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精编版
京剧《西厢记》会话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结构探析
文艺研究京剧《西厢记》会话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结构探析孙乃玲 孟弘侠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以京剧中经典的《西厢记》为语料分析来源,并运用定性的方法对中文语境下的冲突性话语的启始、高潮、结束三个阶段逐一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冲突性话语的结构。
首先,在启始阶段,主要存在两种启始模式:否定陈述和表态陈述,指令陈述和拒绝陈述。
其次,在冲突阶段,依然存在着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争论式、非顺从式这。
在结束阶段,屈服顺从式、不分胜负式是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希望通过此文能够使得人们加深对小说人物性格和当时社会背景下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理解,并且揭示冲突性话语的结构。
关键词:京剧《西厢记》;冲突性话语;话语分析一、引言通过分析京剧《西厢记》的冲突性话语的结构来研究冲突性话语的特点,来探究冲突性话语的起始话步、冲突话步和结束话步,此外,通过研究冲突性话语的结构,读者可以知道生活中我们是怎样产生冲突性话语的和冲突性话语的整个发生过程。
人们的生活中冲突性话语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会使得人们之间产生对立和矛盾的关系,更甚于冲突性话语增加了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的产生概率,并且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化解冲突性话语。
二、文献回顾(一)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在正常的人际语言交流中,因为对某一件事情的存在着不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交流者之间很可能会出现争论或吵架等不理性或过激的言语行为和事情。
这体现为交流的一方用行为反对对方的言语或通过言语去阻碍对方继续交流下去。
这表现了冲突性话语的另一个常见的特点,即交际双方之间在话语引发与回应之间的双向性和对抗性,将此类话语及言语行为统称为“冲突性话语”或“冲突言谈”(冉永平,2010)。
(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冲突性话语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分歧。
Eisenberg & Garvey(1981)提出来“冲突性话语是由分歧引发的一系列话语行为”。
这种分歧有可能是对某个行为,某个表情,或者某个言语的观点不一致的表达。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四本:酬简、拷红、哭宴、惊梦 第五本:报捷、寄衫、求婚、团圆
▪ 三次发展高潮
1、赖婚 2、赖简 3、拷红
▪ 冲突的解决—妥协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兼与《董西厢》比较
▪ 老夫人—反面人物
1、“明许明赖”(二本三折) 2、“明许暗赖”(四本二折) 3、“虚推实赖”(五本四折)
⑴、“寺警”前
人莫敢犯。
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 入。
(法本)
﹠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
应门五尺之童,年之十二三者,非呼召不 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 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 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见, 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曰:“今当改过 从新,毋敢再犯。”
红娘
利用
受骗的不平
第三本:传书、闹简、赖简、订 约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我待便将简贴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
处哩!我只将这简贴儿放在妆盒儿上,看 他见了说什么
(红娘)
第二本:寺警、请宴、赖婚、琴心
﹠ 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
茶饮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 语怨东风。
(莺莺)
﹠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云]不干
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旦云]俺 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
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只怕 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殿前欢]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 您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您个萧何。
—《王西厢》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相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
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
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个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
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
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
张生在主唱曲子中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第一折[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而当张生见到莺莺之后便陡然生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转而追求美人莺莺。
