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上课实录及评论
幽径悲剧上课实录及评论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执教者:李海林观察者:王荣生《幽径悲剧》教学实录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吗?生:预习过了。
师:那我就检查一下喽。
问一个词语吧,这个词语过去你们肯定没有遇到过,如果你们能准确地解释,那就是真的预习过了。
大家看第10段,第2句:“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鲁殿灵光”是什么意思?生1:(举手)师:哦,那你来讲。
生1:汉代鲁恭王建造了一座灵光殿,历经战乱而不毁,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物。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预习过了。
你看这位同学念的这段话,跟老师翻词典找到的解释一模一样。
是真的预习过了。
那好吧,就不检查了。
那我就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吧。
请大家看课文题目:幽径悲剧。
什么叫悲剧呀?生:(举手)师:哦,你来把你知道的写到黑板上来。
生2:(上黑板写)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哦,这是关于悲剧最经典的解释。
同学们,什么是悲剧,第一,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第二,这个东西必须被“毁灭”掉,第三,还必须“给人看”。
这个定义真是简明扼要。
来,同学们一齐把这句话念一遍,“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预备齐。
生:(齐声念)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到的“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生3:(举手)师:那你说说。
生3:燕园中的那棵古藤萝。
师:哦。
同学们预习得可真认真。
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吗?生:是呀。
师:如果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那你们的语文肯定能学好。
相信吧?那我再问一个更难的问题: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篇课文写到的这个被毁灭了的藤萝,其“价值”在哪儿呢?它有什么“价值”呢?生:(看课文,思考)师:你们看到过藤萝吗?生:(有同学说没看到过)师:老师所在学校就有一棵藤萝,老师拍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生:(齐声)想。
师:(放照片给同学看)漂亮吧?生:漂亮。
师:再看一张。
漂亮吧?生:漂亮。
师:还想看吗?生:想。
师:没有啦。
(学生笑)课文里有描写的,我们看课文吧。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与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与反思作者:汪婷华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8年第09期一、案例背景一直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是随堂可见。
但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教授的《幽径悲剧》一课,我有了更深的感触:“育人”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中“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注重培养影响孩子一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个想法呢?二、教学片段及反思1.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片段1〕师: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试着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悲剧?生1: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被砍了。
师:砍掉的只是一棵藤萝,怎么会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并称之为“悲剧”呢?生2:因为藤萝是很美的。
师:是的,那么藤萝有多美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能表现藤萝美的句子,并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生3:……师:这位同学优美的朗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藤萝的美,谢谢她。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作者在这里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让读者充分感受藤萝美的呢?生4:……〔反思1〕整堂课中,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出来,学生就在忙着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结束一节课。
教学中以问题來引领课文学习,这是通常的做法。
不过,首先,学生们解决的“疑问”是哪里来的?是学生自己自主研读课文发现的?还是教师直接抛给学生们的?其次,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是提示引导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前行”,还是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现在,反观教学过程,一方面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在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和提示的同时,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文本。
这样的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缺失了学生自主的意识与思维。
那么用问题来引领教学的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不妨先了解学生初读课文后发现了哪些问题,教师重视并整理筛选这些问题,并把问题带进课堂,这样就使课堂真正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地方,也使教学有的放矢。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1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1
导入:
师: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
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
