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以及“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城市转型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著名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在国内外都颇具知名度。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市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资源环境危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及结构升级问题等。
因此,文章旨在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重点探讨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苏州市的发展困境1.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苏州市的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环保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
尤其是苏州市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猛,但水资源供给量严重不足,而地下水超采已经导致地面沉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房地产业发展过于繁荣,而服务业经济比重过低。
这种产业结构对人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同时也让苏州市的竞争力遭受了挑战。
3.城市发展不均衡。
苏州城市的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西发展格局不对称,经济增长区域重心偏向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不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加强环保建设。
苏州市应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在实际实践中,可以加强建设各类环保设施,将环保考虑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苏州市现有的重要产业链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它需要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带动着传统行业的改进和转型升级。
所以,应该全面推动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需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同时升级传统产业链。
3.提升服务业比重。
苏州市应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业比重。
目前,服务业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中国世界城市排名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特别是在“新经济”中,如O2O、物流、共享经济等,通过互联网渠道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应更加重视。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面临着发展困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本文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分析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探讨了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的影响。
针对苏州市的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苏州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展望了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键词】苏州市、区域转型、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影响、总结成果、展望未来、研究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面临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已成为苏州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苏州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借助区域转型的机遇,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区域转型对其影响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实现苏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剖析苏州市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方向与路径,为苏州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强苏州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政策建议,为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支持,最终实现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对苏州发展的意见建议
对苏州发展的意见建议
对于苏州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意见建议。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可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外资和国际企业落户苏州,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从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避免盲目扩张和城市规划的混乱,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再者,从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来看,可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苏州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苏州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
游客来苏州旅游观光。
总的来说,我认为苏州可以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综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苏州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成就。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代表之一,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应对之道,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1.经济增速放缓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曾经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制造业闻名全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苏州市的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2019年GDP增速为6.5%,较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已成为了当前的发展困境之一。
2.产业结构单一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产业著称于世。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逐渐减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
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使得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依赖性较高,还使得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人口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的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发展压力不断增加。
与此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不均,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聚集现象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由于人口压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难以跟上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应对制造业的发展困境,苏州市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市可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的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市产业结构研究一、前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
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
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
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市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
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基本上符合世界围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苏州调研报告2000字
苏州调研报告2000字一、引言近年来,苏州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发展条件,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城市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州市的发展现状,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苏州市的经济、环境和人口情况,并展望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调研的结果将对苏州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经济情况1. 经济总体发展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苏州市过去十年间的经济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截至2019年,苏州市的GDP总量已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重点城市之列。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以及积极承接国内外外资并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努力。
2. 产业结构调研结果显示,苏州市的产业结构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
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苏州市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
其中,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四大产业成为苏州市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三、环境状况1. 生态环境保护苏州市一直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政策,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污染。
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苏州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
例如,空气质量持续优良,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区内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
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和监管力度,坚决抑制环境污染。
2. 城市规划与建设苏州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调研数据显示,苏州市在建筑布局、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注重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市区内的道路宽阔通畅,主要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苏州市不断完善城市绿化、公园建设,使市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四、人口情况1. 常住人口根据调研数据,苏州市的常住人口呈现增长态势。
截至2019年底,苏州市的常住人口超过1100万人。
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苏州市定居。
然而,人口增长也给苏州市的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
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
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
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
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
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
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
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
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
苏州市产业结构研究一、前言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其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的强有力的制约。
因此须针对实际情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推动。
本文通过对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对如何优化苏州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产业结构理论,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
产业结构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的动态经济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相应经济效益,形成狭义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结构研究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其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系理论与狭义产业结构理论构成广义产业结构理论。
具体说来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则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正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
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苏州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面临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苏州市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
本文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分析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苏州市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等行业,这些产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虽然苏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针对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关键。
苏州市应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
传统产业仍然占据苏州市经济的较大比重,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
苏州市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
苏州市应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苏州市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给予税收减免、提供土地资源等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创业。
苏州市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城市和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苏州市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才。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苏州市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苏州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苏州市在面临发展困境时,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才。
只有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提升竞争力,苏州市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转型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城市经济功能的功能定义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本文将探讨苏州经济中心的作用给周边带来的扩散作用有多大。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图可知,苏州的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改变。
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内生动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8.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2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56.9:41.4。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1.4%。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5.8%、55.5%和37.6%。
第三产业的提高代表苏州的服务性产业发展。
服务功能又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条件。
本文将从3个方面来分析其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1、物流资源方面苏州市经济基础雄厚, 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 在苏锡常组团中占主导地位。
