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长征》第一课时
《长征》的教案设计
《长征》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
(2)掌握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历史资料,提炼有效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
(2)运用比较法,分析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的变化。
(3)运用辩证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
2. 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的分析。
2. 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比较法:分析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辩证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4. 比较法:分析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变化,如长征前后的土地政策、军事战略等,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
5. 辩证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长征的成功与不足。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征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长征的时间、路线和重要事件的掌握程度。
《长征》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长征》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长征》这一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长征的经过、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会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理解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长征的起因和背景- 国内外形势导致中国工人和农民运动的兴起;- 中共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 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中央红军经过陕甘、四川等地的艰苦跋涉;- 遵义会议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立。
3.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共产党从军队转变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强化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 长征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长征的片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长征有什么了解?你认为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2. 学习任务(30分钟)- 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取一个长征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小组成员自主分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所选事件或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小组成员互相讲解学习成果,并互相补充和讨论。
3. 总结互动(1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论,共同总结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4. 拓展延伸(2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探究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和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六上5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写“律、崖"等4 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借助资料,能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读出磅礴的气势。
2.借助资料,能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的学习,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3.观察这首诗的题目,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题目有什么不同?(诗题中有一个小圆点)4.这个小圆点,叫间隔号。
间隔号前表示体裁;间隔号后是题目。
“七律”,即七言律诗,是诗歌的体裁,每首一般八句,每句七个字。
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长征"是题目,反映诗歌的内容。
5.关于长征,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预设:①你知道长征的起因,中央红军为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从江西瑞金行进到陕北的吴起镇,行程两万五千里,实行战略转移,所以叫长征;②你读过一些长征故事——《金色的鱼钩》、《丰碑》等。
可见阅读和搜集资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1.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在了解革命前辈的故事之前,请同学自读整首诗,把字音读准,把整首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诗,正音。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关注字音、划出节奏。
3. 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4. 朗读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这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律诗讲究平仄对仗,讲究押韵。
这首诗押什么韵呢?你发现了吗?“难"闲”“丸"暖”“寒"颜”都押“an"韵。
《长征》教案
教后
反思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长征》第1课时总第1个教案
主备人:张爱华审核人: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4.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遵义市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题解:1935年1月16日,遵义会议召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领导的四方面军会合。2月5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云贵川)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借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率兵以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三个师,取得了自惨败湘西,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写于1935年2月26日左右。】
学习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具学具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预习作业
3.收集资料,能概括介绍长征的原因、意义以及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语言凝炼,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是一篇集历史、文学、地理于一身的传世佳作。
诗歌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加上诗歌承载的信息量大,一定的时空差距造成了学生学习本课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一、“情”为主线,培养情感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
情感因素浓厚,是本课教材的一大特点。
依据教材特点,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教育”为主线: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导课激趣;简介长征背景,教师借助长征路线图,配以生动的语言解说,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学习课文,教师抓住情感训练,从语言文字的训练入手,引导孩子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字领悟丰富的文本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内化的情感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努力达到“文情、生情、师情”三者合一的教学境界,真正落实情感教育的训练目标。
二、以读为本,返朴归真“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重要参数。
设计中特别注意朗读的训练。
①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听录音、自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配乐诵读;②读的环节安排有变化,体会诗歌的中心句在理解后读,体会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诗句在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体现朗读指导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③注重学科整合,引进音乐,让孩子随着乐曲诵读,发挥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作用。
三、找准切入点,突出文字训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孩子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①从词语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让孩子说出带有“万、千”的词语;②从词语含义入手,在体会“只等闲”的含义时,安排选择“只”的意思;③结合画面理解,体会“逶迤、磅礴”的含义,先引导观察画面,结合图意解词;体会“尽开颜”的含义,看录像,说录像,引导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场面,从而调动孩子各种感观,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
《长征》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长征》教案导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壮举。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研究《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掌握《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懂得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4.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长征》的背景a.中国革命的背景;b.红军失去革命根据地的原因;c.毛泽东提出发动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长征》的过程a.从江西瑞金出发;b.历经波折的长征路;c.到达陕北的胜利。
