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也随之增加,中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使用语言交际,人们还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进行交际。

非语言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触摸等肢体语言,也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

了解特定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光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冲突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中心内容。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1.1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胡文仲,1999)(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Ting Toomey,1999)(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

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Samovar et al,2010)1.2非语言交际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四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也是就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例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

(2)副语言(Paralanguage),也称辅助语言,它包括发音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

语言有真有假,而副语言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往往是不自觉流露的。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

客体语指的是人的相貌、服装、饰品、体味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摘要: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必要补充。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明显的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言语行为有一系列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表现形式存在意义差异。

本论文旨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非言语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其意义差异,了解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增进相互了解。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差异一、引言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交际方式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交流经验的符号系统。

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外我们还会用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来帮助我们交流、传达思想,它是语言的必要补充。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

由此可见,非言语所传达的信息占到了信息总量的93%,对交际的影响之大,。

因此,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非言语的主要分类及其中的意义差异做一论述,以便帮助人们在非言语行为交流过程中弥合差异,促进理解。

二、非言语行为及其分类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和意义。

语言学家F.Poyetos认为非语言交际即个人或人们相互之间通过某一特定文化内所有的非文字的、躯体的、服饰和环境等可观察的信号系统发出的一些信号。

非言语行为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多意性。

在语言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甚至对立的含义,如有些非语言行为中的身势语是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独有,这就造成了非语言行为因文化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二是非结构性。

非言语交流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属于自发的、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因此是无章可寻的。

三是连续性。

语言交际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有始有终,持续时间有限,而非语言交际则不然。

譬如,在激烈的争论过后,语言虽然停止了,但双方丰富的表情仍然在传递许多信息。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与语言交际互为补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人们并没有给予非言语交际以足够的重视,使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发生因非言语交际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畅进行,因而影响交际质量的情况。

本文从手势,面部表情,目视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以期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质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交际能力文化差异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鄄munication//Xue MeiAbstrac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an important means to pass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feelings,complements mutually with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However,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and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Misunderstanding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affects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The essa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such as gestures,facial expressions and visual behaviors, so as to improve people's sensitivity and quality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skills;cultural difference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作用摘要: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不同的文化别井下非语言交际的行为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区别、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

尽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作为交际行为,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非语言行为在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交际中,没有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配合,言语行为往往很难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探讨非语言交际,对于有效地避免与克服文化冲突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关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的成败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更显著的地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影响,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2.1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通常人们谈交际时,总是首先想到语言,殊不知语言知识人们交际的一个手段。

除了语言这一重要工具,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各种信息。

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语言交际活动之外的所有交际活动,即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固然重要,但非语言交际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深入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减少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首先介绍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然后分别阐述中英两国在非语言交际礼仪方面的主要特点。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时间观念以及服饰礼仪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需求。

本文也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二、非语言交际概述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语言之外的各种符号和方式来传达信息、情感、态度和关系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空间距离、触摸行为、时间观念、服饰打扮等诸多方面。

这些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对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有效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表达情感、态度和尊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疏远的举动。

同时,中国人重视礼貌和谦逊,常常通过点头或微笑来表示认同和尊重。

相比之下,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则有其独特之处。

英国人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因此在交流时更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

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

非言语交际简述非言语交际手段和言语交际手段不同,并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之分。

它包括除了使用言语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从广义上讲,非言语交际手段包括身体动作与姿势、触摸行为、声音暗示、人际距离、服装容饰等?!"身体动作与姿势又称身势,传递信息者通过自身器官或部位的动作即手势、面部表情、腿部动作、头部动作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 手势主要包括手指、手掌和双臂体态语。

鉴于手是动作灵活的器官,人们广泛利用手势进行交流。

食指靠近嘴唇并与嘴唇交叉成十字型,表示#请安静#、#不要出声#。

将中指和食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成$型,表示争取胜利的决心或表达胜利的喜悦。

双手抱臂体现一种高傲、漠然、。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各种手势在各国所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或“棒极了”,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神经有问题。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 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做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

中国人表示“(”时伸出食指和拇指,而英美人通常用这一手势表示“)”。

英美人向人示意向其走进时,通常是掌心朝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则是掌心向下,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英美人站在公路旁向上伸出拇指,向过往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 / 0123);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办得成功,故有“4335 67389 :17;309 <069932”的说法。