2010年苏州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 处于发达经济中级阶段; 三次产业比例为56.9:41.4:1.7。
经测算, 苏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与物流产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分别达到0. 998和0. 999。
充分证实苏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强大需求, 同时,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 提高了企业效益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其经济基础。
2、生产和生活服务方面苏州在财政金融形势稳定,有稳步的提升。
在市区与农村的居民整体收入都有所增加,这使得在居民可以更好的提升生活质量。
使得消费市场可以繁荣兴旺。
并且在苏州园区将要建设世界级奢侈品消费中心。
苏州城市产业格局变化趋势
苏州城市产业格局变化趋势苏州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其产业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苏州城市产业格局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等方面。
本文以此为主线,分析苏州城市产业格局的变化趋势,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趋势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苏州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现代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制造业产业在苏州的占比逐渐下降,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这种变化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变苏州一直以来都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尤其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的制造业为特色。
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全球产业链的变化,苏州的制造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因此,苏州的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转变,力求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现代服务业的崛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苏州的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包括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行业都在苏州得到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金融行业,苏州已成为江苏省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驻。
同时,商贸物流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苏州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
3、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为城市产业格局的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苏州的发展势头很猛。
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其中包括鸿海集团、英特尔等知名企业。
而生物医药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苏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二、传统产业升级的变化趋势苏州的传统产业也在不断升级中。
传统产业的升级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术和产品结构的改进等方面。
以下是苏州传统产业升级的变化趋势:1、技术升级传统产业要想升级,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苏州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制鞋、陶瓷等行业,这些产业不断引进新的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苏州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下半年施工的黄金季节,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220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加强项目的跟踪服务、督查推进,抓紧落实项目建设用地“点供”指标,确保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18%。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全力打造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三是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和规模,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加大企业上市力度,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5家、发行企业债券100亿元。统筹协调好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完善电力迎峰度夏工作预案,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切实做好有序供电、限电。
6.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苏州存在着资源能源不足的劣势,所以节能减排也占据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一块。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开展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的污染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把节能减排的“倒逼”力量传导到结构调整的各个方面,确保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7%。二是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超过20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深化“城市矿山”、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试点工作,全力争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保护。扎实推进太湖、阳澄湖综合整治,做好蓝藻监测预警和应急治理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大力度整治黑臭河道,改善水环境质量。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有效治理扬尘污染,努力减少灰霾天气。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之一,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和产业结构现状,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方向。
苏州市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文章提出了在制造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并结合当前的区域转型视角,为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苏州市更好地应对发展困境,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苏州市、区域转型、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策略建议、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转型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突出。
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研究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于促进苏州市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其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对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为苏州市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苏州市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方向。
通过研究,旨在为苏州市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战略建议,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苏州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找出根本原因;2.对苏州市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瓶颈;3.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价值,剖析调整的必要性;4.在分析调整方向时,结合苏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战略措施和建议;5.为苏州市未来的发展路径指明方向,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摘要】改革开放后,苏州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中间(第二产业)大,两头(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小的局面。
服务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人们对苏州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
文章指出苏州产业结构演化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化的相似和差别之处;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对如何优化苏州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服务业;苏州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17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与建议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与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是中国重要的纳米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纳米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苏州地区的纳米产业以其技术领先和产业规模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纳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各种标准混杂,亟需统一标准进行规范。
为了解决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纳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苏州地区纳米产业标准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苏州纳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行业前景的展望,可以为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标准化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推动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揭示苏州地区纳米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找出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挑战,制定相关的标准化措施,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助力苏州地区纳米产业走向更加稳健的发展道路。
2. 正文2.1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苏州作为中国的一座重要城市之一,纳米产业也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该地区的纳米产业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纳米制造、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
纳米材料在电子、光电子、医药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苏州地区在纳米产业方面也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链完善的优势。
政府对于纳米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促进了该地区纳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苏州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也为纳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纳米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苏州地区纳米产业发展现状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正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
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苏州产业结构所占百分比图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
第一产业总值呈平稳发展,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值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在总比重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总值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慢,上升幅度小。
总体而言: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下面对苏州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一)第一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发展基本稳定有上述图表知:苏州市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规模呈现一种波动中的稳定的状。
第一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比例在下降,但总产值在逐步提升。
因此,可以说苏州在第一产业的内部转型中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逐渐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具有规模化,区域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保持并逐步提升现阶段第一产业的发展成果是苏州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完善农田水利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设生态园林,打造品牌战略,树立创新观念。
建设一套完整优越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无疑是重要的一个产业环节,数据显示,苏州市的第二产业在迅速的增加,1978年苏州市第二产业只有17.79亿元,到了2000年已经上升到870.0980亿元,而到了2009年更是已经突破了3000亿元的大关,这足以显示苏州市的第二产业是最为重要的,占据比例最大的一个环节。
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不难。
但苏州的第二产业还是主要以组装,加工,轻工业品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传统的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换一句话说,苏州的第二产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没有良好的工业体系的支撑,技术水品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工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等等。
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
外资在苏州的工业比例很是大的,在竞争能力上,国内企业根本无法与之形成对抗。
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存在差距。
我想,苏州的第二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大的,急迫需要有效的措施改变这一局面。
(三)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落后第三产业换句话说就是服务业。
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
2001~2005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短期内竟出现了下降,与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相违背。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对落后,处于较低水平。
苏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传统流通产业占较大比重,全市流通部门(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一半。
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明显偏低。
看看数据,直到 200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只占到39.4%,反观第二产业的比重,竟然占到了58.80%,这对于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无外乎是产业转移不及时,产业链的不完善。
一句话:新型产业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生原因的分析(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成因分析1.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
2004年,苏州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两项指标均连续两年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
而外资在苏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势必会给第二产业带来高额的产出。
2006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资工业总产值达5046.05亿元,占64.2%,同比增长41.4%,增速居各经济类型首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5.8%。
苏州市注册外资与GDP关系图1996-2006苏州引资情况一览表年份类别1996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新签合同数(个)747 648 520 571 943 1362 2465 2377 2282 2181 2281 合同外资金额(亿美元) 45.9844.12 40.87 35.38 46.78 72.30100.61124.96147.03153.4159.24实际利用金额(亿美元) 22.5724.47 28.42 28.56 28.83 30.22 48.14 68.05 50.33 51.16 61.05注:数据来自于苏州财政局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