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移动机器人编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多机器人协作系统的任务分配策略
多机器人协作系统的任务分配策略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多机器人协作系统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工业生产到医疗救援,从太空探索到家庭服务,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在多机器人协作系统中,任务分配策略无疑是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想象一下,在一个繁忙的工厂车间里,有多个机器人共同工作。
如果任务分配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某些机器人过度劳累,而另一些则闲置无事,这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还可能增加设备的损耗和维修成本。
同样,在灾难救援现场,若机器人的任务分配不当,可能会延误救援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那么,什么是多机器人协作系统的任务分配策略呢?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一系列的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多个机器人,使得它们能够协同工作,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众多因素。
首先,要充分了解任务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的任务可能具有不同的复杂度、紧急程度、时间限制等。
有些任务可能需要高精度的操作,而有些则更注重速度和力量。
比如在物流仓库中,搬运重物的任务可能更适合力量型机器人,而分拣小件物品的任务则需要精度较高的机器人来完成。
其次,要清楚每个机器人的能力和特点。
每个机器人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参数,如运动速度、负载能力、操作精度、续航时间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将合适的任务分配给合适的机器人。
例如,一个续航时间较短的机器人就不适合被分配到距离充电点较远且耗时较长的任务。
接下来,考虑环境因素也至关重要。
工作环境的复杂性、障碍物的分布、空间的大小等都会影响机器人执行任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狭窄的空间中,大型机器人可能行动不便,而小型机器人则能更灵活地穿梭。
在实际的任务分配中,有几种常见的策略。
一种是集中式分配策略,即由一个中央控制器收集所有任务和机器人的信息,然后进行统一分配。
这种策略的优点是能够全局统筹,做出最优的分配决策,但缺点是对中央控制器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要求较高,一旦中央控制器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可能会瘫痪。
无人机编队控制与分布式优化研究
无人机编队控制与分布式优化研究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许多应用场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无人机编队控制与分布式优化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无人机编队控制和分布式优化的关键问题,并讨论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人机编队控制是指多架无人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和决策,协同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
在无人机编队控制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编队中各个无人机之间的协作与协调。
分布式控制技术是实现无人机编队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法由于需要集中的控制器来协调编队中的无人机,容易出现单点故障和通信延迟等问题。
而分布式控制方法通过将决策过程分散到各个无人机中进行,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灵活性。
在无人机编队控制中,动态的路径规划和障碍物避难是一个关键问题。
无人机编队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规划飞行路径,并避免与其他飞行物、地面障碍物的碰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路径规划和避障方法。
例如,基于人工势场的方法可以通过设置势函数和吸引力点来实现路径规划和避障。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强化学习、遗传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
分布式优化是一种通过将优化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并分配给各个节点进行求解的方法。
在无人机编队控制中,分布式优化可以帮助无人机编队更好地进行任务分配、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
分布式优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全局目标分解成多个局部目标,并将适当的约束条件引入到分布式求解过程中。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分布式优化算法,如ADMM、多Agent系统等,这些算法在提高编队控制效果和降低计算复杂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无人机编队中的通信与协同。
无人机编队中的无人机通常需要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和决策共享。
在无人机编队中,信息的传输和协同对编队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通信机制和协议来实现编队中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例如,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无人机之间的点对点通信。
基于多智能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多智能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控制系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目前,控制系统的结构主要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
集中式控制系统是指所有的操作都在一个中央处理器下完成,而分布式控制系统则是指多个独立的控制器相互协作,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
基于多智能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控制,因此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一、多智能体系统的概念多智能体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系统。
智能体是可以自主运动、感知环境并作出相应反应的实体。
多智能体系统是指这样一个系统,其中包含了若干个智能代理体,它们能够进行相互协调,以便实现共同的任务。
二、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在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中,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控制器,并且与其他智能体通过一定的通信协议进行相互交流。
智能体之间的协作是通过交换信息来完成的。
每个智能体的控制器都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逻辑功能,它们能够对自身的状态进行感知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三、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基于多智能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更高的容错性在多智能体系统中,每个智能体都是独立的,它们具有自身的控制器和反馈机制。
因此,当某个智能体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其他智能体来实现替代,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更高的稳定性多智能体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为智能体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能够相互纠错,从而降低了系统发生问题的风险。
3. 更高的灵活性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各个智能体之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它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状态和行为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4. 更高的适应性多智能体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环境。
