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7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阳光小学何永莲2012.3.6《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一、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
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
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实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精选数学小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我们一起去购物”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老师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能买几个?“谁来帮帮老师?”由学生合作完成,并理解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再次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结构特点,第三步怎样求物品的单价呢,借助“想一想”来解决问题,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有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从它的一个顶点处挖去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后,剩下物体表面积和原来的表面积相比较,()A.大了 B.小了 C.不变 D.无法确定2.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他们的速度比是3:4,路程比是8:3,那么他们所需时间比是()A.2:1 B.32:9 C.1:2 D.4:33.两个圆的周长之比是2:5,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是()A.2:5 B.5:2 C.4:25 D.25:44.一件商品先涨价5%,后又降价5%,则( )A.现价比原价低 B.现价比原价高 C.现价和原价一样5.一位工人搬运1000只玻璃杯,每只杯子的运费是3分,破损一只要赔5分,最后这位工人得到运费26元,搬运中他打碎杯子()只.A.30 B.50 C.60 D.806.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A.12分米B.18分米C.16分米7.下面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A.B.C.D.8.有6瓶饮料,其中有1瓶过了保质期,现从中任取一瓶,没过保质期的可能是()A.15B.57C.16D.569.把1升水倒入容积为220毫升的纸杯中,最多可以倒满( )杯。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我们一起去购物”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老师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能买几个?“谁来帮帮老师?”由学生合作完成,并理解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再次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结构特点,第三步怎样求物品的单价呢,借助“想一想”来解决问题,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面图形是用木条钉成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的时()A.B.C.D.2.把3个白球和5个红球放在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是蓝色的。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3.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素数,它的面积是()。
A.奇数B.偶数C.质数D.合数4.半圆的周长为( )。
A.πr+r B.πr+2r C.+r5.785÷(3×3)=( ),商“8”写在()位数上。
A.个位数B.十位数C.百位数6.某超市节假日进行‘买三送一’(即买三盒送一盒)促销,相当于打()折A.三B.三五C.四D.七五7.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
则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我们一起去购物”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老师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能买几个?“谁来帮帮老师?”由学生合作完成,并理解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再次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结构特点,第三步怎样求物品的单价呢,借助“想一想”来解决问题,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A.1 B.2 C.32.自然数按因数的数分,可以分为( )。
A.奇数和偶数B.质数和合数C.质数、合数、0和13.游泳馆收取门票,一次30元。
现推出三种会员年卡:A卡收费5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25元;B卡收费20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20元;C卡收费40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15元。
某人一年游泳次数45~55次,他选择下列()方案最合算。
A.不办理会员年卡B.办理A卡C.办理B卡D.办理C卡4.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A.0.5和2 B.和C.和D.和5.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根据圆点的变化,探究其规律,则第8个图形中圆点的个数为()。
2023年《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3年《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023年《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
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
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提高。
2023年《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1首先非常感谢周老师到我们学校指导教学。
下面我针对所执教的“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31~例4)”进行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依据例4情境图,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进入“商店”。
“购物”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融合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交流、整理信息,不仅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后面通过摆花盆,不仅设计出叻中与众不同的摆法,而且还能自己提出问题,感受事物的规律性。
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参与他人交流中,捉住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2、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在探索摆花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摆放。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在我的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真切的希望周老师能走进我的课堂,帮助我。
《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课后教学反思2教学时,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能吸收本节课的内容,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课堂上教师过多的牵制学生,没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说倍数间的关系。
2、本节课练习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到后边的时候有些枯燥,应该设计多些形式的练习,如,选择、填空、判断等。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研记录

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研记录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存在如下问题: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
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用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
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
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我们一起去购物”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老师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能买几个?“谁来帮帮老师?”由学生合作完成,并理解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再次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结构特点,第三步怎样求物品的单价呢,借助“想一想”来解决问题,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3分)(2012•廊坊)用一根52厘米长的铅丝,正好可以焊成长6厘米,宽4厘米,高()厘米的长方体教具.A.2B.3C.4D.52.在以下绿色食品、回收、节水三个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3.小明用一块54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木块削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模型,他削去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18 B.36 C.27 D.254.80×1.5%=( )A.1.2 B.10 C.500 D.0.8755.在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8个角上,各锯下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现在它的表面积和原来比()A.不变B.减少C.增加D.无法确定6.下列图形不是左面的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拟理想: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
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
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2〕力求表达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拟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开展题。
开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
进而开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习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
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开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答复。
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整节课,我有点小小的遗憾,时间分配不是恰到好处,拖了3分钟。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图片,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及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最大程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第二步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要用几个纸盒?”这两个问题;第三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展示方式:个别说、跟着同学一起说,全班齐说,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分析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巩固提升环节,我注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再进行解决: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们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
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处理不够灵活;再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未及时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还有,在学生说出了意义不同,我没有及时进行深入提问,错过了一个让学生体会的时机;还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7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7篇)《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1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供给的信息,留意了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动身,亲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热忱高,充分表达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
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楚、流畅。
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1、在教学中留意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力气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进展为中心,引导学生觉察、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成为学生进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
同时在教学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承受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动口动脑的力气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学问简洁承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舞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制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维力气,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学问解决简洁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稳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生疏“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依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
最终检验。
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全部状况都是商+1,两种状况的比照,最终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习加深对学问的稳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依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一、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
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
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X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情愿学了。
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在图中搜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期望解决的问题。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心愿,并且使学生发觉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表达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法。
实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觉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拟两题之间的关系,发觉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会用除法来解决“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一个数理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
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
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玩具店商品价钱”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解决问题方法,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
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要联系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困难些。
