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英汉互译实践中误译问题及改进建议

浅析英汉互译实践中误译问题及改进建议

文化探索52摘要: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为提高翻译能力学生需在翻译实践中反复推敲、改进译文,以增进翻译能力,避免出现误译。

本文以《英汉对比研究》第二章《刚性与柔性》为例,探讨误译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希望对英汉互译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英汉互译;误译;建议引言翻译实践不仅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掌握双语风俗习惯和文化知识,而且需要译者反复推敲改进译文,因此英汉互译过程中指导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常反思,对提高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英汉对比研究》一书详细分析了英汉语言文化和中西思维方式,以此书第二章《刚性与柔性》为研究文本,指导学生指出存在误译的语句,并提出更符合现代英汉语言表达习惯的改进建议,希望对翻译实践有所助益。

一、翻译中误译现象双语转换即把一种语言的文本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文本,原文信息或多或少会损失或丧失,需要一种适当的形式进行补偿,若把补偿本身也认为是误译,是对翻译的偏见。

本文排除这种偏见,将以下几点归纳为误译问题:词语或词组选择、语法使用、语义分析、双语表达习惯等出现偏差。

二、误译及改进建议例1:All of the arrows didn’t hit the target.1.原译:所有的箭都没有射中靶子。

(全部否定)2.改译:不是所有的箭都射中靶子。

(部分否定)3.原因:all…not, not all, not...all从语法角度分析属部分否定,原句翻译出现语法失误。

例2:Tradition has it that island-city was founded in A.D. 451 when a coast-dwelling people called the Venetti fled across the lagoon before advancing Hun barbarians.原译:传说这座岛城是公元451年建立的。

那时候,野蛮的匈奴人步步逼近,居住在沿岸的那些被称为威尼替的民族,在匈奴人来到之前就逃过了环礁湖。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杨红樱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为例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杨红樱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为例

572018年1月下总第308期实 务VIEW ON PUBLISHING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杨红樱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为例文/邓礼红 杨萍在国家号召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近三年国家社科课题指南中频频出现“文化软实力”“文化”“文学”“走出去”等关键字眼” [1],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外文局与中国翻译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会议,重点探讨如何更好推动翻译工作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大局的议题。

“儿童文学是最能沟通人类共同文化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2],儿童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但如何“走出去”,让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传播,仍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

其中,译者是否具备受众意识、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对译作能否在英语世界里生存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中国儿童文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发扬光大,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关键因素之一是有好的汉英翻译。

”[3] 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既要忠实又要创造,但创造性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对原文的误读,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误读恰恰是译者主体身份的体现。

”[4]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英译本中,译者没有刻意追求忠实于原文,而是通过创造性误读对原文进行重构,使之在体现原小说主旨和意蕴的同时,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从而提升该小说英译本在目的语受众中的接受程度。

一、去表存里,译出内涵基于对原著的整体把握和对目的语读者的了解,译者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面意义,对原文进行了统筹安排,深入挖掘原文文字的深层含义,使得译文能准确传递原文的精髓和内涵。

例1 几个孩子中,毛超的疑心最重。

翻译 Monkey was the cleverest of the four boys.乍看之下,译文中的the cleverest与原文中的疑心最重并不对应。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

模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

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前言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

汉语与西方印欧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中十分常见。

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

人类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摘要]文学文本翻译是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误译”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中无处不在。

从翻译和文化的相渗互动、翻译主体的心理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前理解及意识性心理是造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根本缘由。

因此,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学文本前理解心理缘由策略文学文本翻译的全过程从原语作者创作原作开始,经译者的理解和阐释,后经译入语的读者对译作进行阅读。

译者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他横跨原作和译作,联结作者和读者,所以,翻译中的误译都与译者相关。

译者的前理解及心理作用,译者阅读原文文本中的误读生发了译者翻译原文文本的“误读”。

如将《西游记》中的“赤脚大仙”译成“红腿的不朽之神”,这种“误译”,并非译者不懂这个名词,也不是疏忽,而是社会风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对译介学来说,这种“误译”是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切入点。

本文从译者的前理解、有意或者无意的心理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一、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1、前理解生发的误译翻译本身是一定文化背景中的翻译,我们常说翻译负有“文化传真”的使命,即文化信息的“原汁原味”,但在文学文本翻译这一具体的层面上,绝对的传真是不可能的。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指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作为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误译,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现象,如果将某些误译置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考察,那么它将会向我们揭示更深层的原因。

