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

合集下载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APTT延长
FVIII,FIX,FXI测定
PT延长 FVII测定
APTT,PT延长
FII,FV,FX 纤维蛋白原缺乏
FVIII FIX
正常
HA
HB FXI缺乏
凝血酶时间
正常 异常
FII,FV,FX 纤维蛋白原测定
正常 异常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主要发病机制: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 破坏;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 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 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诊断要点
(1)至少2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 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必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病、
如以深部组织(肌肉关节腔)出血为主, 则提示凝血因子缺乏。
此外,前二者往往于外伤后可即刻出血, 持续时间短;后者发生缓慢,持续时间 长。
血小板及血管性疾病与凝血性疾病出血的特点
临床特点
出血诱因 出血部位 深部血肿 皮下出血 关节血肿 性别
初期止血障碍性疾病 凝血异常致出血性疾病
自发较多或外伤 皮肤粘膜,内脏较少 少见 典型,小,多发 罕见 女性较多
2012版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 识解读---关于诊断
其诊断要点如下:1至少需要2次以上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同时需 要做血涂片检查血细胞形态以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涂片可见 血小板聚集)、遗 传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血 小 板 形 态 异 常)、TTP、DIC、白血病(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或其他恶性肿瘤 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等;2患者脾脏一般不增大,仅有不到3%的成人 ITP患者伴有轻度脾肿大,所以如果患者存在脾脏肿大需要排除脾 亢、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通过详细询问病 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 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感染等所致 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4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和血小板生 成素(TPO)的检测,不作为诊断ITP的常规检测方法,一般在ITP 的诊断遇到困难,或用于一线及二线治疗失败的ITP患者进行诊断 再评估。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1. 因先天性、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

2. 发病机制(1)血管壁异常:败血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糖尿病、结缔组织病。

(2)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破坏过多(ITP)、消耗过多(DIC)、生成减少(再障)、分布异常(脾亢)。

质量异常: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

(3)凝血异常:血友病A、B,维生素K缺乏症、肝病性凝血障碍。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肝素、香豆类、蛇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5)复合性异常3.常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4. 治疗:(1)预防基础疾病、避免加重出血的药物,血管性血友病避免抗血小板药物,凝血障碍避免抗凝药;(2)补充血小板及相关凝血因子;(3)止血药物:收缩血管改善通透性:曲克芦丁、垂体后叶素、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合成凝血成分:维生素K抗纤溶:氨甲苯酸促进止血因子释放:去氨加压素局部止血:凝血酶、巴曲酶、吸收性明胶海绵促血小板生成:TPO、IL-115. 历年真题(1)男性,16岁,3天来左膝关节肿胀,自幼于外伤后易出血不止。

查体:皮肤粘膜未见出血及紫癜,出血时间2分,凝血时间30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疾病分类应为A纤维蛋白生成障碍B凝血酶生成障碍C血小板异常D凝血活酶生成障碍E血管壁功能异常答案:D(2)A血vWF测定 B PF3有效性测定 C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D 血PC 测定 E 血D 二聚体测定(1)属于抗凝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2)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3)确诊血友病的检查是答案:D、E、C(3)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的特点是A内脏出血B迟发出血C皮肤黏膜出血D关节腔出血E肌肉出血答案:C一、过敏性紫癜1.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其他

达那唑:一种合成雄激素,对部分ITP有效,
疗程需2个月左右。 作用机制可能是免疫调节及抗雌激素。


氨肽素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急症的处理
血小板输注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 静脉内注射 其标准方案为0.4g/kg· d,连用5天。 治疗机制是:①封闭单核巨噬细胞Fc受 体;②中和抗血小板抗体和调节机体免 疫反应。 血浆置换
二、正常止血及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hemostasis mechanism) 血管因素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素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 Ⅻ因子激 活
出血
5-HT PLT粘附 TXA2( 血 栓 素 ) 聚集 释放
内外凝血系统 激活
血管外血 肿 压迫
血流缓慢
血小板粘附、聚集、 血小板血 释放 栓
(三)凝血异常 1、遗传性:血友病(hemophilia)甲、乙、 因子Ⅺ缺乏症。 2、获得性: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抗凝药物治疗过量、溶栓药物过量。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ack
四、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1 出血特征:年龄,部位,出血量 2 出血的诱因:自发性 3 基础疾病:肝病 4 家族史:血友病
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 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长 春新碱 :每次 1 ~ 2mg ,每周一次 , 4~6周为一疗程。 硫唑嘌呤: 100~200mg/d , 3~6 周为一疗 程,随后以25~50mg/d维持8~12周;


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的治疗

单克隆抗体(CD20):清除体内的B细胞, 减少自身抗体。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导致。

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血友病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如皮肤和黏膜出血、关节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等。