才子的落魄与佳人的“闺怨”有共通之处,都是前途未卜,青春虚度的闲愁万种。
一个为功名所误,一个为“穷途”所限,这种共通性,明确了本剧的一个基本矛盾——佳人欲婚姻而不能,才子欲功名而不就,而佳人才子都以功名为轻,婚姻为重,从而相互沟通,共同结合,这种共通性是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上的,这个意义就高于婚姻问题本身,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这一本从整个结构意义上说它只是全剧的序幕,因为这只是两个青年人一个因功名未遂,一个为穷途所限,而产生的异性相吸。
情对礼的战略与超越-《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再认识
剧充溢着 浓厚 的喜剧氛围。在 “ 楔子” 中率先 出场的老夫人
的一段 自白, 可说是垒剧戏剧冲突的一条 引线 , 它包含有两 层 意思 : 一是其 夫主 “ 前朝相国…‘ 不幸 因病告殂” ,家道 中 落; 二是爱女莺莺 已由老相国作主许 配郑尚书之子郑恒 。 这 两点告 白的显在意味在 于 : 崔家衰落 之势 已成 , 必须靠联姻 的方式维 护其 脆弱的贵族 家声 。从贯穿全剧 的戏剧 冲突的 角度来考虑 , 这段告 白所隐藏的话语是 : 崔家是以书礼传家 的名 门望族 , 与当朝 尚书联姻 , 是保护家族利益 、 恪守 门第 婚姻定制 的政 治行为 :莺莺与张生一见倾心的恋情 自其发 生 的那一刻起 , 就处在与礼教信条 、 门第婚姻观念无法调和
收 稿 日期 : 0 I 1—1 2 0 一1 8
作者简介: 大新{9 9一) 男. 张 14 ,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士研 究生导师, 硕 主要从 事元明清戏剧方由的研 究
把古代 戏曲的再现与表现功 能发挥到 了扳致。 第一本《 张君 瑞闹道场》 可说是垒剧的序幕 , 作为贯穿全剧的男 女主人公 追求爱 情和 自主婚姻 的强烈愿望与维护礼教规范和 门第婚 姻观念 的封建 家长 的根本性 冲突 尚处在潜伏或酝酿 阶段。 如果我们要 为第一本戏剧 冲突的性 质作 出界定 .不妨说是 莺莺 、张生 由容貌体态 的相互爱悦 而产生 的情欲冲动 与素 所接受 的礼教格 范 、道德 信条 及宗洼 社会环境 的潜在 对 峙 《 西厢记》 反封建礼教 、 争取 自主婚姻的主题首先 为对人
以台词为背景解读《西厢记》中的重重矛盾
夫 主 京 师禄 命 终 ,子 母 孤 霜途 路 穷 ;因 此上 旅 株 在 梵王 宫。 盼不 到博 陵 旧家 ,血 泪 洒杜 鹃红 。( 【 仙吕‘ 赏花 时] ) 莺 莺则流 露 :萧 寺 幽闭 ,严 母紧束 ,青 春 易逝 ,苦 闷 郁积一 可 正是人 值残 春 蒲郡 东 , 门掩 重关萧 寺 中;花 落水 流红 ,闲愁万种 ,无语 怨东风 。( 【 么篇 ] )
、
和 的可 能 。
主要 矛盾激 化 ,悲剧悬念 迭起 ,在 漫长 的人类 历史 进 程 中,新 旧势力 的矛盾 、冲 突乃 至斗争 ,一 天都 没有停 止 过 ,这 是 由于社会 发展 的必 然规 律所 决定 的。虽 然人类 社 会发展 总 的趋势 主要 呈现 出进步 的特征 ,但 这种进 步却 是 以无 数生命 和鲜 血为代 价换 来 的;而且 每前 进一 步所面 临 的 既可能 是失败 ,也 可能是胜 利 ,但在 胜利 出现之 前很 可 能 己有 多 次失败 。元代 戏 曲关注 并直接 取材 于历 史和现 实 生活 , 同时又根据 当时社会 受众 的接受 程度 ,加 工演绎 出 许多不 同凡 响的悲 喜名作 ,《 西厢 记》 当然名 列榜首 。 二 、新生 势 力 与封 建 势 力 的矛 盾 在 《 西厢 记》 中 ,以张生 、莺莺 、红 娘为代 表 的年 轻 代 ,因为 热烈 向往 自由 的新 生活 ,追求 对 自 己生 活 的 自 作 者 简 介 : 叶定 宇 ( 1 9 9 2 一) ,汉族,四川 I 成都人, 主 权 ,反抗封 建礼 教 的种 种束 缚 ,而 与 以老夫 人为代 表 的 浙江师 范大 学文化创 意 与传播 学 院戏剧 影视文 学专 业 ,指 处 处竭 力维护 封建 制度及 其道 德礼 教 的顽 固 势力发生 直接 导老 师 :陈爱 国。
分析西厢记的喜剧性
“喜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戏剧评论中惯常使用的一个语词。
其语意所指,可以是以真善美为性格核心的戏剧人物经过一番困苦曲折后终于走向一个圆满结局从而让观众产生喜悦的审美感受的戏剧作品,也可以是具体戏剧作品中某些逗人发笑的情节(包括人物语言动作场景设置等),本文所论主要着眼于后者。
一《西厢记》喜剧情节的构成,主要有三方面的途径。
其一通过人物有悖常理的言行举止导致的可笑性营造喜剧效果。
人之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他的社会性。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而在社会存在中就要受到有形或者无形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制约,符合这种行为习惯就会被认可,反之就会被视为可笑或者产生其它情绪反应,《西厢记》即充分利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展开情节。
如第一本第二折张生和红娘在普救寺佛殿外发生的一段语言冲突。
在前,虽然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但是莺莺的侍妾红娘并不知晓。
所以当她撞见张生听到张生“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的询问时,便没好气地抢白道:“何劳先生过问?”这样的出言不逊,对张生来说已经是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了,可是他偏浑然不觉,依然不管不顾的非常详细周到的象背书一样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生辰、婚姻情况一一道来,红娘不耐烦地打断他“谁问你来?”他还不识趣儿,仍然不依不饶地探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直把红娘惹“怒”对他噼里啪啦一大通关于礼义廉耻的训诫,然后拂袖而去。
这段戏剧情节设计得非常好,喜剧味儿特别足。
就一般的生活事理而言,张生的行为确实莽撞,对其行为红娘的情绪反应确实在情理之中,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张生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他是那样用心(当红娘和长老还在商议做道场的事情时,他假称“更衣”已经先一步在佛殿外“等待”),那样恭谨(见到红娘先是作揖,再是搭讪说话),那样真诚(实实在在来一通自我介绍),这就形成巨大的认识反差——不仅是红娘与张生之间、也是观众(读者)与张生之间的认识反差——张生越是认真,让人越觉得可笑,以至于“700多年来每次上演都引起台下的一阵轰笑”(王季思语)。
西厢记赏析
