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
释义
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举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
也是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史,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
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
科举制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朝明朝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定制。隋文帝废除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置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为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需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二)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生员及监生
举人
子、卯、午、
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释义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
者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习,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8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9书院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钟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
24.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25. “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26. 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27.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28.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答:扩大范围,“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的说法错误,汉代没有科举,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
29. 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
30. 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31.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 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32. 从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答: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最受重视。
33.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34.同年:科举时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龄的人。()答:“或同年龄的人”不对
35.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36.“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37.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38.“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答:考中进士才称金榜题名。
39.进士甲科:唐宋时进士分甲乙科,明清时期通常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40.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41.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42.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43.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4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答: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5. 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46.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47. “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48. 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赐同进士出身。()
答:“进士”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49. 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答: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
50.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答:殿试应试者称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