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解读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颅骨发生断裂、颅内脑组织受损或颅内血肿形成的病理状态。
颅脑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极大。
针对颅脑创伤的救治需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指南,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以期提高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一、评估患者情况1. 患者初期救护颅脑创伤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因此在患者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急救十分重要。
救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清除呼吸道、止血、拍打患者双肩以唤醒其意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得到维持。
2.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情况等,以便在后续治疗中能够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3. 评估CT影像医院到达后,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根据CT影像的结果,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调整患者体位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在救治之初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吐血、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2. 避免颅内压增加针对颅脑创伤患者,应避免头部下垂,以防止颅内压增加。
需要将患者头部略微抬高,以有利于颅内高压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1. 治疗颅高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在救治中需要尽快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也可采取脱水疗法、高渗糖液等手段进行治疗。
2. 抗生素应用在严重颅脑创伤的患者中,由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镇痛及镇静颅脑创伤患者在疼痛及不适感较为明显,故需给予镇痛及镇静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 紧急手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当出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等情况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手术,以减轻颅内压,救治颅内血肿等。
《急性颅脑创伤手术指南》解读(2009-02-24 000000)
减压术中,双额叶减压术比颞肌下减压术似乎更有效。
由于脑内血肿多是由于减速性颅脑伤造成的,术中ICH清除减压后很可能对侧或同侧枕部--头颅受伤着力点颅骨骨折处迟发EDH。若非术区迟发EDH出现的太迅速、量太大、范围太广,术中处理起来就会非常非常的困难。如:
术前右侧ICH大量,左侧EDH极少量,中线左移严重,考虑患者右侧瞳孔已散大至6mm,为快速减压决定先行右侧ICH开颅清除术,术前即判断出左侧迟发EDH的可能。
后颅窝血肿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1.病人伴有CT扫描占位效应或者神经功能障碍、减退,应该手术治疗。CT扫描的占位效应定义为第四脑室变形、移位或消失,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或出现梗阻性脑积水。2.病人不伴有CT扫描占位效应以及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在严密观察下和动态CT扫描下药物治疗。
昏迷的(GCS评分小于9),血肿厚度薄于10mm的或中线移位小于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入院时比受伤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或更低,和/或瞳孔不对称或固定以及散大和/或ICP超过20mmHg,应该手术清除血肿。
手术时机: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外科血肿清除术应该尽早进行。
术中右侧脑膨出极其迅速,快速关颅复查CT示左侧颞顶枕部、右枕部迟发大量EDH,决定再次开颅前自主呼吸即停止。
对该病例来讲,若术前左侧颞顶部EDH能有20ml,甚至于只有10ml,中线左移的不够如此严重,右侧瞳孔散大的不到6mm,或者右侧ICH不是如此的量大,我会先选择左侧开颅,硬脑膜悬吊后再右侧开颅,但偏偏术前左侧颞部EDH是那么的少,右侧ICH是那么的多。若术中左侧颞顶部及右枕部迟发EDH不是如此的迅速、大量、广泛,或许患者预后要好的多。但偏偏是上述不利情况该患者全部占有,让神经外科医生挽救其生命,真是难!!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
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
中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 , 情危重 , 病 发展迅速 , 护 理难度大 。有报道 , 颅脑损伤合并严重 失血性休克患者 死亡 率高 达 9 , O 及时有效的急救 护理可改善愈后 , 降低死亡率。 、 3 1 迅速建立静 脉通 道时抢救 休 克的首要 措施 , . 液体 治疗
据病情需要输入碳 酸氢钠 2 0 , 5ml必要时还 可 以输 给自蛋 白
2 病情观察
2 1 意识状态 的观 察 意识障 碍是脑 损伤最 常见 的症状 , .
