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药物、机体、相互作用。

2.药物(drug):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3.毒物(poison,toxicant):指损害机体的一类化学物质。

毒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药理学的两个方面:(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体或配基。

而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称为受点或位点。

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可使受体数目减少;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向下调节,其疗效逐渐下降。

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长期使用拮抗剂,出现受体数目增加;如用普奈洛尔突然停药,可出现肾上腺素能受体向上调节,而引起反跳现象,表现为敏感性增高激动剂也称完全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

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却因占据受体而能拮抗激动剂的部分生理效应。

竞争性拮抗剂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与受体结合,但缺乏内在活性,不能产生效应,同时由于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但可通过增加激动剂浓度使其达到单用激动剂时水平,称竞争性拮抗剂。

pD2(亲和力参数):激动剂达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浓度负的对数值。

如-lg10 =7, -lg10 =4,此值越大,亲和力越大。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药品:一定剂型和规格的药物并赋予一定的形式(如包装),而且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明确的作用用途。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3. 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Bioactivity:对活组织如疫苗有影响的特性。

4.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学与工程学互相渗透结合,发展形成的生物技术,它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5.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指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

6.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组合生物学combinatorial biology):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新组合微生物药物的基因簇,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化合物。

7. 药物基因组学:一门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反应的科学。

8. 凝聚作用coagulation:指在电解质作用下,胶粒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排斥电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发生聚集的过程。

9. 萃取extraction:将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指有机溶剂将物质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

10. 反萃取stripping/back extraction: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1. 萃取因素/萃取比: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

12. 分离因素separation factor: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13. 双相萃取技术two-aqueous phase extraction:利用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两相或多相系统,静置平衡后,分成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整理

生物技术制药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指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原理和方法方法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2.悬浮培养:培养细胞的生长不依赖支持物的表面,可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

3.双功能抗体:它是非天然抗体,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4.补料分批培养: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间接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

5.单克隆抗体:是将抗体产生B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所产生的抗体。

6.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子代菌的现象7.基因表达: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将储存在DNA中的遗传物质经过转录与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8.连续培养: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培养至一定菌体浓度后,进行不间断的培养9.酶工程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形成的新学科。

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的、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华东将原料转变为有用物质的技术。

固定化培养:将固定化技术应用基因工程菌的连续培养中,以提高治理的稳定性。

10.连续发酵: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的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使发酵罐中的体积保持不变。

特点:达到稳定后,菌体的浓度、产物的浓度、限制性基质的浓度都是恒定的,不随时间发生改变11.分批发酵:在封闭培养系统内具有初始限制量基质的一种发酵方式特点:一次性投料,,在发酵过程中不再补料,直到放罐。

整个过程中,菌体浓度、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2.补料分批发酵:在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或连续的补加新鲜的培养基的一种发酵方式特点:1)在二次或多次补入新鲜的料液,延长产物的合成周期,提高产量;2)只有料液的加入,没有发酵液的放出。

因此发酵结束时,体积比考试的时候有所增加13.半连续发酵: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放掉一部分发酵液特点:放掉部分发酵液,再补加新鲜的料液,有利于有害物质的稀释,有利于产物的合成,提高产量14.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脱去细胞的细胞壁,变成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促进原生质体的相互融合,形成异核体的活重组子的技术15.诱变剂:能诱发基因发生突变并使突变率超过自发突变水平的物理化学因子16.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工业产品17.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的突变,筛选高产菌种的过程18.生物技术制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生产所需的医药品19.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20.嵌合抗体:由鼠源性抗体的V区基因与人抗体的C区基因嵌合,然后插入到载体中,转染骨髓瘤细胞表达的抗体分子21.交联法: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将酶与酶或微生物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交联的固定化方法二.简答题1.影响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⑴外源基因的拷贝数⑵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①启动子的强弱②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有效性③SD序列和起始密码A TG的间距④密码子组成⑶表达产物的稳定性⑷细胞的代谢负荷2.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将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多发性的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产生具有两亲代细胞特征的杂交瘤细胞,将(大量培养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至小鼠的腹腔内,分离小鼠的腹腔抗体3.制备基因工程药物的一般程序?参考答案:获取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组建工程菌,培养工程菌,产物的分离纯化,除菌过滤,半成品检定,成品检定,包装4.发酵的基本过程菌种——种子制备——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1)用作培养菌种、扩大生产的发酵罐、培养基的配制2)对发酵罐、培养基以及辅助发酵的设备进行消毒杀菌3)将已培养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纯菌株转接到发酵罐中4)将接种到发酵罐中的菌株控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并产生代谢产物5)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6)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或废水5.微生物的发酵方式:分批发酵(在封闭的发酵系统内具有初始限制量的培养基质的一种发酵方式。