不同的智能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能力,它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在不同的环境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四、多智能体控制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1.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应用。
通过对城市交通流量的分析和控制,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现道路拥堵的疏导,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并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
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代码
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代码移动机器人的协同控制是指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以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代码编写和控制策略的设计,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方面:1. 路径规划和避障,对于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它们如何规划路径并避开障碍物。
这涉及到使用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以及编写算法来规划安全有效的路径。
常见的算法包括A 算法、D算法等。
在避障方面,可以使用基于激光雷达或摄像头的障碍物检测算法,如RRT、DWA等。
2. 通信和协调,多个机器人需要进行通信和协调才能实现协同控制。
这涉及到设计适当的通信协议和消息传递机制,以确保机器人之间能够共享信息并协调行动。
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框架来实现消息传递和协调控制。
3. 分布式控制,在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中,需要考虑如何设计分布式控制算法,使得每个机器人能够根据整体目标进行协同工作。
这可能涉及到集合控制理论、分布式优化算法等方面的知识。
4. 状态估计和定位,准确的状态估计和定位对于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至关重要。
这需要编写传感器融合算法,如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或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以获得对机器人位置和姿态的准确估计。
5. 任务分配和协同策略,最后,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还需要考虑如何分配任务和制定协同策略。
这可能涉及到博弈论、多智能体系统等领域的知识,以确保机器人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涉及到路径规划、避障、通信、分布式控制、状态估计、任务分配等多个方面的代码编写和控制策略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并根据具体任务需求进行相应的代码编写和控制策略设计。
多机器人编队控制
李
莎(9 3一) 女 , 18 , 湖南娄 底人 , 讲师 , 博士生 , 研究方向为电子信 息、 控制 。
l 引言
调整 , 例如改变行为算法 的参数、 改变行为综合参数。 行为综合层对各个激活的行为模块 的输出进行加权平 均, 做出综合决策 , 向驱动机构输出转动角度和速度命
在人类的工作、 生活环境中, 存在着许多极限的情 况, 限制着人类的活动。例如 : 震后搜索与营救、 军事
收稿 日期 :0 0一 7一 1 2 l o O
当前任务、 状态、 环境等要求对机器人 的行为模块进行
・
9 ・ 2
向 目标 移动 行 为模 块控 制 的 目的是 机器人 与 目标
之间的相对距离 z 和方向 为零。
图 2 基 于 闭环 控 制 率 的机 器人 运 动 控 制 原理 图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 系 武汉 400 ; 1 3252武汉大学 动力与机械 学院, 武汉 407 ) 304
摘 要: 鳊队控制是 多机器人协调控制 系统设计中的典型 问题 , 本文 阐述 了一种基 于行 为的混合分层体 系结构, 系统 该
以基于反应式结构的三种基本行为为基础 , 运用加权平均的行 为选择机制进行控 制。经过仿真 实验证明 , 算法能实现 该
编队控制 , 是指多个机器人在到达 目的地的过程中, 保
持某种队形, 同时又要适应环境约束 ( 例如存在障碍 物或者空间的物理限制) 的控制技术l 。 】 ] 传统的跟随领航者方法是根据领航机器人的路线 实现其他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 由于没有 明确的队形反 馈, 很难保持它的队形。本文 阐述了一种用于编队控 制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 该系统将基于行为 的控制方法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设计与优化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实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多智能体系统中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并且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与挑战。
多智能体系统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系统,智能体之间可以通过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完成一定的任务。
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动作。
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目标就是使得这些智能体能够在没有集中控制的情况下,通过相互通信和协调,共同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设计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时,需要考虑各个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方式。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局部信息的策略设计,即每个智能体只利用其周围智能体的信息进行决策。
这样的策略设计可以减少通信开销和计算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全局信息的策略设计,即每个智能体可以获得全局信息,并且根据全局信息做出决策。
这种策略设计可以更好地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但是通信和计算开销也更大。
为了优化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可以采用强化学习和优化算法等方法。
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策略的方法。
在分布式协同控制中,可以将每个智能体视为一个学习智能体,通过与其他智能体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的协同策略。
另外,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也可以用于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
这些优化算法可以通过搜索策略空间来发现最优的控制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的设计与优化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无人机都有自己的飞行状态和任务要求,需要通过与其他无人机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来实现编队飞行和任务的完成。
通过设计合适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策略,可以使得无人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和速度,以达到编队飞行的目的,同时保证每个无人机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
基于领航者的多机器人系统编队控制研究