也是确定手术指征的依 据。其 昏迷 深浅 、 时间长短与脑损 伤
月"' 0 :0 5年 1 2 2月收治的小儿颅脑损伤 6 3例中的 3 4例重型 患儿 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是休克复苏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合理选择输液部位, 1 ]  ̄ 若下
肢出血 , 则选用上肢静 脉 ; 若上肢 、 头部 出血 , 宜用下肢静 脉 , 否则 , 可能加重 出血。其次是 输液 速度 , 快速 补液抢救 失血 性休克是传统的治 疗原 则 , 而 大量液体 快速 复苏时 , 然 有可 能导致颅内压 升高 。因此在监测血 压 、 率、 心 尿量等 条件下 , 快速输入液体 , 谨慎给予脱水剂 , 边扩 容边脱水 。 3 2 护理 人员 应不 断学 习 , 高专科 知识 , 提 并加 强基 本训 练, 在抢救过程 中以全面细致 的观察 , 灵敏 的思维 , 正确 的判
中图 分 类 号 : 4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7 8 (∞ 7 O _O40 R 7.2 B 1 0 —5 5 2 ) 1o 9—2
重 颅 损 的 性 是 头 受 3 呙 种 菇 结 L 手 : 非 2 ,院 按 型 脑 伤 急 期 指 部 榜 商 , 。1I 疗 果’组 采1 ,手 1 出 时 格 3 本 3 ‘ 例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颅骨或脑组织,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临床疾病。
在临床中,颅脑创伤病人常常出现意识丧失、呕吐、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编制了此《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科学、规范的救治指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诊断与分级(一)临床表现: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复视、意识障碍等症状。
需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确保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颅脑外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
CT可显示骨折、血肿、脑水肿等损伤,MRI可对脑组织进行更加清晰的显示,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分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主要包括轻度脑震荡、中度脑震荡和重度脑震荡。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急诊救治(一)监测生命体征: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救治阶段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等,确保病人在急诊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控制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需立即给予降颅压的治疗。
可采用镇静、头低位、通畅呼吸道、控制颅外伤出血、呼吸机辅助等措施降低颅内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三)积极止血: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出现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需积极进行止血治疗,防止出血加重颅内压。
(四)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需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包括预防颅内感染、预防脑水肿、预防脑梗死等措施。
三、手术治疗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开颅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骨骨折复位术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一)脱水疗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采用脱水疗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颅或头脑结构所造成的一种创伤。
颅脑创伤多发生在交通事故、工伤、跌倒等意外事件中,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医学中,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尤为重要。
制定一份科学严谨的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对于提高救治质量和效果极为重要。
一、患者的评估和初步处理1、现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常常发生在突发意外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好现场的处理工作。
包括稳定患者的体位、保护患者的颈部、避免进一步损伤等。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相关信息,如患者的年龄、情况、发生地点等。
2、GCS评分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是评价患者神志状态的辅助工具,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场救治时,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来进行初步评估。
3、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重点关注颅内压的变化,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4、颅内外出血的评估通过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时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出血,并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救治提供重要依据。
5、颅内压的监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监测尤为重要。
可通过颅内压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二、颅脑创伤临床救治的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创伤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呕吐等症状,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
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呕吐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2、控制颅内压颅内压的增高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重患者的病情。
