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信元交换的特点和区别。

3. 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体系结构。

4. 学会分析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概述1.1 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1.2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1.3 交换技术的分类2. 电路交换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2.2 电路交换的优点和缺点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3. 分组交换3.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3.2 分组交换的优点和缺点3.3 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4. 信元交换4.1 信元交换的基本原理4.2 信元交换的优点和缺点4.3 信元交换系统的组成5.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5.1 交换机的基本原理5.2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5.3 交换机的分类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交换原理及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料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4. 实验设备:提供交换机等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合理的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第1-4课时:现代交换技术概述第5-8课时:电路交换第9-12课时:分组交换第13-16课时:信元交换第17-20课时: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第21-24课时:交换网络的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第25-28课时: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29-32课时:实验操作和综合练习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第一章:现代交换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理解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2 教学内容1. 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4 教学活动1. 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讲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分析现代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2.1 教学目标1. 掌握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2 教学内容1. 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2.4 教学活动1. 讲解电路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分析电路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章:存储交换原理3.1 教学目标1. 掌握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理解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2 教学内容1. 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存储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交换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3. 文献调研法: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呢?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标现代交换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包括:1.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了解网络拓扑结构、协议分类、网络QoS等相关知识4.具备交换技术设计和实现的能力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式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交换原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设计中,设定一个小型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课程设计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手段1.网络资源现代交换原理是一门紧紧联系着网络技术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优秀网络课程、网络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可以展示实际交换原理的工作状态,通过实际模拟与演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交换原理。

具体软件包括Packet Tracer、WireShark、模拟实验软件等。

3.实验室实践通过搭建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交换技术设计、实现和测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现代交换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其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交换原理 电子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 电子教案

6
现代交换原理
第1章 概论
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
一、接口技术
交换机一般都具有用户接口和中继接口,分别对应用户线和中 继线。 主要作用: 1)一方面将来自终端或其它交换机的各种传输信号转换成统一的 交换机内部工作信号,并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予以规范化的信令传 送给控制模块,将用户消息传送给互连网络,以便控制模块或互连 网络进行处理或接续 2)另一方面是将来自于交换机的信令或用户消息转换成适合用户 线或中继线传输的信号并通过这些线路发送出去。 针对处理的信号性质、不同类型的交换机所具有的接口技术也不完 全相同。
24
现代交换原理
第1章 概论
2.2 交换控制单元
一、基于时分结构的典型交换单元 2、时间交换单元
时间交换单元(T交换单元或T接线器 )。 主要应用于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交换。 由用户信息存储器、控制存储器和计数器组成。用户信息存储 器用于存储用户数据 ;控制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信息存储器的控制 写入或控制读出的地址;计数器用于控制用户信息存储器和控制存 储器的读写操作,为了保证同步操作,要求计数器的时钟频率与时 隙频率相等。 采用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工作。
现代交换原理
第1章 概论
第1章 概论
1.1 通信网与交换 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 1.3 交换技术分类
1
现代交换原理
第1章 概论
1.1 通信网与交换
通信的目的: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通信系统组成 1)终端。 2)传输媒介。 3)信息转接设备。
2
现代交换原理
第1章 概论
1.1 通信网与交换
点对点通信系统:
17
现代交换原理
第1章 概论
2.1 信号复用方式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设计

“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设计摘要:程控数字交换是控制系统依靠事先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引导微分处理机对各种信令进行处理,对交换网络和接口进行必要的控制。

单一的S接线器不能单独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而T接线器可以单独构成,但是T接线器容量受到限制,因此本设计采用四级接线器,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形成无阻塞型数字交换网。

采用接线线器构成的数字交换网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时间接线器和空间接线器的不同组合以得到一定容量要求,在交换器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PCM的复用度。