㊀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㊀JournalofLudo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20ꎬ36(1):35 39㊀㊀㊀收稿日期:2019 ̄09 ̄18ꎻ修回日期:2019 ̄11 ̄24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73200)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ZR2018ZC0438)ꎻ烟台市科技攻关项目(2019XDHZ085)㊀㊀第一作者简介:孙玉娇(1997 )ꎬ女ꎬ山东青岛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编队协同控制.E-mail:syj944413542@163.com㊀㊀通信作者简介:杨洪勇(1967 )ꎬ男ꎬ山东德州人ꎬ教授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㊁多智能体控制.E-mail:hyyang@yeah.net基于领航者的多机器人系统编队控制研究孙玉娇ꎬ杨洪勇ꎬ于美妍(鲁东大学㊀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ꎬ山东烟台264039)摘要:针对多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㊁编队成形与编队保持问题ꎬ本文提出了一种集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于一体的领航 跟随者编队控制方法ꎬ实现了多机器人共同协作完成目标任务.本文首先建立了在非完整约束条件下轮式机器人的数学模型ꎬ然后通过全局坐标转换将领航 跟随模型转换为局部坐标系统误差模型ꎬ最后建立了基于领航 跟随模型的多机器人协同运动的编队控制律.通过设置合理的通信协议参数ꎬ使用matlab验证了基于领航 跟随策略的编队控制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键词:领航 跟随ꎻ编队一致性ꎻ轮式机器人ꎻ非完整约束ꎻ轨迹跟踪中图分类号:O231ꎻTP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 ̄8020(2020)01 ̄0035 ̄05㊀㊀随着科学技术的多样化发展ꎬ机器人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的单机器人相比ꎬ多机器人系统通过协同作业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工作ꎬ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㊀㊀运动控制问题是当前多机器人系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机器人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通信控制策略ꎬ使得多机器人系统协同完成某一复杂任务ꎬ实现预期编队.目前比较常用的机器人编队控制算法有:虚拟结构法㊁基于行为法㊁人工势场法㊁领航 跟随法ꎬ其中领航 跟随方法是使用较多的控制方法.文献[1]介绍了一种新型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的方法 领航跟随法ꎬ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稳定性.文献[2]通过变量的变换ꎬ将编队控制问题转化为状态一致性的问题ꎬ设计控制器使一组非完整机器人沿着指定的轨迹逐渐收敛到期望的队形.在外部输入受限制的情况下ꎬ文献[3]讨论了非完整多移动机器人的领航跟随编队问题.在非完整约束条件下ꎬ文献[4]应用外部分布式感测器方法ꎬ研究了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有限时间收敛问题.文献[5]研究了复杂多机器人的运动一致性问题ꎬ通过设计一种分布式编队控制律实现多移动机器人的动态编队.文献[6]研究了非完整约束的平面多机器人的时变稳定性问题.文献[7 8]假设系统存在多种外部干扰ꎬ研究带有不匹配干扰的二阶多机器人系统的有限时间包容控制问题.文献[9]在有状态约束与输入饱和条件下ꎬ研究了全向移动机器人自适应跟踪控制.文献[10]假设存在多个领航者ꎬ研究了机器人系统的群集包容控制问题.文献[11]分析了空间机器人捕获航天器操作ꎬ研究了机器人的避撞柔顺复合自抗扰控制问题.㊀㊀基于现有研究成果ꎬ本文拟开展基于领航者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研究.首先对多机器人系统中的机器人建立数学模型ꎻ然后根据领航机器人的位姿确定相对应的虚拟机器人的位姿和跟随机器人的位姿误差数学模型ꎻ最后根据误差数学方程构造基于领航 跟随策略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律.1㊀机器人数学模型㊀㊀领航 跟随法的基本思想是选择一个领航机器人并设定好它的运动轨迹ꎬ跟随机器人实时跟踪领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ꎬ即整个编队的运动轨36㊀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㊀迹由领航机器人确定ꎬ编队队形由跟踪机器人与领航机器人的相对位置关系来保持.在基于领航 跟随模型的多机器人系统运动过程中ꎬ为了避免跟踪时发生机器人之间的碰撞ꎬ引入一个由领航机器人产生并完全获得领航机器人状态信息的虚拟机器人ꎬ计算跟随机器人与虚拟机器人的状态误差并使其收敛为零.基于以上的分析ꎬ多机器人的编队问题可以转化为跟随机器人对领航机器人的一个轨迹跟踪的问题.1.1㊀机器人系统模型㊀㊀轮式机器人领航 跟随模型见图1ꎬ机器人车轮中点与机器人系统中点的距离为dꎬ机器人的运动方向角为θꎬ假设机器人运动的直线速度和角速度为νꎬω.图1㊀轮式机器人数学模型Fig.1Mathematicalmodelofwheeledrobot㊀㊀纯滚动无滑动的机器人满足非完整约束条件:̇xsinθ-̇ycosθ=dωꎬ̇xcosθ+̇ysinθ=0ꎬ{(1)得到轮式机器人系统的数学模型:̇x=νcosθ+dωsinθꎬ̇y=νsinθ-dωcosθꎬ̇θ=ω.ìîíïïïï(2)1.2㊀领航者的数学模型㊀㊀领航 跟随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ꎬRl为领航机器人ꎬRv为虚拟机器人ꎬRf为跟随机器人ꎬl为虚拟机器人与领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ꎬνꎬω分别表示机器人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机器人的控制输入)ꎬα为虚拟机器人与领航机器人的角度.图2㊀多机器人编队的数学模型Fig.2Mathematicalmodelofmulti-robotsformation㊀㊀领航机器人的状态信息被虚拟机器人获得ꎬ则虚拟机器人的状态信息可以描述为:xv=xl-lcos(θ+α)ꎬyv=yl-lsin(θ+α)ꎬθv=θl.ìîíïïïï(3)㊀㊀在非完整系统下虚拟机器人和领航机器人满足非完整约束条件ꎬ虚拟机器人的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xv=νvcosθv+dωvsinθvꎬ̇yv=νvsinθv-dωvcosθvꎬ̇θv=ωv.ìîíïïïï(4)㊀㊀领航机器人的跟随机器人的数学模型:̇xf=νfcosθf+dωfsinθfꎬ̇yf=vfsinθf-dωfcosθfꎬ̇θf=ωf.ìîíïïïï(5)2㊀多机器人编队跟踪模型2.1㊀领航—跟随模型㊀㊀确定领航机器人的状态信息后ꎬ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位置误差和角度误差是否收敛为零ꎬ若收敛为零ꎬ则证明跟随机器人实时跟踪上了虚拟机器人的位置ꎬ因此需要计算跟随机器人与虚拟机器人之间的状态误差.㊀㊀假设跟随机器人和虚拟机器人在全局坐标系下的状态误差为(xv-xfꎬyv-yfꎬθv-θf)ꎬ转化到以跟随机器人Rf自身所处位置而建立的参考坐标系XfOfYf下记状态误差为(xeꎬyeꎬθe)ꎬ详见图3.横坐标Xf是跟随机器人的运动方向ꎬ纵坐标Yf㊀第1期孙玉娇ꎬ等:基于领航者的多机器人系统编队控制研究37㊀是垂直跟随机器人运动的方向ꎬ变换表达式为:xeyeθeéëêêêêùûúúúú=cosθfsinθf0-sinθfcosθf0001éëêêêêùûúúúúxv-xfyv-yfθv-θféëêêêêùûúúúú.(6)图3㊀误差系统Fig.3Errorsystem分析:㊀㊀由图3中的领航机器人和跟随机器人的坐标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得到:xe=cosθf(xv-xf)+sinθf(yv-yf)ꎬye=sinθf(xf-xv)+cosθf(yv-yf)ꎬθe=θv-θf.ìîíïïïï(7)整理状态误差ꎬ对式(7)进行求导ꎬ并将式(4)和(5)式代入ꎬ可得:̇xe=ωfye+cosθf(ννcosθν+dωvsinθv)-cosθf(vfcosθf+dωfsinθf)+sinθf(vvsinθv-dωvcosθv)-sinθf(vfsinθf-dωfcosθv)=ωfye+νvcosθe+ωvdsinθe-νfꎬ̇ye=-ωfxe-sinθf(vvcosθv+dωvsinθv)-sinθf(vfcosθf+dωfcosθf)+cosθf(vvsinθv-dωvcosθf)-cosθf(vfsinθf-dωfcosθf)=-ωfxe+vvsinθe+ωfd-ωvdcosθeꎬ̇θe=ωv-ωf.经过坐标变换后的状态误差可以描述为:̇xe=ωfye-vf+vvcosθe+ωvdsinθeꎬ̇ye=-ωfxe+vvsinθe+ωfd-ωvdcosθeꎬ̇θe=ωv-ωf.ìîíïïïï(8)㊀㊀调整跟随机器人Rf的输入ν和ω以满足以下关系式:limtңt0|xe|=0ꎬlimtңt0|ye|=0ꎬlimtңt0|θe|=0.(9)㊀㊀为了使跟踪误差能收敛到零ꎬ基于领航 跟随方法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律可设计如下:νf=vvcosθe+kx[xe-d(1-cosθe)]-kθθeωfꎬωf=ωv+vv[kyka(ye+dsinθe+kθθe)+kbkasinθe]ꎬìîíïïïï(10)其中ꎬkxꎬkyꎬkθꎬkaꎬkb为正实数ꎬ并且ka+kb=1.2.2㊀收敛证明㊀㊀选择李雅谱诺夫函数:V(xeꎬyeꎬθe)=(1+e-t) 12[xe-d(1-cosθe)]2+(1+e-t) 12[ye+dsinθe+kθθe]2+(1+e-t) 1ky(1-cosθe)ꎬ显然函数V(xeꎬyeꎬθeꎬt)正定.