!") 面部表情则通过面部各个器官眼眉口舌等的变化来表情达意。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 8 语言 8,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 8 语言8。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人类进行交流 , 表达思想 , 传递信息 , 主要靠
言语 手段 , 括文 字和 言语 。但 是 , 类传 递信 息 包 人 还有 一种更 古老 、 方便 的手 段 , 更 即非言语交 际 手
段 ( ovra e ai ) nn ebl h vo 。其 实 人 际 间 的交 流 是 通 b r 过 两种形式 进行 的言语行 为 和非言语 行 为。非 言
Vo . No 4 14, . De 2 0 c. 0 8
文章 编号 :6 3— 7 1 2 0 ) 4— 0 4— 3 17 1 5 (0 8 0 0 8 0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的 非 言 语 行 为 差 异
闫 阳
( 南工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5 ) 河 河 502
存在文化差异即意义及感情色彩上 的差异 , 并容
易 由此造 成交 际者 之间 的误 解 , 甚至 反感情绪 。
非 言语行 为具 有两大 特征 , 一是 生物性 , 二是
收稿 日期 :0 8—0 20 9—1 6 基金项 目: 河南 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资助项 目(0 6一 20
部 动作 、 面部 表情 、 体距 离 、 默 等 。这些 富有 身 沉
表 现力 的行 为像语 言一样 , 由于文化 背景不 同 , 也
目光神色 、 面部表情 、 坐立姿态 、 言语声音的音量
语调等。著名学者 Br Wil指出, i se d t 光人的脸 , 就
能做 出大 约 2 0,0 5 0 0种 不 同的 表情 , 他认 为在 意
们之间交往的障碍 , 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 很
知甚少 ” 。
l 非 言语 行 为
非 言语行 为是 指言语 范畴之 外 的一切表 现形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愈发重要。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失败。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文化差异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尊重和适应不同的文化。

一、沟通方式的差异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沟通方式和风格。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直接而透明的沟通方式,强调言辞的准确和直接表达意图;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间接和含蓄的沟通方式,通过委婉和非言辞来传递信息。

此外,一些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体表达自我;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群体利益。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注重效率和准时;而在东方文化中,时间更为弹性,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会议通常会准时开始和结束,而在一些东方国家,可能会出现迟到和超时的情况。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商务会议或项目合作中产生误解和摩擦。

三、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态度。

例如,个人主义的文化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主性,而集体主义的文化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在一些文化中,个人的成就和自我表达被看作是积极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谦逊和团队合作被看作是更为重要的价值。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工作环境或社交场合中的冲突和不适应。

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差异不同文化中,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方式的差异也值得关注。

例如,一些文化习惯于使用直接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意思,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控制和隐藏情感。

此外,礼节和礼仪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着差异,如鞠躬、握手、亲吻等形式的问候。

对这些差异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尴尬或冒犯他人。

五、观念和信仰的差异文化的观念和信仰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例如,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等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非语言交流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非语言交流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非语言交流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交际和日常交流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非言语行为其实往往也能够在交际中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非言语行为往往能够传递许多语言无法传递的重要信息。

本文主要就非言语行为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影响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言语行为;跨文化教学;文化论文一、引言在全球交往越来越密切的今天,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语言虽然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工具,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往往就需要通过非言语行为加以补充来便于对方理解。

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非言语行为其实更能够给与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和印象。

二、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顾名思义就是除了人们的语言之外的用来表达或传递信息的一切行为。

其实仔细的观察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非言语行为无时无刻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那是在向我们传递善意;一个人不停的看手表,说明他想要快点结束目前的活动或者在赶时间……其实这些都是非言语行为,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以及交际中都会传递一定的信息。

并且非言语行为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对于言语行为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往往能够给对方或者受众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感染力。

比如:演讲者们往往在进行演讲或者是到了激动地时候,他们大多都会辅之以相应的动作来增强他们的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领导人会晤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握手的方式来传递两个国家的友好等。

这些都是非言语行为在实际的交际的一些应用,这也充分的说明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就是指同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其实跨文化交际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家交往的日益密切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

毫无疑问,跨文化交际是一门系统而且复杂的学科,因为它往往要涉及很多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 -回复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 -回复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回复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如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

它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理解,还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和挑战。

跨文化交际的种类可以分为语言层面上的交际、非语言层面上的交际以及数字化媒体层面上的交际。

首先,语言层面上的跨文化交际是最常见和基础的交流方式。

它涉及使用不同语言进行的交流和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语法规则和口音,因此理解和交流会变得更具挑战性。