二、是其语言艺术的文采性。《西 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 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 1、文辞华丽。如第三本第二折,通 过红娘之口描写莺莺之处:“[醉春风] 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日 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2、丰富的修辞技巧。据《中国戏曲通史 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34种之多, 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 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如剧中第四本 第四折“[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 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 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 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 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 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 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 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 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 爱情故事。《西厢记》表达了对封 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 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一、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 三、描摹景物、酝酿气氛 四、脚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
四、《西厢记》在主唱脚色的分 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 有所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通例是 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到底。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 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 制。
《西厢记》的语言璀灿优美,为世 人所公认,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 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 腕赞叹不已。它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 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 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 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 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 派”最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文采灿然,却绝不是 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全剧 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 琢、造作的毛病,达到“清水出英 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不能不 令人叹服。
性格冲突的典范_试谈_西厢记_戏剧冲突的艺术_杨有山
性格冲突的典范—试谈《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杨有山在戏剧艺术受到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挑战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巨大优越性,以人物刻画为中心,把有意义的社会矛盾典型化为具有特色的性格冲突,通过生动的性格冲突艺术地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膊,乃是振兴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这一点上,古典名剧《西厢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厢记》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四个,场景几乎没有离开一座寺院—普救寺,故事又并不复杂,但七百年来却上演不衰,总使人觉得有戏可看,充满了戏剧性,这与作者善于组织戏剧冲突有着密切关系。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人所尽知的原则,但不等于说有冲突的戏就是一部好戏。
那种“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式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并不能引起人们多大的兴趣,人们所关心的是活生生的人的遭遇、生活道路和命运。
《西厢记》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从人物性格出发,从生活中汲取、提炼具体独特的性格冲突,构成真实而复杂的人物关系,写出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从人物的性格冲突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一《西厢记》的主要矛盾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自由与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维护封建门阀婚姻制度之间的冲突。
作者把握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而使这场冲突打上了冲突双方的个性色彩。
《西厢记》第一本中就鲜明地展示了老夫人的个性.她是已故崔相国的夫人,对女儿虽有母爱,但这是在不违背封建礼教、无损于“相国家谱”的前提下才有的。
