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
升华和凝华+精品教案
![升华和凝华+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dd222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b.png)
课题
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升华和凝华的含义。
2.能应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3.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
能应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
【ppt9-10】讲解干冰容易升华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干冰的这个特点能够怎样引用?
讲解干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干冰升华能够快速吸热,降低周围的温度,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产生“仙雾”,还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ppt11、12】播放或做碘凝华实验,并进行实验分析,引出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之为凝华,并需要放热。
【ppt6-7】播放或做碘升华实验,并进行实验分析,引出固态也是可以变成气态的,且需要吸热。这个过程称之为升华。
【ppt8】讲解升华概念,板书:
一、升华
1.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带领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并讨论还有哪些升华现象?
板书:2.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晾干了、柜子中的樟脑丸变小至消失
【ppt13】播放或做制霜实验,观察水凝华成霜的过程。
【ppt14】讲解并板书:
二、凝华
1.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冰花、霜的形成
【ppt15】讲解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学会分辨物态变化。
【ppt16、17】讲解灯泡变黑和人工降雨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理解复杂物态变化的过程。
能综合理解各种物态变化,并能够说出各种现象中不同的物态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bc131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8.png)
1.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态变化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降低学习难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感受。
3.针对学生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热量变化。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重视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创设多样化的练习题,针对重难点进行巩固训练。例如,设计有关升华和凝华的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对物态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升华和凝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认知角度看,学生对固体、气体、液体的基本性质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对于升华和凝华这两个特殊的物态变化,可能还缺乏直观感受和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热量变化、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应用题等,帮助学生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升华和凝华物理教案
![升华和凝华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d710a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c.png)
升华和凝华物理教案升华和凝华物理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升华和凝华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升华和凝华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
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
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fdfa8afd0a79563c1e726a.png)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升华,升华是_______ (填“吸”或“放”)热过程。
2.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要_________热。
3._________叫做凝固,凝固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是_________热过程;_________叫做凝华,凝华是_________热过程。
4.填写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_________;夏日炎炎,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就不见了_________;冬天大雪纷飞_________。
●教学过程:(一)预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需要热。
(3)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凝华。
(4)凝华需要热。
(二)探究(教师组织交流,学生答问讨论)(三)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二)探究与精导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行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态为固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外形像雪(人造雪)。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docx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346b98787c24028905fc384.png)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故事 1: 1779 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
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
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
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
”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
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故事 2:据《新民晚报》载 2001 年 5 月 10 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 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 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 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 ,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54cc9bb4daa58da1114a2e.png)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二、进入新课[想想做做][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师]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升华(sublimation)——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P6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五、板书设计1升华和凝华升华(sublimation)——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六、教学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31c79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6.png)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8篇)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相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2、相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实力目标视察试验,相识物体改变,形成初步的视察、试验实力情感目标了解物理学问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学习物理的爱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试验引入课题,学生视察碘升华的试验,分析试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干脆变成了气态、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须要吸热,凝华须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的学习,注意视察和试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许多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碘的升华试验,要学生留意视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干脆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视察的问题,学生边视察边思索、升华和凝华的吸热,肯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留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升华和凝华课题:升华和凝华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改变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推断实力、要弄清起先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依据物态改变的定义来推断是属于何种物态改变、教学过程分析:一、引入课题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改变的图解,学生思索有固态干脆变成气态和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依据所学的学问,干脆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二、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方法1、老师试验,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要说明清晰碘是从固态干脆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索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依据原来学到的学问,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试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干脆变成的气态,这里干脆两字是教学的重点、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视察试验,老师提出思索问题,学生带问题视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试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试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三、吸热和放热的状况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意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方法2、可以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实现,供应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试验的方法,并实施试验,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第七节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凝华:物质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二、一些现象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物态改变的分析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探究活动:试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改变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改变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2b603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7.png)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2. 