老头答应了,9 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
;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
;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幺也没说就走了。
3 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点击图片)这是今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他的一幅照片,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着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
这就是现年已92 岁高龄却仍矢志不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
(点击出现课题以后湖为背景图)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一遍,谈一下在字词句方面的发现或收获。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交流作准备。
)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象课文的第一句话出家门,向右转,。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一条小路还会有什幺样的悲剧呢?为什幺说它是一个悲剧? 作者写这个悲剧想告诉我们什幺?今天让我们一起解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
一、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知道季羡林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生:北大教授。
师:对,我们看看作者简介。
(出示幻灯。
)
季羡林: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
是我国着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
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二、解读文本
师: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从空间、时间、古藤。
李凤青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清华附中永丰学校李凤青内容提要:《幽径悲剧》借燕园幽径中一株美丽古藤的被砍,表达了对人们毁灭美、无视生命被践踏的悲愤、谴责之情,从中可以读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用任务驱动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填写小诗,走进文本。
教给学生“咀嚼反复表述的词句,穿透文字表面,深入作者内心世界”的方法,以此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作者情感。
主题词:《幽径悲剧》课堂实录活动设计反复表述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请用四个字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生:藤萝被砍。
师:概括得非常好。
老师把藤萝被砍的内容连缀成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填写完成。
我们的小诗篇子上提示了思考的角度,有藤萝被毁的时间、地点,藤萝被毁前后的样子,藤萝被谁杀害等等。
填写时可以先易后难,答案不是唯一的。
(巡视,点拨。
)师:现在小组交流,来完善一下。
等会请小组代表读自己小组的作品,然后夸一夸哪里写得好。
师:可以了吗?孩子们。
好,哪一个小组先来读一下自己小组的作品。
生:我们组读一读。
燕园的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饱经沧桑的古藤,绽放着淡淡的微笑,安慰着一位年迈的老人,千疮百孔的心灵,又是一年的春天,如今已经过去了16年,这株古藤无情地被毁,它的虬干像吊死鬼一般悬空,它那淡紫成串的花朵,还在风中摇曳,有谁听到了老人无言的哭诉?师:来,夸一夸你们组的成果,什么地方写得好?生:最后一句。
师:无言的哭诉,确实很好。
“哭诉”这个词怎么想出来的?是你们几位都想到了吗?生:嗯。
师:写哭泣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哭泣”这个词?找一找文章中有几处哭泣、流泪?请大家画出来。
生:在第十四段“哭泣,哭泣,哭泣”。
生:第十五段“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到”。
生:第十四段上面第二行,“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
生:第十四段倒数第五行,“在大白天只能偷偷的哭泣”。
生:第十二段倒数第三行,“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
生:第十一段,最后一行“连痛哭的地方也没有了”。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附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案例(附反思) 教学目标1、感受藤萝的美与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教学重点感受藤萝的美与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进而学会欣赏美、保护美、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不。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2、简介作者:她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呀,您们想了解这位老人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关季羡林先生的简介。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季羡林(1911- )山东清平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是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梵文、巴利文专家、她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与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她曾长期致力于梵文的研究与翻译,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她是“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是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梵文、巴利文专家,不但人品好,而且学识高,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看看这篇课文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如何的情感世界、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围绕课题,考虑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悲剧?生:北大校园里一条幽僻的小路上一株藤萝被毁的悲剧。
