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从军行

合集下载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从军行》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从军行》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从军行》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本诗描绘了边塞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古诗的朗读和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把握诗歌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掌握古诗的朗读和吟诵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赞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的朗读和吟诵技巧,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边塞的环境特点,激发学生对从军生活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 理解诗意:学生自读诗歌,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教师讲解诗歌的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体会情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赞美。

5. 诗歌吟诵:教师示范吟诵,指导学生掌握吟诵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并进行诗歌朗读和吟诵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诗人:王昌龄3. 诗歌内容概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朗读、吟诵技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韵律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边塞将士的生活。

边塞的将士们,身披金甲,勇战黄沙。

他们不畏艰险,誓死保卫楼兰。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风沙为伴,与孤独为伍。

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教案

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教案

27 古诗两首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本教学将整合三维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在整合中架设学习、理解古诗的桥梁,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不仅是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引领学生从读入手,读出节奏美、音韵美、韵律美、想象画面美、感受情感美,领悟意境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融入古诗文化,赏析艺术形式,从中洗涤心灵,铺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

同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品读中升情。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初步感受反衬的写法,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趣和意象,体悟守城将士对故乡的怀念以及他们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感受边塞将领勇敢机智、武艺高超的艺术形象,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读出诗句的韵味。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执教后建议:。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从军行》全诗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思辨能力:分析《从军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创作练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导致在创作过程中不知如何运用。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举例解释:
-例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的重点,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2.教学难点
-意象分析:对于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理解,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成整体的意境。
-修辞技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指导。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篇一:从军行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谈一谈你的理解?预设: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预设: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1、温故知新——入诗文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

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

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 (板书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小结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情,诗更言志。

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

不愧是“七绝圣手”。

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

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Ⅰ. 教学内容:《从军行》的赏析及写作要点Ⅱ. 教学目标:1. 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2. 掌握《从军行》的赏析方法和写作要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Ⅲ.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从军行》的赏析方法和写作要点;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Ⅳ. 教学准备:电子设备,教材《诗词鉴赏》。

Ⅴ. 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从军行》的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有初步了解。

B. 分析(15分钟)1. 展示《从军行》全文,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 导读第一、二部分,与学生分析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和对比手法,表达父母的心声和士兵的决心。

3. 导读第三部分,与学生分析诗人运用描写手法和意象手法,表达军旅生活中的困苦和辛酸。

C. 梳理(10分钟)1. 教师梳理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脉络。

2.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的重要表达手法和意象。

D. 实践(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分小组讨论。

2. 小组展示和分享,以梳理出的要点为基础进行发言。

E.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F.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Ⅵ. 教学反思:通过对《从军行》的赏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崇尚英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图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从军行》的朗读录音。

3.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军旅生活吗?谁来说说军旅生活的特点。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战争画面想象(1)教师展示相关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战争场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5. 诗歌背诵(1)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醒注意事项。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军旅生活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如《长征》、《八一军旗》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古诗《从军行》教学设计

27、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这首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1、导入:同学们,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维护祖国尊严的宋庆龄,还有奋起反抗、保卫卢沟桥的抗日军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2、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1、自读诗歌,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学习生字“孤、遥”。

2、读读诗歌,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3、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二)1、朗读诗歌前两句,并思考:(1)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试结合“暗”和“孤”字说出这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边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

)过渡语:边疆的环境这么恶劣,生活这么艰苦,那边疆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后面的内容。

2、齐读诗歌后两句,并思考:(1)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写出了边疆的环境荒凉、艰苦,战争频繁、残酷、漫长,表达出战士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黄沙、百战、不破、终不还)四、小结1、读读这首诗,大家想一想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后两句写出了什么(抒发了感情)对,这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情景交融。

2、其实,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指“边关”、“边疆”,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守边将士们奋不顾身、不畏艰险、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语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7 古诗两首 教案

语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7 古诗两首  教案

27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

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

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1、简介作者。

2、释题。

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3、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军行》唐 杨炯的古诗教案

《从军行》唐 杨炯的古诗教案

《从军行》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从军行》这首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含义,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然后,教师讲解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尝试理解诗的含义。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
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从军行》。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从军行》有了深入的理解,也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但是,对于诗的艺术特色,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27古诗两首《2从军行》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27古诗两首《2从军行》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27古诗两首《2从军行》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27古诗两首《2从军行》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诗歌的朗读,让孩子们知道“棱”字的读音,通过默写让孩子们掌握“孤”“遥”“塞”“棱”的写法。

2、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让学生明白诗歌学习的方法。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对朗读诗歌、默写诗歌都已经能自主学习了。