中外不少翻译理论家对误译现象作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中国学者乐黛云先生认为:“误译其实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民族事物去解读异文化。

一般来说,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

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
易, 笔者尝试对 红楼梦 、 静夜思 等文学作 品中的误译案例进行分析, 挖掘其背后的原因, 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误译, 提出相应的对策, 也 算是一种 学习。
一、历史、地理背景知识缺乏
静夜思 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 表作之一, 千 百年来传诵不衰, 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 知, 是唐诗中的佳作, 在国外也广为流传, 我 们 来 看看它的两则英译: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 igh ,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 ith lifted eyes: Then h ide them fu ll
of youth 's sw eet m em ories ( T ranslated by W. J. B. F le tcher). [ 2 ]
从以上例子可以 看出, 要 正确地 译出一篇 作 品, 除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外, 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 知识不可缺少, 否则就会造成误译。
二、概念混淆 /错误
翻译的过程常被简练地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所 谓理解是指对原文进行认真地分析, 弄懂原谅的意 思; 所谓表达则是指在译文中将原文的意思尽可能 完整地表达出来 [ 5] 。因此, 理解是第一步, 而对某
在翻译 红楼梦 时都出现了一些错误, 可见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再高明 的译者也 难免有所闪 失。试图通 过一
些译例来说明造成误译 的原因, 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误译;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08) 01- 0051- 05
K ey word s: literary w orks; fa lse translat ion; causes; counterm easures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作者:邓礼红杨萍来源:《出版广角》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儿童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更好的英译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具有重大的战略和实践意义。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在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会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现象称为误读。

从译者角度看,某些误读是对原文的再创造,以及对原文解构之后的重构;从受众角度看,这些再创造与重构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因此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词】儿童文学;英译;误读;重构【作者单位】邓礼红,长沙师范学院;杨萍,长沙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YBA03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WLH46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8.02.016在国家号召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近三年国家社科课题指南中频频出现“文化软实力”“文化”“文学”“走出去”等关键字眼” [1],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外文局与中国翻译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会议,重点探讨如何更好推动翻译工作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大局的议题。

“儿童文学是最能沟通人类共同文化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2],儿童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但如何“走出去”,让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传播,仍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

其中,译者是否具备受众意识、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对译作能否在英语世界里生存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中国儿童文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发扬光大,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关键因素之一是有好的汉英翻译。

”[3] 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

首先介绍了儿童文学的特点,包括语言简洁、情节生动等。

然后分析了在目的论视角下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如保持原著的童真风格等。

接着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翻译挑战、案例分析1. 引言1.1 引言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体的文学形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目的论翻译理论,即翻译的目的是要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而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在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保持原作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包括对原文内容和语言风格的准确理解,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和手段,以及尊重原作的声音和风格。

在面对翻译挑战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比如译者可以采用加注翻译、意译或者局部改写等方式来应对翻译难点。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翻译者还需要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和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儿童文学知识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情感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比如适度删减或增加内容,调整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以及考虑文化差异等因素。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作者:王彤彤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尽管无数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致力于呈献原汁原味的文字,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误译现象在所难免。

本文以英国汉学家H.A.Giles所译《醉翁亭记》为例,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几类典型误译进行剖析,并试图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误译醉翁亭记 Giles 文化差异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沟通和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传递。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林林总总,然而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还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尽可能还原和再现原文。

要做到这一点实则不易,且不提美学层面上对译者语言文字功底的极高要求,即便只是语言层面上的靠拢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

这其中,即有诸如译者的个人修养、语言功底、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也有语言体系差异、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

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底蕴,这使得文学翻译较之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更加复杂艰难,也成为误译现象出现的“重灾区”。

一、何为“误译”翻译讲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忠实”、“对等”,而“误译”便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翻译,是与原文不符的翻译。

但若究其原因会发现,误译还分两种情况,一类是无意误译,即主要由于译者的理解不当出现的失实表述;另一类是有意误译,这是译者出于某些方面的特殊考虑而故意进行的“改写”,也即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本文中所讨论的误译主要是前一种。

二、H.A.Giles译《醉翁亭记》中误译现象考证《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的一篇记叙散文,文章语言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该文的译本众多,且各具特色,其中英国汉学家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的译本以其地道优美的语言独树一帜,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翟理思译文中出现了较多的误译现象,现笔者结合具体译例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勘误之余总结文学翻译中几种常见的误译类型。

