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案
维护秩序教案
维护秩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掌握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秩序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秩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会在不同场景中遵守和维护秩序。
2、难点(1)如何将维护秩序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面对复杂的情况,如何灵活运用维护秩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交通混乱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秩序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如果没有交通秩序,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护秩序。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秩序的含义(5 分钟)讲解秩序的概念,秩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的课堂秩序、图书馆的借阅秩序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秩序的含义。
2、秩序的重要性(10 分钟)(1)从个人角度:良好的秩序能够保障个人的安全和利益。
例如,在排队时遵守秩序,可以避免拥挤和冲突,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完成所需的事务。
(2)从社会角度:秩序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正义。
通过案例分析,如某工厂因为生产秩序混乱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某社区因为缺乏管理秩序而出现治安问题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秩序的重要性。
3、维护秩序的方法(15 分钟)(1)自觉遵守规则:规则是维护秩序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如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等。
(2)监督和提醒他人:当发现他人违反秩序时,应该及时予以监督和提醒,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产生冲突。
(3)积极参与管理:对于公共秩序,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等方式,为维护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堂讨论(15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学校中,有哪些不遵守秩序的现象?应该如何改进?2、在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等,如何做到自觉维护秩序?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维护公共秩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恰当的教案来引导他们了解、尊重和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讲述公共秩序的概念、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认识公共秩序1.1 公共秩序的定义公共秩序指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需要各个成员遵守和维护的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交通法规、环保法规、文明礼仪等。
维护公共秩序意味着每个人应该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为社会创造一个有序安全的环境。
1.2 公共秩序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维护公共秩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至关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确保每个人在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其次,它促进公众之间相互尊重、合作与分享,从而增进社会和谐。
最后,公共秩序也构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为人们追求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2.1 培养法律意识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治精神,并且鼓励他们发展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通过讲解实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培养他们正确应对问题、妥善处理冲突的能力。
2.2 培养道德伦理观念道德伦理观念是指对于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正义与公平有正确判断能力和原则的准则。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具备一定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在面对各种考验时不做损害社会利益或他人权益的行为选择。
2.3 增强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班级管理以及组织团队合作等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行为对整个集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权益的良好品质。
三、小学维护公共秩序教案设计3.1 教学目标* 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不遵守公共秩序可能导致的后果;* 培养大家庭观念和班级荣誉感;* 培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与法律的意识与能力。
维护秩序教案
维护秩序教案教案名称:维护秩序教案目标:1. 了解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2. 学习如何维护个人和社区的秩序;3.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一、秩序的定义和主要内容:1. 秩序的定义:秩序是指人们根据规则、法律和道德准则,有序地进行生活和工作的状态。
2. 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遵守规则、守法和公共秩序。
二、维护个人秩序的方法:1. 文明礼貌:要随时保持良好的仪态和态度,尊重他人,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2. 遵守规则:要遵守学校和家庭的规定,按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等。
3. 守法意识:要了解并遵守法律规定,不参与违法活动,如不闯红灯、不偷窃等。
三、维护社区秩序的方法:1. 爱护公共设施:要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不随地乱扔垃圾,使用公共设施要爱护。
2. 维护社会安全:要关注社区安全问题,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注意出行安全等。
3. 参与社区建设: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义务清洁、环保活动等。
四、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1.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2. 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植树造林等。
3.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参与环保宣传、垃圾分类等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秩序混乱的场景,引导学生讨论秩序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秩序?秩序有哪些方面的内容?”二、讲解秩序的定义和主要内容:1. 通过示意图或文字说明秩序的定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教师以示例的方式说明秩序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
三、讨论如何维护个人秩序: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维护个人秩序的方法,并进行汇报。
2. 教师给予学生建议和补充,引导学生总结出维护个人秩序的方法。
四、讨论如何维护社区秩序:1. 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事情可以影响社区秩序?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维护社区秩序?”2. 学生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他们围绕公共秩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改善公共秩序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其实很关心社会问题,只是有时候缺乏表达和探讨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话题,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公共秩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确公共秩序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学会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掌握公共秩序问题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分析现实生活中公共秩序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出改善建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模拟一个公共场景,让学生体验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公共秩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自觉维护公共利益。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关爱他人,弘扬社会正能量。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分析公共秩序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坚守纪律主题教案: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
坚守纪律主题教育,是我们建设良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要求,做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一、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道路秩序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维护道路秩序,并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
从低龄儿童到成年人都需要履行交通规则,并做到心中有车,行路有序。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不仅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而且还会产生社会负面影响,不利于城市规范化管理的发展,甚至还会持续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遵纪守法,树立自我意识我们还需要从自我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各种社会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我们需要通过法律教育,引导每个人自觉维护法律法规,树立合法合规的原则。
同时也要提高对社会公义的认识和感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做到心中有爱,行动有度。
三、保护公共资源,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还需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爱惜公共资源,共建和谐社会。