为了克服这个障碍,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语言,或者使用辅助翻译设备和软件来进行交流。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举办语言交流活动、参加语言学习课程和与母语人士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其次,非语言层面上的跨文化交际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涉及到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服装等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交流。

不同文化对这些非言语交流的解读和意义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一个手势在一个文化中可能表示友好或礼貌,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或粗鲁。

为了避免误解和冲突,人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非言语交流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当地人的举止和礼仪来提高自己的非言语交际技巧。

此外,人们还可以参加跨文化教育课程和培训,以增进对不同文化之间非言语交流的理解。

最后,数字化媒体层面上的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等方式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理限制,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然而,数字化媒体也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信息可能被错误解读或误解。

为了有效地进行数字化媒体层面上的跨文化交际,人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尽量避免使用具有文化偏见或歧视性的语言。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种类包括语言层面上的交际、非语言层面上的交际和数字化媒体层面上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认知与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认知与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认知与解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非言语行为往往受到不同的认知和解读。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认知和解读这些行为。

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非言语行为是指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眼神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非言语行为往往比言语更具有重要性。

通过非言语行为,人们可以传达丰富的情感、意图和文化背景,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

此外,非言语行为也可以弥补语言沟通中的一些不足,增强沟通的效果和深度。

因此,认知和解读非言语行为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非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对非言语行为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不同文化对于眼神接触的解读可能不同,有些文化认为眼神接触代表尊重和诚实,而有些文化则认为眼神接触是不尊重的行为。

因此,跨文化认知非言语行为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避免造成误解和冲突。

非言语行为的解读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解读非言语行为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在跨文化环境下解读非言语行为的策略:1. 尊重和包容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避免过于主观地解读他人的行为。

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试图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其非言语行为。

2. 观察和学习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行为,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尝试从中获取更多信息。

通过学习对方的非言语行为,逐渐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交流和沟通及时沟通和交流对方的非言语行为,主动询问对方的意图和感受。

通过积极的交流,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猜测。

4. 灵活应对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应对对方的非言语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适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

结语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认知与解读是一项复杂而必要的能力。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摘要非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问题概念、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东盟国家和地区在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交际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差异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

非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而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不同,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这样,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非言语交际误解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引发不愉快乃至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的文化趋势之一,对促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及其表现形式人类主要依靠言语手段进行意思表述、思想表达、信息传递等日常交流活动。

但另有一种常被忽略却时刻在用的信息交流方式,即非言语交际,它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

二战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停留在有限的身体语言部分,不成系统。

直到birdwhistell的《体语学导论》与e.t.hall的《无声的语言》的发表,为非言语交际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这门学科变得更系统、更完善。

所谓00000非语言交际,是指不通过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如口头表达、书面言语等,而通过一系列体态语如面部表情、举止、姿势、触摸、空间与距离的使用来传递信息的所有交际方式。

常用的非言语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身势语行为:身势语指通过人的肢体行为如姿势、手势、触摸等来传递信号的交际方式。

人的身体各部分一般运动肌肉的伸缩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因此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

2 目视行为:眼睛被喻为心灵的窗口。

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占83%,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占11%,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占6%。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效用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效用

体距语是交际者利用空 间距离来传达信息 的非言语行为 ,即所谓 人 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体距语这一术语指 交际者对空间领域有一 定 的要求 ,并依据交际者间的亲呢程度将其划分 为五种 :亲近距离 、 个人距离 、 社会距离、公共距离 、远距离。体距 语普遍存在 ,只是在 不 同的文化 中人们对 于特定的交际距离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 “ 私”的概念薄弱 。英国人与阿
情 ,从而促进 不同民族 、文化 间的交际和沟通。反之 ,不恰当的非言 语交际形式却可能给我们的交际造成障碍 ,甚至会产生误解 。因此 ,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 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交际形式的不同含义 , 把它们放置在. 晗当的文化背景下 , 能达到我们交际的 目的。 才
1 身 势 语
目光停留的位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 ,在 中
国,人们觉得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的 眼睛是T L 的,尤其是下级在 '貌 4 听上级讲话时 ,下级应向下看 以表示尊敬 ;美国人听人讲话时是看着 对方 的眼睛 ,以示专注和诚 意,而 眼睛看地或其他地方是不诚实的表 现 。正是因为 目光停留位置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 ,我们时常 能够 看到这样的情景 :中国老板觉得美国职员对他们没礼貌 ,而美国老板 觉得 中国的员工在谈话 时缺乏 自 与诚意 。 信 女性 目光语在不同文化 背景下有不 同含义。中国受儒教文化的影
身势语又称体态语、形体语 ,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 ,包括身体 动作和面部表情 ,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它在人们交际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 ,在表达意义与感情 的手段 中,6 %以上 5 是靠 面部表情 、动 作、手 势、姿势等 身势语来完成 的。有人形 象地 说 :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用整个身体交谈。身势语一般可细分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09电气班汪晶098320127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

