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基础绪论传播学概说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因为这时传播学的诞生才有了水到渠成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飞速发展并且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科学,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这样,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传播功能的高度重视。
学科背景与媒介背景的结合,就顺理成章的催生出了传播学。
但传播学的诞生地是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媒介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播学应运而生。
政治因素: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总统大选,而选票直接关系一个人的政治命运,那么,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有效的运用传播技巧、深入的了解媒介的特性,从而进行富有成效的传播,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就是在研究大选中传播活动时归纳总结出来的,美国的政治家都通过媒介来引导舆论。
经济因素: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传播学产生的根本条件。
为争夺市场,美国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注重广告宣传。
这样就产生了公关部、广告部,进而需要公关学、广告学理论来指导传播行为,公关学、广告学又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军事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霍夫兰在“二战”中对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为传播学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媒介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它的报纸的发行书、电视机的普及率等指标,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美国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传播学 老三论新三论
“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
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 论。
“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
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
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
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
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的稳定,揭示不同系统的共同的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技术科学。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科学。
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的新内容与新知识,是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传播的原理与模型介绍
传播的原理与模型介绍传播跟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社会的一切研究都会涉及到传播。
下面我们来介绍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型。
一、传播的基本原理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的传播过程,我们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1.人类传播的行为起源于一个信息发送者,他掌握了发送一系列的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信息的主动权。
(发送者→发送信息)2.发送者通过选择一些接受者可以理解的词语和肢体语言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编码。
(信息→编码成符号)3.信息穿越时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传输。
(信息→以符号传输)4.接收者,也就是信息所指向的个体,将接收到的信息作为一组特定的符号来处理。
(接收者→接收到符号)5.接收者按他自己对这些符号意义的理解进行建构,从而将信息解码。
(符号→被解码成信息)6.对信息进行解释的结果就是接收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的影响了。
也就是说,传播生效了。
二、传播的基本模型1.香农—韦佛尔模型1949年,克劳德·香农和瓦伦·韦弗合著了《通信的数学原理》一书,并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型。
后来几乎任何一个与教学技术有关的传播模型都源于“香农-韦弗”模型。
在该模型中,信源产生或选择一条由即将传输的信号组成的信息。
发射器将信息转化成一组信号并通过一条通道将其传送给接收器。
接收器又将信号转化成信息。
这个模型可以应用到很多不同的场合。
电视信息就是电子领域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制片、导演和解说员就是信源,信息由电视频道传播到电视机即接收器,电视机又将电磁波转化成可观看的图象。
在人际传播中,说话者的大脑就是信源,发声器官即系统就是传送机,空气就是传播渠道。
而听者的耳朵是接收器,头脑是信宿。
这个模型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噪音,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扭曲或者掩盖信号的任何干扰物。
2.“5W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几乎一字不差)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背景:(一)政治背景①战争时期,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哈罗德·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和平时期:政治选举,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二)经济背景: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激烈(三)社会背景: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四)学科背景:①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的发展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一)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有限效果论”(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地位: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价值观: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方法论: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批判学派: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欧洲,70年代兴盛,80年代成为主流之一。
传播学重要的概念
一、关键的概念1、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符号:Sign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5、讯息:Message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8、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9、媒介:Media(Medium)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0、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11、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1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舆论领袖。
13、模式:Model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4、宣传:Propaganda拉斯韦尔认为,“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
传播学基础笔记
传播学基础笔记绪论:传播学概说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且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
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突出——工业化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
特删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换言之,可能(可称之为“学科背景”)与需要(可称之为“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2.传播学的美国诞生的原因(p2)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期,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
进入20世纪,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更为迅猛,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这种状况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各界的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平时,每个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得选票或维持既有权力。
战时,则更离不开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
特删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使得对媒介的研究更具紧迫性重要性。
此外,政治家还发现,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欲向四内外大众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媒介都是很合适的工具。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删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事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
因此,美国传播学也一贯受到商界的青睐。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 (邵培仁)教案(2)
