洗涤过程中使用缓冲液,可以有效地去除孵育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未结合的抗体。
第五步:二抗孵育为了增强信号的强度,需要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二抗是针对来自第一步孵育的抗体的抗体,可以与其特异性结合。
二抗通常标记有荧光物质,如荧光素、荧光蛋白等,通过观察荧光信号可以确定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第六步:洗涤与第四步类似,需要对组织切片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二抗和杂质。
第七步:荧光显微镜观察在洗涤完毕后,将组织切片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荧光显微镜可以通过激发荧光标记的抗体产生荧光信号,并将其放大和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确定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免疫组织荧光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研究细胞功能以及探索生物过程的机制。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直接法原理和操作流程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直接法原理和操作流程
一、原理与意义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直接法,是一种荧光抗体染
色法。
该方法比较简单,适合做细菌、螺旋体、原虫、真菌及浓度较
高的蛋白质抗原如肾、皮肤的检查和研究。
此法每种荧光抗体只能检
查一种相应的抗原,特异性高而敏感性较低。
二、操作流程
1、染色:切片经固定后,滴加经稀释至染色效价如1:8或1:16的荧
光抗体(如兔抗人γ-球蛋白荧光抗体或兔抗人IgG或IgA荧光抗体等),在室温或37℃染色30min,切片置入能保持潮湿的染色盒内,防止干燥。
2、洗片:倾去存留的荧光抗体,将切片浸入pH7.4或pH7.2 PBS中洗两次,搅拌,每次5min,再用蒸馏水洗1min,除去盐结晶。
3、用50%(用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0~9.5)甘油封固,并镜检
拍照。
4、对照染色
①正常免荧光血清染色,如上法处理切片,结果应为阴性。
②染色抑制试验(一步法):将荧光抗体和未标记的抗体球蛋白或血
清(相同)等量混合,如上法处理切片。
结果应为阴性。
为证明此种
染色抑制不是由于荧光抗体被稀释所致,可用盐水代替未标记抗血清,染色结果应为阳性。
此法结果较二步法稳定。
③类属抗原染色试验,前面已作叙述。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标本的处理: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抗体染色: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μ•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1.细胞处理:将需要进行染色的细胞培养于培养皿中,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或PBS(磷酸盐缓冲液)洗涤细胞,以去除培养基或其它细胞残留物。
2.固定: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甲醛或乙醛,固定住细胞。
通常在室温下固定细胞10-30分钟,然后用PBS洗涤。
3.渗透化处理:为了增强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需要使用渗透化剂如BSA(牛血清白蛋白)或胎牛血清等,封闭其它非特异结合位点。
浓度通常为1-5%的BSA,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调整。
4.预处理:通过预处理,可以增强抗原的可见性。
预处理方法包括煮沸、酶解或蛋白酶处理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需要选择。
5.抗原特异性溶液:将具有特异性的抗体溶液加入到含有细胞的培养皿中,使其与抗原结合。
抗体通常与标记物如荧光染料共价结合,使得标记的抗原能够被荧光显微镜观察。
6.清洗:将细胞用PBS洗涤,以去除未与抗体结合的游离抗体。
7.荧光显微镜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细胞中的抗原。
荧光显微镜具有特殊的光学透镜和滤光片,可以选择和激发不同荧光染料的发光。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滤光片来检测多个染色的细胞。
8.影像分析: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图像进行分析和量化。
常见的分析内容包括抗原的位置、表达强度和相对数量等。
9.结果解读:根据荧光染色的结果来解读细胞中其中一抗原的表达情况。
可以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亮度或表达分子的定量来确定差异。
补充说明:2.正、阴对照:在进行抗原染色前,应设置正、阴对照实验。
正对照是指使用已知表达目标抗原的样本,而阴对照是指使用未表达目标抗原的样本。
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判断染色结果是否可靠。
3.染色条件优化:染色条件如温度、时间、抗体的浓度等都可能影响染色效果。
因此,需要对染色条件进行优化,以确保得到准确的结果。
4.扩展检测:除了直接染色,还可以使用间接染色方法来增强信号。
通过使用辅助抗体,可以将多个标记物同时进行检测,提供更多的信息。
总结起来,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步骤是:细胞处理→固定→渗透化处理→预处理→抗原特异性溶液→清洗→荧光显微镜观察→影像分析→结果解读。
四种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操作步骤
四种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操作步骤免疫荧光染色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呢,其实操作起来也没有特别难啦。
