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
中学语文教案优秀8篇初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
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教具准备: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
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
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
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
强调基本常识。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
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2023年高中语文课教案精选
2023年高中语文课教案精选对于教案,老师要结合学期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状况等等各方面进行编写,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应用在教学中。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课教案精选,希望大家喜爱!中学语文课教案精选篇1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中学语文必修四其次单元的《声声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其次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试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专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老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同等对话与沟通,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特地表现妇敏捷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困难、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分段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出示: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二、听写8、9课字词1鞭策2报酬3奢望4蹂躏5懊恼6泯灭7猝然长逝8问心无愧9获益匪浅10多愁善感三、自学课文(一)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二)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沉醉科学环境需求:生活简单、保持安宁、追求自由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问心无愧(三)学生提问。
1、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
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2、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3、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一样。
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完成的决心: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对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科学魅力的吸引: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道士塔》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课文《道士塔》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课文概述介绍课文《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细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2.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第三章:作品主题与人生哲理3.1 作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2 人生哲理启示从作品中提炼出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和分享对这些哲理的理解。
3.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生哲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拓展4.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4.2 拓展阅读与推荐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拓展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思考讨论中的表现。
5.2 学生作业与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作、讨论等,巩固所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
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三、朗读课文(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
(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四、积累实词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一词多义要比较五、复述分析(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⑴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中学语文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拍手游戏2、用左、右的知识介绍同学3、板书课题:左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建立左右标准1、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清楚左右的呢?2、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吗?3、听口令,做动作4、摆文具:(1)摆一摆:同桌合作摆学具?(2)数一数: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指出: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二)体验左右的相对性1、听音乐,编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己根据歌词编动作2、分四人小组,前后同学面对面的跳一次3、讨论:刚才在跳舞时,你发现什么和左右有关的问题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5、小结: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6、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三、应用拓展1、评一评,谁的行为好?(1)看录像(两组学生上下楼,左边的学生上下楼时拥挤、无次序,右边的学生都是靠自己的右边走的,并且排着整齐的队伍。
)(2)师:他们谁的行为好?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汇报(4)大家都认为右边同学的行为好,那他们是靠自己的哪边走的呢?(指名两组同学上台表演)(5)师:平时我们上下楼时也要像这些同学一样靠自己的右边走、有次序的走。
2、师:除了上、下楼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左右的知识?3、出示教科书P6的“生活中的数学”图,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
四、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中学语文教案篇二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
中小学语文名师教案优秀范文5篇中学校语文名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鞋子为什么跑到树上的缘由及要点。
领悟“依偎”这一词语的意思。
3.能够恰当地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受到爱惜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老师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检查读文状况。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同学把握住以下内容要点:①我发觉雏鸟藏进鞋子,看到树上的鸟在叫,明白它是从树上掉下来的。
②我发觉雏鸟望着树上的鸟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
③我发觉鸟窝很高,爬不上去只好放弃。
④我发觉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它的家,就把雏鸟装进鞋子,并把鞋子放到树杈上。
⑤我发觉鸟妈妈不敢靠近鞋子,就走到远处观看。
⑥我看到鸟妈妈和雏鸟依偎在一起,才放心了。
三、细读课文,沟通评议。
1.自学思索:①一只鞋子为什么会跑到树杈上呢?请读一读棵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②“我”在睡梦中惊醒,发觉鞋窝里有一只雏鸟,“我”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后来“我”又发觉了什么?做了什么?2.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一些词语进行探究。
如:“依偎”一词写出了鸟妈妈和雏鸟安详幸福的挨在一起的样子,在谈论课文内容时,就要引导同学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引导他们想象“依偎”是怎样一种情景。
3.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争论沟通:“我”发觉雏鸟的境况而自觉自愿地救助它,并没有写想些什么,这反映了“我”儿时的天真、朴实以及爱惜鸟类的习性。
4.关于“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建议给同学以下提示:①“我”回到家,爸爸妈妈会怎样看待这件事?②小伴侣们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谈论?③别人看到树杈上有一个鞋子,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四、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身边的故事。
依据课文内容,启发同学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叙述发生在身边的趣事。
中学语文教案《哦
中学语文教案《哦教案:中学语文《哦》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与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培养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加深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与语句;2.培养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1.加深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2.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课1.教师利用图片或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例如: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
2.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眼中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们喜欢哪些方面的生活?"Step2:导入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课文题目,并进行解读,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猜测。
2.教师提问:"你们猜测这篇文章是关于什么的?"Step3:阅读课文1.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2)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2.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进行提问或讨论,在学生中引发共鸣。
Step4:深入思考1.教师带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像文章中的人物一样,被琐碎的事物牵制,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之处?2.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Step5:总结课堂内容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旨进行表达。
2.教师强调要珍惜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感悟用于实际行动中。
六、课堂作业:以《哦》为题,写一篇个人感悟文章,描述你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要求12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中学语文《哦》八、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使学生更加加深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时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能够正确运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准备好本节课的教材,包括课本、课外阅读等。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等。
3. 学生,学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好听课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听力训练,播放录音,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4. 课文分析,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文运用,让学生进行课文运用,包括朗读、背诵、仿写等。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8.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内容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春天景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板书课题《春》,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提示注意语气、节奏。
3. 学生分段朗读,教师点评。
4. 提问:课文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三、品味语言,体会感情(15分钟)1.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景象的?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3.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感受春天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五、总结全文(5分钟)1.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教师点评。
2. 强调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美。
初中语文的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3)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15篇)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15篇)中学语文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说明1、教材分析:《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3、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2、布置好预习作业: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三、教学步骤一、回忆引入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5篇中学语文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框架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框架(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框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框架6篇教案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6篇
人教初中语文教案6篇人教初中语文教案6篇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
没有失败和挫折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人教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学人教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介绍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道士塔》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其作品《西游记》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及其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
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角色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吴承恩及其作品《西游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及其特点。
4. 案例分析:以课文中的角色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6. 朗读练习:选取课文片段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朗读展示: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把握。
3. 人物分析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三语文教案(7篇)
初三语文教案(7篇)初三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
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5篇学习语文我们必须灵活运用,语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希望大家喜欢!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
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
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
(摘自《学生辞海》)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研究:(1)序;(2)白居易;(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向同学借资料;查图书馆资料;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
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讲方法.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正确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借鉴优秀作品,提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1)文章分析:《荷塘月色》(2)技能训练:快速阅读、理解、分析文章2. 第二单元:古诗文阅读(1)古文:《岳阳楼记》(2)诗词:《登鹳雀楼》(3)技能训练:翻译、鉴赏、分析古诗文3. 第三单元:写作技巧指导(1)写作话题:我的梦想(2)技能训练:素材收集、构思、表达4. 第四单元:文学鉴赏(1)文学作品:《红楼梦》(2)技能训练:了解作者、背景,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5.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1)交际话题:环境保护(2)技能训练:观点阐述、说服、合作交流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4. 实践法:动手写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发言、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2. 考试成绩:阅读理解、写作、古诗文翻译、文学鉴赏。
3. 综合素质:口语交际、团队协作、创新思维。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2周2. 第二单元:2周3. 第三单元:2周4. 第四单元:2周5. 第五单元:2周六、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 跨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篇一: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涞水四中孙建英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学生: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
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
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
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见课件)(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
(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
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
思考[问题情境三]: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