特别是在婴幼儿期,由于活动性增强,易导致关节出血,因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出血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线索,有助于诊断血友病。

其次,实验室检测也是诊断血友病的关键步骤。

血友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此外,特异性凝血因子活性检测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明显降低;而对于血友病B患者,则是凝血因子Ⅸ的活性明显降低。

这些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直接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对于诊断血友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家族史也是诊断血友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由于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家族史对于诊断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有直系亲属患有血友病的病史,那么患者本人患血友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在诊断血友病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尤其是对于患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疾病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诊断血友病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家族史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背景,才能够准确诊断血友病,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同时重视家族史的收集和分析,以提高对血友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itp诊断标准

itp诊断标准

itp诊断标准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IT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以下是ITP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

一、临床表现。

ITP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和黏膜出血(如皮下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如皮下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肿大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疲乏、乏力、头晕、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计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低于正常范围(<10万/μL),但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在10-15万/μL之间。

2.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

3. 凝血功能检查,ITP患者凝血功能一般正常,但在严重出血时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三、排除其他疾病。

ITP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对于确诊ITP至关重要。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排除其他疾病的过程,ITP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结果和排除其他疾病。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ITP:1. 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10万/μL,排除其他疾病;2. 血小板计数在10-15万/μL之间,且存在典型的出血症状,排除其他疾病;3. 骨髓穿刺结果符合ITP的特征,且排除其他疾病。

综上所述,IT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ITP。

ITP的诊断标准有助于规范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出血鉴别诊断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和选择

出血鉴别诊断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和选择

临床特征
凝血障碍型出血性疾病的特征以自发性深部组 织、肌肉出血为主,皮肤黏膜出血较少见。外 伤或手术即刻出血不多,但手术后出血、渗血 常严重,局部止血可暂时有效,但不持久。出 血可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周。对输新鲜血或特殊 血制品有显效。临床特征可提供出血性疾病的 诊断线索,确诊则有赖实验室检查。
PT、APTT、TT检测的临床治 疗指导意义
FIB检测临床指导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个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感 染或应激状态下都会升高。同时,FIB升高也表明机体 处于高凝状态。当FIB降低时,表明机体处于低凝状态, 出血危险性大。
• 发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受累等
• 多为中、低热;出血以皮肤粘膜为主,严重者 有颅内出血;溶血时有贫血、黄疸及肝脾肿大; 神经精神症状为意识紊乱、头痛、失语、惊厥、 视力障碍、谵妄及偏瘫;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 尿、血尿、管型尿、尿素氮及肌酐升高,重者 肾功能衰竭
溶血尿毒综合征怎样鉴别?10yrs内,肾脏损害为 主,神经精神症状轻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
实验室检查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贫血(正细胞性)、 黄疸,深色尿,尿胆红素阴性;血中破碎红细胞 >2%,偶见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骨 髓红系高度增生,粒/红比下降;高胆红素血症,以 间接胆红素为主
• PT、APTT、TT三项试验均正常:除正常人外,可见于遗传性与获得性 Ⅻ缺陷、PLT质与量异常、血管壁异常所致的出血和轻度凝血因子缺陷。
• PT延长,APTT、TT正常:多为遗传性或获得性Ⅶ缺陷。
• APTT延长,PT、TT正常:常见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缺陷,如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Ⅺ缺陷症和获得性Ⅷ、Ⅸ缺乏症,因子抑制物、狼疮抗 凝物等。

基底节出血病退鉴定标准

基底节出血病退鉴定标准

基底节出血病退鉴定标准基底节出血病,又称假性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容易被误诊。

为了准确鉴定基底节出血病,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鉴定标准。

本文将就基底节出血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力求制定一份完善的基底节出血病鉴定标准。

一、基底节出血病定义基底节出血病是一种血管源性出血性疾病,患者易出现皮肤和黏膜淤血、紫癜、出血等表现,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基底节出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 皮肤和黏膜淤血:患者可出现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等表现。

特别是在四肢伸侧及背部皮肤易见,甚至在无外伤情况下也可出现。

2. 出血倾向:患者常因外伤或无明显原因出现不易止血或出血较多的情况,容易引起重视。

3. 出血性疾病家族史:患者可询问其家族史,若有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则应高度怀疑基底节出血病。

三、实验室检查1.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活性等检查,旨在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基底节出血病。

2. 血常规检查:观察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检查其是否存在异常。

3. 凝血因子检查:通过检测患者凝血因子的活性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异常。

四、诊断标准基底节出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下是基底节出血病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存在皮肤和黏膜淤血、出血倾向、家族史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活性等异常。

3. 排除其他原因:需排除其他引起出血病变的疾病,如血友病等。

五、鉴定标准的建议1. 制定详细的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意见等。

2. 根据国际通行的相关指南和标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基底节出血病的鉴定标准。