第四节传播模式一、模式(一)模式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说,“模式,是对事物内在机制以及事物外部联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事物直观、简洁的描述。
(二)模式的作用与类型1. 作用:为清楚地说明事物而提供简便、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2.类型:(1)文字模式;(2)数学模式;(3)图像模式。
对于传播模式而言,主要是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图像为主文字辅助的模式,数学模式基本与传播研究无涉。
二、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一)功能1.构造功能:认识复杂联系、看到互动图景形成整体印象2.解释功能:观察分析现象、回答解决问题呈现答案(简洁、清晰)3.引导功能:积极主动干预、控制正确轨道4.简化功能:简化步骤、集中精力、深入专研、前沿觅宝5.预示功能:预示结果、提出建议(二)标准1.呈现性:主要特征简洁呈现、一目了然2.整体性:关照、角度能反应全貌,揭示内部机理、本质规律3.超陈性:创新性4.启发性:启发智能潜力,扩大研究范围5.实用性:实际效用,防止事件发生、服务预订目的三、基本传播模式评介(一)单向传播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1948年拉氏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指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a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如下:评价:1.贡献:(1)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
其分析描述更为精细,标志着当时人对传播结构认识的最高水平。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搭建传播学大厦的“脚手架”。
现在传播学界所公认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等五大研究领域即导源于“5W”模式。
尽管‘拉斯韦尔公式’不断遭人诟病,但传播研究直接间接都围绕着这五类‘分析’,或隐或显都导源于之一‘共同的框架’,用麦奎尔等人的话说:‘甚至时至今日,拉斯韦尔模式仍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简便的综合性方法。
小世界理论的传播学原理
小世界理论的传播学原理
小世界理论是由数学家米尔曼(Milgram)和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独立提出的。
小世界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连接距离可能比想象中的要短,任何两个人之间可能通过少数几个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联系。
在传播学中,小世界理论也有其应用。
其传播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群体连结:小世界网络中的节点之间通过短距离的连接形成高度连结的群体。
在传播学中,这意味着人们在形成和传播信息时,更容易在一个紧密连结的社交群体中进行传播,从而使信息传递更加高效。
2. 中间人:小世界网络中的中间人指的是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人。
在传播学中,中间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可以将信息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 六度分离理论:小世界理论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只需要通过六个中间人就能够建立联系。
在传播学中,这意味着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少数几个中间人就能够影响和传达给最终的受众,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4. 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小世界网络中的社交关系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自己社交网络中的人进行信息交流,因此在传播学中,从构建社交网络、分析社交关系等方面进行策划和推广,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传
播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世界理论的传播学原理主要包括了群体连结、中间人、六度分离理论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原理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
信息是构成传播的基本材料。
信息普遍存在,但又是无形的,必须借助一定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载体就是符号。
信息及其载体—符号,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的材料和要素。
第一节信息对于传播学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仅在认识论上形成了深刻的切入点,且在本体论上为传播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根基。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本质信息: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第二,有信息学家认为,信息从它本身来说,可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有组织的结构都包含信息,且可能传递信息。
第三,“信息”被广泛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领域,指包括所有在电脑系统中反映事实、时间和概念的不同方式。
它的这个含义比上面两种的应用要普遍得多。
此处,它的形式包括数据(如,数字和结构文本)、文本(如,文件)、图片和影像。
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
(信息论等信息科学形成之前,人们较少使用“信息”这个概念,即使用,一般也当做消息、知识、情报等的同义词,是指人们关于某种事物的认识,没有赋予它科学的定义。
)直到当代信息通信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才从模糊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企鹅信息词典》较完整的概括: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的原理与模型介绍
传播的原理与模型介绍传播跟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社会的一切研究都会涉及到传播。
下面我们来介绍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型。
一、传播的基本原理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的传播过程,我们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1.人类传播的行为起源于一个信息发送者,他掌握了发送一系列的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信息的主动权。
(发送者→发送信息)2.发送者通过选择一些接受者可以理解的词语和肢体语言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编码。
(信息→编码成符号)3.信息穿越时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传输。
(信息→以符号传输)4.接收者,也就是信息所指向的个体,将接收到的信息作为一组特定的符号来处理。
(接收者→接收到符号)5.接收者按他自己对这些符号意义的理解进行建构,从而将信息解码。
(符号→被解码成信息)6.对信息进行解释的结果就是接收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的影响了。
也就是说,传播生效了。
二、传播的基本模型1.香农—韦佛尔模型1949年,克劳德·香农和瓦伦·韦弗合著了《通信的数学原理》一书,并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型。
后来几乎任何一个与教学技术有关的传播模型都源于“香农-韦弗”模型。
在该模型中,信源产生或选择一条由即将传输的信号组成的信息。
发射器将信息转化成一组信号并通过一条通道将其传送给接收器。
接收器又将信号转化成信息。
这个模型可以应用到很多不同的场合。
电视信息就是电子领域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制片、导演和解说员就是信源,信息由电视频道传播到电视机即接收器,电视机又将电磁波转化成可观看的图象。
在人际传播中,说话者的大脑就是信源,发声器官即系统就是传送机,空气就是传播渠道。
而听者的耳朵是接收器,头脑是信宿。
这个模型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噪音,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扭曲或者掩盖信号的任何干扰物。
2.“5W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第六章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及其特征1960[美] 传播学家D.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他认为:①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视角)过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和状态结构:整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2、传播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美]学者多伊奇认为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有四: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预测功能模式分类:按所用符号分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评价和判断模式的标准:①模式的概括性如何?包括了多少内容?是否有效?②模式的收获或者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③根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④据此作出的测量的准确程度如何?⑤模式有何创见?它还有多少不确定之处?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⑥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⑦模式的现实性如何?即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五种类型28个模式:①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等8种②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5种③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模式;大众传播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5种④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3种⑤其他: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7种✓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观,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四章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I、信息“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一)三论中的信息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申农、维纳、贝塔朗菲(1)信息论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2)控制论维纳:反馈(3)系统论贝塔朗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皆是有机整体。