详细内容:(1)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2. 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升华和凝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 教师展示冰雪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冰雪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学生回答:冰雪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
2. 知识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复习凝固现象。
(2) 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及应用。
3. 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求冰融化的过程吸热还是放热?(2) 学生解答:冰融化过程中,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需要吸收热量。
4. 随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一袋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室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干冰消失了,发生了什么现象?(2) 学生解答:干冰在室温下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升华和凝华板书内容: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条件: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应用:冰雪融化、雾凇、霜、灯丝发光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一块冰在常温下逐渐融化,这个过程是什么现象?(2) 夏天,空调房间内的墙壁上会出现霜,这是什么现象?2. 答案:(1) 冰融化是升华现象。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6aea8d7fd5360cbb1adbcd.png)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对问题做出 正确猜测.一、形成新知【学情预设】: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注意是否有液体生成, 学生思考.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碘在加热前、加 热时、冷却时的状态变化.多媒体播放视频: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引 导学生注意碘的状态变化以及石棉网的作用, 酒精灯的使用.分析升华 吸热,凝华放热.展示完后,请学生答复前面提出的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答复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水平.【学情预设】:学生自己总结答复.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 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 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生活中的物理【学情预设】: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 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 成的.二、学导 并举、约 26分钟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3、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运输中食物降温,预防食物腐烂变质.【设计意图】: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 .面,更多了解干冰开华吸热的用途,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练习〔6分钟〕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升华现象:樟脑片变小了、冰冻的衣服变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凝华现象:雾淞、霜、雪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灯泡变黑.3、干冰升华的应用:〔1〕人造舞台云雾〔2〕人工降雨〔3〕冷藏食物本章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j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C〕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C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 273K测量一一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③分类及比拟: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20 C 〜110 c-30 C 〜50 c35 C 〜42 c分度值1C1C0.1C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肩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举措的共同目的是: 读数准确1、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一〕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加、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食盐、明矶、奈、各种金属,玻璃、位〔当业―「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温度不断上升.熔化的条件:⑴到达熔点.⑵继续吸热.②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⑴到达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口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M-*八、、__ I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外表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外表积⑶液体外表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r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j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到达沸点.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 ,升高1、液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鸨.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单元整体说明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结构: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四节光的折射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2、熟悉光的反射定律,了解镜面反射,漫反射.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球面镜有初步的了解.4、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5、了解色散现象、三原色.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作用.重点: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折射规律、三原色了解红外线、紫外线.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折射规律.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 Wo第一节光的传播-------------- 1课时第二节光的反射 ----------------1课时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课时第四节总的折射1课时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总结和复习。
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7946e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d.png)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融化、烟雾散去、衣物晾干等。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以及升华和凝华的速率。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在生活中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制冷剂、干燥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育学生升华和凝华的条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条件,以及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雕融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冰雕融化的过程。
2. 知识讲解: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烟雾散去、衣物晾干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4. 练习巩固: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讲解升华和凝华在工业中的应用,如制冷剂、干燥剂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定义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二、过程1. 升华过程:固态→ 气态2. 凝华过程:气态→ 固态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冰雕融化是升华过程。
()(2)烟雾散去是凝华过程。
()(3)衣物晾干是升华过程。
()2. 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过程的是:()A. 冰雕融化B. 烟雾散去C. 衣物晾干D. 冰雪融化(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过程的是:()A. 冰雕融化B. 烟雾散去C. 衣物晾干D. 冰雪融化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使学生了解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四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dec1d7700abb68a882fb0d.png)
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了解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了解凝华放热。
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
对升华、凝华现象的判认。