她对女儿严加管束,把莺莺严密地关闭在囚笼般的闺房中。
莺莺则是一个深情沉静、虽受礼教束缚而仍在渴望自由爱情的贵族少女。
她与老夫人的冲突是必然的,然而冲突的形式却是独特的。
莺莺开始时是对这囚笼般生活的苦闷.继之,在潇洒英俊、才华横溢的书生的追求面前表示默许,甚至吟诗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曲。
但她却不直接和老夫人发生冲突,甚至在老夫人公开赖婚时,她也不公开表示反对,她是一直在背着老夫人追求爱情的.而张生与老夫人的冲突方式则又不同.张生是一个热情而过于忠厚的书生,远不是这个深通世故的封建老顽固的对手。
试论述《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试分析《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1.矛盾冲突内容(1)情境的矛盾冲突: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对诗、幽会甚至合欢都发生在普救寺这个佛门净地,引人发笑。
(2)人物的矛盾冲突: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A行为和身份不协调:在封建时代,一个出自书香门第的儒士,却不守儒家礼节,对第一次见面的红娘,在别人没有询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甚至是婚配情况一一道来。
让我们看到坠入情网的书生迂腐可爱的一面。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兵困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矛盾得以展开,形成了全剧的第一个高潮B思想和行为不协调:封建思想的压制和内心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使莺莺多次出现言行不一的行为,例如约好与张生幽会时,嘴上说着反悔的话,身体上倒并不想离开。
②人物之间矛盾冲突:A张生、红娘、莺莺之间的冲突B年轻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赖婚:老夫人与张生;拷红:老夫人与以红娘为代表的年轻人;送别:老夫人与崔张二人的家庭内部矛盾。
2.矛盾冲突原因(1)人物之间矛盾(三个年轻人与相国夫人)①张生:一心向学,才高志远,年轻气盛,为人热情,幽默活跃,诚实有信,心地纯洁,忠厚朴实。
②崔莺莺:不仅外貌完美,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出身高贵,君子理想中的窈窕淑女。
郎才女貌,英雄美女,莺莺与张生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
③红娘:热情、泼辣、爽朗。
从小跟着莺莺一起长大, 常听老夫人管教,对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数颇为熟悉。
正是有红娘,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才能够得到圆满。
④老夫人:严守家规教条,保持家庭门风,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却又有理智,善于机变,讲理的形象。
(2)人物内心矛盾(莺莺为例)老夫人许婚,长亭送别时,莺莺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滴尽致。
《西厢记》矛盾冲突中红娘位置[论文]
浅论《西厢记》矛盾冲突中红娘的位置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红娘是个小丫鬟小配角,在张生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中也不是主角,但就是这样一位贴身丫鬟却是戏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贯穿作品始终的矛盾冲突中,她是占有关键性的位置。
关键词:红娘关键矛盾冲突红娘在老夫人心目中,不过是个牙尖嘴利的“小贱人”;在莺莺的眼里,最初也不过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着自己言行的丫鬟。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红娘,在全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左右了主人公夫人命运,起了绝大的作用。
随着情节的发展,红娘对老夫人的无理、莺莺与张生的心意的深入了解,她完全站在崔张的一边,积极地为二人牵线。
在经过“寺警”、“赖婚”等情节之后,红娘更是不顾个人安危,与老夫人及郑恒正面冲突,巧言善辩。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全部活动,总结起来也就是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崔张的爱情完满,二是与老夫人和郑恒进行正面的激烈斗争。
而《西厢记》中戏剧矛盾冲突主要是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老夫人、郑恒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这两条线索,互相制约、交错展开。
这两方面的活动与剧中主要的冲突线索基本上是重合的。
由此,可以看出红娘的活动始终贯穿着作品的矛盾冲突,不是主角却是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在矛盾发生之时,适时地以自己的聪明勇敢去化解矛盾冲突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一、与崔张二人:穿针引线当张生向红娘作“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的自我介绍时,胆大泼辣的红娘立刻向张生说清楚了老夫人“治家严肃”,再细说老夫人如何“治家严肃”与监管莺莺的种种,而这些管制手法普救寺里的和尚也是知道的。
然而张生不懈地向红娘倾诉对莺莺的情意,并把她当作是促成他与莺莺爱情的“擎天柱”。
在剧本中,红娘和张生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
在“寺警”后,红娘开始真正同情崔张二人的爱情,并愿意为二人争取。
由于张生的社会位置,得不到老夫人的同意而要与莺莺结合注定要以不寻常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情,追求他们的目的。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
本来,佛寺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
按照礼教规定:“父丧未满约,未得成合。
”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里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