关键词:TSST;S接线器;T接线器;数字交换网目录第1章绪论 (1)1.1 设计背景 (1)1.2 设计参数及内容 (1)第2章时分数字交换网 (3)第3章数字交换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4)3.1 数字交换网的基本概念 (4)3.2 时间(T)接线器 (4)3.2.1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4)3.2.2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5)3.3 空间(S)接线器 (6)3.3.1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6)3.3.2 S接线器的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8)第四章 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10)4.1 串/并变换和并/串变换 (10)4.2 TSST接续网 (11)4.3 TSST网络工作原理 (12)第五章网络阻塞分析 (15)总结 (16)参考文献 (17)第1章绪论1.1 设计背景随着数字交换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交换网络是程控交换系统中一种规模可缩放的大容量数字交换部件,目前在交换局中运行的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其数字交换网络主要采用复制式T型时分交换。

在实现上通常采用专用通信芯片。

现今数字网络已经在通信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大大简化了网络容量的局限性,实现大容量。

其业务能力增强,且具有强大的网络智能化管理。

现在的数字交换网络也增加了很多个性业务,相信数字交换机将是现在数字通信社会不可取代的只能设备。

数字交换机的诞生不但使电话交换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对开通非电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学号:201320130101学生姓名:肖庭林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321301指导教师:涂其远老师2016年6 月17 日模拟中继接口通信实验目的了解模拟中继信号的接续过程。

了解程控交换系统的组成及信号交换过程。

了解主要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信号特点。

实验原理1.原理框图中继通信接口框图由前面的各单元实验可知,信令的产生与信号的交换可在一个实验箱内完成电话单机的工作。

若将两台实验箱通过中继电缆线连接,则实现两台实验箱的长途通信。

图是它们的接口框图。

中继通信拨号方式:01+被叫号码。

模拟中继与数字中继区别仅仅是硬件的电气特性不同,从呼叫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角度看,二者并无明显差异,譬如数字中继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模拟中继也可以使用数标1进行出入局呼叫。

在数据生成方法上,增加中继组、添加中继电路、增加出局路由等等,模拟中继和数字中继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上层的业务处理来说,PP程序将数字中继与模拟中继的差异性屏蔽了。

由于各模拟中继硬件电气特性不同,在进行自环出入局呼叫,自环的方法一定要正确,交换机的中继接口可分为两种:数字中继接口、模拟中继接口。

在数字程控交换机与数字程控交换机之间需要采用数字中继接口对接。

而在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模拟程控交换机或人工交换机之间则需要采用模拟中继接口对接。

由于在数字程控交换机普遍应用之前,在电话交换网中陆续采用过多种类型的模拟或人工交换机,为适应这种组网的需求,在模拟中继接口上不得不又分多种类型的模拟中继接口。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公网和专网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模拟和人工交换机在运行,种类齐全的模拟中继接口提高了交换机组网的灵活性。

2. 模拟中继接口(1)载波2600中继接口(SFT2600)(2)环路中继接口(TRK)(3)载波2400中继接口(SFT2400)(4) E&M 中继接口 1 (EMT)(5) E&M 中继接口 2 (EMT)(注:现已不用)(6)磁石中继接口(MT)(7)实线中继接口(ABTI、ABTO)直拨中继接口(AB12、AB15)(注:现已不用)3模拟中继功能、特性表实验过程1.中继实验步骤:因为四路电话拨号是相似的,下面以甲方一路为例,来说明其工作过程:将两台实验箱用一根中继电缆连接线相接起来,打开电源工作开关,按下薄膜输入开关上的“复位”键,此时显示“LET-CK……”,按“开始”键,进入主菜单工作状态,选择“交换方式”,按“确认”键,再选择“空分交换”工作方式,按下“确认”键后,使CPU工作在空分交换方式。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 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201010315XXX 年级 2010级指导教师宋刚职称副教授2013年12月6日设计报告成绩(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设计报告交院实验室保存。

设计一个“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专业:学号:学生:指导教师:宋刚摘要: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终端、交换、传输三部分构成,交换是通信系统的核心。