㊀㊀对函数V(xeꎬyeꎬθeꎬt)求导后得:̇V(xeꎬyeꎬθe)=(1+e-t)[xe-d(1-cosθe)] [̇xe-dsinθėθe]+(1+e-t)[ye+dsinθe+kθθe][̇ye+dcosθėθe]+kθ̇θe+(1+e-t) 1kysinθėθe-e-t 12[xe-d(1-cosθe)]2-e-t 12[ye+dsinθe+kθθe]2-e-t 1ky(1-cosθe)ꎬ带入编队控制律得到(ka+kb=1):̇V(xeꎬyeꎬθeꎬt)=(1+e-t){-kx[xe-d(1-cosθe)]2-vvkykθka(ye+dsinθe+kθθe)2-kbvvkykθ(sinθe)2+vvsinθe(ye+dsinθe+kθθe)-vv(ka+kb)sinθe(ye+dsinθe+kθθe)}-e-t{12[xe-d(1-cosθe)]2+12[ye+dsinθe+kθθe]2+1ky(1-cosθe)}.(11)38㊀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㊀㊀㊀由式(11)知̇V(xeꎬyeꎬθeꎬt)负定ꎬ因此以上控制律使得误差系统渐进稳定.3㊀多机器人动态编队仿真测试㊀㊀假设轮式机器人的几何中心与车轮中心不重合ꎬ选择机器人的车轮轴中心与几何中心的距离是0 01mꎬ即d=0 01m.规定领航机器人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分别为10ꎬ2(ʎ)/sꎬ将领航机器人的初始坐标位置设置在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原点处.3.1㊀机器人保持三角形编队跟随领航者运动㊀㊀研究对象是一个领航机器人和5个跟随机器人ꎬ领航机器人的运动方向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θ初始为0ꎬ初始坐标为(-3ꎬ0)ꎻ其他5个跟随机器人的初始坐标分别设为(-2ꎬ1)㊁(-4ꎬ1)㊁(-2ꎬ2)㊁(-3ꎬ2)㊁(-4ꎬ2).仿真结果如图4(见封3)所示:x轴和y轴是领航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坐标变化ꎻ深蓝色实线是领航机器人做圆形期望轨迹ꎬ其余红色㊁橙色㊁紫色㊁绿色和浅蓝色实线是5个跟随机器人的运动轨迹ꎬ横轴和纵轴分别体现了运动过程的各机器人的坐标变化ꎻ机器人在保持编队的同时ꎬ跟踪领航机器人做圆周运动.㊀㊀下面讨论算法控制参数对系统收敛性的影响.假设机器人编队位置误差设置为:ef=(xe2+ye2).(12)㊀㊀图5(见封3)和图6(见封3)描述了多机器人系统中各跟随机器人与领航机器人的编队位置误差.在t=0s时误差较大ꎬ随着机器人逐渐形成编队误差逐渐减小ꎬ最终领航机器人与5个跟随机器人形成编队时误差变为零ꎬ5个跟随机器人跟踪上了领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㊀㊀图5是控制参数kx=1时的位置误差变化曲线ꎬ在大约t=7s时编队误差收敛到零ꎻ图6是控制参数kx=50时的位置误差变化曲线ꎬ在大约t=4 5s时编队误差收敛到零.从编队收敛到零的时间来看ꎬ在其他参数不变时ꎬ参数kx的值越大ꎬ编队误差收敛到零的速度越快.同样ꎬ保持其他参数不变时ꎬ参数ky越大ꎬ编队误差收敛速度的越快ꎬkθꎬkaꎬkb的改变同样也对编队误差收敛速度产生影响ꎬ因此若要提高收敛速度ꎬ参数kxꎬky的值选大一点合适.3.2㊀机器人保持矩形编队跟随领航者运动㊀㊀图7(见封3)中深蓝色实线是领航机器人做直形运动ꎬ其余红色㊁橙色㊁紫色㊁绿色和浅蓝色实线是5个跟随机器人的运动轨迹ꎬ横轴和竖轴分别体现了运动过程的各机器人的坐标位置变化.可以看到领航机器人沿直线运动ꎬ跟随机器人跟踪领航机器人的运动轨迹ꎬ并组成矩形编队.4㊀结语㊀㊀本文应用自动控制和非线性系统理论ꎬ研究了多个移动机器人在保持理想编队的情况下跟踪领航者运动的路径跟随问题.通过分析领航机器人与跟随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误差模型ꎬ建立了多机器人协同运动的编队通信协议ꎬ研究了非完整约束的多机器人系统的编队控制问题.由于现实中机器人系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条件ꎬ例如外界噪声㊁非线性干扰等ꎬ将来的工作将研究具有外部干扰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编队控制问题.参考文献:[1]㊀MADHEVANBꎬSREEKUMARM.Trackingalgorithmusingleaderfollowerapproachformultirobots[J].ProcediaEngineeringꎬ2013ꎬ64:1426-1435. [2]㊀PENGZhaoxiaꎬYANGShichunꎬWENGuoguangꎬetal.Adaptivedistributedformationcontrolformultiplenonholonomicwheeledmobilerobots[J].Neurocom ̄putingꎬ2016ꎬ173(P3):1485-1494.[3]㊀CONSOLINILꎬMORBIDIFꎬPRATTICHIZZODꎬetal.Leader-followerformationcontrolofnonholonomicmobilerobotswithinputconstraints[J].Automaticaꎬ2008ꎬ44(5):1343-1349.[4]㊀DUHaiboꎬWENGuanghuiꎬYUXinghuoꎬetal.Finite-timeconsensusofmultiplenonholonomicchained-formsystemsbasedonrecursivedistributedobserver[J].Automaticaꎬ2015ꎬ62:236-242.[5]㊀杨洪勇ꎬ郭雷ꎬ张玉玲ꎬ等.复杂分数阶多自主体系统的运动一致性[J].自动化学报ꎬ2014ꎬ40(3):489-496.[6]㊀赵俊ꎬ刘国平.非完整性约束的平面多智能体位置时变一致性控制[J].自动化学报ꎬ2017ꎬ43(7):1169-1177.[7]㊀刘凡ꎬ杨洪勇ꎬ杨怡泽ꎬ等.带有不匹配干扰的多智能体系统有限时间积分滑模控制[J].自动化学报ꎬ2019ꎬ45(4):749-758.㊀第1期孙玉娇ꎬ等:基于领航者的多机器人系统编队控制研究39㊀[8]㊀李玉玲ꎬ杨洪勇ꎬ刘凡ꎬ等.带有不匹配干扰的二阶多自主体系统有限时间包容控制[J].自动化学报ꎬ2019ꎬ45(9):1783-1789.[9]㊀郑文昊ꎬ贾英民.具有状态约束与输入饱和的全向移动机器人自适应跟踪控制[J].工程科学学报ꎬ2019ꎬ41(9):1176-1186.[10]杨怡泽ꎬ杨洪勇ꎬ刘凡.复杂二阶多自主体系统的群集包容控制运动[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8ꎬ34(4):293-296.[11]艾海平ꎬ陈力.空间机器人捕获航天器操作的避撞柔顺复合自抗扰控制[J/OL].控制与决策:2019ꎬ34(11):1-8[2019-7-28].https:ʊdoi.org/10.13195/j.kzyjc.2019.0507.FormationControlofMulti-RobotSystemswithLeadersSUNYujiaoꎬYANGHongyongꎬYUMeiyan(SchoolofInformationandElectricalEngineeringꎬLudongUniversityꎬYantai264039ꎬChina)Abstract:Aimingattheproblemofpathplanningꎬformationorganizingandformationkeepingofmulti-mobilerobotsꎬaleader-followingformationcontrolmethodwaspresentedfortrajectorytrackingꎬwhichrealizetheproblemofmulti-robotscooperationandachievethegoaltasks.Firstlyꎬamathematicalmodelofwheeledrobotwasestablishedwithnonholonomicconstraintconditions.Secondlyꎬthroughtheglobalcoordinatestransforma ̄tionꎬleader-followingmodelwasconvertedtoalocalcoordinateerrormodel.Finallyꎬformationcommunicationprotocolwassetupformulti-robotsystemswithleader-following.Bysettingtheparametersofthecommunica ̄tionstrategyꎬthefeasibilityandeffectivenessoftheleader-followingcommunicationstrategyofmulti-robotsys ̄temswasillustrated.Keywords:leader-followingꎻformationconsistencyꎻwheeledrobotꎻnonholonomicconstraintꎻtrajectorytracking(责任编辑㊀李秀芳)。
分布式多移动机器人系统中个体控制程序设计
兵 工 自动 化
■控撞m
M e s r me ta d Co to c n q e a u e n n n r l Te h i u
— —
O IA tm t n .+ u a o o i
2 0 , o . 5 No 4 0 6 V 12 ,
I d v d a n r l r g a De i n f rDiti u e u tp e M o ieRo o y t m n i iu l Co to o r m sg o srb t d M li l b l b t se P S
W U i s, _ NG i , ENG n , S -i W A M n P Ga g YANG a GAO i n HUANG n h n T O, Ja , Xi . a
srtg 。 cin c nr lsr tg a emo uea d S n. tae y a t o to tae yb s d l n O o o Ke wo d : n m i n io me t Ditiu e l pem o i o o y tm ; n ii u l o to y r s Dy a ce v r n n ; srb td mut l b l r b ts se I dv d a n r l i e c
1 引 言
分布 式 多移 动机 器 人系 统 由多个 完全 自主决 策和 自主移动的机器人个体组成 ,故个体机器人控 制体系结构决定整个系统 的性 能。针对 分布式 多移 动机器人系统 ,借鉴混合分层 体系结构 以模块化方 法设计个 体机器人 的控制程序 ,在 一定程度上满足
要执行动作 ,发送给 执行模块 ;执行模块则直 接驱 动机 器人硬件设备 ;在传 感器模 块提交多个 需要执
多智能体编队问题的研究
引言:多智能体的协同在很多工程中具有广泛应用背景,如区域搜索、战场环境侦察、多战机协同作战、舰队协同作战、导弹突防、目标多点跟踪等[1]。
在执行不同的任务时,需要依据不同的场景实现不同的编队形态,既能够实现既定任务,又能够保证协同作战时的灵活性。
