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逻辑推断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827f3fdaef5ef7bb0d3c18.png)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2020年全国及地方高考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20年全国及地方高考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https://img.taocdn.com/s3/m/227e583702d276a201292e06.png)
2020年全国及地方高考语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78488d58fafab068dc024c.png)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测试试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测试试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18fdcb2af90242a895e5f9.png)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测试试题附解析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八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名校长论坛”的主题。
(不超15字)《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2.仿照下面画线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绝代的风姿灵魂的倔强生命的赞歌梅枫莲粉身碎骨雪花欺凌沾染铅华春桃妖娆,它不惧斗艳争芳,绽放出灼灼华光;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老字号”的传统工艺经受了社会变迁和时代更替的检验,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筋骨与核心。
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
然而,守住传统绝不是死守不变。
“老字号”工艺是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
社会环境变化了,“老字号”必然跟着变。
只要顺应这种变化,一个“老字号”定能获得生命力。
所以,探寻“老字号”的历程,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一部“变与不变”的历史。
①不是只有守住这些传统,“老字号”才能传承下去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是一种平衡状态,无须增加益生菌。
如果滥用益生菌类产品,必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酸奶中的益生菌只在通过胃肠道时发挥作用,却对调整肠道没有任何作用。
专家建议多吃蔬菜和粗粮,蔬菜和粗粮在肠道能转化为乳果糖,还可以促进正常菌群的稳定生长。
如果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使人体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这样会引起严重的肠道问题。
①滥用益生菌类产品未必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5.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推断题突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推断题突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af176883c4bb4cf7ecd158.png)
由此及彼,去伪存真——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型突破2.典题精做,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拓展延伸题型的解题方法。
3. 模拟冲刺,培养自信,稳定心态。
【考试说明】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前情回顾】1. 考情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典题精析】一、(2016.3·泰安一模·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试卷)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答案解析二、(2015·山东·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山东高考》P42)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2020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专项训练题(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专项训练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a0b63f27d3240c8547ef35.png)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专项训练题(附答案解析)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的错误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打骂孩子。
其实,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必定使孩子疏远父母。
父母如果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认识错误,就能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确保孩子一生不走弯路。
①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会使孩子疏远父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认识错误不一定能使他们改正错误。
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不一定能确保孩子一生不走弯路。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认识错误,就能让他们改正错确保孩子一生不走弯路”。
误”“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拆迁在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城市的清洁程度、美化程度,解决了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拆迁工作,加快拆迁进程,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①拆迁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提高城市的清洁度和美化度。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拆迁未必能解决交通拥堵的现象拆迁未必能营造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进入高三,学生都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如果不按老师的要求复习备考,又怎么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更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①进入高三,学生不一定都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突破练 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突破练 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40747b176bec0975f465e2bc.png)
专项对点突破练三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一、(2020·深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朱熹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与佛、老不同,就在于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其精粗隐显体用浑然,莫非大中至正之矩,而无偏倚过不及之差”。
其中既蕴含着“合乎义理之宜”的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
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
朱熹在与廖子晦的一封书信里,又进一步指出了造成儒、释两家这一差别的认识论根源:儒家重渐进之学,其“穷神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缘于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主要体现为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虽然也强调“豁然贯通”,但并不曾如此实下功夫,其实质是上达而下学。
所以,儒家在人伦日用中“道中庸”“致中和”“克己复礼”,践履人之良知良能,于细微点滴处体贴天理、分别道心人心,以炼养心性。
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自然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的儒家学说比拟。
在朱熹看来,这一差异的实质则体现在儒家礼学的实践特性与实践活动上。
他指出:佛家但知克己,“不曾复得礼也”“下梢必堕于空寂”,而“圣人之教,所以以复礼为主”,因此“不失其则”。
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朱熹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方面都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吸收借鉴。
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又通常是在批判中完成的。
同样,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在心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此。
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将佛、道基本视为了一体。
不过,他亦认为佛、道之间对于礼乐之“道”有着认识上的高低之分。
《中庸》为儒家礼学中至为重要的文献,中庸之“道”同时也就构成了礼学义理体系的核心范畴。
朱熹常以这一儒家礼学范畴所蕴涵的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与佛、老之“道”的相关内涵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逻辑推断类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逻辑推断类题】附答案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9afa6359eef8c75ebfb37c.png)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逻辑推断类题】1、下面两段文字,在逻辑推断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请分别说明各段的问题。
