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认知自我、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基础。
但是,自我意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以下是关于自我意识的一些介绍:一、自我意识的起源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使用抽象符号和标识来代表事物,并开始思考自我和他人的区别。
这种区别意识为人类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包括生物学、社会学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会因素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开始认可自己的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我意识。
这一进程一般在儿童时期开始,并持续到成年。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它为人类赋予了自我决策、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社交、求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自我意识也经常与情绪和心理健康相关。
一个具有强大、稳定自我意识的人往往会具备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四、自我意识的局限性虽然自我意识是人类认知自我的基石,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自我意识容易导致人们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此外,自我意识也会造成人们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评价过低,从而引发一些矛盾和争端。
五、自我意识的培养培养自我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从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
以下是几点积极的建议:1.鼓励孩子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并评估自己的表现。
2.培养爱心和同理心,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
3.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流,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总结自我意识在人类认识自我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但是,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局限性,不能过度强调个体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人的自我意识
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人们认识自我的能力,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在探讨人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自我意识的起源人的自我意识并非天生具备,它是随着人类大脑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早期的人类更多地以本能为导向,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没有过多关注自我认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思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这种认知的进化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自我意识与认知自我意识与认知密切相关。
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它涉及到对自我特征、能力和价值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认知的形成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产生的,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进而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这种对自我的认知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我意识与情感人的自我意识与情感息息相关。
情感作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的表达。
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加以反思,进而影响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情感也反过来影响人的自我意识,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升自我意识的积极性。
四、自我意识与行为自我意识还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有自我意识的人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行为。
他们会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并根据自己的自我认知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此外,自我意识还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有自我意识的人往往会更加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行动后果,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期待和利益的决策。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自我意识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随着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也会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
在社会角色和社会情境的不断变化中,人们的自我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
简述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
简述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存在、特征和行为的认知和感知。
它是人类智力的一部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如下:一、自我意识的形式分类1. 直觉性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官和经验获得的,是一种直觉性、非理性的认知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外貌,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反应来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如何。
2. 反思性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内心世界进行思考和反思,以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信仰。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或进行冥想来探索内心世界。
3. 抽象性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抽象概念(如道德、信仰等)进行思考和反思,以了解自己在这些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或参加宗教仪式来探索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分类1. 身体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视觉和听觉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状态。
2. 社交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来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如何。
3. 情感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情感状态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注意内心情绪变化来了解自己当前的情感状态。
4. 思维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思维过程和思考方式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思考过程来了解自己在思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5. 价值观念自我意识: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个人价值观念、信仰、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个人信仰或道德准则来了解个人价值观念所处位置。
三、总结以上就是关于“简述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的相关内容。
自我意识是人类智力的一部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进而提高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我们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人类对自己存在和自身特征的认知和感知,它是人类思维、语言、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基础。
自我意识是人类高度进化的产物,是人类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中心。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1. 神经系统的发育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
人类大脑的发育需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等不同的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大脑功能逐渐发展,包括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不同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特征,形成自我意识。
2. 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类通过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愿,从而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
在语言的帮助下,人类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特征,形成自我意识。
3. 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交往是人类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可以认识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经验,从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特征。
在社会交往中,人类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从而形成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1.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己存在和自身特征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自我意识具有主观性。
2. 自我意识是稳定的自我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移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总体上是相对固定的。
3. 自我意识是多维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包括对自己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感知和认知。
4. 自我意识是动态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知和感知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动态的。
四、意识到自己的存在1. 感知自己的身体人类可以通过感知自己的身体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例如,当我们感觉到身体的某个部分受到刺激时,我们就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识概述
当个体丧失自我控制感时会影响到情绪健康和生活态度。
习得性无助: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 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习得性无助实验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中的 最高阶段。
❖核心: “我应该做什么?”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可以选择如何做?”