生物药物的基本概念介绍

生物药物的基本概念介绍

生物药物的基本概念介绍生物药物是指由生物制剂所生产的药物。

这些药物包括了蛋白质、多肽、抗体、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所谓的生物制剂是指在生物学领域中产生和处理的化合物或细胞,通常需要在相应的载体中进行生长和复制。

生物药物是与化学合成药物不同的一类药物,其具有诸多特点,如生产成本高,对外来因素更加敏感,生产难度大等。

生物制剂包括了各种细胞因子、胰岛素、血红素、生长激素、白介素、干扰素、白蛋白、酶和抗体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根据不同的药理作用来对病症进行治疗。

比如,干扰素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抑制细胞的增殖等,白介素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反应,抗体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细菌和病毒的入侵,并且在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生物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具有很大的区别,生产生物药物需要更加复杂的生产过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生产这些药物需要大量的培养基和细胞培养条件,以及各种生产设备和监控系统。

此外,生物药物的生产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生产成本。

因此,这类药物定价较高,也难以大规模生产。

生物药物的质量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否则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各种生产批次必须经过多项测试以保证其有效性和质量。

这些测试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性质等多方面的检查。

此外,还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最后,必须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之后,这些药物才能投放市场。

生物药物的生产和发展方面的投资和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的研究领域的引进,人们期望能够开发出更多的生物药物以帮助人类战胜各种疾病。

同时,随着法规的加强,人们也需要对这些药物提出更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生物药物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投资。

生物制药1

生物制药1

【生物制药·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

2、微载体培养:以细小颗粒作为细胞载体,通过搅拌悬浮在培养液内,使细胞繁殖成单层细胞的技术。

3、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给与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4、放射免疫技术:是把同位素分析的高度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两大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的检测技术,故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5、固定化酶:采用适当的方法使酶固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呈闭锁状态,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6、单克隆抗体:是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7、手性药物:指其分子立体结构和他的镜像彼此不能重合,互为镜像关系,不能重合的一对药物结构称为对称体8、连续培养: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搅拌培养至菌体浓度达一定程度后,开动进料和出料蠕动泵,以一定稀释率进行不间断培养。

9、外植体: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器官或组织,植物的各部分如根、茎、叶、花、果、穗、胚珠、胚乳、花药、花粉、等均可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10、细胞库:长期保存有多种细胞系的设施,分为原始细胞库,生产用细胞库。

11、酶工程制药:采用酶的催化性质,动力学性质,可固定化性质生产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的技术。

12、中空纤维培养:纤维内径200μm,壁厚50—70μm,管壁多孔,氧气,二氧化碳可自由通过,该技术模拟机体内环境,使细胞在其上形成类似组织的多层细胞。

13、分子筛层析:是以多孔性凝胶为固定相,按分子大小对溶液中各组分进行分离的液相层析方法。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1.生物药物: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极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生物制品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

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包括治疗性抗体等)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5.血液:是一种流动性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血液还对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6.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成人,约占体重的60%,总称为体液。

体液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的和组织7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构效关系7.基因工程技术:是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8.下游阶段: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为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表达产物,需对影响表达及分离纯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等)9.上游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获得目的基因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并转入宿主菌10.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互补DNA,然后进行互补DNA的克隆表达。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药物:以预防、诊断、治疗、缓减人的病痛、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使用的,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各种物品。

2、天然药物:从自然界中获取的某种药物。

例如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3、有机药物:主要含有有机化合物的药物。

4、无机药物:主要含有无机化合物的药物。

5、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等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制备而成的药物。

6、合成药物: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药物。

7、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具有抗病原性或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8、药物活性: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问。

