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这句话揭示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价格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发 生变化,但它的基础是价值。这个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这句话表明了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价值的载体,它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例如 纸币、电子货币等。通过货币,人们可以交换价值,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精彩摘录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政 治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为读者提供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了解。以下是一些从这 本书中摘录的精彩片段: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句话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即它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无论是什么形态的商品, 只要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具有价值。这个概念对于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非 常关键。
第三篇到第五篇则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 探讨。第三篇主要介绍了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问题。作者指出,生 产关系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式又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 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政治经济学应该深入研究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录分析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本介绍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这 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主要 内容。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这本书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五篇则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经济学的 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最后对政策制定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它强调了政治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政策制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践中 的挑战。本书还对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进行了评价和批判。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全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于理解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典著作
第一篇
第一篇
生产
即生产论。认为,生产规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规律的性质。 分析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资本以及生产的增 长规律。 包括: 生产要素论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 生产增长规律
经典著作
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
2、生产要素中的劳动
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 劳动。
绪论
第一编
生产
第二编
分配
体 系 结 构
第四编
第三编
交换
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第五编
论政府的影响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篇
第四篇
论生产要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论非生产性劳动 论资本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 原因 第八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第九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第十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第十一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经典著作
背景
历史背景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发展成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矛盾日益尖锐。
学术背景
在1820~1830年间,英国曾展开了一场拥护和反对李嘉 图学说的理论斗争。此后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 辟的两个方向发展:一派宣扬各阶级利益一致的和谐论, 或以对交换领域现象的描述来代替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关系 的研究,其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巴师夏和英国的西尼尔; 另一派则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采取折衷主 义手法来加以调和,表现在经济理论上的混合主义,即把 各种见解综合起来,其代表性人物为约翰· 穆勒。

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本课程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这门科学的性质和特点,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明确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学好这门课程。

1.导言部分。

必须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辩证关系。

最后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使学习者对这门科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及其方法和意义有一般了解。

2.商品和货币。

这一章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历史入手,论述商品的
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以及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进而分析货币的产生、本质及其在商品经济下的职能。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分析。

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
的内容。

这一部分,首先考察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剥削的性质。

其次,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各种基本比例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导致再生产比例失调,引发经济危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种矛盾。

最后,考察资本生产的总过程。

从生产和流通统一的角度考察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揭示剩余价值在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割以及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分配规律。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章 PPT

《政治经济学(下)》第十章  PPT

市场调节对任何性质的商品经济都有积极作 用。它的长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调节是商品经济的自动调节器,社会 资源将流向经济效益最高的部门中去,得到 较有效的利用。 第二,市场调节是以企业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为 前提的。
第三,在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企业是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
第三阶段(1987-1992)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 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 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 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 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 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篇
第十章
社会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活动
教学目的:掌握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的 含义。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关 系和企业组织制度。了解我国国有企业的相 关问题等。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个人的 经济行为。
本章基本概念: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产权、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 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本章思考题: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 2、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3、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特征的区别。 4、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别比较。 5、影响个人消费行为的因素。 6、影响个人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
(2)产权结构: 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各独立企 业分别掌握资源,企业之间产权、利益边界 清晰,企业间自由订立契约,自我负责。 计划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 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 属物企业间产权、利益边界模糊。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政府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并研究了经济行为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是供需关系。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说明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由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当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升。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各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并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有利的决策。

此外,政府干预也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监管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最后,政治经济学原理还涉及资源分配和效率的问题。

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如何高效地分配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问题,以及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可能带来的影响。

总之,政治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政治经济学 第10章

政治经济学 第10章

五、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新变化: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分别在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两 个层次范围发生作用。即平均利润的二重化。 垄断部门:将获得超额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 生产价格转化为垄断生产价格。垄断部门内部也具有利润率 平均化的趋势(垄断资本在垄断部门之间的移动)。 非垄断部门:竞争部门之间将在一个较低的层面实现利润率 平均化。由于竞争部门的一部分利润将转移到垄断部门,从 而竞争部门的平均利润率降低,平均利润也将减少。 小结
价值
简单商品生产时期 价值规律 按劳动量分配剩余 价值