自我 认识
自我 体验
自我 调控
自我 认识
定义: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包 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解决的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核心:自我评价 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判断和评论。 自我评价过低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自我 体验
定义:是在自我认识基础上,个体的一种情绪体 验。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责任感、优越感 、羞耻感等。
自我意识结构图:
内容#形式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 英俊、漂亮、有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
衣着、风度、家属、 吸引力、迷人、 质欲望的满足,维持
所有物等的认识
自我悦纳
家庭的利益等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自 尊 、 自 信、 自 追求名誉地位,与他
角色、性别、义务、 爱、自豪、自卑、人竞争,争取得到他
2 从形式上划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 从自我观念上划分: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一)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主要包括
1.生理自我: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是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人对自己身躯( 如:对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 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等,包括占有感、支配 感和爱护感。
名词解释自我意识
名词解释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能够认识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并将其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进行区分和区别对待的能力。
它是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独特的心理特征之一。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婴儿对自己和环境没有明确的认知,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是独立于他人的。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语言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能够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情感和社会认知密切相关。
情感体验引导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促使他们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同时,社会认知的发展使个体逐渐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解读和回应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
这些过程促进了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观察和反思,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同时,自我意识也使个体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整。
这种自我评估和反思的能力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行为效果和适应性。
自我意识还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识别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并为合作和互动提供有效的基础。
总之,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能力,它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认知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的行为适应和人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三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具体分析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简述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简述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活动的意识。
它包括以下几个心理成分:
1. 自我认知:这是自我意识的基础,个体通过感知、思维和记忆等方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自我体验:这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爱、自卑、内疚、自豪等各种情绪。
这些情绪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 自我控制:这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控制,体现了个体的意志力。
它包括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等,使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来行动。
4. 自我调节:这是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对自我意识进行调整的过程。
它包括对自我目标、自我期望、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和适应环境。
5. 自我实现:这是个体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动力,它推动个体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些心理成分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我意识系统。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了解和发展,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调整自己,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 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名词解释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
第八章第五节自我意识定义: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认知形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即“自我认识”;情绪形式: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恃、自卑、优越感、责任感等,即“自我体验”;意志形式: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即“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准备时期:1岁前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处于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受;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能够区别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知道了自己和物体的关系,认识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2-3岁的儿童掌握了代名词“我”的含义,把自己看作行为的主体。
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时期:幼儿期(3-6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评价的标准,以外部行为为评价对象,忽略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童年期(6-12岁)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出现了新的飞跃:以自己所掌握的社会准则为评价事物的标准,不但评价外部行为,而且也评价内心世界,如动机目的等。
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对稳定、成熟时期:青少年期(12-15岁)到青年期(15-25岁),青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大大提高,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终于达到了成熟。
社会心理学第5章自我意识
精品课件
(四)缺陷补偿 ❖ 将自己角色从中的某个角色的重要性抬高,
以补偿自己另一个角色的缺陷。 ❖ 缺陷补偿有助于个体度过困境,在困境中强
调自我的“优势”,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精品课件
(五)自我防御性归因
❖ 归因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
❖ 自我归因常常是自我防御性的,它通过强调个体对 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 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 通过下面两钟方式实现 ❖ (一)社会比较 ❖ (二)自我估价
精品课件
(一)社会比较
❖ 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得有关自 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常发生在个体对自己或环境的某些方面没有把握 的时候。
❖ 费斯汀格提出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
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 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来源
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
参照群体的规范是社会目标、自我评价、社会 评价乃至世界观形成的基准表分四级评分: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不同意 (2分),非常不同意(1分)。
前五题正向计分,后五题反向计分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4)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5)整体而言,我对自己觉得很满意
❖ 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因,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因; 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因,失败归因于内因。
精品课件
(六)自我设障 ❖ 预先设置障碍,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
精品课件
(七)降低自我觉知 ❖ 如借酒消愁,因为酒精可以降低自我觉知以
自我意识
(二)反射性评价1
• 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人有时并 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 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 “别人家的孩子”
(二)反射性评价2
• 案例:一个大学生的信: • “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 在 宿舍外面听着里面在热烈地谈论一个问题而我进入宿舍 时,谈话经常就中断了,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 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 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 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 好,甚至做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 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 不知道该如何做。”
2、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