教具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碘、水、乙醚、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引入新课
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冷后凝结成小水珠开成云,落回地面就是雨;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滴下,这也是锅内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锅盖凝结成的,可见,物质可以由气态变成液态,这是液化
三讲授新课
升华和凝华
1.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物质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但物质能否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不出现液态形式?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图4-17)
——学生回答刚才看到的现象:固态的大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碘蒸气,停止加热,碘没有液华,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举例:(参书)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吸热应用:贮藏食物;人工降雨等
四.归纳总结(利用板书)
五.思考与作业《作业本》第四节练习
六板书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什么是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升华吸热。
二、凝华
1.什么是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2.凝华放热。
七教学反思:
word格式整理。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4升华和凝华(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4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ab6f8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d.png)
第4节升华和凝华【2022年版课标要求】1.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2.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教法与学法】教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升华现象,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法: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将物理规律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酒精灯、碘升华管、烧杯、热水、冷水、有关升华、凝华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易拉罐中装入三分之二的冰与三分之一的食盐的混合物后,大约半分钟的时间,其外壁和底部会出现霜。
对于这个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易拉罐外壁和底部的霜从何而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从而引出凝华与升华的概念。
二、新知学习(一)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创设情景:教师展示雾凇和舞台仙境的图片,提问:如此美丽的雾凇和舞台烟雾效果是怎么形成的呢?(附:图片)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说明: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颗粒,舞台白雾的形成与干冰密切相关,是干冰直接变成气态时,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就是说,物质可以直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变化。
展示PPT图片: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了解升华与凝华过程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实验前,你在碘升华管内看到什么状态的碘?2.水的沸点是多少?3.碘的熔点是多少?实验过程:用热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固态碘颗粒加热,提醒学生观察是否有液态碘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用冷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紫色的碘蒸气降温,提醒学生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液态碘出现,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6f76e15a8102d276a22fde.png)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试管、试管夹、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课题第4节升华和凝华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64页至第65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升华和凝华活动: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目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实验器材】密封少量碘粒的玻璃管、烧杯两只、热水、凉水等。
【实验步骤】(1)一只烧杯中装入热水,另一只烧杯中装入凉水。
(2)把密封碘粒的玻璃管插入热水中,做充分停留,观察发生的现象。
(3)把该玻璃管从热水中取出并立即插入凉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碘粒在热水中由固态的碘粒直接变成紫色碘蒸气;(2)碘蒸气在凉水中直接变成固态的碘粒。
【现象分析】碘颗粒受热直接变成气态——升华;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凝华。
【结论】(1)碘颗粒受热升华,碘蒸气遇冷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反思小结】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在这两种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这一环节,即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物质存在的状态只有固态和气态。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169f5876eeaeaad0f33073.png)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学会研究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
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先生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
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什么?二、教学步骤探究点升华和凝华[阅读课本]P64“升华和凝华”[思考]我们学习了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熔化和凝固,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汽化和液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提示]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归纳提升][思考]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分析]樟脑丸变小了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变成了气体。
[思考]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消失了,那么物质是从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还是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分析]将放有少量碘的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紫红色的气体出现,烧瓶底部固态碘减小至消失,瓶底没有液体。
碘固体在热水中消失不见,其实是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 ℃,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
这说明固态可以直接转化成气态。
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ea096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c.png)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那么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吗?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活动2【活动】观察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人造“雪”现象活动1-观察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人造“雪”现象。
(1)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萘粉末,在靠近萘粉末上方悬挂一段树枝,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现象(萘粉末的状态改变)。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a9af3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9.png)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升华和凝华》教案篇1一、说教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学问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同学留意,学校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观察,而难于直接观看到。
本节是在同学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学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育他们的科学探究力量。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同学:每组一个碘升华器、一个酒精灯、一盒火柴,老师:酒精灯,火柴,碘、细线、锥形烧瓶,铁架台,多媒体课件,新、旧白炽灯各一个三、说同学同学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学问,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老师应设计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究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育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力量。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五、说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洁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同学进一步把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看、分析和概括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同学形成情愿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播放《奇异的大自然》剪辑录象,片中有云、雨、露、雾、霜、雪、雹,然后让同学说出其中自然现象的名称,最终请同学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未知的现象引发同学提出问题。
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下有六个三级主题,其中第五个三级主题的第一点是要求同学通过试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
3.4升华和凝华(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b6b02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1.png)