2、太好了,这位同学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请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幽径悲剧》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幽径悲剧》课堂教学实录导入:师: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
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
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
”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
”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点击图片)这是今年的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他的一幅照片,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
这就是现年已92岁高龄却仍矢志不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点击出现课题——以后湖为背景图)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一遍,谈一下在字词句方面的发现或收获。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交流作准备。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象课文的第一句话“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就十分简洁、亲切。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课文中用了很多并列性的句子,比如“一面傍山,一面靠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学生:我发现本文中好象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
师:你觉得这些词的使用对本文的语言有什么影响?生:使本文的语言更加精练优美。
师:不是还有点——雅致?生:嗯师:我们能理解这些词的大体意思吗?谁来说一下?生: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生: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生: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生:疾趋——快走。
焉知——哪里知道奈何——怎么办生: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好几处让我想起了许多诗句——比如:在读到“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时我想起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八年级《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八年级《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八年级《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八年级《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超周预习:1.关于作者:(1)季羡林的求学生涯;(2)季羡林的突出成就;(3)季羡林的xxx遭遇。
2.读《清塘荷韵》,回答问题:从古及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写荷的名篇。
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花喻人,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和追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将荷花的美写到了令人心醉的极致。
请你想想看,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感情呢?读了本文,结合你对季羡林的了解,写一段话对季羡林进行评价。
3.朗读课文,选择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进行赏析。
教学目标:1.读词,感幽径之悲剧;2.品句,现幽径之悲剧;3.赏段,悟季老之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屏幕展示)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
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国学泰斗季羡林就曾经将燕园里的一株古藤萝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写成了《幽径悲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篇课文。
二、展示目标: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这样三个活动(屏幕展示):学习活动1.读词,感幽径之悲剧;2.品句,现幽径之悲剧;3.赏段,悟季老之真情。
三、读词,感幽径之悲剧。
师:在这里,老师从文中抽出来这样两组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屏幕显示)读词语说意思蜿蜒曲折曲径通幽相映成趣满棚满架苍黑古劲淡淡幽香浩劫诛伐愚氓吊死鬼毛骨悚然鲁殿灵光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组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不是太流畅。
“曲径通幽”的“曲”怎么读呢?生:读三声。
师:哦,它是什么意思呢?生:弯曲的意思。
师:感谢你的解释。
不过我听你读“弯曲”的“曲”,明明是一声。
他们的意思不一样吗?生思考,查字典。
生:我知道。
应该读一声。
因为在这里它的意思是“弯曲”。
《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兰
E malp@y t . m.n — i l w dc c : o
意 把 这 十 字 架 — — 关 注 文 化 遗 存 , 关 注 文 的 寓 意 。 “ 径 ” 代 表 深 邃 的 文 化 、 明 , 悲 幽 , 文 “ 明— — “ 远 永 远 地 背 下 去 ” 永 ,但 他 渴 望 更 多 的 剧 ” 是 指 对 文 化 、 明 的 伤 害 。 这 个 标 题 是 写 就 文 人 与 他 一 起 , 则 , 也 就 不 会 写 这 篇 《 径 悲 实 的— — 砍 伐 幽 径 上 的 古 藤 , 同 时 也 暗 寓 文 否 他 幽
生 ,我 ” 心 将来 仍 会 发 生 。这 就 是 事情 存 在 “ 担