10、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

1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学问。

12、稳定性:药物保持其质量不变的能力。

13、安全性:指按具体品种的药物安全性资料和临床药物毒性资料,对具体药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14、有效性:指在临床上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效,主要观察其是否降低了病人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使病人的症状减轻,恢复健康。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化学:是一门以化学为基础,研究药物性质、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关系以及药物制备和剂型设计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及作用时程。

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4、药物分析:研究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分析方法,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5、药物设计: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新的药物分子,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6、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7、药剂学:研究药物的制备、加工、形态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极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生物制品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

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2.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包括治疗性抗体等)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5.血液:是一种流动性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血液还对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成人,约占体重的60%,总称为体液。

体液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的和组织7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构效关系7.基因工程技术:是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8.下游阶段: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为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表达产物,需对影响表达及分离纯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等)9.上游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获得目的基因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并转入宿主菌10.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互补DNA,然后进行互补DNA的克隆表达。

生物药物工艺名词解释

生物药物工艺名词解释

1、基因药物(gene medicine):是以基因物质(RNA或DNA及其衍生物)作为治疗的物质基础,包括基因治疗用的重组目的DNA片段、重组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2、反义药物:是以人工合成的十至几十个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它能与模板DNA或mRNA互补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抑制靶基因的转录和mRNA翻译,从而达到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

3、药物:Medicine(remedy):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康复保健的物质,有4大类:预防药、治疗药、诊断药和康复保健药。

4、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包括组织、细胞、细胞器、细胞成分、代谢、排泄物)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5、反义药物:是以人工合成的十至几十个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它能与模板DNA或mRNA互补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抑制靶基因的转录和mRNA翻译,从而达到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

6、生物制品(biologics):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7、RNA干涉(RNAi,RNA interference):是指在生物体细胞内,dsRNA引起同源mRNA的特异性降解,因而抑制相应基因表达的过程。

8、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是一种小RNA分子(~21-25核苷酸),由Dicer(RNAaseⅢ家族中对双链RNA具有特异性的酶)加工而成。

siRNA是siRISC (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由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解旋酶等构成,作用是对靶mRNA进行识别和切割)的主要成员,激发与之互补的目标mRNA的沉默。

9、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时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关联起来的比例常数。

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

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单纯转运;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过程。

单室模型:假设机体给药后,药物立即在全身各部位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室模型或单室模型,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任何时刻药物浓度都一样,蛋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浓度变化而变化。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药品:一定剂型与规格的药物并赋予一定的形式(如包装),而且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明确的作用用途。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3、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Bioactivity:对活组织如疫苗有影响的特性。

4、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学与工程学互相渗透结合,发展形成的生物技术,它就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与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5、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就是指借助于物理与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

6、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组合生物学combinatorial biology):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新组合微生物药物的基因簇,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化合物。

7、药物基因组学:一门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反应的科学。

8、凝聚作用coagulation:指在电解质作用下,胶粒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排斥电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发生聚集的过程。

9、萃取extraction:将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指有机溶剂将物质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

10、反萃取stripping/back extraction: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1、萃取因素/萃取比: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

12、分离因素separation factor: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13、双相萃取技术two-aqueous phase extraction:利用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两相或多相系统,静置平衡后,分成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1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

2生物药物分离: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生物药物分离、提纯过程的原理和方法,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它成分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3均一性:是指所获得的制各物只具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成分。

4凝聚作用:指在某些黾解质作用下,使扩散双电层的排斥电位(即‘电位)降低,破坏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而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5絮凝作用: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6萃取:利用两个不相混溶的液相中各种组分(包括目的产物)溶解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7双水相萃取法: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8分配系数:溶质的分配平衡规律即分配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质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它们在两相的浓度比即萃取相中浓度/萃余相浓度为一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9单级萃取:仅用一个混合器和一个分离器萃取即为单级萃取,是液一液萃取中最简单的操作形式。

.10多级错流萃取:多级错流萃取流程是由几个萃取器串联所组成,料液经第一级萃取后分离成两个相;萃余相依次流入下一个萃取器,再加入新鲜萃取剂继续萃取:萃取相则分别由各级排出,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11沉淀法:它是利用某种沉淀剂使需提取的微生物药物或杂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的过程。

