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灭亡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

环境变迁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力量的推动,既加速了文明的繁荣,也造成了其衰落。

一、气候变化与古代人类迁徙气候变化是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人类生活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而气候的变迁直接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

例如,古埃及的兴起正是得益于尼罗河的水源以及稳定而丰富的农业生产,而阳光充沛、气候适宜的特点决定了古希腊的光辉。

然而,气候变化会导致降雨量的减少,干旱和洪涝等天灾加剧,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种种困难和灾难。

古代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文明在面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面临衰退甚至消失,这正是环境变化对古代文明带来的直接影响。

二、资源稀缺与文明发展之争古代文明的兴起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丰富。

稀缺的资源往往会激发文明间的竞争与冲突,也使得人类不得不追求新的发展方法和资源利用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在地中海世界的大背景下发展,但长期的贫瘠土壤和有限的资源使得城邦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

古代文明的繁华并非一帆风顺,它背后隐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

资源稀缺还常常导致领土争夺,殖民扩张成为古代文明衰落的一个常见原因,因为人类在追求更多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

三、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文化传承受阻古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其繁荣的关键。

古人智慧地把握了环境的特点,建设了生态友好的城市和农田。

然而,随着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得文明的发展受到阻碍。

例如,古代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古代森林的乱砍滥伐则致使了生态系统崩溃。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削弱了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性。

当人类无法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文化的传承也会受到阻碍,甚至衰落。

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古代文明的衰亡中得到佐证,例如玛雅文明在环境破坏和人口过剩之下迅速崩溃,也是因为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生产 的影 响 更 为严 重 。据 倪 根 金 研究 表 明 , 历
史 上我 国北 方 气候 日益 干冷 的总趋 势 , 使 得 湿 润半 湿润 地 区 向南 退缩 , 农 牧分界 线南 移 , 农 作 物生 长期 缩短 , 熟 制减少 , 同时生 态环境 趋 于恶 化, 还造 成 自然 灾 害频 发 , 灌溉水利衰落, 导 致
葛全胜 、 王维 强 利 用 张丕 远 整 理 的 明清 地 方 志 中的气 候信 息 , 绘出1 4 7 0—1 9 5 0年涝 、 雹、 雪灾 十年 平 均 振 动 曲 线 , 发现 自 1 9世 纪 初 开
蓝勇通 过对标 示唐代 气候 的相关 物候记 载
关 于 中华文 明产 生 、 发 展 的原 因 , 以往多从 人为的、 人类 社会 内部 的 角度 , 即政 治 、 经济 、 社 会、 技术 等方 面 寻求 原 因。越 来 越 多 的 证 据 表
方修 琦 等 认 为 : “ 环 境 变 化 引起 的资 源 变
化是 研 究 环 境 演 变 对 中 华 文 明 影 响 的 切 人
[ 关键 词 】 气候 变 迁 ; 中 国古 代 社 会 ; 作 用机 理 【 中图分类号 】 K 9 2 8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0 9 . 0 2 4
乱、 游牧 民族 的南 下 、 人 口数量 的起 落等现 象 与
气 候 的寒 暖干 湿 在 时 间上 相 对应 , 并 对 这 种 相
关 性 背 后 的作 用 机 理 进 行 探 析 。 ( 一) 气候 变 迁 与 王 朝 的 盛 衰 治 乱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变革。

其中,气候变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从农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变迁较为平稳的时期,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但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会遭受严重的影响,如干旱、水灾、风灾、虫灾等。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干旱和水灾,因为它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饮水和灌溉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多次干旱和水灾,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而到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雨量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济气候变迁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当干旱和水灾发生时,粮食短缺将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渔业、矿业、森林资源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而到了唐宋时期,气候变迁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影响。

三、文化气候变化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干旱和水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文化的转移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气候变迁研究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地区、南方及东北等地区。

这些地区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早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其中最突出的是气候的干湿变化。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农业生产会繁荣。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牧畜或迁徙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气候湿润时期,农民则能够得到更多的作物收成,人口增长也会出现繁荣的迹象。

2. 社会进步:早期气候的变化同样会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由于资源匮乏,人口会逐渐减少,社会进步程度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物资丰富,社会进步则会出现较大的进展。