我 们 理 解 一 个 文 本 , 重 要 的 是 明 确 这 个 的 可 能 性 。解 读 文 本 就 是 要 使 文 本 揭 示 的 东 西 最 文 本 所 叙 事 情 揭 示 的 事 情 存 在 的 可 能 性 。我 以 得 到 充 分 的 展 示 。解 读 教 学 就 是 要 使 学 生 认 识 为 仅 仅 这 标 题一 《 径 悲 剧 》 — 就 有 深 刻 这 一 切 。 幽 —
性
生 : 生 在一 所著 名 大学 的校 园 中。 发 师 : 园 是 这 所 大 学 校 园 的 后 园 , 伐 古 藤 燕 砍 中说 “ 一条 幽径 却 是 大 大 有 名 的” 这条 幽径 这 ,
有 什 么特 色 ?
Nr ∞3一 1 一
的 心 理 感 受 四 个 角 度 探 究 《 径 悲 剧 》 的 悲 剧 的 事 件 发 生 在 燕 园 极 为 幽 静 的 一 条 小 路 上 。 文 幽
塞
河北省 唐 山二十六 中学 彭晨 曦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2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2
学习目标:
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
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被人们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6 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亲自到医院去看望他,祝贺他95 岁生日。
温总理高兴地说: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非常耐读,有几篇文章我读了几遍。
;
这位老人就是季羡林。
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幽径悲剧》。
一、初步感受悲剧:
师:请同学们朗读文章,做好圈点批注。
要求:1、划出能打动你的句子。
2、划出有疑问的句子。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3篇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1、观看短片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自主品读,感受悲剧的魅力——《幽径悲剧》(第2课时)教学实录
2013-06课堂内外自主品读,感受悲剧的魅力———《幽径悲剧》(第2课时)教学实录文/沈小丽[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赏析藤萝之美;2.品读课文,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大自然是美好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喜,或为之悲。
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关于悲剧,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美就美在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生6:幽径真美,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过渡:师:幽径真美,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
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赏析美景。
(1)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赏析藤萝之美;(板书:藤萝之美)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生1:“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优质课《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优质课《幽径悲剧》课堂实录背景描述:这是一节太原市名师赛讲课,上课的学生来自太原市成成中学。
《幽径悲剧》是苏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篇幅长,难度大,让学生能走进季老,感受季老之悲实属不易。
45分钟的课,我力求让学生读懂悲剧,感受悲情,探究悲因,并能体会悲剧的意义。
课前,学生在他们的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充分阅读了文章,并在此基础上用小纸条的形式提出了许多问题。
我力求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的问题为主线,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诗意朗读,深度解读为基点,感受文章带来的情感和思想上的震撼。
教学实录:一走进藤萝——与美相约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老人的《幽径悲剧》。
你们对悲剧有什么认识?生:悲剧是对美妙的东西的毁坏。
师:这应该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季老也为我们讲述了一出人间悲剧,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生:在燕园的一条幽径中,本身有很多藤萝,但是很多人没有什么保护意识,就连最后一棵古藤也被砍伐了。
师:你的发言中有一个细节:最后一棵。
是啊,这该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就连最后一棵古藤也未能幸免于难。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古藤(投影:三张古藤图片)。
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古藤?生:淡紫色的花朵挂在藤上,用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色。
师:你关注了花的颜色。
生:它像个小喇叭,也像是一张张笑脸,很漂亮。
师:你不仅关注形,而且悟出神。
季老在燕园也发现了一株特别美丽的藤萝,让我们走进古藤,感受古藤之美。
生朗读文章第八段。
师:谁能说说这株古藤美在哪里?生:文章从三个方面写藤萝的美。
“盘曲而上”写的是“形”;“嗡嗡的蜜蜂声”侧面写出它的香; “万绿丛中一点红”写它的“色”。
师:能依据文章,回答有理有据,读文章就该如此。
师:请同学们依据这位女生的回答,再读文章,先读出文章描绘藤萝外形的句子。
生读: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幽径悲剧》课堂实录(1)导人新课:记的有位哲人说过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相信同学们学习了《幽径悲剧》这篇课文,一定会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详细情况见教案,此处略)(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配任务。
1、2组谈第一部分,3、4组第二部分,5、6组谈第三部分。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对文章某个句子或段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或感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感受深的句子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的体验、见解或者由某些句子引发的联想……生: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对这句话我的见解是,作者在这里把古藤萝的死亡写得极其悲惨。