一、样本准备。
咱得先把要染色的样本处理好哦。
如果是细胞样本的话,要把细胞好好地培养在载玻片或者盖玻片上,让它们长得美美的,可不能有太多杂质或者状态不好。
要是组织样本呢,就得把组织切成薄片,这个切的时候可得小心啦,就像对待小宝贝一样。
二、固定。
固定这个步骤超重要的。
一般用多聚甲醛来固定样本,把样本泡在里面一段时间,就像给细胞或者组织来个“定身术”,让它们保持原来的样子,这样后面染色的时候才不会变形。
这个时间要掌握好哦,太久或者太短都不太好。
三、通透。
接下来就是通透啦。
用一些通透剂,像Triton X - 100之类的,让抗体能够顺利地进入细胞里面去找到它们要结合的目标。
这就像是给抗体开了个小通道,让它们能自由穿梭。
四、封闭。
封闭就像是给样本穿上一层保护衣。
用正常血清或者牛血清白蛋白之类的东西把样本上那些非特异性结合的位点给占住,这样抗体就不会乱结合啦,只会乖乖地去找自己的目标。
五、一抗孵育。
现在轮到一抗上场啦。
把我们准备好的四种抗体按照合适的比例稀释好,然后加到样本上。
这个时候样本就像是一个小舞台,一抗们就开始在上面寻找自己的舞伴(抗原)啦。
孵育的时间也要注意,要让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结合。
六、洗涤。
一抗孵育完了,就得把没结合上的一抗给洗掉,就像打扫舞台一样,只留下那些成功结合的一抗。
用缓冲液轻轻冲洗样本,多洗几次,这样才能保证后面的结果准确。
七、二抗孵育。
二抗是带着荧光标记的哦。
把二抗按照比例稀释后加到样本上,二抗就会去找一抗,然后紧紧地抱住它。
这时候就像给一抗穿上了一件会发光的衣服,超酷的。
八、再次洗涤。
和之前一样,把多余的二抗给洗掉,让舞台又变得干干净净的。
九、封片。
最后一步就是封片啦。
用封片剂把样本封起来,这样样本就可以好好保存,等着我们去观察它在荧光显微镜下的美丽模样啦。
免疫荧光染色就这么一步步来,每一步都很关键,就像搭积木一样,少了一块都不行呢。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
免疫荧光实验步骤大全(精华版)免疫荧光染色大全(精华版)组织免疫荧光法1.将待染组织切片置于65摄氏度恒温箱烤片1小时,脱蜡。
2.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3.在室温下,使用0.5% Triton X-100(PBS配制)通透10分钟。
4.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注意:步骤3和4用于检测细胞核抗原,细胞膜抗原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步骤。
5.进行抗原修复: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微波炉微波高火3分钟,后转成低火15分钟。
6.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7.在室温下,使用3% H2O2孵育30分钟,目的是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8.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9.使用1% BSA进行室温封闭30分钟,用于封闭非特异性抗原表位。
10.按照抗体推荐使用说明书孵育特异性一抗,4℃湿盒中静置过夜。
11.次日取出切片,室温下复温30分钟。
12.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13.选取相应的免疫荧光二抗滴加于血管组织上,37℃避光孵育30分钟。
14.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15.在避光条件下,使用DAPI染液染细胞核,浓度和时间根据试剂说明书使用。
16.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17.在血管组织上滴加抗荧光淬灭剂进行封片。
18.使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拍照。
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法1.在培养板中接种的带染色的细胞爬片用PBS泡洗3次×3分钟。
2.使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爬片15分钟。
3.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4.在室温下,使用0.5% Triton X-100(PBS配制)通透10分钟。
5.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6.使用1% BSA室温封闭30分钟。
7.弃掉封闭液,细胞爬片滴加适量稀释至适当比例的一抗,4℃孵育过夜。
8.用1×PBS洗涤3次,每次5分钟。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引言: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组织样本中特定抗原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该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并通过荧光染料的发射来可视化抗原的位置。
本文将介绍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原理、步骤以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原理: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它利用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染色。
在该技术中,首先将待研究组织样本切片,然后使用一种或多种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
这些抗体通常标记有荧光染料,如荧光素(fluorochrome)或荧光素同分异构体(fluorescent isothiocyanate, FITC)等。
当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时,这些荧光染料会发射出可见光,从而可视化目标抗原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二、步骤:1. 组织固定:将待研究的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处理,常用的固定剂包括乙醛、甲醛等。