3.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基底节出血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

血液病实验室诊断

血液病实验室诊断
02
总结词
骨髓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涂片和培养,了解骨髓造血情况及细胞形态。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等。通过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活跃程度、细胞增生程度和细胞形态等;骨髓活检可以了解骨髓组织结构、造血面积和纤维化程度等;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了解各种血细胞形态、比例和成熟程度等。这些检查结果对于判断血液病的类型、病程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流式细胞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类各种白血病细胞,有助于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分型。同时,流式细胞术还可以检测微小残留病,预测复发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基因测序是一种高通量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在血液病诊断中,基因测序可用于检测基因突变,预测疾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总结词
血液生化检查是了解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代谢情况的手段,对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
详细描述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机体的代谢状态和脏器功能,对于判断血液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结词
免疫学检查是通过检测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免疫相关指标,了解免疫系统状态及与血液病相关的免疫异常。
仪器设备的定期校准
及时进行设备保养,减少设备故障率,保证检测过程的顺利进行。
日常维护与保养
通过控制样本的质控品,监测实验室内检测过程的质量。
室内质量控制
参与权威机构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室间质量控制
结果解读的专业性
由专业医生或检验师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2.腹部症状
5.神经症状
3.关节症状
6.其他症状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1.皮肤症状 皮肤紫癜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多在前驱症
状出现后2~3天出现,多位于下肢伸侧及臀部。 特点: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多呈紫红色,略高
于皮面,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紫癜可伴有局部或弥 漫性水肿、荨麻疹及多形性红斑,偶见瘙痒感。严重的 皮肤紫癜可融合成大疱,发生中心出血性坏死。
敏感性。 1.一般检测 2.凝血象检测 3.免疫学检测 4.皮肤或肾脏活检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般检测:
WBC常为正常或轻
RBC和Hb为正常或轻度
度升高,合并感染 血常规 降低,极少数出血严重
可增高
者可见重度贫血
PLT计数 多为正常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血小板无力症(G1anzmann病)
血小板膜糖蛋 白GPⅡb/IIIa 异常,同时伴 有GPIIb/IIIa基 因缺陷
血小板对胶原、ADP、 凝血酶、肾上腺素、花 生四烯酸等诱导的聚集 无反应
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 小板凝集反应良好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四、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概述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又称为许兰-
亨诺综合征(Schonlein-Henoch syndrome),是一种 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变态反应性出 血性疾病。
第二节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一、过敏性紫癜
(一)概述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

201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出血性疾病西医考研内科学之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出血。

对于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评估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出血病史,家族史、症状并仔细检查患者的出血体征等对于患者的诊断非常在采集病史是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出血时年龄、出血频度、药物、手术、外伤史、无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常因发病机制的不同而异。

1.皮肤黏膜下出血各种出血性疾病特别是血管及血小板疾病,最常见、最易发现的症状和体征是皮肤、黏膜下出血。

其表现因出血程度、范围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呈现下列类型。

(1)出血点指皮肤上直径2mm以内的出血,多如针头大小,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压不退色。

早期呈暗红色,1~2周内完全吸收。

出血点可散在分布全身各部位,以四肢较多见,躯干下部较常见。

(2)紫癜为直径3~5mm的皮下出血,不高出皮面,压制不退色,其性质、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与出血点相同。

(3)淤斑为直径5m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分布部位与出血点、紫癜相同。

单发及多发小片状淤斑,一般提示为血管或血小板疾病;大片淤斑常见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血疱口腔黏膜血疱常为重症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5)鼻出血血小板疾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见。

但高温、气候干燥情况下,正常人也可出现鼻出血。

如只有一侧鼻腔出血,局部血管因素要比凝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大。

(6)牙龈出血是血小板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常见症状。

2.深部组织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常见于较深皮下、肌肉、关节腔及浆膜腔等部位。

(1)血肿较深部皮下、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出血。

血肿较大时可引起胀痛,压迫邻近组织器官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轻度外伤或自发血肿常见于凝血机制障碍,如血友病等。

(2)关节出血常见于负重关节如膝、踝、肘、腕及髋关节等。

早期可见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穿刺可抽出不易凝固的陈旧性血液。

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永久性畸形及严重功能障碍。

《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先天缺陷或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易于出血和易于形成血栓。

这些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类疾病,中国专家们发布了《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一、定义和分类: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于遗传突变引起的出血和(或)血栓形成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遗传性容量缺陷性血小板病、血栓栓塞症等几大类。

二、诊断标准:对于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需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测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

包括家族病史、易出血表现、特殊皮肤表现等在内的临床特征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适应性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