3. 政治形势: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政治形势的影响也很大。

在气候干燥时期,大量民众逃亡,政治形势会变得动荡。

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粮食丰富,社会秩序将会比较稳定。

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中期气候变化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农业生产则会繁荣。

2. 社会进步:中期气候变化同样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由于资源匮乏,社会进步程度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物资丰富,社会进步则会出现较大的进展。

3. 政治形势: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政治形势的影响也很大。

在气候干燥时期,大量民众会逃亡,政治形势会变得动荡。

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粮食丰富,社会秩序则会比较稳定。

近代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近代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近代气候变化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你们知道吗?气候的变化对咱们中国古代的发展可有大影响啦!
比如说,在一些温暖湿润的时期,农业就发展得特别好。

那时候雨水充足,庄稼长得壮实,老百姓能收获好多粮食,生活也过得不错。

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气候比较温暖,北方的粮食产量很高。

老百姓们种的麦子、水稻都丰收了,大家吃得饱饱的,国家也变得很繁荣。

可要是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那就麻烦啦。

有时候会闹旱灾,地里的庄稼没水喝,长不好,老百姓就得挨饿。

像明朝末年,气候变得很冷,旱灾也频繁发生。

粮食收成不好,很多人没饭吃,社会就不太稳定。

再比如说,气候还会影响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

气候寒冷的时候,草原上的草长得不好,游牧民族的牛羊没吃的,他们就可能会往南边来,和中原地区发生冲突。

反过来,气候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稳定发展。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直是风调雨顺的好气候,那人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地做各种事情,比如读书、做生意、搞艺术?
像宋朝,虽然军事上不算特别强大,但是因为气候还不错,经济和文化那可是相当发达。

所以说呀,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咱们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知道咱们的祖先们是怎么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努力生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趣!。

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与气候研究

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与气候研究

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与气候研究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而古代遗址的环境和气候也是考古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考古学环境和气候两方面来探讨古代遗址的研究。

一、考古学环境的研究1. 地理环境与遗址分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可以了解古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例如,位于河流附近的遗址可能与水资源利用有关,山地遗址可能与资源采集活动有关等。

2. 地质环境与遗存保护:地质环境对遗存的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地质环境会使得遗存得以保存多年甚至几千年。

例如,黄土地带的干旱环境下,木质遗存容易保存完整,从而为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3. 水文环境与城市建设:古代城市的建设往往与水文环境息息相关。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水文环境,可以了解古代城市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从而对城市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古代遗址的气候研究1. 气候与古代农业: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古代农业活动的发展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遗址的农田、农具等,可以了解古代人类是如何适应气候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的。

2. 气候与古代灾害:气候条件对古代社会的稳定与灾害频发有密切关系。

例如,气候不稳定可能导致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从而对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遗址中的灾害痕迹,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面临的气候挑战。

3. 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兴衰:气候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文明的繁盛与衰落与气候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研究古代遗址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气候记录,可以揭示气候变迁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语通过对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和气候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

考古学环境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研究则使我们对古代社会的农业、灾害和文明兴衰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

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

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2、气候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出现过许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都是以风调雨顺、万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

而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政权,气候环境的优劣便成为王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相对较小,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农业地区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使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气候的变迁还影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王会昌先生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偏居塞外;(2)割占黄河流域;(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4)入主中原。

4、气候变迁还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格局和迁徙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秦汉之际的移民与人口流动方向就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5、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

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

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气候与人类社会第一节:气候和古代中国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气候是一个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北起寒寞的东北平原,南至温暖的亚热带地区。

这种多样化的气候给古代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黄河流域的旱灾和水灾经常发生,导致粮食减产和人民死亡。

气候的不稳定还导致了人民的迁徙和战争的爆发。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艰苦的气候条件,古代中国的人民开始探索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例如,他们开始修筑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来解决洪水和旱灾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这些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也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气候也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需要穿厚实的衣物来御寒,而在南方温暖的夏季,则需要穿轻薄的衣物。

古代中国的人们还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和居住地的选择。

北方的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而南方的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棉花等作物。