生产价格
•自由竞争时期 •生产价格规律 •按平均利润率分配剩 余价值
垄断价格
•垄断时期 •平均利润二重化 •按垄断程度分配剩 余价值
简单商品生产时期

自由竞争时期

垄断时期
甲 甲
M 2M

M

1.2M
1.8M
2M 2V 2V V C C C
一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企业通过 垄断价格实现超额利润最大化; 二是以平均利润为基础,垄断部门确定的垄断价格必须保 证至少能获得平均利润,垄断价格(指垄断高价)必须以 生产价格为最低限度; 三是以市场供求为限制,垄断高价意味着市场需求量的下 降,垄断低价意味着市场供给的下降。
二、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 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金融资本:由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 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 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第二节
一、垄断价格及其决定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保证垄断企业获得垄断 利润的商品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0009 7-10章.doc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0009 7-10章.doc

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1、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

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由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

如果以W'、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货币,则售卖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W'一G'3、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用公式表示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5、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0)

第⼗章马克思主义创始⼈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名词解释 1、⽣产⼒标准:是指⼀定的社会制度、⽣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产⼒状况和是否有利于⽣产⼒发展为标准。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产阶级专政建⽴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为⽌,这中间所经历的⾰命转变时期。

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级阶段或第⼆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4、⾃由⼈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由⼈的联合体。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特指我国在⽣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民共同占有⽣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消费品。

8、按⽣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技术、信息、⼟地以及各种⽣产资料等⽣产要素的投⼊所进⾏的收⼊分配。

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旧社会分⼯:是指每个⼈长期乃⾄终⽣被束缚在⼀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所形成的⼀种岗位上。

特别是形成了脑⼒劳动与体⼒劳动的对⽴或根本差别。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2、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和发展进⾏的调节。

姜建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姜建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第一节
一、企业
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一、企业
1.企业
(1)含义
企业是与分工相联系的生产组织的一种形式,是社 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出现的。 (18世纪中后期产业革命) ▲这里的分工指的是工场内部的分工。它与社会分工 的区别三点。见教材,一般理解。
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结合上掌握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了解并分 析现代股份公司的所有制和产权关系;跟踪在 当代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形 式和治理结构发生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启发同 学正确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
教学要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组 织与治理结构
二、从自然人企业到公司制企业的发展
1.合伙制企业含义
是由多个作为自然人的资本所有者共同投 资,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和分 享利润的企业。(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 合伙制企业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它的规模比个人业主制企业大得多。
2.合伙制企业的特点
第一,合伙人要承担无限的连带法律责任,限 制了资本集中于企业的规模; 第二,合伙制企业中个人的所有权(股份)是 无法自由转让和出售的,企业缺乏连续性和长久的 生命力。 这也是历史上合伙制企业形式出现很早,却难 以扩张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并列出了五项具体内容,其中有两项直接关系到公司最低 注册资本制度: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二是推进注 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结构、政策与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与政治体制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深入探讨了资源分配、生产、交换以及政府角色在其中的作用。

在这个多元且复杂的领域中,政治决策、市场机制、社会结构和经济政策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首先,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

在任何社会中,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就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即价格机制,使得稀缺资源能够被有效利用。

然而,这种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因为它受到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的影响。

例如,当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保健等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公平分配时,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不同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产权关系、企业行为、市场竞争程度等关键要素。

在市场经济中,私有制通常鼓励创新和效率提升,而在社会主义或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治稳定性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持续的政治动荡会破坏投资环境,阻碍经济增长。

再者,政治经济学关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周期。

然而,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短期刺激与长期增长,避免陷入“滞胀”或“通缩”的困境。

此外,政治经济学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改变了国内经济结构。

同时,国际规则和竞争也对国家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挑战,如何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国家面临的问题。

最后,社会结构也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劳动力素质、社会福利体系、教育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生产力和消费能力。

社会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实现包容性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是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重点议题。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原理揭示了经济活动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复杂互动。

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10.2)

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10.2)

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10.2)第二节经济一体化与地区经济集团化一、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表现与反映。

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同,乃至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

二、地区经济集团化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战后经济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它是由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按照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不雅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合同而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

其宗旨是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战后在世界各地区相继出现许多地区经济集团,这种区域集团正在由小区域向大区域化发展。

据统计资料,目前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的区域性贸易协定已超过100项。

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本钱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必然程度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有:1.战后新科技革命鞭策下使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彼此联系、彼此依赖性强,地域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力接近,经济上互补性比力强,彼此交往便利,为了共同的经济发展而建立地区经济集团。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由地域相邻的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出面达成合同而建立的。