3.《长征》的意义a.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b.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c.夺取了全国革命的主导权。
4.《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a.形成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b.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长征》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奋斗精神。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促进学生思维交流和合作。
3.纪录片观看:观看与《长征》相关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4.课堂讲解:教师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2.展开:a.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提到红军失去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和毛泽东提出发动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长征》的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c.教师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征》的过程和艰辛。
d.教师讲解《长征》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长征》教学教案设计
《长征》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
2. 通过学习长征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长征的历程和重要战役3.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征精神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原因、历程、重要战役和长征精神。
2.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征精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的背景、原因、历程、重要战役和长征精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体验长征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讨论。
4. 观看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2. 讲授长征的原因和历程:详细讲解长征的原因,概述长征的历程。
3. 分析长征重要战役:介绍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分析战役的意义。
4. 讲解长征精神:阐述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5. 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长征精神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二者之间的联系。
6. 总结全文:强调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长征精神理解程度的作业,如心得体会、相关短文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长征知识点的掌握。
4. 价值观认同:通过学生讨论和作业,了解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长征精神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长征》相关教材或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长征的历史书籍、论文、文章。
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时备课课题名称5七律·长征备课老师上课时间授课老师学生分析学生对长征系列的诗歌有所了解,但是时代背景了解不深。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难",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二、三、四联分别从“山”“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教学目标1.有感情读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3.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情读文,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体会蕴含思想感情。
阅读策略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按照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练背诵的学习层次,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的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八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2.了解长征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词语、生字认读,分类读词。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 长征》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学习目标:
1.会写3 个生字。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难点:
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长征》相关录像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 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学生交流长征资料。
)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
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
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人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
这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
“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千里雪"的岷山,但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喜”从心生。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第5课《七律-长征》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5课《七律-长征》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5 七律·长征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
学习重难点正确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革命题材的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差距,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课前知识储备,因此,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教学辅助PPT、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交流资料,了解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预习时,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简单交流关于长征的背景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他们历尽艰险,跋山涉水,穿越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十几个省份,最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如今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恢弘的诗作。
2.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代表讲解,教师适机补充。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3.简介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长征市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金奖课件
《<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 剧本《长征》。本文充分渲染了 长征过草地途中旳险恶环境和悲 壮场面,体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 旳革命意志和主动向上旳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同步也细腻地呈现 了红军领袖特有旳以革命人道主 义为关键旳丰富旳内心世界。
感知课文读英雄:
迅速朗诵课文,按照 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 概括情节。
对文章段落大意旳了解
第三部分(“泥泞旳草地”):刘少奇和 彭德怀寻找掉队旳周团长,含着极大旳悲痛 向殉难旳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 旳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旳战士们旳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饥饿难耐旳 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 用革命旳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伴随先 遣队送来粮食解围,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 旳喜悦中。
长 征(节选)
• [教学目旳]
• 1.了解文中含义深刻旳语句,探究特 殊情节旳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 2.引导学生了解红军过草地旳险恶环 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旳内心世界 。
• [要点难点]
• 1.要点:部分含义深刻旳语句。
• 2.难点:了解影视艺术旳一般特点。
注音: 翩翩 哽咽 万籁 泥泞 猝然 怔 愕然 蓦地 沉吟 扳机 疲惫 溢 倾听 绚丽 急骤 牦牛 分外
1.彭德怀俯身整顿一位烈士旳遗容,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明确: 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旳炒面分给伤病
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分,忽然晕倒,当在 情理之中。
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络课文内容, 分别说说下列句中旳“猝然”所含旳情理。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旳脖子失声地哭了。
明确: 警卫员有高度旳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
《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 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旳气氛有何不 同?