适应性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抗凝系统等指标。

四、遗传学检测: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遗传学检测是诊断的关键步骤。

目前主要包括基因筛查、基因测序和单次扩增等技术手段。

对于一些已知致病基因的疾病,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的基因检测技术。

五、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治疗方法和原则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关键,包括控制出血、预防合并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

六、特殊情况下的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需要采取特殊的治疗方法。

如在手术前后的治疗、特殊时期的治疗等。

七、辅助治疗: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和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如药物治疗、药物相互作用、疫苗免疫、心理支持等。

八、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对于需要手术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工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性。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二、血栓性疾病
概述 在血栓形成(thrombosis)和/或血栓栓塞 (thromboembolism)过程中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血栓性疾 病(thrombotic disease)。
临床上十分常见,常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的损伤,后果非 常严重,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3)APTT正常和PT延长 多数是由于外源凝血途径缺陷所致的 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4)APTT和PT都延长 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致的出血性 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缺陷和纤维蛋白 原缺陷症等。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第十章第出一血章与造血血栓及性造疾血病调应控用
第第一一节节 出造血血与器血官栓与性造疾血病微概环述境
目录
一、出血性疾病
(一)分类 (二)实验室检验程序
二、血栓性疾病
(一)概述 (二)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定义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ease)是由于多种原因导 致机体止血、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过度, 而引起的自发性出血、轻微外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难止的一 类疾病。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一)分类 根据临床出血的主要病理原因,出血性疾病可简单分为 血管性、血小板性、凝血因子异常、纤溶过度和循环抗凝物 质增多等类型。
第一节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一、出血性疾病
(二)实验室检验程序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除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外,血 栓与止血检验具有确诊的重要价值。

出 血 性 疾 病

出 血 性 疾 病
4-8-12mg/kg.d,
治 疗
㈥慢性型治疗
1.激素首选
口服1.5~2mg/kg.d,PLT升高50×109/L 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出血消失的最小剂量。无效改其 它方案,或维持20×10/L,不出血就不治疗。 同急性型,或1~2g
3.免疫抑制剂:同上 4.二线药的选用 ①达那唑 15~20mg/kg.d。2~4月开
治 疗
6.脾切除术前术后处理:
术前 激素联合大计量丙球静滴;出血者可输血或血小板;
术后
1-4天血小板≥400×109/L者可望持久缓解; PLT≥1000×109/L 需给Aspirin或Persentink 口服预防血栓形成。
急诊治疗



静脉免疫球蛋白 大剂量甲泼尼龙 血浆置换 血小板输注
血友病
慨述: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 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自幼有出血倾向、 轻微外伤或手术后渗血不止,表现为皮 下或肌肉血肿,关节腔反复出血致肿胀甚至 畸形,实验室检查有凝血功能障碍。
几种常见出凝血检查的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查凝血酶原(Ⅱ)、Ⅴ Ⅶ Ⅹ因子.比正 常对照延长(缩短)3秒以上为异常. ↑见于:上述因子缺乏 纤维蛋白原(Ⅰ)↓ 血中抗凝物质↑ ↓见于:静脉炎 肺栓塞 血管栓塞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查Ⅷ Ⅸ Ⅺ Ⅻ因子,比正常对照 延长(缩短)10秒以上为异常. ↑见于:Ⅷ Ⅸ Ⅺ ⅫⅠⅡⅤⅩ因子缺乏 抗凝物质↑ ↓见于:DIC高凝期 优球蛋白溶解实验: 正常>120分 缩短(<90; 重者<60分): 纤容 亢进 DIC有继发纤容亢进
治 疗
1.甲强 15~30mg/kg.d 冲击3~5天,其后改口服 强的松片1.5~2mg/kg. 氢可 10~20mg/kg.d 3~5d;余同上 2.DXM 1.5~2mg/kg.d 冲击3~5d;同上 3.强的松片 6~8mg/kg.d 冲击3~5d;余同上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治 疗
1. 2. 3. 4. 病因治疗 获得性--针对病因 药物性--合理用药 肝病---改善肝功能 遗传性--预防外伤
治 疗
止血问题 针对性选择,避免滥用 1. 血管性,血小板性出血--压迫止血, 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免疫抑制剂, 补充血小板 2. 凝血因子缺乏--替代补充 3. 纤溶亢进--抗纤溶治疗
骨髓象 1,巨核细胞数量: 急性:正常或轻度增加;慢性:显著增加 2,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3,产板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4,红系及粒,单核系正常.
ITP marrow - 100X
ITP marrow - 100X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血小板相关 补体(PAC3):80%以上ITP患者血小 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相关补体阳性.
治 疗
三,脾切除: 适应症: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 需较大剂量(泼尼松30mg/d以上)才能维持者; 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者; 放射元素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脾切除治疗ITP有效率70-90%.无效者对糖皮质激素的需 要量亦可减少.
三,脾切除: 禁忌症:由于脾切除后易继发感染,所以 1.年龄小于2岁儿童 2.妊娠期妇女 3.因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四, 另外还可用免疫抑制剂,达那唑,氨肽素和中医药治疗. 五,新进展:血浆置换 +免疫吸附,大剂量Vit.C,小剂量联 免疫吸附,
3,凝血异常: ①凝血第一阶段:因子Ⅻ,Ⅺ,Ⅹ Ⅸ,Ⅷ, Ⅶ,Ⅴ及TF等抗原及活性测定,凝血活 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②凝血第二阶段:凝血酶原相关检查 ③凝血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 蛋白原,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 测定,因子ⅫI抗原及活性测定.
4,抗凝异常 ① AT-Ⅲ抗原及活性 或凝血酶抗凝血酶 复合物(TAT) ②PC及相关因子 ③因子Ⅷ:C抗体 ④狼疮抗凝物或心磷 脂类抗凝因子. (三)特殊试验:

血液病的分类与诊治方法

血液病的分类与诊治方法

血液病的分类与诊治方法血液病是一类由于骨髓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它们可以影响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产生和功能。

这些疾病通常会引起贫血、出血或易感染等临床表现。

对于不同类型的血液病,准确的分类和诊治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血液病的分类:1. 血红蛋白异常性贫血:血红蛋白异常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存在异常造成的各种贫血形式。

其中包括遗传性贫血症,如地中海贫血等;特发性非典型孟加拉蛇毒性溶解作用引起的溶解性贫血;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锌缺乏、铁缺乏所致的微观低色素性贫血。

2. 再生障碍性异常与骨髓增生失调综合征:再生障碍性异常指骨髓造成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紊乱,通常会出现全身多器官受损的症状。

骨髓增生失调综合征是一类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而导致的骨髓增生障碍,这些细胞可能会分化成成熟细胞,但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

3.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体内造血组织发育异常而引起的、以体内异常积累过多白细胞为特征的一类恶性肿瘤。

根据白血病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4. 淋巴瘤与浆细胞性肿瘤: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浆细胞性肿瘤则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等。

5. 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障碍是指由于体内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导致出血倾向。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凝聚功能缺陷、释放功能缺陷或减少。

二、血液病的诊治方法:1. 临床表现和体征:在诊断血液病时,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和观察患者的体征来初步判断可能的类型。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或易感染等,并且还可能有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血液病的明确诊断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具体类型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常规检查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骨髓穿刺抽吸和骨髓活性检查。

其他特殊检查还可以包括染色体分析、免疫电泳、基因突变等。

3. 针对性治疗:不同类型的血液病需要针对性的治疗。

例如,对于缺铁性贫血可以通过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来纠正铁元素缺乏导致的贫血;对于急性白血病则通常需要进行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出血性疾病hemorrage

出血性疾病hemorrage

4、血液凝固(凝血):
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它 是十分复杂的理化反应。肉眼可见的血块 形成既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物理现象,也是 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的终点,整个过程涉 及许多凝血因子。 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 大地激活--------变为具有蛋白降解活性的凝 血因子的系列酶反应过程。
二、出血性疾病的分类:按病因和 发病环节
(一)、血管因素: 先天性或遗传性: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皮肤及黏膜上出现鲜红色或紫红 色的毛细血管 扩张,按压可以消退,可见小动脉搏动;表现为 同一部位反复出血 获得性:过敏性紫癜---大小不一、分批出现、 对称分布、主要分布于下肢的伸侧和臀部,可以 同时或先后出现关节、腹部、肾脏症状及神经症 状 感染、过敏、化学物质及药物、营养不良、 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等。
出血性疾病
1、什么是出血性疾病?你遇到的出血性疾病? 为什么会发生出血?正常人体如何止血? 2、出血性疾病如何分类?各类出血性疾病的 的特点? 3、如何诊断出血性疾病?
一、几个概念和机制:
1、出血性疾病:由于先天或获得性因素导致止血、凝血及 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以自发性 出血或血管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 特点:A、即往或近期有反复出现、不易解释的自发性出血 或血管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的病史,出血的程度及 频度与局部损害多不成比例; B、一般的止血治疗效果差; C、先天和遗传因素在此类疾病中占一定比例; D、多数患者可发现肯定的止血筛选实验异常。 2、止血: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自血管外流或渗出----生理性反射----出血停止。
急性型出血严重,可突然发生广泛的皮肤、 粘膜出血致皮肤大片瘀斑、血肿或消化道、泌尿 道出血,偶因视网膜出血而失明,甚至因颅内出 血而危及生命。急性型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4-6 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慢性型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反复发作,每 次发作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迁延数年,很少自 然缓解者,经治疗后能达长期缓解者仅10%-15%。 其它 出血过多、病程持续过久可有贫血。反复 发作可有轻度脾肿大。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