因此,对于多智能体的编队问题研究对于多智能体协同执行任务是有较大的意义的。
多智能体编队问题包括固定编队控制和时变编队控制,其中固定编队控制是时变编队控制的特例。
由于在实际问题中多智能体编队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任务场景采用不同的编队形式,如导弹突防时多智能体需要采用间距较小的编队形式,而在巡航阶段需要采用间距较大的编队形式,所以可以看出多智能体的时变编队研究具有更高的实用意义。
基于上述的多智能体时变编队的优点,本文重点研究多智能体时变编队的控制问题。
一、多智能体编队控制的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多智能体编队的研究,目前对于固定编队的研究方法较为成熟,且研究成果较多。
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基于人工势场方法的编队保持策略,即系统建立多智能体之间的人工势场,通过感知势场梯度的变化来给单个智能体的控制器一个控制量,进而给出单个智能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该方法要求多智能体系统之间具有通信能力,至少应该保证系统的通信拓扑能够生成一个以图论语言描述的有向生成树。
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一个智能体的状态信息发生变化时都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递至整个多智能体网络。
该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领导-跟随者”、“虚拟领航者”以及多智能体编队问题的研究【摘要】 无人机或无人车等装备是军工领域中常见的现代作战装备之一。
然而在很多作战环境下单一的无人作战装备难以完成复杂的军事任务,因此提出了多智能体协同作战的理念。
多智能体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需要实现不同的预设编队,进而实现避障、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等任务,因此多智能体编队控制问题便成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多智能体编队控制问题有固定编队及时变编队等问题,时变编队显然更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试析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
试析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机器人的运动、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方面。
一个优秀的控制系统能够使机器人具有高效、稳定、灵活的运动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本文将从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核心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1. 模块化设计。
控制系统应该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处理、决策规划等功能模块化,便于分工协作、调试优化和升级更新,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实时性要求。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需要对机器人在不同环境和场景下的运动、感知和决策做出实时响应,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实时性,以保证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能够与环境实时协调和适应。
3. 自适应性设计。
由于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环境,因此控制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适应性,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灵活调整和优化机器人的行为和决策。
4. 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在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涉及到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地图信息,因此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信息泄漏和被恶意攻击。
二、核心技术1. 运动控制。
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控制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涉及到机器人的定位、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
针对不同类型的移动机器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运动控制方法,如差分驱动机器人可以采用轮速控制法、全向轮机器人可以采用轮速矢量合成法等。
2. 感知处理。
感知处理是机器人获取环境信息和对外界进行感知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建模、目标检测、障碍物避障等方面。
现阶段常用的感知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获取到的信息,可以帮助机器人做出准确的感知和判断。
3. 决策规划。
机器人的决策规划是指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下做出决策和路径规划,以完成任务或规避障碍。
传统的决策规划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状态空间的搜索方法等,而近年来,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机器人的决策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多机器人协作的分布式控制技术
多机器人协作的分布式控制技术在当今的科技发展中,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效率和灵活性,多机器人协作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在多机器人协作中,分布式控制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机器人协作的分布式控制技术,介绍其原理、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分布式控制技术的概念及原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分布式控制技术的概念。
分布式控制技术是一种将多个机器人连接在一起,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实现对这些机器人进行统一控制的技术。
与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相比,分布式控制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实时性。
分布式控制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通信协议:多机器人之间需要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
常用的通信协议包括TCP/IP、WiFi和蓝牙等。
2. 分布式决策:多机器人系统中的每个机器人都有自己的感知和决策能力,通过分布式决策算法,机器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并与其他机器人进行协调。
3. 分布式路径规划:分布式路径规划是多机器人协作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路径规划算法,可以使多个机器人在协同工作时避免碰撞,并高效地完成任务。
4. 分布式任务分配:在多机器人协作中,如何将任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个机器人是一个关键问题。
分布式任务分配算法可以根据机器人的能力和任务需求,将任务均匀地分配给各个机器人。
以上是分布式控制技术的一些原理,通过这些原理,可以实现多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和协调,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二、分布式控制技术的应用分布式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工业制造:在工业制造中,多机器人协作可以提高生产线的效率和灵活性。
通过分布式控制技术,多个机器人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 物流仓储:在物流仓储中,多机器人协作可以实现物品的自动搬运和分类。
通过分布式控制技术,机器人可以根据任务和物品的需求,进行智能的路径规划和任务分配。
3. 探测与救援:在探测与救援任务中,多机器人协作可以提高搜寻和救援的效率。
三维环境下基于反步法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