常用于生化物质的浓缩和纯化。

12盐析法:在高浓度中性盐存在下,目的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称盐析法。

盐析法主要适用于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

13离心分离:利用惯性离心力和物质的沉降系数或浮力密度的不同而进行的一项分离、浓缩或提炼操作。

14层析:根据混合物中,溶质在互不混溶的两相之间分配行为的差别,引起移动速度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题库] 名词解释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题库]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工技术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2.单克隆抗体:单个淋巴细胞针对某一抗原产生的单个抗体。

3.生物技术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兴技术领域。

4.生化药物指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5.生物制品是利用病原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依据免疫学原理制成的用于人类免疫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类制品。

6.贴壁培养:必须让细胞贴附于某种基质上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7.生化分离是指采用适宜的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将目标成分从复杂的生物材料(细胞)中分离出来,并获得高纯度的产品的过程。

8.固定化酶: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具体来说,是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9.灭菌: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10.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性,通过改变临界压力或临界温度来提取和分种化合物。

11.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蛋白质溶解度逐渐降低,最后形成沉淀。

12.抗生素: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物质。

13.等电点沉淀:当溶液在某个pH值时,大分子因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溶解度最低,发生沉淀。

14.离心分离:利用惯性离心力实现不同颗粒分离的操作。

15.疫苗是典型的免疫类药物。

所谓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如类毒素),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主动免疫制剂。

生物技术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名词解释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有‎预期性状的‎新产品,与工程结合‎,对这些新产‎品加工的技‎术体系。

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医‎药品。

生物药物:是指采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c DNA,然后进行c‎D NA的克‎隆表达。

结果不稳定‎: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失‎或碱基重排‎、缺失所致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分裂不稳定‎(质粒逃逸):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子代菌‎的现象。

(质粒不稳定‎(逃逸率):指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工程‎菌现象。

)是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单克隆抗体‎: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克隆化:是指单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细胞集团的‎整个培养过‎程。

人鼠嵌合抗‎体:在基因水平‎上将鼠源单‎抗的H和L链可变‎区基因分离‎出来,分别与人I‎g 的H 和L链的稳‎定区(C)基因连接成‎人-鼠嵌合抗体‎的H和L链基因‎,再共转染骨‎髓瘤细胞,就能表达完‎整人-鼠嵌合抗体‎。

双功能抗体‎:又称双特性‎抗体,是一种非天‎然性抗体。

其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原代培养:是指直接从‎有机体获得‎的组织或将‎其分散成细‎胞后开始的‎培养。

接触抑制现‎象:多数二倍体‎细胞均需基‎质贴附,每个细胞与‎其周围细胞‎相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生长,若有充足营‎养,细胞仍可存‎活一段时间‎,但数量不增‎加。

生物药剂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名词解释:1.(Absorption)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2.(Absolute Bioavailability)绝对生物利用度:指与静注制剂比较的生物利用度。

3.(Accumulation)蓄积:指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的现象。

4.(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观分布容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5.(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指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

6.(Biopharmaceutics)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7.(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8.(Biological half-life)生物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至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值。

9.(Clearance)清除率: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单位是体积/时间。

10.(Distribution)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液后,由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脏器组织(或靶组织)中的过程。

11.(Drug interaction)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使用过程中受内源性物质、附加剂和食物等影响而导致其药理作用、疗效以及毒付作用发生变化。

12.(Elimination)消除:指药物在体内不复存在的过程,是代谢(Metabolism)与排泄(Excretion)的总和。

13.(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他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14.(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指在吸收过程和吸收后进入肝转运至体循环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生物制药技术试卷

生物制药技术试卷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是指以生物资源为原料或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开发生产的用作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药品。

2.基因文库:将供体生物的DNA用限制酶切成许多片段,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分别与克隆载体进行体外重组,这种含有供体生物全部不同基因的重组克隆载体的总体称供体生物的基因文库。

3.同裂酶: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但切割后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这样一类限制酶称同切口限制酶或同裂酶。

4.限制酶星活性:在标准条件下,每种限制酶都有严格的识别序列。

在非标准条件下,会导致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异性发生改变,在DNA内产生附加切割,称限制酶的第2活性或星活性。