讯息信号所接受信号讯息理解信息第一个问题:信息是什么?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信息从哪里来?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信息有什么用?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二)基本分类: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信息自然信息(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施拉姆▲前馈“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施拉姆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
”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红十字与红新月2、普遍性上课铃声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与文字交通信号灯食堂里的价目表情侣间的花与礼物3、表达性蒙克《呐喊》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传播学理论有着重大影响的老三论
对传播学理论有着重大影响的“老三论”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的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
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容量,也是一次重大的信息技术变革。
但真正的信息革命则是电报、电话、电视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创造与发明,正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关于现代通讯技术的理论信息论的诞生。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C.E.Shannon1916——),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信息论可以分成两种: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
狭义信息论是关于通讯技术的理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信息论,则超出了通讯技术的范围来研究信息问题,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储存、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
显然,广义信息论包括了狭义信息论的内容,但其研究范围却比通讯领域广泛得多,是狭义信息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它的规律也更一般化,适用于各个领域,所以它是一门横断学科。
广义信息论,人们也称它为信息科学。
关于信息的本质和特点,是信息论研究的首要内容和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
信息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英文信息一词(Information)的含义是情报、资料、消息、报导、知识的意思。
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就把信息看作是消息的同义语,简单地把信息定义为能够带来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
但是后来发现信息的含义要比消息、情报的含义广泛得多,不仅消息、情报是信息,指令、代码、符号语言、文字等,一切含有内容的信号都是信息。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选择&填空1、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和客我的统一,什么是主我客我?(选择)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主我与客我的统一: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主我:主观意愿之我客我:社会期待和社会建构之我人内传播是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最终呈现“现实之我”2、地球村的概念是哪一个传媒理论家提出的?M.麦克卢汉1967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3、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哪5个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44年出版的一本《论出版自由》小册子中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5、美国传播学者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哪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5、动物对信息传播行为和人的本质有何不同(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6、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什么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7、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定义填空为实现共同目标,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从事协作行为的有指挥的人群体系。
8、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是哪三部扎拉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出版)、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年出版)、罗杰斯等人的《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9、传播的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什么与外部联系的一种图示化描述。
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
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摘要:一、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背景和意义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数字等代数问题的提出3.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关联二、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1.概率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2.统计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3.信息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三、数字等代数问题的数学方法1.线性代数方法2.抽象代数方法3.拓扑学方法四、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实际应用1.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扩散2.数据挖掘与信息提取3.传播效果的量化分析五、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的深入2.人工智能与传播学的结合3.未来挑战与机遇正文: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是当今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产物。
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地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
数字等代数问题则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到代数结构、拓扑学等多个数学分支。
本文旨在探讨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和数字等代数问题的数学方法,并展望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未来发展。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与数学原理的应用密不可分。
从概率论、统计学到信息论,数学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例如,在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概率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趋势;统计学则可以对大量的传播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信息论则从信息熵的角度,度量了信息的价值和传播过程中的损失。
数字等代数问题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到代数结构、拓扑学等多个数学分支。
在传播学中,数字等代数问题的数学方法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线性代数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和影响力;抽象代数方法则可以用于描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传播过程;拓扑学方法则可以用于分析传播过程中的空间关系和变化。
传播与数字等代数问题的实际应用广泛。
在网络传播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字等代数问题的数学方法,研究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过程,预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
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广告1201宋小顺1219200111摘要:1948年美国数学家C.E.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第27卷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原文共分五章。
香农在这篇论文中把通信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把通信的基本问题归结为通信的一方能以一定的概率复现另一方发出的消息,并针对这一基本问题对信息作了定量描述。
香农在这篇论文中还精确地定义了信源信道信宿编码、译码等概念,建立了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等重要结果。