说明作者对古藤的悲剧极为同情,并对古藤萝的死亡表现出深深的惋惜。
师:这位同学凄惋的朗读以及精辟的见解,使同学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很好。
生: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的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通过读这一段我的理解是:古藤的藤萝的喜爱写到了极致是为了什么? 生(1):作者把古藤萝的形、声、色之美写到极致是为了突出古藤萝的美,而把对古藤萝的喜爱写到极致,是为了突出对毁灭美的愚氓的痛恨。
生(2)答:我认为这个同学说的太浅显。
我的理解是作者把古藤萝的形、声、色、香写到极致,是为了体现藤萝的真善美以及作者对藤萝的钟爱,而把对藤萝的喜爱写到极致是为了体现作者对藤萝死感到万分悲痛惋惜,同时也就把作者对愚氓之人的愤慨之情写到了极致。
以此来突出自己内心那份不为人知的痛。
总起来说.这两个极致都为后文写藤萝的悲剧做了铺垫。
因为越美的东西被毁其悲剧性就越强,这样也深化了主题。
(生不由自主发出赞叹,生(1)点头表示有所启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想法,请做一下点评。
生(1):我认为我刚才的理解确实不深入,听了他的发言我茅塞顿开,尤其是她最后那句总结的话“总起来说,这两个极致都为后文写藤萝的悲剧做了铺垫,深化了主题”对我启发很深,对我深入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实录反思
课型:体验感悟主题学习型课堂课题:幽径悲剧→人与环境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这节课主要是体验感受型学习课堂。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认识愚氓灭美的悲剧,从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切入,引申到对整个主题学习材料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上,引申到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自然的现象的认识感悟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体验课内文本。
创意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对文本的学习不应放在学生简单的感知、理解上,更应着眼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上。
基于此,之前先让学生预习了文章,这里是就他们所了解到的内容谈谈对悲剧的体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主要两个环节:1、感受悲剧。
在充分的理解文中藤萝悲剧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2、体会作者的感情。
结合着作者的情感,更深入的认识问题。
(二)、感悟主题材料。
创意说明: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应仅仅是一个角度。
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于是就将从悲剧中发现的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联系整个主题学习材料来体验。
主要四个环节:1、小组讨论,明确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
之前已让他们阅读了主题学习材料,并做了阅读笔记,这里将他们深有感触的篇章交流他们的体验,明确对所讨论主题的认识,丰富情感体验,使对主题的认识体验多元化。
2、全班交流,力求互动。
将小范围的认识与感悟扩大到全班的大范围,在表达与倾听中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
3、教师归纳,凸现主题。
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简单的概括与补充,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思所感的方向性。
《幽静悲剧》(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
《幽静悲剧》(苏教版八年级必修课堂实录)盐城市滨海县语文优质课评比课堂实录滨海县条洋初级中学季项师:同学们,最近老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觉得很有感触,今天特地带来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请大家用心来观看。
(播放视频)视频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震撼是强烈而持久的,因为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出悲剧,你们在视频中看到的枯焦的树枝,融化的冰川,滚滚的浓烟,以及自杀的动物,都可以说是人类间接造成的悲剧。
那么悲剧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所揭示的另一出悲剧--《幽径悲剧》。
师:我们学习课文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幻灯“学习目标”)请同学们一起用心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们有必要走进作者(幻灯“作者介绍”)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读一下?生读完,师:谢谢你!师:可见季老先生对藤萝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接下来的学习非常的有帮助。
师: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请你们迅速的阅读课文,注意用笔圈划出读不准的字,并且思考: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悲剧?四分钟后,师: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这一课的几个生字(出示幻灯)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完成,其他人在下面做。
师:你们还有其它的生字要解决吗?生:没有了。
师:好,那么请问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悲剧呢?生:燕园幽径上一株美丽的古藤萝被砍了。
师:回答的很好,你们亲眼看过藤萝花吗?生:没有。
师:这是一幅藤萝的图片(出示幻灯)大家说它美不美啊?生:美!师:请你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来找出文中表现藤萝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句子,并作赏析。
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合作讨论。