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即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其逐步冷落的家世。
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红娘:你看佛殿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
这两句许,蕴含着她对女儿管束之严、用心之细等多内容。
莺莺上场,唱了〔仙吕·赏花时〕一曲: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潜在诉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
从戏的开始,王实甫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微妙地揭示她们感情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巧遇,两人一下子坠入了爱的漩涡。
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容许。
这一点,红娘是十分清楚的。
为此,她阻拦莺莺与张生的接触,提醒莺莺“咱家去来,怕老夫人嗔着”。
莺莺也担心母亲识破,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
可见,《西厢记》在矛盾的开端,尽管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观众看到,在三个年青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夫人的阴影;看到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
《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摘要】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有着他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全篇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两条线索:一是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与相国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三者之间的冲突线。
它们一“主”一“辅”,相互制约,交错展开,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和独特的戏剧魅力。
【关键词】西厢记;戏剧;冲突;独特一出好戏仅有好的角色,好的情节,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戏剧冲突,因为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节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戏剧情节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全面深入刻划人物性格的关键体现。
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们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剧中的冲突。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更有着他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一、《西厢记》概述王实甫的戏曲《西厢记》一共五本二十折,大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和一人主唱的通创,是元杂剧中的长篇巨制,为充分展开戏剧冲突、细致刻划人物性格,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西厢记》全剧五本,每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严密的艺术整体,它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冲破重重阻隔终修成正果的爱情故事,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才应是婚姻缔结的基础,并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等等,它表达出了人们的心声,再加其艺术上的完美无缺,所以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它被朱权评为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曹雪芹也通过《红楼梦》中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二、《西厢记》里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吴国钦先生把戏剧冲突划分了五类:移步换形法、层层推进法、请君入瓮法、阴错阳差法和主次交叉法。
《西厢记》的冲突应归为“主次交叉法”,即主要戏剧矛盾与次要戏剧矛盾相互交叉,错综复杂向前推进。
《西厢记》戏剧中的“突变”课件
了解 “突变”
突变,指剧情的急剧转折,引起人 物命运、情绪和人物关系的突然变化, 以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
突变往往造成戏剧中精彩动人的场 面,使剧情转入一个新的情境。
突变:拷红
当老夫人指责红娘的时候,底层人物 的红娘,本应战战兢兢,任受惩罚,而文中 的红娘却进行了反驳,层层剖析,滴水不漏 ,终于化险为夷,让老夫人不得不当场心服 口服,从而幸免于难……
16
谢谢!!!
夫人赖婚
崔夫人看不上张生,以莺莺已有许配 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 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于是心知肚明 的红娘安排二人相会。
私定终身
因见不着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卧床 不起。在红娘的撮合之下,张生与莺 莺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拷红 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
求与封建精神束缚之间的矛盾,大 胆地与张生私下里结成夫妻。这些 使老夫人十分震怒,便把红娘叫来 拷问……
✓ 文中老夫人发现张崔恋情端倪,责 问红娘,红娘是如何化危机为机会 的?
研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对白。(红娘明情况 追究责任 分析后果 出谋划策
文章语句
“红娘不知罪”、“不曾去,谁见来?”