• 其一,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优劣 成败。 • 其二,改变过分追求完美的习惯,不苛求自己。在积极 心态中最大限度开发潜能。 • 其三,建立和巩固良好的自我感觉。 将自己的每一条优 点都列出来,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它,经常看,最好背下 来。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你将在心里树立信 心:你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的人,你绝不比别人差。无 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做对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记住这一 点,甚至为此酬谢自己。 • 其四,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但不被它们打垮,永 远给自己机会。
自己知道的 别 人 知 道 的 自己不知的
(A) 公开区
(B) 盲目区
别 人 不 知 的
–– – –– – – –
(C) 隐秘区
(D)
未知区
防卫的、孤立的自我
开放的、协调的自我
感悟:
•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 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 盈了。”完善自我,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昨 天之我”向“今日之我”、 “明日之我”迈进。珍惜已 有的自我,追求更好、更高 的自我,做一个“自如的、 独特的、最好的我”。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含义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人和动 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自我意识的含义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我意识的特性
意识性
能动性
特性
(清晰明确的态度) (形成意识并进行调控)
社会性
(社会化产物)
同一性
(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观察
1.自我认识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尊感
2.自我体验
自信感 成功感和失败感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
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 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 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 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 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 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概述
1、什么是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3、自我意识的作用
4、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
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含义ຫໍສະໝຸດ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 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 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 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 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检查
3.自我监控
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统一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1什么是⾃我意识(内涵)?⾃我意识:是对⾃⼰⾝⼼活动的觉察,即⾃⼰对⾃⼰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的⽣理状况(如⾝⾼、体重、体态等)、⼼理特征(如兴趣、能⼒、⽓质、性格等)以及⾃⼰与他⼈的关系(如⾃⼰与周围⼈们相处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等)。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我评价,对个⼈的⼼理⽣活及其⾏为表现有较⼤影响。
如果个体对⾃⾝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对⾃⼰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理特征⾃--满或⾃卑,将不利于个⼈⼼理上的健康成长。
(2)⾃我体验。
⾃我体验是主体对⾃⾝的认识⽽引发的内⼼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种态度,如⾃信、⾃卑、⾃尊、⾃满、内疚、羞耻等都是⾃我体验。
⾃我体验往往与⾃我认知、⾃我评价有关,也和⾃⼰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我体验有助于⾃我监控的发展。
(3)⾃我监控。
⾃我监控是⾃⼰对⾃⾝⾏为与思想⾔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是发动作⽤,⼆是制⽌作⽤,也就是⽀配某⼀⾏为,抑制与该⾏为⽆关或有碍于该⾏为进⾏的⾏为。
进⾏⾃我认知、⾃我体验的训练⽬的是进⾏⾃我监控,调节⾃⼰的⾏为,使⾏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我监控调节⾃⼰的认识活动,提⾼学习效率。
2⾃我意识的价值⾸先,健康的⾃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理品质的基础。
⾃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理过程和个性⼼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相互影响,从⽽整合为有机的统⼀体。
⾃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到⾃我意识之中。
自我意识的内涵、形成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的价值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
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
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
名词解释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自己独立个体和他人的区分的能力和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它涉及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即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身体、思维、感受和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经过一段发展过程的,婴儿在出生前几个月对于自我的意识是缺乏的,只有在大约6-7个月左右,婴儿才能意识到镜子中的自己是自己。
而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可能与母亲孕期的交往和婴儿自己的动作及反应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还包括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即个体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在做以及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
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也会对自我认同产生影响,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身价值观和期望相符时,个体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满足感,反之则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否定自我。
此外,自我意识还涉及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分的能力和认知。
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包括外貌、性别、年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个体还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来推断他人的思维和感受,以此来理解他人和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发展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个体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也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识还促进了个体与他人的认知和交往,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沟通,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存在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自己独立个体和他人的区分的能力和意识。
它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正确认识自我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如果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或对自己评价过高(自负),或对自己评价过低(自卑),这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识的基础。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绝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渐渐地走向成熟,没有把自己的缺点与弱点看成主流,比如有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自荐信”中写道:“大学生活四年,本人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攻读专业知识,学习应用技能以及相关经济业务知识,进行过系统的电脑使用训练,并且有很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连续三年获奖学金。
此外,大学期间,本人曾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课余到深圳某某公司兼职,任业务经理,有汽车驾驶执照。
”可见,这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不但是积极肯定的,而且对自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意识已趋于成熟。
(2)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具体说来,积极悦纳自我就是要:一、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有价值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二、性格开朗,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三、平静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四、树立远大理想,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克服消极情绪;五、不以虚幻的自我补偿内心的空虚,也不以消极回避漠视自己的现实,更不以怨恨、厌恶来否定自己。
(3)有效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
很多人对自我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无法实现自我理想。
而那些自卑自怨、自暴自弃的人更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我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偏离了良好自我意识的轨道。
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通过自我奋斗,达到最终利国利民利已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功。
(4)不断超越自我
良好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塑造自我,成为自己,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热点之一。
成为自己就是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
所谓“做一个自如的我”,是指不给自己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从而使自己总是陷入自责、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客观存在,愉快自在地生活;所谓“做一个独特的我”,是指不一味追求时髦、时尚,不在刻意模仿中失去自己,而是接受自身、注重自身,积极地生活;所谓“做一个最好的我”,是指既立足于现实而又不甘落后,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才智,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条件规划自己的生活。
成为自己只是人的一个断面,而超越自己才是人生的全过程,一个自我良好的人既注重自我又不固守自我,而是不断地塑造自我、超越自我,这样才能使自我更丰富、更强大、更完善,这也是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