资源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不仅会影响到人居环境,而且还会给后代留下沉重的负担。
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培养良好的行文习惯,爱惜公共环境,减少浪费和污染,这才能建设一个优美、和谐、繁荣的社会。
四、维护公共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公共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待遇。
我们需要积极发挥文明学习教育基地和道德引领创新组织的作用,促进道德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强学习研究,提升道德素养和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营造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教育,唤起全民的道德意识,为建设美好人间贡献力量。
从自身做起,把纪律和规矩看作是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县领导为榜样,发扬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和行为,做一个守纪律、爱岗敬业、担责任、乐团队的优秀人才。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每个人责任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在平日里做好自己,在项目和任务中勇于担当,在公共事务上争取为社会增添正能量,共建美好社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共生活的特点及其对公共秩序的需要,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培养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程是教材第五章的第一节,第五章是讲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体现,是第四章的延续,作为第五章的第一节,本节对全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了解,为以后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重点是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特征和主要表现。
把握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特征和主要表现,就为下面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3、教学难点是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要让学生接受这一观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授课方法(本章):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授课学时(本章):4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考: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有什么不同?2、人类的公共生活如何发展起来?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主要是指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为了抵御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威胁在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共同体中过着群体生活,个人与群体天然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
在血缘群体内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
为了应对荒蛮的自然环境、维持群体的繁衍和抵御其他群体的侵犯,相邻的血缘群体之间会进行某些交往,结成某种暂时的、松散的联合体,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初中政治维护秩序教案
初中政治维护秩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秩序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行为。
3. 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2. 公共秩序的种类和内容3. 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社会秩序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文明的表现。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社会秩序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有序状态。
2. 教师介绍公共秩序的种类和内容,如交通秩序、治安秩序、环保秩序等,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
3.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违反公共秩序的案例,如闯红灯、乱扔垃圾等,让学生分析这些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维护公共秩序的场景,如交通安全员、环保志愿者等。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 各组汇报活动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作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社会秩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公共秩序的种类和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掌握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法和途径。
遵守公共秩序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遵守公共秩序主题班会教案三篇遵守公共秩序主题班会教案1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主题班会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教育学生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2 结合学校以及班的实际,提出各项要求。
3学会爱护公物。
二教学重点:教育学生能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各项常规,学会爱护公物。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对学校的的基本常规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参加公共集会活动是仍然有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这堂班会课我们就来谈谈怎样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
(二)看图,说一说,议一议1. 集体活动开始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好活动准备,安静等待活动开始。
)2.集体活动中我们有事情怎么办?(先举手告诉老师,再轻声离开会场。
)3. 集体活动中可以随便说话吗?可以做小动作吗?(不可以,这会影响活动的效果,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
)4.集体活动中,我们还该注意些什么?三.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主持人甲: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看众人小品表演: 1.众人小品表演:看电影挤公车十字路口……主持人甲:看了小品总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收获呢主持人乙:遵守公共秩序要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2.小品《地球的苦恼》:主持人甲:我们居住的星球叫地球,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
主持人乙:地球就像我们的妈妈,哺育着我们成长。
我们是地球妈妈的孩子。
主持人甲:地球妈妈爱我们。
主持人乙:我们也爱地球妈妈。
主持人甲: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地球妈妈是个什么样的! 主持人乙:同学们,看了这么美丽的地球妈妈,你们有什么感受?主持人甲:地球是这么的美丽,可是我们的地球妈妈却整天唉声叹气,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小品《地球的苦恼》……主持人: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妈妈伤痕累累呢主持人乙:人类在地求生存有一些必要的秩序要遵守,小到生活中的点滴,大到环境秩序。
如果不认真执行,人类最终将会自食恶果。
(三)结合本班实际,表扬能遵守公共秩序的同学,教育不够自觉的学生。
维护秩序教案
维护秩序教案教案名称:维护秩序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维护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秩序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遵守各种规则和制度。
教学重点:1. 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规则和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3. 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维护秩序的主动性。
2. 掌握正确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平时生活中遵守规则和制度的情况。
Step 2:知识传递(15分钟)1. 解释规则和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权益等。
2. 介绍维护秩序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自律、互助合作等。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违反秩序的案例,例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让学生分析违反秩序的后果和解决方案。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如何维护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所的秩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Step 5:角色扮演(2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例如在公交车上靠近门口打电话等,进行角色扮演,一方扮演秩序维护者,另一方扮演违反秩序者,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正确维护秩序,避免冲突。
Step 6:游戏活动(20分钟)利用适当的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维护秩序的理解,例如传球游戏,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顺序接球和传球,以此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Step 7: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维护秩序的重要性和方法。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以日记或小作文的形式描述一次自己维护秩序的经历,并思考秩序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理解秩序的重要性和维护秩序的方法。
2. 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秩序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 邀请社区服务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秩序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
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教案设计