所以到了三年级,特别是三年级下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并能将后面几册的诗歌进行整合学习。

让孩子们今后更加轻松。

3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明白诗歌学习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歌曲激情导入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放松一下,我们一起听听歌曲《精忠报国》,听完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生答)。

其实在离我们很远的朝代有些诗人他们也有你们这样的感受,只是他们将他们的感受化作了一首首古诗流传了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活动2【活动】我知作者晓背景1、课件出示预习案,通过孩子们的回答,补充完整。

2、课件图片展示,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该诗的背景。

【设计意图】知晓作者和背景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才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首诗,更能明白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了这样的诗歌,是为后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铺垫的。

也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环节。

活动3【活动】我辨字音读节奏1、自读(读准字音):请两到三位学生朗读诗歌,只要求读准字音。

随机指导读错的字。

2、师友读(一人读一句):再次练读字音,在反复练读中初步感受节奏。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战士们的英勇豪情。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烽火”“金甲”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对仗等。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气氛。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和战士的印象,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从军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边塞诗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军事形势,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烽火”“孤城”“金甲”等。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5、情感体会(1)提问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这种情感的。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的作用。

(2)讲解诗歌的对仗和用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边塞诗,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边塞诗教学目标1.想象《从军行》《塞下曲》两首古诗描绘的画面及表达的情感。

(难点)2.拓展《凉州词》、《出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学习《从军行》。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吟诵古诗,我们吟诵的古诗有描写祖国山河壮丽景色的,比如《望庐山瀑布》,有描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比如《赠汪伦》,还有描写思乡情怀的比如《泊船瓜洲》(生齐背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描写古代将士行军打仗、保家卫国的,叫做边塞诗。

师:第一首诗是《从军行》(师板书),从军行也叫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2、师:《从军行》的作者是谁?(生:唐代诗人王昌龄)师可以相机补充:(王昌龄,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多数是边塞诗,表现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3、师:让我们走进《从军行》,打开课本自由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师:谁想读?(指名读古诗、师指导读出感情、齐读。

)师:XXX,来,你尝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评价:读得慢一点,就读出了诗的味道。

师:大家读诗的前两句(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诗句中你知道将士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从“雪山”我知道将士们战斗的地方很冷,山上都是雪。

(出示图片:雪山就是祁连山,这里终年积雪,气候寒冷。

)从“长云”我知道青海湖上都是乌云。

(师:乌云多说明雨雪多,当地的天气十分——恶劣。

)从“孤城”我知道边塞地区十分荒凉,荒无人烟。

(师:因为边塞经常打仗,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少,显得荒凉。

)师:将士们常年就是驻守在这样一个寒冷荒凉的地方——(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青海湖上满天的乌云遮暗了雪山,将士们驻守在孤城遥望着玉门关,他们心里会思念远在家乡的年迈的父母,他们还会思念谁?——(美丽的娇妻、可爱的孩子、他们会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师:读这两句诗,表达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不毛之地,而家乡此时正(春意盎然);(出示: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而家乡此时正();——用你积累的四字词语和老师对话;师:将士们驻守的边塞是黄沙漫天,而家乡是(花团锦簇);师:将士们驻守的玉门关外是荒无人烟,而玉门关内是(生机勃勃);(可以多说几个)师:同学们积累的词汇真丰富,下面我们继续对话,看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描写美丽景色的诗句和老师对话。

边塞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将士们的家乡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边塞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将士们的家乡是“,。

”边塞是(指生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将士们的家乡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多说几个)师: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镌刻在将士们的心间,为了保家卫国,他们立下誓言——(生齐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将士们身经百战把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不打败入侵的敌人死也不回家。

)师:黄沙百战,是不是就经历了一百次战争?(不是)说明战争非常多、频繁)频繁到什么程度?(连穿的铁甲战衣都磨破了)同时也说明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连金属制作的铠甲都磨破了,可想而知,将士们的血肉之躯能抵挡得住锐利的长矛和锋利的长箭吗?(不能)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死伤无数,但是他们并没有弃甲而逃,而是坚定地立下誓言:(生齐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不打败入侵的敌人死也不回家,从中你体会到将士们身上的什么精神?(我体会到将士们深深的爱国情感。

)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我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

)(带着你的理解读)师:尽管边塞的环境恶劣,尽管将士们思乡情切,尽管战争频繁而残酷,但是将士们却百战沙场,出生入死,以保卫祖国为己任,将士们的风采,令人心生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背古诗,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们!(齐背古诗)二、学习《塞下曲》。