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

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

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无视了非语言行为。

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

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防止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

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

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表达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单独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

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

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2023年10月目录一、课程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2)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一)课程目标 (3)(二)课程要求 (4)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5)(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5)(二)教学内容组织构架 (6)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8)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9)(一)教学实施 (9)1.教学理念 (9)2.教学模式 (9)3.教学方法与手段 (10)4.学法 (11)5.教学实施过程 (12)(二)教学实施保障 (14)1.师资保障 (14)2.教学资源保障 (14)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时:64学分:4适用专业: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导游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开展跨文化旅游交际活动的基本素质,达到有效解决各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的职业要求。

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后续课程有:旅游英语、英语口笔译实务、目的地和客源国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任务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礼仪,经由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指导下主要国家交际的介绍、理解和必要的运用,以培养学习者开展日常交往、接待、策划、谈判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十二个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浅议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浅议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饰和环境 等可观察的信号 系统发 出的一些 信号 ( 惠长征 , s n ) 目视行为 ( y o t t n ae 、 i s、 o E ecna dgz )触摸( oc ) ca T uh 以及 副
2 0 o 08
语 言 ( a l gae Pr a ug ) an
从赫拉别恩提 出的公式我们可以看 到,交流过程中 , 人 们使用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 而非言语交 际却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地位举 足轻重 , 这是 因为在
许多意义信息有时大多数是通过触摸 、 目光、 音 经验的符号系统 , 是人类认识改造 自然的工具 。它是信息传 人际交流 中,
播的载体 , 交流思想 的媒介。 在人们 的交际过程 中, 往往会注 调的细微差异 、 手势或面部表情在有或没有言语行为 的帮助 我们常常根据非言语行为做出对别人的重要判断 重语言的表达 , 而忽视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 下引出的 。 洞悉别人的内心世界( r ASm vr 。 I r 且 y . oa) a 交 流过程中 , 除了语言外我们还会用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来 和决定 ,
摘 要 : 言语行 为是言语行 为的必要补 充, 非 帮助人们传达思想感情 , 在人们的跨 文化 交际交际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非
言语行 为有一 系列表现形式, 不同文化背景 下这些表现形式存在意 义差异 , 在 认识到其意义差异 , 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非言
语 行 为 的重 要 性 , 而促 进 文 化 交流 , 进 相 互 了解 。 从 增 关键 词 : 言语行 为 ; 文化 交际 ; 异 非 跨 差
20 年 6月 09 第2 6卷 第 3期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h g h ie st o r a a z i oC n Unv ri y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 )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 )。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

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

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非言语交际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

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

包括沉默,话轮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

包括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

本文主要对其中一些常见的非言语交际进行研究。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

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

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

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摘要:人类的交际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得以实现,而在国际化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得到了更多的交流时机,语言交际的不顺畅更加凸显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等方面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析概述,并结合实例对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突出了非言语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差异一、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在当下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环境中,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得到了更多的时机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防止的遇到了文化上的冲突。

人类的交际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语言交际( 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王晓晓,2022〕。

在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然而,在交际双方相互不懂对方语言,不能依靠语言交际进行沟通的情况下,由于“因为人类是同一个物种,拥有相同的遗传基因,从而针对不同的情绪〔例如,恐惧、快乐、惊讶、厌恶、悲伤〕产生相同的面部表情〞〔Samover,2022:249-250〕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就更能够得以表达。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