因此,南方成为了中国的稻米和丝绸的重要产区,而北方则成为了小麦和粮食的主要产区。

古代中国的气候也对交通运输和贸易活动产生了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河流水位的上升和下降,进而影响船只的航行和货物的运输。

古代中国人民发展了诸多的交通运输和贸易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在南方水网纵横的地区,人们使用船只进行水上交通和贸易,而在北方干燥的地区,人们使用骆驼和马匹进行陆上交通和贸易。

这些交通运输和贸易方式的发展促进了古代中国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第二节:气候变化和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古代中国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波动,这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

在气候变暖的时期,粮食的产量增加,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在气候变冷的时期,粮食的产量减少,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古代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

古代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

古代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变,我们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

在古代,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尤其是在气候变迁方面,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源的改变、土地的开垦和森林的开采。

水源被污染、堵塞和消失,土地被过度耕种、过度放牧、过度开采,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和荒漠化。

同时,随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古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古代社会对于环境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当属气候变化。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太阳辐射的改变、海洋和大陆的变化、火山爆发、人类活动等等。

其中,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极为显著。

在古代,人们经常要通过人工灌溉和移民来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这些对生态环境的改变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古代人类耕作和开采带来的大量农田和采石场,导致了大片土地覆盖的减少和原有自然森林的消失,进而导致了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

此外,在人类随手丢弃垃圾和污染空气等行为下,同样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对于古代气候变迁的研究和探究,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对于当时社会气候环境的描述,如《禹贡》、《左传》、《诗经》等等,这些文献都为我们研究古代气候变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考古和地理学方面的材料则更为直观和准确,可以通过古代的树木年轮、沉积物、冰芯等多种手段来还原出古代气候变迁的历史。

这些材料中蕴藏着古代社会的生态环境遗产和科技成果,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衰落,以及对当今社会气候变迁所产生的影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古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对于整个古代历史的演变发展和今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排放、控制人口增长等问题都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希望我们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和气候变迁问题,保护地球家园。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气候条件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气候条件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中国古代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多样的国家。

其地理与气候条件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与气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条件。

一、地理条件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是山川起伏、河流众多、地势高低起伏不平。

这种地理形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山脉与平原中国地理上分布着众多山脉与平原。

北方主要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南方则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为主要特点。

这些平原提供了广阔的土地,适合农业发展和人口聚居。

而山脉则为中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河流与湖泊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们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文化和农业资料。

河流的水源不仅滋养了万物生息,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和人类生活提供便利。

与此同时,中国的湖泊众多,如太湖、鄱阳湖等,它们不仅美丽壮观,还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气候与土壤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各异。

中国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这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资源,使中国成为粮食生产大国。

同时,这种气候条件也为中国的农业多样化提供了优势。

二、气候条件中国古代的气候条件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气候条件直接关系到古代人民的生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1. 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对于古代农业和文明的兴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气候转变为干旱寒冷的气候,导致许多古代文明的衰落,如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灭亡。

而秦汉之际气候的改善,使得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

2. 自然灾害中国古代不乏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风沙、地震等。

自然灾害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洪涝和旱灾导致了农田的破坏和粮食的减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困难。

因此,古代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不断总结经验并创造出相应的对策。

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

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

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

在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亚洲为例,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农耕生活的阶段。

然而,早在距今两万年以上的晚更新世晚期,亚洲地区就经历了一次次的冰期和间冰期变化,这对早期农耕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冰期的来临意味着寒冷和干旱,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而言,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采集果实和狩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要方式。

而间冰期的到来则意味着温暖和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野生动物的繁衍。

因此,人类开始逐渐发展农耕技术,形成了最早的农耕社会。

在亚洲的古代帝国中,气候变迁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古代中国的气候变化影响了黄河流域的洪灾和旱灾频发。

这种气候变化促使了古代中国君主对灾害的关注,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

这些工程的建设除了帮助人们抵御洪水和旱灾,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推动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古代帝国的扩张和灭亡也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

例如,罗马帝国在古代世界的影响力之大可谓独一无二,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最终在5世纪崩溃。

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罗马帝国崩溃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农业危机。

