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合集下载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浅析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浅析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喜爱。

而雅致清新的青花瓷更被视为陶瓷品系中的翘楚。

它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花工艺的两大要素(使用钴料和釉下彩绘)在唐代就已具备。

元代奠定了青花瓷的主流地位,彩绘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

明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以色泽浓艳、器形丰富、纹饰优美而著称。

正如清人朱琰的《陶说》里所云:“故论青花,以宣窑为最。

”宣德青花瓷的辉煌为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做好了铺垫。

宣德青花瓷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宣德青花瓷的造型之美宣德青花瓷造型丰富,大小皆备,从精巧的鸟食罐到落地的大缸,均有烧制。

其造型特点是简约实用、规整雅致,充满自然韵味。

几何式形体极为少见,当与明成祖的喜好、社会风气关系密切——重简朴而不重奢华。

1.仿生意蕴美仿生设计是人类以自然界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设计,是在对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产品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从远古时期的人面纹到种类繁多的动物纹,从新石器时代的鱼形纹到唐宋时期的植物纹,都说明仿生设计已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创作者往往采用仿生的造型手法,从自然界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形体,使之与陶瓷器型融合,突破仿生手法整体写实的局限,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将形象性与抽象性结合,从而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人们总喜欢模仿身边的动植物,即“象形取意”。

如,宣德时期以鲑鱼形态作为青花瓷造型的青花瓷凤纹鲑鱼,并进行了抽象化处理,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造型典雅美宣德时期青花烧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造型品类丰富,有盘、碗、罐、碟、瓶、盆等。

该时期的青花瓷器普遍具有匀称秀美、轻盈俏丽、端庄规整的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时期(1436—1449)的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它以精致、华丽、洁净的外表,集成了唐代、宋朝两代瓷器的优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是以碧青(青花)为主体,蓝彩、金彩、紫砂等颜料作辅的。

其形制在元末宋五代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器形秀丽、外形富有爆发力,整体比较小巧,高色饱和,青花施工精细,精美、图案繁多。

青花釉里彩因釉色的变化,偏绿、偏黑、偏紫,其装饰有清秀文人般的古意,有流畅自然的大气。

青花釉里彩在历代瓷器史上备受青睐,因其色泽淡雅,不拘小节,多半是以花、鱼、鸟、果等为题材,可以说是青花瓷器的极品。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比较稀少,保存完好者极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艺术产物之一,其琢色精美,胎质细腻,令人爱不释手,今天也是众多藏友收藏的对象。

- 1 -。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花瓷器发展简史: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明代青花瓷器是指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

不同年代的青花瓷器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

明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

洪武瓷器洪武瓷器有两种釉面,一种是青灰色釉面,青灰色釉面透明度高些,基本上保持了器物的原色。

另一种是灰白色釉面,灰白色是于釉层脱玻化(玻璃透明度退化),气泡里形成了“粥样斑”使釉面透明度降低,从而使釉面形成灰白色。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洪武青花分两个时期,早期用的是进口苏料,晚期用的是国产土青。

洪武青花也有三个时代特征:1、由于烧成温度稍低青花颜色发黑,2、浅色青花里有深色的颗粒。

3、进口青花含铁量重,青花色浓处釉面下凹并有结晶斑。

画法上洪武瓷器和元代瓷器较接近,只是稍有区别比如:蕉叶纹、莲瓣纹,扁菊纹等。

永乐瓷器:永乐民窑瓷器釉面有桔皮纹,多数瓷器有缩釉斑,釉薄处发黄。

永乐瓷器有的釉面有黄白色纵向开片,而且瓷器下部开片重于瓷器的上部。

另有浆胎青花,釉色浆白,釉面和胎体都开片,胎体厚而重量轻,重量大约只有同等大小瓷器60%左右。

瓷器底部常有削胎时留下的旋胎纹,并有乳白色的釉斑。

宣德瓷器宣德民窑瓷器胎体较厚重,釉层肥厚,釉面普遍存在桔皮纹,罐类底足较小且器里器外器底釉色都不相同,碗类多砂底,罐类碗类圈足里外斜削有乳突。

国产青花色发灰,进口苏青色闪紫,色浓处有凹陷和黑褐色锈斑,纹饰率意。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明代空白期瓷器明正统-景泰青花海水龙纹人物故事罐正统青花釉色白,釉层较薄,釉面有桔皮纹,进口青花色闪紫,浓处发黑并有铁锈斑.圈足较浅,有的是糊米底。

景泰瓷器釉层在明代瓷器里是最厚的,釉色有如湖绿水色,釉面开碎片,青花国产泛黑和偏灰有铁锈斑。

有的纹饰清晰度不高。

天顺青花瓷器釉层薄,釉色较白。

釉色有乳白和粉白2种,青花用国产和进口2种料,有些器物和成化很接近。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