生: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我觉得这一句作者写藤萝的形状,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师:说的真好!还有其他的同学回答吗/生: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这句话作者写了藤萝的味道香气扑鼻。
八年级语文:《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感受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品味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5、做一个珍重、善待每一种生命的人。
教学重点:1、体会、感受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北大新学期开学那天,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休息。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照看行李,自己轻装去办理报名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等这位新生办完手续回来,老人已经尽心尽责地看管行李一个小时了。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在主席台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就此事发出感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走近作者:关于季羡林你们还知道什么呢?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他是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土,语言学家,翻译家,被称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师:伴随季先生渊博学识的是他那谦逊、伟大的情怀。
今天,我们有幸能一起走进季先生的作品《幽径悲剧》,也走进季先生伟大的心灵。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蜿.蜒(wān )懦.者(nuò)萧.条(xiāo )蓦.地(mò)浩劫.(jié)诛.伐(zhū)惆怅..(chóu chàng )渺.小(miǎo)虬.干(qiú)万斛.(hú)悚.然(sǒng)愚氓.(méng)2、解释词语: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幽径悲剧》教学实录1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老师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同学们猜猜他们来干什么的?生:听课。
师:听谁的课?生:听我们的课。
师:我们谁是主角?生:老师。
生:我们学生。
师:对了,你们才是课堂的主角,是你们学习语文,所以大家要拿出主人的姿态来参与课堂的学习。
好吗?生:好。
师: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
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
他那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
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生:跟我们这篇课文有关。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那么到底“为小鸟下跪”的故事跟这篇课文有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教师板书课题)师:同学们知道季羡林是怎样的一个人吗?生:北大教授。
师:对,我们看看作者简介。
(投影:季羡林: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
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
”“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
我要活到108岁。
”)师:阅读这样的一位大师的作品,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想和收获,下面大家就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初映像进行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生:这篇文章,我读了许多遍,也许是我的知识太浅薄,真读不懂季老写什么,我只是体会到季老对古藤萝以及小猫小狗等这些小生灵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老师也是读了很多遍,还是不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但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研讨,发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一定可以更加深刻的领略到作者的用心的,来让我俩互相勉励(师生握手)生:对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的作品,我的了解十分浅,突出的体会是:愚昧无知的人,争名夺利的人,他们不懂得珍爱自然,更不懂得珍爱真善美的事物,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占有。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师1:又和同学们见面了,这个课文不知道有没有预习,刚才我看了同学们书本上的情况就放心了,二甲同学,唉,这个好多同学数量充分的记号,这个文章不长,我们可以!已经划出来了,还做了,有点评,恩,我想在这里再客气点,想点名在表扬几个同学,哦!这个陈杰同学做的非常的好,哦!这个预习的地方有很多。
(翻书声)我这个话还没问天嘞!就开始了,不客气不客气《笑声》这个已经站的同学们中间的就是张家港凉风的田大华老师,他带来的课是《幽径悲剧》(掌声)田老师的课时二甲中学初二六班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掌声)我们请田老师上课,恩!
师2:非常感谢今天这堂课,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男朋友和女朋友们(笑声)我用星期田休息的时间学习,我在这里非常非常的感谢!(掌声)没有什幺敬意,唉!我带点东西过来,在这个周,星期天,微机房,我来自苏州,我们这个单元呢!第一篇课文,就是《苏州乐园》,苏州这个特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结晶。
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有的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我们的园林也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可以复制的一模一样,但有一样是不能复制的,就是那些古树,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地理环境都只能是一株断藤之花,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