血友病患者易出现内外伤后持续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出血倾向,易淤血、皮下出血、关节出血等。

2. 出血部位,常见于关节、肌肉、皮下等处,也可出现在内脏。

3. 出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或伤口持续渗血。

4. 幼年期症状,男性患儿常在2岁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肌肉出血,女性患儿可能表现为月经过多。

5. 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应高度怀疑血友病。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2.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发现凝血因子VIII或IX活性降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进行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检测,确认基因异常。

三、其他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关节、肌肉出血的部位进行X线、CT或MRI 检查,了解出血程度和部位。

2. 骨髓穿刺,对于疑似血友病的患者,可行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出血倾向。

四、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符合血友病特点,如反复出血、出血时间延长、家族史等。

2. 实验室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PT、APTT延长,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3. 分子遗传学检测发现凝血因子基因异常。

4. 辅助检查显示出血部位和程度。

综上所述,血友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对于血友病的诊断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血友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确诊试验 抗凝异常
AT PC FⅧ:C抗体 纤溶异常
FDP D-D t-PA等 特殊检查
诊断标准
病史(家族史与基础疾病)及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先天性或获得性
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是血管性、血小板性或凝血障碍性 筛选试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确诊试验:证实
治疗
病因防治 预防与治疗基础疾病,避免引起出凝血异常的 物质
临床表现
出血情况 血管性、血小板性与凝血障碍性三种出血性疾病的出血
表现见表(常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 相关疾病体征
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蜘蛛痣,腹水等; 皮肤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团等 一般体征
心率、呼吸、血压、末梢循环状态等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
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 B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骨髓检查 凝血异常 Fg PT APTT TT 凝血因子检测
确诊试验 血管壁异常
毛细血管镜、vWF、ET-1 血小板异常
计数、形态、功能、PF3 PAIg TXB2等 凝血异常
凝血活酶 Ⅴ、Ⅶ、Ⅷ、Ⅸ、Ⅹ、Ⅺ、Ⅻ 凝血酶 Ⅱ F1+2 纤维蛋白原 Ⅰ
止血治疗 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药物:支持毛细血管,VitK,抗纤溶 DDAVP以及局部止血 促血小板生成 TPO IL-11
针对相关疾病治疗: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友病、DIC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异常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化疗 及放疗后的骨髓抑制;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发病多与 免疫反应有关,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③ 血小板消耗过度: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④血小 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如脾切除术后等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

血友病诊断标准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凝血因子VIII或IX的缺乏引起。

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包括皮肤淤血、关节出血、内脏出血等,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对于血友病患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友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1. 皮肤淤血,患者常在轻微外伤或无明显原因下出现皮肤淤血,持续时间较长,难以自行吸收。

2. 关节出血,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多见于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

3. 内脏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呕血、黑便、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患者常见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因子VIII或IX活性降低。

2. 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定凝血因子VIII或IX的活性水平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

三、家族史。

对于怀疑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应详细了解其家族史,特别是是否有血友病家族史。

血友病主要为X连锁遗传,男性患者多见,因此家族史对于诊断血友病至关重要。

四、遗传学检测。

对于确诊血友病的患者,可进行遗传学检测以确定其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助于指导家族遗传咨询和遗传风险评估。

综上所述,血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家族史和遗传学检测相结合。

对于怀疑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家族中存在血友病家族史的患者,应加强遗传咨询和家族遗传风险评估,以预防和减少血友病的发病和传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血友病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一九章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关键词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凝血障碍纤溶筛选试验诊断试验第一节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人体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溶系统的参与和协调。

止血机制的异常引起出血性疾病,也导致血栓性疾病。

这是止血机制两个相反方向异常产生的所谓“低凝”和“高凝”状态的不同临床疾病。

一些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既可以出现出血症状也可以同时发生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种类很多,根据参与止血机制的系统可分为血管因素的异常、血小板因素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以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依据功能异常和引起这种异常的发病机制分类最为理想。

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以及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常可根据这个原则分类。

但非血小板性紫癜这组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有限,因其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和基本是小血管的异常有时被称作血管性紫癜。

血管性血友病是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vW因子异常所致、是与凝血因子缺乏不同的疾病,但仍分在凝血系统异常疾病中。

因子Ⅻ缺乏、血管舒缓素原缺乏和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没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但因凝血试验异常也归入凝血系统异常疾病类。

抗凝血系统的缺陷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肝素辅因子Ⅱ,纤溶酶原激活剂(PA),纤溶酶原等的缺失,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均易引起血栓形成,将在有关章节叙述。