气候变暖导致地中海地区的降雨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随之而来的是饥荒和社会的动荡。

这些因素不仅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也引发了各种内外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还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希腊,人们将许多神话故事中的自然现象解释为众神之间的斗争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气候的变化也成为古希腊历史和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衰往往与自然灾害和气候变迁有关。

总而言之,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引言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

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

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

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

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

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一、引言气候变迁是指长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饱受气候变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后果。

二、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2.1 季风气候与古代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古代农业主要依赖于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在气候变迁时期,季风的强度和季节性会发生改变,从而给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2.2 气候变迁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气候变迁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产量时有波动。

在干旱的年份,干旱会导致农田的水源不足,造成粮食减产;而在洪涝的年份,洪水可能会淹没庄稼,同样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这样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2.3 气候变迁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主要依赖于粮食供应的稳定。

当气候变迁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时,社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会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粮食资源,可能出现抢劫、骚乱等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到统治者的统治稳定。

三、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3.1 气候变迁对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农产品为基础,由于气候变迁的影响,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商业活动的繁荣与萧条。

当粮食减少时,物价上涨,商业活动受到抑制;而当粮食产量增加时,物价下降,商业活动得到促进。

3.2 气候变迁对手工业的影响除了农业和商业活动,气候变迁还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依靠农业原材料,如棉花、丝绸等。

当气候变迁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时,手工业的生产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3.3 气候变迁带来社会阶级变化气候变迁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从而加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引言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

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

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

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

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

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氏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把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史分为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至1100年,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 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 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 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他还划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当然,他对具体分期的准确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文将以张全明先生等学者对四暖四寒分期的具体时间为主要参考,具体分期如下:第一温暖期是人类社会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大致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

第一寒冷期为西周中期至西周后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

第二温暖期从春秋时期起,经历了数百年,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

第二寒冷期经历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时间约为公元初—公元600年。

第三温暖期为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后期的哲宗,时间约为公元600年—公元1100年。

第三寒冷期为北宋后期至南宋后期,时间约为公元1100年—1260年。

第四温暖期为南宋后期至元末明初,时间约为公元1260年—1400年。

为了可以更细致地讨论,笔者将气候范围缩短到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到气候变迁的趋势,借助图⑴和图⑵来帮助分析。

图1 晋朝、南北朝至20世纪的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图2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我们从图(1)可发现近2000年来气温的波动变化,其变化趋势与上面提及的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分期时间大致一致,尤为明显的是第三温暖期,即隋代至宋代时期,温度距平一直高于0℃,甚至在隋唐时期达到最高值。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个冷、暖期中还存在着次一级的冷暖振动,例如,即使在温暖期也会有气温相对低的时候,图(2)中冷暖期的分期与图(1)的不一样,因为这是按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气温来统计数据的。

图(2)中的暖期Ⅲ中,温度距平的波动很明显,其中北宋至南宋的一段时期气温较低。

但这两张图都验证了张全明等对冷暖期划分的科学性。

2 气候变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1 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影响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显然是农耕民族,而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无一不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模式是直到近代社会才被打破的。

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也说明了农业的重要性。

何凡能先生等认为农业作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共同作用的产物, 深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笔者将会从气候变迁对农耕区范围和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简单分析。

关于气候变迁对农耕区范围的影响,何凡能等在其论文《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总结得此结论:暖期利于农业发展, 冷期则相反。

当气候温暖时, 北方农业种植界线北移, 农耕区扩大,而当气候寒冷时 , 农业种植界线南退。

即气候温暖时,农耕区的范围扩大,气候寒冷则相反。

笔者认为这结论比较可靠,翻阅有关研究会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农耕区北界随气温冷暖干湿而有所北进或南退。

例如,魏晋南北朝冷期时,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0.4℃以上,冬半年的平均气温较现今低1.2℃,在这个寒冷的时期,匈奴、鲜卑、羯、羌等游牧民族的农牧业受到重大影响,气温低,使草原上的牧草不足以供应牲口的生存之需,于是便纷纷迁至北中国,建国立政。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依然习惯从事农牧业,所以造成北方农区大幅度向南退缩,牧业就进到华北平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其原因之一是“平城地寒”,农业衰退,粮食供应不足。