①有社会学家认为,行走不是人类纯粹的本能,它从一个社会场域中习得并且表达不同的价值。
因此邯郸学步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
②科学技术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殖。
《三联生活周刊》载文称,冷冻卵子技术似乎冻结了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不断下降的生育能力,“如果我想,我就可以要孩子”似乎成了她们的独立宣言。
可是这样一来,未来社会不就因为充满了非传统生育人口,而造成新的人类危机了吗?所以,冷冻卵子技术是应该禁止的。
2、根据下面材料推断出甲、乙两人的身份。
①在教师、警察、书法家、作家四中身份之中,甲、乙两人分别兼具两种身份。
②书法家到北京办书法展览前,甲约了几位好朋友为他饯行。
③书法家曾跟教师讨论过书法创作技巧,要“笔法、结字法、章法兼顾”。
④教师的妻子是作家的亲姐姐,她喜欢唱歌,尤其喜欢刘欢的歌曲。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参照文段中所举前一例句,合理进行逻辑推断,续写后面一个句子。
当下很多励志鸡汤,常被冠以一些商界名人的名义到处传播,给不同境遇的人以鼓励。
当然,很多句子也存在矛盾,经不起推敲。
譬如:“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然而,人有了野心,并不一定就真的不会穷了。
“网络上面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①__________。
“上当是因为自己太贪”,那么,贪心,是不是一种对成功的贪婪?“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②__________?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从201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
这一措施合理有效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1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55万人次。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测试试题附解析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测试试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adc5cb2af90242a995e58f.png)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测试试题附解析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
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
2.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
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得机遇。
3.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①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
写作水平要想提升,要从锤炼语言和巧用修辞入手。
写文章要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语言的锤炼实际是思想的锤炼。
语言精炼了,思想内容就一定会清晰。
想文章生动,巧用修辞是必然。
一位写手如果修辞能够得心应手,他写出的文章就一定有深度,一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①语言精炼了,思想内容不一定会清晰。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回首过去,文学是我们最深的青春记忆。
因为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简单而美好。
坐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和馆前那一排银杏树朝夕相对,只有我才能印证它们的成长和成熟;坐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抱着厚厚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深切地体会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纷纷扰扰的平凡生活,有了文学,必定能使你的人生精彩。
①不是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简单而美好。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5.归纳法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换个话题,另写两句话。
要求:符合归纳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知识是羽翼,知识是翅膀,原来知识就是我们翱翔天空的工具。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逻辑推断类题》2组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逻辑推断类题》2组附答案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ba9897b84ae45c3a358ca0.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追踪检测题《逻辑推断类题》题组一逻辑推断题.·海南省八校联考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分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
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②③.·青岛调研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分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一个“ 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 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②③.·邯郸摸底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分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地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还是城市的精英。
可见,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
若不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②③.·安徽省五校摸底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分春花秋月伴书声,夏雨冬雪润心田。
青春年少的我们只要努力学习了,将来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
上个好的大学,毕业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在工作中挣到很多钱,你的生活就会过得幸福快乐。
①努力学习了不一定就能考上好大学。
②③1.·太原模拟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分“熊孩子” 打赏主播败光父母积蓄的案例,被报道的早已不是一起两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c70e93f51ed9ad51f01df2c9.png)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推断题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推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d47c6490c69ec3d5bb75ce.png)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推断题——突破高考第3题《考试大纲》整体表述上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这一要求体现在考点上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考查的方式则是要求考生依据文本内容对第3题当中四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判断。
这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
考生只有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
全国卷三套试题在命制文本推断题目的选项时,五次使用“如果……就(那么)……”,两次使用“可见……”,一次使用“只有……才……”等推断关键词,另外还有“只是……”“由此……”“为了……”“说明……”等词语,“推断”性特点非常鲜明。
[知能构建]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
其“前提”在原文之中,结论则在原文之外。
一般来说,“推断”有归纳概括性推断和理解性推断两种,与此相应的“想象”有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性想象和拓展性想象两种。
考卷中针对“推断和想象”类命题,主要考查以下阅读分析能力:①对文章显性信息进行推断,使隐性信息显性化的推理能力;②对文章若干个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得出新信息的归纳能力;③对无序信息进行重组加工,推衍出新信息、新发现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三重推断,深究细节,化隐为显,明辨“是”“非”。
第一重推断要素推断这主要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正误判断。
在论证过程中,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论证关系是否正确:一要看原因与条件的表述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二要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现成的表述,三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乎情理。
第二重推断关系推断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表述是严谨而规范的,它富有逻辑性。
这种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句子本身的顺畅、明晰和准确,一是句间关系的和谐和无误。
高考语文逻辑推断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逻辑推断题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8199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5.png)