第4节升华和凝华素养目标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点难点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知道了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2.(情景导入)寒冷的冬天,在气温低于0 ℃的户外经过较长时间后结冻的衣服仍能晾干,这是为什么?寒冷冬天的早晨,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些冰花是从哪里来的?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同学们就能知道上面问题的答案了。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升华和凝华问题1:寒冷的冬天雪人上的雪是怎样变成水蒸气的?灯泡使用久了后,为什么会灯丝越来越细,灯泡越来越黑?固体是直接变为气体的,还是先变成液体后再变成气体的呢?实验1:碘的升华和凝华在试管中放少量碘。
塞好塞子,摇动试管,让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瓶中晃动时的声音。
再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
现象:放入热水后,试管中固态碘减少,出现紫色气体。
归纳:①固态碘在烧瓶中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的缓慢,不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所以给它加热。
②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 ℃,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500 ℃,应该用热水加热,能够避免碘熔化。
小结: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出现液态碘,这个过程需吸热。
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向学生展示试管壁和试管塞上附着的固态碘。
是由碘蒸气通过凉水放热又变成固态的碘,整个转化过程中没有液体出现。
小结:我们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3c233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5.png)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明白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明白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和分析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一些自然现象隐秘的爱好及培养学生关怀环境的环保意识。
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碘的升华演示实验器材一套;用久的灯泡;电教平台,八年级物理录像。
学生:学生练习题。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
⑴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截了当变成气态的过程。
⑵条件:吸热。
⑶现象:
2.凝华:
⑴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截了当变成固态的过程。
⑵条件:放热。
⑶现象:
3.应用:
利用升华吸热能够降温。
利用凝华放热能够保温。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589c7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a.png)
第4节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科学思维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科学探究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能透过现象认识到物理本质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升华、凝华现象及吸、放热情况。
2.难点:凝华现象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寒冬,在窗户的玻璃上常常会出现冰花。
放久了的固体空气芳香剂会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1.升华教学情境:观察碘的物态变化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固态碘加热,烧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有无液态碘出现?(2)停止加热,在烧瓶壁看到了什么现象?分析:不加热时,固态碘不发生变化;微微加热时,固态碘直接变成紫红色的碘蒸气。
停止加热后,瓶身和瓶塞底部出现晶体颗粒。
知识归纳: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升华需要吸热。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问题: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分析:樟脑球的消失、冰冻的衣服变干等。
3.舞台白雾效果数学情境:教师向同学展示图片,让同学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解释整个过程所涉及的物态变化。
问题:舞台上的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等特殊舞台效果是怎样形成的?分析:舞台上喷出的干冰瞬间升华,从周围吸热,导致周围的温度骤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便形成了我们看见的淡淡薄雾。
4.凝华教学情境:观察碘的物态变化实验中,停止加热后,瓶身和瓶塞底部出现晶体颗粒。
它是由碘蒸气直接变成的固态碘。
知识归纳: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凝华需要放热。
〖HJ1.4mm〗5.生活中的凝华现象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有哪些?分析:用久的灯泡变黑,霜、雾凇、冰花、雪的形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课题:升华和凝华教学目的5、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6、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7、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来源:1]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教具多媒体、碘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樟脑丸变小了;2、灯泡内壁发黑;3、冬天,冰冻衣服变干;4、冬天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1.雾凇、霜、雪的形成 2.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4.樟脑丸变小了5.灯泡变黑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干冰。
【学情预设】: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2、人工降雨。
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3、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介绍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用途,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当堂训练(6分钟)课内练习:1.做碘的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说明固体升华时要吸热,由此可以推断气体凝华时要__________。
2.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够_______热量,所以常用它来使运输中的食物________ ,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冬天,戴眼镜的人喝开水时,镜片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现象,冰棒的包装纸上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
[来源学。
科。
网]4.填上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消失:____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在铁丝网上结成针状的霜:__夏天冰棒冒着“白气”:____ 冬天冰冻的衣服自然晾干:__________ 用久的灯泡变黑:__________5.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 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 出现在窗的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来源:1]D. 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6.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采用下列措施中()A.大量冰块熔化吸热B. 用喷雾方法来加速蒸发吸热C. 用电风扇吹风散热D. 用“干冰”升华吸热7.装有少量碘的烧瓶,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后,瓶内固态的碘消失,而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碘蒸气慢慢消失,烧瓶里出现碘粉末颗粒,这个现象说明()A. 升华、凝华都要吸热B. 升华、凝华都要放热[来源:1ZXXK]C.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D.升华放热,凝华要吸热【设计意图】:知识的生成巩固,提高。
四、总结提高,约5分钟由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
【学情预设】:叙述本节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加深印象,巩固新知识五、作业布置作业1、本节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2、本节倍速同步训练。
课后反思:板书: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
升华吸热升华现象:樟脑片变小了、冰冻的衣服变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
凝华放热凝华现象:雾凇、霜、雪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灯泡变黑。
3、干冰升华的应用:(1)人造舞台云雾(2)人工降雨(3)冷藏食物本章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 + 273K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1、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一)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玻璃、沥青、蜂蜡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
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蒸发沸腾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单元整体说明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结构: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四节光的折射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了解镜面反射,漫反射。
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球面镜有初步的了解。
4、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5、了解色散现象、三原色。
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作用。
重点: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折射规律、三原色了解红外线、紫外线。
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折射规律。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光的传播—————1课时第二节光的反射————————1课时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课时第四节光的折射————————1课时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总结和复习——————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