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结构完整,并防止抗原的损失和降解。
2. 组织切片:使用组织切片机将固定的组织样本切成薄片,通常为5-10微米。
3. 抗原解脱:对于某些抗原,需要进行抗原解脱的处理。
解脱的目的是改变组织样本的结构,使得抗体能够更好地与抗原结合。
4.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或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羊血清蛋白等)进行处理,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假阳性结果。
5. 抗体染色:将特异性的抗体与待研究组织样本进行孵育,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这些抗体通常标记有荧光染料。
6. 洗涤:对于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其他杂质进行洗涤,以减少背景信号。
7. 封片:将组织切片与抗体染色后的结果用封片剂封装,以固定样本并保持免疫荧光染色的稳定性。
三、应用: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免疫组织学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可以研究组织中特定抗原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的具体步骤
1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操作步骤
标本的处理:
石蜡切片经脱蜡、梯度酒精脱水后,进行抗原修复,然后用0。
01M PBST漂洗5min × 3/次;
• 2%BSA或10%BSA 37 C湿盒内封闭30min
•抗体染色:
C孵育30min;︒–在标本片上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体(1:8或1:16稀释),放在湿盒中,37
• 0.0lmol/L PBS(pH 7.4) 漂洗5min × 3/次,不时震荡(洗去多余游离的荧光素标记的抗体)。
•缓冲甘油封片
–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 9。
2,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
•镜检: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若检测多种抗原需制备多种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
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μ
•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一定的浓度;
•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察。
•染色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
–染色时间: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
C的低温,延长染色时间。
︒C可加强染色效果,但对不耐热的抗原(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采用0—2︒C),高于37︒–染色温度:多采用室温(25
C 30 min效果好的多。
︒–低温染色过夜较37
•试验时需设置下列对照:
–自发荧光对照(空白对照):标本加0。
01mol/L,pH7.4的PBS代替一抗。
–阳性对照:用已知的阳性标本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对照(抑制试验):标本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再加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若标本自发荧光对照和特异性对照呈无荧光或弱荧光,阳性对照和待检标本呈强荧光,则为特异性阳性染色.
•一般标本在高压汞灯下照射超过3min,就有荧光减弱现象;
•经荧光染色的标本最好在当天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会逐渐下降。
2 间接法又称为荧光抗—抗体法
需要两种抗体参与,即一抗和二抗(荧光素标记)。
一抗对标本中的抗原来说起抗体的作用,但对荧光标记的二抗来说又起着抗原作用。
ϕ
–可用来检测标本中未知抗原,也可检测血清中未知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步骤κ
•标本的处理及非特异染色的封闭同直接法;
•一抗染色:
C过夜。
︒C作用30min或4︒–加未标记的特异性抗体(通常1:100稀释,用0。
01MpH7.4的PBS稀释),37
• 0。
01M PBST漂洗5min×3次(震荡漂洗);
C湿盒避光作用30min。
︒•加荧光标记的二抗抗体,37
• 0.01M PBST避光漂洗5min×3次(例如包上锡纸,在摇床上漂洗);
•甘油缓冲液封片
•镜检
•优点:敏感性较高,比直接法高10倍左右;制备一种荧光标记抗体,可应用于多种一抗;
•缺点:是参加反应的因子较多,产生非特异性染色的机会增多.
间接免疫荧光法的注意事项
•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会使荧光减弱。
•每次试验时,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
–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
–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
•标本片需在操作的各个步骤中,始终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一抗和二抗应始终保持在标本片上,避免因放置不平使液体流失,从而造成非特异性荧光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