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是无法复制的,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翻书声)唉!其实有时候一个鸟巢就是我们的故乡一棵古树就是一个地域古文化标志,今天我们现场却有很多人不应该的地方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就有这样一种悲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借于此我们的刚刚过世的一百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执教者:李海林观察者:王荣生《幽径悲剧》教学实录师:课文同学们都预习了吗?生:预习过了。
师:那我就检查一下喽。
问一个词语吧,这个词语过去你们肯定没有遇到过,如果你们能准确地解释,那就是真的预习过了。
大家看第10段,第2句:“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鲁殿灵光”是什么意思?生1:(举手)师:哦,那你来讲。
生1:汉代鲁恭王建造了一座灵光殿,历经战乱而不毁,比喻硕果仅存的人或物。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预习过了。
你看这位同学念的这段话,跟老师翻词典找到的解释一模一样。
是真的预习过了。
那好吧,就不检查了。
那我就问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吧。
请大家看课文题目:幽径悲剧。
什么叫悲剧呀?生:(举手)师:哦,你来把你知道的写到黑板上来。
生2:(上黑板写)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哦,这是关于悲剧最经典的解释。
同学们,什么是悲剧,第一,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第二,这个东西必须被“毁灭”掉,第三,还必须“给人看”。
这个定义真是简明扼要。
来,同学们一齐把这句话念一遍,“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预备齐。
生:(齐声念)师: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到的“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生3:(举手)师:那你说说。
生3:燕园中的那棵古藤萝。
师:哦。
同学们预习得可真认真。
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吗?生:是呀。
师:如果同学们每篇课文都预习得这么认真,那你们的语文肯定能学好。
相信吧?那我再问一个更难的问题: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篇课文写到的这个被毁灭了的藤萝,其“价值”在哪儿呢?它有什么“价值”呢?生:(看课文,思考)师:你们看到过藤萝吗?生:(有同学说没看到过)师:老师所在学校就有一棵藤萝,老师拍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生:(齐声)想。
师:(放照片给同学看)漂亮吧?生:漂亮。
师:再看一张。
漂亮吧?生:漂亮。
师:还想看吗?生:想。
师:没有啦。
(学生笑)课文里有描写的,我们看课文吧。
课文中集中描写藤萝的是哪一段?生:(看课文)第8段。
师:那我们把第8段齐声朗读一遍。
生:(读课文)师:你们喜欢“这一棵”藤萝吗?生:喜欢。
师:那你们看作者喜欢这一棵藤萝吗?生:喜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作者也是喜欢的?生:(看课文,思考)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10段,最后一句话。
找到了吗?生:找到了。
师:大家齐声把它念出来。
预备齐。
生:(齐声念)“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作者说:这一棵藤萝,给自己的感觉,或者说,自己从这一棵藤萝中感觉到的情味,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还不愿意跟别人说。
那么,你们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再读一遍第8段,大家自由地读,读出声音来。
生:(读课文)师:第一,看了作者对藤萝的描述,你喜欢藤萝吗?生:喜欢。
师:喜欢藤萝的什么呢?生4:喜欢藤萝有力量。
师:你从哪里看出藤萝有力量?生4:这里,“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师:“直上青云”,有力量。
生5:很美。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很美。
生5:就是这里,还有,“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师:的确很美。
同学们觉得藤萝很有力量,很美,那么第二,作者呢,作者喜欢藤萝吗?藤萝给作者以什么样的感觉呢?生6:很快乐。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很快乐?生6:最后一句,“顾而乐之”。
师:哦,作者直接告诉我们了,“顾而乐之”,他很快乐。
那么,同学们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这种快乐呢?生7:“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师:这是对藤萝的描绘。
我们在很快乐、很开心的情况下,就会细细地具体来描绘一个事物,心情不快乐、不开心,就没有这样的闲心。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很快乐。
很好。
生8:“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师:你从哪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是很快乐的?生8:描写得很生动。
师:哪里描写得很生动?生8:(迟疑)师:“闯”用得好不好?“袭”用得好不好?生8:好。
师:怎么好?生8:(迟疑)师:哈,我这是追问。
你请坐。
“闯”是写香气扑面,“袭”是写声音之细。
反正都是写感觉好,有香气,有细细的声音。
作者说:这些东西给我的感觉好呀,所以你从这里看出作者的心情很快乐,是吧。
还有吗?你们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作者的心情好?我给你们读两句吧:“大有直上青云之概”,“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你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吗?生:(思考)师:这里是引用了古诗句,“直上青云”引用了什么诗句呀?不知道吧。
我告诉你们,李白的,“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是引用了古诗句,你们可能不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引用了古诗句,就表达了作者快乐、开心呢?生:(思考)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引用诗句来说话呀?生(9):得意的时候吧。
师:对呀。
人得意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用诗句说话的。
这里还有一些地方透露出得意之情的。
你们看“顾而乐之”,这是什么句式?生:有点文言的味道。
师:对。
我们读文言句子的时候,就有点摇头晃脑的感觉。
摇头晃脑,就是得意呀。
还有一句,你们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这是仿古人的一个句子,哪个句子?生:(思考、回忆)师:郑板桥的句子。
