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juandice)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黄疸

黄疸(juandice)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当血清中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临床表现不明显,不易察觉黄疸,称隐性黄疸;当血清中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即可出现黄疸,但应与药物或食物所致的假性黄疸相鉴别。[正常胆红素浓度为3.4~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CB)0~6.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在(UCB)1.7~10.2μmol/L]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机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次要来源:骨髓中未成熟RBC的血红蛋白,肝脏中的游离血红素及含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分解后形成非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在血循环中附着于白蛋白上,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运载到肝脏。。被肝窦内的肝细胞微突所摄取,并将白蛋白与胆红素分离,由胞浆载体蛋白Y、Z携带至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B) (又称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从尿液中排出。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回肠末端和结肠,经肠道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脱氢作用分解为尿胆原①大部分尿胆原80-90%在肠道与氧接触,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除,称为粪胆素;②小部分尿胆原10-20%在肠内重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转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再次排泄到肠道,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分类] 1、黄疸根据病因可分为①肝细胞性黄疸;②胆汁淤积性黄疸;③溶血性黄疸;

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后者在临床少见。2、按胆红素性质可分为①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②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一)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钩端螺旋体病等。

2、发生机制:

(1)肝细胞受损→功能减退→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2)未受损肝细胞使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部分进入胆道→部分经损害或坏死的肝细胞反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

(3)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胆汁排泄受阻→反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

3、临床表现:黄疸呈浅黄至深金黄色,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如由急性肝炎引起者,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肿大、有压痛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面色褐中微黄呈“洗不尽的面孔”,肝脏质地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4、实验室检查:

(1)血中CB与UCB均升高(以前者为主),黄疸型肝炎时,结合胆红素增高的幅度明显高于非结合胆红素。

(2)尿中结合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而尿胆原可因肝功能障碍而增高。在疾病高峰期因肝内胆汁淤积,尿胆原反而减少。

(3) 血液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肝炎标志物可为阳性。

(二)胆汁淤积性黄疸:

1、病因:

(1)肝内胆汁淤积:

①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等。

②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妊娠期黄疸等

(2)肝外性胆汁淤积:胆总管狭窄、结石、炎症、蛔虫及肿瘤等

2、发生机制:由于胆道阻塞→近端胆管压力↑→近端胆管扩张→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结合型胆红素反流入血。此外,肝内胆汁淤积也可因药物致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通透性↑→胆汁浓缩而流量↓→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3、临床表现:黄疸呈暗黄、黄绿或者绿褐色,这与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乃至胆氧氰绿有关。黄疸的轻重常与病变的轻重相一致。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有原发疾病的其他表现。

4、实验室检查:

(1)总胆红素升高。

(2)结合胆红素升高。

(3)粪胆素减少或消失。

(4)尿胆原减少或消失,尿胆红素升高,尿色深。

(5)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

(三)溶血性黄疸:

1、病因:

(1)先天性: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RBC增多症。

(2)后天获得性:自身免疫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血型不符的输血、蚕豆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

(3)其他:中毒、感染。

2、发生机制:

(1)大量RBC破坏,生成大量非结合性胆红素,超过肝脏代偿能力,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

(2)溶血造成贫血及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

3、临床表现:

(1)黄疸: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2)急性溶血:急性溶血时症状常严重,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腹痛、全身不适、乏力、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以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3)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贫血、脾肿大。

4、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2)尿中尿胆原增加,无胆红素。大便中粪胆素增加,粪色加深。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故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会出现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导致尿胆原增加,随后粪胆素增加,使粪色加深。由于肠内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加之缺氧及毒素作用,肝脏处理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下降,导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

(3)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故尿隐血试验呈阳性。

(4)血液检查除贫血外,网织RBC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

(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有先天性酶缺陷所致的黄疸。大多数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有家族史,除极少数外,多数健康状况良好。

1、Gilbert综合症:肝细胞摄取UCB障碍及葡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加。

2、Crigler-Najjar综合症:葡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血中UCB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