控制颅内压的方法包括降低颅内外脑脊液的产生、促进颅内外脑脊液的排出、改善脑血流灌注等。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颅内外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外血肿、减轻颅内压,阻止脑组织继续受损。
4、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在救治的还要做好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的工作。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而对颅骨和/或脑组织造成损害的一种疾病。
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颅脑创伤的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1. 紧急评估和处理病人的基础生命支持应该是所有救治措施的首要任务。
在评估之前,应首先保证病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
然后进行病情评估,包括神经系统的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诊断成像的获取等。
对于昏迷的病人,应优先考虑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
2. CT扫描颅脑创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
对于初步疑似颅脑创伤的患者,应尽快进行CT扫描以明确伤情。
CT扫描能够显示颅内的出血、水肿以及颅骨骨折等异常。
3. 预防二次损伤颅脑创伤可能导致神经衰弱和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神经元的功能障碍和延迟性损伤。
为了防止二次损伤,应立即采取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纠正低氧血症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脑创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的血液和减轻颅内压,从而降低颅内的压力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
常见的手术包括开颅手术、去骨盖室术、减压手术等。
5. 康复治疗颅脑创伤病人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的方案应根据病人的特定情况而定,可以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言语治疗等。
总之,颅脑创伤的临床救治需要及时、全面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包括呼吸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颅骨状况等。
针对不同的病情,应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以尽快缓解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功能。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就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得损伤,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就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得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得因素与损伤得性质。
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得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与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得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得程度与性质也各异。
由于致伤物体得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得强度与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得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得头皮、颅骨与脑损伤得情况亦有所差异。
颅部与脑部得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得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得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与/或颅骨得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得致伤阈,则头皮、颅骨与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就是通过身体其她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得损伤,而头皮与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得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得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与不同范围得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与修复、急性颅脑损伤得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 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 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
其她部位得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得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得伤情判断目前主要就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 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 现场抢救:颅脑损伤得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得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与及时得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得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与全身情况得迅速认真得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中国颅脑创伤救治指南解读
a
11
《指南》说明
• 由于临床医学不断进步,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的I 级循证医学证据将不断增加,《中国颅脑损伤脑保 护药物治疗指南》将不断修改完善,我们将及时客 观地反映将来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领域最权威的科 学结论,造福颅脑损伤病人。
a
13
• 开放性颅脑穿通伤(钢筋)2008年9月急症到上海某医院急诊室。体检:病人 昏迷,GCS 10分,双瞳等大等园,光反射存在。当班急诊医生马上拔出钢筋, 行头颅CT扫描。3小时后病人双瞳散大,急症手术清创,脑肿胀,次日呼吸停止。