浅析翻译中的误译现象

浅析翻译中的误译现象

本科专业学位论文题目:浅析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2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时间: 2008年 6 月ANANLYSIS OF MISTRANSLATIONBYYANG JINGREGISTERED NO. 20309103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JUNE, 2008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Abstract:It’s agreed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transfer the original text as faithfully and correctly as possible. But owing t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ranslating errors and defects are inevitable. Because of the inevitably existent gap in material life, traditional history, politics, social system and developing proces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e suffer from blunders from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s, which hinder greatly the smoothness and promotion of intercultural exchange process. Thus, it’s necessary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may cause mis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mistranslation in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ategories of mistranslation, analyzed the main causes of mis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d discussing cultural mistranslation, raised possible methods to deal with this phenomenon, and mainly hoped that some mistranslation will be avoided in the further transl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Key Words: mistranslation; cultural mistranslation; blunder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浅析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摘要:尽管人们认识到,翻译应该尽可能忠实,准确的传达原文。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作者:李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9期李杰(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46)摘要:翻译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正确的翻译方法作为指导外,还应及时发现翻译中的错误、找到错误的根源、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本文将就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以笔者的实际翻译经验展开分析。

关键词:翻译;主体;内因;外因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13-02在过去的大量翻译类书籍及翻译类论文中,大多数以“如何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等为主线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与研究。

从事翻译学习的大多数同学在读了很多这样的书籍或论文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却不能顺理成章、随心所欲地进行正确的翻译。

当利用这些翻译方法却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时,尤其是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翻译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其实对读过大量翻译类书籍的同学来说翻译方法应该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比如说遇到长句子要拆译或分译;几个短句子要尽量合译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倒译、意译、加译等,几乎任何一个学过翻译的同学都能对这些简单实用的翻译方法了如指掌。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会产生误译呢?关于误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一、明确翻译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1]。

翻译界的泰斗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对翻译的定义。

严复的“信、达、雅”也好,“翻译是译者在理解原作基础上的再度创作”也好,万变不离其宗———内容要忠实于原文,文体风格要与原作保持一致或基本相同。

虽然关于翻译的定义说法种种,但是翻译的定义自从出现那天起就是为译者服务的,绝对不要让其成为阻碍译者思维活动的框架。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发挥和大胆的想象将有助于译者突破传统的翻译观念,实现翻译上的创新。

误译成因简析

误译成因简析

误译成因简析作者:解玲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7期摘要:本文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简单地分析了译文文本出现误译的原因。

译者通过作品与原作者的对话是单面的,多数情况下作者无法当面向译者答疑解惑,这样的“隔绝”使得译本很难避免误译。

关键词:误译;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一、客观原因客观上讲,如果译文是依据第三国文字的文本转译,后者如有误译,转译的译文难免也会有同样的误译。

1932年弗郎茨·库恩(Franz Kuhn)翻译出版的《红楼梦》德文节译本后续被转译成英、法、意、匈、荷等译本,在研究这些文本的误译时要弄清是由于转译文本本身造成的,还是译者自身的失误造成的。

再如,不懂原语的译者(如林纾、庞德等),是依他人的转述或笔录进行翻译工作,有可能因他人之误而误。

俄罗斯诗人吉托维奇(A.Gitovich)本身不会中文,经过和一些汉学家多年的合作,对中国诗歌的俄译文从诗歌的角度加以润色,出版了《李白诗选》《杜甫诗选》《中国古典抒情诗》等。

我们很难判断其间的一些误译是在哪一个环节上产生的,除非如同研究庞德一样,既拥有其译作,也能找到其翻译时所依据的E.F.费诺罗莎(E.F.Fenollosa)的日文发音逐字译本进行对照。

造成误译的另一方面客观原因是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为翻译设置的显性障碍。

翻译通常面对的是原文文本,而“文本是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a text is any discourse fixed by writing”)。

文本一旦摆脱了作者写作的此时此地的“当下性”(instancy),就产生了利科所说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疏离状态”或“间距”(distancing)。

利科认为译者和作者是一对特殊的对话者,即二者不能面对面地或一问一答地对话。

译者与作者的对话关系是单面的,他和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由文本引起的“双重蔽体”(a double eclipse),即遥远的作者不能解疑释惑,而眼前的文本又不能开口。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中文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
1.语言障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可能有不同,翻译人员可能会因为对目标语言不够熟悉而产生误译。