所以,只有在国家垄断本钱主义发展相当充分,达到了能够强有力地干预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才可能出现各国和地区的政府达成经济上的合同,实现地区经济集团化。

3.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化。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胜地位,成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对手,后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致力于经济区域发展。

三、欧洲联盟(一)欧洲联盟的产生当代地区经济集团化和国际垄断联合的组织形式中,欧洲联盟是一种比力完备的高级形式。

它是由参加国政府出面以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为目标的国家垄断本钱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 “原始收入”。
初 次 分 配
再 分 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经过再分配而获得的收入为“派生 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 一是国家的财政预算。 二是各种服务费。

② ③

— 8—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本国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投资者投资物以及政府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本国的最终产品,也有一部 分是进口的。其中,本国最终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费的产品等于(C+I+G-M),加上出口的部分才是本国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即:
国民收入= C+I+G -M+X
= C+I+G+(X-M)
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该体系以马克思主 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 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计入国民收入。 另一种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广 泛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2.增加值法
增加值法是通过把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加总,从而得到国民收入。因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分阶段进 行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增加的价值总和。把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 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不同方法,分别反映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 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的关系以及各种收入的来源。
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劳务价值和物质产品价值总和(即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
的核心指标。
— 6—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核算有以下三种方法,做常用的是前面两种。
最终产 品法
增加 值法
收入法
1
2
3
— 7—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 11 —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我国目前GDP的核算方法是:采用收入法计算各产业、各部门的增加值,最后加总得到国内生 产总值。
近年,又出现了一种名为“绿色GDP”的核算方法。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
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 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 13 —
四、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以货币计 算的收入与实物计量的收入。 不同制度的收入状况在收入的来源、形式、数量及比例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则以按资分配为主。
— 14 —
— 18 —
二、按劳分配 (二)实施按劳分配的意义
按劳分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 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 按劳分配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所体现的“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 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上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 10 —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三)我国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及核算方法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长期使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 运行机制的变化,这一核算制度的缺陷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
不能反映社会资金运作情况;
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过程。
— 25 —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生育、年老或暂时失去谋生机会而 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社会保障体系来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 障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必须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 高度发展了,具备了按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条件,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才会消失。
— 19 —
三、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的分配方式,它是指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资本数量, 按一定比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一种是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 购买债券或购买少量股票等,从而取得存 款利息、债券利息或股息、红利收入。
收入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利润、利息、地租是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产阶级是凭借对资本、土地的所有权,参与对剩余价值的 瓜分。三位一体公式的要害在于错误地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成财富创造的本质。
— 17 —
二、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 量报酬。

当前,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应该是,坚持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分配形式,按劳 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奋劳动和合 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 22 —
四、分配原则 (一)公平原则
公平包括制度、权利、机会等方面的公 平,而不仅仅是结果上的平均分配,它可以 通过公平的竞争达到不同的结果。
国民收入就是指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的余额而形成的收入。在 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v)和为社会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 (m)。用公式表示如下:
— 5—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一)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
为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各国和地区都建立了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长期以来世界上存在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
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 23 —
四、分配原则 (二)效率原则
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
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经
济效率涉及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各个领域,涉及经济活动和 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
— 24 —
四、分配原则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 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 27 —
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从最早的社会互助行为逐渐发展成为由一系列社会保障项目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形 成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绿色GDP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新的视角来 看待经济,摆脱了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代价的狭隘的增长观
念,是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更新。
绿色GDP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经 济、社会的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
— 12 —
① ②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我国当前的多种所有制的形式相适应的。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是社会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 21 —
三、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分配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分配目标与分配原则。

我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对分配原则的选择经历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 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较长过程。
萨伊为了替资产阶级剥削辩护,提出了“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所谓“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即工人应得到工资,资本家应得到利息,地主应得
到地租。这种分配理论割裂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同工人劳动之间的联系,认为社会 各阶级的收入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实际上混淆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
马克思从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出发,严厉批判生产要素以创造收入源泉身份 参与分配的荒谬,指出土地、资本、劳动是获得收入的条件,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
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对一切
以剥削为特征的分配方式的根本否定,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 社会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
— 1—
知识要点
国民收入的概念,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居民收入的构成。 按劳分配的实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不同社会制度下消费功能、结构与水平。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国民收入及 其相关概念
1.最终产品法 最终产品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的最终产品价 值。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有四种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