高考语文逻辑推断题训练及答案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爆竹声声除旧岁”, 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 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能引起火灾, 一旦引起火灾, 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 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 而且只要限制燃放, 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③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考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 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 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可见, 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 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 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因此, 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在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后, 有科学家指出, 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 而且随着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 最终会有一天, 将全面超越人类, 反之人类自身进化缓慢, 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
这位科学家的观点说出了不少人的忧虑。
①智能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 不代表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
②③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一波又一波的地产热潮, 使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
而我们千呼万唤的房产税, 却是一再难产。
如果有了房产税, 就能使房价降低, 而房价一旦真的降下来, 我国的经济就能有很大的发展, 房价下降了,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就会很高了。
新高考语文的高中语文逻辑推断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高中语文逻辑推断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d55ccdbd64783e08122b5e.png)
新高考语文的高中语文逻辑推断及答案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根据行文逻辑,在文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语意顺畅。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
假如这是对的,就对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举例来说,孟子发明了一种伦理学,说亲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孝父忠君是人间的大义,所以,臣民向君父奉献一切,就是崇高之所在。
孟子写得很煽情,只可惜不讲道理:①________。
再比方说,在七十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为私后退半步生”,这是不讲道理的: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但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伪。
与此相反,英国出现了一种毫不煽情的伦理学。
罗素先生这样评价这些注重个人实际利益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这些人的理论虽然显得卑下,但却关心同胞们的福利,所以他们本人的品格是无可挑剔的。
”然后再让我们反过来说——既然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提倡相反的伦理,那么对他们的评价也该是相反的:②________。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立法。
广场舞参与者与周边住户之间的冲突事件的出现,也是因为缺少相关法规来界定权利与自由;如果出台了清晰的管理条例,就能够防止广场舞扰民事件的发生。
例如,2013年7月在美国纽约,一支华人舞蹈队因为在公园排练广场舞,被投诉“扰民”,领队甚至被警察铐了起来并收到了传票。
②广场舞冲突事件的发生并非仅仅因为缺少相关法规。
3.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
试问,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突破推断题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突破推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dc5938468e9951e79b89275f.png)
三、明确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地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 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 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 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 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微点2 看结论表述:比对原文,析“条件” “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 专题微评
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 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 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 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1.(2019·山西省太原市第四次考试)书法标准“量”的方面是说,并不是所 有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上达到一定 层次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 有不是艺术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书法”。只有在形式上排除那些“任 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书法的艺术性、严肃性才能得到保证。以这一 观点衡量当今书法家,不知多少人将会被排除出书法界。
更重要。我们注意看西方的绘画,全部要画鼻子,所有的小丑都是大鼻 子。 对应A项 这些都是文化的表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西方文化, 是从他们的狩猎方式传下来的。
我们中国人不这样看事物,因为我们不是狩猎民族,我们是一个采 集民族。采集是要把东西抓起来,因此看东西是要上下打量,要里里外 外地看。因此中国人的看法,相对比西方人多。中国人看的关键,还要 上下打量,拐弯抹角地在某些地方停顿,在这里看一看,那里看一看。
微点3 看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 专题微评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 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 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类题》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类题》附答案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bdcea2ba0d4a7302763aa2.png)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
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
“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
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
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
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
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
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
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
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
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
高考语文复习 第1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3信息推断__信息转化合乎逻辑与事实
![高考语文复习 第1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热点3信息推断__信息转化合乎逻辑与事实](https://img.taocdn.com/s3/m/2839f7d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热点3:信息推断—— 信息转化 合乎逻辑与事实(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3分)①《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②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本段简述《古文观止》,点明其备受读者喜欢。
①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②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③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④《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⑤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⑥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⑦《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本段点明《古文观止》受读者喜欢的第一个原因: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第②~④句以《文选》为例指出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主要选骈文。
第⑤~⑦句指出《古文观止》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进步主张。
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文的影响,并以《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刻画人物举例。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细读文,抓要素(见专家解文)析选项,明关键回原文,细比对明确常见设误类型,找准分析方向,明确应对策略信息推断常见命题设误类型:①推断前提错误;②推断过程不符合逻辑;③推断结论不合理。