2.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如果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的文化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译。

3.内容理解不准确:翻译人员对原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或错误,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从而产生误译。

4.语义多义性: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个意思,如果翻译人员没有正确理解文本的语境,就容易产生误译。

5.语言表达不准确:有些语言表达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准确表达,翻译人员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可能会选择近似的表达,但这可能导致误传或误解。

6.时间和压力限制:翻译工作通常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压力可能影响翻译人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从而导致误译的发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误译原因,翻译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复杂因素,如个人经验、专业知识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翻译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以尽量避免误译的发生。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

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在国家号召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近三年国家社科课题指南中频频出现“文化软实力”“文化”“文学”“走出去”等关键字眼” ,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外文局与中国翻译协会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会议,重点探讨如何更好推动翻译工作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大局的议题。

“儿童文学是最能沟通人类共同文化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儿童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势在必行。

但如何“走出去”,让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传播,仍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

其中,译者是否具备受众意识、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对译作能否在英语世界里生存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中国儿童文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

“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发扬光大,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关键因素之一是有好的汉英翻译。

” 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既要忠实又要创造,但创造性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对原文的误读,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误读恰恰是译者主体身份的体现。

”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英译本中,译者没有刻意追求忠实于原文,而是通过创造性误读对原文进行重构,使之在体现原小说主旨和意蕴的同时,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从而提升该小说英译本在目的语受众中的接受程度。

一、去表存里,译出内涵基于对原著的整体把握和对目的语读者的了解,译者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面意义,对原文进行了统筹安排,深入挖掘原文文字的深层含义,使得译文能准确传递原文的精髓和内涵。

例1 几个孩子中,毛超的疑心最重。

翻译Monkey was the cleverest of the four boys.乍看之下,译文中的the cleverest与原文中的疑心最重并不对应。

因为在汉语中,疑心重形容一个人思虑过度,凡事都往坏处想,导致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倾向。

儿童文学翻译常见误区

儿童文学翻译常见误区

儿童文学翻译常见误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常见误区漪然。

小书房我始终以为,翻译是要比作者更难当的,因为他要站在比作者更高的地方去看一篇作品,他不仅仅要用自己的智力去理解一个陌生的作者,他还需要用自己的本土语言去重新塑造一本好书。

这绝对不是把文字理顺了就能达到的目标啊。

我们的幻想国曾经就翻译应该不应该完全按照原著来,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讨论,不过,猫同学对我说,这种讨论还是不够深入,不能让新来的同学完全明白儿童文学翻译究竟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所以,她要我总结一下我翻译儿童文学的经验,发在这里供大家学习。

其实,我倒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我觉得好的经验,未必就适合所有人,我至多只能提供一些我所知道的、在翻译中常见的、你绝对应该避免的错误,以便让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少走几道弯路。

所以,写下此文,仅供参考。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常见误区》一、【没有弄清楚适龄读者】没弄清楚读者的年龄,是儿童文学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而这种误区常常是表现在应该给低年级的孩子读的童话,而译文在用词上却有点过于文学化了。

什么是用词的文学化呢?比如,一句join the bear's birthday party 你可以译成“参与熊的生日聚会”,也可以译成“和小熊一起开生日晚会”,也可以译成“给小熊过生日”。

而“参与”“聚会”这些词儿,就是比较文学化的,因为口语中使用频率不高,而“过生日”这个词儿就是口语化的,因为大家生活中经常这样说。

在儿童文学中,究竟做何种译法,是应当根据小读者的需要来决定的,对于低幼儿童看的读物,最好还是用口语化的翻译,比如有一个同学曾经把(母鸡的)尖喙译为“小尖嘴”,我觉得就译得非常好,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一种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温柔可爱的味道:)在自己的译文中用什么词儿,也是形成自己翻译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我还记得我最初翻译《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集》的时候,也是文绉绉的调子(幸运的是刚好这个作品在大部分读者的印象里就是文绉绉的),不过在后来翻译《不一样的卡梅拉》时,我就开始使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了,而且,如果现在让我再翻译一遍那个莎士比亚故事,我可能就会译得和原来不太一样了,大部分叙述我可能会使用更直白的口语,因为,我已经开始懂得,这本书毕竟不是一本成人读物,而是给孩子看的引领他们对戏剧发生兴趣的“通俗演义”式的书籍。