5.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是一种用于在体外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应用该技术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数百万个特异DNA序列的拷贝。

6.多克隆位点:(MCS)基因载体上由多种限制酶单一识别序列组成的序列,是插入外源目的基因DNA片段的位点。

7.McAb: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由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产生的,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的高纯度抗体称单克隆抗体。

8.克隆化:单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的细胞集团的整个培养过程。

9.细胞分化:动物细胞不是靠一个细胞包办一切生理活动,各种细胞有明确的分工,相应有不同的形态。

这种随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形态变化称分化。

10.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进行离体无菌培养的材料,可以是器官或组织的切段、原生质体、细胞等。

11、转导:将重组噬菌体DNA包装到噬菌体头部成为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再以此噬菌体为运载体,将头部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12、感受态细胞: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断,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13、回文结构:限制性酶的识别序列,如果都从5,末端向3,末端读其碱基序列,则在识别序列的两条核苷酸链中的碱基排列次序完全相同,这种结构称回文结构。

14、接触抑制:当细胞贴附在基质上分裂增殖,逐渐汇合成片时,即每个细胞相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增殖。

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
4. 简述微生物发酵制药的基本流程。
答:(1)菌种选育:选育方法有自然界选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菌种是发酵工程制药的根本
(2)、培养基配制:根据培养基的配制原则,菌种的生活习性等制备,实践中需多次试验配方
(3)、灭菌:杀灭杂菌(胞体、孢子及芽孢)。其灭菌方法有间歇灭菌法,加热灭菌法,连续灭菌法,空气加热灭菌法,空气过滤灭菌法,营养物质瞬时高温杀菌法等。
2、不稳定:易变性,易失活,易降解。
3、提取纯化工艺复杂、生产技术难度高:原料中活性成分含量低;生产条件变化对产品质量影响大。
4、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免疫反应、 过敏反应
3. 给出下列生物药物的中文名称:
IFN:干扰素; TNF:肿瘤坏死因子; IL:猪白介素;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SK:重组链激酶; r-SAK:重组葡激酶; GH:生长激素; EGF:表皮生长因子; bFGF: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SRM: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
答:优点:(1).价格便宜,易形成产业化规模
(2).安全,使用方便
(3).植物具有完整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表达产物可糖基化、酰胺化、磷酸化及可完成对亚基的正确装配等翻译后加工过程,使表达产物具有与高等动物细胞一致的免疫原性
缺点:(1)表达量偏低:从现有的研究中,外源基因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大约只占植物中总可溶性蛋白的0.01%-0.37%
(2)、切:对目的基因和载体适当切割,用同一种内切酶进行切割。
(3)、接: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用DNA连接酶在适当条件下,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得到重组DNA。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消除:代谢+排泄。

3.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4.处置:分布+代谢+排泄。

5.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6.吸收:药物由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7.分布:指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随血液向组织和脏器转运。

8.代谢:指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转变成另一种化学结构的物质。

这个过程在酶的参与下进行,又称生物转化。

9.排泄:指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

10.首过效应:吸收的药物随血液首先到达肝脏。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因为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使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

11.表观分布容积: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是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12.药物的累积:当药物对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就起了一种贮存的作用。

此时常看到药物从组织解离进入血液的速度要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

这样当连续用药时,能引起组织中药物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13.血脑屏障:药物注射后,可迅速进入全身各组织,但向脑转运少。

这说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着某种屏障——血脑屏障。

14.第一相反应:引入官能团,大多数脂溶性药物经氧化还原,水解生成极性基团。

15.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化合物的极性基团或由于第一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成分结合。

16.酶促作用:给予某种化合物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强,因此促进药物代谢,称酶诱导。

引起诱导的化合物称诱导剂。

17.酶抑作用:某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而抑制另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强,这种药物称为抑制剂。

18.被动扩散:物质服从浓度梯度由高向低转运的过程。

19.主动转运:生物体内一些必要的物质,如K+、Na+、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药物: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极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生物制品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

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包括治疗性抗体等)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5.血液:是一种流动性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

血液还对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6.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成人,约占体重的60%,总称为体液。

体液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的和组织7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