其中,时分接线器(T型)和空分接线器(S型)是程控交换技术中最基本的交换单元电路,S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不同复用线之间同一时隙内容的交换,T接线器的作用是完成在同一条复用线上的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

为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通话,数字交换网络必须完成不同复用线上不同时隙的交换,即将数字交换网络上某一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指定时隙。

本设计中为达到一定的容量要求,在交换前要将多个PCM低次群系统复用成PCM 高次群系统,然后一并进行交换。

交换完成后要将复用的信号还原到原来的的PCM低次群上。

本课程设计采用TSST四级接线器构成数字交换网络,能同时完成时间交换和空间交换的功能。

关键词:数字交换网络;T接线器;S接线器;复用线目录绪论 (4)第1章时间(T)接线器 (5)1.1 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5)1.2 T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5)1.3 T接线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 (5)第2章空间(S)接线器 (8)2.1 S接线器的基本功能 (8)2.2 S接线器的基本组成 (8)2.3 两种控制方式和控制原理 (9)第3章网络阻塞 (12)3.1 网络阻塞的计算 (12)3.2 内部阻塞 (12)第4章 TSST时分数字交换网络 (14)4.1 TSST设计思路 (14)4.2 TSST数字交换网络的系统组成 (14)4.3 TSST数字交换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 (16)第5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绪论程控数字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物,是数字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关键设备,在电信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交换原理 课设

现代交换原理   课设

课程设计任务书
8)话终、主叫先挂机
①假设主叫用户先挂机,电路交换系统检测到以后,进行通话路由复原;
②停止计费;
③向被叫用户送忙音。

④被叫用户挂机复原
9)被叫先挂机
①另一种可能是被叫用户先挂机。

因为是局内市话呼叫,电路交换系统检测到以后,直接进行通话路由复原;
②停止计费;
③向主叫用户送忙音。

④主叫用户挂机复原。

图1 呼叫流程图
3.呼叫处理软件
呼叫处理软件主要负责呼叫连接的建立与释放以及业务流程的控制,它是负责整个呼叫过程控制的软件。

具体完成的主要功能如下:
①用户线和中继线上各种输入信号的检测和识别;
②呼叫相关资源的管理;
③对用户数据、呼叫状态以及号码等进行分析;
SDL图描述的是一个激励—响应过程。

在呼叫处理过程中,SDL图描述某一状态下,给予一输入信号,然后会带来一系列分析处理动作,输出响应命令(任务执行或输出控制命令),引起状态转移。

常用的图形符号:
1、状态
2、输入
3、输出
4、判别
5、任务
图2 局内呼叫SDL图
图3 一次正常呼叫传送信号的流程图
图4 一次正常呼叫状态分析图
四、实例设计
下面以F-150程控交换系统中的用户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在F一150系统中,用户数据分为去话数据(ORIG)和来话数据(TERM)。

图5示出了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用户电路用户电路用户电路用户电路中继接口电路控制单元交换用户电路用户电路用户电路用户电路中继接口电路控制单元交换《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2013级通信工程专业1321301-2班)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知识,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掌握现代通信网交换节点所采用的技术,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在实验室现代程控交换原理实验箱或者计算机上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

掌握相关课题的工作原理,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系统组成及程序设计与分析(1)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原理分析透彻,技术实现方案合理可靠;(2)按照现代交换原理相关研究课题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组成,完成从理论分析、系统软硬件组成、程序设计,调试及功能分析的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求1、模拟中继接口通信研究目的:了解模拟中继信号的接续过程。