而迁都后,“敕福检行牧马之所, 福规石济( 今河南延津县东) 以西, 河内( 今河南安阳一带) 以东, 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

”可见,当时农区的面积已大幅减少。

虽然气候变冷不是直接使农耕区范围缩小,但是与气候变冷导致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密切相关。

而至于温暖期的农耕区变化,笔者认为隋唐时期是最典型的例子。

隋唐气候总体温暖,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今高0.2℃以上。

“贞观之。

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无疑与农业的繁荣发展联系密切。

大唐盛世时期,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回塞外,牧业界限北移,农耕区扩大。

再者,汉民向西,北迁移,至上郡、北地、安定等郡,“其人勤于稼穑”;而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个时期农区北界向北推至今靖远、盐池、白城子、呼和浩特南至张家口、燕山南麓一线。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农作物的产量因气候的变迁而很不稳定。

现代研究表明: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年平均温度升高(降低)1℃或降水量增加(减少)100mm, 我国粮食亩产量将分别有10%的增产(减产)。

由此可见,气温微小的变化也能引起农作物产量的增减。

下面我们将通过表1具体分析。

由表1可见,魏晋南北朝冷期期间,其全国粮食亩产跟相对温暖的两汉期间的全国粮食亩产相差甚远,而隋唐时期的全国粮食亩产比相对寒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增加很多。

比较奇怪的是明清明明是处于寒冷期,但其农作物产量却有所增加,笔者认为这时候的农业生产受生产技术与工具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此可知,气候变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2.2 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代开始,至南宋基本完成。

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范文澜先生提出人口南迁因素,即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迁,其中大部分是劳动人民,他们把北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到南方。

很明显,这一观点注重的是人文因素。

但试想,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分别是五胡乱华时期,唐末安史之乱时期和南宋靖康之难时期,但经济重心南移就只有一遍,并且是南宋完成的。

很显然,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仅仅因为人口和技术的南移。

张雨潇和张略钊在《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我国在两宋时期的气候变迁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宋代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不能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我只能说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前移有重要的影响。

从上面对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宋代处于由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时期,北宋前中期的气候主要表现为温暖期气候特征,至北宋末年,原来逐渐趋于寒冷的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明显,而至北宋后期的徽宗即位初年,即进入了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新的寒冷期。

总体而言,宋代的气候比唐代寒冷,而且这个由暖变冷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其中还有冷暖气候的反复交替的复杂变化。

粮食作物的生产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影响最大,而经济重心的南移跟水稻和小麦两种粮食作物的南北分布与产量的差异有莫大的关系。

在宋代以前,水稻的种植范围较大,曾广泛分布在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南至秦岭淮河,东到大海的北方地区。

其中关中平原和黄淮平原等地区种植相对集中。

到了宋代,气候转寒,降水减少,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减,产量下降。

因为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南方受变寒气候的影响小于北方。

宋代时,除了长江流域,珠江,闽江流域也广泛种植水稻。

而小麦也是在两宋寒冷期开始南方种植。

因为冬小麦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生长,所以变冷的南方正适合种植小麦。

南方粮食亩产量逐渐提高并开始超过北方,所以有那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因而能走在全国前列。

宋代的气候变迁使南北方自然环境的优劣互为逆转,经济重心的南移注定无法改变。

3 气候变迁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纵观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国家兴亡,就如罗贯中先生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通过对历史时期气候状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气候变迁也是一个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循环的过程。

而且,二者的变化趋势有很多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偶然的现象,并确信气候变迁对中国这个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数次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 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越早,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

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先大胆假设,在中国古代社会,气候变冷不利于统治者统治,易造成社会动乱,战争,甚至是政权更替的严重后果。

而气候温暖则有利于农业生产,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由于朝代更替,社会动乱通常都是经过战争这一常见方式完成,而且战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演化机制。

所以,在此讨论气候变迁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笔者主要通过探讨气候变迁与战争的关系来论证以上假设。

首先我们应大致了解历代的战争次数年均作战次数,先看图3:由图3可知作战次数较多的时期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而作战频率较高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和元明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