各个朝代青花瓷的演变历史及特征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演变,在制瓷工艺、纹饰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彰显了明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

制瓷工艺的不断精进明代青花瓷继承了元代制瓷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景德镇官窑的建立,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技术保障。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肥厚滋润,青花发色浓艳鲜明。

嘉靖、万历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青花发色呈靛蓝宝石色,釉面光亮晶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纹饰风格的多元化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继承传统,也有创新突破。

早期青花瓷以缠枝花卉纹、莲池水禽纹为主,线条流畅优美,构图疏朗简洁。

中期出现海水江崖纹、折枝花卉纹、人物故事纹等,图案复杂精细,画面生动传神。

晚期青花瓷纹饰追求装饰性,龙纹、凤纹、云气纹等纹饰成为主流,整体布局繁密华丽,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文化内涵的深化明代青花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瓷纹饰中融入儒家思想、道教观念、佛教文化等元素,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龙凤纹饰寓意皇权至上,梅兰竹菊纹饰代表君子风范,松鹤延年纹饰寄托长寿祝愿,这些纹饰图案不仅美化瓷器,更赋予其吉祥富贵的文化内涵。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官窑和民窑的共同繁荣。

景德镇官窑受皇家需求驱使,追求极致工匠精神,青花瓷器精美绝伦,以宣德青花最为著名。

民窑青花瓷则面向市场,满足民间生活需求,纹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丰富了明代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播。

外销贸易的推动明代海上对外贸易兴盛,青花瓷成为重要外销商品。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大量进口明代青花瓷,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也受到外国文化的融合,出现了西式花卉、动物等装饰元素,满足了西方市场需求。

外销贸易的推动,促进了明代青花瓷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明代青花瓷纹饰演变研究

明代青花瓷纹饰演变研究

(6)、莲池纹饰平行线方向排列,水草细长飘动。
(7)、婴戏、高士、麒麟、秋葵、栀子花、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 时常用的图案。
(8)、受佛教影响,如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纹饰,开始兴盛。
(9)、团花和以松为主体的三友图案,为成化官窑首创。
(10)、夔龙,成化称花式龙、香草龙,其特征为:鼻长如象,口衔莲花,尾 如卷草,身有双翼,发为竖发。

4、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 青色的积釉。
5、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 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6、大器采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横向接合痕,清晰可见。 而清代仿品则纵向接合,痕在两侧。
7、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 (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人物纹是景泰朝最突出的装饰图案,常用大片卷云作背 景,有历史故事、高人逸士、侍女婴戏等,线条清晰, 形象生动。人物画中有左右飘拂的链条或弹簧状卷云。 历史人物故事图中的垂柳用连续“人字纹”表示。高士 图常伴以礼帽状花草。神仙佛像头后有光轮一环。婴戏 图的婴儿面容健壮,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翘起的发辫, 斜向额前。
主要有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缠枝菊纹、折 枝牡丹纹、折枝莲纹、折枝菊纹、松竹梅纹、 菊石纹、秋瓜纹、海水瑞兽纹、双狮滚球纹、 花鸟纹、莲池水鸟纹、月华纹、波斯文。
特有的纹样有各种团花、加藤蔓卷须的花卉、 三叠或多叠龟背纹锦、仙人掌状海水浪花、复 叶卷草、套叠卐字、狭长三角形、锯齿边缘, 叶尖如芒刺的蕉叶,外有双勾葵瓣边缘的蕉叶。
缠枝牡丹纹花叶常绘成三种式样,最多的是“老虎 脚爪”,另一种呈三角枫叶状“鹅掌形”,也有绘 成菊花叶形的。
缠枝菊纹一般绘在盘、碗里壁,常和绘在外壁的缠 枝牡丹纹相互斗艳,花心部绘成细方格纹,格内点 细点。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白地青花瓷器,以其细腻的造型和典雅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特征:
1.器型:明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盖罐、碗、盘等。

明青花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瓷质:明青花的瓷质较为晶莹剔透,光泽明亮,釉面细腻光滑。

3.青花:明青花的青花呈现出淡雅的颜色,青中透出一丝苍劲之感,色调柔和,层次分明。

4.纹饰:明青花的纹饰细腻丰富,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图案。

纹饰线条流畅,线条精细,绘画技法高超,图案层次分明。

5.胎体:明青花的胎体细腻均匀,质地坚实,声音清脆。

二、鉴定方法(明青花鉴定歌诀):
1.查看器型,造型要端庄。

2.仔细观察瓷质,晶莹剔透。

3.青花颜色看,青中透一股苍。

4.纹饰图案要细致,层次布置看清楚。

5.轻轻敲打胎,声音要清脆。

以上为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鉴定明青花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器型、瓷质、青花、纹饰和胎体等方面来判断。