三维环境下基于反步法的多机器人编队控制冯磊;肖伸平【摘要】针对两轮式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编队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构领航法和反步法,并结合人工势场法策略的多机器人避障编队算法.首先,详细分析多机器人系统在三维空间下的编队模型,并利用空间投影方法将其映射到二维平面进行分析.其次,将运动学模型转化为链式形式,并通过正则坐标变换,将误差系统形式转换成串联非线性系统.然后运用Backstepping方法构造轮式机器人追踪系统的Lyapunov函数,设计出针对轮式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器.再结合人工势场法避障策略,完成多机器人复杂环境下的编队任务.最后,通过多机器人轨迹跟踪的两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三维空间;人工势场法;反步法;李雅普诺夫函数;编队控制【作者】冯磊;肖伸平【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多机器人的稳定控制和轨迹跟踪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
相对于稳定问题,轨迹跟踪是一个更实际的控制问题。
而编队往往将面对复杂的环境,因此,在障碍物环境下,迫切需要寻找一条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位置的避障路径。
而路径规划中的人工势场法以其数学计算简单明了而被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进行编队研究的机器人主要有地面自主移动机器人、水下自主式机器人、卫星和无人飞行器等[2-3];多机器人的控制算法主要包括虚拟结构法、领航跟随法、图论法和基于行为的方法[4-6]。
在当前的研究中,文献[7]综合路径跟踪法和虚拟结构法,实现了多机器人系统的动态编队控制。
其缺点是其虚拟结构运动的队形要求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难以实现灵活的队形控制。
编队控制方法
编队控制方法编队控制方法是指在多个机器人或无人机之间协调行动的一种方法。
在现代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编队控制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编队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多个机器人或无人机之间的协调行动,提高作战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干预的风险。
编队控制方法的实现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算法。
其中,最常用的编队控制方法包括集中式控制、分布式控制和混合式控制。
集中式控制是指通过一个中央控制器来控制整个编队的行动。
在这种方法中,中央控制器负责收集各个机器人或无人机的信息,并根据预设的算法来指挥它们的行动。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精度高,但是缺点是中央控制器容易成为单点故障,一旦中央控制器出现问题,整个编队的行动就会受到影响。
分布式控制是指将编队控制任务分配给各个机器人或无人机来完成。
在这种方法中,每个机器人或无人机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和决策能力,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和环境来做出决策。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可靠性,但是缺点是需要较高的通信带宽和计算能力。
混合式控制是指将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相结合。
在这种方法中,中央控制器负责整个编队的协调和指挥,而各个机器人或无人机则根据自身的信息和环境来做出决策。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兼具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的优点,但是缺点是需要较高的计算能力和通信带宽。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编队控制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编队控制方法,如基于人工智能的编队控制、基于深度学习的编队控制等。
这些新兴的编队控制方法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编队控制方法是实现多个机器人或无人机协调行动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编队控制方法,可以提高编队的作战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为干预的风险。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的构建与控制
安全防护技术
研究多机器人协调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保 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分散式控制策略
总结词
每个机器人独立进行决策和控制,仅通过局部信息进行交互。
详细描述
分散式控制策略将机器人系统中的每个机器人视为独立个体,每个机器人根据自身的传感器信息和局 部环境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这种策略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扩展性,但可能无法实现全局最优控制, 且在机器人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通信机制以实现协作。
混合式控制策略
总结词
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优点,既实现全 局最优控制,又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扩 展性。
VS
详细描述
混合式控制策略结合了集中式和分散式控 制策略的优点,通过中央控制器进行全局 规划和决策,同时每个机器人根据局部信 息和中央控制器的指令进行独立决策和控 制。这种策略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鲁棒 性,适用于大规模、复杂的多机器人系统 。
协同包装
通过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成大型产品的包装、码垛等环节,提高包装效率与 自动化水平。
农业领域应用
精准农业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在农业领域中用于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喷药、收割等作业,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智能温室
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温室内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 。
特点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具有灵活性、高效 性、协同性和自适应性等特点,能够 完成复杂、大规模和动态的任务,提 高整体性能和效率。
协调系统的应用场景
物流配送
01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可用于自动化仓库管理、货物分拣和配送等
环节,提高物流效率。
灾难救援
02
在灾难现场,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可以协同完成搜索、救援和物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摘要:当今社会,移动机器人在各种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实际使用中的控制系统存在各种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控制的新型系统设计,旨在解决现有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算法,用于提高机器人的导航和自适应能力。
此外,本文还引入了一种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控制系统,用于优化机器人的控制效率,提高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学习、传感器网络、导航、自适应、控制效率、运动精度、稳定性正文: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是现代机器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个应用领域,如制造业、卫生保健、物流、农业等,移动机器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导航能力不足、运动精度不高、稳定性差、控制效率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算法。
该算法采用强化学习方法,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自适应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障碍,例如复杂的地形、突然的障碍物等等。
此时,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算法能够让机器人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导航策略,并据此提高机器人的导航能力和运动智能化水平。
其次,本文引入了一种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控制系统,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效率。