原理:中继通信接口框图由前面的各单元实验可知,信令的产生与信号的交换可在一个实验箱内完成电话单机的工作。

若将两台实验箱通过中继电缆线连接,则实现两台实验箱的长途通信。

图8-1是它们的接口框图。

中继通信拨号方式:01+被叫号码,其中第一个“0”表示拨打长途,第二个“1”表示中继电缆对方电话局局号(在本实验当中,即表示被叫方所在的实验箱)。

研究内容:利用两台实验箱完成中继接口通信的信号流程。

画出本次实验电路方框图,并能说出其工作过程。

画出各测量点在各情况下的波形图并解释说明。

2、时分复用与时分交换原理研究目的:1.掌握时分复用原理。

2.熟悉数字程控交换网络的组成、原理与实现方法。

原理:1.时分交换原理图7-1时分交换系统时隙分配图时分复用是建立在抽样定理基础上的,连续的模拟信号有可能被在时间上离散出现的抽样脉冲值所代替。

这样,当抽样脉冲占据较短时间时,在抽样脉冲之间就留出了时间空隙。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交换原理》教学大纲一、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现代交换原理”课程为3学分、48学时的专业基础课,其的理论(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如下:(一)交换概论(4.5学时)1、交换与通信网2、各种交换方式3、交换系统(二)交换网络 (7.5学时)1、交换网络的构成2、交换单元交换单元的基本概念空分交换单元(开关阵列、空间接线器)时分交换单元(时间接线器)3、交换网络交换网络的基本概念CLOS网络TST网络BANYAN网络4、研讨课(或习题课、小测验)(三)程控数字交换与电话通信网(10学时)1、电话交换基础2、程控数字交换机系统结构3、接口电路模拟用户电路、数字中继电路4、数字交换网络-话路建立5、控制系统交换机控制系统特点、控制系统构成方式、多处理机工作方式6、程控交换软件技术交换机软件系统概述、呼叫处理基本原理、交换软件设计技术7、电话通信网8、研讨课(或习题课、小测验)(四)信令系统(8学时)1、信令概述信令概念、信令的分类、信令方式2、No.7 信令系统No.7信令系统概述、No.7信令及其协议栈、No.7信令流程3、No.7 信令网4、常用IP网协议(SIP、H.323、MGCP)5、研讨课(或习题课、小测验)(五)移动交换(4学时)1、GSM系统体系结构、信令过程、组网方式2、GPRS系统3、3G系统IMT2000简介、WCDMA、cdma20004、研讨课(或习题课、小测验)(六)IP交换技术(10学时)1、IP路由技术IP路由交换基本原理路由器体系结构的演变及其工作原理典型设备介绍及应用举例2、ATM交换技术ATM技术产生背景窄带ISDN概念、ISDN交换机结构、ISDN信令过程宽带ISDN业务分析ATM基本原理ATM网络技术ATM交换技术3、IP与ATM融合的各类交换技术IP与ATM的比较IP与ATM融合模型重叠模式(原理、CIP举例)集成模式(原理、Ipsilon 的IP交换举例)4、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PLS的概念MPLS的交换原理标记交换路由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MPLS的应用和发展5、研讨课(或习题课、小测验)(七)软交换与IMS (4学时)1、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业务层技术演进VoIP技术的发展控制层技术演进2、软交换系统原理软交换概念及系统组成软交换控制器原理软交换系统协议栈软交换系统网关和接入技术软交换系统业务技术3、IMS技术原理IMS技术的产生IMS系统组成及技术特点IMS业务及其应用(八)总结课二、实验教学内容“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置了16学时的随堂实验,该实验不占课程的48学时,具体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如下:(一)交换系统认知实验了解数字程控交换系统、MPLS路由器及软交换系统等的体系结构,进行业务体验及网管操作。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课程设计一、引言现代通信技术是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利用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完成通信。

随着信息交换的需求和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在设计和运行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课程设计目的在于研究交换原理和通信网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广泛的知识和实践体验,同时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1. 系统架构设计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建立一个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

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范围,为了确保系统的良好运行,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可靠性:网络系统必须能够抵御各种干扰和攻击,确保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可扩展性:网络系统将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以满足大量用户的通信需求。

•安全性:网络通信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以防止信息被攻击和泄露。

基于以上的因素进行详细的网络架构设计,选择合适的协议和技术架构,完成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 系统需求分析网络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对系统实现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之前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网络系统必须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来进行设计,比如各种媒体的传输、实时音视频通信等。