鉴定时需要细心观察,并结合实物与专业鉴定人员的意见进行判断。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录入者:szz | 时间:2012-03-15 09:30:38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63次]永乐、宣德青花瓷是青花瓷器中的骄子,历来受到世人好评。

主要原因是那淋漓尽致的刚健画风,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入木三分的雄劲美感。

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窑产品。

永乐、宣德两朝共计30余年,青花作品艺术风格大体一致,但在造型及纹饰、工艺等方面略有差异,对二者详细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乐青花带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

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谷应泰所著《博物要览》记载的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三件不见鸳鸯款。

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

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

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

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

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故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

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虽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

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

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

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

”先生的经验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

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诀,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

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物不一样。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一、釉色单一:明代青花瓷器的釉色以明净的青色为主,通常与白色瓷器相搭配。

这种明亮的釉色给人纯净、清新的感觉,富有朝气。

同时,这种釉色也与明代中期以后的时局相呼应,明代中期以后,国家逐渐朝着统一、稳定的方向发展,这种釉色也可看作是民心所向、希望的象征。

二、装饰题材丰富: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传统的岭南山水、江南水乡、仕女图、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故事、谚语、俏皮话等,展示了明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的生活。

三、写意勾勒: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特点是富有写意和勾勒感。

虽然器物表面的图案多为线描或点画,但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物象的形态和动感。

画面线条流畅,造型简洁,极具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四、青花技法成熟:明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技法在工艺上达到了巅峰,表现为勾勒、填色和渲染等各个方面的成熟。

在勾勒方面,以毛笔的细、疏、粗、浓为特点,勾勒出线条的丰富层次感。

在填色方面,选材考究,颜色鲜艳饱满,运用了浓淡相宜的原则,使色彩更加生动,突出主题。

在渲染方面,利用水墨的特性,运用不同浓度的青花料涂抹或点状擦拭,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变。

五、装点繁琐: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往往比较繁琐。

在器物的表面常常能够看到大量的装饰细节,这些细节既丰富了装饰图案,也体现了明代人追求繁荣富贵的心理需求。

另外,这些装饰细节还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明代社会、政治和议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六、造型新颖:明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多采用传统的汝窑、定窑等形式,并融合南京瓷器的特色。

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并注重实用性和功能美的结合。

整体形态多样,有壶、碗、盘、瓶、罐等多种类型,大小适宜,线条流畅,造型新颖。

总之,明代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展现了明代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也为后世的瓷器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的特点

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的特点

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的特点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的特点明代青花瓷器人物的特点人物纹是青花瓷器上的纹饰之一,早在元代晚期的青花瓷上,即有一些以戏曲故事或历史典故为题材所作的纹饰。

到了明代,人物纹在元代的传统基础上屡有创新,仕女、仙人、高士及孩童是此一时期最常见的题材。

这些人物纹样既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它们的形象也在不同的笔触技法与钴料呈色中展现出相异的风格,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重点,以下选取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及明代末年的人物纹饰,说明它们的特色。

一、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瓷上的人物纹饰以仕女题材最常见,仕女身旁陪伴婢女或小童,有的游园、有的赏画、有的彼此对坐闲聊,周边衬以亭台楼阁及山石树木,呈现清闲雅致的氛围。

例如图一为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碗局部特写,此器的口沿外敞,圆弧状的器壁向下倾斜收窄,底下有圆形的圈足,碗的外壁通体描绘庭园仕女图,人物部分如图中所示,一位仕女坐在装饰华美的车子里,由三位婢女随侍,其中两位婢女走在车子前方,为首者手执灯笼引路,另外一位婢女以手捧琴走在车体右边,回首望向车内的仕女,似作回话之状,人物外侧围以曲折的栏杆,栏杆之外有连绵的山脉作为远景,其余器表描绘庭院内部的凉亭与树木,呈现庭园夜游的景致。

由于此时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作为颜料,颜色深浓如蓝宝石,并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点,而小笔勾画法的笔触流畅生动,让此一时期的人物纹饰呈现精致的美感。

类似的题材可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明宣德青花仕女夜游邀月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明宣德青花园景仕女图梅瓶、青花园景仕女图盘、青花庭园仕女图碗、青花仕女赏画图高足碗上。

二、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上的人物纹饰种类开始增多,除了有模仿宣德时期的庭园仕女图外,还有高士下棋、赏月,得道者升天成仙,孩童戏耍,以及钟爱莲花、菊花、梅花等文人雅士所组成的四爱图等等。