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维护公共秩序(板书)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结伙斗殴等流氓行为,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的行为,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拒绝或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 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四个案例,并将下面的三个案例分类,然后说明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危害。
或者分组进行小品表演,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对于表演能力强的班级,上课时临时安排,由学生即兴发挥即可;如果是个别学生有表演天赋,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他们准备几个小品,课堂表演之后,其他同学再进行讨论分析扰乱公共秩序的危害。
)二、保障公共安全(板书)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15日以下拘留、200地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标志、防围的”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案例分析:据广州日报报道,既未持有个人驾驶证,又未办理危险物品准运证的何某,利用人货车非法运送液化气,被深圳市宝安区消防大队依法处以治安拘留7天的处罚。
当日下午3时多,宝安区消防大队防火科对松岗镇一家气站进行防火检查,一辆停放在气站门口附近,车身上没有任何易燃易爆物品准运标志,却装满液化气瓶的人货车,引起消防干警的注意。
检查发现,这辆人货车未办理危险物品准运牌证,车辆的排气管没有经过防爆改装,当时驾驶人货车的何某本人也没有驾驶证。
消防干警对车上液化气进行了清点,发现车上共有液化气40瓶。
据何某供述,这些瓶装液化气主要供应居民使用,这辆人货车就是其经营液化气的流动仓库,平时他就在沙井、松岗一带广发卡片,一有求购电话,立即改用摩托车将气送去。
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教案
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概念;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公共安全的有关规定。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逆向思维、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如:有法律约束是这样,无法律约束会如何?轻微违法怎样处罚?严重违法该如何惩治?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守法光荣,违法可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在生活中能做到自觉守法。
教学建议教学重点分析:(1)扰乱公共秩序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之一。
说它是重点,是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这就需要社会的稳定。
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就要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否则,扰乱了公共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就必然使社会生产和生活无法正常地进行,这就必然损害人民的利益,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
把这一问题当作重点处理,能够从反面教育学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中讲述这一问题时,可以列举大量事例,也可以剖析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其危害。
总之都是要从反面警示学生:不能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不能做损人害己的事,法律绝对不可违犯。
(2)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一些规定,是本框的重点之二。
学法总要知法,这是依法办事的前提。
只有知道条例的具体规定,才能在公共生活中按条例去办。
因此,对于条例中的内容,应作为重点来处理。
难点分析: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因为这部分的文字较少,但容量较大。
它采用简单枚举法,说明了四种行为都是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对此要予以必要的制裁。
学生可能会对此感到比较费解。
教师在讲解中不必各类情况都讲到,可用教材上的例证或补充新的例子,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变枯燥为生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这些例证分析其一二即可。
初中初二政治上册《维护公共秩序》教案、教学设计
(2)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公共秩序宣传活动,如志愿服务、宣传讲解等,亲身体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
(1)收集有关公共秩序的新闻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公共秩序的认识和理解。
(2)列举出三个你认为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3)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为创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2.实践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通过对公共秩序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3.学生的法制观念:初二学生对我国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但法治意识尚需加强。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4.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初二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水平:学生已了解公共秩序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公共卫生安全教案(精选五篇)
公共卫生安全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公共卫生安全教案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教学目标:认识目标:使学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
初步掌握以下知识点: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法律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我国法律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
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我国有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规。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关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规定。
理解:理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汇集个人所见所闻,列举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分析其危害,并谈谈对养成守法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在某些公共场所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律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教学重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规定。
教学难点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以为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由此切入后续的一系列活动。
提高学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这是学习法律常识应强调培养的能力。
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就是线,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舍命必须做的界定。
线内属于合法,线外属于违法。
不能实施违法的行为。
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引导学生认识:有法是这样,无法会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其中包括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以下觉悟:热爱法律。
法不光是“治人”的,而且是“护民”的;法既约束人的行为,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它是护民治国的法宝。
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我国法律代表人民的利益,守法即维护人民的利益,违法即损坏人民的利益。
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认识防微杜渐,加强修养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追求更完美的人格。
知识结构:维护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秩序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维护交通工具上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制裁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保障公共安全自觉守法保障公共安全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作斗争课题: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板书)复习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抢答“在我国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法律中,关于治安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导入新课我们大家生活在城市,公交车谁也不陌生,上下车之拥挤我想大家也都尝过。
小学社会教案模板:遵守公共秩序教案
小学社会教案模板:遵守公共秩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共秩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常见的公共秩序规范3. 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4. 维护公共秩序的实践操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秩序的含义、重要性和遵守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件,引导学生认识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遵守公共秩序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公共秩序维护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公共秩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公共秩序的思考。
2. 讲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阐述公共秩序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3. 分析常见公共秩序规范:列举实例,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秩序。
4. 教授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5. 讨论维护公共秩序的实践操作:分组讨论,分享维护公共秩序的经验。
6.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出要求。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公共秩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表现。