“张生哥哥病久”/ 借张生口,捅夫人过/ 由“教小姐权时落后”引出新的悬念和冲突
第五讲中国古代 戏曲
西厢记·拷红
——戏剧中的“突变”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
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
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
,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
》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无论是它历来被人称道的如“花间美人”的
论《金批西厢》的戏剧冲突
作者: 李杏丽[1];蔡丽坤[2]
作者机构: [1]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2]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33-1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8期
主题词: 金圣叹 戏剧冲突 老夫人 西厢记 版本 悲剧结局 莺莺 文学批评 张生 十三年
摘要:在整个《西厢》系统中,有一个独特的版本,一枝独秀,成为有清一代近三百年最流行的版本,它就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于清顺治十三年批改成书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以下简称《金西厢》,引文均依据此版本)金批本之所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凝结着金圣叹的心血和再创。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2、人物的矛盾冲突; 《西厢记》中矛盾设置的侧重 点就是人物矛盾的设置,而人 物矛盾又可以分为人物自身矛 盾和正反人物之间的矛盾两大 类。
(1)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 ①行为和身份的不谐调
《西厢记》剧本开头对张生的介绍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 游于四方”、“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一出 场就是一个志向高远但功名未遂正在为功名而努力的儒士形 象。且剧中交代张生先人拜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出身书香 门第。在封建时代,一个出自书香门第的儒士,不可能不知道 儒家的礼节,不会不懂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可他却对第一 次见面的红娘,在别人没有询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姓名、籍 贯、生辰、甚至是婚配情况一一道来。 这种行为与张生的儒士身份极不相符。难怪被红娘抢白一顿, 骂他是傻角。也正是他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个 坠入情网的书生迂腐得可爱的一面,从而使剧本融入喜剧色彩。
共 五 本 二 十 折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开端
发展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高潮 结局
作者环绕作品主线,根据 主题要求,精心组织布局,将 大小事件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编 织在五本二十折的结构中,形 成一部宏伟的整体。各本有中 心事件,各折又都有完整的戏 剧情节,各本、各折之间,连 环盘结,互为因果,联递推进, 使剧情沿着主线向预定的方向 发展。
第一折 报喜 第二折 寄愁 第三折 争婚 第四折 团圆
莺莺寄书,郑恒争婚,崔、张团圆,矛盾解决,二 人的理想得以实现。
戏剧冲突的发展
第一个戏剧冲突很明显,就是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冲突。由 于张生当时没有功名,家道中落,是个穷书生,老夫人又不招 白衣女婿,所以一开始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就是隐蔽的。当老夫 人得知此事后,张生就不得不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娶莺莺。 这一戏剧冲突是《西厢记》的主线,贯穿整个剧本。 第二个戏剧冲突应从第二章的孙飞虎围困寺庙,逼莺莺与其成 亲开始至张生出计策,请杜将军出现化险为夷结束。是剧本的 一个小高潮,让我这个从未读过《西厢记》的人深入其境,一 个好的剧本就是能把读者引入情境,成为剧本的一部分,环环 相扣,才不失滋味。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汤昌镜(台江县农广校贵州凯里556300)【摘要】《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对它的研读我们发现其五本结构紧密,每本结构巧妙,各折之间细笋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关键词】《西厢记》杀剧戏剧结构浅探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剧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元末戏曲家贾仲明曾在《凌波仙》的曲子中这样赞扬它的出现:“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录鬼簿》)。
确认了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卓越地位。
清人金人瑞(圣叹)则把它同《庄子》、《屈赋》、《史记》、《杜诗》、《水浒》等中国文学史上杰出著作同列,称之为第六才子书,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