a
1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2年 右侧肢体无力,血肿复发入院
手术见慢性硬膜下血肿膜机化增厚
a
7
尼莫地平对tSAH病人不良预后的影响
Lancet Neurol 2006; 5: 1029–32
不良预后的定义:死亡、植物人状态、严重病残
尼莫地平对tSAH病人死亡、植物人状态和严重病残无显著影响
a
尼莫地平对tSAH病人死亡率的影响
Lancet Neurol 2006; 5: 1029–32
•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应该与相关药厂联合攻关,积极 开展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循证医 学I级证据),开发治疗颅脑损伤病人有效的脑保护 营养药物,确实提高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效果。
a
12
《指南》说明
• 《中国颅脑损伤脑保护药物治疗指南》属于神经外科专家推荐方案,仅供我国神 经外科医师临床参考指导,不具有法律效果 (保护临床医师)
伤后8小时内静脉连续给药 死亡率:对照组(48%)低剂量组(54%)(p=0.007)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是医学界关于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方案的纲要,涵盖了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颅脑创伤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急性创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等方面,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指南进行一些介绍。
一、颅脑创伤的临床诊断1. 病史采集。
询问伤口及所引起的症状、当时和之后的状态及治疗情况等。
2. 神经检查。
包括定向力(Orinetation)、肢体力(Strength)、感觉(Sensation)、语音(Speech)。
评估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及它们之间的同步性。
3. 器械检查。
CT头颅扫描、MRI磁共振成像,X光检查等。
4. 观察查体。
快速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外伤及抽搐等情况。
治疗颅脑损伤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根据创伤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决策。
1. 保守治疗。
用于颅脑损伤轻度和中度的患者。
安静休息,控制颅内高压,保持呼吸道开放,避免再次颅脑损伤。
可给予口服药物,如肌松剂、利尿剂、庆大霉素等,液体控制。
2. 手术治疗。
对颅脑损伤较重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减压、肿瘤切除、血肿清除等。
目的是缓解颅内压力、避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并确保器官供应。
康复期是颅脑损伤患者最长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在康复期,患者可以进行训练,以增强肢体力量,恢复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
1. 肌肉康复训练。
包括肌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2. 语言康复训练。
包括言语重复、声音识别、语音理解及交流训练等。
3. 认知康复训练。
包括认知技能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等。
4. 社交技能训练。
包括日常活动、生活技能练习等。
在康复期内,应该遵循可持续、全面的康复治疗,多涉及家庭支持和改变生活方式。
康复期的特点是时间较长,内在负担较大,但是通过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四、总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颅脑创伤的检查、治疗和康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紧急情况,其采取合适的救治方法关乎生命危险的重大问题。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和治疗颅脑创伤患者。
一、颅脑创伤患者的初步评估颅脑创伤患者的初步评估包括了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和循环的评估。
此外还需要检查患者受伤的部位和进行头颅影像检查。
1、意识与神经系统意识状态是评估颅脑创伤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Glasgow昏迷评分系统是最常用的一种测量意识状态的方法。
Glasgow评分由眼睁开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反应构成,每项评估分数为1-4分,总分数为3-15分,评分越低,意识状态越差。
除意识状态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评估,包括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肢体运动、感觉等,从而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2、呼吸与循环对颅脑创伤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检查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对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机械通气和协同通气等方法。
对于循环不稳定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液体输注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预防突发情况的发生。
3、头颅影像检查颅脑创伤患者应根据情况进行头颅影像检查。
头颅CT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患者颅骨和脑组织是否损伤。
MRI检查可以显示更加详细的脑部组织结构,SSPCT检查可以显示脑血管供应情况。
1、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颅脑创伤患者失去意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进行手动通气或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
此外,需要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2、控制颅内压力颅脑创伤后,脑组织水肿和出血等影响颅内压力的因素会逐渐增加。
有效的颅内压控制可以减缓和预防脑组织损伤,降低死亡率。
颅内压监测和药物治疗是控制颅内压力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曲安奈德|硫酸甘露醇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颅脑创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脑内出血清除、减压手术等。
通过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减轻颅内压力,从而减少脑组织缺血和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初步判断后,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对于头部伤情,应先清理伤口,止血、包扎,防止感染和进一步出血。