生:(跃跃欲试,但想不起来)师:关于竹子的。
生:(有学生小声说:画竹)师:对,眼中无竹,胸中有竹。
看不见竹子,但心里有竹子,所以画出来的竹子才有神。
“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这是仿古人的句子,人高兴的时候,得意的时候,就会化用古人的句子来说话,高兴呀。
好,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作者对藤萝的感觉:快乐,藤萝给了作者快乐。
同学们再看第10段,这里还有一个词直接点出作者对藤萝的感觉。
你们找找。
生:(学生看课文,有学生小声说:安慰)师:哎,这个同学说得对:“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给我快乐,给我安慰,这就是作者体味到的藤萝的“情味”。
同学们明白了吧,作者说的“其中情味”是指的什么了吧。
作者说,这种情味,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知道了,我们读了他的文章后就知道了。
文章前10段,是写藤萝的“有价值”,后面6段,是写藤萝的“毁灭”。
其中直接写藤萝的“被毁灭”的是哪一段?生:第11段。
师:大家一起念一遍。
预备齐。
生:(学生读)师:(出示一张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一棵古藤,上面开满了漂亮的花,这是藤干,这个地方,被人砍断了,这棵藤萝,就没有办法了,上面的花,过几天就要死了。
可惜可惜。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也有一句话与前面我们讲的那句话“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类似的话,同学们你们找找看,在哪里?生:(看课文,有同学们举手)生10:“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师:(出示季羡林的照片)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是国学大师,去年去世了。
他说:他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理解他的痛苦吗?我们能理解他心中的情感吗?我们讲到这里,讲到了学习这篇课文最关键的地方了。
同学们你们看(演示PPT):小说是旁述体,剧本是代言体,诗歌是韵体,散文是什么体?自述体。
我们读小说,主要是读什么?是读故事情节吧,我们读剧本,是读什么呢?是读人物的语言吧,我们读诗歌,是读什么呢?是读诗句的节奏与韵律吧,比如,我读一首诗,你们不要想我读的这首诗的内容,只听它的节奏与韵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笼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你们只凭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可以感觉到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悲。
师:对。
读诗歌,就是要读出节奏与韵律。
读散文呢,直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散文,就是要走近作者,就是要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
同学们,记下来,把这句话记下来:读散文,就是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
生:(记下这句话)师:那么,我们怎么样体贴作者之心呢?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请看(演示PPT):找作者直接的陈述。
比方说,你们问我,你来扬州来,心情怎么样?我说:我很高兴。
这就是直接陈述。
同学们,你们看课文11段到16段,把所有有“我“的句子找出来。
生:(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师:一共28句,你们找出这么多来了吗?这些句子中,有些是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比方第11段第1句“我快乐得太早了”,“快乐”就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请同学们把这28句中有心理动词的句子划出来。
生:(学生划句子)师:请一个同学来念一下。
生11:“我快乐得太早了。
”师:“快乐得太早了”是什么意思?生11:就是不快乐。
师:对。
继续念。
生11:“我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
”师:就是“我害怕”的意思,是吧?继续念。
生11:“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师:这是“我痛苦”。
好,你请坐,请这位同学继续念。
生12:“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
师:这是“我怕”,“我不敢”也是“我怕”。
生12:下面还有“我毛骨悚然”。
师:“毛骨悚然”是什么意思?生12:还是怕。
师:好的。
这里连续有几句话都是说“我怕”。
作者怕什么呀?生13:怕看见那棵古藤。
师:他为什么怕看见那棵古藤呢?他胆子小吗?生: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生14:因为他太痛苦了。
师:对。
你看,同学们已经能够体贴作者之心了。
最后还有一句含有心理动词的句子,是哪一句:生15:“我简直是悲哀之极”。
师:好的,我们把作者对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直接陈述概括为两句话,一是“我痛苦”,一是“我悲哀”。
意思都是一样的。
下面,还有一种办法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办法更重要。
你们问我:你到扬州来,高兴吗?我说,我高兴,我很高兴,我太高兴了,我高兴得要死。
你们听听,我真的高兴吗?生:(笑)不高兴。
师:哎,我不是明明说我高兴吗,你们是从哪里听出我不高兴的呢?生16:从你说话的口气里听出来的。
师:哦,人们说话,是有口气的,就是所谓语气语调。
我们听别人的话,不但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听他说话的语气语调。
有的时候,这种语气语调甚至与他说的话的内容恰好相反。
这就是所谓听话听音。
我们看散文,也一样,要看它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
同学们,你们来读一下课文的第15段,你们看看这一段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你觉得这个语气语调有什么特点,你从这样的语气语调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17:老师,慢点讲,我们记不得。
师:哈哈哈,老师问多了。
好的,简单点,就是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这样简单了吗?开始读,自由地读,读出声音来。
生:(读课文)师:什么感觉?你来讲讲。
生18:(站起来后没有说话)师:哦,有点困难哟。
那这样,我们用比较法。
同学们与第8段对照着来读,看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在黑板上画表格)这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觉填到这张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