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模型性能比较及妇科患者群体药动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模型性能比较及妇科患者群体药动学研究目的1.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PLC-UV)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2.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Marsh参数(M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S 参数)模型的性能差异与系统的准确性。
3.建立妇科手术患者丙泊酚群体药动学(PPK)模型。方法1.HPLC-UV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色谱条件: Waters Nova-pak C18(3.9×150mm,4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8:0.1,V/V)、流速0.9mL·min-1、检测波长270nm、柱温30℃。
2.接受丙泊酚TCI的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入M参数组(M组)和S参数组(S组),于TCI期间和TCI结束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用建立的HPLC-UV 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应用SPSS19.0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各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m)与预设靶控浓度(Cp)的差值(△C),评价两组参数模型的性能差异。
3.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M组和S组TCI期间的血样浓度数据,分别计算两种参数模型的系统偏离度MDPE、精确度MDAPE和摆动度MDADPE,评价模型的准确性。
4.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丙泊酚PPK模型,定量考察年龄、体重等固定效应参数和随机效应参数对丙泊酚PPK参数的影响,采用图形法、非参数自举验证(Bootstrap)、直观预测检验(VPC)和正态预测分布误差(NPDE)等方法验证最终模型。结果1.HPLC-UV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标准曲线方程=0.453x-0.0497(r=0.9991,n=7);线性范围0.1~40μg·mL-1;灵敏度0.05μg·mL-1(S/N≥3);方法回收率99.80%~100.02%,RSD<1%;日内和日间RSD均<5%;血中内源性物质和常规合并用药均不干
扰测定。
2.入组患者80例,M组和S组各40例。TCI期间,两组各时间点丙泊酚△C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结束后,两组各时间点△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各时间点△C更接近于0。
3.TCI期间,M组与S组测得丙泊酚血药浓度数据分别为291例次与288例次,其系统偏离度MDPE分别为9.90%与1
4.00%;精确度MDAPE分别为11.43%与14.49%;摆动度MDADPE值分别为7.77%与7.79%。4.基于93例患者1379份丙泊酚血药浓度数据建立的PPK模型(三室模型),PPK参数典型值CL、Q2、Q3分别为110(WT/56.39)0.54L·h-1、269L·h-1、
54.9L·h-1,V1、V2、V3分别为6.08L、9.32L、50.2L。
图形法显示最终模型的预测浓度围绕均线呈均匀对称分布,大部分浓度血样点预测值的权重残差在±2之间;Bootstrap验证成功率(878/1000)87.8%,RSD<5.00%,最终模型估算值均落在Bootstrap法估算参数值的
2.5%97.5%范围内;VPC显示TCI期间673个数据中有640个数据集中在95%区间内;NPDE检验显示方差齐性且符合正态分布。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HPLC-UV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临床常规监测。
2.内嵌Marsh参数模型与Schnider参数模型丙泊酚TCI系统准确性均符合临床麻醉要求,Marsh参数模型预测能力较优。
3.本研究建立的妇科患者丙泊酚PPK模型稳定可靠,体重为重要影响因素。
结合患者体重,可估算丙泊酚的CL,为临床麻醉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