许多戏剧家、理论家多方面地对《西厢记》进行过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其独到的戏剧结构。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其中旦(莺莺)唱85支曲子,占总数28%,末(张生)唱117曲,占总数38%,贴(红娘)唱105曲,占34%,净(惠明)唱曲11曲,占3%,老夫人(外)只唱了一曲,占0.03%。
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乍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
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
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是一个好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旦云>红娘收拾卧房,我睡去。 =红云>不争你要睡呵,那里发付那生?=旦云>甚么那生? =红云>姐姐,你又来也!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你若又翻悔,我 出首与夫人,你着我将简帖儿约下他来。 =旦云>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红云>有甚的 羞,到那里只合着眼者。 =红催莺云>去来去来,老夫人睡了也。 =旦走科>=红云>俺姐姐言语虽是强,脚步儿早先行也。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
第一折 惊艳
第二折 遇红
第三折 酬韵
第四折 闹斋
崔、张一见钟情,戏剧冲突开始酝酿产生。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第一折 围寺
第二折 请宴
第三折 赖婚
第四折 听琴
兵困普救,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 戏剧冲突得以展开。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
第一折 寄简
第二折 闹简
第三折 赖简
第四折 酬简
第五个戏剧冲突发生在送张生赴京赶考的送别筵上,这充 分反映了旧封建、旧礼教的罪恶,也是作者写《西厢记》 的高潮部分,荡气回肠,色彩隽永,非一般作品可比拟。
最后一个戏剧冲突要数郑恒的搅局,这也是大结局前的一 个必要的插曲。更是作品之所以完善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分析
(一)戏剧冲突的双线结构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发展线索:一 是以老夫人一方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 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二是以崔莺莺、张生、 红娘之间的冲突线。 (二)双线结构之间的关系 这两条冲突线,互相制约,交错展开,形成 《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课堂内容 一、《西厢记》的剧情结构和主 要人物介绍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分析
一、《西厢记》的剧情结构和人物介绍
共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
五 本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
二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 十
折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开端 发展 高潮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结局
作者环绕作品主线,根据
主题要求,精心组织布局,将 大小事件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编 织在五本二十折的结构中,形 成一部宏伟的整体。各本有中 心事件,各折又都有完整的戏 剧情节,各本、各折之间,连 环盘结,互为因果,联递推进, 使剧情沿着主线向预定的方向 发展。
本来已经约好与张生幽会,但莺莺又觉得有些害羞,就说 “收拾卧房”,表面上看起来莺莺反悔了。眼看一场喜事 要就此中断,热心的红娘就劝说莺莺。可还没说两句,莺 莺倒是“脚步儿早先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的 “假意儿”和心口不一的特点。正是她这种弱点,让我们 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封建贵族小姐形象,她企图制造 “假意儿”骗人,却又被自己亲手否定,造成自打嘴巴的 滑稽效果。
骂他是傻角。也正是他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一个 坠入情网的书生迂腐得可爱的一面,从而使剧本融入喜剧色彩。
②思想和行为的不谐调
通过思想和行为的不谐调给读者带来喜剧审美感受的代表 人物当属剧本中的痴角莺莺了。剧本对莺莺的介绍是:“年 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数算,无不能者”。她是相府 小姐,不论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还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都要 求她做到中规中矩,要求她接受封建婚姻,可是她自己内心 情感又倾向于自由婚姻。一方面,封建性的制约使她不能失 去女性的矜持,但另一方面,内心深处情感的折磨又驱使
第二折 寄愁
第三折 争婚
第四折 团圆
莺莺寄书,郑恒争婚,崔、张团圆,矛盾解决,二 人的理想得以实现。
戏剧冲突的发展