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等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构效关系7.基因工程技术:是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8.下游阶段: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为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表达产物,需对影响表达及分离纯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等)9.上游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获得目的基因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并转入宿主菌10.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互补DNA,然后进行互补DNA的克隆表达。

从产生该蛋白质的真核细胞中提取mRNA,以其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反转录合成该蛋白质mRNA的互补DNA,再以互补D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或DNA聚合酶作用下,最终合成编码该蛋白质的双链DNA序列,该序列不含内含子11.表达型载体:在cDNA插入位置的上游具有启动子序列,重组后插入的cDNA能够表达,并经转录和翻译合成相应蛋白质的载体12.非表达型载体:在cDNA插入位置的上游无启动子序列,重组后插入的cDNA不能表达,不能经转录和翻译合成相应蛋白质的载体13.化学合成法过程: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不同部位的两条链的寡核苷酸短片段,再退火成为两端形成粘末端的DNA双链片段,然后将这些双链片段按正确的次序进行退火使连接成较长的DNA片段,再用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基因14.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用基因工程制备药物,必须使目的基因进行高效表达15.酵母: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最有效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16.松弛型载体:其复制可不依赖于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中拷贝多达3000个17.严紧型载体:伴随宿主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在宿主细胞中拷贝少(1-3)18.载体:根据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特点19. 外源基因:是克隆到载体上的,所以载体在宿主中的拷贝数就直接与外源基因的表达相关,应将外源基因克隆到高拷贝的质粒载体上,这对于提高外源基因的总体表达水平非常有利19.融合蛋白:是由一条短的原核多肽和真核蛋白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蛋白质;其氨基端是原核序列,羧基端是真核序列20..酵母载体:是可以携带外源基因在酵母细胞内保存和复制,并随酵母分裂传递到子代细胞的DNA或RNA单位21.普通表达载体:只能方便地引入外源基因并进行表达,对表达产物的组成,特别是对其N-末端氨基酸是否有增减并无严格要求22.精确表达载体——要求在启动子或前导肽编码序列的适当部位有内切酶位点,以利于接入外源基因,并使它在表达和加工后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天然产物相同,既无多余的氨基酸,也无缺失的氨基酸23.两阶段培养法:第一阶段先使菌体生长至一定密度,第二阶段诱导外源基因的表达24.选择性压力(如抗生素等):通过向培养基中加入“压力”,抑制质粒丢失菌的生长25.菌体生长:是菌体各成分尤其是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综合表现,通常用比生长速率来表示。

工程菌培养可通过选用不同的碳源、控制补料或稀释速率等方法来控制菌体的生长。

控制菌体生长对提高质粒的稳定性、减少代谢副产物的积累、提高外源蛋白产率都有重要26.严紧反应:在高拷贝质粒工程菌中,由于质粒复制和外源基因的转录、翻译消耗了大量前体物和催化结构,造成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因前体物和氨基酰-tRNA的不足使核糖体在密码子上停留,并合成“魔点”ppGpp现象27.补料分批培养:将种子(基因工程菌)接种至发酵反应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方法28.连续培养:将种子(基因工程菌)接种至发酵反应器中,搅拌培养至一定菌体浓度后,启动进料蠕动泵,以控制稀释率进行不间断地培养,为微生物提供一个相对恒定的生活环境,控制其比生长速率29.透析培养:利用膜的半透性原理,使代谢物和培养基分离,去除培养液中代谢物对工程菌的不利影响30.有机氮源:酪蛋白水解物作为氮源有利于产物的合成与分泌31.接种量: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培养液体积的比例32.双水相分配法:水溶性高聚物-无机盐组成双水相系统(如PEG-无机盐)将混合物与双水相混合,离心分相,则PEG、目的物和杂蛋白富集在上相,而细胞碎片、核酸、多糖等分布于下相33.反相色谱:利用pro分子中非极性基团(氨基酸R侧链)与非极性固定相之间的作用力大小、pro分子中极性基团(-COOH、-NH2、-OH等)与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的差异进行分离34.疏水色谱:利用pro分子表面的疏水区域与固定相的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不同浓度的无机盐溶液洗脱(浓稀)35.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α、β、γ、ω等4个类型。