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默写课文。
5.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1.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师:首先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七律。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师:简单地对七律有所了解之后啊,我们再一起了解一下长征,播放长征背景视频。
那么在诗人毛泽东的笔下,长征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七律·长征》。
二、我能读对《长征》1.扫清生字词障碍,顺畅师:要想读懂长征,首先要能读对长征,这就需要大家先把生字词的障碍扫清,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生词。
(出示词语:等闲、泥丸、岷山、逶迤、磅礴、云崖)(指名读1,开火车一排)2.检查生字词①师:哪位同学愿意认读一下?(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大家理解逶迤这个词吗?(生:逶迤就是弯曲连绵不断的意思,一座山接一座山。
)相信这位同学说着大家的头脑中就已经浮现出了五岭逶迤的样子。
师:大家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字大家容易读错,这个字读什么?(激光点击磅,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pang,还有一个音读bang,组词英磅)除了这个字,红色字也比较难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指名认读红色字:丸、岷、礴、崖)。
你能想办法教给大家怎样很快就记住这三个字吗?(预设:礴,石字旁加厚薄的薄;丸,九加一点;)②师:崖这个字也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请大家观察田字格,思考如何把它写得正确规范又美观呢?(请两名同学回答)师:下面请大家看老师范写,你伸出右手食指书空。
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用具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课前三分钟
1、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交流。
2、讲述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1、播放长征系列图片,直观感受。
2、课件出示路线图。
3、老师介绍长征路线及意义,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河,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历经11个省,行程2.5万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2、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红军的精神。
3、指导学生从节奏,韵脚,感情等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读诗体会,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布置作业
朗读《七律·长征》
板书
设计
2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
反思
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整体感知
指导朗读
1、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毛主席仅用了短短的8句,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
2、出示学习要求。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试着理解诗意。
(2)读课文,划出文中提到的地名。
3、出示本课生字,指导交流,学习。
3、小组内交流,探讨理解诗的大意。
4、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5、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
《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长征》。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与后四句是概述与分述的关系。
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把心放进文章去认真阅读,用心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是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文本,领悟长征的艰难,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明阅读感知文本至关重要。
本课时,依据阅读的重要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感知律诗大意,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再让学生细读、品读、精读文本、学词、学句,感悟长征的伟大,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感知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长征中艰难险阻,感受红军战士的大无畏和英勇豪迈。
2、知识目标:在阅读中学词学句,体会诗中情感。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律诗,在阅读中悟情悟感。
教学重点:阅读律诗,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与英勇豪迈。
教学难点:阅读律诗,学词学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
教法选择:1、阅读感知、理解律诗。
2、阅读感悟,互动交流对文本的感悟。
学法指导:1、阅读文本法。
初读、细读、精读、品读。
2、合作、互动学习律诗。
教学准备:幻灯片若干张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相关幻灯片。
2、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启发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而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长征吗?长征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知道的长征小故事。
生:《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
﹙学生讲大意,师放相关幻灯片。
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
长征教学设计一等奖标题:探究“长征”历史事件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长征”的发生背景、经过和意义。
2.能够发掘出“长征”事件背后蕴含的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含义。
3.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解读“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提高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长征”?2. “红军长征”的经过3.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导入介绍: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吗?长征是什么?它背后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它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长征。
向学生传授“长征”发生的历史背景,向同学讲解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红军要发起长征。
以文本为主要教材,通过阐述红军的路线、作战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长征”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就此进行创新思维的发挥,加深对于长征的理解。
通过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现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事件的背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长征”背后的深层含义。
6.总结回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和回顾。
可以采取提问或发放练习题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以命题式教育为主2.提供问题、任务式学习环节3.采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互动与合作式学习法。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长征”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是否有明显提高。
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起劲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初读诗文、走进长征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文:出示生字:逶迤、磅礴、岷山
3、将生词放入诗中,再读一读。
三.研读诗文、感悟长征
1、默读这首诗,圈划出不理解的诗文。
2、交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句中不明白的词语。
3.学生读一边读,一边写体会。
4.汇报交流。
四.诵读积累、升华主旨
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影片,理解“三军过后尽开颜”再次使用影片资料,听,这是红军的铮铮誓言,看,这是红军的豪迈壮举!
板书
长征: 远征难若等闲 尽开颜
课题
5.《七律.长征》第一课时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重难点
流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长征
1、板书课题,解题。你怎样理解“长征”,你对长征有那些了解?(原因、时间、路线、距离等)。
2、出示“长征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