一、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透壁性压力梯度增加引起的紫癜急性:瓦尔索尔氏、咳嗽、呕吐、分娩、举重、吸入性紫癜。

慢性:静脉郁滞、高空。

(二)、微循环和支持组织机械完整性降低1、老年性紫癜2、单纯性紫癜(女性挫伤后青紫综合征)3、糖皮质激素过量:柯兴综合征、局部皮质激素4、维生素C缺乏5、结缔组织异常:爱一唐(Ehlers-Danlos)综合征、弹性假黄瘤6、淀粉样变化浸润血管7、Melas综合征(线粒体脑病、乳酸中毒和中风)(三)、血管损伤性紫癜1、物理性:损伤、难产、人为紫癜、昏迷大疱(Coma bullae)2、紫外线辐射:阳光灼伤性紫癜、日光性紫癜3、感染性:细菌、霉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4、栓塞性:感染性微生物、动脉粥样栓子(胆固醇晶体栓子)、脂肪栓子、肿瘤栓子、钙化防卫(皮肤血管钙化)5、变态反应及/或炎症:血清病、过敏性紫癜、自身红细胞过敏、DNA过敏、暴发性紫癜、药物性紫癜、色素紫癜性皮疹、接触性皮炎、坏疽性脓皮病,内脏炎症性疾病、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胶原脉管病、系统性脉管炎、超敏性脉管炎(包括药物性脉管炎)、感染性脉管炎、围新生物脉管炎6、血栓形成DIC,香豆素性皮肤坏死、肝素引起皮肤坏死、蛋白C或S缺乏、暴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7、中毒:化学物质、节肢动物咬伤(四)、异常蛋白质血症引起的紫癜1、冷球蛋白血症2、巨球蛋白血症3、冷纤维蛋白原血症4、λ-轻链血管病(五)、毛细血管扩张的疾病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2、“瘀点状”樱桃红血管瘤3、CREST综合征(钙化性筋膜炎、雷诺现象、指趾硬皮病、毛细血管扩张。

为硬皮病的一种亚型)4、慢性光化性毛细血管扩张症5、慢性肝病6、艾滋病引起毛细血管扩张7、妊娠相关的毛细血管扩张8、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六)、其他:新生物、精神性紫癜、家族性地中海热、卡波西肉瘤、髓外造血、匐行血管瘤、原发性皮肤病。

二、血小板因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血小板量的异常1、血小板减少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遗传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May- Hegglin异常,Alport综合征变异型;性联遗传:Wiskott- Aldrich 综合征;其他单独报道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如Murphy-Soki-Gardner综合征。

②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肿瘤、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等);骨髓抑制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包括酒精);营养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缺铁?)。

⑵、主要因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②妊娠,③感染,④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 syndrome),⑤药物引起,⑥蛇咬伤,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⑧严重烧伤,⑨湍流血循环(心肺旁路、严重主动脉狭窄等)。

⑶、主要因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人;儿童。

②HIV感染;③周期性血小板减少;④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⑤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⑥输血后紫癜。

⑷、主要因血小板分布异常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脾功能亢进;②降温。

⑸、主要因血小板丢失引起的血小板减少:①出血;②体外灌注;③血液透析。

⑹、其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增多⑴、原发性: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⑵、继发性(反应性):①恶性疾病,②慢性炎症性疾病,③急性炎症性疾病,④急性失血,⑤铁缺乏,⑥溶血性贫血,⑦脾切除、其他手术,⑧对药物的反应,⑨运动反应,⑩血小板减少后恢复,⑾婴儿维生素E缺乏。

(二)、血小板质的异常1、遗传性⑴、血小板糖蛋白(GP)的异常:①GPⅡb/Ⅲa异常(血小板无力症);②GPIb,Ⅸ和Ⅴ的异常(巨大血小板综合征);③GPIb异常(血小板型假vWD);④GPⅠa/Ⅱa异常;⑤GPIV异常;⑥GPVI异常;⑦CD43(Wiskott-Aldrich综合征)。

⑵、颗粒异常:①δ贮存池缺乏症;②α-颗粒缺乏症(灰色血小板综合征);③α-δ-贮存池缺乏症。

⑶、异常血小板凝血活性。

⑷、信号转导和分泌的异常:①花生四烯酸代谢的缺陷:花生四烯酸从磷脂释放障碍(如:Hermansky-Pudlak综合征);环氧化酶缺乏;血栓烷合成酶缺乏。

②血栓烷A2敏感性、钙移动和钙反应性的缺陷。

⑸伴其他遗传缺陷的血小板异常:都为罕见病,有的其他地方已提到。

Wiscott-Aldrich综合征;Hermanky-Pudlak综合征;Chediak- Higashi 综合征;May-Hegglin异常;Ehlers-Danlos(爱一唐)综合征。