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呼吸道通畅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伤情判断时,应根据GCS评分和其他临床表现,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
现场抢救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血压稳定、控制颅内压等,同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是头部遭受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损伤,包括颅部和脑部损伤。
颅部包括头皮和颅骨,脑部指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血管和脑脊液。
致伤因素和损伤的性质是颅脑损伤发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和密度不同,因此造成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颅脑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
头部受伤后引起的病理过程具有特殊性,原发性损伤之外还会引起继发性损伤,累及全脑甚至全身。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在现场急救处理时,应进行初步检查,包括头部伤情、生命体征和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
头部伤情包括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和颅骨骨折。
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和循环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伤情判断主要采用临床分级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现场抢救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血压稳定、控制颅内压等,同时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对于头部伤情,应先清理伤口,止血、包扎,防止感染和进一步出血。
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呼吸道通畅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伤情判断时,应根据GCS评分和其他临床表现,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
颅脑创伤诊疗指南
二、颅脑损伤急诊救治原则
(一)危重昏迷病人抢救及转运
遇到危重的昏迷病人,一定要及时就地抢救并迅 速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创伤中心。如果病人合并 复合伤特别是有大出血造成休克,第一步是抗休 克治疗,即保持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 的平稳。
如果有头皮外伤出血,应该先做止血包扎再转送。 因为即使是单纯的头皮损伤,若不包扎,也可能 由于大出血而造成失血过多而休克。一定保持呼 吸道通畅,必要时就地气管插管。
一、颅脑创伤的分级
颅脑创伤的分级采用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 分级评分(Glasgow-GGS昏迷评分)。所 有颅脑外伤的病人在处理的时候,都要参 考此评分,并在病例上有详细的记录。此 评分具体内容分三个方面:病人的睁眼反 应、语音反应和运动反应。这三部分相对 应的分值加起来就是病人的昏迷评分,评 分最低是3分,最高是15分。分数越高,说 明病人的相对病情越轻。
脑强直状态 生命体征改变,呼吸节律非常快,心率和
血压异常,中枢性高热 眼征,瞳孔大小不一,形态多变且不规则,
眼球偏斜或眼球分离 需行头颅CT扫描和MR扫描进行诊断
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同 中脑损伤表现为瞳孔多变,眼球固定,四
肢肌张力增高 桥脑损伤为双侧的针尖样瞳孔 延髓损伤表现为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如呼
第二,解除脑疝。对于脑外伤者要降低颅 内压,因为颅内压持续增高容易导致脑疝, 最后危急病人生命。要及早解除脑疝对于 脑组织的压迫。
第三,重视复合伤的治疗,不能单考虑头 部情况。
(三)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
此是神经外科的基础。神经 外科最主要的工作是脑和脊 髓的手术,脑外伤的手术是 各种手术的基础,也是广大 基层医院最主要的工作。
A.闭眼反应 B.睁眼反应 C.语音反应 D.运动反应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其严重且危急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关的救治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定义与诊断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 3 8 分之间,伤后昏迷 6 小时以上,或在伤后 24 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 6 小时以上者。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变化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
头颅C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法,能够快速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部位和程度。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现场,急救人员应首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呕吐物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同时,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休克。
对于有明显颅脑外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在搬运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头部和脊柱的稳定,避免加重损伤。
三、院内急诊处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包括再次评估生命体征、GCS 评分、完善头颅 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对于有脑疝形成迹象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
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挫伤坏死的脑组织,解除脑受压,降低颅内压。