3. 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社会课程相关教材。
2. 案例素材:选取一些涉及公共秩序的典型案件。
3. 模拟实践活动材料:如公共场所模拟秩序维护道具等。
4.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遵守公共秩序主题班会课教案
遵守公共秩序主题班会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
2. 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公共秩序对生活和集体的重要性。
2. 如何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传授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违反公共秩序的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遵守公共秩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讲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公共秩序的含义、种类和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并分析其危害性。
3. 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权益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做法。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遵守公共秩序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觉践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公共秩序的概念和种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准备课后作业,用以巩固所学内容。
3. 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公共秩序的实施情况。
2. 邀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识。
3. 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遵守公共秩序的好方法和建议。
5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案
第5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教学过程: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
致的。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 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
德,也要靠法律。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名 人 名 言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赔礼道
歉;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 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 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
察机关检举和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
应当依据责任及时处理。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 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 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 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 序、营业秩序、交通秩 序、娱乐秩序、网络秩 序等。
公共秩序有序性的重要意义
◆有序性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条件 ◆有序性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 必要前提
(一)文明礼貌
你在公共 汽车上给 他人让座 吗?
你进别人 宿舍时敲 门了吗?
小事一桩!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
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 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 的整体素质。
(二)助人为乐
●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
各个时期开展的公德建设活动
●50年代:“五爱”教育; ●60年代:学雷锋活动; ●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 爱”活动; ●90年代:讲文明树新风、 希望工程、志愿者、百 城万店无假货、手拉 手、保护母亲河等活动。
社会秩序教案
社会秩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社会秩序的形成原因和影响;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秩序观念,积极维护社会秩序;4. 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社会秩序的概念及重要性(课堂讲授、案例分析);2. 社会秩序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小组讨论、角色扮演);3. 如何维护社会秩序(游戏互动、讨论);4. 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小组活动、情景模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引用一些例子引起学生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和思考。
2. 概念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社会秩序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辅助说明。
3. 形成原因与影响(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探讨社会秩序形成的原因以及秩序被打破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陈述,并进行全班讨论。
4. 维护社会秩序(25分钟)通过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引导车辆按照规定的交通信号行驶;或者让学生扮演市民,观察附近环境是否存在乱扔垃圾等行为,提出行动建议。
5. 合作与协调(2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活动,例如组织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进行班级协作,或者进行体育项目的团队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6. 总结与评价(15分钟)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对学生的参与与表现进行评价和肯定。
四、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视等);2. 与社会秩序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资料;3. 维护社会秩序的游戏道具;4. 合作与协调活动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察学生对社会秩序概念的理解、对形成原因和影响的思考、维护社会秩序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协调的表现等方面。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展示、书面作业、小组活动的表现等多个方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维护公共秩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维护公共秩序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对于一个国家和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案例研究来帮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共秩序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以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1. 公共秩序的定义公共秩序是指社会各个成员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维护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2. 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公共秩序的维护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确保人们的生活安全和正常秩序的维持,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三、案例学习: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案例学习展开教学。
1. 案例一:垃圾分类讲述一个发生在小区的故事:小明的家附近因为垃圾乱倒,导致蚊蝇滋生,臭气熏天。
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分类、正确处理垃圾如何有利于维护环境卫生,从而维护公共秩序。
2. 案例二:交通礼让讲述一个交通问题案例:小红在过马路时,周围的车辆不停的行驶,没有礼让行人。
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并且理解维护公共秩序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四、启发思考:如何维护公共秩序1. 尊重他人学生需要明确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意见,并且倾听他人的声音。
只有通过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公共秩序。
2. 遵守规则学生应该明白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
遵守规则不仅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自律能力的重要途径。
3. 积极参与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参与到维护公共秩序的行动中。
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如清洁公园、参与社区义务工作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与他人友好相处友善对待他人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一环。
学生应该学会与同学、邻居和社区的其他成员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案
教学方法
• 教师引导和讲解 •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 • 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 观察实地访察和调查
教学资源
• 教科书和课堂 ppt • 公共秩序案例和资料 • 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设备 • 实地访察和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
引入和导入
2.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公共秩序的兴趣
•
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公共秩序的定义和意义
公共秩序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 • 掌握公共秩序的维护方式和方法 •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意识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秩序维护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公共秩序的概念和意义
•
解释公共秩序的定义和内涵
•
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秩序对社会的重要性
2. 公共秩序的维护方式和方法
•
分析打破公共秩序的常见行为和后果
评估方式
• 小组讨论和合作成果评价 • 实地访察和调查报告评价 • 学生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表达评价
3.