•性能需求:网络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性能指标,比如传输速率、延时等。

•安全需求:网络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机制,保证信息不被泄露。

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通信协议、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设计一套完备的通信系统。

3. 系统实现网络通信系统的实现需要完成如下工作:•设计网络拓扑:根据需求和架构,确定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包括主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节点之间的连接。

•配置路由器:根据用户需求和设计要求,对路由器进行配置,使之满足网络中各种协议的通信需求,并能够灵活的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配置交换机:根据用户需求和设计要求,对交换机进行配置,实现数据的转发和交换,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流动,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前言现代交换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教学设计基于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课程教材,旨在提供一种系统、完整、严谨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该学科的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交换原理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具体来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架构和通信原理;2.理解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3.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调度算法;4.熟悉VLAN、QoS、MPLS等网络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实现方法。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物理层的编码、调制和传输技术;3.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协议和数据处理方式。

交换技术1.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2.交换机的结构、组成和功能;3.交换机的性能指标、性能特点和调度算法。

高级网络技术1.VLAN的应用原理和实现方法;2.QoS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3.MPLS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现。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1.讲授法: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和PPT演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点;2.实验法:通过实验课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技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研讨法:通过小组研讨和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4.作业法:通过布置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我们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2.课件:包括各章节的PPT课件、视频资料等;3.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教学设计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教学设计前言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领域内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交换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方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如下:1.了解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数据交换、转发、路由等基本技术;3.熟悉常见的交换技术,如ATM、MPLS等;4.能够分析和应用交换技术,解决网络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交换原理和协议1.交换技术的历史和发展;2.交换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3.常见的协议和标准,如SDH、SONET、ATM等。

第二章:交换技术的应用1.数据交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以太网、令牌环和FDDI等局域网技术的应用;3.ATM、MPLS和IP等广域网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交换网络的优化1.网络拓扑和路由算法;2.交换机的性能和负载均衡;3.交换技术的故障诊断和维护。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交换原理和技术,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式教学,介绍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2.实验式教学,通过模拟交换场景和实际网络,加深学生的理解;3.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交流;4.组织小组研究,通过合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课堂随机提问,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2.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交换技术应用的理解;3.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全套教学内容的掌握。

结论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课程设计报告学年学期09-10学年第二学期题目时分交换编程调试实验专业、学号通信系统20072087授课班号270501学生姓名钮健指导教师邓志祥摘要以电路联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方式。

电话网中就是采用电路交换方式。

人们可以打一次电话来体验这种交换方式。

打电话时,首先是摘下话机拨号。

拨号完毕,交换机就知道了要和谁通话,并为双方建立连接,等一方挂机后,交换机就把双方的线路断开,为双方各自开始一次新的通话做好准备。

因此,可以体会到,电路交换的动作,就是在通信时建立(即联接)电路,通信完毕时拆除(即断开)电路。

至于在通信过程中双方传送信息的内容,与交换系统无关。

电路交换又分为时分交换(Time Division Switching,TDS)和空分交换(Space Division Switching,SDS)两种方式。

时分交换是把时间划分为若干互不重叠的时隙,由不同的时隙建立不同的子信道,通过时隙交换网络完成话音的时隙搬移,从而实现入线和出线间话音交换的一种交换方式。

时分交换的关键在于时隙位置的交换,而此交换是由主叫拨号所控制的。

为了实现时隙交换,必须设置话音存储器。

在抽样周期内有n个时隙分别存入n个存储器单元中,输入按时隙顺序存入。

若输出端是按特定的次序读出的,这就可以改变时隙的次序,实现时隙交换。

空分交换是指在交换过程中的入线通过在空间的位置来选择出线,并建立接续。

通信结束后,随即拆除。

比如,人工交换机上塞绳的一端连着入线塞孔,由话务员按主叫要求把塞绳的另一端连接被叫的出线塞孔,这就是最形象的空分交换方式。

此外,机电式(电磁机械或继电器式)、步进制、纵横制、半电子、程控模拟用户交换机及宽带交换机都可以利用空分交换原理实现交换的要求。

电路交换常于分组交换进行比较。

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分组交换的通信线路并不专用于源与目的地间的信息传输。

在要求数据按先后顺序且以恒定速率快速传输的情况下,使用电路交换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现在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现在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现在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交换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分类。

