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
2. 学习和探讨: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改革思潮。
(2)辛亥革命的过程:解说辛亥革命的策划、发起和进展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等重要事件。
(3)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3. 活动和讨论: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展示给全班。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角色,模拟辛亥革命的情景。
4. 总结与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提出展望。
四、课后作业:
写一篇500字的文章,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 背景:政治腐败、民族危机、改革思潮。
2. 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3.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结束】。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答复: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答复: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剧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答复下列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答复: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3.9 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法指导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2、黄花岗起义(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3)出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思考: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的原因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初中历史优质教案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优质教案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流程和主要内容。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历史》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试描述图片或视频中的场景。
2. 学习: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外国侵略等。
3. 活动:分组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内容,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做报告。
4.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等。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或总结。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背景和起因
过程和主要内容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活动形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范文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原因: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疾苦等。
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等。
3. 辛亥革命的结果:民主政治的尝试、北洋政府的建立、军阀割据等。
4. 辛亥革命的特点:自发性、广泛性、暴力革命等。
5.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束封建帝制、推动民主政治、促进民族觉醒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和特点。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和特点。
2. 讨论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背景。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分别为:1. 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1课时)2.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特点(1课时)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课时)4.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课时)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料。
2. 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图。
3. 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或插图。
4. 辛亥革命历史人物的简介。
5. 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著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原因的思考。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阐述清朝的腐朽统治、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疾苦等因素,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的必然性。
3. 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详细介绍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等事件,使学生了解革命的具体经过。
4. 讲解辛亥革命的结果:分析民主政治的尝试、北洋政府的建立、军阀割据等现象,让学生了解革命后的政治局面。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课文,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封建帝制、开创民主政治等。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辛亥革命》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与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讲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会爆发?它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二、学习(3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和过程。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三、梳理(10分钟)
1. 整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四、拓展(10分钟)
1. 分组展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的历史会如何发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撰写一份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并能够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范文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第一章:辛亥革命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的腐败和衰落,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意义: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民族主义的觉醒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的相关文献和资料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识第二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状况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前民众的不满和反抗2.2 教学内容清朝的腐败和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困境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民众的生活困苦,民间抗议和反抗活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朝的腐败和衰落,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状况2.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前民众反抗的相关文献和资料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前民众不满和反抗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和过程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发展和胜利3.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背景:民众的不满和反抗,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的过程:起义的策划和实施,起义军的战斗辛亥革命的发展:各省响应,南方势力的扩张辛亥革命的胜利:清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辛亥革命的发展和胜利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3.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相关文献和资料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影响第四章:南京临时政府与辛亥革命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运作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4.2 教学内容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临时大总统的选举,政府的组织结构南京临时政府的运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外交的关系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南北分裂,军阀割据,民众的生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运作,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问题和挑战4.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南京临时政府和辛亥革命后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南京临时政府和辛亥革命后的相关文献和资料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和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的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的影响和挑战第五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民族主义的觉醒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推动中国现代化,激发民众意识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影响5.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意义和影响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意义和影响的相关文献和资料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第六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的状况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的影响6.2 教学内容社会变革的状况:政治体制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变动,文化教育的改革社会变革的影响:民众的生活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国家的发展方向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变革的状况和影响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的意义和影响6.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的相关文献和资料6.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后社会变革的了解和认识第七章: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的觉醒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民族主义的影响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的觉醒7.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和觉醒民族主义的觉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民族运动的兴起,民族自尊心的提升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民族主义的觉醒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的觉醒对中国的影响7.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觉醒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觉醒的相关文献和资料7.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觉醒的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觉醒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八章: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传播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民主思想的影响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传播8.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辛亥革命对民主思想的推动和传播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运动的兴起,民主制度的探索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的关系,民主思想的传播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8.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传播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传播的相关文献和资料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民主思想传播的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传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九章: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的进展9.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影响现代化进程的进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现代化进程的进展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后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9.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相关文献和资料9.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十章: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与启示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启示:推动中国现代化,激发民众意识,促进国家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社会的启示讨论法: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10.4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辛亥革命历史评价和启示的相关图片历史文献:辛亥革命历史评价和启示的相关文献和资料10.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评价和启示的了解和认识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中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部分。
初中历史第六册教案
初中历史第六册教案课题: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评价,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清朝末年的困境。
2. 提问:在这种困境下,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大的革命,那就是辛亥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它的目的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4页,自主学习“辛亥革命”一节。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辛亥革命的心得。
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阐述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2. 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开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
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
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时间1906年冬1907年夏1907年1910年人物刘道一蔡绍南徐锡麟秋瑾孙中山黄兴孙中山黄兴赵声结果失败失败失败失败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鼓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分,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说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二、武昌起义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表达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表达)(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
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辛亥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
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鼓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
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着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第9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和蔡绍南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和秋瑾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和黄兴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黄兴和赵声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湖北武昌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影响: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王朝 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答复: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答复: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剧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答复下列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答复: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答复: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学生答复:略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翻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方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第1课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❷教学过程➷二、导入新课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防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三、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那么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那么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