教科书注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先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建立“倍”的概念,把几倍与以前学过的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
使学生明确求15是3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
因此,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上不同,在数量关系上是一样的。
这样,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因此我认为教学这一知识,要实现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学过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我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作了如下设计:1、通过复习导入。
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题。
3、有效训练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注重学生的说,突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数学术语的表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优秀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优秀的教学反思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优秀的教学反思(共含14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二年级下册数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学期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解决这一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读题后明白里面告了一些什么条件,紧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问题理清所告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做好学生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学生确定第一步先计算什么,这时必须让学生说清楚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只有这样在写单位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最后第二步就解决了人家的问题了。
这些对于我大人来说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下面就是我在教了这部分内容后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学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认真的审题,所以往往导致解题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利用课堂的时间,放慢讲解的速度,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读两次,再找到相关的问题,根据问题想想需要那些信息,看看人家告了些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缺来的那个条件就是自己要求的第一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有所改观,对于一些极个别的学生做到稍稍一惩罚就做得很好,所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把握好尺寸,才能更好的驾驭学生。
二、其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第一步算出来不明白写什么单位,比如王老师买7元一枝的钢笔花了63元,那么买5枝要花多少钱?学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学生却只看问题里的单位所以经常写成了“元”,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什么单位了,就如上例学生只要说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应该写“元”了。
三、最后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丢了(),比如妈妈用100元买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条29元的裤子,应找回多少?学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写综合算式时就写成了100—45+29=26元,这是他忘了应该先算加法要加()了,不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教材着重加了画图理解这一环节,加深对除法两种含义的理解。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两种类型的题是用除法计算,但在表达方面还是比较弱。
所以我在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三步曲来进行回答。
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进行比较,突出两个问题的'结构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
通过比较异同,认识到平均分虽然不太,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个别说,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然后同桌说,但发现在说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散,没有认真说,对于中下生来讲说的环节还是挺困难的。
以后可能在表达的环节要采取鼓励的办法,让好生带动差生,加深除法含义的理解。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38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3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
最后检验。
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2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热情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
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流畅。
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1、在教学中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含试卷)

《用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通过“我们一起去购物”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老师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能买几个?“谁来帮帮老师?”由学生合作完成,并理解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再次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结构特点,第三步怎样求物品的单价呢,借助“想一想”来解决问题,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边长为自然数,面积为165的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共有()种。
A.2 B.3 C.4 D.52.两个不同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A.偶数B.质数C.合数3.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A.1 B.2 C.34.一个密封不透明的袋子里装了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的两个红球、两个黄球和两个绿球。
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A. B. C. C.5.下面的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B.C.6.一张长10cm、宽8cm的纸,如果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cm的正方形,那么剩下纸片的周长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相比,( )。
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7.1个汽油桶可装100升汽油,这个桶的()是100升A.体积B.容积C.表面积8.某超市按进价加40%作为定价销售某种商品,可是销售得不好,只卖出了,后来老板按定价减价40%以210元出售,很快就卖完了,则这次生意盈亏情况是()A.不亏不赚B.平均每件亏了5元C.平均每件赚了5元D.不能确定9.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9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6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7篇〕《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7篇〕《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
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假设出现问题老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拟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答复灵敏处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历,在纯熟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稳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局部。
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展训练。
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严密联络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泉,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理论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络;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缺乏,还有以下几点没有到达预期目的:1、总结局部,老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广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老师语言,在本节课中老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进步。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
是在学习了除法计算的根底上进展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根底。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新课,稳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提醒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才能。
浸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
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节课还有很多的缺乏之处。
课堂容量太大。
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局部的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进步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
比方“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无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才能。
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拟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方:“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
”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
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明晰明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这节课主要是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严密联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和创新意识。
新教材着重加了画图理解这一环节,加深对除法两种含义的理解。
学生根本能掌握这两种类型的题是用除法计算,但在表达方面还是比拟弱。
所以我在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三步曲来进展答复。
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进展比拟,突出两个问题的构造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考虑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络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
通过比拟异同,认识到平均分虽然不太,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拟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个别说,让表达才能较好的学生带动,然后同桌说,但发如今说的过程中有局部学生比拟懒散,没有认真说,对于中下生来讲说的环节还是挺困难的。
以后可能在表达的环节要采取鼓励的方法,让好生带动差生,加深除法含义的理解。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本节课是第23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究性的学习图片,感知生活与数学的严密联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考虑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络,受到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拟可以:1、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题目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要用几个纸盒?”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拟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一样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注重学生的说。
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跟着同学一起说,全班齐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开展了学生的表达才能、自主才能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才能。
但也有许多缺乏之处:如在比拟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答复处理不够灵敏。
在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忘记了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
还有有的学生说出了意义不同,我没有及时进展深化提问,错过了一个让学生体会的时机。
总之,做为老师,不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参来辅助教学,还要多和老师交流如何教学,多听课、上课,多讨论,在理论中积累经历,让自己一点一点进步!《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教学时,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将一个详细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考虑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能吸收本节课的内容,但仍存在以下几点缺乏:1、课堂上老师过多的牵制学生,没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说倍数间的关系。
2、本节课练习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到后边的时候有些枯燥,应该设计多些形式的练习,如,选择、填空、判断等。
课前准备的练习纸在课堂上也没能利用上,导致学生动手写的比拟少。
3、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知识不仅仅是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开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理论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络,在此根底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老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4、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
数学来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局部,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根底上,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老师对教材有深化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老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方: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开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自主才能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才能。
缺乏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才能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渐渐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