2. 学生能描述并分析各种交换技术(如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等)的工作流程及其优缺点。

3. 学生能了解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网络中的交换技术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掌握交换设备的配置与调试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仿真软件,模拟交换技术的工作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交换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网络通信领域新知识的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换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性,增强信息社会的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交换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交换技术概述- 交换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交换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与地位2. 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原理与工作流程- 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 电路交换设备与应用案例3.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原理与工作流程- 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 分组交换设备与应用案例4. 帧中继技术- 帧中继原理与工作流程- 帧中继技术的优缺点- 帧中继设备与应用案例5. 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型交换技术简介(如ATM、IP交换等)- 交换技术在5G通信中的应用- 交换技术未来发展趋势6. 实践教学- 交换设备配置与调试- 网络仿真软件操作与案例分析- 交换技术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交换技术概述第2-3周:电路交换技术第4-5周:分组交换技术第6周:帧中继技术第7周: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第8周:实践教学与总结教材章节关联:《计算机网络技术》第5章 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程》第3章 交换技术实验内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课程设计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要求:设计可实现PCM帧结构,即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开关信号时隙、特殊码时隙中的后三者进行任意交换的电路。

1、下载MaxplusII 10.0,并安装;2、利用lisense开通软件;3、设计原理图并仿真;4、设计软件下载及测试。

二、原理框图:由帧同步码检测输入数据并产生脉冲。

在串并变换,先将每一个时隙进行分离,把第一部产生的脉冲经过电路产生写控制脉冲,即控制时隙的互换,再和读脉冲一同控制缓冲存储的数据,最后在进行并/串变换,输出数据。

这样就实现了时隙之间的互换。

三、所用芯片:1、7474由两个D触发器构成2、8dff8个D触发器构成,实现八位移位寄存器3、16cudstr16位移位寄存器,CKRN和SETN接高电平、LTRT接低电平时实现移位功能4、81mux8选1数据选择器,由A,B,C三端控制5、74166八位并进---串出移位寄存器。

STLD为高电平时移位控制,低电平是置入控制。

四、原理说明:1、帧码检测四个7474芯片,构成一个八位移位寄存器,输出结果想与。

只有输入为帧同步码,即11100100时,最后一位才出现高电平,其余为低电平。

以此识别帧同步码。

脉冲之间相隔4时隙,32个时钟周期。

2、写控制脉冲帧同步码识别产生的结果依次向后移8位、16位、24位,32时隙后构成循环。

即将每个时隙依次错开。

此数据与时钟相与,得到向上脉冲,周期不变。

3、串/并变换以第二时隙为例,数据经过八位移位寄存器后,依次后移一位,得:8组数据分别经过8个D触发器。

D触发器低电平保持,高电平在上升沿读入。

第二时隙数据为11110000,相应时钟上升沿对应位置如图:如此则按位读取了第二时隙数据内容,然后并行输出。

其他时隙同理。

上图为第二时隙并行输出结果,可读出为11110000。

4、缓冲存储及并/串变换4个时隙分离后,输入到四个74166芯片中。

74166芯片是由STLD端进行控制,高电平移位控制,低电平是置入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摘挂机检验原理与设计分析学号:2学生姓名:刘专业:通信工程班级:指导教师:2016年12 月17 日目录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二、设计目的···································································三、设计内容和目的····························································四、源代码·····································································五、结果·····································································六、心得······································································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知识,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掌握现代通信网交换节点所采用的技术,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在实验室现代程控交换原理实验箱或者计算机上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