误译成因探析

误译成因探析

误译成因探析发表时间:2016-08-13T08:41:35.9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3月作者:解玲[导读] 它给不同译者对作品的阐释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译文文本和其读者之间又重复着这种视野相遇和交融的过程。

解玲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 150080摘要:本文主要从解释学角度和视野融合角度简单地分析了译文文本产生误译的原因。

译者要想翻译原作,首先就要理解原作,而理解一旦开始,译者与原作者的视野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相互融合。

而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对译文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误译;解释学;视野融合有关误译产生的原因,可以简单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解析。

一、解释学角度解析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解释学的发展历程。

直观看来,解释学与翻译的关系最为紧密,解释学的很多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中的很多现象,尤其是误译。

白立平认为“每一个译者首先是个解释者, 误译往往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上。

” ①由此在翻译过程中,随着误读而来的就是误译的产生,并且多数为无意误译。

“解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古老的解释技艺学问。

“解释学”一词起源于希腊文词根 “hermes”,同希腊赫尔墨斯神(Hermes)的名字有联系。

赫尔墨斯是诸神的信使,其使命是把来自神界的消息带到人间,但因为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因此赫尔墨斯的传达就不是简单的报道或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把诸神的消息和指示进行翻译和解释,翻译是指把人们不熟悉的诸神的语言转换成人们自己的语言,解释指的是对诸神晦涩不明的指令进行疏解,此时翻译这个职业就具有了某种自由。

“hermes” 具有宣告、阐明、口译等基本意义,由之而来的“解释学”指的便是一种理解、阐明与解释的技术。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在《古典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一文中写道:“‘诠释学’的工作总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2016年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60年来,首次由中国作家问鼎。

其成功的翻译功不可没。

曹文轩的获奖很好地培育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信心,如湖南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也被翻译成了英文,正逐步地走向英语世界的儿童读者。

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

多种原因导致翻译实践中误译现象的产生,可归纳为译者的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

误译会损害原作者及其作品的声誉,会冲淡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以汤素兰作品为例,试图从无意误译方面进一步分析说明汉英误译现象。

一、原作及译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有四个阶段,湖南作家汤素兰是第三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得各个级别的儿童文学奖。

2014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海豚出版社推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外文版),共十册,其中有汤素兰的儿童童话作品《甜草莓的秘密》。

《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的特点。

入选的作家作品由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精心挑选,权威编著,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

依1/ 7托中国外文局强大的中外翻译专家资源和优势,遵循儿童文学语言特点,以适合儿童阅读为宗旨,高品质翻译出版。

二、误译分析翻译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高品质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就是完美无瑕的翻译,翻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译。

引起误译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由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引起的,这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称之为有意误译。

但有些翻译显然是由于译者疏忽大意导致错误,或者未能得“意”忘“形”,表达生硬而又晦涩,或者表达时未能仔细推敲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误译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避免的,这类误译称之为无意误译。

下面是以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

(一)忽略文化语境,对文化负载词处理不当导致的误译词义的选择在翻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考虑文化语境,只凭自己的经验选义,就会造成误译。

例如:(1)“这房子在喊什么呢?”老奶奶问小黑猫和大花狗。

P78 原译:Granny asked the little black cat and the big spotted dog:“What is the house shouting about?”P34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黑猫寓意着吉祥。

古时的人们认为,黑猫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还能为主人带来吉祥。

所以,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

因此,像黑猫警长这个正义美好形象中国儿童是耳熟能详了。

与中2/ 7国文化不同的是,英语文化对black cat(黑猫)颇为禁忌。

其渊源最初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迷信——撒旦(Satan)魔鬼有关,他最喜欢化作一只黑猫,巫婆则带着这一只黑猫相伴。

所以英国人常把黑猫与巫婆相联系。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黑猫》中,黑猫便是给人带来不幸和厄运的形象。

因此,基于文化负载词的差异,小黑猫翻译成little black cat,英语国家的小读者恐怕难以接受。

小黑猫给人的感觉是可爱,因此,建议小黑猫改译为:kitty or kitten.(2)书仙女刚刚把藏在一本《论语》里的书虫吃掉,正准备钻进一本公主故事书里去睡觉呢。