手术指征包括颅内血肿量大(幕上血肿量大于 30ml,幕下血肿量大于 10ml)、有明显的脑受压症状和体征、脑疝形成等。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和血管,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五、非手术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非手术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随CPP的下降而增高,CPP下降10mmHg,死 亡率上升20%,当CPP<60mmHg 死亡率升至95%。
• 在重型颅脑损伤最初24小时以及ICP不增高状况下,不 采用过度通气疗法。 • ICP增高,采用脱水、CSF外引流、应用镇静药、肌松剂 等方法无效时,短暂的过度换气可能有益。 • 长时程过度通气疗法,并不能改善病人预后,还可能增 加病人死亡率。
颅内高压治疗阈值
大宗研究发现ICP 20mmHg作为ICP增高的界限,是判断颅脑损伤病人预 后的理想阈值,也有定为 25mmHg 者。当Icp 高达20—25mmHg ,应予降 压处理。 与脑疝形成最相关的因素是ICP的绝对值,但是该值在各个病人及在整 个治疗过程中是不同的。
颅内高压治疗方法的选择
4.颅内压监测及颅内高压治疗
颅内压监测指征
ICP监测适用于入院CT检查有异常(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的昏迷病 人(GCS3—8分者)。 ICP的上限,大多数中心取20mmHg,ICP高于此指标为增高,需进行治 疗,要了解患者ICP增高是处于高危状态。 监护脑灌注压(CPP)更为重要,通过连续监护ICP及血压,可测定CPP。 应采取降ICP治疗,保证适当的CPP,达到最大限度的复苏效果。 ICP监护,主要意义是通过ICP客观资料,使医生早期察觉颅内血肿与 脑水肿,作为治疗指导。而脑室C5F引流也是一种降低ICP的治疗。ICP 资料还有助于判断预后。
26 26 40~50 50~60 30~40 40~50 30~35 27 23
11.脑外伤后预防性抗癫痫治疗的作用
• 外伤性癫痫(PTS)发作分为早期(伤后7日内)和晚期(7日 后)。穿通性脑损伤后15年内,癫痫发生率约为50%, 平时脑外伤中,易发癫痫的患者早期PTS发生率为4%一 25%,晚期PTS发生率为9%一42%。 • 预防早期PTS可以防止晚期PTS的发展。对脑外伤后容易 发生癫痫的病人,早期可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苯妥英 钠和酰胺咪唑有效,但并不能改善病人预后。 • 不主张预防性用抗癫痫药来防止晚期脑外伤后癫痫,不 少药物对晚期PTS无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解读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儿科较常见的急危重症。
TBI发生后,由于存活脑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导致氧和代谢物质输送减少,代谢废物及毒物清除降低,从而造成继发性脑损害,颅内高压是这些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严重的颅内高压可使部分脑组织由压力较高处向压力较低处移动,形成脑疝,若不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可致严重后果,是患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与成人相比,儿童TBI研究相对薄弱,而且儿童TBI相对于成人具有与年龄相关的特殊性,治疗也存在不同。
2003年第一版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治疗指南[1]的发表规范了儿科TBI患者的诊治。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于2012年发表了第二版治疗指南[2](简称新指南)。
新指南在证据强度方面以Ⅰ、Ⅱ及Ⅲ级表示,强度依次递减(表1)。
推荐强度分为强与弱2级。
推荐程度"强"表示所推荐的内容来源于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后者对被评判的内容给出了好或者坏的精确评估。
推荐程度"弱"表示对所推荐的内容:(1)好处是否超过坏处信心不足;(2)好处和坏处可能大致相等;和/或(3)不清楚好处与坏处的程度。
以下对新指南作简要介绍。
表1证据强度分级1 颅内压监测TBI患儿中普遍存在颅内高压,32%的TBI儿童病情起始阶段颅内压高于20 mmHg(1 mmHg=0.133 kPa),50%的儿童在治疗期间颅内压最高值高于20 mmHg。
在无自主意识活动的重型TBI儿童中颅内高压(颅内压>20 mmHg)的发生率为80%,而有自主意识活动的患儿颅内高压的发生率为20%。
颅内压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变量,通过监测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实时计算出脑灌注压,以指导重型TBI的治疗,如对严重颅内高压的患儿给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因为颅内高压在重型TBI患儿的发生率高,而且颅内高压与神经系统不良预后及死亡相关[3],因此在颅内压监测基础上成功地治疗颅内高压,可以提高生存率并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新指南推荐可以在婴幼儿及儿童重型TBI中使用颅内压监测(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2 颅内高压治疗阈值重型TBI后难治性颅高压常导致死亡,防止颅内压的增高是重型TBI 治疗的关键。
因此,在颅内压增高至某一数值后,临床医师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有效降低颅内压,以避免病情的恶化。
2007年的成人重型TBI治疗指南推荐颅内高压治疗阈值为20 mmHg(证据等级Ⅱ级)[4]。
在儿童大多数研究者将颅内高压治疗阈值设定为20 mmHg。
新指南推荐儿童重型TBI颅内高压治疗阈值为20 mmHg(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颅内压持续大于20 mmHg与不良预后相关。
当然,基于正常的血压值及颅内压值具有年龄相关性的事实,可以推测儿童最佳颅内高压治疗阈值也可能与年龄相关。
但是儿童最佳颅内高压治疗阈值是否存在年龄相关性尚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
3 脑灌注压阈值新指南推荐:(1)在儿童重型TBI中必须维持最小脑灌注压40 mmHg;(2)脑灌注压阈值40~50 mmHg,可能存在年龄特异性阈值,婴幼儿阈值为此范围低限,而青少年阈值为此范围高限(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脑灌注压定义为平均动脉压减去平均颅内压,是驱使脑血液流动的压力,在正常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与脑组织氧代谢率相匹配。
重型TBI 后脑灌注压的自我调节能力将损害。
儿童重型TBI中脑灌注压大于40 mmHg的患儿预后较脑灌注压小于40 mmHg的患儿好[5,6]。
在儿童领域,脑灌注压阈值可能存在年龄相关性。
一项研究分析了16名年龄<16岁患儿的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与年龄相关性低限值的关系,新生儿至1个月阈值为>40 mmHg,2个月至1岁阈值为>45 mmHg,1岁至7岁阈值>50 mmHg,>7岁阈值为55~60 mmHg,结果发现即使患儿脑灌注压低于该年龄组脑灌注压低限值极短时间也将导致不良后果(P=0.013)[7]。
4 高级神经监测新指南推荐如果大脑氧合监测有条件采用,应维持脑组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rain tissue oxygen,PbtO2)≥10 mmHg(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PbtO2是直接反映脑组织氧合状态的指标,它通过放置在脑局部的探头直接测量脑组织的氧分压,一般认为PbtO2的正常范围是16~40mmHg。
10~15 mmHg提示轻度脑缺氧,<10 mmHg则为重度缺氧。