掌握相关课题的工作原理,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系统组成及程序设计与分析(1)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原理分析透彻,技术实现方案合理可靠;(2)按照现代交换原理相关研究课题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组成,完成从理论分析、系统软硬件组成、程序设计,调试及功能分析的全过程。

二、设计目的摘挂机检测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摘挂机检测原理的掌握情况。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1、设计原理设用户在挂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0”,用户在摘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1”,摘挂机扫描程序的执行周期为200ms,那么摘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0”到“1”的变化点,挂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1”到“0”的变化点,该原理的示意图如下所示: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把前200ms的线路状态保存以备这次可以读取,同时读出这次的线路状态,把前200ms的线路状态取反与这次的线路状态相与,如果为1,就说明检测到摘机消息了。

同理,我们把这次的线路状态取反再与前200ms 的线路状态相与,如果为1就说明检测到挂机消息了,然后把摘挂机信号作为事件放入摘挂机队列中。

2、主体流程图3、步骤:了解实验原理及设计;了解实验主体流程及主要数据结构;编写C程序实现对摘挂机状态的检测;在实验平台上运行程序;四、源代码1、主要数据结构:函数功能为:检测到摘、挂机事件,并把该事件放入到摘挂机事件队列中。

函数原型:void scanfor200(int linestate200[LINEMAX],int linestate[LINEMAX],UpOnnode * head1, UpOnnode* end1);其中LINEMAX为线路总数,是定义在"bconstant.h"中的一个宏,linestate200[LINEMAX]为已保存的200ms前线路状态,linestate[LINEMAX]为当前的线路状态,head1,end1为摘挂机队列的首尾指针,该队列已经在主程序中进行了初始化。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检测到的摘挂机事件以摘挂机队列节点的形式插入到摘挂机事件队列中。

数据结构说明:头文件:"bconstant.h";(以下的数据结构都已在该文件中定义)LINEMAX :最大线路数;int linestate200[LINEMAX],linestate[LINEMAX]:线路从0开始编号;状态:1:有电流,0无电流;enum UporOn {ehandup,ehandon} :为摘挂机区别符:ehandup表示摘机,ehandon表示挂机;struct UpOnnode //摘挂机队列节点结构{UporOn phonestate; //摘挂机区别符;int linenum; //线路号(从0开始);struct UpOnnode* next; //指向下一节点的指针;};注意事项:1.我们编写的模块是基础实验部分预加载的本局交换系统的一个模块而已,在系统中head1头指针和end1尾指针已经完成初始化。

为方便起见,我们的摘挂机事件队列是一个包含头节点的单向链表,并且头指针指向该头节点,尾指针在初始化时也指向了该节点。

所以在我们的函数编写中应保证头指针始终指向该头节点上、尾指针指向摘挂机事件队列的最末一个节点。

2.注意把这次扫描的线路状态值保存在前200ms扫描线路状态数组中,以便主程周期调用。

2、代码#include "bconstant.h"extern "C" _declspec(dllexport) voidscanfor200(intlinestate200[LINEMAX], int linestate[LINEMAX],UpOnnode * head1,UpOnnode * end1){int i;UpOnnode * p;for(i=0;i<LINEMAX;i++){if(linestate[i]&~linestate200[i]){ p=new UpOnnode;p->phonestate=ehandup;p->linenum=i;p->next=0;end1->next=p;end1=p;}if(linestate200[i]&~linestate[i]){ p=new UpOnnode;p->phonestate=ehandon;p->linenum=i;p->next=0;end1->next=p;end1=p; }}if(i==LINEMAX)for(i=0;i<LINEMAX;i++)linestate200[i]=linestate[i];return; }//此函数不需修改extern "C" _declspec(dllexport) void freenode(UpOnnode * node){delete node;}五、结果能正确检测摘挂机动作并进行通话,通话结束后一方挂机未挂机一方送忙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