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的诞生,并且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可见数学原理对于传播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播学数学原理一、数学的起源远古的人类用手建立了“一”、“二”、“三”等数的概念。
但是因为要用手去干别的活,不能老拿着物品记数呀,于是人们就变着法用别的物体来代替要记的事物,绳结呀,石子呀,都成了他们记数的工具。
例如,打了两只羊,结两个绳结;采两堆野果摆两个小石子,等等。
在他们打绳结,摆石子的时候,数学就发生了第一次抽象!可以说这是最美妙的数学发明。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摆石子,打绳结太麻烦,就去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来记数。
后来人们用刻画符号来代替结绳,如在青海发现的带有刻口的骨片。
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在没有文字以前也都是采用结绳和刻划记数法。
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产生了最初的数学符号。
数字是一种符号,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也就是传播,只是当时的人类没有意识到而已。
二、信息与数字时代的来临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没有信息,世界就不复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大众传媒业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居于突出的地位,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动力,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是借助符号来进行传播的,没有符号,信息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难以生存。
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方法论、研究方式、技术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哲学思辩、历史求证、法律判别 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控制试验、内容分析
二、传播的主要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网络传播)
2、传播者 施控——把关理论研究、潜网理论等 受控—— 制度上的各种控制:政治、经济、 受众、自律
(二)传播者概念
信息的发出者。
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三)传播者任务、权利 任务: 搜集信息 选择信息 加工、制作信息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权利: 采访权 报道权 批评权 保密权 安全权
1、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互联网络
2、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 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 (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二、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研究传播的意义 (一)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 共性 (二)传媒和政治紧密相联 1 电 “非语言”的传递方式 “电视明星” “颠覆性传媒”(托夫勒 美国未来学家)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美国社会的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 媒介的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市场研 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中等文化 素养的人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第三讲
传播者:角色、制度与控制
一、控制研究
二、 传播制度 三、传播控制
一、控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中的数学原理
广告1201宋小顺1219200111
摘要:1948年美国数学家C.E.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第27卷上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原文共分五章。
香农在这篇论文中把通信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把通信的基本问题归结为通信的一方能以一定的概率复现另一方发出的消息,并针对这一基本问题对信息作了定量描述。
香农在这篇论文中还精确地定义了信源信道信宿编码、译码等概念,建立了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等重要结果。
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的诞生,并且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可见数学原理对于传播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播学数学原理
一、数学的起源
远古的人类用手建立了“一”、“二”、“三”等数的概念。
但是因为要用手去干别的活,不能老拿着物品记数呀,于是人们就变着法用别的物体来代替要记的事物,绳结呀,石子呀,都成了他们记数的工具。
例如,打了两只羊,结两个绳结;采两堆野果摆两个小石子,等等。
在他们打绳结,摆石子的时候,数学就发生了第一次抽象!可以说这是最美妙的数学发明。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觉到摆石子,打绳结太麻烦,就去寻找更方便的方法来记数。
后来人们用刻画符号来代替结绳,如在青海发现的带有刻口的骨片。
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在没有文字以前也都是采用结绳和刻划记数法。
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文字,产生了最初的数学符号。
数字是一种符号,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也就是传播,只是当时的人类没有意识到而已。
二、信息与数字时代的来临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没有信息,世界就不复存在,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大众传媒业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居于突出的地位,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动力,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是借助符号来进行传播的,没有符号,信息也就成了无根之木,难以生存。
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信息与符号是传播学的基本内容。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
早在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
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
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象、看电影,这就是因为0和1可以表示这种多媒体的形象。
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数字化技术还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
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 等等,如今通信网络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三、传播学研究中的数学原理
(1)拉扎斯菲尔德的定量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是公认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是第
一个使社会调查在大学实现了制度化,将数学方法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他对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他创立的定量研究方法合技术。
她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
他开创的社会调查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进行社会传播的潜在结构和定组分析;他首创的交叉列表方法,则有利于研究传播变量的关系和分析有关传播现象。
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
把调查数据运用数学定量分析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到较为科学、客观的结论。
(2)受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体现的数学原理。
克拉伯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种。
这三种选择是包含与包含与的关系。
1973年施拉姆在《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受众为什么会选择使用某种媒介的公式:选择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是人们是否选择某种媒介与预期能获得报偿成正比,与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
(3)在传播学研究中用到了很多数学模型,比如各种几何模型,各种曲线模型都彰显了数学原理在传播学中重要地位。
四、数字推动了媒介的发展
随着传播媒介的数字化,数学原理在传播学中应用越来越广。
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 等等,如今通信网络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媒介影响受众,而受众也影响媒介,受众是媒介发展的奶妈,没有受众,媒介就会断奶。
这也是为什么电视会关心收视率,电影会关心票房,博主会关心粉丝,广播会关心听众。
在当今注意力时代,获得更多的受众注意力是媒介所关心的。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批传播学者。
五、安全需要推动数学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当莫尔斯电码产生时,伴随一起的就出现了电码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因此数学在加密这些信息时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这种安全需要更加迫切。
符号加密和解密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总之数学原理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的发展又为数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研究课题,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传播学概论》——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