2009年的一项研究采用TBI患儿颅内压≥20 mmHg就进行PbtO2监测,结果发现PbtO2<5 mmHg大于1h或PbtO2<10 mmHg大于2 h与严重伤残或死亡等不良预后呈独立性相关[5]。
高级神经功能监测的发展能提供更多关于脑血管及脑组织代谢的信息,有助于对TBI患儿提供更佳的监护和治疗。
5 中枢神经影像检查新指南推荐在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或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住院24 h以后作为仅随访而常规性重复进行CT检查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干预是非必要地(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CT检查对于快速发现和评估各种颅内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是临床医师对TBI患儿安排治疗和评估病情的重要参考。
但是重型TBI患儿病情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恶化,另外CT检查存在放射性暴露长期影响。
在一项对40名重型TBI患儿的回顾性研究中共进行115次CT复查(76%是因为常规随访,21%是因为颅内压增高,3%是因为神经系统改变),结果发现53%的CT结果提示没有变化,34%提示改善,13%恶化;基于CT的复查结果仅对5名患儿进行了外科治疗,但是这5名患儿是因为有临床改变而进行了CT复查[8]。
过多地进行CT检查对重型TBI患儿来说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临床医师在决定是否进行CT复查时应该权衡利弊。
6 高渗液体治疗新指南推荐:(1)重型TBI伴有颅内高压的患儿应该使用高渗性盐水(3%高渗盐水),在急性期使用的有效剂量为6.5~10.0 ml/kg(推荐强度:弱;等级:Ⅱ级)。
(2)3%高渗盐水持续静脉输入的有效剂量为0.1~1.0 ml/(kg·h)。
应该使用能维持颅内压<20 mmHg的最低剂量。
血浆渗透压应该维持在<360 mmol/L(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一项双盲研究中研究者在18名重型TBI患儿中对比了3%高渗盐水和0.9%的生理盐水的作用,两者的剂量范围均在6.5~10.0 ml/kg,在2 h 实验期间,高渗盐水组颅内压更低,减少了对其他降压治疗的需求[9]。
在20世纪早期就开始静脉使用高渗物质来降低颅内高压,到20世纪70年代甘露醇逐渐取代其他物质在颅内高压治疗中广泛使用。
2007年成人指南[5]推荐甘露醇0.25~1.00 g/kg能有效降低颅内压(Ⅱ级)。
尽管甘露醇在重型TBI伴有颅内高压的患儿中广泛使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符合2012年指南纳入标准,故2012年指南并未对甘露醇做出相关推荐。
一项研究调查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高渗盐水及甘露醇在儿童TBI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2003年指南对两种药物使用的影响,33%的患儿(2 069/6 238)使用了高渗盐水,40%的患儿(2 500/6 238)使用了甘露醇,2003年指南发表后高渗盐水的使用增加,而甘露醇的使用有所减少[10]。
临床医师在考虑高渗液体治疗时,必须权衡是选择目前尚无符合新指南纳入标准的,但临床上长期使用且安全的药物——甘露醇,还是选择符合指南纳入标准且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临床使用经验相对少的药物——高渗盐水。
7 体温控制新指南推荐在重型TBI患者中应该避免使用时间仅为24 h的亚低温(32~33 ℃)治疗。
重型TBI后8 h内应开展48 h的亚低温(32~33 ℃)治疗。
采用低体温治疗后,应该避免大于0.5 ℃/h的快速复温速度(推荐强度:弱;等级:Ⅱ级)。
基于动物实验与成人研究表明体温高与不良预后相关,故TBI患儿应避免发热。
亚低温治疗的理论基础是通过降低脑代谢需求、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及急性惊厥从而减少继发性损伤。
但亚低温治疗对TBI 患儿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明确。
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将225名TBI患儿随机分为低温组和常温组,低温组在伤后8 h内采用亚低温疗法24 h,随后以0.5~1.0 ℃/h的速度复温,结果发现在低体温阶段患儿颅内压降低,但在复温时颅内压却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比较6个月后功能性预后并无差异,但低体温治疗有增加患儿病死率风险[11]。
另外一项Ⅱ期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中对TBI患儿采用亚低温疗法48 h,随后以每3~4小时升高0.5~1.0 ℃的速度复温,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组相比病死率、3个月及6个月Glasgow预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低体温治疗的最初24 h亚低温治疗组患儿的颅内压明显降低(P=0.024)[12]。
8 脑脊液引流新指南推荐:(1)通过脑室外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可以用来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重型TBI患儿。
(2)在有效脑室外引流下,在大脑基底池开放且影像学上没有脑组织大量损伤或移位的情况下,腰大池引流可用来治疗难控性颅内高压(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脑脊液外引流能减少颅内液体容积,从而降低颅内压。
Jagannathan 等[3]对23例TBI患儿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其中20例患儿成功地控制了颅内压,2例患儿无效死亡,另外1例患儿又进行了去骨瓣治疗,可见脑室外引流治疗对TBI患儿有较好地治疗作用。
9 巴比妥昏迷疗法新指南推荐高剂量的巴比妥治疗可在血流动力学稳定伴有难控性颅内高压的患儿中使用,无论是否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药物及手术治疗。
当高剂量的巴比妥治疗用来处理难控性颅内高压时,需要采用持续的血压监测和心血管支持以维持足够的脑灌注压(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巴比妥昏迷疗法对心肺的毒副作用非常普遍,通常仅用来治疗对一线降压治疗及手术治疗无效的颅内高压患者。
国内已较少使用,但国外一项含225例TBI患儿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共有16%的患儿使用巴比妥昏迷疗法[11]。
10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高压新指南推荐在早期显示有神经系统恶化迹象、脑疝及在早期治疗阶段存在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的TBI患儿中,可使用去骨瓣减压术及硬脑膜成形术治疗(推荐强度:弱;等级:Ⅲ级)。
在内科治疗难以控制颅内高压的TBI患儿中,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地使患儿颅内压值低于颅内高压治疗阈值。
一项回顾性研究(共23例患者,其中21例患者年龄<18岁)发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平均颅内压从术前的30 mmHg降为18 mmHg,19例患者通过内科治疗控制了术后颅内压的升高,但另外2例患者术后仍存在难控性颅内高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