[分析方向一]推断前提是否有据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分析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其次,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就成整体或局部了。
(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训练6.(2017·全国卷Ⅱ T3—B)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 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原文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 放。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 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 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 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 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 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 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018·全国卷ⅠT3—C)技术有支配和 理解
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 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如果……就……”“只 有……才”“只要…… 就……”“无论…… 都……”“不仅……而 且……”“那么”“为 了”“以便”“以”“为 的是”“以免”等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常见考法
典型考题
关键字眼
(2017·全国卷ⅢT3—D)能对乡村记忆进
通过结论表述考
“可见”“说明”“总
查对文意的推断 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 之”等
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根据文本内容, (2017·全国卷Ⅱ T3—B)青花瓷在明代引
考查对文本发展 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 “启示是”“将会”等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训练1.(2017·全国卷Ⅱ T3—A)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 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
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选项表述正确。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二)若有结论表述——比对原文,析“条件”“原因”和 “结论”关系是否成立 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 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分析
青花瓷在明代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时尚,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 多元社会的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 的”,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
第1轮—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训练3.(2017·全国卷ⅢT3—C)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 述是否正确。
选项 原文 分析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 化需求。 ①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第2段);②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 质……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第3段);③将“文”“人”“居”与“ 产”融合在一起(第4段)。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分析
原文讲“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 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 销……”“如 果 没 有 郑 和 远 航 带 来 活 跃 的 对 外 贸 易,青花瓷也许会 像……”,换言之,“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是 “青花瓷崛起”的必要条件。推断正确。
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 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 原文 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 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 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 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 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三)若有趋势预测——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 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 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 预测的结果。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 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 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分析
由第二段前两句话可知,“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体现的 是“它(青花瓷)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而不 是“社会快速变化”。由第一段可知,成化年间民窑青花瓷崛起,进而 成为世界时尚,没有提及“青花瓷兴盛”。选项表述错误。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训练2.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原文 分析
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 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 的诗歌。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 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 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 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栏
目
导
航
一、命题解读——三大命题角度要知晓
二、解题技法——因类施法,突破三大角度
随堂巩固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一、命题解读——三大命题角度要知晓
常见考法
典型考题
关键字眼
(2018·全国卷ⅡT3—A)大数据时代的
通过复句关系考 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 查对文本的透彻 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2.条件复句 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 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 的角度分析。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 现后面的结果。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 同样的结果。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 生同样的结果。
趋势的预测
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二、解题技法——因类施法,突破三大角度
(一)若有复句关系——比对原文,析关系是否成立 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1.假设复句 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 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 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 设关系是否成立。
原文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 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 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 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 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分析 “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训练5.(2017·全国卷Ⅱ T3—B)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 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 快。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5讲 逻辑推断题——依据文本内容, 合情合理推断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该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 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 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 度较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 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
随堂巩固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项对点练(26)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看
观
谢
谢
原文的表达是“只有……才……”,而选项变成了“只要……就……”,
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