知识讲解和学习
4.
•
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介绍公共秩序的维护方式和方法
•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案例和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5.
小组讨论和合作
6.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公共秩序案例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案例中的公共秩序问题和解决思路
7.
案例分析和讨论
8.
• 律层面
•
9.
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秩序维护的道德和法 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
教学重点: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3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4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公共生活的含义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并且两者的边界也越来越明晰。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包含和承载者个人的情感、个性、自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私人生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也逐渐得到社会伦理的合法性支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人们的私人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
这种私人意识具体地表现为对私人生活的私密性、独特性和自我主宰性的强烈维护。
应该肯定,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私人意识的发展有助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它是人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物对社会的客观要求的表达。
人类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则随着国家调控规范化、理性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在迅速拓展。
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的丰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积极拓展公共生活的空间,也就成为人们的强烈意识。
这表明人们的公共生活规范意识也在迅速地发展。
这种意识则是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合法、公开、公正为目标,它强调人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参与、彼此分担和共享。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②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③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课堂讨论: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将带给我们什么影响?人类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社会生活无法保持稳定与和谐。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理顺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化的要求就越高。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
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但也应当看到,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给我们什么启示?新加坡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抛杂物、随地吐痰,禁止在地铁里吃东西,否则罚款。
在禁烟区吸烟者及失职的管理人员,属初犯的,罚款1000元(新加坡币,下同)以下,重犯者被罚款高达2000元。
上公厕如不冲水,受批评,若再犯,名字连同照片将会上报纸。
1994年,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损坏出租车,向停放的出租车扔鸡蛋、摘牌照,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连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说情也无济于事。
朝鲜平壤多雪,每逢一夜大雪过后,次日清晨,居民不用动员自觉拥向马路,清扫积雪。
排长队上公共汽车。
街道干净整洁,不见杂物。
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向身边驶过的外宾车辆举手行礼或鞠躬致意,使人感到,朝鲜确实堪称礼仪之帮、文明之国。
约旦每年4至5月间,首都安曼的居民都要参加公益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
还乐于助人。
韩国韩国人的特点是爱国,以使用国产品自豪。
政府重视倡导精神文明,严惩那些伤风败俗、有损国格的行为。
1996年7月,在泰国边境发生的5名韩国游客捕杀野生熊被泰国当局逮捕的事件曝光后,韩国总理李寿成认为这丢尽了韩国人的脸,于是立即下令外交部严厉制裁这5名在外国出丑和犯法的人,以端正风气。
瑞典在富国瑞典,节俭之风十分盛行,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鲜见。
举行各种会议,大都是咖啡一杯,有的再备些点心。
红包、礼品之类是十分少见的。
对来访者极少送纪念品,即使非赠送不可,其价值最多也只相当于当地人一两个小时的工资。
如果双方是公务上的关系,即使送一瓶酒也属贿赂行为。
瑞典贿赂现象极少见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比较富裕,不追求奢侈生活,没有必要再贪小便宜;二是国家颁布了严厉的反贿赂法;三是对贿赂行为有着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以图腾、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共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一些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即“一体两翼”。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良好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法律中包含有道德,道德规范中也具有法律内容。
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
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为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道德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外部条件;道德还能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内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