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张辉陈思谦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的现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将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着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动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关键是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因分析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普遍提高,通过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合理配置,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质化,即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代替传统农业技术,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取代自给半自给的生产方式,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优化来替代掠夺式的破坏性农业,走中国式集约化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集约型农业主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即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而素质低。数量大,表明其蕴含着庞大的潜在生产力,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素质低,则说明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城镇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支撑。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劳动力顺利转移为重要前提,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用人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当前,我国高达近2亿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客观上要求将其有效转移至非农产业中去,转移到乡镇企业、服务行业和进入城市各行各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利用。而要实现这种有效转移,就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用100年才实现的人口增长类型转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教育结构有了重大调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得到重视和发展,并通过逐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高素质劳动者缺乏和一般劳动力资源低效使用并存的矛盾、数量庞大和质量低下并存的矛盾、结构失衡的矛盾。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高达近2亿,每年还将增加600万,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现代化集约化农业迫切需要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化素质的劳动力,然而,我国农民的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科技素质相对低下,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难以承担高昂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我国农民并不宽裕,而通过各种教育的途径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成本相对较高,一般农民很难承担得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达到5153元,为历史新高,但用于来年的再生产以及家庭的衣食消费、医疗、生活开支、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学杂费后,所剩寥寥无几。而在勉强达到温饱水平的贫困地区,农民根本无力支付个人教育成本。农民个人教育投资不足,加之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构以及文化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等一般都集中在城里,增加了农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2)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早在2007年就已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关系,偏重物质资本投入而轻视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素质、挖掘农民内在潜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一些地方政府即使实施了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于形式。

(3)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多年来,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投资不够。截至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只占GDP的3.5%左右,人均教育经费只是美国、日本的1/50,印度的2/3,用于农村教育的支出更是少之又少。与城镇教学条件相比,农村教育环境包括教学手段、学校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很不完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制度障碍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民工受到歧视性制度和不公平的政策待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分配制度等都对农民不利。同时,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都不适应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需要。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计划和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区县没有统一的劳务开发管理机构和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政策、办法,对如何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怎样筹集、由谁承担、如何支配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制度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部门、各乡镇基本上各开门户、各行其事;人才培训无计划、盲目性以及人才使用脱节,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时,真正的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长期坚持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很少。以上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是前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思想观念状况决定着农村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关键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树立和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现代文明意识,转变自给自足、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主动投资于科学文化教育。同时,要各方联动,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2、发展教育和培训是主要途径

教育与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而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是其劳动力市场收益和绩效的决定因素。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使其获得和提高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农民个人收入、培养新型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要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