“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可以被分为四种: 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服饰、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语以及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等等;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相貌、体味、衣着、打扮、随身物品、家具和车辆提供的交际信息,环境语( 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等〕和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意 义 的 动 态 及 系 统 过 程 ” … 人 际 间 交 往 通 过 两 。
于言语 范 畴 的方 法 来 传 递 信 息 的 交 际 过 程 。伯 德惠斯 特 尔 对 同 一 文 化 的 人 在 对 话 中的 言 语 行
为和非 言语行 为做 了一 个量 的 对 比 , 为 在 面对 认


都属 于非 言语行 为 。Ma n r 认 为非 言 语交 际 是 l do a 不 用言 辞 的交 际 , 在一 定 的交 际 环境 中语 言 因 是
对 于非 言语交 际 的概 念 , 有许 多 学 者 给 出 了
自 己 的看 法 。
素 以外 的并 对 输 出者 或接 受 者 含 有 信 息价 值 的
不 同的国家 和 民族 都 拥有 自己独 有 的 文化 。
“ 文化是 指一 群人 通 过个 体 或群 体 世代 努 力所 获 得的一切 的沉 淀 物 , 括 知 识 、 验 、 仰 、 值 包 经 信 价
观、 行动 、 态度 、 意义 、 级 制 度 、 等 宗教 、 间概 念 、 时
角 色 、 间 关 系 、 宙 观 、 造 物 等 ” _ 文 化 与 交 空 宇 制 。 1
21 0 0年 第 8期
民办教 育研 究
Pr ae Ed c t n Re e rh i t u ai s a c v o
No. 2 0 8, 01 S ra eilNo. 9 5
( 第5 总 9期 )
浅 析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非 言 语 交 际 的 差 异
张 郁
美 国著 名 的学 者 萨 莫 瓦 (a oa )对 非 言语 Sm vr
收稿 日期 : 0 0—0 21 6~1 8

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

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

学 术 论 坛1 介绍曾经有个语言学家说过:“我们不仅仅用发音器官说话,而是用我们整个身体去交流。

”交流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不仅仅需要理解语言的内容,而且应该读懂非言语的符号。

研究表明非言语交流在人们的交流中传递着大部分的信息。

很多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两者都有着文化上的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经常是刻意含蓄的,但非言语行为却经常透露出人们真正的感受。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非言语透露出的暗示,就有可能会错误理解别人传达出的信息。

甚至可能在国外一些重要的正式场合中礼仪尽失。

微妙的动作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接受教育情况和一个民族的素质。

中国一向都被认为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行为举止,说话的方式,态度等等。

英国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国家。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流在每个国家都很重要,但彼此间又有差异。

下面,我将会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非言语交流的主要形式,同时我还会比较它们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不同。

2 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类型和不同2.1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是非言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学者都把身体语言作为是非言语交流研究的基础。

身体语言是身体发出的非言语符号的一种。

也就是说,是从身体各个部位获取支持来表达人们的感受。

主要是分为五个部分:面部表情、姿势、目光接触、手势和外貌衣着。

2.1.1面部表情了解别人感受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面部表情。

Bridwistle指出仅仅是人的脸部就能表现出250,000个表情。

一个人可以用面部,眼睛,鼻子,眉毛等表现出他的感受。

无论人是静止还是运动,脸部都能透露出复杂的信息。

中国人长期受到孔孟思想的影响,个性比较含蓄和保守。

但是英语国家长期受到资本主义自由思想的影响,所以个性比较开放和直接。

相对的表情也就丰富和夸张的多。

数据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的表情,即使是相同的表情,也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比如一个人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中国人笑是表达出“没关系,我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摘要:非言语交流在人类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时候比言语交流有更强大的表达能力。

在前人的研究中,非言语交流主要包括三个种类:身体语言、空间语言和言外之意。

不同的文化中其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

我的论文尝试从三大方面来研究和对比中英非言语交流的特点,主要是姿势、面部表情等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语符号。

非言语交流的仔细分析对于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有着建设性的作用。

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够无障碍的用非言语交流。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身体语言姿势1 介绍曾经有个语言学家说过:“我们不仅仅用发音器官说话,而是用我们整个身体去交流。

”交流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不仅仅需要理解语言的内容,而且应该读懂非言语的符号。

研究表明非言语交流在人们的交流中传递着大部分的信息。

很多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两者都有着文化上的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经常是刻意含蓄的,但非言语行为却经常透露出人们真正的感受。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非言语透露出的暗示,就有可能会错误理解别人传达出的信息。