α干扰素又依其结构分为α1b、α2a、α2b等亚型,其区别在于个别氨基酸的差异上,早期干扰素是用病毒诱导人白血球产生的,产量低、价格昂贵,不能满足需要,现在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并在大肠杆菌中发酵、表达来进行生产36.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37.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38.单克隆抗体(McAb):将抗体产生细胞(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由于这种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又是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所以称为单克隆抗体39.有限稀释法:把杂交瘤细胞悬液稀释后,加入到96孔板中,使每孔理论上只含有一个细胞,第一次克隆化时用HT培养液,以后的克隆化可以用不含HT的RPMI1640培养液(也需加入饲养细胞)40.软琼脂法:在培养液中加入0.5%左右的琼脂糖凝胶,细胞分裂后形成小球样团块,由于培养基是半固体的,可用毛细管将小球吸出,团块经打碎后,移入96孔板继续培养41.体内诱生法:在接种前1-2周,先给小鼠(也用BALB小鼠)腹腔注射0.5ml的降植烷(或液体石蜡),然后接种1×106杂交瘤细胞,待生成腹水后再抽取,离心去细胞沉淀,取上清夜冻存(一般接种后7~12d便可抽取腹水)42.人-鼠嵌合抗体制备原理:由于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功能取决于抗体分子的V区,而异种免疫原性则决定于抗体分子的C区。

将编码鼠源性McAb的V区基因和编码人Ig的C区基因连接起来,再共转染骨髓瘤细胞,就可表达出完整的人-鼠嵌合抗体[(VH+VL)鼠—(CH+CL)人]43.改形抗体(又称CDR移植抗体)制备原理: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CDR区序列替换人Ig中的互补决定区序列,使人的Ig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特异性44.抗体特性:具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但抗体分子中鼠源部分只占很小比例,可基本消除免疫原性45.模板替换:使用与鼠对应部分有较大同源性的人框架区替换鼠框架区的方法46.补偿变换:在人的框架区选择与CDR有相互作用,与抗体的亲合力有密切关系或对框架区空间结构折叠起关键作用的残基进行改变,以补偿完全的CDR移植的方法47.定位保留:在人源化的改形抗体中,保留了鼠源性抗体可变区中参与抗原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包括CDR和框架区中的一些关键残基)的方法48.双功能抗体(研制阶段):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由人工构建的,具有同时与两种抗原特异结合的双臂抗体49.化学交联法:将两个抗体交联在一起,此法快速、简便、高效,纯化简单;但此法构建的双功能抗体,可能由于化学交联过程会影响抗体的功能,不太容易达到靶部位,体内稳定性较差,且无连续性等50.生物学方法(杂种-杂交瘤法):将普通抗体产生细胞(脾细胞)与产生McAb的杂交瘤细胞融合而成;此法连续性好,但构建过程复杂、周期长、纯化技术复杂,基因组过大且不稳定,又不能对双功能抗体进行改造。

故不常用51.基因工程法:1993年由Holligen等人首次构建而成,即用人工接头连接不同抗体的VH和VL,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53.HBsAg的反向被动血凝诊断试剂检测原理:红细胞经甲醛处理后,在酸性条件下能吸附蛋白质,当纯化的抗乙肝病毒血清吸附其上时便具有抗体活性,若待测样品中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时,则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而使血细胞发生凝集52.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是将组织或细胞从机体取出,在体外模拟机体体内生理条件进行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

已有近百年历史了。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一系列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细胞工程学53.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单位,按人们的意志,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有目的地进行精心操作,使细胞的某些遗传特性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或产生新品种的目的,以及使细胞增加或重新获得产生某种特定产物的能力,从而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大量培养、增殖,并提取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54.病毒载体:如牛痘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和杆状病毒等牛痘病毒已广泛用于构建多价疫苗;逆转录病毒正被试验用于基因治疗;杆状病毒载体-昆虫细胞体系也已成功用于几百种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55.磷酸钙沉淀法:将溶解的DNA加在NaH2PO4溶液中,再逐渐加入CaCl2溶液,当NaH2PO4和CaCl2形成Ca3PO4沉淀时,DNA被包裹在当中,形成DNA- Ca3PO4共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