该系统采用多个传感器节点对机器人运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得更准确、更细致的机器人运动数据。
同时,传感器网络还能实现对机器人的协同控制,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最后,本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能够显著提高机器人的控制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这种控制系统设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被运用到各种移动机器人系统中,如AGV、UAV、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等。
在本文提出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中,机器学习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控制与协同决策
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分布式控制与协同决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多智能体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系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多智能体系统指的是由多个独立的智能体组成的系统,每个智能体都具有自主的思考、决策和行动能力,彼此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和协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由于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的特殊性质,多智能体系统的控制和决策问题具有诸多挑战,其中分布式控制和协同决策是两个重要的问题。
一、分布式控制分布式控制是指在多智能体系统中,每个智能体仅能感知和控制自己的局部环境,并根据局部信息和全局目标,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系统的控制策略是由各个智能体之间相互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一个中心化的控制器来掌控。
分布式控制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智能交通系统。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每个车辆都是一个智能体,需要根据自己的局部信息和全局目标来制定行驶策略,如何在车流量大、交通信号不同步等复杂环境下实现优化控制呢?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名为“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车辆的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和仿真,生成一系列优化路径,并将路径信息和控制策略传递给相邻车辆,实现全局优化控制。
另外,分布式控制还可以应用于物流管理、军事作战等场景,实现分散的智能协同作战,提升整体效率和智能性。
二、协同决策协同决策是指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各个智能体通过交换信息和协调行动,共同制定全局决策。
协同决策需要考虑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竞争,各智能体的策略和利益也需要得到平衡和协调。
协同决策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多机器人系统。
在多机器人系统中,各个机器人需要协同完成任务,如搬运、巡逻、协同搜索等。
在任务分配、路径规划、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机器人的能力、位置、传感器信息、环境障碍、任务紧急程度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名为“机器人协同控制”的方法,包括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任务分配算法、基于搜索树和优化算法的路径规划算法等,这些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智能机器人的协同决策和控制。
人工势场法改进领航跟随法的控制算法实现
张瑞琳,尹 政,王清珍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收稿日期:2021年1月6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6日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今时代,在工业、物流、医疗以及服务领域,都能看到机 器人的身影,因为单个机器人功能的局限性,多机器人系统开始发展,多机器人编队避障问题成为研究 热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是实验法和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思路,然后在MATLAB 中仿真得到实验结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人工势场法、领航跟随法、人工势场法改进领航跟随法实现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静态环境中运用人工势场法和领航跟随法使多个机器人协同合作完成编队和避障。 实验结果在MATLAB仿真中实现,利用栅格法,对障碍物进行膨化处理,4个机器人从初始位置,初始 队形,到达目标位置,在行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物,遇到障碍物时队形发生变换,躲避障碍物后,队形再 一次改变,整个过程中,领航者运动轨迹和跟随者不同,在领航者到达位置后,跟随者根据情况改变位 置信息从而达到目标位置。
其中 q − q0 表示机器人与障碍物的距离, ρ0 为障碍物的影响距离, krep 斥力增量系数。斥力 Fatt (q) 是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多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并建立了一些多机 器人的仿真系统和实验系统。目前,国内的多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已经有了进展,但国外的研究比较活跃, 国外学者们对于多机器人的研究较早,技术也比较成熟,日本对于机器人编队的研究[5]主要是利用在大 型足球比赛中,这一比赛项目的大大的促进了多机器人编队系统的研究,美国科研人员研究出来了呈分 布式结构的 SWARM 系统,把原本具有自主能力的机器人降低自身的智能型,按照功能分配到整个编队
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
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搬运效率和生产效益,分布式控制成为了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概述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是指由多个智能机器人协同工作完成搬运任务的系统。
而分布式控制指的是将系统的控制任务分散到各个机器人上进行独立协同操作,而不是由一个中心控制器来统一指挥。
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可以将任务分解,提高搬运效率,并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和可扩展性。
二、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策略1.任务分配策略:通过任务分配算法将搬运任务合理分配给各个机器人,考虑到机器人的负载均衡、通信延迟等因素,以达到最优的任务处理效果。
2.路径规划策略:在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中,机器人需要共享路径信息,以避免冲突和碰撞。
通过分布式路径规划算法,使机器人能够智能地选择路径,避开障碍物,实现高效的协同搬运。
3.通信协议策略: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中,机器人之间需要进行实时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设计适合这个系统的通信协议,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是分布式控制的重要环节。
三、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优势1.高效性:分布式控制可以将任务分解给多个机器人同时执行,提高搬运效率,减少任务处理时间,提升生产效益。
2.容错性:由于分布式控制系统中每个机器人都是独立运行的,当某个机器人发生故障时,其他机器人可以继续完成任务,降低了系统的故障率和生产中断的风险。
3.可扩展性:通过添加或删除机器人,系统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四、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的分布式控制挑战1.通信延迟: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系统需要实时的通信和数据交换,而分布式控制中通信延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机器人的协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2