P217原译:The book fairy having finished a bookworm in a book called The Analects,was about to sleep in a princess tale book.P117《论语》记载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家孔子與时人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深深地刻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在翻译此书名时,建议适当加上注释,有利于外国儿童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忽略汉英句法差异导致的误译就句法而言,汉语与英语的最大差别在于,汉语句法则突出“意合”,而英语的句法强调“形合”。

汉语句子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往下叙述,逐步展开。

英语句子依靠各种连接词构建,3/ 7无论句子有多长,多复杂,有了这些连接词,句子内部关系一目了然。

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就容易翻译出令人费解的英语句子。

例如:只有当金熊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了春天里所有盛开的鲜花,并且听到了春天里所有鸟儿的鸣唱,魔法才能解除,金熊才能恢复人形。

P30原译:Only when Golden Bear could smell the breath of spring,see all the flowers in full bloom and hear all the birds singing,could the spell be lifted and he return to form.P2 为了顺应目的语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应该按照英语的句式将衔接词his翻译出来。

因此,(3)改译为:Only when Golden Bear could smell the breath of spring,see all the flowers in full bloom and hear all the birds singing,could the spell be lifted and he return to his form.(三)忽略汉英语法差异导致的误译一般认为,汉语是隐性语法的语言,英语是显性语法的语言。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由于译者忽略了汉英语法差异,对某些语法如句子成分、时态等没有深入分析,也容易导致误译。

(1)我透过高楼的峡谷,看到了一线冰冷的天幕和半瓣白色的月亮,同时,看到摩天大楼顶层有一扇窗口亮出黄黄的光。

P494/ 7原译:I saw a ray of cold sky and a half white moon,but also found the yellow light flashing out of a window at the top of the sky scrapper.P10(2)“这几天没看见你哟。

”我说。

P57I said:“haven’t seen you for a couple of days.”P18汉语允许缺主语,而英语是不允许缺主语的语言。

译者在处理(4)、(5)时显然忽略了这点差异,因此,建议改译为...,but I also found the yellow light flashing out of a window at the top of the sky scrapper.和I said:“I haven’t seen you for a couple of days.”(3)“知道吗?我找了你千万年。

”这一切几乎是在一秒钟之内发生的,老头儿看得目瞪口呆。

P35原译:You know?I have looked for you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old man was stunned by that all happened within just one second.all had happened.P7此例翻譯明显是时态方面的语法问题。

汉语为隐性语法,时态标记不明显。

英语为显性语法,动词与时态紧密联系。

既然找了千万年,表示一直在找,体现动作的延续到现在,因此,译文用现在完成进行时比较妥当。

一秒钟之内发生的事情是老头看了之后目瞪口呆,发生在过去的过去的事情用过去完成时比较合适。

5/ 7建议译文改为:“You know?I have been looking for you for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old man was stunned by that allhad happened within just one second.”(4)她穿着很长的白裙子站在伞下面,那长裙子一直拖到地上,裙子散发着栀子花的清香。

P56原译:The white skirt she was dressed in was so long that it touched on the ground,emitting the fragrance of gardenia.p17 此例译者明显受到汉语“拖到地上”的影响,直接译为touched on the ground,忽略了在英语中touch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介词on. 因此,正确的译文为:The white skirt she was dressed in was so long that it touched the ground,emitting the fragrance of gardenia.(四)忽略了儿童童话常用的修辞而导致误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泛灵论”的特征,因此,中外儿童童话中常用拟人修辞,而且备受儿童的接受、喜爱。

译者翻译时忽略了这一特征往往会导致误译。

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姑娘好像听到了故事中那头金熊奔跑的声音,看见它正用粗壮的熊掌撕扯胸膛,仿佛要把心掏出来揉碎。

P31In her sleep,the girl seemed to hear the patter of therunning Golden Bear and see it tearing at its chest with its thick6/ 7and strong paws,seemingly in order to pull out and crush its heart.P2这个童话用了拟人修辞,而且译者后面的译文,金熊都拟人化处理了。

因此,建议这里改译为:In her sleep,the girl seemed to hear the patter of the running Golden Bear and see him tearing at his chest with his thick and strong paws,seemingly in order to pull out and crush his heart.三、结语翻译过程中有很多主观因素的参与,这必然给误译现象留下了空间。

但是译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对语言理解的准确度,仔细推敲表达的准确度,将这些主观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从而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助力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

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