例如图二为明代成化时期的青花圆盒局部特写,此器分为盒盖与盒体二部分,器表顺着盒面的曲直变化分布人物纹、花卉纹及忍冬纹等多层纹饰,其中位于盖面中心的图样是一位得道者乘鹤升天的升仙图,环状的盖面与盒体腹壁则分别绘画了四组人物纹,其中一组如图所示,有一位头戴冠帽、身穿宽袖长袍的儒者,在随侍小童的陪伴下,坐在树木蓊郁的庭院一隅里,他手执莲花观赏,神态洒落,所绘者正是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为“四爱图”的题材之一。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

共勉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特征及鉴别要点大明宣德青花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瓷器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鉴赏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需要了解其特征及鉴别要点,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

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釉面细腻: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非常细腻,光洁而滑润,富有光泽。

2.色彩鲜艳: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彩鲜艳,蓝色浓艳而有层次感,与瓷器胎体相得益彰。

3.纹饰繁复: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纹饰非常繁复,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纹饰精美而精细。

4.纹理清晰: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纹理非常清晰,纹饰线条流畅而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要点如下:1.釉面: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第一步是观察其釉面。

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釉面细腻而光洁,无釉面开裂、流泪、针眼等现象。

2.花纹: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花纹细腻而清晰,线条流畅,没有模糊、断裂、晕花等现象。

同时,要注意观察花纹与胎体的贴合度,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花纹与胎体融为一体。

3.色彩: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青花色彩应该是鲜艳自然,蓝色浓艳而有层次感,不应该呈现苍白、虚浮、缺乏层次感等现象。

4.物件形状:大明宣德青花瓷器的物件形状应该整体匀称,无瑕疵。

正宗的大明宣德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形体比例和谐。

5.底款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一般会刻有宣德年款或用篆书体写的“大明宣德年制”字样,鉴别时可以结合瓷器的年代特征来判断是否为真品。

总的来说,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需要注意观察釉面、花纹、色彩、物件形状和底款等方面,综合判断。

同时,鉴别大明宣德青花瓷器还需要了解历史背景、瓷器特征等相关知识,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和比较来确定其真伪。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几个常见特点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几个常见特点

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几个常见特点
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已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青花瓷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明代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一枝奇葩。

明代民窑青花瓷,有如下几个常见特点:
一.酱口
酱口,是明代时期青花瓷的常见形式,就是在器物的口沿部,饰一周酱黄色的颜色。

二.接胎
接胎,就是器物分段拉坯,然后衔接而成,往往在器物里部的中间或者颈肩部,有的是在接近底足部,明显的看见一圈凸纹。

三.圈足露胎
明代青花器物的底部圈足不上釉,有的整个底足露胎,有的就是圈足露胎。

四.跳刀痕明显
青花器物的底足修胎草率,修胎不规整,常见有斜削,胎体显得厚薄不匀,跳刀痕明显。

五.常见炸裂状鸡爪纹
鸡爪纹,是明代青花瓷器物中常见的一个特征,鸡爪纹是瓷器在高温中炸裂形成的,常见的在器物的里面,也有在外部。

六.罐的器形呈现敦厚滚圆
明代青花罐的器形,不像清代瓷罐那样丰肩收腹,近底足处收敛明显。

明代瓷罐整体呈现滚圆敦厚,器物上下显得均匀厚重饱满。

七.釉面有橘皮纹
明代青花瓷器物釉面,有凹凸不平的针孔,呈橘皮纹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xx。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明代青花瓷各朝纹饰工艺特征
<xx>
(2009-01-29 08:43:54)
转载▼
标签:
分类:
青花瓷收藏
文化
在决定学习青花瓷后,除有机会跑市场外,主要是反复攻读有关书籍.当时能搞到的,后来证明也不错的,主要有三套书:1.<<明清瓷器纹饰鉴定>>,2.<<明清民窑瓷器鉴定>>,3.<<元明清瓷器鉴定>>.回想当年勤奋的情景,自己都感动不已.每天清晨上班前看二个小时,上班时间挤二个小时,晚上再用二个小时,这样的时间安排利用,整整持续了一个年头.终于使自己的头脑里,大致建立了元明清瓷器纹饰的初步印象.
xx工艺特点
1、大部分器底无釉,均见明显的火石红,俗称“朱砂底”。
2、元代梅瓶均为“梯形口”,而洪武则为上下一致的“直口”,并稍稍翻唇。
3、除民窑粗瓷外,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底足齐平。
4、釉色以淡乳青色为主,少数灰青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有开片,质精者口沿为酱色釉。
5、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xx纹的画法为“海水xx”。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xx”“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