22
机器人 ΡΟΒΟΤ
∂ √
多移动机器人编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Ξ
董胜龙 陈卫东 席裕庚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上海 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沈阳
摘 要 分布式控制是用于多智能体协调的系统设计方法 编队控制是一种最常见的协调问题
本文以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和基于行为的算法为基础 对一种用于编队控制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了
κ
Ρδ δρ
其中 Ρ δ
λ λδ λ λδ
想位置的距离 Ρ δ 为常数 表示队形的允许偏差距离
Υ Υδ 为机器人偏离理
# 避障行为的重要性为 Ω κ
δ στ ΣΦ ΣΡΦ,
其中 κ κ 和 κ 为归一化系数 可以通过实验探索或启发式算法来灵活调整 以适应不
同的具体编队任务和作业环境 并且Ε Ω ι ι
速到达目标点 在有障碍物情况下各台机器人自动避障 并在远离障碍物时自动恢复队形 达
到了良好的编队控制效果 和文献≈ 提供的控制方法相比较 本系统在机器人运动的稳定
性 避免陷入障碍物死区以及走出障碍物死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图 实验结果
≤ ° ≤ ∞
2
≥∏
≥
√
≥
≥∏
2⁄ •
≤
≥
∏
参考文献
√
≤
√
×
ƒ
√
√
Ρ οβοτιχσ Λαβορατορψ Χηινεσε Α χαδ εμ ψ οφ Σ χιενχεσ Σ ηενψανγ
Αβστραχτ ⁄
∏
¬ Κ εψωορδσ ∏
∏
×
∏
√
∏
√
作者简介
董胜龙 陈卫东
2 男 博士生 研究领域 智能机器人 多机器人协调控制 2 男 博士 副教授 研究领域 机器人 多智能系统
控制结果很不平滑 且容易陷入控制死区
本文针对以上不足 基于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和行为分解 使用子行为加权综合的方法 以
轮式机器人为例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2 机器人的运动模型与行为分解
2 1 运动模型 在分布式系统中 全局的定位条件并不存在 每台机器人都通过左右两轮的滚动距离确定
自身的位置 为了便于被别的机器人识别和发现 在每台机器人上设置一个高度固定的标记
人根据当前的环境信息和任务性质 将任务行为分解为若干个互相平行的子行为 同时为每个 子行为赋予相应的重要性 权值 Ω ι 这里的环境信息包括声纳信息!视觉信息!友机的通讯信 息等 控制变量求解环节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和当前运动状态 算出实现各子行为的控制变 量 Υι 并对求得的各组控制变量进行加权平均 进而得到综合控制变量 Υ 控制实现环节把 综合控制变量输给执行机构 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 见图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多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研究热情≈ ∗
在不同的任务要求中 编队的形状和维持队形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对环境的要求也
有所不同 为了完成编队运动到某指定点的任务 运动控制应考虑到目标点的位置!队形的要
求!避开障碍物等因素 国际上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是从基于行为的角度出发 根据有限状态机
控制 是指多个机器人在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 保持某种队形 同时又要适应环境约束 例如存
在障碍物或者空间的物理限制 的控制技术 编队控制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通用性的多机器人
协调问题 是许多多机协调问题的基础 通过研究开发及实用化 该技术在工农业生产!柔性制
造!无人探险 海洋!太空!核环境 特别是在国防工业中的巨大应用前景逐步表现出来 使得
图 机器人的运动模型
为 ςτ ¬ Ξτ ¬
2 2 编队行为分解
在现实中 往往需要多个移动单元在存在障碍约束的环境下 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某个指定
的目标位置 或者是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漫游 搜索 同时在运动的过程要保持一定的编队形
状 本文编队控制的目的是使得多个机器人以一定的编队队形运动到指定的目标点 并实现避
以此作为编队的依据
曾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前者在运动过程中队形被打乱的时
间较短 而后者队形被改变的幅度较小 本文以第二种方法来选取参考点 而以各个机器人的
第 卷第 期
董胜龙等 多移动机器人编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速度和转向角速度 ςτ Ξτ 作为控制变量
3 系统描述
3 1 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结构分为三部分 行为分解 控制变量求解和控制实现 在行为分解环节中 机器
刻 为每个子行为赋予一定的重要性 权值 并对各子行为分别求出一组控制变量 然后对这
Ξ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国家 收稿日期
资助项目
机器人
年月
些控制变量进行加权平均 从而得到综合的控制变量 这样做有着很好的灵活性 如果每个子
行为的权值始终维持相等 就相当于
的矢量累加方法 如果在每一时刻 为某一个子行
为赋予的权值 而其他子行为的权值赋为 则相当是
邻两次的转向速度应该避免相同 控制变量为
ςτ ςκ Ξτ
Ξκ ν 奇数 Ξκ ν 偶数
其中 ςκ Ξκ 为给定的安全运动速度和转向速度 ν 为陷入障碍死区的次数 然后返回 # 障碍环境不允许编队通过
判断条件 左右声纳测的距离之和 机器人宽度 队形宽度 安全距离
处理方法 向其他机器人发送更改编队信息见图 首先缩小队形规模 然后更改队形种
的方法 在每一时刻控制变量都有明确意义 实现某子行为 但由于不停在各子行为之间切
换 控制结果不平滑 而且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较长
的方法完成任务速度较快 但是控
制意义不明确 而且由于把每个子行为平等看待 所以各子行为之间相互干扰 从而影响了整
体的控制效果
本文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 提出了各子行为加权综合的控制实现方法 即在不同时
以解得控制变量为
联立可
Ξτ
Α Υ ΑΥ ρΥ δ
Υρ
图
ςτ
Αρ
δΥ ρΥ
考虑到 ςτ ¬ Ξτ ¬ 的限制 控制变量应为
Ξτ ¬
Ξτ Ξτ ¬
Ξτ
Ξτ
Ξτ ¬ [ Ξτ [ Ξτ ¬ ςτ
Ξτ ¬
3 2 3 保持队形
Ξτ
Ξτ ¬
我们以编队中各机器人运动状态的平均
一个假想的机器人 作为参考 来确定每个机
器人在编队中的位置和指向 见图
设参考机器人的状态为 Ρ ξ ψ ς Ξ
根据队形要求 机器人 Ρ τ ξ τ ψτ ςτ Ξτ 相对于
参考机器人的相对参数为 λ Υ 则
λα ςτ Χ δ Ξτ Χ ς Υ δ Ξ Υ
δ ΥΑ δ
Υρ
ςτ ¬ ςτ ςτ ¬
Υα λ ς
Υ ςτ Χ
δ Ξτ Χ δ Ξ Υ λΞ
3 3 综合控制变量求解
在各个子行为的控制变量求出以后 可以用下式得到综合的控制变量
Υ ιντε
Ε Ω ιΥ ι Ε Ωι
其中控制向量 Υ ςτ Ξτ Τ 在本系统中 各个子行为重要性的定义如下
# 异常情况处理的重要性
如果符合异常情况的判断条件 Ω
Ωι
ι
否则 Ω
# 向目标点运动的重要性 Ω κ
# 保持队形的重要性 Ω
∏ √
ƒ2
联立可解得控制变量为
Υ Υδ ψ 将控制策略定为
λα Β λδ λ Υα Β Υδ Υ
Ξτ
δ Χ≈Β λ Υδ
Υ
ς
Υ δΞ
Υ λΞ
ΘΧ
ςτ Θ δ Ξτ Χ
同样 考虑到 ςτ ¬ Ξτ ¬ 的限制 控制变量应为
Ξτ ¬
Ξτ Ξτ ¬
ςτ ¬
ςτ ςτ ¬
Ξτ
Ξτ
Ξτ ¬ [ Ξτ [ Ξτ ¬ ςτ
运动向目标点
ςτ ςτ ¬ [
ςτ
ςτ ¬ ςτ [ ςτ ¬
ςτ ¬
其中 Η 为参考机器人的指向 Ητ 为机器人 Ρ τ 的 指向 Χ Υ Η Ητ λδ Υδ 分别为队形要求中 Ρ τ 相对于参考机器人 Ρ 的理想距离和方位
图 保持队形
第 卷第 期
董胜龙等 多移动机器人编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角 控制的最终目标为 λ λδ ψ
类 队形更改的顺序依次为
3 2 2 向预定目标点运动 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模型见图
式
并考虑 Ο 点和两轮中心的距离 δ 的影响 可以得到以下等
机器人
年月
图 编队队形更改顺序
ρα δ Ξτ Υ ςτ Υ
Υα
ςτ Υ ρ
Ξτ
δ Ξτ Υ ρ
控制的最终目标为 ρ Υ
可以将控制策略定为
ρα
Αρ
Υα
ΑΥ
其中 Α Α 是给定的比例系数 !
可用发光二极管实现 作为坐标原点 各台机器人通过一个带有云台的摄像头发现和其他机
器人的距离和方位 运动学模型为
ξα ς Η ψα ς Η
ς ςτ Ηα Ξτ
其中 δ 为坐标原点到两轮中心的距离 控制
变 量为 ςτ Ξτ ςτ 和 Ξτ 的最大值由地面摩擦
系数! 机器人重心高度! 机器人的宽度共同决
定 在这里不作详细讨论 设控制变量的最大值
避障的策略为
如果前!左前!右前测得障碍距离的最小值大于 δ στ 那么保持现在的速度和指向 控制变 量为 ςτ ς Ξτ
否则 随着前方测的障碍距离的缩小而降低运动速度 并且通过比较左前方和右前方测得
的 障碍距离的大小决定转向速度 控制变量为 ςτ κΣΦ Ξτ
κσ Σ ΛΦ Σ Ρ Φ Ξ ¬ 其
中 κ 和 κσ 为给定的常数 ΣΦ!ΣΛΦ和 ΣΡ Φ分别为前方!左前方!右前方测得的障碍距离
图 控制系统结构
3 2 各子行为的控制实现
3 2 1 异常情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