甚至可能在国外一些重要的正式场合中礼仪尽失。

微妙的动作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接受教育情况和一个民族的素质。

中国一向都被认为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行为举止,说话的方式,态度等等。

英国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国家。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流在每个国家都很重要,但彼此间又有差异。

下面,我将会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非言语交流的主要形式,同时我还会比较它们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不同。

2 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类型和不同2.1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是非言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学者都把身体语言作为是非言语交流研究的基础。

身体语言是身体发出的非言语符号的一种。

也就是说,是从身体各个部位获取支持来表达人们的感受。

主要是分为五个部分:面部表情、姿势、目光接触、手势和外貌衣着。

2.1.1 面部表情了解别人感受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面部表情。

Bridwistle指出仅仅是人的脸部就能表现出250,000个表情。

一个人可以用面部,眼睛,鼻子,眉毛等表现出他的感受。

无论人是静止还是运动,脸部都能透露出复杂的信息。

中国人长期受到孔孟思想的影响,个性比较含蓄和保守。

但是英语国家长期受到资本主义自由思想的影响,所以个性比较开放和直接。

相对的表情也就丰富和夸张的多。

数据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的表情,即使是相同的表情,也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比如一个人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中国人笑是表达出“没关系,我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是外国人会理解为这是个嘲笑。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笑容,可能会带给外国人尴尬。

但是仍然不能否认笑容是与外国人交流最好的表情。

我们可以通过笑容和人来打招呼,在任何国家都能理解这样的含蓄的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

不同国家的人是很难去判断各个文化背景下的人表现出的表情。

因为世界上没有统一的表情。

所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通过面部表情交流才会有障碍。

2.1.2 手势姿势被认为是人类进化中最早的交流工具。

所谓的姿势就是身体的运动,特别是用手来表达意思。

手势不仅仅是聋哑人和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每个人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

而往往这些手势都有非常明显的宗教文化特点。

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国家有不一样的手势表达。

如果中国人想要表达“我饱了。

”,我们会用一个手或者两个手轻拍自己的腹部。

表示腹部充满了食物,没有在放入的空间了。

但是外国人会把自己的手掌平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来表示自己饱了。

他想要表达食物已经到喉咙口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动作太不可思议,因为这个表示“我要杀了你。

”这样做会在中国引起很大的误解。

除此之外,不同的宗教背景对手势的影响也很大。

中国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当人们想要获得佛祖的保佑的时候,会双手合十。

而大多西方国家都信奉基督教,人们会在自己的胸膛前划十字而祈祷。

同样的姿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宗教背景下,都会见到。

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在不同的国家使用姿势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2.1.3 眼神身体各个部位都能传达出人类想要表达的信息。

其中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因为眼睛能够传达出最微妙的信息。

通过别人的眼睛,你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眼神交流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如果两个人在谈话中你一直直视对方的眼睛,特别是在和长辈或上司进行对话的时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从而引起尴尬。

但是在美国人的传统中,两个人在交流中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建立眼神的交流。

眼神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而且是自信和信赖对方的表现。

英国有这样一个格言“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看你眼睛的人。

”建立眼神交流被认为是尊敬,不然别人会觉得被轻视。

所以在和英美国家的人谈话的时候,注意要建立眼神的交流。

2.1.4 姿势在交流中,不同的姿势会反映出特别的文化背景,地位和亲近程度。

在英语国家,一个人站着对其他人说话表明他主导整个对话。

表明在众人中,他有着较高的地位,所以才会占据着较高的空间去决定整个对话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地位较高的人选择主动坐着,那就表明这个人想要建立一个公平的谈话环境。

但是在中国,整个情况却是相反的。

年轻人或者职务比较低的人都会选择站着,表明他们尊重长辈和职务比较高的人。

姿势往往隐藏着很多的潜在的意思和线索,只有很好的看懂这些信息才能了解别人的态度,从来能够很顺利的进行交流。

2.1.5 外貌一个人得穿着,衣服的颜色和样式,一个人得发型以及身材都是一个人外貌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一个人身份和喜好的符号。

这些非言语符号受文化局限很大。

比如说在美国,人们都比较喜欢有肌肉的男人和纤细的女人。

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在中国的唐代,人们就以肥为美。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家都觉得瘦的女人才是漂亮的。

中国有句俗语“人靠衣服,马靠鞍。

”充分说明外貌打扮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英语国家比较信奉基督教,白色在他们眼中是最纯洁神圣的颜色。