2、获得性:①尿毒症;②心肺旁路;③抗血小板抗体;④骨髓增殖性疾病;⑤异常蛋白质血症;⑥药物引起;⑦其他:肝病、DIC、Bartter综合征。

三、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遗传性1、参与纤维蛋白形成的血浆凝血因子量缺乏或质异常:①纤维蛋白原;②凝血酶原;③第Ⅴ因子;④第Ⅶ因子;⑤第Ⅹ因子;⑥第Ⅸ因子(血友病乙);⑦第Ⅷ因子(血友病甲);⑧第Ⅺ因子;⑨第ⅩⅢ因子。

2、参与纤维蛋白形成有实验室检查异常但无明显出血症状的血浆凝血因子异常;①第Ⅻ因子;②血管舒缓素原;③高分子量激肽原。

3、遗传性多个凝血因子缺乏综合征。

4、参与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形成的血浆因子异常、血管性血友病。

(二)、获得性1、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①凝血因子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第Ⅷ因子抑制物,第Ⅸ因子抑制物,VWF抑制物、第Ⅴ因子抑制物,第Ⅱ因子抑制物、第Ⅶ因子抑制物、第Ⅹ因子抑制物、第Ⅺ因子抑制物、第ⅩⅢ因子抑制物;②狼疮样抗凝物质;③肝素样抗凝物质。

2、其他疾病引起:①维生素K缺乏症;②肝病;③淀粉样变性;④肾病综合征;⑤高雪病;⑥DIC;⑦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一)、DIC(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度:①遗传性α2-抗纤溶酶缺乏症;②遗传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I(PAI-I)缺乏症;③原发性纤溶:见于肝病、一些恶性肿瘤、无明显病因、溶栓治疗。

第二节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一、病史和物理检查的重要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的重要性既不宜过分强调也不能忽视。

创伤常引起内出血或外出血,影响因素很多,但正常止血机制是以很快制止小血管引起的出血,而大血管损伤可能需要干预才能止血。

许多疾病具有明显的出血特点,而在许多情况下临床征象不能提示属于何种类型的出血性疾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出血症状不明显而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性疾病。

尽管如此,大多数情况下仔细地评价患者的出血病史和物理检查常提供很有价值的线索去判断血管、血小板或凝血机制引起疾病的可能性。

出血史和家族史可帮助判断遗传性疾病或获得性疾病。

尽管实验室检查的帮助在诊断出血性疾病时非常重要,但应当是补充而不是替代详尽的病史回顾和仔细的物理检查。

血管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常表现为皮肤损害部位的局部出血,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炎等。

但损害也可广泛分布多个部位,这种情况下不易与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因子异常相区别。

由于血管因素和血小板因素引起出血常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有时被称为“紫癜型出血疾病”。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征象与血浆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有很大的差别。

瘀点样出血是其标志,见于皮肤和粘膜,也可呈包括网膜和内脏器官在内的全身分布。

局部加压常可迅速止血,一般不易复发。

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疾病出血时间显著延长而血小板计数正常。

血小板数量与出血严重性之间缺少确切的关系,有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很低可无出血表现;而有的患者血小板并不严重降低而发生严重出血症状,部分原因可能与合并存在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

但一般认为在无血小板功能异常情况下,血小板严重降低者(10-20×109/L以下)出血症状严重,血小板在40-50×109/L以上者出血症状常较轻或可以没有明显出血症状。

手术过程中血小板在50×109/L以上一般不会发生异常出血的危险。

血小板计数在10-20×109/L 以下可考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常相对不显著,但在10 ×109/L以下时可显著延长。

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易发生深部组织出血如皮下和肌肉血肿,关节出血是严重血友病的特点。

血小板和血管因素引起的瘀点样皮肤出血少见。

局部加压止血效果不好且常在数小时内复发。

一般而言,凝血因子降低的程度与出血的严重性有关。

正常止血机制所要求的最低因子水平各凝血因子差别很大,如因子ⅩⅢ在1-2%以上即可达到正常止血机制需要,而因子Ⅷ要求在30%以上。

由于止血机制的复杂性和止血以外因素如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出血症状在同一种疾病可以存在较大的差别,而不同的疾病可以有相似的出血症状,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出血症状也可以不同。

出血症状有时表现为自发性,有时有明显的原因。

但一般认为真正的自发出血不易发生,“自发”出血时应考虑一些没有认识到的原因:如轻微的不被注意的损伤、消化性溃疡或其他疾病,这种情况下寻找局部病变有时非常重要。

除出血症状外,伤口愈合迟缓表现在因子ⅩⅢ缺乏和一些类型纤维蛋白原异常,其他凝血因子缺乏也可以发生伤口愈合迟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