第一个戏剧冲突很明显,就是张生、莺莺与老夫人的冲突。由 于张生当时没有功名,家道中落,是个穷书生,老夫人又不招 白衣女婿,所以一开始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就是隐蔽的。当老夫 人得知此事后,张生就不得不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娶莺莺。 这一戏剧冲突是《西厢记》的主线,贯穿整个剧本。 第二个戏剧冲突应从第二章的孙飞虎围困寺庙,逼莺莺与其成 亲开始至张生出计策,请杜将军出现化险为夷结束。是剧本的 一个小高潮,让我这个从未读过《西厢记》的人深入其境,一 个好的剧本就是能把读者引入情境,成为剧本的一部分,环环 相扣,才不失滋味。
(2)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①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相互冲突;
②老夫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冲突;
老夫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冲突
前期(赖婚之前),老 夫人表现为“缺席的在 场”,或者如影子般附 在红娘身上,或者如空 气般弥散在崔莺莺的生
活空间。
后期,在三个场景以三 种形式表现出来,分别 是赖婚时与张生之间的 个别矛盾、拷红时与以 红娘为代言人的三个年 轻人之间的综合矛盾、 送别时与崔张二人的家
红娘传书,莺莺闹简,集中表现莺莺的内心斗 争,以及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内部冲突, 使冲突继续深化。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
第一折 佳期
第二折 拷红ຫໍສະໝຸດ 第三折 送别第四折 惊梦
莺莺酬柬,夫人“拷红”,长亭“送别”,草桥 “惊梦”,两种势力第二次正面冲突,矛盾激化, 全局出现高潮。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
第一折 报喜
第三个戏剧冲突就是老夫人悔婚约与张生害相思。这是第 三章的高潮,也是后二章的铺叙。张生莫名其妙地成为了 莺莺的哥哥,老夫人以先夫将小姐许配郑恒为由,棒打鸳 鸯,使双方痛苦不已,这是张生害相思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到此,作者已不能释手,只得随剧情的发展而发展下去。
第四个戏剧冲突其实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即莺莺与张生的 私会,扭扭捏捏,其中莺莺怕红娘漏了口风,故意在红娘 在场时当面数落张生,使得张生痛不欲生,最后红娘牵线, 有情人终成夫妻之实,生米已成熟饭,只待老夫人的批准 同意。
2、人物的矛盾冲突;
《西厢记》中矛盾设置的侧重 点就是人物矛盾的设置,而人
物矛盾又可以分为人物自身矛 盾和正反人物之间的矛盾两大
类。
(1)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 ①行为和身份的不谐调
《西厢记》剧本开头对张生的介绍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 游于四方”、“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一出 场就是一个志向高远但功名未遂正在为功名而努力的儒士形 象。且剧中交代张生先人拜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出身书香 门第。在封建时代,一个出自书香门第的儒士,不可能不知道 儒家的礼节,不会不懂男女授受不亲的道理。可他却对第一 次见面的红娘,在别人没有询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姓名、籍 贯、生辰、甚至是婚配情况一一道来。 这种行为与张生的儒士身份极不相符。难怪被红娘抢白一顿,
课堂小结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在妥 协中得到解决的:老夫人方面,维护门第 利益,不招白衣女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张生、崔莺莺方面,在执著相爱的基础上, 终于结为夫妻,也得到了满足。
《西厢记》用一条主线贯穿大小矛盾和内外 冲突,戏剧情节的发展汪洋恣肆,气象万千, 犹如长江三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莺, 张一对青年男女,在惊涛骇浪中为爱情而抗 争、而痛苦、而欢乐。在这剧情曲折回环的 发展中,作品结构将生动丰富的矛盾冲突, 编织入多姿多彩的戏剧性情节。从而使全剧 红紫绚丽、枝叶横生,却主干突出,纹理清 晰。整部作品,针线密细,结构严整,十分 工巧却不见剪裁之迹。工于提炼却如生活一 样朴素自然,真正达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 丰富性”、“巧妙的布局和彻底的戏剧性” 相结合。
(三)戏剧冲突的具体表现
1、情境的矛盾冲突;
《西厢记》歌颂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剧中 甚至有合欢的情节。但这些情节却都发生在普 救寺一个佛门净地。我们知道,寺庙是一个杜绝 七情六欲、宁静安谧、不问俗事的地方,但却 谱写出一曲经久不衰的爱情赞歌。也许作者是 想告诉我们爱情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但这种 情节和地点的安排总让人觉得有些滑稽,因为 这种安排不符合读者的思维惯式,从而引发读 者的笑声。
庭内部矛盾。
赖婚 老夫人与年轻
人之间的后期 冲突
送别
拷红
赖婚
老夫人与张生的个别矛盾,是内与外的冲突。 老夫人站在家族利益的立场与可能损害内部 利益的外在力量发生冲突。 拷红
红娘成了张生与崔莺莺的代言人,是年轻人 与老夫人之间的一次综合性的冲突,是双方 之间的综合性激烈冲突。 送别
逼迫张生求取功名,实质已由当初的外部矛 盾转化为家庭内部矛盾。结局的双赢给这个 家庭矛盾多上涂上了温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