所以在婚礼里新娘一般都是穿白色的婚纱。

而在中国,白色更多的被运用在葬礼上,表达庄严肃穆。

众所周知,裙子一般都是女性的装扮。

但是在苏格兰,男子穿裙装是他们的一项传统,也是苏格兰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穿着打扮。

大家一眼就能辨别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衣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每个文化都会衍生出不同的身型,衣着风格和衣服颜色。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外貌也被认为是最明显的非言语标志。

2.2 空间关系学一个人的物理距离充分体现了人在交流的时候跟别人的心理距离。

那就是说,人们通过空间距离来传递信息。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要遵循不同的距离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Hall把距离分为四个种类,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2.2.1 亲密距离亲密距离经常出现在夫妻,子女和父母之间。

在美国这样的距离极少出现在同性之间,这样的距离会使得不安和尴尬,会被人误解为是同性恋。

但是在中国亲密距离经常出现在同性之间,这是很平常的表达关系好的方式。

在中国的学校中,可以很频繁的见到亲密距离。

但是在英语国家,这样的距离很少见。

在中国的小学,中国的老师经常触碰学生的头部来表达喜爱。

但是在英国,孩子们很介意这样的举动。

在他们眼中头是最重要的部位,没有人有权利去触碰,即使自己的父母也不可以。

同样在美国家长也不能随意的打自己的孩子,这样是违法的,会被邻居举报虐待儿童。

而中国的家长会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打自己的小孩。

巨大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所以想要很好的在美国生活,就要遵循亲密距离,还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2.2.2 个人距离个人距离被定义为存在一个人周围的不能被别人所侵犯的距离。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个人距离。

人们总是会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下意识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美国,人们喜欢在谈话中保持较远的距离,如果身体距离超过个人距离的最大值,美国人会感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遭到侵犯。

但是在中国人们比较倾向于较近的距离。

在美国人眼中,个人距离应该控制在能够看清楚对方的面容。

如果你观察同一个教室中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就会发现美国学生坐的距离会比中国学生远。

在英语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隐私。

这个特点很好的投射在个人距离上。

在对话中,美国人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感到舒服和安全。

中国人很少注意到这一点。

当我们和外国人谈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距离。

这个距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距离。

2.2.3 社会距离所谓的社会距离是指在工作关系中以及一些正式的场合的距离。

有些时候人们也称此为礼貌距离。

在这个距离中,人们可以和对方轻声对谈,但是却不能很清楚的看到对方的容貌。

社会距离不会随着你的心情和喜好而产生变化。

这个距离是有礼貌的一种标志。

在众多的社会距离中,有个动作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

当你在某个正式场合遇到一个人,中国人会伸出手来和对方握手。

这个动作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每个中国人都会很自然的做出这个动作。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受中国的一些社交礼节。

美国人也会在正式场合和对方握手。

当然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社交距离。

当他们遇到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就会去拥抱对方。

不同的社交距离还是跟西方人比较开放直接的表达方式有关。

社会距离可以随着情况和人的熟识程度来进行调整。

要多理解容忍对方的社会距离,这样才能在社交场合立于不败之地。

2.2.4 公众距离公众距离是指在正式的演讲和报告中的距离,或者是碰到偶尔遇到的人或者根本不认识的人,我们感到舒适的一个距离。

当然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公众距离。

严格意义上来说,美国人在公众场合中只有在打架的时候会触碰到对方。

当我们走在美国的街道上,他们是不允许被人去触碰,哪怕是下意识的触碰,因为这会被认为是一种破坏别人隐私的粗鲁行为。

在中国,熟悉的人之间相互触碰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公众场合,一个人得行为会很好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公众行为标准和规范。

世界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多了解英国的公众传统和习惯,这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

才能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各项合作。

2.3 副语言副语言包括一切可以用来修饰改变口头语言的工具。

在语言学中,英语被认为是语调语言,我们只有在阅读完整个句子才可以理解它的意思。

那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整句话的基调。

例如,“I did not day he got the book.”如果我读的时候强调“I”,这个句子就是在强调是谁讲的。

被强调的就是主语“I”,是我说,而不是其它人说的这个句子。

还有一个能够证明英语是语调语言的例子。

A:John has a new girl friend.B:who? ↘who?第一个“who”使用了升调去传达谁有女朋友了,是约翰吗?并且表达出B在怀疑A所说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