1、师:接下来,我为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李广,据记载,李广巡视打猎时发生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塞下曲》。

(边板书边说:塞下曲也是乐府诗题。

)2、师: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塞下曲》?(指生朗读,齐读)评价:注意读好古诗的停顿。

3、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扩展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习说话,师巡视指导,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一天晚上,有位将军正在树林里打猎,这时突然刮起一阵风,野草都摆动起来。

将军以为有猎物,于是就拔出箭,准备射杀猎物。

一箭下去,正好刺中猎物。

第二天早上将军来寻找他前一天晚上射出的白羽箭,谁知道那支箭竟然深深地插在了一块大石头里。

师:你能根据古诗内容发挥想象,把故事讲得这么有条理,真了不起。

谁能发挥下一想象再讲讲这个故事?(再指生讲)师: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好!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师:从诗中,你体会到李广是一位怎样的将军?(生1:从诗的前两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我体会到这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将军。

因为昏暗的树林里,有草在动,这位正在狩猎的将军以为是一只老虎,他就立即射箭,说明他非常机智勇敢。

)师:你读一读诗,读出将军的机智勇敢。

(指生读)生2:从诗的后两句我体会到这是一位力气很大的将军,因为他的箭被嵌在了石棱中,可见他的力气很大(师:可以用力大无穷来形容这位将军)。

师:一起读诗,把李广将军力大无穷的形象记在心间。

(生齐读)生3:从诗的后两句我体会到这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将军,射箭就能把箭射进巨石的棱角中。

(师:用武艺高强更合适)师: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将军的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没)是的,白羽箭竟然被射进了坚硬的巨石之中,一个“没”字写出了将军的力大无穷、武艺高强。

师:结合以上同学的发言,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生:这是一位机智勇敢、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将军。

师:让我们把飞将军李广的形象记在心间,齐背古诗。

师:诗人卢纶写这首诗不仅仅是赞美歌颂李广将军,而是借李广将军赞美所有的守卫边塞、保家卫国的将军,再背古诗。

师过渡:李广将军领兵镇守边塞时让敌人闻风丧胆、不敢来犯,被称为“飞将军”。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这样写道:(出示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拓展边塞诗1、师:边塞的战争从秦汉时期到唐朝,从未停止过,多少将士战死沙场。

要是有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就能不让胡人的马度过阴山了。

你来读。

师:要是有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就能打胜仗了。

(男生读)师:要是有李广那样的将军在,边塞战争就平息了,老百姓就过上安定的生活了。

(女生读)师:诗人王昌龄热爱祖国,忧国忧民,他多么希望朝廷能启用像李广一样的良将呀!一起读。

(齐读全诗)2、师:这首《凉州词》是盛唐边塞诗的名作,自己读一下。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指生读,纠正:“葡萄、琵琶”第二个字是轻声。

齐读。

师: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将士们在干什么呢?(喝酒)准确地说是准备喝酒,“欲饮”是将要喝。

将士们刚在战场上打了胜仗回来,他们正准备开怀畅饮,却听到了什么声?(催促将士们上战场的号角声。

)刚从战场上下来,还没来得及喝酒,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要上战场与敌人厮杀了,这让我想起了刚才学的《从军行》中的一句诗——(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诗人王翰笔下的将士们发出的是这样的感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将士们是醉倒在战场上了吗?(不是)是的,没喝酒怎么会醉呢?“醉卧沙场”其实是?(牺牲在战场上),把战死沙场说成是“醉卧沙场”,这些可爱的将士们是多么豁达豪迈,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明知道上战场凶多吉少,很可能有去无回,但是将士们仍然义无反顾地要上战场,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将士们早已不顾个人生死,他们豪情满怀,誓死保卫国家。

)再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起读这首诗,读出将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背诵展示。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边塞诗,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有感情地背诵,等一会儿背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背)配乐展示背诵:五、总结:师:这四首边塞诗所描写的角度各有不同,有描写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战斗环境恶劣,但誓死保家卫国的《从军行》(生齐背);有描写边塞将军机智勇敢、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的《塞下曲》(生齐背);有描写战士开怀畅饮、为了保卫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凉州词》(生齐背);有呼吁统治者启用良将,早日赶走侵略者,平息边塞战争的《出塞》;虽然四首诗描写的角度不同,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都大同小异:都表达了诗人赞美、敬佩边关将士,热爱祖国的情怀。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被边塞将士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着,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边塞诗和爱国诗,还需要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去积累。

用诗人王之涣的话来说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聆听,下课!板书:走进边塞诗从军行塞下曲热爱祖国勇敢机智誓死杀敌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